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大寒》这步片子是看到它出现在售票软件的排片中,了解到这是一部慰安妇题材的影片。并没有看它的简介就购票了,可能是因为小众的原因,知道这种片子排片不会很多。
看完后才反应过来,这部影片有近两个小时。整个观影过程的确挺煎熬,一是因为这段历史的厚重,二是因为片子对人性的表现。
片中受害者的养女因为养母的经历,而嫁不出去,最后约三十岁才嫁到了远村的一个大她小二十岁的鞋匠。因为那边不知道她养母的事情。按照中国的男女比例,他们村中或多或少应该存在娶不到媳妇的男人,或许他们宁愿打光棍也不愿娶一位因养母有过不好遭遇的人,当然也可能是养女看不上这些光棍,但从片子看来,养女并无过多的要求,只是想逃离这个家把自己嫁出去。由此可见,村民的偏见之深。
片中多次表现村民对受害者的歧视。且父亲以女儿爲耻,养女以养母为耻。可她们究竟做错了什么呢?她们是受害者啊,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没把她们抓去,也许被抓去的就是你自己或是男人的媳妇或是你的女儿,就是这一点,你们也应该感谢她们的被迫牺牲,才保住了你们所谓的干净。可她们并没有想过你们的感谢。
从另一方面讲,她们作为弱势群体,她们在遭受苦难的时候,我们村民在做什么?连自己村里的女人都保护不好,我们又算些什么呢?
如果她们生活在我周围,我不知道我会是什么样的态度,如果我的态度不那么好,你能告诉我那样是不对的吗?
慰安妇,可能我们都听说过这个词,或许也懂它的意思,但究竟懂多少,那估计是另外一回事。这部片子或许可以让你直观的了解一些,此片改编自真实故事,既是改编则有虚构,作为电影艺术,是允许虚构的,所以不要因为题材特殊而将其特殊化。用纪录片来拍这个题材很好,但纪录片很难将当时的具体情况表现出来,而剧情片则能弥补这点,给观众以直接的内心冲击。
剧中有句台词是:“说出来的都是能想起来的,还有说不出口的”。她们不愿意说,我们不想听,这段历史就过去了?
最后老人说出:“娃子们,以后可得把家门看住了,可不能再叫人把门说踢开就踢开,说进来就进来”。意味深长而无责备之意。
8月14日,世界“慰安妇”纪念日,电影《大寒》复映了。
在年初贺岁档,《大寒》票房惨淡,无奈下线。如今,暑期档重新上映,坦白说,我对其票房依旧悲观。
往小了说是,人们对这部影片是否会有兴趣,是否愿意为此付出时间;而往大了说,这可以涉及消费时代如何消解这类沉重的历史题材。
其实,单从影片本身来看,有些差强人意。毕竟,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慰安妇这一群体已经“被观看”了太多,她们的“苦难历史”不应该被反复“消费”。
这并不是对影片的否定和质疑,而是对表达方式和视角的一种商榷。
“慰安妇”存在的历史真实性已经不容置疑,客观、真实记录她们的遭遇是对历史的尊重。但是,影像呈现上,不应仅仅满足于讲述她们令人痛彻心扉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她们:我们的态度、我们的反思、我们应有的作为。
影片一开始,上世纪90年代的山西农村,村里的后生提亲,因为是“慰安妇”的“闺女”,觉得名声不好,以后会抬不起头来,拒绝了这门亲事。
曾经饱受摧残,幸运地活下来了,等待她的却是村里人更长久的偏见、轻视、鄙夷和被疏离,这种村里人的“嫌弃”,不是更让人心寒吗?
就像一位老人所言:我恨日本鬼子,这不假;可我更恨的是我们村里的人。
影片最后,主角大妮说“打春了”。的确,依照节气,打春之后,天气渐暖,可更冷的人心呢?
其实早在1940年代,作家丁玲创作的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就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丁玲说,作品提出的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问题”,甚至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丁玲最好的作品。
小说以一位女性作家的视角讨论了一位在饱受日军凌辱,逃离慰安所返乡的乡村女子贞贞的遭遇,乡邻的蔑视、不屑和冷漠,让贞贞在肉体创伤之外,更多了一层因“不光彩”生发的心灵屈辱感。小说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探索更多纳入到一种革命叙事和女性解放的言说中。而随着1990年代,“慰安妇”问题重回公众视野,这一“社会问题”又有了新的讨论价值。2002年,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也被改编为电影《贞贞》。
2016年初,围绕上海一座慰安所是否拆除的争论或许是一个更现实的注脚。
在学者们看来,它的去与留要慎重考量,可正是它曾经的身世,让更多人质疑保留的必要。
有人认为慰安妇就是妓女,有人认为慰安妇事件不是正能量的事件。受采访的高中生甚至觉得“慰安妇”三个字说不出口,不光彩,还是少了解为好。
一座慰安所的去与留,关乎历史和现在,背后仍是我们当下对这一群体似是而非、躲躲闪闪的认知和评价。
长久以来,我们更多抱持一种“雪耻型民族主义”情绪来看待“慰安妇”问题,极少关切到那些幸存者的个体遭遇和生活命运,她们生活悲惨,无依无靠,背负屈辱的记忆“苟且偷生”,一如鲁迅所言,“只要平心一想,便觉不像人间应有的事情”。
《大寒》的结尾,一排排带框的名字,127位,她们都走了。
面对她们的苦难,我们是应该有负疚的,这是生存论意义上的负疚,而并非心理学意义上的负疚。
旅美华裔作家哈金饱受争议的作品《南京安魂曲》,在小说结尾写出了一个更为复杂难解的问题。
小说主人公安玲,作为日军罪行的证人出席东京审判,当她正要走进法庭的时候,一位穿和服的三十岁上下的女子,带着一个男孩走到她身旁,向她鞠躬,说:
“母亲,这是您的孙子。”
然后对孩子说:“叫奶奶”。
“奶奶”,男孩有些讷讷的说。
这原本是多么温情的一幕,可就当安玲感受到亲情的瞬间,她突然意识到她们不能相认。作为被摧残的中国妇女的代表,她不能让人知道她有一位日本儿媳,这是令人羞愧的事情。
这可能是一个更宏大的命题:无辜负疚。
Ps:当然,如果暂时抛开历史、战争纠葛,站在同一人性的角度,站在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上,日本导演熊井启在上世纪70年代拍摄的《望乡》值得一提。
影片改编自山崎朋子《山打根八号娼馆》,昭和初期,日本大批穷苦人家的女孩子被贩卖到南洋当妓女,被称为“南洋姐”,命运坎坷,受尽屈辱,有人客死异乡,有人侥幸回到故乡,却要承受世俗鄙夷的目光。
本文首发于“书影斑斓”(ID:sybl-1975)
文 | 书影君
有一部国产影片,是关于慰安妇题材的。2018年春节档上映31天,在众多“贺岁大片”的围剿之下,票房只有可怜的143.1万元,最终“荒凉下线”。
在商业大潮席卷下的中国,题材涉及一段远在80年前中国老人的屈辱历史,年轻人普遍不知道或者不感兴趣,意料之中。
比如去年上映的同题材纪录片《二十二》,开始公映时,排片也少得可怜。
8月14,是国际慰安妇纪念日,这部山西人拍的山西慰安妇的影片,选择在这一天复映,重回国内院线。
这部影片,就是张跃平导演的故事片《大寒》。
我专门看了一下豆瓣,这部《大寒》因为评分人数不够而没有显示分数。在寥寥不多的评论里,也不乏批评影片拍摄水平不高之类的言论。
说实话,刚走进电影院时,我更多地也是怀着一点点小小的责任感。认为这样不忘屈辱历史的影片,又是山西人拍的山西事,需要走进影院支持,而把对影片的艺术性期待放在了一边。
但是,当认真观看过影片之后,我感觉,导演张跃平把这个令人悲伤的故事讲好了。我沉浸于剧情之中,全程在线,没有丝毫地走神。
我可以说,导演讲故事的能力,比正在热映的《一出好戏》要过硬。至少,影片的所有细节,表现的都是普通人的常情常理,而且,情是真的,理是通的。
我总觉得,电影中的人物塑造,如果想让观众认可,那么至少应该做到,人物所言所行、所思所选,观众会感同身受,会产生“如果是自己,也只能这么做”的想法。
在一场老人的葬礼中,影片拉开帷幕。
随着铁锤重重地将钉子砸入棺木盖板中,张双兵老师用盂县口音的旁白,向观众介绍了故事的背景:“35年,找到127位幸存的受害老人,送走126位了。”
张双兵老师作为山西慰安妇的民间调查者,35年来,孤身一人以寻找、采访、书写、协助诉讼等方式,自费帮助了127位遭受日军性侵的山西籍老人。
这部《大寒》,就是根据127位老人的故事,整理改编而成。
山西阳泉盂县梁家寨乡桃园村,一位父亲气哼哼地拉着儿子,走出一家人的院子。便走边骂:“我就说嘛,果然有问题,就是打死也不跟这样的人家结亲,丢人败兴的!”
这家人咋了?名声这么不好,让乡邻如同躲避瘟疫一样。
原来,这家人的母亲,一位叫崔大妮的老人,在80年前侵华日军驻扎盂县时,被强征做过慰安妇,当地人称为“炮楼里的女人”。
张双兵老师,在剧中扮演他自己。他多年来一直帮助孤身一人的崔大妮老人,砍柴、挑水,聊天。
而崔大妮老人,在整整十年后,才终于将自己悲惨经历,痛哭着说了出来。
影片中有几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
桃园村被日军当做了治安村,村长梁长贵便需要服务好日本人。
他的这种选择,既是无奈,也是乱世之中唯一的保命之选。正如他对其他百姓所言,虽然让大家捐了不少钱,但这四里八乡的,哪个村没有遭鬼子的祸害?只要咱们村能保了平安,就是最大的事。
大妮被鬼子抓去炮楼,丈夫宝生发疯一般要去寻仇,宝生的爹和娘死命抱住他,甚至不惜下跪哀求:“媳妇死了可以再娶,你就是我们韩家唯一的独苗,你要死了,我们老韩家就断后啦!”这哀求,真实地呈现了宝生爹娘既愚昧又合理的想法。
与一些涉及抗日题材的“神剧”不同,即便涉及慰安妇这个令所有国人对日本军人恨之入骨的题材,《大寒》依然没有将日本军人弱智化。
影片中刻画了一位喜爱画画的日本普通士兵。这个士兵在战前是京都大学美术专业的学生,他在每次大妮遭受其他日本军人凌辱后,为她画像,抚慰她的心灵,让她看到了一丝人性的微光。
即便十恶不赦的日本军人,依旧会有喜爱艺术的善良之人,从另一个侧面,突出了“日本普通民众同样是这场侵略战争的受害者”这样一种观点,难能可贵。
这种人物设定,极大地缓冲掉了慰安妇题材影片中,必然满溢的悲惨与仇恨之情。我感觉导演较为理性客观,始终从人性的角度解读世界。不贩卖悲情、不消费屈辱、不宣扬仇恨,只是为了让人们记住这段历史。
好的影片,会塑造具有张力的戏剧冲突,从而使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艰难选择、性格转变,因这种冲突而具有了合理性,还能造成观众产生代入感。
《大寒》一片中,我看到了三条冲突线。
第一条冲突线,就是真实人物张双兵。
张双兵是一位当地的小学老师,上世纪80年代偶然认识了一位名叫侯冬娥老人,得知了她曾经慰安妇的历史,并且逐步了解到,山西居然还有100多位类似遭遇的老人。
于是,在35年的时间里,张双兵老师作为山西慰安妇的民间调查者,以一己之力,寻找、采访、整理、写作关于老人的资料。并协助老人去东京地方法院状告日本政府,要求进行道歉和国家赔偿。这场历经十几年、经过日本三级法院审理的中国民间慰安妇状告日本政府的案件,最后以老人们败诉告终。
剧中,大妮老人的女儿小雪,因为母亲的名声,30岁依旧没有成家。最后她找了一个偏远县城里,年龄大她近20岁的修鞋匠,把自己嫁了出去。
小雪曾找过张老师,让他不要再接触自己的母亲。因为他的举动,使他母亲屈辱的往事尽人皆知,严重影响了她和母亲的生活。
这种被调查老人家属的不理解和排斥,也是张老师感到痛苦的地方。
败诉后,张双兵老师曾经边砍柴边痛哭。
他不知道几十年来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但他觉得自己有义务这样做。这种内心的冲突一直伴随着张老师,他曾对记者说,“也许是老天选了我吧!”
第二条冲突线,就是身为村长的梁长贵。
他开始委曲求全,想尽一切办法讨好日军。送核桃、送土特产、炖鸡炖鱼、捐钱捐粮。只为安抚好日本人,保一村的平安。
而当日本翻译提出让他在村里为日本军人找女人时,他犯了难。翻译官威胁他,如果找不到,就把他十几岁的女儿抓来。无奈之下,梁长贵便将前来桃园村逃难的大妮妹妹二妮送给了日本人。
他这种看似卑鄙的做法,却又是当时情景之下的唯一选择。他作为村长的底线,就是要保住本村的女人。
我们总是习惯于将所有为日本侵略者服务过的人,称为“汉奸走狗”。影片中村长梁长贵,做尽了汉奸做过的事,但就是让观众恨不起来。
最后,梁长贵一家亦未能幸免,老婆女儿双双被杀。梁长贵仰天长嚎“报应啊”,掐死翻译官后,纵火自焚。
导演看透了人性,因为了解,所以慈悲。他不厌恶做了丑事的小人物,只是尽量把当时的环境,以及身处这种环境中的人,无奈之下所能做的选择,一五一十地描述出来,让观众自己评判。
第三条冲突线,就是村民们对慰安妇的态度。
大妮她们是战争受害者,但侥幸从日本人魔爪下逃脱,却逃不脱同胞乡亲们对自己一生的歧视与排斥。
她们的心里,一生都揣藏着一块冰。
大妮的丈夫宝生成为抗日英雄,部队还为此在村里立了碑。但回村那天,却不允许大妮去接,因为她这个被村民成为“炮楼里的女人”,身子是脏的,不能再玷污了英雄。
大妮的妹妹二妮,因为怀了日本人的孩子,被放回村里。村民对二妮吐口水、泼脏水,甚至她的爹爹都大喊“造孽丢人”!
村民们想尽一切办法要打掉二妮肚中的孽种,用擀面杖硬生生地往下挤压、大冬天地把二妮泡在冷水缸里。最后他爹爹实在忍不住,大喊着“爹也不怕丢人啦”,奋力将水缸敲碎。
这种落后乡村里遵守妇道的传统观念,冷酷程度,不亚于日本鬼子的凌辱,同样会伴随老人们的一生。
我一直在想,这些曾经被迫充当慰安妇的老人,她们所遭受的屈辱,和现在热衷于玩吃鸡游戏、刷抖音、淘宝购物、点美团外卖的年轻人,究竟有什么关系?
我们不能责怪不懂那段屈辱历史,甚至对那段屈辱历史不感兴趣的年轻人。他们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人,明星、汉堡、电子游戏、网络科技伴随着他们成长。
你让他们去感同身受80年前老人的痛苦,岂不是强人所难?
一部电影只要小鲜肉露露脸就可以票房过亿,而关注我国屈辱历史的影片却没人看。80年,足以令人忘掉哪怕再屈辱的往事。这种题材的影片,注定是费力不讨好,也不会得到市场的回报。
我一直觉得,想让年轻人不忘记历史,政府需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对那些拼尽全力、耗尽家财去调查研究、奔走呼吁的民间人士,进行补贴、扶持。
毕竟,一个国家的历史,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正如张跃平导演所讲,“这部影片,不是宣扬仇恨,而是希望人们不要忘记那段历史,为老人们争取一个干干净净的名声。”
影片最后,缓缓播放127位老人的姓名,其中126位已经打上了黑框。而最后一位在世的老人曹黑毛,也于7月24日去世了。
老人在世时,曾说过一段话:“娃子们,以后可要把咱家门看好了,再不能叫人说踢开就踢开,说进来就进来!”
只有历尽沧桑,方能体味这番话的辛酸与沉重吧!
我一直认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不论是哪一代人,其实都是一个整体。我们的父辈所遭受的创痛屈辱,也是印刻在年轻人身上的疤痕。
慰安妇老人所遭受的屈辱,是今天我们能安定幸福生活,曾经付出的成本。我们的年轻一代,不要以为这种生活是与生俱来的,毫无代价的。只有意识到我们曾经付出过如此高昂的成本,我们在享受现在的生活时,就不会那么无所顾忌甚至怨声载道。
为拍摄这部注定赔钱的影片,前后历时六年。为了让后人不忘记老人们曾经遭受过的屈辱,耗费30多年光阴。他们傻吗?
我钦佩像张跃平导演、张双兵老师这样的人,他们为了心中的一个责任,做着得不到个人回报、甚至得不到他人理解的“傻事”,即使悲伤过,但绝不后悔。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历史,就不会有未来。正是有他们这些人的存在,为我们国家和民族,保存了记忆,才能使我们看到了未来。
再一次,推荐你去影院,支持这部《大寒》。
为了一份责任,更为了一份希望。
我不知道给这部电影差评的人给了那些国产烂片几颗星。身为男人的你我,守护不了背后的女人,是无能,是耻辱!数十年过去,要遗忘,要淡然,你问问四万万亡魂答不答应!从三十二,二十二再到大寒,这是一次次提醒国人,国耻不能忘,国辱不敢遗。看看现在,真觉得那些每天推送的成为所谓头条的东西,是在教我们娱乐至死哈。国之积弱,今不能报,你我之羞,国之羞,民族之羞。几次泪目,大妮的号啕大哭,背负着几十年的身体的屈辱,丧夫之痛,破家之恨,辱国之仇。张双兵老师,一小学教师,去担起这一民族遗留的责任,大放厥词的我们呢?
最后满屏逝亡号框着老奶奶们的名字出来的时候情绪完全崩掉了,那是迎面拍击而来的凝重。
仅仅只剩一人了。
很喜欢一直在帮老奶奶们打官司的男老师的旁白,普通人的声音,平淡,是区别于普通话的让人能感觉到信服的音调。
这个声音响起的时候让我从电影的剧情中抽离,平复我的情绪,让我清楚的意识到,这一切在当时都是真真实实的发生过的。
不想去叙述电影,或做什么评价,并没有这个资格,有人能碰这个题材,去讲述这个故事,已经是让我非常感谢的事情了,谢谢导演和所有的工作人员。
与直接犯下的罪行相比,更让我难受的是来自周围自己人发出的,所有背后的窃窃私语和当面的冷嘲热讽,这同样是一种欺凌。
这两种欺凌,全部都是受害人来承担,明明什么错都没有犯的人,成了最大的错误。
老奶奶们(其实很想说姑娘们)受辱的时候,不自觉的带入到了自己,想着,自己会如何做,想到的是活下来,让犯罪的人付出代价,进而发现,原以为最不会改变的人,依然会改变,少年时的想法,是一定会玉石俱焚或者当场以死明志的。我想起那时候的自己,觉得自己的想法永远不会改变并且似乎是看不起忍辱负重的选择的。活的长久了,才发现人生是很有意思的。
同一个时间我想到的居然是人一定要读书,能向上走多高走多高,这样才有可能性去冲破人生中的困局。
是一样的,所有在战争中会激发出的兽性,二战时当众被游街剃头扒衣的女人们,甚至不是战争。
最后曹黑毛奶奶对着镜头说,“娃娃们以后要把门看紧了,不能叫别人一踹就踹开了,把人捉去了。”
会破门而入的,有可能是任何一个叫做人的兽。
人一定是兽,兽不一定是人。 要敢于承认这一点,面对它,找出平衡的路径,走下去。 学会应对的方式,坚持自己所坚持的,保护自信所信仰的。
总以为忍忍就过去,人家的刁难是灾,长点就是大灾,忍就好。可是有些就是过不去。好不容易过去了,觉得遗忘就没有了,可是很多时候苦难是轮回的,轮回又轮回,甚至越来越深,越来越恶心。
今天看这个,我恨不得亲手杀了那些日本鬼子,那些说征服就征服的禽兽,即使死也死得干净 。可是为了活就只能生不如死。当人的尊严只能掩藏在眼泪中流下去,而人尊严的征服者在兴奋地狂叫时,我们无言以对。这种事,我可以说希望不要发生,但也明白每次战争都会发生这种事,人命是上位者肉做的玩具。我只希望,我是那个举着枪的人,把渣滓消灭在萌芽中。而那些觉得这太遥远沉重不时髦的人,她们身体中的血和中国人的血液已经背道而驰。我鄙视他们,却也无能为力。毕竟沉重是每个人都想丢弃的。把沉重的过去丢弃在过去,人在此刻没有了国籍的界限,脸上全是扭曲的胆怯和恐惧。
说实话,我是先在网络上较了解了以后再去看的,那些说什么揭人伤疤的事不要做的人,他们大概是不知道,那位农村教师花了36年,照顾127位慰安妇,带着他们跟日本人打官司,可她们直到全部去世都没能得到一个道歉,一个公正,还要在活着的时候,被周围的人指指点点,这是这部影片背后的故事,而那位教师也是遇到了这位好心的导演,才有机会让这部片问世,里面一个个的故事,让我觉得尴尬而又感动,这电影背后的故事更是让我哭成狗,这类题材太恐怖,我不敢去触碰,因为我知道,那一切远远比我们想象的震惊,除了来自日本人带来的伤害,还有周边人的伤害。如果作为评价电影来说,我觉得这部片一分都不值,但如果要按照我心里所想的,五分都不足以表达的我的心情,
从头哭到尾。电影是有点粗糙,不如《二十二》,但能拍出这个题材也不容易,给五星。愿老人在天堂安息。生者坚强。
揭人伤疤的事还是少做为好,何况水平还那么低!
有些事 咱们是不能忘的
比起二十二的含蓄平淡,展现她们晚年如普通奶奶一般的生活,大寒是以演绎的当时正面讲述她们的伤痛和民族的苦难。刚开始拍的有点生硬差点落入抗日神剧,以及村长为了保全全村,不惜牺牲一个无辜的女孩;以及在大妮落入日军手里,丈夫不惜拼命把她抢回来,父母却说,老婆没了可以再娶,你没了就断根了...这几段能引来女权那群撕你几天几夜好么,也拉低了本片水准。不过最后回忆起战争之前的小山村安静祥和,一身红装的大妮成为新嫁娘,憧憬婚后美好生活。和最后耄耋之年的老妪穿着结婚时的红夹袄,隔空对情郎讲述此间锦绣,还是潸然泪下。那一年战火如麻,愿你来世生在锦绣年华
我敢指天发誓这部电影拍的是有水准的!从镜头语言到故事架构,穿插倒叙表现的淋漓尽致,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远远超过平均值!差点因为第一个短评说这部电影拍的不咋样而错过了!太过分了!这部片子绝对超过国内影片平均值,7.5以上是有的,值得一看。别听傻子放屁!
鲁迅先生说的对,翻来中国历史上满篇都写着仁义道德,翻看了半天才发现字里行间都是一个“吃人”。可能我就是个不易落泪的人,我没有为大妞二妞遭到日军强暴而落泪,没有为结尾真实的老人肺腑之言而落泪,却为大妞二妞回来后村里人对她们的唾弃,为村长无关自家安危时的退缩而气愤地握紧拳头。
其中有一星给题材。第一,这是一部故事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不是纪录片,注意了。第二,人物太过扁平,以至于不像电影。第三,音乐不要钱,哐哐哐的加。第四,乡村教师的方言很淳朴,但其他演员都说普通话。如果都说方言会更好。总之,给人一种在看质量一般的抗战电视剧的感觉。
同类题材中最为客观真实的!她们走过大寒,但“生活”得依然艰辛且不易;迎来立春,大妮的一切终于可以结束了!这么优秀的影片,真搞不懂为什么院线都不排片呢???
人是人 事是事 电影是电影 要搞清楚
感谢山西省社会学学会,感谢两位主创
出于对题材的尊重,不打分。这部电影我是在春节期间看的,那天节气正巧是大寒,看完也不知该说些什么,说什么都显得太轻。冲着结尾那段真实的影像,还是推荐更多人走进影院看一场吧。
“娃子们 把咱家的们守好了 不能让坏人说撬开就撬开 说进来就进来”
【5.0】把门看住了,别叫人说踢开就踢开,说进来就进来。影片的意义在于记录这段残存的历史。但作为电影来讲,真的是不太行啊。
心情复杂
要把门看好 不能让人说踹开就踹开了
给题材
让是人的兽,停在门外
挺好的电影,没有那些什么那么大的道理,没那些什么巨大的格局。排片这么少,也挺难受的。
大寒后的一天,感谢福州COLA的朋友能够发起这场点映。电影在展示日军暴行的同时,更展示了周围歧视和受害者自我否定造成的巨大伤害。90岁的鲁园老师有一段大约两三分多钟的哭泣镜头,就一句台词“上哪儿说理去”,把受害老人一生的屈辱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后,致敬山西慰安妇调查者张双兵老师!
慰安妇题材电影太少了,但即使拍了还要面对苛刻的影评人打低分、冰冷的院线商人不排片,普通民众更是可能直接无法知道电影的任何消息。鼓起勇气拍了这种题材,本就是抱着无法赚钱的觉悟,多一些鼓励和宽容难道不是应该的吗?仅仅要执迷于电影技术本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