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商人卖肥皂,卖可以把什么颜色都变白色的肥皂,商人演说,第一个人来买,效果很好,传出去了,第二个人来买,效果很好,接着传,一传十,十传百,时间嘀嗒嘀嗒嘀,数钱嘀嗒嘀嗒嘀,意识形态嘀嗒嘀嗒嘀,买的人多了,掀起了白色的审美潮流,人民群众从众,不然怎么叫群众,没有人想当异类,人是社会性动物,在这样一个小镇里最后的一个犹豫的老头也带着孙女买了,人们走在大街上,个个白衣白裤,互相脱帽示意,求得心安,全员白裳,天下缟素,结果真来了一队赤色喜事挑轿,敲锣打鼓,好不热闹,一阵白风吹过,把大家都变成了白色,个个垂头丧气,红事变白事,好不热闹,一个小女孩,身着鲜艳衣服,大家纷纷侧目,跟着她走,不想竟是商人女儿,商人店由小店变大超市,原来的超级肥皂公司牌匾一换成了超级染料公司.一切又回到了过去,物质上没有改变,不过是丢失与复得,心灵上会有所变吗,人们啊
偶然在空间看到这个片子,反反复复刷了几遍。
第一遍看,觉得很显然,就是将奸商如何玩弄消费者,割韭菜,从众嘛。
第二遍看,感觉隐隐约约有些内涵,但是没法准确的指出。
第三遍看,才能简单说点感受。
首先,我注意到店铺边的老人和小女孩,直到最后才决定买下肥皂,并且不断和其他人脱帽致意。觉得这个片子在反应社会,店铺老板就像现实社会中拥有话语权的,他们在操纵言论,定义规则,于是人们趋之若鹜,纷纷给自己打上这样的标签。于是两人为从,三人为众,一个具有鲜明标签的群体出现了,在这一群体中,原本独立的个体丧失了自己鲜明的特征,他们逐渐被概念化、框架化,以至于在婚轿出现后,人们开始像丧尸一样,浑浑噩噩地排着队向前走,每个人都是白色的,他们并没有明显的区别。换言之,所有卷进来的,已经被同化了。
接着就是最后的反转,店铺老板又开始买彩色染料,于是大家纷纷排队,像之前抢购超级肥皂一样。我注意到一个细节,之前三个和尚穿着红黄蓝的衣服,买了超级肥皂后变成白色,现在老板所买的超级染料,仅仅是把他们现在的白色又变回原来的样子而已。所以,兜兜转转,他们又变回自己了,只是口袋里少了些钱。这表面上看显然是高明的市场营销,或者理解为商人获利的伎俩。可是如果把这个小故事放在社会这种宏大的背景下,那么我想,是否可以理解为当今互联网上毫无自我是非价值判断标准的网络喷子,他们被所谓的声音牵着鼻子走,被某些言论洗脑,于是沦为器,毫无主观能动性。情节不断反转似乎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新闻爆点的基本标准。
当然,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小联想,这部动画片已经很老了,但是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有些启发。
看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确实当得起东方迪士尼的的称号。动画做得好啊!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形式新颖,简直是将动画这一体裁的张力发挥到了极致。
五分钟,揭掉所有遮羞布,让盲目跟风的群众倍感汗颜。这是动画短片,也是成年人的世界,这是以孩童能看懂的故事,抨击社会的假恶丑。从众心理的可怕之处在于,一旦听之任之,就极易造成个性消失。红色也好,白色也罢,当世界被疯狂的人群洗刷成一种颜色时,恐怖便会滋生、蔓延。失去了多样性,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不同的声音,我们每个人都淹没在集体之中,淹没在高度的一致性之中,这是时代的悲剧。这种悲剧绝不能再度上演,除了制度保障,我们还需要类似的文艺作品,时时刻刻警醒世人。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思想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也是一切问题的落脚点。从《三个和尚》到《超级肥皂》,我讶异于中国动画以极小的体积,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在文艺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优秀动画作品的特征。全年龄段覆盖、美术风格自成一体、善于捕捉社会敏感点、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等等。《超级肥皂》有没有谴责奸商?我认为,有。它不仅从道德层面,谴责了奸商无耻敛钱的行径,也从智力层面,捎带着提及了“智商碾压”。打人不打死,只是诙谐地演绎,这力道多难拿捏啊!
当时风华正茂,而今白发苍苍。看得越多,越怀念过去。细说起来,我怀念的是过去吗?我怀念的,应是大雪落满松枝的夜,是火盆里燃烧的信,是“手可摘星辰”的念白。我怀念的,是那个一去不返的黄金时代。
为什么这个小镇上所有人都穿着白衣?是在祭祀亲人,还是想修道成仙?都不是!
故事还要从一家叫做“超级肥皂”的小摊说起。
这天,小摊摊主白叔给大家展示了一块神奇的肥皂。
无论怎样脏污的衣服,只要用了他的肥皂,就能立刻洁白如新。
起初大家还将信将疑,直到帽子哥买了第一块肥皂,把自己洗得光洁白净,大家才跟风购买。
就这样,每个人都开始购买超级肥皂,小镇也开始“以白衣为美”。
小摊主数着一张张到手的钞票,暗自庆幸自己赚得盆满钵满。
超级肥皂摊也升级成了超级肥皂店,紧接着是超级肥皂公司。
随着最后一个小女孩与老爷爷买来了肥皂,全镇人都变成了白衣。
他们热情地与对方打招呼,却猛然发现,原来丧服才是白色,喜服是彩色的。
看着一片单调的白,大家又怀念起之前色彩鲜艳的时光来。
恰在此时,一个身穿彩色衣裙的小姑娘追着蝴蝶而来。
每个人的目光都不自觉地被她吸引,原来小姑娘是肥皂店白叔的女儿。
大家跟着小女孩来到了肥皂店,此时的白叔已经换上了鲜艳的蓝西服,
他的公司也更名为“超级颜料公司”,开启了新一轮的消费洗脑。
很难想象,这部动画是我国在1986年创作出来的作品。
其内涵之深刻,讽刺之辛辣,为许多当代作品所不及。
我们一方面痛恨资本家的奸诈狡猾,另一方面又嘲笑群众的盲目跟风。
其实对应的正是当代社会的一大主题: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的发起者们向我们传递着一个又一个人为创造出来的流行观念:
流行色啦、流行元素啦、网红饰品啦……
兜兜转转过两年,你发现之前流行过的,又重新流行回来了。
而我们手里的钱,却都被这些资本家们收进了口袋。
身处一个被网络席卷的社会,我们很难不被外界所影响。
但我希望,我们能够在洪流中保持一分清醒。
毕竟,保留自己的特色才是最好的时尚。
你觉得呢?
到底我们生活中被牵着鼻子走,然后让劳动所得的资源在这种牵引下糊里糊涂就被割韭菜的情况有多少?
仔细想想。
从商业广场的模式:吸引人流、人群聚集后商铺价格攀升、附近房地产价格也跟着攀升。而事实上,那些能吸引人流的名牌企业,铺位租金都非常白菜价,甚至可能签合作协议0租金甚至倒贴。而钱最终到底是谁给?当然是随之而来的小商贩、在附近买房屋居住的消费者...
扩大来看,到一线城市,大量人往里面扎堆,甚至不去思考“幸福人生真的需要去‘北上广深’吗”这个问题。到了大城市,各种高物价、房价,其实很多人可能整辈子的收入,最终只能在这些城市买一个不太宽敞的单元。也就是说你这辈子的辛劳付出可能都仅仅是在靠近“因你们自己聚集而导致的资源聚集”的地方,买了个100多平米的单元。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挺讽刺的。这不是互相伤害么?
有没有解决办法?
有些公众号会讲“逃离北上广”根本不是逃离,而是被淘汰,因为大城市不需要廉价劳动力。你劳动廉价,所以活该住不起房子,留不住在大城市。
但讲真,这是扯淡。大城市就是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廉价劳动力,这批受不了换下一批。这批割完韭菜换下一批。总有人莫名其妙地跟风而不停下来思考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到底如何才能更高效地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他们放弃思考,而选择跟随大流,以为人多就是安全的。所以他们会放弃很多挤破头为了留在大城市。但What is the point?靠近大城市是为了更方便地获得资源,仅此而已。但如果网络/物流/交通就能打破这种地理限制,最终留在大城市的意义何在?
除了高成本的居住价格,类似的,我们来思考一下SNS,小游戏的使用问题。
其实也是人群聚集,然后...的模式。不过这次,收割的是用户时间以及注意力。时间是很宝贵的资源,这个大家应该都能理解。其实注意力是比时间更宝贵的东西。就举个例子,或许大家都遇到过这种情况:你安排了时间学习,但是你总是安心不下来,总是集中不了注意力,到最后你安排的时间其实基本没多少被利用在计划的任务上,即是说,当时间没有注意力支撑,时间就成了无效的时间。而SNS、小游戏就是这种蚕食注意力的大户。更可怕的是,这种短平快的浅层刺激非常易得,会养成不良的注意力习惯,使得你更加不容易去沉下心去做高价值但回报相对要等很长时间才有的事。也就是说这种注意力使用习惯,其实是透支你未来幸福的。你得到的仅仅是暂时的易逝的快感与舒适感。
另外就是SNS的“热搜”管控问题。这其实是可以被“官方”直接带带节奏的,它想让你看啥你就只能看啥。甚至是它想让你思考啥,你就真的只能思考啥。因为热搜也只显示那么10多条,你也只能点击这10多条,否则你也不知道该搜什么。
就更别提买粉这种行为,你都不知道是否是“官方”在做这种事,你不知道你的账号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有没有被用来“评论”过什么,被用来增加了什么热度,尤其是长时间不登录的账号。
所以到最后,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多去想想,到底我们想要的是什么?最高效地达成目的的路径到底是什么?多问问自己,而不要那么急着随大流。或许,你就能避免了很多不该有的消耗。你的努力也更多地真正转换为增加你幸福感的东西。
《超级肥皂》是上美影在1986年出品的、一个只有六分钟的国产动画片。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去看这个动画片,竟充满了深深的讽刺意味。回顾一下自己的人生,恍不知自己做了多少次这样的跟风群众,买了多少个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浪费了多少钱。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就是,整个社会都在贩卖焦虑,生产者创造需求。即使你没有这样的需求,他们也会给你描述出一副你非常向往的和憧憬的“未来人生景象”。
看到一个评论非常贴切的评论“营销的关键是改变别人的生活方式”。我们看的短视频平台里,某宝某音,处处有人洗了别人的脑,赚得盆满钵盈。而幕后的他们的生活方式真的有你想象得那么美好吗?而购买了他们商品的我们,真的就能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吗?
殊不知我在做电商行业的时候,还要去学习这样的营销理念,即在海报上表达出大家都非常向往的画面,让人有想买的欲望;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写出诸如“XX万家庭的选择”这样的营销术语。
突然怀念改革开放前的公有制社会,即使是被政府普遍性地抑制需求,大家穷得大同小异,心理倒也平衡。改革开放后网络与媒体的迅速发达让你被大千世界迷惑了眼。一旦看到了有人跟你差不多的出身,能比你更好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难免会觉得不平衡,难免会觉得焦虑,难免想过上更好的生活。
我们做着娱乐至死的乌合之众,却憧憬着别人的美好生活,平添焦虑。甚至很多人开始想着不劳而获,一夜暴富。
《死亡诗社》里探讨过这个问题“顺从的危险性”。船长让学生们自由地在平地上行走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步伐,自己的节奏,而当大家都开始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坚持与众不同的信仰竟开始变得困难起来。
“当社会趋于同化时,任何站在对立面的是非争议都失去了客观性,只会被异化,妖魔化,社会是建立在大多数人之上的”。
我们焦虑的源头在于羡慕别人被粉饰过的人生。我想到了莫泊桑《项链》中的女主角,如果她一开始就去脚踏实地规划人生,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在虚荣心的怂恿下抱怨生活,被迫地偿还债务,那她的人生该有多大的蜕变。
时寒冰说:“在长期被非黑即白甚或黑白混淆乃至颠倒的教育熏染之下,人们需要重新找回自己的智慧、理性乃至悲悯之心。被抹黑的未必真的就黑,被浓妆艳抹包装的未必就白。当袁崇焕被视为汉奸而遭凌迟之刑人人争食其肉时,我们应该知道,仁人志士所承受的痛苦在历朝历代都是常人所难以理解的。作为一介百姓,我只能说,当自己的判断不受别人的影响,才是回归理性和智慧的象征。”
而找到自己的信仰,找到自己的步伐,脚踏实地,不被迷惑,不被影响,不被洗脑,这样的能力和心态在当今社会才是极为可贵的。如果找到真正的自己,从实际出发,并且勇往直前,日子也肯定不会过得太差。即使没有大富大贵,但你成为了你自己,即使你和别人过得不一样,但这并不可耻,当以为荣。
从特殊到从众再到特殊最后到追随,不仅仅是商业营销的问题,更有人内心本性的一种驱使,就像那个是一直拿着钱在犹豫买不买肥皂的人,最后在大众下仍然还是买了,和其他人一样后开始不断致意。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这才是这部片子的厉害之处吧,它说的是普遍规律。发现以前的动画是没有把孩子当弱智的。
去污,等于上色。超级肥皂,等于群体毒药。盲从者一边倒,无意识的低能冲动,并非个体与生俱来的弱点,而是化为集体/群众一员时的特征。世人原来千姿百态,万人一色同化了思想,转移了思想,也消灭了思想。
丰富的指义性 为什么所有人都一起有节奏的得瑟呢 和时钟指针滴答保持一样节奏
则个老嘲了 集体抖脚功尤其赞 配乐也是 典型八十年代那种三教九流大杂烩 哪有现在这般整齐划一,笑。
最早的奸商了!同时也是传销的第一批引路人!先把各种颜色的衣服染成白色,树立典型,扩大影响。把大家统一成白色后,再利用自己的女儿,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欢快走过,再用染色染过来。说白了,这个原理不光营销传销再用,乃至于邪教也再用!所以想成功,必须引领时代潮流!
1986年的动画,小时候看这个的时候,觉得气氛特别诡异,如今重看,群体效应下的盲目跟随和失语、社会潮流下群体愚性、人云亦云等寓言效果和隐喻颇有一番风味,片子里还有三个和尚客串。
果然是无商不奸啊!先卖能把衣服洗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的超级肥皂,等到全世界都不能再忍受惨白一片的时候开始卖超级颜料~其实这揭示的就是一种从众的国民心理,人人都说这个肥皂好,人人都穿白色,我也要买也要白色~之后的颜料也是一个道理。这个人从小贩到老板,真的是有够聪明的了!
原来我们也曾有这么有脑的动画片,比外国那部恐色症(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76976/)更为高明
人类集体性的无意识狂热多可怕
這短片說明了人云亦云的盲從心理,最終令到自己的生活失去色彩,最後要補救或者是用另一樣東西代替。this is foolish
这种现象发生在我周围(把我也算进去)不知多少回了…… 三个和尚居然在片中客串……
六分钟却极尽辛辣讽刺之能,连“三个和尚”都友情客串了,上美长的确是牛逼哄哄,这二十多年,唯一没有与时俱进的,大概就是这往昔的动画片儿吧
8,又是哲理动画,过去动画人真是艺术家。三个和尚的客串出演是大亮点。
1986年的体制动画能有这么有想法的东西实在是不容易到极点,当千篇一律的在抹杀个人想法、回归传统文化的大环境笼罩着中国动画人的时候。。。。实在是牛逼透了,虽说这故事挺蛋疼的哈哈哈哈……三个和尚的客串绝不仅仅是打酱油博观众一笑那样的功能,倒觉得这是创作者态度的一种体现。
这部短篇动画只能用“卧槽”来形容,太震了。虽然自己脑子里清晰地记着小时候一定看过这片子的事实,但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当时看过之后是什么感觉,这次重温旧梦,彻底明了。矛盾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实际是表象,这短片中带来的对人们思想人格的讽刺与描述,夸张之中力道十足,隐喻指代清晰。
1986年的动画短片,却值得让现今很多动画片甚至动漫汗颜。这一个系列的短片都很有深意,即便小孩儿看了也能明白些什么。然而上海美术电影制品厂的片子的精髓就在于,可以让一部片子在每个年代的人心中都产生共鸣。PS,其中三个和尚的穿越绝对是颇有喜感的一笔。
忘标了,很早之前就看过的一部短片,我记得之前听谁说过,伟大的作品就伟大在可以解读出无数的内涵,而不是留在表象,所以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那天是你用一块白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
寓言故事,配乐很有趣,还加入《三个和尚》,感觉快构成一个国漫宇宙。
上西方戏剧文学名著鉴赏的时候老师放的。对照的是尤奈斯库的《犀牛》。非常棒的动画。那个年代,甚至更早的时候,中国动画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