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由张新建和刘子云导演,王绘春等主演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该剧艺术地表现了孔子坎坷的一生和博大的思想。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堪称一部历史文化巨片,一举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电视剧“飞天奖”特别奖,同时获“最佳美术”、“最佳音乐”单项奖,还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照明”两项提名荣誉奖。创造了一剧独获五项“飞天奖”的纪录。
两千多年前的故事太过久远,那些先祖往圣的事迹总让人感觉虚幻缥缈,但是豆瓣评分9.2的《孔子》这部剧还是尽力还原了那样一个时代,服化道不必说比起现在的电视剧是绝对的苛刻严谨,其中诸如八佾舞这样对古礼舞蹈的再现还原令人产生无限遐想,仿佛看到古人就是如此这般作歌起舞的。 此外该剧非常忠实于史料记载中的孔子生平事迹,重要事件皆有据可查,我们众所周知论语是孔门弟子记载的孔子语录,在剧中这些语录的出现都生动的结合了当时语境,使人耳目一新,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论语中孔子为什么会这样说。 虽然这部剧只有短短的十六集,但是我发现如果把我们所处的现世环境带入到剧中你可能对历史中的孔夫子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体会。 你叫孔仲尼出生在中国山东一个叫曲阜的地方,你爸是当地一名普通公务员,可惜很早就过世了,从小你与妈妈相依为命,日子过得是相当凄苦。平常没事你会去做个兼职,在县锣鼓队里当号手,哪家有个红白喜事都跟着去吹吹小号补贴点家用。你妈眼看你越长越大却没个正经事做很是担忧,怕你将来被人看不起辱没了你爹名声,就托你舅舅请了个县委党校的老师教你做人。得益于老师的关系你经常可以出入党校,阅读马列著作,没想到你对马列学说很感兴趣,每日废寝忘食地钻研,有一次老师带你去国家图书馆参观学习,见到了马克思手稿真迹,你大受震撼,立志一定要成为像马克思列宁那样的古圣先贤。你认为只有按照共产主义的制度规范人们的生产生活,才能使社会有序向善,从此你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随着你年岁日长,学识也日渐渊博,周边的朋友们都慕名而来向你学习,甚至要拜你为师。索性你就在自家院子里办起了培训班,很快就聚集了一批有志青年,人们都开始叫你孔老师。渐渐地你有了很多学生,在当地有了很高的声望,连政府的领导也非常重视你,时常来参观考察。你觉得你还年轻,未来充满希望,理想也必能实现。岁月倥偬,后来你也娶了老婆生了孩子,过上了普通人平凡的日子。 生活的琐碎并不能消磨你的斗志,这么多年你心里想的一直是要学以致用,你的名气虽然越来越响,但是一直都得不到上层重用,各地大学到处请你去做客座教授,人人都来跟你讨论学习,但是并没有一个实权单位请你任职从事。你今生想要的是干番澄清玉宇的大事,并不是要开馆授徒做个所谓的教育家。 然而市里每次开意见听取会时领导们对你都恭敬有加,但是他们好像并不在乎你在讲什么,你费尽口舌想要阐述你的理念,却仿佛声音从你嘴里出来就凭空消逝了,你是那么的苍白无力。其实你很明白他们看重的只是你孔老师的影响力,对你所谓的治世大道并不感兴趣。 你没有灰心,你认为既然道路是正确的,那总有一天会为人真正接受,直到在国企上班的弟子回来说他们已经改制了,厂里买断了工龄要完成私有化,你惊慌的询问这名弟子今后何去何从,可他并无忧虑地说打算跟几个相熟的同事承包单位的三产,再不济就去南方闯闯,听说那边动静更大,政策更好。对此你无言以对,默然良久,你知道这与自己倡导的理念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分配不公,可是人心思变,世道汹涌,私欲就像春天的野草肆意滋长,以你一人之力又怎能挽回。所以你越发变得性情古怪,认为当今天下礼崩乐坏,并拒绝出席领导安排好的一些挂牌仪式。 他们讥笑你这个人太过迂腐,僵化复古,每天想着的就是复辟旧制度,时代已经变了不能再以过时的制度套用现在的问题。终于你不合于世,放眼世间自己竟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踽踽独行者。罢了罢了,你只好埋头钻研学问,教授学生度日,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幸而认同你的年轻弟子越来越多,有些也出仕成了国家栋梁,也算变相实践着你的理想,这令你很是安慰。 后来一日终于有个赏识你的领导破格请你出仕,安排你做一个开发区区长,你热情高涨,信心百倍,弟子们也脸上有光为你高兴,觉得你今生可算有了大展宏图之时,你把多年所学尽情施展,各项工作计划安排的井井有条,辖区治理也相当不错。可是好景不长,你的模式牵动多方利益,备受政敌诟病,迫于压力领导只能让你赋闲回家,人到中年好不容易燃烧起来的斗志再次被当头一盆冷水浇灭。痛定思痛后你觉得在当地实践理想无望了,不如带弟子们去其他地方碰碰运气,于是整束行李,带着众人浩浩荡荡地离家出走,开始周游列国。 有一次在路上碰到了仰慕已久的前辈老子,于是你们在黄河旁坐而论道,老子说他奉行的是自由主义无为而治,主张市场经济,顺应看不见的大道之手,并打算往西方去传道,预言以后会有个叫亚当斯密的弟子为世界带来变革,并为他证道。还说你的主张行不通,人不该对抗熵增定律,认为你所提倡的作为都是徒劳的,世界终归要进入混沌无序中。你反驳他不能因终点的消极无意义就否定现世的积极努力和计划有为,人类作为个人的私欲虽然难除,但是不能以此为由停止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以人类长远计未来的社会秩序必然是以集体的形式迈向星辰大海。你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但是他说很尊敬你,因为你所选择的理想主义道路是天下最难走的,于是你们挥手作别,各行其道。 时光荏苒,岁月蹉跎,不觉间你已致暮年,奈何天下之大竟无一可施展抱负之地,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你吃尽了苦头,惶惶如丧家之犬,你更加认清了现实的残酷。你坐困荒野,弟子们跟着你虽然都面有饥色,却都表示无怨无悔,于是你盘膝而坐抚琴作歌,想以精神食粮接济众人,思及平生际遇,一身所学竟百无一用,空负天纵之才却一事无成,不禁悲从中来,涕泗横流。你老了,不想再奔波于外了,于是又带着大家回到了故乡,这一次你不再奢望可以改变什么,也不再热心出仕,专心闭门著书立说,要把自己对人类社会的理解编撰成册,留待后来的同志们参考奋斗。 到这里全文完,很多朋友会质疑我哗众取宠,居然把堂堂华夏的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夫子比作现代的共产主义者,实在是奇谈怪论。首先前文说过这样做比只是为了方便带入,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孔子于当时的处境,其次两者确实有共通点那就是二者确实都是不折不扣的理想主义,孔子的礼制和共产主义本质上都是为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开出的药方。最后我以《孔子》这部剧的终章——孔子对他理想的终极阐释作为结尾,孔子是不是倡导共产主义,或者说是不是第一个倡导朴素社会主义的思想家,相信大家自有公论。 “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只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有各自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属,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味无味(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844449435/
对孔子的评价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人的许多问题,当然,有些问题是由于时代,有些问题是由于年龄,有些问题是无意识的,有些问题是出于利益,有些问题则根植于许多人的品性。不过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大概没有哪个国家和它的民众会如此的糟蹋自己的文化英雄的。下面列举一些网络上对孔子辱骂的根据,并加以澄清。
对孔子的误解:
误解1:孔子很僵化保守,泥古礼开倒车。
澄清1:①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可见孔子绝不泥古,而是扬弃古代优秀文化成果。②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可见孔子面对礼崩乐坏,并不力图恢复旧礼,也并不盲目随当时风俗,而是根据道理加以选择。③孔子为了救周代礼乐繁文之弊,提出了“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就重新给枯萎而形式化的礼乐注入了新的精神,此外孔子晚而读易经,更是撇去了巫术的成分。一句话,孔子通过反思开辟了理性化的时代。④在经济上,孔子从来没说过要恢复古代井田制;政治上,孔子尊君但反对专制,强调君臣各自的义务。
误解2:孔子提出三纲,提倡愚忠愚孝。
澄清2:在人伦上,孔子从来没提出过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是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朋友有信(礼记),而要达到这一点,双方都得履行自己的义务,比如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与朋友交先施之,此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孔子那里,礼,既包括抽象原则的仁也包括节文施为,才是最大的,所以孔子解释孝是:“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父母违背了礼,做子女也不能一味顺从(从逻辑上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杀了人,孔子可能会赞同子女跟着一块杀人吗?),所以一般引用“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说孔子愚孝是不对的,这里的不违指的是礼敬父母之心不违,换言之不违是对“敬”的语意补足。《左传》就有证据,如“徵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这里不违是对淫乐的补足,“苛慝不作,盗贼伏隐,私欲不违”,这里不违是对私欲的补足,凡此皆肯定而保持的含义。所以不违不是说无论如何都听从父母,而是说即使父母做的不对,也要有礼敬,而且想办法再帮助父母纠正错误,因为在孔子看来,父母出了错而子女不进谏,无异于让父母陷于不义,是极大的不孝。
误解3:孔子是反动贵族阶级的代表,或维护贵族阶级世袭利益,甚至还鼓吹愚弄百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澄清3:①孔子弟子三千,不少人是贫民、甚至是刑徒,贵族阶级会与这些人为伍?孔子自己都说自己“少也贱,故多能也”,这叫贵族阶级吗?孔门提出“学而优则仕”不正是用来打破贵族世袭的吗?②如果说孔子不革命就是维护贵族阶级利益,那就算是吧,但要知道革命代价的高昂。③孔子要是愚民的话干嘛还提出教化百姓,干嘛还肯定的说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这里“不可使知之的”的“不可”是力量达不到的意思,而不是不应该或不要。有例为证: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里的可不可即能不能做到,如果解成要不要或应不应该,则说不通。即使在今天,没有一个国家能向它的国民把政策解释彻底、并且能够说服所有或大多数民众的。
误解4:孔子一生求官、追逐富贵,非常虚伪、油滑。
澄清4:①如果孔子真得留恋富贵,何不在鲁国一直做大司寇?干嘛非得冒极大的危险,与鲁三桓为敌?何不和光同尘?如果孔子真得追逐富贵,为什么周游列国,批评诸侯,而且三次遇到生命危险?
②实际上孔子是遇到富贵(不是求富贵),就能安处不作妖;重回贫贱,仍能乐处不忧愁。子曰“可以行则行,可以止则止。”
误解5:孔子歧视女性、工农。“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澄清5:①这里的女子肯定不是泛指所有女性,比如王后、女性长辈都绝不可能包括在内,所以这里的女子指的就是女儿的意思,《孟子》:女子之嫁也,母命之。《礼记》:女子许嫁,缨。而且这句话大概率也不是泛指所有的人家的女儿,而是他自己的女儿。而小人逻辑上肯定不是指品德低劣者,这样的人没必要养;肯定也不是泛指庶民,因为他的许多弟子难道不是庶民吗?所以这里的小人指的就是服役于他自己的人。女儿通常娇气,仆役通常文化水平较低,所以这是孔子有感而发的。②“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里樊迟的提问并不能局限于农业本身来看,从孔子的回答围绕为政来看,樊迟的话大概率是想要学习春秋战国时农家治国的模式,所以孔子是从政治角度的蔑视了这一提法,认为樊迟和农家对治国的理解太low了。
第一集 昭公分军三家,孔丘拜师太史 第二集 季大夫宴请士人,孔仲尼加冠礼成 第三集 仲尼悟乐文王操,鲁国迎齐太庙礼 第四集 有教无类,细品关雎 第五集 洛邑学礼,孔老论道 第六集 追鲁君以适齐,闻韶乐;答景公之问政,悟逝水 第七集 斥八佾,论中庸 第八集 中都宰,小司空,大司寇 第九集 将堕三都,功亏一篑 第十集 鲁定公沉溺女乐,孔仲尼痛惜郊祭 第十一集 失意于卫国,被困在匡地 第十二集 子见南子,卫君不为 第十三集 晋曹宋,投无路;郑陈鲁,始有光 第十四集 陈蔡有厄,去楚无望 第十五集 拒冉求,别子路 第十六集 修春秋,丧爱徒,殁乱世 在鼻头酸涩中与夫子共走了乱世一遭。 看剧期间,脑海中不断泛起《论语》、钱穆《孔子传》、鲍鹏山《寂寞圣哲》的只言片语,对一些情节进行考据式苛刻似乎没有必要,但对照顾观众的过度去文言化处理始终耿耿于怀。 最喜欢两处:一是见南子时合乐,两种处事,一类孤独;二是子路请求正冠而死,心系夫子,满怀仁礼。
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浓厚的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热和寻根热的痕迹,如把孔子塑造的略显呆滞,如对孔子童年的刻板刻画,但磅礴大气的表现风格、严谨的服饰礼仪、悲凉苍茫的影像气质,已经足以使此片不朽。子路死,颜回死的场景,师门聚餐饮酒的桥段,都令我怆然而涕下。
坚韧悲良有余,温和之气不足
根本让人感觉不到是在拍电视剧,就好像真的是先秦历史再现一样,古朴苍凉的氛围,孔子坎坷不凡的一生,都很好的表现了出来,整个制作组非常棒!
非常考究。原来先秦的古人这么朴素,从衣食住行到礼仪到情感都有一种朴素、纯真的美感。
孔鲤不错,出境太少了。。。
用心又尽力,很难想象这样的电视剧的出现。断断续续看了很久,是因为剧本身就不想让人快速消化。节奏奇慢,只有在最安静的时候才看得下去。考证太棒,可惜当年经费不够过于简朴,可话说回来现在还能有谁这样拍?那一代前辈自己在给自己拍绝唱,就像孔子在他的时代一样。
文王操
只记得一幕:一个奴隶男孩大叫“孔先生说了,奴隶也是人!”,然后被割去了舌头
何其荒凉!王绘春的老年孔子是迄今大陆影视古代人物的巅峰了。重刷第三遍。
“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完了,应行的路我已经行尽了,当守的道我已经守住了。从此以后,必将有公义的冠冕为我留存。”
基本是都是按照《史记·孔子世家》与《论语》拍摄的,这部剧对先秦时代的礼仪考证做的很到位。也反映了上世纪90年代那个寻根文化下的中国影视文化。
服化道叹为观止,张黎版逊色多了,尤其是编舞,每一出都设计用心,真正构筑了春秋礼乐的图景(虽然礼乐崩坏,但礼乐仍在)。
经典
看过几集,缺点明显,节奏慢,另外时代变化太大,中国落后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逐渐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过于重视个人发展而不重视生产力发展。
有教育意义
第一眼就征服我的,是服化道方面的极致还原。要做好此类传记历史剧是很难的,首先要有一部剧该有的戏剧冲突;其次在创作方自身对孔子其人生、其思想有着深刻的把握,经过巧妙的艺术手法消化、反刍,保证所有观众能够融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之中。所以本剧对孔子的刻画好在这两点:第一,在艺术方面达到了极高境界。第二,对于孔子这一充满争议的文化符号,成功做到了批判性赞美,由此在史观和艺术两方面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堪称教科书一般的一部电视剧。
光光从服化道和对礼乐的还原就值得五星,对孔子的刻画也不是英武的政治家,或是迂腐的书呆子,而是一个有理想有原则的学者。美中不足的是剧情篇幅比较短,结局有点匆忙。
人若能将华夏的礼乐典籍尽皆掌握 取其精华 被加以丰富 才可称得上博学 人若能像文王周公那样 使天下太平昌盛 才可称得上多才
这部很经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