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乎在距离在豆瓣上面第一次标记这部剧之后时隔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我终于的终于完完整整的从头到尾一分一秒不差不漏(可谓是十万分之)严肃认真的看完了这部由鬼才JCM自导自演的LGBTQ️transgender题材百老汇broadway正统歌舞音乐剧,可以说是officially off personal list了吧 check ✓(。
我想说的是其实个人异常欣赏以及喜爱影片当中妈妈和童年时期的小汉瑟尔的那段对话:“耶稣总是语出惊人。” “再也不要提起那个名字!” “可是耶稣为我们的罪而死。” “希特勒也同样是的。” “呃?” “绝对的权利带来腐朽,所以我的儿子,做个平凡人并没有什么不好 (‘Better to be powerless, my son.’)”,随后尚且年幼的小汉瑟尔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说到:“是的!” yep, that is the simple TRUTH right there, it is just simply okay to be powerless, hun. 能够拥有足够的勇气去承认自己的平凡平庸碌碌无为默默无闻,在自己的一生当中尽量去做个不怎么显眼的普通人,拥有无比简单纯粹的快乐又何乐而不为呢? 妈妈是具有一定量的人生经验的过来人,同样也是属于我最喜欢的atheist群体成员之一。;p 虽然剧中并没有具体过多的运用不同的镜头手法表现/展现出来(除了把当初依旧年少的小汉瑟尔他爸赶出家门的那个flashback镜头表现)但是大致可以依稀模糊的猜想/推测的到,汉瑟尔的生母在其自身的人生当中应该经历过相对来说较为多的挫折打击以及较为痛苦的历练经历和磨难(跟当时东西德柏林墙树立起来,被迫生活在前东德 —— 那整体社会主义文化阴沉压抑保守老旧默守陈规的社会环境氛围肯定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隐形/显性关系)最终导致她走上了无信仰主义者的道路(或许也是有受先天原生家庭影响的可能性)所以,when faith in religion cannot truly bring salvation, 当信仰无法真正带来救赎时,老老实实本本分分的选择去当一个realist现实主义者并且只依靠并且相信来源于自己个人自身的女性/女权主义力量/feminist power可能是唯一能让自我以及本我真正尚感受的到些许慰藉和安适的选择吧,叹 —— “What good’s religion / When it’s each other we despise?” - 『Sleeping With Ghosts』by the brit-pop legend band of Placebo.
欣赏敬佩的同时也无比心疼着主角Hedwig那似乎像是与生俱来天生自带的坚强与倔强。某天傍晚在bar里面有短暂的一幕令人随后印象/观感万分深刻,当看到有个明显歧视同志与trans群体的大叔路人甲站起来边鄙夷的用手指指着Hedwig边怒吼大声喊叫“Faggot!”然后被Hedwig的另外一位女变性人trans bandmate厉颜喝退的时候也是无比心酸了吧。 来自于所谓的“平凡小人物”的人生,所有所遭遇和面对的境遇和情况都似乎感觉像是自己一个人独自孤零零的在泥沼或沼泽之中奋力拼搏或挣扎的状态,只偶尔零星有来自于同伴/同类者和近似于被社会所不容和不齿的所谓“边缘人”群体的支持/支援与帮助。于是在此莫名联想到了曼森的那句歌词:“We are the nobodies / Wanna be somebodies.” - 『The Nobodies』。在这个世界/社会上面千千万万个类似于像Hedwig这样近似于社会边缘化的存在,拼命努力几乎要穷尽/耗尽了一生的气力似的在专属于自己的特长舞台上面卖力表演,像是似乎只有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证明自己存活在这荒诞人世上面没白活/没白走一遭的精神价值内涵,以此寻求/探究究极/终极的个人存在感或者是来自于社会上不同阶级的他者们的认可以及肯定(不过如若仔细观察的话,独属于Hedwig的境况则可能有所不同,她/他选择在自己喜爱的stage上面尽情表演的心理状态我想其实更偏向于受真实的自我归属/认同感还有自我满足self-satisfaction的兴趣爱好和努力寻求让自己仍旧能够继续在这个世界上面好好继续存活下去的自我价值感而不至于沦落到最终选择用某些悲惨极端方式一手了结/了断生命的本能本质上面的精神动力来源的驱使,而绝非原始/传统意义上面俗世凡尘上的人们所经常去过度关注并且追求/追逐的所谓金钱抑或是权力 (neither money nor power),在酒吧和饭店里面赚钱维持生计可能对于Hedwig来说还只不过是属于次要目的的范围/范畴,对于她/他来说在这一场人生旅程/路途的当中相对来说更为重要的purpose和main goal可能还是就个人灵魂上面真正充实的total spiritual enrichment & according fullfillment为主要/首要目的,这点是母庸质疑并且显而易见的,也是一个能被称之为所谓“真正的艺术家”自身所能够拥有的灵魂追求之至高境界)。But still, 话锋在此一转,就像汉瑟尔的生母所说的,当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抑或只不过是一届默默无闻终归被世人所遗忘的无名小卒又究竟到底能怎么样呢? 受人忽视与忽略的所谓“普通平凡者”的人生,难道就不会有一番别样的幸福和风味吗?(虽然也往往会同时伴随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较为多的别样的苦涩/苦楚/酸涩与艰辛就是了,but anyways, not a single way of life is absolutely & totally 100% perfect to the core no matter what we do or how hard we try though, that would just simply be an utmost unrealistic and impossible mission to achieve right there, the harsh fact & truth is, that every sort of life style would have its own unique type of difficulties,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set within itself, sigh) 我想这是在这里所值得我们所有人引发深度思考的一个问题 (deep-thought-provocation process)。
P.S.: 在此真的不得不说/不得不提的是,汤米长得真的好像Placebo的妖孽主唱Brian Molko啊啊,各个角度和轮廓看上去都是好不好,搞得我在此观影过程当中总是持续不停接连不断的跳戏,不知不觉不自觉代入这其实是专属于Brian独家的爱恨情仇音乐舞台剧故事剧本 XD(刚看到一篇影评某人说觉得饰演主角Hedwig的编剧兼主演John Cameron Mitchell像Brian,但是个人在此却认为汤米更像有木有,只不过是发色不一样的问题而已,毕竟一个黑发一个棕发,不过在舞台上面尽情演唱表演发挥时候认真的神情/神态样子却几乎仿佛是一个模子里面刻出来的)。 还有,这部剧其实在各方面简直都十分天鹅绒金矿了的既视感了有木有啊摔(虽然那部我也暂时还没有来得及去真正看过,但是依然,曾经拜读过大量的影评以及剧透,知道以及大致了解电影/影片本身的相关大概方面/方向上所陈述的内容以及剧情情节概要嘻嘻) 以上。
- Fin -
听wicked little town时脑子里忍不住不断冒《蒹葭》的词。
“Show this wicked town something beautiful and new”
“If you have no other choice, you know you can follow my voice, through the dark turns and noise of this wicked little town.”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Hedwig除了“摇滚芭比”之外,还有一个较为熟知译名叫做“妖型乐与怒”。虽然我个人更喜欢直译为“海德薇”,但不可否认,两个译名都透露着一股张扬与怒气。情绪与愤怒,似乎是这部摇滚音乐作品的一个重要标签。
而主人公海德薇也似乎有足够的理由去愤怒——热爱摇滚音乐,却被柏林墙挡在了封闭的东德;跟着“真心相爱”的美国大兵远走高飞,最后剩下的确是被抛弃的结局、“姗姗倒迟”的柏林墙和那“愤怒的一英寸”;和少年汤米的爱情刚刚萌芽,就被背叛与软弱浇灭……
但是这部影片不仅仅是“被嫌弃的变性乐手的一生”,爱情,是这部影片最重要的主题。可以说,正是因为想要得到爱情,才会有奋不顾身的追求;正是飞蛾扑火般的追求,才会导致海德薇烈火般的愤怒。
热爱从来不给人任何准备的机会,它可能出现在生命中的任何一个时间,任何一个地点;但无论何时何地,它总会令人有“似是故人来”之感。它可能是一本书,一首歌,一个耀眼的明星,也可能是一个人。电影里origin of love 这首歌,就是对“一见倾心”最好的解释。
忍受分裂的痛苦,所以渴望灵魂的相合。
在这部电影里,“分裂”和“结合”也是一个被反复提起的要素:变性失败的身体、童年时期将西德与东德分开的柏林墙、热爱摇滚却生于东德的身份、爱情的美好与背叛……可以说对这一主题的探讨贯穿了整部电影。
结尾处,汤米唱的wicked little town可以说是点睛之笔了。
一生都在逆境中追寻属于她心之所爱的海德薇,无论身在何地——东德、美国……都像是行走在邪恶的小镇中,了无生机,暗淡无光。而指引她义无反顾地一直前进的,就是那不知在何处的歌声,看上去虚无缥缈,但确确实实能够被听到。
这虚幻而真实的歌声,就是为爱而追寻最好的注脚。哪怕她要继续沿着这个小镇走下去,她也永远不会回头。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烤箱不是烤箱,墙仍是墙。两边围城森严的戒备下,无线电在空气中跳动着脉搏,无法触摸,更难以捕捉。化开的橡皮糖在口中,将懵懂顶出身体,挤到阳光下曝晒。以为那残垣断壁的,不是哪座教堂,不是你,亦不是我;他坦坦荡荡地与莺莺燕燕双宿双飞,不管身后被踩爆的灯泡有没有黯淡了心中那一点点的灰。
餐馆酒吧咖啡厅,蛋糕龙虾仙人掌;似曾相识的时空,再熟悉不过的缺憾。被单下挥舞汗湿的脏手将本来完整的自己一分两半,然后继续无穷无尽的分裂。摔不断的琴弦努力包裹凌乱的从前,胸前变形的铠甲没法保护内里的柔软。他山之石,怎可攻玉?层层叠叠又圆圆圈圈,堆积着过往云烟,闪亮的红唇,表面反射着阳光,底下渗着咸腥的血。牡丹花下风流鬼,纸迷金醉不思归。
阿斯加德的宫殿深处涌动着暗流,潜藏着宝库。纵有种种可能,最珍贵的还是无穷尽的时间线里自由意志看似无谓的拼死挣扎。套用在被放逐到时间的尽头虚空的洛基和被变成青蛙的索尔身上,成王败寇的说辞起来已经再没意义。只有你自己拥有定义自己的权利。你,也可以弃权,然后居高临下,谈笑风生,笑看从前,弹指一挥间。
身体里流着的血无论高贵与否,手术台的审判局偏偏硬要逼你为过去莽撞的选择服一辈子的刑。谁,又可以支配你以后的日子里穿起多奇异的衣裙,戴上多夸张的假发,喝进多冷冽的酒酿,卸下多浓艳的妆容……硬核地坚挺,不是专属于男人的持久,也不是女人无奈的妥协,而是一个残破的躯壳下舒张又收缩,却一刻不肯停下的鲜活的心在动作。
梦想可以比火箭飞得更高,现实的深渊也当然也比墙角的裂隙容得下更多黑暗。日光照不到的那一面竟让明亮更加耀眼。空气中流动着的频率让割裂的阴阳两级相抵,二分法下被分隔许久的你我分分合合,矛盾升级。复杂演算里,答案并不唯一。
所谓的另一半究竟是哪一半?没有了另一半的自己究竟有多不完整?不被理睬的境遇和手帕上汗湿的妆容究竟哪一个更黏腻得让人无法自拔,甚至献祭自己?风吹云散见真情,轻易说出口的我爱你其实也无需抱歉,更不用怀疑。拨云见日,脱下皮草大衣之后,活生生的肉体该怎样保鲜才不至于透不过气?生活为我们做的加法留下了层层痕迹,再难以区分彼此,更难以剥离。风扇噼啪噼啪地转啊转,骚动着的观众呼哧呼哧地不明所以然……没有意义会不会反而有意义?没有答案,是唯一的答案。
无论是书还是电影,标题一向是我入坑与否的一个重要的因素。"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直译是“海德薇和愤怒的英寸”,一下就引起了我的兴趣。我事先还查了一下百度百科,发现除了“爱情”和“摇滚”,它还有“变性”这个关键词——于是我马上点开了正片。虽然现在已是二十一世纪,许多牵扯到“性”的话题仍透着一股浓厚的“禁忌”气息。而我不得不得说,沾染了“禁忌”色彩的作品真他妈诱人。
首先是电影的拍摄手法。因为时间跨度的问题,电影中大量地运用了倒叙式蒙太奇——先从"Angry Inch"的某一次日常演出切入,交代了主角Hedwig的身份和生存环境:一个自称“来自东柏林的、身材窈窕的大娘炮”的变性人,在一个只能在小餐馆演出的、没什么名气的乐队里担任主唱,同时作为一个“举世不顾”的曲作家,正在起诉由自己一手带出来的、剽窃了自己作品的“摇滚偶像”,而胜诉的风向明显并不向着他……伴随着开场那段夺人耳目的摇滚演奏,席卷而来的巨大的信息量一下子将人冲击得几乎晕头转向——随后镜头一转,在昏暗的光线下,万籁俱寂的时刻,Hedwig的声音作为旁白响起,娓娓道来自己的身世:他的父亲是一个美国大兵,在Hedwig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侵犯了他;他的母亲是一个东德女人,赶走了他变态的父亲,之后一直跟他睡在同一张床上直到26岁……然后风格迥异的音乐再度响起,又是一次现场演奏,中途还穿插了一段段画风奇特的动画。那些如同出自孩童之手般稚嫩而又毫无拘束的笔触和作者精心打磨出来的的歌词水乳交融,天衣无缝。正当人惊诧于站在音乐艺术面前的Hedwig竟是如此毫无保留的纯洁和赤诚之时,随之而来的又是他甩不脱的回忆——整部电影几乎就是在乐队演奏和Hedwig对往事的回忆之间反复穿插,这种手法不仅没有造成视听混乱,反而无比生动地描绘出了Hedwig如何由一个渴望自由的摇滚少年Hansel,在世界历史大环境的影响下,逐渐长成了现在这个胯间仅剩一英寸、与社会世俗格格不入的浮世畸零人的进化图谱。他的欢欣与无奈,他的彷徨与坚强,还有他那从未因岁月蹉跎而有分毫改变的、真诚对待自己的倔强,牢牢地掌住了观众的心。
其次是造型和色调。仿佛为了顺应摇滚深入人心的那种如火山喷发、雷霆震响的印象,影片就连开头的字幕动画都是充满娱乐性的张扬色彩。"Angry Inch"的成员基本都是造型乖张,而主角Hedwig自不必说,假发、妆容、服饰,从头到脚都彰显着浮夸和另类,仿佛一颗燃烧自我生命的火种那样不甘黯淡——这或许也是他对自己的遭遇和这个世界表达愤怒的一种方式。而Hedwig的回忆却是充满着悲伤的冷色调,那段压抑而忧郁的过去,仿佛他小时候吃惯了的那种寡淡无味的小熊软糖。电影的主色调基本就是昏黄和灰蓝,阴沉沉的光线压下来,无声地诉说着Hedwig的命途多舛。
最后是演员。妈的,看电影看了十几年,第一次见识到什么才叫货真价实的全才,“自编自导自唱自演”没一样落下的。JCM的声线丰满动人,对台词和表演力度的把控恰如其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念旁白时流露的那种的叙事感没有任何矫揉造作,非常自然和谐(有些台词还整段整段的押韵真是要了人命了);许多镜头也是敢想敢拍,无拘无束,让人感到“这才是电影该有的样子”。
对于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这部作品,我想说用“惊艳”这个词来形容真不过分,它在形式上糅合了戏、乐、动画、服装和造型设计,在内容上涵盖了摇滚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性别认同文化,是一场饕餮盛宴,也是一次成功的电影试验。在开头我说"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这个标题作为片名没头没脑,现在回过头来,“Hedig”和“the Angry Inch”其实就是电影最重要的两条线索:“Hedwig”意指“Head Wig"(假发)。Hedwig第一次戴上假发是为了变装成女人,如此才能与他的爱人结婚、到柏林墙的那头去寻找他梦寐以求的自由,为此他还付出了承受变性手术的代价;可变性手术失败了,那仅存的一英寸成了他不男不女的证明,但他没有因此崩溃,因为他终于和他的爱人抵达到了墙的另一头;可他的爱人不久便抛下他走了,这时Hedwig戴上了一头夸张的假发,开始组建乐队,用他热爱的摇滚来宣泄自己难以纾解的情绪,这段时期他遇见了他的第二个爱人,Tommy,他被Hedwig的独特和在音乐方面的才华所吸引,Hedwig没有因过去的挫折筑起心防,坦然与Tommy相爱,可结果Tommy也只是个怯懦的凡人,他在触碰到Hedwig的那一英寸时退缩了,面对Hedwig的质问与责难,他只会找蹩脚的借口逃离而不肯正视现实——埋藏在Hedwig心底的怒火终于如同不可遏制的火山熔岩一般喷发了。胯下的一英寸是他精神上永远的伤痛,是他这辈子都无法摆脱的枷锁,仿佛一个烙印在了他灵魂深处的笑话——这要换了一般人可能会绝望至死吧,但Hedwig的举动超出了我们所有人的想象:他组建了新的摇滚乐队,乐队名干脆就叫“Angry Inch”,大胆直白得仿佛在向世间的偏见宣战似的。他在自己的歌里毫不掩饰地抒发来自“一英寸”对这个庸庸世俗的愤怒和嘲笑。他甚至还由自己出发,在音乐中探讨自我、性别和爱等永恒的主题,落落大方、问心无愧,诚如是。
电影的最后,Hedwig摘去了假发,卸去了一身浮华,裸身沐浴在夜晚的月光中,仿佛又重新变回了当初那个在东柏林的废墟上晒太阳的少年——但失去了的终究无法挽回,他不过是跟自己达成了和解。他将继续穿行在茫茫的黑夜中,嘴里哼唱着“Do-do-Do”,一往无前。
一如他当初写下的那句歌词:And I ain't never, I never turning back.
搞摇滚的总是愤怒得这么莫名其妙吗?“女”主角还挺妖冶,比《洛基恐怖秀》那个异装癖漂亮。汤米是大西洋帝国里那个瘸子帅哥。片子OST好听。
hedwig给嫩den儿看iggy ,lou reed,bowie三人合影时得那段我很爱看!~
听不厌看不腻 电影版Origin of Love的动画很抢眼 JCM美
'look back on where I'm from, look at the woman I've become,and the strangest things seem suddenly routine. ''No cosmic lover preassigned.There's noting you can find.Cause with all the changes you've been through,it seems the stranger's always you.'一些歌词
▤「It is clear that I must find my other half, but is it a he, or a she? What does this person look like? Identical to me? Or somehow complementary? Does my other half have what I don't? Is that how we put ourselves back together again? Or can two people actually become one?」
太爱这种冒犯性了,把尘世丑陋、背叛、憎恨与罪恶都熔炼在那一寸里,将血与痛唱得惊天动地,肝肠寸断。从刀枪火海中走过来的人,跳过烦嚣过后独自舔舐创伤的萧瑟,在破茧成蝶后借一刀冷光,照彻新生长夜的清醒与强大。被《性爱自修室》提醒补片过了年半,终于如愿。Mitchell这些年依然能领风骚,Pitt赶紧浮上来吧。四星半。
眼珠子差点没哭出来啊卧槽!!!!!这片当年奥斯卡零提名是不是有点没天理???
“我的故事,一首一首唱给你听。”
化妆师实在太牛逼了,男的变女的,女的变男的。当然,更牛逼的是Mitchell,没见过这么音乐创作,电影导演,演唱,表演的全才。那一首Origin of Love听得我那个感触万千。
真喜欢这个电影! 震撼人心的效果,感动但悲伤着,难以忘记影片中出色的音乐. hedwig有种随时爆发的魔力;还有,Pitt小朋友那时侯真是美少年啊!!!
正如片尾所呈现的,海德薇拿下了假发,露出了男性的双乳,将自己原本的一面袒露在观众面前。他要面对他者,更要面对自己。无论是性别男爱好男,还是跨性别爱好男,只要勇敢去面对,你就是诚实的,美丽的。
浓妆艳抹下的那声怒吼“Love the front of me!”让人想哭。变性失败的他一生都在不幸的负螺旋中打转,最终却把悲伤铸成了钢铁的形状。炸裂的原声和百变的画面,集导演、编剧、主演和主唱于一身的John Cameron Mitchell真是奇才啊!
约翰·卡梅隆·米切尔自编自导自演,真是牛逼,大MV
John Cameron Mitchell太有才了!!!
自编自导自演自唱,JCM真的牛。到最后,他摘掉金色的假发撕开身上所有的伪装,少年Tommy唱只因为我少不更事,你比造物者创造的任何都精彩;他望着他轻声说再见,一切都终于落下帷幕,像是漫天绽放的花火,绚烂后漂浮着寂寥的烟。PS:好几首歌特别感触。
炙烈的燃烧,然后化为灰烬。约翰·卡梅隆·米切尔这么会演,大概也融入了一部分幻想中真实的自我。
在开篇的表演中,Hansel化身为“新柏林墙”,展示了后冷战时代身份政治运动留下的巨大伤口。“没有我你们什么都不是”“一堵墙亦是一座桥”,自我认同植根于差异的认知,柏林墙的倒塌终结了两极对抗,却让世界走向更彻底的分裂。而Hansel本人正处于某种交汇点上:不属于任何一方,无法被归类,只剩无处发泄的怒火。张开的翅膀将Ta变成蝙蝠——哺乳动物中会飞的异类,但并不是鸟。作为一部标准的酷儿电影,本片旗帜鲜明的反对清晰的身份划分(主要反对性别的二元论),结局处给出了一个现在看来略显俗套的“觉醒”。Hansel苦苦追寻Tommy,期望从他那里找回作品和名气,也是在寻求柏拉图所谓的“完整自我”。另一层面,Tommy的爆火得益于他主流摇滚歌手的形象,得益于他虔诚的基督教信仰,这是少数异类在向大众祈求认同。
【台灣酷兒影展展映】大型搖滾MV!午夜場看得熱血沸騰非常HIGH。多才多藝的天才導演集編導演唱於一身,而且如此妖嬈動人,恍惚間以為是女兒身。在勁爆好聽到忍不住全程顛腳的歌曲中講述了一個動人故事,如泣如訴,催人淚下。如同DV的畫質更增添了偽紀錄片的代入感。實在是牛逼!
自爱和自我发现,喜欢这部片对LGBT的表现,不卑不亢,JCM真的美。一向不算喜欢musical的浮夸,但这里的音乐的确打动人,摇滚乐引用自然,表现形式也有可爱的纯真。好想看这个的舞台呀
能牛逼的绽放一次真的就够了,约翰·卡梅隆·米切尔 John Cameron Mitchell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