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邪灵》的道德解释或精神解释
文=空语因明
《邪灵》改编自果戈里的魔怪小说,情节上和原著差不多,只是可能包含的道德训诫不明显,几乎简单地把这个故事拍成了鬼怪惊悚片。
原本的故事大意是,神学院放假了,三个学生路过一个村庄,在一个农场里借宿,一个老太婆接待了他们。其中有个神学院的高年级学生Khoma Brut,他感觉那个老太婆好像在勾引他。那个老太婆或者女巫跳起来,骑在Khoma身上,然后在村庄上空飞翔。Khoma非常厌恶她,后来Khoma制服了她,用木块不停地打她。当那个老太婆被打倒在地的时候,变成了一个美少女。Khoma吓得逃走了,回到基辅,若无其事。随后,据说有个富有的人家的女儿在临死前爬回家,并且要求让Khoma在她死后为她守灵三夜,念诵圣经诗篇。当Khoma被带到这个死者面前时,才发现原来这就是那个他打死的人。他在无法逃脱的情况下,只好按照要求在教堂里守着这个死女人三个夜晚。半夜的时候,那个女尸起来,找Khoma。按照乌克兰传说躲避鬼怪的方法,他用石灰画了一个圈,躲在圈里面。他只要等到公鸡叫明之后,就可以逃过一劫。尽管晚上群魔乱舞,他由于这个圈的保护,让那些鬼怪看不见他,也无法接近他,因此他躲过了两个夜晚。而在第三个夜晚,那个女鬼召唤来了恶魔VIY,它可以看见Khoma,而他又不得不看着它,鬼怪们在VIY的指引下跳向Khoma。就这样,Khoma死了。Khoma的两个同学在评价Khoma的死因时,认为他之所以会死掉,是因为他在心理上畏惧了恶魔。
有关这个故事的解释,可以从宗教化的道德意图上来看。作为神学院的学生,如果Khoma具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并因此具有了克服恶魔的引诱和恐惧的心理,那么就不会死于非命了。人们往往讽刺神职人员被困在世俗化的立场里,赞同的是人的欲望的满足。Khoma厌恶那个女巫,是因为她又老又丑,直到他看见了一个美少女,才不忍心下毒手,但这时候已经晚了。而Khoma所做的仅仅是逃离现场,继续若无其事地享有生活。果戈里看到,灵魂想要去爱的,只是美丽的事物。而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道德准则变得软弱无力,或者说成为次要的。善恶则被人的意志的满足抛弃在此岸的沼泽里。果戈里要宣扬的是宗教,而且是以东正教为核心的文化重估。西方的天主教和新教被认为不符合正宗的基督教精神。
对这个故事还有从世俗化的道德意图来看的解释,特别是精神分析的解释。我觉得,其中一种比较可信的解释是,Khoma看到的邪灵只是他潜意识里的罪恶感的具体化形象。Khoma逃避了自己作恶的现场,并由自己的行为而产生的内疚,转入到潜意识里。妖怪们的丑陋形象表示Khoma对自己行为的厌恶感。那个阻挡妖怪的圈圈,是他内心抵抗这种感觉的屏障。而由于他酗酒和逐渐身心疲惫,导致在第三个夜晚,内疚感变得强大,而心理屏障则脆弱了,因此他就被吓死了。
1967年上映的《邪灵》当然不会拍成宣扬果戈里所持有的那种偏向基督教的意识形态,因而拍成一部简单的恶魔片,也情有可原。毕竟在邪灵故事发生的年代,列宁主义还没能产生。而到了2014版的《Viy》(《魔鬼的精神》),就不只是抛开果戈里心中的偏宗教的意识形态,而是反转成了偏向于反宗教的意识形态。
改编自果戈里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同名小说《维》,收录于《密尔格拉得》。“维”是果戈里的原创怪物,能力是被它看到的人都会死,但是它的眼皮很长所以很难看到目标,需要别人帮忙才能眼神杀人。“维”在本片中就是末尾的复眼怪。本片的摄影非常棒,构图严谨还有油画质感,土味特效很棒,女鬼很漂亮,魑魅魍魉的扮相也不错。故事有点薄弱,这电影没几句台词,表演很话剧,剧情冲突全靠观众脑补。末尾草草收场倒是颇有民间故事的味道了。
民族色彩浓郁的“鬼片”,画面唯美,布景精致,那时候的特效都是硬伤,但也显得很朴拙可爱不是?姑娘很美,可惜不见邪气,倒有几分鬼机灵的仙气,还是更喜欢妖媚惑人类型的女巫。
有幸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划时代之作的胶片版,每一帧的画面都美炸,随便拿出来都是一种高级的俄系油画感。故事忠于果戈里原著的基础上,结尾放在那个时代极具突破意义——当然本片的突破不止于此,大荧幕的好处在于镜头的动态一览无余,隔着几十年我都想不明白在当时的条件下如何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整片的尸青色调非常销魂,靓丽的手绘背景氛围浓重,视觉特效原始而逼真,一部六十年前满是喜剧元素的恐怖片能如此娱乐、恐怖而有底蕴,实属神作。ps. 为庆祝俄军高风亮节的撤退,想说看一部前苏联的吧,结果还是发生在基辅的故事,于是又多了一层隐喻:假和尚进村儿,美女老妇都不会放过你……
画面很美丽,前半部分有点闷,技术问题导致恐怖气氛看上去雷点众多。。
[242]美女大跳尸!電影用蒙太奇,移動鏡頭,wire以及影幕為不依賴電腦特技(當時也沒有這個條件)的奇幻電影提供了一個極佳藍本。PS:90年代烏克蘭製作過同名動畫短片;俄羅斯再度翻拍,但是杳無音信;韓國貌似也拍攝過同名電影……
改编自果戈里小说,据说改编得原汁原味。果戈里的光环也许是作品能在那个年代“存活”下来的原因。没想到苏联1967年竟拍了这样邪性的作品。制作上很像那个年代西方的B级片,但又极具斯拉夫民族特色。恐怖场景略显简陋,拍摄手法也较粗糙,特效今天看来也挺山寨的,但想象力还是足以把“魔鬼”或“邪灵”释放出来了。
苏联版#俏女幽魂#啊,感觉67年能做到这样的特效真心很厉害了#娜塔莉亚#扮演的女鬼绝对算是世上最漂亮的了,不是之一也得是前五,故事有点一千零一夜感觉,很有寓意!
巫婆冷艳如仙女,怪物丑萌赛精灵。大嚼葱蒜饮劣酒,勃鲁盖尔的人间
那个满是复眼的东西好恶心!
整部影片的架構非常類似于南斯拉夫的那部Leptirica,在“恐怖”氛圍中穿插鄉野詼諧,如同村氓口中流延的傳說,戲說的口氣,活潑而不駭人。女巫與教士,因果報應和神魔大戰,悟空一般的驅魔圈兒,雞鳴而鬼退,倒是都合著中國的神鬼觀。最後的怪力亂神齊齊上陣,魑魅魍魎紛至踏來,反倒頗顯風趣和質樸。
1967年的鬼片,就当时而言技术上有颇多先进创新之处,画质也还不错。果戈理式的乌克兰民间鬼神故事很有趣,民族风情颇浓。尤其是乌克兰人的两大标志性发型太萌了。另外,扮演女鬼的女演员也真的好仙好美啊,一点也不恐怖。囧。不过,斯拉夫人的鬼怪传说一般都不怎么吓人倒是真的。
以时代来说,我觉得效果挺好的。。。古朴带民族色彩的鬼片,最后一夜真热闹啊,以为女鬼读条时间那么久肯定会熬过去的说……
画面精美,宗教氛围浓郁,可惜了美女一直挺尸
Natalya Varley是史上最可愛的女鬼。
2018386 二星还行 邪灵超萌
还是蛮邪乎的;女主太漂亮了吧!特效化妆做的真不错;这个教堂应该是最近看过的最恐怖的了…
1967年,充满浓烈的宗教气息,古典蒙太奇的手法,以及这么美的女鬼,这么萌的邪灵。5.7
六几年苏联老大哥就已经拍了这部片子了,虽然就这一部,但也算是值得骄傲传送了,我们学了那么多年的制片厂制后,又留下了几部这种类型的电影呢?没看过果戈里的嚎叫,就按本片剧情来讲,前面有点云里雾里交代不清,后面还不错,第二夜回魂时应该给邵氏恐怖片提供了不少灵感吧,整体拍成这样不错了!
仅就技术而言极为惊艳,阴绿的底色与混乱递增的回魂三夜颇具风韵;就是故事讲的过平,彻底契合了片头“将传说如实呈现”的果戈里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