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前看过,一直有点印象,才出来那时候几乎所有的省级卫视和市级电视台都放过这片。感觉剧情比较狗血,也有别的抗日神剧的那种做作。有的情节也不科学,不符合那时候的时代背景,剧中很多镜头我敢说至少要等到80年代的部队里才有那个说法。白瞎了那么宏观、这么大气磅礴的剧名,结果按理说本来应该出现在剧中的相关历史人物,要么就是没有出现,在剧中出现了的历史人物,其饰演者的气质又严重违背了那个历史人物本人的气质,比如张丰毅饰演孙将军就完全不科学,有点大跌眼镜。唯一演得比较对劲的地方,就是在野人山最后放逃兵那一段,这一段我觉得细思极恐,因为它暗示了初代金三角毒枭的由来。
2020年12月为了国殇墓园专门去了腾冲,疫情期间还需要预约,去了三天国殇墓园包括12.13国家公祭日当天。后来自驾走了一段滇缅公路,从腾冲出发经过松山战场、滇缅公路、老虎嘴、惠通桥、707界碑,经过限速20左手塌方右手悬崖的旧滇缅公路,每隔不到五百米就是一个连续急转弯,翻过一座又一座山到达707界碑。
回来后专门找了这部剧来看,虽然跟史实有些出入(比如强化了共党的作用),部分情节有明显的模式化,但作为普及片还是要给五星。
1.国军两次入缅,实际情况只会更惨烈
军事重地松山,在战时几乎整座山都被日军挖空了,里面全是弹药和足够两年的补给(现场军人解说语)。中国远征军于1944年6月4日进攻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历时95天,每天都冲锋,都死很多人。山头不大,现在是松山战役纪念馆,满是坑道。我去的时候没什么人,跳下坑道顺着一直走(不要学我),可以直面感受到国军的猫耳洞,仰攻多么多么难,国军的坑道多么劣势,面对日军上下六层的堡垒如何被压着打。而且武器还不占优势,体力也不占优势,日军拼刺刀技术在当时是明显优于国军的。就是拼命,一条命一条命地拼,一个团一个团地去拼。
松山有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山坡,插个牌子写着“肉搏山”,
“……过后清理战场,敌我双方缠斗撕咬,死在一起的士兵就有62对,阵地上被咬掉的耳朵、被抠出的眼珠和被扯出的肠子随处可见,除了尸体还是尸体,后人将此山头改名为‘肉搏山’”。
当年这里有62具敌我抱着缠打撕咬尸首难分的尸体,看着那个山坡眼泪立刻就下来了,小日本王八蛋!剧里有这个情节,实际情况是打完仗后是腾冲百姓去收尸的,目睹了这一幕记录了下来。
建议去实地的人去坑道里待一会,想想当时的战况,战争的残酷会瞬间奔袭而来躲都躲不开。腾冲市内的来凤山也是遍布坑道的战场遗址,最近的坑道距离来凤寺只有三十米,不能更多了,就打了几百上千条人命。
2.很多人猎奇的野人山
滇西抗战博物馆(国殇墓园内)对野人山也比较客观的描述,它没什么神秘的,就是一座有瘴气、有毒虫、无食物、有猎人族存在的环境恶劣的丛林。猎人族是主要是克钦人,现在没有了,博物馆里有克钦族的一些日用品展示,还有说明了他们有猎人头的风俗。后来美军修路也修到了野人山,博物馆里有照片。
杜聿明带了四万人进山送死,这不是天灾,完完全全是人祸。老蒋和杜聿明这个锅背得实实的。之前看到有史料里为杜聿明开脱,说他是老蒋的嫡系,必须要完全听蒋的话,老蒋让他回国就得回国。军队不是私人团伙,杜聿明如果把军队带到印度整修完毕再回来给蒋打仗,跟队伍都死在野人山里这两个选项让老蒋选,你觉得蒋会选哪个?对未来情况的判断失误,就是将领的死刑。杜聿明就应该上军事法庭!
3.滇缅公路
电视剧里对这块描述不多,其实整个战役都是围绕整条公路展开。当年也是云南集全省妇孺之力修建的石子公路。为什么是妇孺呢?因为男人都去前线打仗了。现有的图片上好多背着婴儿的妇女,七八岁的幼童在那里敲石头,如果你觉得难以置信,那再想想松山战役里13岁的娃娃兵吧!
石子路当年号称“搓板路”,开起来就像行驶在搓衣板上那般颠簸,噪音极大。现在的汽车抗震都做得很好了,还是限速20不能开快,想想当年的卡车吧,还有随之奋斗的南洋机工。现在滇缅公路在国内仍存,国家在部分危险的地方拓宽了道路,就是往山里多砸点空间出来,面对悬崖那侧建个混凝土路挡。很多地方现在还是有塌方,开车要小心。
4.埋着远征军的国殇墓园
现存三千多墓碑,是腾冲百姓在文革中一块块保存下来的。当年的国军尸体限于条件是一起焚烧的,然后按照人名分成八千多份,每个墓碑里埋一份骨灰。有的墓碑上还有后人祭祀的痕迹,插个太阳灯的莲花,不舍昼夜在诵经超度。
在墓园里看到一个花圈,是一位已百岁尚健在的老兵献上的,给他的军长及兄弟们。老兵尚在,心有安慰,希望他过得平安健康。
安息!
虽然诸多不足,但仍深受感动。
何为英雄!!!
如果能写的再大些就好了,那段历史应该被记住。戴安澜这个角色从此和别的不一样了~
冲着忠哥去的,不过实在看不下去
国民党军队正面抗敌之力作
如果直接看这部片子我可能给2星,但不幸的是我先看了几集《远征远征》,对比一下,这部片子真是良心制作了……
终于看完了!
最近很崇拜有文化的军人。。我真的变成爱国热血青年了?。。
什么乱七八糟?新华社的部分有点扯,当时是40年代,对日战场可不只是缅甸吧,怎么新华社就报道缅甸了?远征军部队出现的人物太少了,团长呢?参谋呢?都到哪里了?
挑剔的观众能给到3星以上,应该都是因为这部剧至少是用主旋律的正面歌颂来表现远征军,内容够全,立意够正。除此之外,从故事到人物塑造,实在没什么可取之处,细节上更是不够严密。为它全面讲述这场战争,加一星。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剧情比较烂,战争特效也很差,但历史还是让人感动的
英雄主义群像。
向全体演职员致敬!远征军w5
脑残的军事和历史顾问。
感觉没啥意思,远征军的历史让人感动,但是电视剧拍得一般。
黄志忠
草泥马草泥马!!!大秦,杨文,二林,木匠,李克己还有那个让人既爱又恨的谢孝章以及超级有型的戴安澜将军,全尼玛死了!!!编剧你让我泪奔加上撕心裂肺啊!!!国军打完小鬼子真的是累了,不想打了, 想回家娶老婆养孩子多好!唉,党国相争,军民遭殃。最特别的应该是二林,我喜欢他那淳朴憨厚样。
这破玩意最多给2星。。一星给黄志忠。一星给题材。。
广告号称超越团长。。。有空看看→被249养刁了的胃口果然适应不良,一集弃,好不好不予评论,是自己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