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福尔摩斯二世

动作片美国1924

主演:巴斯特·基顿凯瑟琳·麦奎尔乔·基顿Erwin ConnellyWard CraneJane ConnellyGeorge DavisDoris DeaneChristine FrancisBetsy Ann Hisle丘比·摩根Steve MurphyJohn PatrickFord West

导演:巴斯特·基顿

播放地址

剧照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2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3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4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5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6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3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4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5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6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7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8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19 福尔摩斯二世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3

详细剧情

  影片的男主角基顿(巴斯特·基顿 Buster Keaton 饰)是一名乡村影院电影放映师,他喜欢阅读侦探类的书籍,经常幻想自己就是一名像福尔摩斯一样的大侦探。一天,他把价值一元的巧克力糖谎称四元送给女友凯莎琳(Kathryn McGuire 饰),不料被情敌趁机陷害,说基 顿偷了别人的手表拿去当才有钱买巧克力。凯莎琳相信了谗言,遂将基顿赶出门外,并取消了二人之间的婚约。基顿查访之后,发现情敌才是偷表典当的家伙,但却苦无证据洗清冤情。某日,基顿在放映电影时,发现银幕上的故事竟和他的遭遇同出一辙,而且人物也雷同,唯一不同的是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上流家庭而已。基顿边放映电影边沉溺在电影之中,于是走出放映室,从观众席走入银幕之中逮捕情敌罪犯。可是进入银幕后的基顿却四处碰壁,一筹莫展.随着场景的变化,银幕上的映象不断从幻想变成事实……

长篇影评

1 ) 电影笔记007:福尔摩斯二世

故事:
想当侦探的男主在追求女主时被竞争对手男配栽赃偷了女主父亲怀表,被错怪而回去继续放映电影的男主在放映时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走进银幕,做为最伟大的侦探被女主父亲邀请去破项链丢失案,他和助手破坏了男配和同伙的阴谋,拿回项链和女主浪漫,掉入水中,梦醒来,发现真相的女主来与他和好。

道具的设置与使用:
1.银幕:
基顿灵活运用了丰富的道具和媒介,包括电影和银幕本身。做梦后叠画从身体走出,用剪辑将拍摄和实景融合,达到走进银幕的效果;在梦里他可以肆意玩弄视觉魔术,运用剪辑不断切换场景让自己在银幕中穿梭与天南海北;而后镜头推进,进入戏中戏;30分处,穿过用布景和表演让观众误以为的镜子;34分处,虚化然后拆掉侧墙,让观众透视贯穿室内外的动作;35分处,不同景别的剪辑戏法和道具置景魔术以及演员表演,制造错觉达到神奇诧异效果,让观众分不清真假虚实。结尾处对着电影学下一步亲密动作。38分处貌似高速运动连续擦过驶来的火车和汽车,运动冲向镜头和连续性造成强烈感官刺激。基顿非常善于把握观看心理,对节奏和悬念的控制精准。这也充分体现在26分处的台球戏。
2.台球戏:
围绕着13号炸弹球,各种花式擦过,能把日常的打台球处理的让人看得心惊肉跳,除了前面提示的炸弹效果这个悬念以外,让观众成为全知者,替人物紧张,再解除,再加剧紧张,就在基顿不断地准备、绕过、球越来越少击中的可能性越来越高、但又戏剧性错过中不断经历期待满足和惊喜。
3.三十分处的电线杆,梯子口儿露进的光柱,都被运用起来,或遮挡或起提示作用。
4.三十八分处的汽车交汇,架子倒掉,都运用了运动中的契合点,设计精妙。
5.侦探书,串情节,引发搜身和男配诬陷男主,跟踪的提示。道具的使用也推进了情节发展。
(猜测后世如成龙电影中的一些道具设置使用可能源自借鉴于基顿)

情节的设置:
情节和道具的紧密让基顿对情节的安排也如道具一般,将它们像机关安置好,等待多米诺骨牌的激发和连锁反应。比如开场提到的女主父亲助手是为了在戏中戏中的男配做帮手,改成4美元为了后面被诬陷,前面的摸手害羞戒指与结尾的学电影中的亲密反应,戏中戏里男配提到帮手抓了女主、帮手站起来图谋不轨、基顿刚好失控冲进把他踹飞,前面顺走的台球炸弹在后来也成了解困道具,设计害男主的机关被躲过后来反倒玩了自己等。而且情节的反转处经常进行多次反转处理,领先观众。如开始的捡钱戏,第三次出现的大汉没在意一美元反倒捡出更多钱的钱包。台球戏被悬念刺激半天结果最后撞上也没事,原来早已发现(将观众置于刻意营造的“全知”中,其实有后手,给出的信息是有选择的局限“视角”,增加代入感,体验戏剧性)。
在基顿这里,道具和情节都成了给人物施展行为动作,一展身手的激发工具。

运动镜头:
14分的跟踪,36分的摩托,38分的过火车,39-40分的追车(一段第一视角追紧接反向的主观回头看,内反打)。

2 ) 表演与道具场景融合的梦幻大师:巴斯特基顿

《福尔摩斯二世》是“冷面笑匠”巴斯特基顿的代表作品,尽管诞生自默片时代,但其依旧以精湛的表演、恰当的道具运用和节奏把控令后人惊艳,仿佛做了一个滑稽却童真的梦。

片头“本片讲述的是一个电影院一心二用孩子的故事”,巴斯特基顿是一个在电影院作放映工作却想当侦探的男孩。在本片中,侦探书籍和银幕上的电影也就成为了前后两场故事的线索。

我们把故事分成,学习做侦探、在现实实践侦探技能失败、银幕与侦探幻想在梦中交织、梦醒愿望成真四个部分,在前两个部分侦探书籍引领着年轻人做出一些滑稽幼稚但却认真的选择,第三部分侦探梦想和银幕电影真正交织达到高潮,第四部分回归现实,本是女孩对案件的侦破让现实重现转机。

我们先来聊聊电影中巴斯特基顿独特的道具运用。从电影一开始,我们就看到基顿一本正经的在电影院端坐阅读学侦探小说,这是基顿的梦想所在,仅书籍一道具,也就有了后面剧情的“按部就班”闹出的滑稽来,也就有了高潮时梦境里的种种神探表现。一道具集合了关键线索、性格塑造、铺垫伏笔等多种功能。再如片中那颗台球炸弹,梦中的神探埋下伏笔最终于高潮部分解围,做到了道具一再反复铺垫使用,也比较接近我们现在对于关键道具的定位。

道具是小场景,场景是大的道具。道具的出场好就好在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如垃圾堆里的钱,房梁上的骑士斧,台球桌上的球,街上的行人等等,都能成为基顿互动表演的道具。

最为可贵的是,在一个二十年代的片子里,出现了今天被称为多媒体互动“框中框”等的电影创意段落。无论是梦中开头,随着人物进入电影电影场景,不断随着银幕变换而出糗,电影语言表达的形式和幽默感也达到空前的自由。这在当时来说,不得不算是先锋式的奇思妙想了。

道具场景终究为了基顿的表演服务,我们再来聊聊本片最出彩的表演。我们不妨粗暴地做个公式,在本片中:一套化妆道具➕一个场景➕一段表演=一个精彩的人物

两男一女的争夺故事,看看三位出场。

一撇假胡子一本书➕电影院➕把指纹按在书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个在电影院工作渴望成为侦探的中二较真有点滑稽努力的年轻小伙子基顿

一只狗一块面包➕花园➕喂动物=一个住在富裕花园中悠闲自在有爱心喜欢小动物的善良公主。

没有道具西装革履➕橱窗前➕看着商品却摸遍口袋身无分文只得礼貌离去=一个一无所有却打扮的异常精致的虚荣贪财潘安

也许归功于默片时代独特的魅力,影人总是奖画面中的信息发挥到极致。像上一个场景橱窗店里带回来的一块纸基顿都能自己玩半天让人不觉无聊,可见好的表演是真的能把道具、场景融为一体的。能多大程度上做到三者的融合,就能多大程度上触动观众的高潮,看评论区如是。

除此以外,剧作的巧合与错位也运用的非常巧妙。拿片中一美元买到却被基顿改成四美元的礼物来说,想为爱人付出却又囊中羞涩的尴尬,最后竟变成被陷害的工具。女孩子在取证表是谁偷的的过程中却正好遇到走过的潘安等等,种种巧合缩短了剧情要交代的铺垫,将故事剧情展开更为集中,突出了动作表演。

在节奏的把控上,往往是一种困境-解围的同时陷入下一个困境的模式,这样就造成了连绵不断的笑料,尽管片中基顿冷脸尴尬,银幕前的观众早已前仰后合。

值得一提的是,后继并集大成的武打学生成龙,使用的不也正是困境-解围伴随下一个困境模式,让传统的武术中多了人性的率真和幽默;其充分和场景融合的道具,梯子、桌板、凳子等等展开喜剧打斗,不也是沿袭了基顿等人对场景和道具的紧密把握。在基顿的基础上,成龙进一步融合了打斗、杂耍、戏谑以及强化式剪辑等等,将“龙氏喜剧”推向巅峰。

将道具、场景和人物的表演完美统一,穷尽画面表达信息的全部含量,这大概是默片时代的艺术魅力吧。我们再加入音乐美学的同时,也请不要忘记曾经银幕前最重要的东西。

在冷脸与滑稽的反差表演中,在真实与戏剧性滑稽错位又融合的过程中,我们看得到基顿背后那颗闪闪发亮的童心,那是每个电影人纯真的梦。

这是我备考北影的第三篇影评,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就关注我吧,让我们一起成长。

3 ) 观默片《福尔摩斯二世》和《将军号》有感

① 最近连续看完了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的近一个世纪前的两部祖师爷级作品《福尔摩斯二世》(Sherlock Jr.,1924)和《将军号》(The General, 1926),顿时对基神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

② 《福尔摩斯二世》是喜剧加奇幻题材,剧情现在看来很简单:主角是一名电影放映员,在睡梦中从困窘乏味的现实走进了奇妙诙谐的大荧幕,化身福尔摩斯大侦探,随后引发了一系列搞笑加惊险的故事……

③ 《将军号》则是喜剧加动作题材,剧情也很简单:主角是一名南方司机,在南北战争期间,误打误撞独自乘着火车深入北军阵营,救出美人后又乘着火车全身而退,并和南军一起打退了入侵的北军(好一个政治不正确)……

④ 在《福尔摩斯二世》和《将军号》中,我恍惚看到了一个个电影晚辈们从眼前闪过(排名要分先后):

a) 基神对于画面构图和场面调度的精准把控,如同库布里克大神一般行云流水、丧心病狂!

b) 基神对于电影视效的压榨和电影技术的革新发挥到了极致,如同卡梅隆大神一般敢为人先、超前时代!

c) 基神对于时空切换(《福尔摩斯二世》)和对称故事结构(《将军号》)的得心应手,简直不输当代的神剪刀手诺兰!

d) 基神在《福尔摩斯二世》中精心布置的一个个悬念,原来就是希区柯克式悬念的追本溯源!

e) 许氏兄弟、星爷、成龙等一众笑星,从基神的作品里汲取了不知多少灵感?

f) 基神对于实拍镜头、不用替身的执着,是否给了成龙、克鲁斯等动作明星坚持到底的勇气?

g) ……

⑤ 在我看来,基神的巅峰作品只有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作品如其人一般过于纯粹,缺乏人文关怀和有深度的批判……这或许就是他没有同时代的卓别林那么耀眼的根本原因?

⑥ 但无论如何,我想,基神都担得起“20世纪20年代最伟大的电影导演”这个荣誉!(毕竟,卓别林的好几部巅峰作品都是三四十年代的事情了……)

⑦ 另外,基神一个人就包揽了导演、编剧、主演、剪辑、字幕等主要工作,实在是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全才!

⑧ 不过,最让人唏嘘的是,正因为过于超前时代,耗资巨大的《将军号》遭遇了票房滑铁卢!之后,基神就由于财务问题等而一蹶不振,即便进入有声电影时代之后,也没能东山再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⑨ 接下来,准备继续补看基神的其它几部精彩作品,如《七次机会》(Seven Chances, 1925)、《待客之道》(Our Hospitality, 1923)、《警察》(Cops, 1922)等。

4 ) 只有最了解悲剧的人,才能写出最痛快的喜剧。

不得不承认,是在豆瓣的影评里看到这句话才找了这部电影来看的。

只有最了解悲剧的人,才能写出最痛快的喜剧。

不曾深夜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

基顿的童年就是一场不停歇的戏剧,从楼梯上摔下来却安然无恙,从舞台的另一头被扔到另一头,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街头卖艺的杂耍艺人。
他的教育程度不高,但却有着疯狂的想象力,在福尔摩斯二世中镜头的迅速切换,与主人公奇妙的遭遇搭配在一起相得益彰,让人不由得佩服他的高明。

也许是因为太聪明,这个时代容不下他,基顿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后无声电影事业渐渐走下没落,他自身的酗酒也加重了他作品的衰落,最后终于淡出了人们的实现,其实当初他是和卓别林齐名的大艺术家。

我很喜欢基顿面无表情的表演,没有表情,却容纳了所有的情感,观众尽可以把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期待全部倾注到主角身上去,看电影就像是在看自己。基顿给了我们无限的空间,他是广阔的,温柔的,用他的方式体会着人生。电影中小人物的期待与幻想,小人物的哀伤与欢乐,全都是基顿吧,他在用他的人生情感去演绎电影,却不强迫我们输入。每个人都是基顿,每个人都有不切实际的梦,每个人都曾为自己爱的女孩手足无措,电影最后基顿模仿着戏中戏里男人宠爱女人的方式对自己爱的女孩表达,最后因为情节的跳跃而愣在那里,那种感觉让人会心一笑,他是多么有意思啊。

谢谢你,基顿。
谢谢你面对悲剧人生的超脱与幽默。

5 ) 冷面对待喜剧就踏入了现代性的河流

电影的故事第15篇

2018年11月7日

福尔摩斯二世

Sherlock Jr.(1924)

巴斯特·基顿

当这一章迎来喜剧片三连击的尾声时,时间早已经跨越过一整届世界杯。我把基顿排在卓别林、劳埃德之后登场,在度过一个属于运动的夏天后,我们也终于要在电影中见证属于电影的“运动之王”了。

在20世纪20年代的默片时代,有谁能在电影中比巴斯特·基顿更运动呢?在整个电影史上,除了后来那些上天入地制造着大奇观的好莱坞超级英雄,还有谁能比基顿更运动呢?卓别林、劳埃德也奔跑、也跳跃,也躲避着世界的陷阱,但都比不上基顿那独特的,带着某种机械性的别样的运动感。

当电影史的车轮驶入到巴斯特·基顿的轨道(别忘了他在火车轨道上拍摄了不朽的名作《将军号》)上时,因为下一次喜剧电影再进入《电影的故事》的视野可能需要些时日了,有必要在电影诞生近三十年后,回溯喜剧发展的一个粗略的轨迹。

事实上,喜剧电影的历史和电影的历史几乎就是等长的。当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水浇园丁》上映时,就标志着故事片同时也是喜剧片的诞生。而这部四十几秒的短片几乎定义了默片时代喜剧电影的方向动作(身体)喜剧。四十几秒的短片剧情当然异常简单:小孩为了捉弄园丁,踩住他浇水的橡皮水管,当园丁排查故障时,小孩松开脚掌,园丁被水管里涌出的水喷了一脸,此后自然是一场“不可避免”的追逐戏。

▲《水浇园丁》(1895)最早的喜剧,最早的动作喜剧

在有声片来临前,在有声的台词尚未登录电影前,电影作者意识到通过黑幕出字幕的方式提供台词对白,终究会影响观众的沉浸感。所以彼时绝大多数电影都会尽量少的使用台词。所以默片时代触发、牵引剧情发展的当仁不让的落到了"动作"的身上。《水浇园丁》通过“踩、喷、跑、追、打”几个动作完成了电影史上最早的一次戏剧性流淌,即以运动作为故事的启发器

当然,对于过去就观看过舞台杂耍表演的观众,这绝非是完全新鲜的事。不过喜剧电影的发展也就沿着此条路径慢跑下去,无论是百代称霸欧洲时期的大导费迪南·齐卡,或是其当家喜剧明星麦克斯·林戴(前面我们提到过他影响了卓别林),抑或后来被称为“美国喜剧之父”,我们提到过创办了基石电影公司的麦克·塞纳特 ,已经发展出高度依赖动作的诸如棍棒喜剧(slapstick comedy)等喜剧类型。而当卓别林、劳埃德、基顿出现时,他们将以更精巧的动作构思将喜剧电影推向新的高峰。

三人当中,巴斯特·基顿无疑最依赖于通过身体的技巧,最复杂的道具来完成高度冒险的特技表演。他同时也是默片时代最具有瞬时爆发力,以及耐久力的荧幕追逐者。后世表演模仿卓别林的多,模仿基顿的少。恐怕跟他那不可思议的,动感爆表的能量有关,这样的表演极限似乎我们只能在后来的动画与游戏中才能触碰到。

如果你从基顿1920-1923年间的19部短片一路看过来,你就不会再怀疑他在身体特技和大型道具上的创造了。无论是《暗号》、《一周》还是《稻草人》里,那些不可思议的道具(电气化、建筑组件)已经足够让人瞠目结舌了(而卓别林可能要在十几年后的《摩登时代》里才引入这些机械性的道具),基顿穿梭于这些道具间,时而获利却也常常迷惑于其间。《警察》里他则初现了自己在群戏追逐里运动之王的'实力",而这将在后来的长片《七次机会》里做一个美妙有趣的置换(警察的追逐变为新娘大作战)。

▲《一周》(1920)里的“3D打印建筑”

而对观众来说,基顿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显著特征,恐怕就是他面部表情了。相对于卓别林细腻丰富的呈现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演,基顿在电影中永远一副不为所动的表情,为他赢得了“冷面笑匠”的称号,法国人干脆则用“冻肉”一个更直观的词来描绘基顿的表演。但这恐怕要区别于我们时常描绘一个演员糟糕的表演而称的“面瘫”那类词汇的含义。

因为事实上,基顿早期在其朋友绰号肥帝的罗斯科·阿克巴尔(也正是他带基顿进入电影行业)电影里是能通过其面部表情直接表意哀愁与欢愉的。但当基顿开始执导自己的作品时,他的脸就变成那张“伟大的石板脸”了。这既是因为基顿为了区别于基石公司的那些“学徒”们的表演,而谋划的一种策略。恐怕也跟基顿的性格底色有关:“异乎寻常的羞涩与恼人的傲慢”。这种性格某种意义上是与喜剧演员所需的“素质”相悖的,但它却混杂着基顿的其他特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完全属于基顿的标签式的表演风格。

▲基顿“一成不变”的阴郁面容

而这从始而终地冷面待喜剧的态度,就直觉般地将喜剧电影带入了“现代性”的河流。今天或许我们已经相对容易理解“现代性就是反现代性”这样的绕口令了,去年去世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对这种“自反性的现代性”有过总结:“现代性的历史就是社会存在与其文化之间紧张的历史”。所以当韦伯断言“资本主义的精神就是计算”的时候,而蕴含于其间的“自反性"力量,即反对这种数学理性的担子就落到了作为文化现代性的代表,艺术的身上。

而另一面启蒙以来,世俗性的合法化将艺术从附属于宗教,服务于宗教的应用工具的局面中解脱出来后,艺术成为具有某种自律性的、拥有了主体性地位的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的活动。而当艺术被一个时代壮了胆后,常言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艺术也就将承担起过去本不属于它,本属于上帝的职责:将人从世俗中分别出来,即提供世俗的拯救。

但想拯救和能拯救终究不是一回事,这就是启蒙主义需要唱的《爱的代价》:走吧,走吧 ,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走吧 ,走吧 ,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作为艺术的分支之一的电影,倒是能提供一个最为便捷的超链接(或许如今最便捷的变成了手机上的短视频APP?),人们走进电影影院,灯光黯淡下来,就暂时地脱离世俗的纷纷扰扰,进入一个如好莱坞般的封闭性的“现实”空间,和日常分别开来。在这个由电影提供的场域里,人们如同经历了过去宗教敬拜的“超俗时刻”般的体验(这或许又是短视频永远无法达到的?)。

▲著有《现代性与大屠杀》等著作的社会学家鲍曼

如果说我们在这些“超俗时刻”里,体会到卓别林提供的链接中现实世界的苦难与其荒谬性时,更多的仍是基于卓别林捕捉到的那套二元的有关权力的,剥削的“表象政治”(这也或许是他在苏联大受欢迎的重要原因),而基顿的“石板脸”所拥有的自反性则可能更深的触及了现代性中的现实处境。

进一步作对比,卓别林电影中主人公几乎恒定的底层身份,不变的心酸的历程下仍尽力保持某种体面、优雅的姿态,某种意义上仍是对传统秩序的美的一种遵守。基顿的电影中,主人公多元的身份,世界以物化的、道具化的方式提供便利或阻拦,而唯一的恒常是基顿对时而阴、时而晴的境遇总是竖起的那张“石板脸”。而这张脸就成为高速变动的现代性世界中一张静态的,伟大的,自反性的脸。

在基顿的巅峰代表作《福尔摩斯二世》里,这张脸依旧像冻住了般,似乎什么都没有,但当你看过这部并不算长,只有40多分钟电影后,或许你会在结尾面对这张脸时,涌起一点东方似的禅意:它似乎代表了所有。这是因这部电影有意无意间的触及到了电影的本质,他在电影本体论层面的嬉闹,让电影在20世纪20年代看起来前所未有的“现代”。

就我目光所及,读过的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中,数台湾影评人汤以豪的短评尤为精准和犀利:"观影即是入梦,剪辑必然错落"。它切中要害的点明了这部片子的伟大之处,即对“观看”和“剪辑”杂耍而前卫的把玩。在此之前,电影可能从来没有如此幽默而深刻的并举地触及到此。

当电影里,在现实中不如意的蹩脚侦探,在放映电影的时候睡着之际,复摄叠影(我们前面已经提及过这项梅里爱的发明,也在《幽灵马车》里见识过应用)的特技摄影让主人公“魂游象外”,它他一面凝视荧幕,一面又回望自身(躯体),这是对观影的绝妙临摹。电影诞生不到30年,巴斯特·基顿就直觉般地抵达了有关“观看”这一动作最具影像化的、最富饶的地带。关于此,电影史上有谁能比基顿走得更远呢?我们可能要等很久才能在阿巴斯《希林公主》对“电影荧幕的反打”的思索里,更深更细的咀嚼它。

基顿凝视电影的同时“回望”自身

精彩不止于此,魂游象外的主人公随后爬进了他所观看的电影荧幕。电影史上当然不乏伟大的戏中戏,但谁能在戏中戏一开场就让人瞠目结舌呢?基顿闯入电影里,由此开始受到电影法则的“支配”,它当然也将受到自格里菲斯以来,电影背后那双看不见的熟练的剪辑手的“戏弄”。

是的,当我们看到主人公在荧幕中,因为剪辑而不断变换的场景中“备受煎熬”,我们一面哈哈大笑,一面却为这前所未有的奇观惊叹不已。我们现今当然很熟悉在法语中义为“剪接”的“蒙太奇”(Montage)了,当巴赞谈及蒙太奇时,我们会想到的是剪接对“完整的时间和空间”的加工与切割,以及必然对现实印象的折损。但在这一入梦电影的时刻,巴斯特·基顿作为外来的闯入者深入到蒙太奇中,以“狼狈不堪”却也不变应万变的神态(那张石板脸),感受着剪辑带来的“错落”诱发了可以称为“纯戏剧性”的东西。但这不就是剪辑的本质吗?

剪辑导致时间和空间的“错落”带来的戏剧性

但我们也常说“电影就是电影,生活是生活”这样故作区分的狠话,巴斯特·基顿洞晓人们的心理,于是电影里,走出电影荧幕外的主人公远没有荧幕里威风,他无法完成自救,等来的是电影的馈赠:心上人为他平反。

杨德昌在电影《一一》里借角色之口说:“电影发明了以后,人类生命比以前延长了三倍”。他之后的话以杀人举例,人人都没杀过人,却通过电影了解了杀人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通过电影了解了杀人这样异常暴力的事物,却当然也能了解到其他,比如接吻、比如爱情。这是《福尔摩斯二世》结尾的又一层馈赠,巴斯特·基顿对照着电影荧幕上的方式拥抱、亲吻女主角,这是电影史上无比动人的瞬间,既包含一个喜剧电影应有的愉悦而浪漫的happy ending,也包含着触及到电影本质的深刻后,向电影投去地真诚的礼赞。

▲学着电影亲吻爱人

但巴斯特·基顿的电影所获得的商业回报远不及它所付出的心血,它的票房也远远落后于卓别林和劳埃德。他最终被米高梅解雇,在酒精中消磨时光。一度几部杰作的拷贝都不知所踪,直到50年代被人发现。1965年威尼斯电影节为他举办了回顾展,他收获了全体观众起立鼓掌,这迟来的致敬。次年,他病逝于洛杉矶。他将喜剧引入了现代性的河流,我们顺流而下,要过上几十年在这河流的另一端才和雅克·塔蒂相会。

第3节电影风格的世界扩张(1918-1928)

1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Das Cabinet des Dr. Caligari(1920),罗伯特·维内

2北方的纳努克 NanookoftheNorth(1922),罗伯特·弗拉哈迪

3寻子遇仙记TheKid(1921),查理·卓别林

4安全至下Safety Last!(1923),弗雷德·C·纽梅耶/山姆·泰勒

5福尔摩斯二世Sherlock Jr.(1924),巴斯特·基顿

6铁路的白蔷薇La roue(1923),阿贝尔·冈斯

7贪婪Greed(1924),埃里克·冯·施特罗海姆

8战舰波将金号Броненосец Потёмкин(1925),谢尔盖·爱森斯坦

9大都会Metropolis(1927),弗里茨·朗

10日出Sunrise(1927),F·W·茂瑙

11群众TheCrowd(1928),金·维多

12圣女贞德蒙难记La passion de Jeanne d'Arc(1928),卡尔·德莱叶

13兵工厂Арсенал(1929),亚历山大·杜辅仁科

董肥楽影像观 · 微信号:dong-movie

6 ) 电影的本体-动

1 当时拍摄导演认为反应是重要的,不要让片子有空缺的地方,否则观众就会走神

2 以人物动作推动叙事动作

王皓亮手表也是如此,他拿手把盒子的钱翻给女生看,自己却假装看画外的地方。

3 角色表演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实景的配合,体力,是极具危险性的工作,这种表演所产生的杂耍正是让观众在危险与滑稽之间,是吸引观众和笑点建立的原因。

4 基顿之所以称为冷面笑匠,是因为他不是搞表情来产生笑点,而是他的行为下意识所产生的动作,这让后续一大批香港电影相继模仿,包括周星驰《功夫》中具有漫画感的包租婆追周星驰的动作戏,成龙电影中的杂耍方式表演与敌人过招。

5 基顿电影中很多动作在现实中很难完成,甚至不太成立,比如:他窗户前放了一声衣服,他跳出窗户就套上衣服,一个长镜头,他的情节设计有想法。

6 所谓杂耍,就是吸收了杂技团中的小丑表演,将一些毫无关系的道具或场景和他进行有效联系,产生出危险和悬念,但最终可以度过。

7 反派化妆特别像一个反派,那是人们观念还是非黑即白

8 摄影上,有一些pov视角,外景的坐在摩托上的动作戏,很有视觉冲击力,其中还有浪漫化的表达,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动作。

9 运用了抽帧,减帧数等,在电影剪辑上做出了喜剧的反射。

10 他醒来发现什么都没变,但其实现实已经如他之梦发生了改变。

7 ) 我乃是我生命的无能导演,我知是如此,然而然而

这部电影时代很早,许多元素成为后来电影的蓝本,如主角身份的设置(放电影时的放电影)、梦境镜头的割裂、进入银屏时台下观众的观看、幻想中的公路枪战,可以分别对应《天堂电影院》《暧暧内含光》《楚门的世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破案的过程不是靠推理,而是靠塑造丑角——在现实中塑造放映师为丑角,在梦境中塑造情敌为丑角(梦境中的侦探-放映师虽然也会时而出丑,但总是能化险为夷,主要是为了突出他的智慧与运气)。

进入银屏一节颇可细想,毕竟银屏和梦境从虚构(或者说似真似幻)的意义上来看是相等的。主角遇见梦境中的电影,意味着他在“虚构”中遇见了“虚构之虚构”(“虚构的虚构”往往比“虚构”更贴近人生想象,而人生想象往往由欲望和痛苦构成)。当他和台下观众一样,只是作为银屏的旁观者时,“虚构之虚构”指向的乃是他的“欲望世界”;当他试图走进银屏,走进“欲望世界”时,“虚构之虚构”则转而指向“恐惧世界”——他被银屏中的情敌锁在门外,紧接着环境连续骤变,他应对环境作出的每一种合理行为均成为错误的滑稽举动(全部预判失效)。这里存在一层转折:他走进银屏,却没有走进银屏所指向的“欲望世界”——他虽然走进了银屏,却不能挣脱出去。这意味着银屏从进入“欲望世界”的“通道”(“门”是最短的“通道))反过来成为了阻碍他进入“欲望世界”的“墙壁”(他进入银屏后,镜头中的门变成了墙壁)。由此可知:第一,“恐惧世界”并非指对肉体痛苦的恐惧,“恐惧”乃是指“欲望”的缺乏(不可抵达);第二,与之相对应地,银屏从指向“欲望世界”的“虚构的虚构”,变成了指向“恐惧世界”的“‘虚构的虚构’之缺乏”;第三,构成我们人生全部想象的,正是“虚构的虚构”和“‘虚构的虚构’之缺乏”,后者不妨称为虚妄,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讲,这都是一个极度消极、悲伤的词汇。对我而言,我常常会因虚构而产生欲望,因虚妄而感受痛苦。我乃是我生命的无能导演,我知是如此。然而然而,我仍然要继续导演下去。

一些余论:进入银屏后,主角同时成为电影主角与电影中的电影之主角。而我们这些观众,亦同时成为一阶电影(即这部电影)的观众与二阶电影(即电影中的电影)的观众——我们既是电影外的观众,也是电影里的观众。我们不仅是主角的旁观者(导演的同谋),我们也是和主角一起旁观他的“欲望世界”的同谋。

主角机械地模仿书和电影,却因此塑造出一副正派的喜剧感。这也是颇有深意的。我总是在探究“深意”,但那并非导演的深意(那与我其实无关),而是指时代深深的无意识。

另:此片看似幽默,其实是一部危险的非典型动作片。导演即男主角饰演者Buster Keaton。

短评

怎NB二字了得……Kino做的碟,5条配乐轨+2个花絮纪录短片。典型的基顿电影(跟福尔摩斯P关系都木有),台球和摩托两段已是传世经典,当然最电影化的还是进入银幕那个时刻:就是简单的不同场景的动作匹配剪辑,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是现实模仿电影还是电影模仿现实?

4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只有最了解悲剧的人,才能写出最痛快的喜剧。

8分钟前
  • godannar
  • 力荐

基顿招牌搏命式的动作镜头生猛流畅得近乎不可思议,即使近百年后的今天看来仍依旧夺目。

11分钟前
  • cjy
  • 力荐

伟大的、超越时间的电影

13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一部完全由绝妙的创意打造的电影,简短而不失细腻的铺陈,紧接着竟是如此丧心病狂的想象力,基顿的肢体表演和特技实力可见一斑,摩托飙车一章惊喜连连乐趣不断,竟让我甚至忘记了逻辑上的错误。当他就这么自然地跨入了戏中戏中时,我发现了电影艺术的初心所在。

14分钟前
  • TWY
  • 力荐

基顿亦是一个奇才,戏中戏的结构,超棒的小包袱,还有美好的 Happy Ending;梦入银幕的场景切换实在是开天辟地。

1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基顿说,人们说我和卓别林很像,那完全是误解。卓别林有流浪者的哲学,我是正直的劳动者。

17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天才天才还是天才,即使放在今天即使和后来各个时期的杰作相比也依然是天才。相比之下连伍迪·艾伦的《开罗紫玫瑰》也拙劣起来,成龙的整个喜剧生涯就是山寨呀。梦境里的灵魂走进银幕,戏中戏与外部戏的同一,不知是现实里的人们在模仿电影里的恋爱生活,还是电影里的恋爱生活来自于现实。

18分钟前
  • xīn
  • 力荐

这特么哪看得出来是1924年拍的电影啊!!我国2013年上映的商业片里能达到这个水平线的都不多

22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20年代能拍出这种特技,还有很多成龙级别的动作镜头,佩服的五体投地。

26分钟前
  • dormant
  • 力荐

巴斯特·基顿代表作,也是他最短的一部电影。45分钟时间里创意十足的场景和动作喜剧桥段数不胜数。很难想象1924年的动作设计、无缝剪辑和奇幻特技竟能达到如此高度。戏中戏、基顿“梦境分身”自由出入电影的场景极为先锋,如影跟踪、杂耍摩托车、台球达人、模仿告白等段落令人大呼过瘾。(9.0/10)

2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默片时代最伟大的两个人:巴斯特·基顿、查理·卓别林,有声片时代最伟大的两个人:比利·怀尔德,斯坦利·库布里克

33分钟前
  • 八部半
  • 推荐

巴斯特基顿是电影天才毋庸置疑!但他竟然同时还是斯诺克世界冠军

3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这电光幻影120年间,基顿与卓别林两位默片时代的大神,到底带活了几代徒子徒孙啊!每当看他们的电影,我都由衷想要感谢上帝。在无法依赖台词与声音的年代,简直将身体与有限资源和技术运用到极致、运用到神奇的程度。非凡的想象力,才是最大的激情。其所创造的,至今仍被不停模仿、借鉴。绝赞经典!

39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基顿与卓别林的区别在于:卓别林是为批判而搞笑,有所指;基顿是为搞笑而搞笑,无所指。各有千秋。

41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巴斯特·基顿的电影永远那么充满想象力和前瞻性,将喜剧和动作融合得登峰造极,将近100年过去也丝毫没有过时,仍然值得现在所有导演学习。本片最精彩的一幕自然是戏中戏,在那个没有电脑特效的年代竟然能拍出如此神奇的一幕,绝对称得上“伟大”。巴斯特·基顿不仅拍出了戏中戏,而且还将戏中戏玩得炉火纯青,巧妙地用戏中戏讲了一个故事,家里、大街、悬崖、动物园、戈壁、孤岛的转场让人叹为观止,难以想象电影竟然还能这样拍。巴斯特·基顿的电影当然少不了视觉效果,打台球一幕已经足够精彩,坐摩托车的镜头更是堪称飙车片的鼻祖,汽车变船同样想象力爆棚。更别提灵魂出窍,梦境、现实、电影的巧妙结合,一个个如杂技表演般精心编排的巧合镜头……非常完美的一部电影。最牛逼的地方在于,这部足以称作完美的电影是将近100年前拍的。

46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北京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从影院步入大银幕的高光一刻,让电影散发出神奇魔幻的魅力,随之同人不同景的一系列精彩剪辑更堪称经典。只有真正爱电影的创作者才能拍出如此动人的桥段。从紧张的室内台球到公路骑车的惊险,让百年后的观众依旧能在影院内连连惊呼,为之不可思议的拍摄调度手法击节赞叹。

49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8/10。人与机械的关系组成了必备的喜剧元素,基顿走入电影里,各个场景通过动作匹配剪辑连续切换,解构了电影制作,而偷表者想暗算基顿,和管家设计了坐上椅子上斧头劈下来的装置、炸弹台球,观众清楚地看到机械改造的危险,但当基顿毫无察觉地坐上无人驾驶的摩托车,他安全地经过了十字路口、拔河比赛、修补货车的桥梁和火车驶过的铁轨,摩托车此刻被赋予了人性,被反派团伙追击的基顿跳入一位领带推销员的肚子,装置变成了关系默契的助手,解救出陷入麻烦的基顿,还可以联系之前基顿跟踪偷表者、被反锁于火车厢,他爬出一节节车厢借助水塔的引水管道成功落地,管道的引流却将铁轨上运行的车中两人冲得跌落,机械和基顿既连成一体又有调皮的个性。现实中女友机智地到典当行洗清了基顿的嫌疑,基顿只能无力地白日做梦,颠覆了男性作为拯救者的主动地位。

52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仔细一看,成龙终其一生不外乎是基顿的copycat

56分钟前
  • 小刀周远
  • 推荐

丟開太好了的節奏表皮,專注寓意的話,不難察覺本片無意間完型了電影作為完整藝術的所有本質。觀影即是入夢;剪接必然錯落;故事有義務提供觀眾代入,卻沒有責任給予觀眾想要的結局。為什麼伍迪艾倫的極限是巴特基頓的起點,為什麼基頓之於我猶如神祇,也都在此一窺。

60分钟前
  • 焚紙樓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