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星评价是给到80集为止,其中手动设置75 76集闹除夕为大结局。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几个:
一、康家还是那套旧旧的酸枝家具、太师椅、薛定谔的天井……浓浓的老西关味道。
二、虽然二哥二嫂很有趣,但康家其他成员也不遑多让,很多集没有二哥二嫂都可以撑起整个剧情。
三、阿宗、幸子、黛安娜……还没有离开剧组,康伯康婶还是中气十足精神饱满,康家人还没有需要经历生离死别。
四、各位街坊、亲戚虽然开始出来,但还是按本分地饰演“街坊”的配角角色,还没有喧宾夺主抢康家人的戏。
五、还是很贴近现实生活,写实之余还自黑幽默,好多集都可以发自内心地笑出来。
六、棚景不重,昌盛街、办公室、五金店、摩托车、酒楼、珠江边等都是实景,感觉好亲切,片头曲还是康家各位主角主唱的画面。
七、最重要的是,“闹除夕”经典地呈现了当时广州人过年的气氛和传统的文化,没有夸张的情节安排、贴地写实!以此处手动设置结局,刚刚好。
看到热搜大半夜泪崩了,原来康祁宗已经离开我们十三年。
《外来媳妇本地郎》开播的时候是2000年,印象中是为了庆祝千禧年的到来。那时候我念小学一年级,每个周末晚上7点,熟悉的片头曲就会在珠江台响起,大家围坐在一起看南腔北调、鸡同鸭讲、诈傻扮懵,各种家长里短,啼笑皆非。
郭昶因癌症离开的时候,身边的人没有不悲痛的,记得那时候广东电视台有一档《人在他乡》的节目,细数了他最后的日子,眼泪一直流个不停。
那时候我有一本很珍贵的软抄本,玫红色的,封皮上是穿着粉红裙子的Hellokitty ,因为太过喜欢,只舍得在第一页空白处写了名字,就锁进了柜子保护起来,爱惜得不行。这么多年过去,那本本子早就不见了,但它唯一被使用过的一次,就是郭昶离开的时候。那时候我踮着脚尖把它从柜子里拿出来,摁开封皮上的纽扣,洋洋洒洒写了好几页,其余都不记得了,只记得其中有一句是“郭昶我们永远怀念你。”
他扮演的阿宗,一辈子嘻嘻哈哈,永远都在开玩笑,即使与病魔纠缠的最后日子,都坚持把欢笑带给大家,就连葬礼上的照片也是笑得满脸堆起皱纹。
他最后的生命都献给荧幕了。由始至宗都想告诉观众:再痛苦,也要开怀大笑,幽默是面对不完美人生的,最好办法。
十三年前他离开的时候,媒体给他的称呼是表演艺术家郭昶先生,十三年后过去了,表演艺术家郭昶先生,大家依然没有忘记你。
只是那些快乐的日子,美好的时光,曾经压垮我们的小小烦恼,如今都似乎已经翩然走远。但还想对拥有的已经逝去的说一声,感谢陪伴,温热常在。
原以为,喜欢看《外来媳妇本地郎》的人,可能是少数像我这样不怎么“现代”的人。原来,很多80后90后和他们的父母,都觉得最初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很好看。
大致是“二哥”康祈宗病逝之前拍的那些,之后的这部剧就不好怎么看了。后来我上了大学至今,我就不几乎不再看这部剧。
不仅仅广州人喜欢看,广东人也喜欢看,说粤语的广西人也喜欢看,甚至相当多说客家话、潮汕话的广东人也喜欢看,其中有些潮汕人是看这部剧学说粤语。
这部情景剧没有故事主线,情节不曲折,故事不新颖,演员也不是大明星,说的都是一个大家庭里各个成员发生的一些家庭琐屑事。
故事背景设定在广州西关的一个“大户人家”康家,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普通家庭,特别的是,在大都市住着民国时候保留至今的大屋,普通的是,康家也不是富贵之家。
西关大屋,其中的脚门、趟栊门以及大门,门面上就极具特色。槛窗、青砖石脚、麻石街巷、还有天井;木楼梯、阁楼。还有各种传统装饰、雕刻。荔湾还有很多有趟栊门、青砖石脚的民居,但并不就称得上是西关大屋。
取自西关大屋的布景,在画面上,显得极温馨和有特色。
家长康而寿康伯,希望四个儿子“光宗耀祖”都娶广州本地人媳妇,结果,都是是娶了外地的。潮汕的、河南省的、上海的(后来的三嫂黄菲设定为四川人,但无四川人的特征,语言就不是)、美国的。
不同的地域的人,在西关大屋,三代同堂,围绕着康家作为核心人物,延伸到街坊、社区等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就展开了。
大佬的憨厚老实、大嫂的贤惠温柔;二佬的市侩滑头,二嫂的残鸡小气;阿三的老积正经;老幺的蛊惑浮滑,康伯的死要面和孤寒,康婶的慈祥和善;康天庥的鬼马顽皮;每个角色都相当鲜活。几个字概括不了他们的性格特特征。
西关大屋里的文化差异、语言不通、观念冲突,外来媳妇融入康家的种种趣事、学粤菜、学粤语、学粤剧,以及其他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各种误会,啼笑皆非。
家庭内总会有“冲突”,免不了误会和争吵。此剧的一大笑点便是语言诙谐,后来还加入了化州婆李彩娇,每一句化州话都会觉得好笑。
俗语说:相见好,同住难。三代同堂的俩和家庭,家庭里也出现过婆媳矛盾、公媳矛盾,夫妻矛盾。
然而这个家庭,都是一直紧紧围绕在一起,能互相包容和关爱。曾经儿子与媳妇与老人分灶,然而,不足一个月,儿子和媳妇们还是觉得,有老母亲为大家做饭,一家人一起吃饭好。发现自己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过了两年,儿子和媳妇都觉得在现代化大都市的广州,西关大屋怎么能住的舒服?他们都羡慕二人世界的生活。树大分桠,仔大分家。
住出去后,有的背了债,有的上学上班远了,有的照顾不了自己一日三餐,。康伯康婶都回乡下了。西关大屋突然只剩下大佬大嫂这对穷夫妇守着。
最后大家都搬回来了,原来一家人在一起更开心,才有家的感觉大家需要原来的家。尽管有代沟,但是一家人吃饭总是乐融融,家人有聊不尽的话题,有客人来到,总是热情招待,那个熟悉的社区,让家人都很有归属感!
康家还与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紧密联系,中国“入世”、学英语热、世界杯热潮、毒大米、河南人名声问题、禁毒问题、亚健康问题、偷沙井盖问题、社保问题、、新羊城八景、企业员工的团队建设问题、······
每一件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通过康家人的的遭遇、反应、处理来反映这些问题现状,让观众也获得欢笑之余,也了解更多社会热点问题。
康家的几兄弟有时也会打自己的小算盘,计较一些利益。当家庭中出现的困难时候,大家都彼此分担,互相支持。阿三和幸子离婚,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走出阴霾(实则是演员刘涛要拍其他电视剧,从此大红大紫,只好剧情安排离婚)。
二佬两夫妻的多次闹离婚,怀疑多次包二奶、汝好茶餐厅“掌柜”的变更,这对“奸夫淫妇”还是在一起,直到扮演二佬的演员病逝,不得不安排了离婚。灵魂人物离开,剧集就逊色了很多。
这个家庭有些地方不太真实,但某些地方又很真实。这个家庭可能是太好了,好到现实中可能并不存在。像康婶那样与四个儿媳的关系都很好的家婆,现实中有吗?现实中一个儿媳就能让一个家的氛围很僵硬了。
像康伯那样本来很排斥外地人的,但却都很包容不同背景差异甚大的儿媳。现实中的家公面对这样媳妇,恐怕都避之不及。
四兄弟都能感情深厚,不因为利益而翻脸,四个妯娌都能像姊妹班相处,不勾心斗角,为大家庭尽自己的力量,一起商量着解决问题。而现实中,有很多不住在一起的兄弟,也会因为利益反目成仇,妯娌也会跟着站在自己丈夫的一边“狼狈为奸”。
或许,每个观众的家庭,都或多或少地面对过这些问题,然而,却很难能像康家那样的一家人总能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个家庭伴随了很多家庭长达近十年,后面的十年拍的,恐怕很多观众不再怎么看了。她不再是围绕“外来媳妇”这些核心人物延伸的故事了,甚至有些与康家没什么关联了。
一部剧拍了近二十年,康家的家庭生命周期,由扩展、稳定阶段开始,逐渐变为收缩、空巢,在拍下去,已是是解体阶段。康家三个儿子都离过婚,尽管是因为演员的各种离开,康家反而更像真实的家庭。像夫妻离婚、亲人病逝这些事件,现实中的一些家庭都发生过,现实中的家庭会有残缺,有裂痕,有隔阂,哪像康家那样依然像一个大家庭?
广州在变,那时康家全家10口人,伙食费2000元;康祈祖觉得月薪3000元的工作算很好;那时候天河去的房价准备上万;康祈宗从西关过到芳村做走鬼,康婶觉得很远;地铁才只有几条线···
康家在变,康家人到最后也不会再是一个大家庭了,康天庥开枝散叶了,康天佑和康枝子也长大了;康伯康婶都80多了;最后留下的那些很平淡却很精彩的剧集在我们记忆了,那些剧集也让我们与家人联系在一起,同学们之间还会讨论好笑的剧情。
我们也在变,我们自己的家也在变,曾经的我们,有些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些在努力建立自己的家庭,不变的是对这部剧的怀念,对家眷恋和依归。
我们陪伴康家一起发展,它与我们现实的家庭有距离,但康家,依然是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家庭的样子,那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的。在对照自己的家庭时,我们会想念康家,也会想念我们自己的家。
2000年开播,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是这么经典,台词也一流,心目中广东地区(除去香港TVB)最经典、最伟大的电视剧。
总第1集 烦恼的生日:讲老一辈广东人对外地媳妇的不待见。
总第2集 撞板媒人:讽刺了婚宴介绍所的“相亲托”现象。
总第3集 拉郎配:忘记了。
总第4集 婚姻合同:借婚姻合同讨论男女平等的议题,刘涛是进步女性的代表。
总第5集 老大当婚:老实憨厚的康祈光娶了河南赴广东打工妹子香兰。我比较感慨的是同是一个爹妈生的,为什么阿光和阿祖的风格大相径庭。阿光和阿祖的对比也反映了老一辈婚恋观已不适应现在这个变化风云涌动的新时代,男性和女性的思想观念都在发生急剧变化。
总第6集 争房喜剧:西关大屋,一户一居。还是搬出去住好!
总第7集 婚礼进行曲:祈耀和幸子结婚,帅哥美女配。不得不说20年前的幸子在这部剧的穿衣确实挺不错,当年的时尚放到现在依然适用。
总第8集 上海亲戚:地域黑进行到底,讽刺上海人精打细算,结尾有反转。
总第9集 粤菜培训班:表面上介绍了外来媳妇融入本地文化(饮食),实则讽刺了老一辈广东人疯狂迷信“药食同源”,这吃不得、那吃不得,这个热气、那个中毒的说法。可悲的是,20年后还是如此,科普工作任重而道远。
总第10集 老婆是人家的好:妙禅吃醋离家出走,第二次把老公作没了,临街感慨,预想自己离婚后落魄的窘况,符合潮汕地区的传统女性视角。
总第11集 被俘有线网:一家人抢电视看。
总第12集 中奖如中招:讽刺当时社会的中奖诈骗骗局,也讽刺了“黄皮树了哥 —— 唔熟唔食”的自己坑自己现象。20年过去,骗术有的是不断升级,却永远无法停止。
总第13集 闯荡广州(上)总第14集 闯荡广州(中)总第15集 闯荡广州(下)这三集讲的是河南妹子来广州闯荡的故事,非常感人,也非常值得钦佩,很多人靠着这样一股劲挣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看着女主人公身上永远乐观、永远不服输的劲,我想到我妈妈,也是这样赚来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康伯康婶已经年过80,剧本安排二老回顺德老家同表哥炳养鸡养鸭,同乡里钓鱼泡茶养老颐养天年。
阿光年过60,香兰也差不多50岁了,两人开了快递店。儿子天佑演员张纹博因为学业原因离开剧组。
阿宗阿婵,剧中透露康伯康婶一早知道他十几年前去非洲创业就因故离世,为了瞒着二嫂婵姐接受不到挚爱离世受打击,和庥仔健康长大,才骗他们说一直在世。中间曾经尝试换过一个演员周晓滨饰演二佬,编剧居然说二佬整容拉皮,但是形似神不似,观众不接受,演员也不习惯,于是没几集就打发走了,还安排了阿宗跟阿婵离婚的情节,彻底断了婵姐念想。之后的细节记不清了,总之剧组终于承认郭昶剧中的二佬离世了。
阿婵的经历比较坎坷,当时适逢广州旧城改造时期,编剧为了电视台要求配合宣传,将大屋棚拆除,全家暂住列氏家族所在的城中村。而汝好餐厅也因为种种原因关门,之后阿婵摆摊烧烤档帮补家用。后来旧城改造结束,与全家人商讨,把大屋改造开家庭旅馆,阿婵成了大股东。实际上也是康伯康婶还有一家人已经把她当成了大女儿,放心将房产交她打理。
三叔阿耀,三嫂阿菲也选择像第一个三嫂幸子刘涛一样,选择北上发展舞台剧演员事业,而枝子应该也是因为学业离开剧组,也许读完大学回来客串。阿耀也不太出现剧组了。目前剧中定位是副处长?
赵处长也于2013年离世,剧中设定退休养老了。
四叔阿祖,接盘喜洋洋影视公司,阿奇走人,由美成了单亲妈妈,偶尔回来带女儿看看亲戚。来了几个新人打杂。
华女跟老作在一起了,老作现在是被谢主任招聘,成了居委会的宣传干部,合同工。
唐小姐和牛哥竟然在一起了,牛哥退休,偶尔两人回来看剧组,唐小姐由事业女强人变成家庭太太,监督牛哥饮食防三高,偶尔也指点婵姐旅馆经营事宜。
西关大屋拆迁,旧城改造成了上面说的家庭旅馆。经营者主要是二嫂,旁边有士多店,是贵元和阿美开的,两人育有一个可爱的女儿。还有一家餐厅,是汝好餐厅大厨李彩娇开的,同女儿们还有儿子经营。(五个化骨龙终于长大成人,不过还是有点傻傻的。)大娇嫁给了旅馆的一个婚姻中介。
COCO,同一个叫列有银的城中村富二代交往。两人同居,家中有一个企业家列叔叔,同祝师奶和通叔一起玩。列叔叔还有一个黄昏恋恋人。
祝师奶,此前同通叔有段暧昧。但是未挑开,现在养育广州上学的一个孙儿小笼包。女儿婉玲在上海一家外企打拼。
康天庥,结婚,妻子说要去美国攻读MBA暂时离开,目前他同COCO伴侣三人经营一家叫朋友圈的咖啡厅。
冼剪崔,还是开发廊,已经有儿有女。翠红帮忙打杂。儿子同贵元女儿还有小笼包一起玩。
关叔,头还是那么秃,八姑,还在昌盛街生活。
这部剧基本上完全可以当成一代本土广州人和新广州人的年代记,偶尔看看也很有感触。特别真实。
我看了很多年了,但是最近看我真的发现编剧弄得剧情有点三观不正了
就说最新一集,难看的抢手货。娇姐,一个乡下人出来广州打工,广州一个大城市,她来了这么多年了,品味还是这么老土,还是那件衬衫,那条蓝色裤子,那条丝袜,还有那双帆布鞋,真的是几十年了,品位就不能变一变吗。
她送的那个生日品味真的够够的了,一点都没提升,我现在看她就烦。还有她的五个女儿,挤在一个小房间里,像集体宿舍一样真的不会压抑吗,房子也小,看房子那个布局就三间房间,一个厨房一个卫生间,差不多。换别人早就想搬出去住了吧。
还有他们4个女儿,除去大娇,那3个女儿这样全部都挤在餐厅帮忙,餐厅也不大吧,留两个人帮忙不就得了吗,其余两个人出去赚钱它不香吗。
再说回来,虽然五个子女都是二十几岁的成年人,他们的作风真的不像是二十几岁的人,你妈送你生日礼物,你像缩头乌龟一样的不敢跟他说不喜欢,也不跟她沟通,玩呢。二十几岁的人了,不是孩子了,你说出自己的想法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好吗。而且我求求编剧了,不要动不动就气一下人就晕,这种桥段好不好。人的身体没有那么弱。
还有月圆和冰冰,她俩告诉娇姐,娇姐知道很生气后,她俩干嘛了,帮忙出主意报复那五个子女???
正常人不是应该劝劝娇姐不要那么生气,要多跟子女沟通啥的吗,她俩到好,出主意报复人家,她子女只是错在没有跟她妈沟通而已,又没什么打错,所以编剧你要表达什么
还有一集,我们是一家人,讲coco嫁到列家没多久的事,我看得出来编剧是想讲婆媳的矛盾,但这个婆婆是做点过分了,跟CoCo说我们是一家人,就拿了你的东西嘛。好家伙儿,一家人你就可以随便进你儿媳的房间,拿人家的面膜来用,拿人家的衣服来穿,拿人家吹风机来吹了是吧。遇到脾气暴的儿媳直接就开骂了。
到后面 CoCo跟她对峙 她还委屈巴巴的说一家分什么你我,城树也帮腔说她也是随便进我放间拿东西的,一家人嘛,我tui!谁和你们是一家人
我???
然后她跟CoCo对抗,在家里各个东西,贴上标签,说这是CoCo的她不能用,这是她的能用
这是sabi行为
然后最后CoCo妥协了!妥协了!她也开始随便用家里的东西了,我……编剧长点心行不行,你想表达什么
行了,吐槽完了,这剧我也弃,没有什么想看的欲望,他们演不腻 我也看腻了
记得曾经嘲讽过一个喜欢怀念高三生活的同学,装作一副智者的模样,用略带不屑地口吻说道:喜欢怀念过去的人,是因为现在过得不好。别只沉浸在过去,要好好活在当下
现在自己回过头看看自己过去说的话,可能是最好的打脸了吧
喜欢的作家去世了,装作不知道
喜欢的主持人去世了,装作没看到
新来的小师弟师妹们进群装作没发现
当初那个一起长大的小胖子现在都到了结婚的年纪了
看到越来越记不住台词的康伯
走路已经需要搀扶着拐杖的康婶
都不知道要怎么继续逃避,继续自我催眠下去了
啊
真不想承认
自己真的老了
怀念啊~~伴随成长的一部本地剧集~
大陆的情景喜剧,我只服此剧。在我高三的年代,每周看看,就很满足了。但可惜的是,二佬郭昶已经远走。郭昶以后,再无笑点。可惜可惜。追悼会那天,看着网上新闻,哭了。
前面三百集好看,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各有各特点。
哇!这是我广东人的童年回忆啊!!
说实在的,这部片有点丑化广东人的形象。自从二佬去世后,整部剧的质量就开始每况愈下,甚至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
很优秀的国产情景喜剧,广式幽默看着也很赶劲。
简直就是小时候的精神食粮啊。。。。。。。。
那时候天佑还很小 那时候二哥还在世 那时候阿祖还没跟黛安娜结婚 出国前还会在周末看第四部 可是已经没有了以前的乐趣
韩国有《搞笑一家人》,中国就给说有《外来媳妇本地郎》,即使是《家有儿女》、《幸福一家人》、《武林外传》也同样经典,但作为合家欢情景喜剧,最能和《搞笑一家人》比肩的国产家庭伦理情景剧就是这部了。创作非常本土化,融合了国人真实生活环境状况和一些小市民情节都有表现,这就像反应很好的《搞笑一家人》也反应了韩国人民的生活一样。十年以后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妈妈偷偷给自己闺女叫到屋里塞鸡腿,就为了不给另一个有钱亲戚小孩吃,小市民妇女形象栩栩如生,笑死。另外就是闹鬼那集,画像那里还真是被吓到了,一般会涉及这个题材的情景喜剧中国大陆还挺少的,《搞笑一家人续集》番外有一集记得是这个,现在找不到那一集了,希望有知道的网友哪天看到这里能告知就好了~
归咎存在即合理原则,此剧能长期占据黄金档期堪称下里巴人之典范。直到今天仍时刻迷恋高雅艺术的我历经工作、家庭与生活的磨蚀开始珍惜晚饭后安坐电视机前能开怀一笑的时间,试想生活到了终点不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此等破事儿?故此通俗艺术从来都比小众文艺占据着更广阔的市场。PS.最近李力持成为导演后,全剧风向突变,多了很多无谓快板,或许是走向式微的开端。
看了十多年啦
小时候其实不会说粤语的,家里人不和我说粤语,后来三四岁看这个,看着看着我就突然会说了...........
这个才是真爱!
每个广东人都看过吧
广东小孩的童年回忆了,地位等同于《我爱我家》《武林外传》了。
广东人的集体记忆。每周六日的期盼就是看《外来媳妇本地郎》,每周末最开心最温馨愉悦的时光就是一家人围在饭桌上边吃饭边看《外来媳妇本地郎》,何等欢乐,其乐融融!即便自从阿宗走后,《外》剧原汁原味的西关老屋味所剩无几,但我依然喜欢看这部剧,全因它的底蕴来自这一群演员和正宗的广东味道!
从小学果阵第一次系听表弟阿成推介话睇,第一次睇系阿娇噶豆豉鸭果集,真系好搞笑。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我都变成大学生了。里面噶人都一样陪住我地成长了。。果种情怀,果种用粤语噶氛围我林系其他人完全唔会明噶。虽然依家可能觉得距已经唔再搞笑了或者冇以前咁有味了。但系始终都系一份情怀。。
精彩在郭先生离世后戛然而止
为童年周末天气预报后的快乐时光打五星
每一集都是特别短小精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