肉
西昌 长签火盆烧烤 小二自助烧烤 特色凉山小猪肉
云南昭通 昭通小串 马思烧烤 特色牛肉小串
尉犁县 烤全羊 阿不都烧烤 特色烤全羊
湛江 烤生蚝 湛江烧蚝王 特色原味烤生蚝 蒜蓉烤生蚝
官渡镇三角村 烤官渡蚝 老地方大排档 特色蒜蓉烤官渡耗
暗黑
吉林辽源 烤蚕蛹 小军烧烤 特色烤蚕蛹,烤扑棱蛾子,烤青蚕
广西百色老街三口井 烤猪眼睛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江滨一路A32号
特色烤猪眼睛 烤猪鞭
广州 活烤海鲜 活泼哥烧烤 特色活烤海鲜
重庆 烤猪脑子 观音桥步行街小脑壳烧烤
特色烤猪脑
徐州 烤油腰子 一家人烧烤 特色烤油腰子,烤羊球
菜
辽宁锦州铁合金 烤干豆腐卷 大飙烧烤 特色烤超薄干豆腐卷
长沙 烤小菜 露天烧烤摊 特色烤韭菜 地址是东二环长重社区里面
吉林长春 烤土豆 钱锋碳缸总店 特色瓦罐烤土豆
建水 烤湿豆腐 西门烧烤 特色烤包浆豆腐
湖北宜昌 烤茄子 茄子妹烧烤 秘制蒜蓉溏心鸡蛋烤茄子
弹牙
四川宜宾珙县巡场 烤猪鼻筋 单四烧烤 特色烤猪鼻筋
辽宁海城三里桥 烤猪心管 于家烧烤 特色烤整条猪心管
烟台老城区所城里 烤海肠 阿宋烧烤 特色烤海肠
湖南岳阳 烤牛油 阳历烧烤 特色烤牛油 岳岳阳楼附近,高德地图直接搜名字 王阳历
西安老空巷 烤板筋 杨姐烧烤 特色糖醋麻辣板筋
骨头
宁夏银川 怀远市场 烤滩羊蹄 宝子烧烤 特色烤卤羊蹄 生烤羊排
辽宁锦州 烤螃蟹 烤凤爪 老五烧烤凤爪一绝
特色烤卤螃蟹 烤卤凤爪
昆明 烤卤鸡脚 烤卤猪脚 江湖一盏灯 特色烤卤鸡脚 烤卤猪脚 生烤鸡脚
安徽滁州 烤小龙虾 元素炭烤工坊 特色炭烤十三香小龙虾
朝圣
哈尔滨 六道街 老太太烧烤新店(房哥驻店)特色房哥烤肥翅 生烤鸡蛋
哈尔滨 松光电影院对面 老太太烧烤老店(8成公里房哥小舅子驻店)特色房哥烤肥翅 生烤鸡蛋
江苏扬州 四望亭路 商老三烧烤 特色肥大串
福州香格里拉大酒店路口 阿龙烧烤(移动货车)电话13960817452 特色烤肉肠 烤生蚝
广州 广大路10点后拿福食府 风筒辉 特色风筒烧腊烧烤
Ps:感谢豆瓣网友 凳子叔 云筱衣 达达叔 小木容
出走央视后,陈晓卿销声匿迹了大半年。
作为《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的导演,不少人记挂着他的动向。直到6月14号,在上海电视节上,陈晓卿圆寸、黑衬衫,重新出现。这次,他带了一部以《舌尖3》原本主题“中国和世界”制作的《风味人间》,身后的身份头衔也新增一栏——腾讯视频副总编辑。
国外从BBC到Netflix,国内从央视到腾讯视频,像陈晓卿这样的传统电视人在平台间流动,而我们观看纪录片的渠道,也正在改变。
国内二次元文化发祥地的B站,在视频网站主导的纪录片2.0时代,抢滩登陆。《人生一串》是由Bilibili和旗帜传媒联合制作的烧烤纪录片,恰巧切中了观众饥肠辘辘的食道。自6月20日播出,三集下来,播放量逾580万,豆瓣评分9.0。被《舌尖3》吓退的口水,对很多人来说,这次终于能如愿痛快流下了。
先出场的是小二哥。名字叫着亲切,平头,一双笑眼。
随即凉山彝族小猪肉出场。
镜头跟着小二哥去深山中找烧烤的重要食材——昭觉县的跑山猪,活动在海拔两千米以上。干蕨草点着,松塔扔进火里,来让松木和蕨草的味道大火渗进肉中,这是彝族人褪毛的方法。
猪肉回到西昌,在案板上被小米椒、蒜蓉和盐包裹调味,长签串起,直入火盆。食客用大椒、黄豆、芝麻磨成的调料,配着连皮烤得带一点点焦脆的小猪肉,吃得眉开眼笑。
小二哥招呼客人,调侃“把签子给我留下”,从晚上六点到凌晨三点,这里被满不在乎的喝酒吃肉气场笼罩,热闹个没够。
电视的黄金时代,电视台播什么,观众看什么,唯一的选择,大概就是手中的遥控器,从CCTV1一直调到CCTV10。如今情况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观众会倒逼市场。
《淑女的品格》的点子被微博转发后,立项了;《人生一串》也是被观众的期待催化出来的。去年黄磊主演的《深夜食堂》,直接将日本的原故事,连根拔起到中国,水土不服。感觉到被糊弄了的观众,怒摔桌子,“烧烤摊和大排档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
在观众呼唤中催生,《人生一串》团队决心要做出“深夜食堂”的野生草根气息。《舌尖》系列第一部制作前,美食纪录片在国内几乎是空白,团队全无包袱。包袱被转移到后来者身上,在接触项目开启之初,导演便对整个团队要求,“要和舌尖做出差别”。
对网友和制作团队来说,《舌尖上的中国》是“地标”,太过瞩目,以至于无法忽视,绕不过去。之后的每部美食纪录片,都在这座地标边找新的路径。
《舌尖3》的导演选择“题材”换血。
舌尖三遭遇了严重的口碑滑坡
“中国各地的美食几乎都被拍了,那就拍食具吧。”
第一集中的章丘铁锅,播出后在淘宝一锅难求,被网友吐槽变味成了电视购物节目。
陈晓卿带《舌尖》团队,另外制作的《寻味顺德》,选择把视角缩小到顺德一地,以更细腻的视角勾连《舌尖》中最容易引起共情的乡愁。
今年年初的《水果传》,把纪录片聚焦到水果,希望在影像和文案上,从中国美食纪录片的“传统保守色彩”一脚拔出,确立年轻跳脱的味道。
另一个尝试是,在每集列出关于“主角”的有趣知识点,这种“死理性派”风格,和另一部以图示表明营养成分《源味中国》类似,恰好是陈晓卿一直想在美食纪录片中实现的——对食品本身特性的探讨。
而《人生一串》的团队,在海报上的视觉语言做了天然区分,《舌尖》落点在“中国”,是文人山水画味道;《人生一串》的落点在“人生”,霓虹招牌闪烁在海报的黑夜里,这种活跃在香港、重庆和赛博朋克影像中的元素,天然让片子从宏大叙事向下深潜。
他们用了更多的手持镜头,来搭配导演自己“下场”配的北方大哥风味的解说。吃得春光满面的食客,专心翻着手中烤串的老板,端盘子快速穿梭的服务员,以第一视角跟拍,以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代入感。
有人评价,第一次在纪录片中见到这么“接地气”“黑色幽默”的文案。诸如“给力”这样词汇的运用,把文案风格和“馈赠、食材、色泽、悠长”这类“雅词”构成的舌尖体,一劈两开。对人物含着一些冷幽默的调侃,也洗掉了有些电视纪录片《艺术人生》般的煽情味道。《人生一串》在B站如鱼得水,大概也是因为落地的风味,合了“B站观众老爷”(注:对B战观众的戏称)的眼缘。
《舌尖》系列一集片长50分钟,由6个故事编织而成。《人生一串》片长30分钟,4个故事,节奏更快,剪辑得更为紧凑。佐以B站的弹幕,对于习惯了开2倍速观看视频的年轻人来说,这样的节奏,更下饭。
“看得人巨饿”“馋得要死”,B站评论区被流口水声占领。豆瓣网友“子穆”说,“比《舌3》好得不止半点儿。专心将镜头对准食物,便是最好的平凡。”
食物和人物,是每个美食纪录片团队都要掂量的天平两端。《舌尖3》就是在这上头栽了跟头,给儿子煮(看上去很普通的)爱心早餐上传公众号,制作(中药背书、三无产品)中药口红,这些煽情且立不住的故事,盖过了食物本身的光彩。
目前观众对美食纪录片的期待,和一些美食真人秀,还没有太大分别,在《人生一串》摄影统筹徐天淳也承认,前五集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而是一个“美食节目”。
《舌尖》之后,不管是《水果传》《源味中国》还是《人生一串》,在观众熟悉的“美食节目”框架中,都呆着比较舒服。他们依旧遵循着《舌尖》系列一集4-6个人物的结构。陈晓卿说到腾讯出品的《风味人间》,“新作的叙事方法、影像风格和幕后制作团队和《舌尖上的中国》都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在美食纪录片市场几乎还是蓝海的情况下,这样的做法稳妥,观众暂时也不会腻味。播出之后,媒体也方便写《这部纪录片让你找回看舌尖时的感觉》的稿子。大家皆大欢喜。
B站和腾讯视频的互联网基因,暂时还没有给美食纪录片,带来太多改头换面。
文案从“情怀味”到粗粝落地,摄影风格从四平八稳的大广角到晃动的手持镜头,在《人生一串》这里,一些变化已经发生。
虽然不知道从传统电视,到视频网站主导的美食2.0时代,真正跳出《舌尖》框架的片子什么时候诞生。现下,《人生一串》能够让观众流出来的口水不咽回去,便已算“成功”。
制作精良!用心别致!无脑总结第一集的主题——市井的得意!
品品片头,这大气磅礴的配乐,由巨到微浓缩世间百态的繁华兼孤独的画面,仿佛看过了一百张脸一百个故事,格调就跟其他美食节目不一样!纸牌屋/西部世界既视感!
开篇像所有美食节目一样上升逼格“大家其实很懂生活,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其他美食节目渲染氛围的时候应该是这样吧:多日不见的夫妻俩在镜头前羞涩的坐下,几道家常菜,偶尔对视一笑,温情的氛围在沉默中流淌……
没有!这里不是这样的!深夜烧烤就是真实!市井到每个签子每口小烧!!多日不见得夫妻俩粘了椅子就开始拌嘴啊!谁跟你含情脉脉眼波流转!“你个傻老爷们净胡说”
美食的画面还用说吗!这可是深夜烧烤纪录片,没有一帧废料!最平民的幸福!不做过多剧透!
第一个场景西昌-长签火盆烧烤,此时文案是“汉彝混居的气质,野性中带着秩序”,配乐却一秒变谐??品一品,这纪录片是真的不一样啊!央视就不敢变谐!不过这个老板是真的谐!
换个场景!
都说中国版的深夜食堂在烧烤摊,真的不过分。一个传烂的梗叫做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深夜的烧烤摊,有酒也有故事,烧烤真的解决不了,第二天酒醒了接着奋斗呗。
哭也是真的能让你哭,我仿佛看到了我的故事,想起了我的同学。如果此片真的不火,我真要吃素了也要叫上多年未联系不知在何方的大学室友去撸一顿串,老子吃韭菜还不行吗!
嘈杂的城市夜晚,我自有我的小得意。
评分镇楼
夜幕降临,人们开始渴望美好而放松的一餐。从炕头小酒,到酒店大餐,这个庞大的选择谱系里,很多人钟情于街头巷尾、市井里弄,只有这个环境配得上他们想吃出点儿境界的企图。大家其实很懂生活,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这话简直就是为烧烤量身定制,尽管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但我们还是走远了一点儿,寻找了一些更别致的味道。串儿是中国烧烤的基本形态,那肉,则是人类烧烤的共同主题。长夜漫漫,我们即将看到,烧烤摊儿上的王者:肉的传奇。
西昌,位于大凉山下的安宁河谷,发源于凉山彝族的长签火盆烧烤,是整座城市最常见的晚餐。西昌的烧烤,自带汉彝混居的气质,总是在野性中充满了秩序,也在秩序中显露出野性。
下午五点,每天的烧烤大趴按时开始。没人组织,肉食者都是自发而来,置身于这个非常魔幻的气氛里,吃肉的幸福和满足,都得到了升华。提供这个食肉场所的,就是这哥儿们,一个嗜酒如命的老板。
到这儿吃烧烤的客人,很多是冲着一道凉山小猪肉。小二哥家的小猪肉好吃,不是靠香料、鸡精喂出来的。这种大凉山里出来的天材地宝,既有家养土猪的岁月风味,又有小乳猪的细嫩口感,这种跑山猪,只能到凉山里的彝族人家才买得到。
彝族大姐处理小猪的方法,粗犷(guǎng)中透着讲究。烧干蕨草和松塔给猪褪毛,蕨草和松鼠的香味儿渗入肉里,你可以吃出清新而又充满活力的意境。彝族人烧烤猪肉历史久远,手段复古,经验老到,这儿才是西昌火盆烧烤的发源地。小猪肉的处理,略显简单粗暴,连皮带骨剁成大块,最大程度保留猪肉原本的味道。调味料只有小米椒、蒜蓉和盐。轻微的蒜香,新鲜的辣味,渗透到肉里,是西昌人喜爱的一种味觉刺激,最后加上香味独特的菜籽油,小猪肉才能烤出最好的卖相。
有了长长的竹签,肉直接伸进火里烤,这是野外烧烤才有的待遇。凉山小猪掌控者小二哥的生意,今天的小猪肉品质给力,二哥招呼起客人来,也是底气十足。
傍晚六点,吃肉高潮如约而至。这一个个熟悉小猪的刁钻胃口,你可糊弄不了。跟其他肉类不同,凉山小猪肉是带皮烤制,猪皮细嫩厚实是小猪肉的精华,烤到颜色金黄时,是最好的火候。肉皮外面焦香,里面充满胶原蛋白,混合着肥肉烤出的油脂,又香又弹,口感奇妙。大块的瘦肉很有较劲,越嚼肉味越浓,再配上辣椒、黄豆、芝麻磨成的蘸料,别提多香了。
晚上吃烧烤,是朋友间心照不宣的约定,有酒有肉有美女,怎能少了小二哥呢?
凌晨三点,曲终人散,小二哥仍然意犹未尽,但他清楚,明天这样的狂欢还会到来,凉山小猪肉的魅力,谁都无力抗拒。
翻过大凉山,我们到云南昭通,品尝一下牛肉小串带来的另一种滋味。
五十,一百,在云南昭通吃烧烤,你得这么点菜。这种牛肉小串鲜嫩入味儿,一口一串,吃起来很有意思。
昭通牛肉小串,让人欲罢不能,真正烤的地道的是当地回民。马思是昭通烧烤大师级人物,如今得到真传的,就是他的两个儿子。
回族是昭通第二大民族,这里有专门出售清真食品的市场,最好的黄牛肉就出自这里。最早昭通做烧烤,用的是干不动活儿的老耕牛,老牛肉做成小串,才能有更好的口感。如今供肉的任务,已经由老牛交给了小牛。
昭通小串费时费力,为了最终细嫩入味的微妙口感,穿串老手也得忍受折磨。(马思儿子:每天串一万五六千串。)
傍晚,每个烧烤店都会有一阵大战前的平静,马思和两个儿子,却要开始一项秘密工作——昭通小串的灵魂:卤汤,需要每天熬制。回民祖祖辈辈烹制牛羊肉,配制香料很有心得。昭通上百家小串,味道的细微差别,就在这锅卤汤里。
昭通小串,本地叫把把烧,整把烤制,单点不卖。刚煮的卤料,是为了配合一种全国少见的烤法。烤之前,先把小串浸泡入味,然后猛火快烤,锁住味道。鼓风机的加入让火力暴涨,小串,需要不停翻转,令人眼花缭乱。牛肉小串,烤到六七成熟,撒上云南人最爱的干辣椒提味,牛肉与辣椒是天生绝配。在昭通,辣椒放不够,容易破坏气氛。昭通小串儿,是烧烤的艺术,又嫩又辣,掺杂着一丝丝卤香回味,一旦吃上,根本停不下来,它给这座边城的夜晚增添了味觉的情趣。然而,如此美食,外地却很难吃到,枉费了昭通三省交界、四通八达的好位置。
有一个地方,相对偏僻,却在八十年代,就把孜然的伟大,传遍了全国,堪称中国当代烧烤的启蒙者。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喀尔曲尕,为数不多的罗布人村落。在这与世隔绝的沙漠里,男人们都是烧烤行家。今天,罗布人乌斯曼,要做一顿红柳烤肉。如今,红柳烧烤风靡全国,但只有这种,刚从树上取下的红柳枝,才带着植物香味,而不仅仅是一根串肉签子。罗布人烧烤,属于烧烤家族里的自然流派,烤肉之前才开始用木头炼炭,这是罗布人最讲究的烧烤节奏。
羊肉,是最能体现烧烤风味的食材,在吃羊底蕴极为深厚的新疆,尉犁罗布羊是公认的极品。羊肉够好,烹饪的要求就不用那么苛刻。罗布人烧烤,没有其他调料,只用一把粗盐,就能把罗布羊的鲜甜释放出来,这种做法非常高级。
吃肉的动静儿,是对罗布羊最好的赞美,从沙漠来到尉犁县城,罗布羊的吃法变得更为丰富多元。
在县城边,阿不都开了家烤全羊店,除了他自己,店里还有三名服务员,两名烧烤师傅。小店紧邻国道,顾客中大车司机的比例最高,只要时间允许,他们都会点几斤阿不都的烤全羊。司机们常年走南闯北,哪家的肉好吃,他们比谁都清楚。
在乡下,阿不都养了一千多只羊,烤全羊不能光靠手艺,必须用本地的罗布羊,才能做出阿不都恪守的味道。
罗布人宰羊,有个诀窍,捆住三条腿,留一条腿挣扎,这样血放得干净,羊肉没有膻味。剥羊皮也有窍门,在羊腿上穿洞吹气,肺活量够大,可以吹得羊皮肉分离,全身鼓胀,这时候剥皮,就会极为轻松写意。
汉族春节,周围工厂停工,阿不都每天只能卖七八只羊,生意好的时候,每天可以卖掉几十只羊。烤全羊比单纯烤肉复杂得多,为了热力渗透,大块骨头要剁开、敲碎,肉厚的地方也要划上几刀。腌制,是个性化烤全羊的差别所在。阿不都家的配方,是他爸爸定下的,那是一个只在自己家里烤羊的民间高手。
馕坑,都是阿不都亲手修造,这个店里最小的馕坑,也足以安置今天的六只羊。一切就绪,一个最玄妙的操作来了——往馕坑里撒盐水,熄灭明火。馕坑是靠滚烫的四壁烘烤羊肉,高温水蒸气可以让肉质更嫩,水的妙用,让阿不都的烧烤境界,得到了升华。馕坑最后要完全封闭,保持住里面的温度和湿度,打磨多年,阿不都烤全羊的细节设计,接近于完美。焖烤一个小时后,羊肉的火候到了关键时刻,馕坑是不能随便打开的,我们请阿不都,开始他的表演。(#通过闻味道)
羊肉烤好了,阿不都会挂在外面展示,经过这里的人,一般很难把持得住。今天,几个客人从吐鲁番专程过来吃羊,在遍地烤肉的新疆,这种跨越了几百公里的认可,阿不都唯有靠一只优秀的烤全羊以示谢意。阿不都烤全羊是馕坑烧烤与罗布羊的完美结合,外酥里嫩,外皮吃味儿,里面吃肉,罗布羊的鲜嫩肥美,被阿不都诠释得淋漓尽致。
下午七八点钟,今天的六只羊卖完了。年轻时,阿不都只身到乌鲁木齐闯荡,回来时,已经有一位姑娘相伴,到了尉犁,减肥成了这位姑娘的永恒课题。阿不都可以享受温情一刻时,在中国大陆的最南端——湛江,夜生活在刚刚开始。
烤生蚝、大排档,没有这些,一个湛江的夜晚纯属虚度。绿林食坊,是湛江最大的大排档集中地,每家档口的招牌上,都能找到蚝字。本地人阿妹的,叫“湛江烧蚝王”。
生蚝长得比较特殊,两片贝壳一大一小,撬掉小壳,剩下的大壳,就是一个完美的容器,天生适合烧烤。一经加热,蚝肉会渗出汁水,加入蒜蓉,可以激发生蚝的鲜味儿。如今炭烤生蚝火遍大江南北,但无论在哪儿,蒜蓉都是烤生蚝的最佳伴侣。在湛江,本地人还喜欢一种原味吃法:不开盖,不放调料,直接烤熟,这样的烧蚝,鲜味最足。酱油和芥末调成的蘸汁儿,是原味烧蚝的常见搭配,品尝原味蚝,请牢记过来人给你的建议:蚝里面的汤汁千万别倒。
湛江三面环海,水产丰富,生蚝的品质极高,其中官渡河入海口的官渡蚝,更是蚝中极品。每年清明前投放蚝苗,今天,官渡镇三角村的阿平,要去投放今年的最后一批蚝苗。
官渡是生蚝的育苗基地,很多外地蚝都是在这片海里,留下了它们的童年记忆。官渡蚝个头不大,最少也要两三年才能采集,但海边天气变幻不定,一场大的台风,蚝农就会颗粒无收,损失惨重。所以阿平,有时也拿两年蚝回去烧烤。十几年前,很多内地人还不知道生蚝的样子,更别说入口品尝,不得不说,烧烤,才是生蚝普及的幕后推手。
宵夜,并不只是城市的专利,在三角村口,阿平和弟弟三毛,开了个“老地方”大排档,专烤官渡蚝,村里人家家养蚝,但很多人还是天天“老地方”。正宗官渡蚝,肉质Q弹,细嫩爽滑,不像某些大蚝缺乏嚼劲,这种品质上的差别,不是靠个头大能够弥补的。阿平跟东北师傅学的烧烤,下料稍重,虽然生蚝是当天的,足够新鲜,但除了提鲜的蒜蓉,他还加了自制的辣酱。甭管天南地北,重口味是夜宵的统一气质。
在“老地方”吃蚝,就像去邻居家蹭饭,没有高谈阔论,嘈杂喧闹,只有安然地享受美味。生蚝味道鲜美,营养也非常特别,村里的理发师最近常来,对他来说,小小贝壳,就是男人人生的味道。
阿平的蚝,无论三年两年,都是两块多一个,基本属于赔本赚吆喝,但村民喜欢这个味道,留恋这个地方,所以阿平还会和三毛一起,把“老地方”开下去。
小二哥在航天中路的另一端,又开了分店,让二嫂管理,从此两人只有凌晨三点才能见面。
朋友帮阿不都开了网店,快递让他额烤全羊走得更远了。
马思基本退出了烧烤界,光荣加入看孙子的行列。
烧烤的江湖,每一刻都有新人涌现,而肉,是永远的主角。几串烤肉,一杯美酒,这就是深夜路边的那份得意,这就是平凡热辣的市斤人生。
就是觉得文案很好,很想记录下来。错别字大概是有的吧。只码了文案,片中那些受采访者说的话没码。为什么全码了?因为比较闲,而且不想有些话失了前后语境,小括号里打解释也麻烦。也没给特别优秀的句子强调加粗,各位喜欢哪句,自己判别复制,就够了。剩下五集,接下来每天一篇。
图片来自网络
我的朋友中,比较馋一点的,都看了《人生一串》了。这部聚焦我国烧烤界黑暗能量的纪录片,让我最大程度地怀念起了三十岁之前,每隔一阵就要吃路边烧烤宵夜的日子——对的,不是店堂昏暗、杯酒交错的烧鸟居酒屋,而是真正的路边摊:起码要夜里九点后才会出摊,地点还常常如同游击队般在几个小巷子间变换,通常是面色不怎么白净的叔叔守在黑乎乎的烧烤架子前,沉默寡言,深藏功与名。
后来难得我的火锅兼烧烤好友小牧羊认识了一个特别特别白净的烧烤小老板,她……竟然打起了把他介绍给我当男朋友的主意,不停地向我夸赞小老板的可贵之处:“你看他皮肤多么白皙,在烧烤界中有多少难得!”
但就和所有言情小说写的一样,我觉得那个小老板爱的明明是她。每当她笑嘻嘻地去问小老板加十串鸡胗或者土豆片的时候,小老板都立刻从烧烤架子上抬起头,用长睫毛的眼睛看着她,嘴微微一歪算是应承了下来。然而每次端上桌子,都是比我们点的要多得多的烤串——但他也只简单说一句“烤多了,送你们。”就立刻回到了炭火前。我觉得他的这六个字,比道明寺在《流星花园》里说要给杉菜送游戏币还有什么手机坏了买新的动听多了。就像烧烤炉里的炭火,看着黑乎乎的没有温度,实际上烫得惊人,足以烧焦一颗心。我觉得那一刻我耳边已经响起了莫西子诗的歌声,那是俞心焦的诗:“不是你亲手点燃的,那就不能叫做火焰。不是你亲手摸过的,那就不能叫做宝石。你呀你,终于出现了。我们只是打了个照面,这颗心就稀巴烂。”
但我的朋友小牧羊是一个肤白貌美大胸之人,爱她的人太多了,她至今去陌生小区停车都常常可以不付停车费全身而退,可能要等老了在炽红壁炉前低头沉吟时,她才会想起那曾经火光前的白皮肤和长睫毛,以及火光中她早已经啃不动的鸡胗鸡心。
好了,我是要写烧烤的,怎么气氛突然变得这么伤感。
也是,可能是太久不吃烧烤了,我久病成相思了。大约三十岁之后,我几乎很少吃夜宵了,再也没有力气在街边等到烧烤摊子们摆摊,在几个街道之间来回游走,勘察他们有没有偷偷把架子摆出来。我在魔都吃烧烤那些年,上海似乎有一百家烧烤摊都叫小马烧烤……我最喜欢法华镇路那家,烤出来的东西有汁水,水嫩宛如处女。也有一家叫做光头烧烤的,有店面,老板会烤到差不多好了然后让你自己再烤一下。特色是一种带着可疑的粉红色的猪肉串,据说是老板秘制料。我至今对那种超越大自然的粉红色印象深刻,感觉是烤HelloKitty,但是入嘴绝对不清新,油爆爆的好吃,感觉能吃一百串。但我现在已经几乎不和当时一起吃光头烧烤的朋友们一起玩了。有点可惜。刚刚我怀念的查了一下点评,发现光头还在,搬到了龙华中路。
又想起另一位认识的姑娘。当年是某网站的公关,如今独领风骚自己当了老板开公关公司。当时,她特别震撼我的就是,她邀请记者参加他们公司的年会,是包下了一个她最爱的路边烧烤摊,去他们公司的创意园区里开烧烤派对。我的妈呀,简直太震撼。比那些给我们吃些吃都吃不饱的酒店餐的公司,可爱太多。后来又请我们去郊区玩耍,她还是带着她的烧烤师傅,师傅带着他的烤架炉子和串串,仿佛他们是三位一体,永不分离。
去年我和她重新在某活动上相认了。后来我翻了一下她的朋友圈,除了po一些米其林食物之外,她还和这个烧烤师傅有联系……仍旧时不时包养他一下的样子。真是路遥知马力,情长路更长。
好了,我是要写烧烤的,怎么突然气氛又变得这么诡异……
我,毕竟是一个初中一年级就放话说,我人生第一爱是火锅,人生第二爱就是烧烤的,长大以后准备到肠胃科报道的人。然而,长大以后,我看了一篇医学界文章,那里面说,火锅和烧烤是人类早死的两大因素……
那么《人生一串》究竟好看不好看呢?我觉得我多说无益,建议你们自己去看。第一集比较馋人,亮点在第二集。虽然它逃不开“舌尖”那套拍摄法,先拍摄大江南北各地的烧烤摊主,最后结尾时,再集中讲解一下他们的后续。但是它是真的能把我看饿的。
第二集主要讲的是奇葩烧烤食物。东北人民爱的蚕蛹,我倒是吃过。我有个四川南充的朋友,每次给我带的家乡特产就是炸蚕蛹或者炸打屁虫(她更正我说叫九香虫)……但对于烤蛾子我真的接受无能,感觉还有蛾子粉呢!广西人民的爆浆烤猪眼我也很害怕……但是看到烤猪脑又顿时觉得很温馨(去年才去重庆吃了九村烤脑花,但是也没落了)。可见,人能接受什么食物,和自己的生长坏境还是很有关系。要是我从小在东北长大,可能现在真的能对这烤蛾子的画面留口水吧。
第三集是烤素菜。不要看我的体重不轻,也是很爱素菜的。我们有个特别勤劳的朋友莫江南,就勤劳地在家复刻了茄子妹的茄子加鸡蛋。据她说加了鸡蛋特别销魂!(可带莫江南配图和链接)
第四集讲到了我爱的宜宾烧烤(不过我人生吃过最好吃的烧烤都是在云南,故事特别长,简单地说,就是有个很土的云南歌手邀请我和黄老师去他那里吃烧烤,我们都不削一顾心想你唱歌那么难听还会烤烧烤噢。结果因为我们太馋了就还是去了,结果吃到了我们人生最好吃的烤茄子……吃了第一口之后我们就在主位坐下再也不肯走了,全程花痴脸看着歌手……手中的一切!)
宜宾烧烤的特色烤鼻筋我不算特别喜欢,但是镜头一出,纪录片里的人刚叫大家猜猜这是烤什么时,我就在家里大喊烤鼻筋!!!像中奖了一样……宜宾烧烤里我喜欢的是烤包浆豆腐,放很多很多的折耳根!
除了在《人生一串》里记下了全国各地的店铺名和老板的模样之外,我更多的观察起了镜头下的那些食客:“怎么,他们看起来这么老还在吃烧烤,我怎么就不行了呢?”“他们看起来这么老会不会是90后啊,烧烤吃多了才变成了这样?”
两种思想在我心中交缠着。但是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他们带着酒气,邋遢地夸赞着本地烧烤时,都能给我一种真善美就在眼前的感觉。
我是发自内心的喜爱着烧烤(还有火锅)的,以及那些能一起坐在夏日路边的小板凳上吃烧烤的朋友们。虽然上海至今没有一家我最满意的烧烤摊(成都就多了,像是宜宾烧烤以及曾哥烧烤)出现,真的是有点遗憾。但是每想起一些烧烤摊,就顺便想起了那些走失的朋友。朋友们,你们还好吗?你们的胃口还好吗?我隔着时间的轨道,向你们招招手。
深夜食堂,似乎是人类疲惫灵魂的永恒栖息地。
之前熊介绍过韩国人拍的《街头美食斗士》。
看的时候熊无数次感慨我们的美食竟然被外国人拍得如此深刻。
回头想想了咱们的美食纪录片,都拍了些啥……
《舌尖1》曾将我们的美食拍成了神话;
但《舌尖3》却将我们的美食拍成了笑话……
黄磊老师的《深夜食堂》,道具服化照搬日版,用了人家的架构结果还是说着人家的故事,落得个东施效颦的下场。
很多网友发出灵魂般的呐喊:
中国的深夜食堂应该是大排档、路边推车、烧烤摊。
终于,让我们等来了一部专注于中国夜市美食的纪录片。
黄磊老师看完都要含泪点赞。
看名字就知道,这部纪录片只讲烤串。
由哔哩哔哩和旗帜传媒联合出品,摄制组跑了将近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只为了最真实的呈现烧烤的乐天内涵和江湖风味。
一共6集,熊撸了前两集。
那叫一个后悔啊。
后悔什么呢?
后悔在看的时候身边没有可吃的,可把熊给馋的哟。
第一集就直奔主题,上横菜,光标题就够霸气:
《无肉不欢》
串儿是中国烧烤的基本形态,那肉就是人类烧烤的共同主题。
接下来,我们看看哪些是烧烤摊上的王者。
一、四川西昌长签火盆烧烤
在西昌,烧烤是当饭吃的。
夜幕降临,你根本不用思考出去应该吃什么,
无论选项有多少个,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烧烤。
长签火盆烧烤里最有名的当属凉山小猪肉。
这种只存在于大凉山里的野猪,既有家养土猪的岁月风味,又有小乳猪的细腻口感。
这种猪肉腌制不靠香料、鸡精提味。
只需小米椒、蒜蓉和盐,腌制半小时就可以直接上火烤了。
凉山小猪肉的精华是要连猪皮带肉一块烤。
一定要烤到表皮焦香,油脂在“滋滋”翻滚的时候最佳,配上辣椒、黄豆、芝麻磨成的蘸料。
一口下去,满满的胶原大白包裹着劲道的瘦肉,又香又弹。
“我欲成仙,快乐齐天”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了吧。
大口吃肉纵然爽,小口吃肉也别有一番风味。
不信你接着看:
二、云南昭通牛肉小串
一开始你可能会被这些吃串的人吓着,因为他们点餐都是几十串几十串的点。
一个人吃五十、一百串都是很平常的事。
这种牛肉小串分量不多,刚好一口一串,特别过瘾,很容易让人停不下来。
牛肉小串必须选用当地最好的黄牛肉,牛的年龄要控制在3岁左右,大了肉质会老。
除了食材讲究,牛肉小串好吃的灵魂来自于秘制的卤汤。
一百家店的卤汤有一百种配方。
烤之前先把小串放到卤汤里浸泡入味,然后用大火快烤,不停翻动,以免烤糊。
每一次翻转都是技巧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烤到六七成熟时,撒上干辣椒面。
一口下去,又嫩又辣,这种奇妙的口感让人欲罢不能。
屏幕前的熊已经擦了好几次口水了。
我感觉我能吃两百串小case啊。
别激动,更横的还在后边。
三、新疆尉犁烤羊肉
烤羊肉哪里强,新疆敢认第二没有别的地方敢认第一。
新疆,堪称当代中国烧烤的启蒙者。
最具原始风味的要数红柳烤肉。
食材选用羊肉中的极品——罗布羊。
竹签选用刚从树上摘下,带着植物香味的红柳枝。
不用复杂的香料腌制,只需一把粗盐即可。
这种做法烤出来的羊肉既鲜甜又狂野。
相比之下,烤全羊的做法就要高级得多。
腌制前,羊身上大骨头的地方要敲碎,肉厚的地方要用刀多划几下方便入味。
之后用十三种纯天然调料均匀地涂抹在羊身上,抹完还撒上芝麻。
烤法则更为独特,不用明火烤。
而是往烤坑里撒盐水熄灭明火,全靠坑里的高温和水蒸气把羊烤熟。
这种做法可以让羊的肉质更加鲜嫩。
烤全羊,一定要用手抓着吃,外皮酥脆,羊肉肥美,用嘴将肉和骨头分离的那一刻,人类体内原始狂野的气息被唤醒。
这种满足感是其他烧烤所不能比的。
看到这里,熊已经不行了。
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在新疆?
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在新疆?
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在新疆?
这么一比,以下这种烧烤便显得温和很多。
四、广东湛江烤生蚝
烤生蚝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
在湛江,没有什么是一打生蚝不能搞定的,如果有,那就来两打。
生蚝一般有两种吃法。
一种是蒜蓉生蚝。
把小壳盖撬开,将壳大的一面置于烧烤架上烘烤,待生蚝快熟时,加入满满的蒜蓉、剁椒、葱花。
一口下去,肉质Q弹,混合着蒜香和辛辣,最大程度地挑逗你的味蕾。
另一种是原味生蚝,湛江当地人比较爱的吃法。
生蚝不开盖直接烤,这样可以锁住生蚝的鲜味,最大程度保留生蚝的水分。
吃的时候将小壳那面撬开,蚝肉沾上酱油和芥末,一口一个。
完了千万别忘了喝大壳里的汁水,那才是精华。
在广东一直流传着一句话:
生蚝是男人的加油站,女人的美容院。
足以见大家对生蚝的狂热。
如果说第一集介绍的这些烧烤让你直流口水,
那第二集介绍的这些可能要突破你的想象力了。
熊在此友情提示,以下的文字或者图片可能会让你感到不适。
高能预警
第二集的标题为《比夜更黑》。
这一集主要讲述那些大隐隐于市的黑暗烧烤。
先看看入门级的:
东北烤蚕蛹
东北人说,一个蚕蛹的营养价值等于三个鸡蛋。
虽然是这样,熊也不敢尝试。
蚕蛹要慢慢烤,这样才能将壳烤得脆一点,酥一点,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吃的时候,咬开表皮,里边是烤成固态的蛋白质,全部在口腔里迸发。
这是属于东北人的一种重口味。
如果这个你可以接受,马上中级的等着你:
烤羊球
徐州人最爱的一道烧烤是老球嫩腰。
如果你不知道啥是羊球,以下的动图会告诉你。
中国人讲究吃啥补啥,因此徐州人对羊的下半身极为关注。
羊球和羊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烤法。
羊球讲究大火旺烤,烤得老一点,口感会更稠密,在火上切十字刀花,不仅利于蒸发水分而且利于入味。
用料上化繁入简,一把辣椒,一把盐,一把秘制孜然,就能带出羊球的原始本味。
羊腰则是要嫩烤,最好带着点血丝,是补品中的上品。
如果这两种黑暗烧烤你都能挺过来,不妨试一下以下这个终极黑暗烧烤的王者。
反正熊第一次看的时候都有点吃不消。
为了照顾到大家,烤前的生肉图我就不放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看,太瘆人了。
放一张烤熟的图。
你知道是什么吗?
答案揭晓,烤猪眼睛。
熊实在是想象不出来这种食物的口感,还是让痴迷这道烧烤的食客告诉你吧。
一位资深食客形容吃烤猪眼睛是一种初恋的感觉。
大姐,您初恋的口味都这么重真的好吗?
熊很好奇您的人生到底经历了什么?
烤猪眼睛是一门非常讲究的技术活,要不断翻动20分钟,如果不翻动导致局部太热,眼球会爆。
吃猪眼睛就是要吃它爆浆的感觉。
一口将整个猪眼睛吃到口腔里,享受汁液盈满口腔的感觉。
仿佛在我们中国人手里,就没有不能烧烤解决的食物。
《人生一串》在B站拿下了9.8的高分,豆瓣也有9.0。
镜头不再在高高在上的庙堂,而是拉至寻常的街边小摊。
有酒、有肉,充满市井气息和烟火味儿;
有故事,则使这档纪录片充满了人情味。
一个吃长签火盆烧烤的食客说:
“想家的时候,除了想我妈,想吃肉,那么一大坨坨的肉。”
寥寥数语,一个在外打拼的游子让我感到心酸。
食物是慰藉乡愁的一道良药。
长签火盆烧烤的老板小二哥和媳妇只有在每天凌晨三点收摊之后才能会面。
两人见面没有含情脉脉眼波流转,只有你一句我一句的拌嘴。
谁说爱情一定要卿卿我我花前月下,这种平凡的相处更显朴实无华。
烤蚕蛹的老板小军,东北人,爱说段子。
但他的段子听着却让人想哭。
老妹你知道我为啥长得这么黑不
因为我不想白活一辈子
话糙理不糙,最懂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往往是星斗市民。
烤羊球的老板老王分享的故事让人听着伤感:
有一年快过春节,几个大姐在他的烧烤摊吃了很久,吃到只剩她们一桌,吃到天亮。
他忍不住过去催:
“大姐啊,天亮了,该回家了。”
“回什么家呀,这就是我家呀。”
大姐的一句话让他不知道该说什么。
你不知道每个吃烧烤的人背后都有哪些故事。
烧烤摊上,尽是人间百态。
烤猪眼睛的萍姐,老伴去世,难得这些食客,让萍姐的晚年不至于太孤独。
这也算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陪伴。
夜间的烧烤摊,永远都有寻求精神慰藉的身影。
烧烤,都是重口味的,能吃到一起,都是难得的缘分。
能够三更半夜陪你吃烧烤的,都是过命的交情。
能够不嫌弃你只给她吃得起一顿路边烧烤的,都是真爱。
那些曾经陪你吃过烧烤的小伙伴,如今人在何方?
那个嘴上说不吃会发胖但又一直往嘴里送的可爱女人,如今是否还在你的身旁?
一杯酒、几串烤肉,是深夜路边难得的得意。
是我们平凡热辣市井人生的缩影。
最后用一句熊很喜欢的旁白作为结束:
其实大家都很懂生活,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文/五十公斤熊
早半些年,就看到朋友圈有“资深文青”在安利这部人间烟火味十足的记录片,但是它又像我买回来的书,长久地被搁在角落里,封面沾上灰尘才想起翻开——最近又想真实看看世界了,我才打开的这部哔哩哔哩出品的、每集只有短短30分钟的烧烤纪录片。
“烧烤”的纪录片。单单烧烤二字,就能让观众感受到惊奇,并有怀念的滋味涌上心间。一直以来,观众习惯了《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美食纪录片,通过典雅、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去记录的美食,以前的纪录片重在“文化”。而《人生一串》,重在“人”。
旁白有说道“ 所有的美食吃到最后,如果仅仅是食物,它可能都有点寡淡,余味不足。一定要吃出人味,吃出情意来。 ”这句话,是纪录片拍摄的感情追求。
虽然豆瓣评分一边倒评到9分的高分,但是也不缺乏质疑、否定乃至批评的声音。有观众质疑这种“不说文化纪录片也算纪录片”,有观众直接拿出国家法律条文来否定"露天烧烤本身就是违法行为,还要宣扬实属不该”,有观众批评第二集的烤蝉蛹、烤猪眼睛、活烤海鲜实在太过重口味,太过残忍,“非常恶心”。纵使一边倒的评分,也掩盖不住质疑批评声音的刺耳。
我认为,导演拍摄的时候肯定衡量过上述的种种问题,但是,为更直接变现不同城市的“人间烟火”“人情味”“人生故事”,导演组还是把这些要素加进了纪录片。《人生一串》不仅仅是记录烧烤的片子,更是记录人味的片子,通过记录每个城市触手可及的烧烤摊,道尽基层老百姓的人生百态,说故事,说精神,说情感,才是本片最极致的感情追求。
家的味道。纪录片集中表现的感情之一就是呈现“家”的味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每个地方都有各种特色的烧烤,但是家乡的味道只有一种。它是在烧烤摊前与亲人朋友觥筹交错中的互诉情长,它是青春岁月中在同学面前吹下的牛逼和诺言,它是吃饱喝足后躺倒在凳子上的幸福时光;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烧烤主菜,调制香料,但是无论怎么百般调配,你怎么也配不出家的味道。
(长沙,扬州,烟台)
工匠精神。如果在餐饮行业也有工匠精神的话,那就是每一位菜肴制造者对菜式的精心打造。《人生一串》里几乎每一位烧烤档主都可以去参与评选,我甚至跟朋友打趣说可以搞一个烧烤大赛了。他们把烧烤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份食材,每一羹调料,每一步烹饪过程,都追求极致,止于至善。怎么把握火候,怎么呈现食材滋味,怎么配制调料等等都是他们生命中的永恒主题。
(吉林土豆,新疆阿不都,茄子)
人生态度。无论从大漠孤烟的新疆,到冰天雪地的哈尔滨,还是拥有连片城乡结合部的内陆城市,再到生机活泼的广州,通过空气中弥漫的烧烤香味,我们都能感受到烧烤摊主对生活的态度:积极、坦然、旷达。而导演组在给镜头特写烧烤档主,也是安排得相当随性写意:小凳子一摆,烧烤摊边一坐,啤酒一瓶,背景是喧闹的城市和烧烤摊,镜头前是相当真诚的烧烤档主,直抒心中的千万沟壑。
(福建、风筒辉、西昌)
文案是纪录片的一大亮点。在我看来,是最大的点睛之笔,或文艺、或朴实、或粗犷、或俏皮、或沉重、或充满江湖气息,但是就像精准的飞刀,每句话都刺入人心。它不仅把烧烤的过程、味道都惟妙惟肖地展现,而且提炼、升华了人们对烧烤的感情。这只是一部烧烤的纪录片,却能让人的观看的时候数次勾引起记忆,数次湿润了眼眶。
“ 烧烤的江湖,每一刻都有新人涌现,而肉,是永远的主角。几串烤肉,一杯美酒,这就是深夜路边的那份得意,这就是平凡热辣的市斤人生。 ”——《无肉不欢》
“ 烧烤重口味,能吃到一起的,都是难得的缘分,敢一起尝试的,都是过命的交情。“——《比夜还黑》
” 也许你记不得,曾经吃过的烧烤摊;也许你所在的城市,也在发生巨变。但多年以后,你仍记得的,还是那份熟悉的味道,和陪你吃烧烤的那个人。 “——《来点解药》
”华灯初上,夜色渐浓,从传统小吃到糖醋板筋的新发明,正是对牙齿的感觉极为重视的西安人,让十三朝孤独的烧烤夜宵长夜未央”——《牙的抗议》
“ 忙里偷闲,把酒言欢,仿佛夜空中的炊烟永不散去,而一盏灯,也长明于市井。这一摞摞斑驳的点菜单,都是过往食客的笔迹,在那个一去不返的街摊时代,有时,还要食客自己串串儿,自己记账,但永恒不变的,是尹大姐带给他们的深夜治愈。 ”——《骨头骨头》
“也许,辉哥的桀骜不驯,让他总是漂泊不定,但只要食客还惦记着那份味道,一个电话,那些让人动容的市井传奇和百转千回的深夜情绪,就仍要继续书写下去。 ”——《朝圣之地》
通过文案,渲染了烧烤摊前的江湖气息,刻画了烧烤档主的对烧烤感情和人生态度,赋予《人生一串》浓厚的烧烤情怀。
“人生一串,要跟大家挥手道别了,这个夏天,烧烤让我们相遇相识,招待不周,但愿交情不浅,江湖路远,有缘,来年再见。”
关于告别的不仅有《人生一串》,还有陪我看纪录片的那个姑娘。今天的她就要踏入归途,下次整装出发的时候,目的地已经是求学路上的异国他乡。戊戌的半年里,谢谢你的陪伴。我记住了你的欢声笑脸,你帮我擦过的餐台,依旧崭新如故;你给我的沐浴露,昨天也已经全部用完;但愿我做过的饭菜还合你的胃口,说过的笑话能使你发自内心的笑来,有缘,我们,来年再见,但愿,那时,我们仍是少年。
在中国,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烧烤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顿!
一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馋,两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饿,三个人吃串是为了解闷,一堆人吃串是为了吹牛逼……
第二集令我非常不适。我不反对吃别人吃猪眼睛、羊睾丸、猪鞭等物,但是我反对食客狞笑地说火上活烤的海鲜在“兴奋地跳舞”,挤眉弄眼地暗示某些食物壮阳,以及特写把蛹、蚕、蛾刺穿在签子上或者活挤内脏的镜头。这很恶心。
让舌三的人汗颜吧
节奏感挺好的,那些“满嘴油腻”的镜头非常自然,作为一个不怎么吃烤串的人认真求“人生一锅”~
什么是人间的烟火气?这就是人间的烟火气。嘈杂的街道,重口的烧烤,醇香的啤酒。经历一个又一个故事,陪伴一代又一代人的过往。
把这几年中国美食纪录片的通病——强行升华主题控制到了一个可接受的程度,更多聚焦于食物与制作食物的人,伴着亮红色的火炭与升腾而起的烟,便是最市井的珍馐;本作的解说者实乃功力十足,熨帖稳健,相得益彰。
烧烤应该是一个美妙的返祖现象。从石器时代开始,几十万年的进化,人类第一次的快乐体验或许就是围成一圈用火烤肉带来的。
本来想给五星的,的确是文案满分,看完分分钟想离家出走的节奏,然鹅搜了下大众点评,所到之处皆是没什么人气的小店,当地评价并不高。略失望,感觉被耍了...默默把行李放下机票退了,还是吃楼下烤串吧。
晚上看的,这把我馋的啊。本身就爱撸串,夏天啤酒和串更配啊。还发现好多特殊的串的品种,感觉有点被吓到了。
总体来说还是更加网络化的舌尖,家家都是撸串+买菜+准备调料+情感升华的模式,不知道第二季还这么拍会不会有点重复感。不过这里就凸显出第二集的好来了,虽然里面的东西我完完全全不想吃,但加了这么一集就有了一个破局。美食纪录片最重要的一点看来还是别太把食物的意义往上拔,一个馒头要都能上升到文化传承的层面,那我吃着都噎得慌……
不健康但是开胃,市井烧烤自有它的迷人之处。解说很B站风格,片子拍的也跟烧烤本身一样烟火气十足。就是什么时候国内美食纪录片能完全摆脱舌尖的影响就好了~
致那些食欲色欲交织的夜晚。把酒言欢,肆意江湖,当代风陵渡。对这片感情很深,啥也不说了,撸起!
第一集棒呆堪称烧烤安利指南,第二集不敢看,中国人没有什么不能拿来烧烤的,我有点接受无能,有一丢丢害怕。
低配版《舌尖上的中国》,什么都在模仿,一点自己的内容都没有,牛皮都要吹破了,能不能不要总是强行灌鸡汤?滤镜太碉堡了,这丫是在做快本还是手机视频啊?
我天 这片子简直有毒 把烧烤拍的淋漓尽致 第一集全是肉肉 好治愈啊 解说词也不错 强推一波 人间烟火气 最美烧烤味
好吃,夏天不撸串好像没过夏天,喜欢这种有烟火气的节目。
“尽管最好吃的烧烤就在你家楼下,但我们还是走远了一点…”
B站已经不再满足于动漫了,来看看B站出品的记录片吧
比《深夜食堂》中国版接地气多了,这才叫“本土化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