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这部电影的期望很高,不仅仅是演员,幕后的人也很有才华。影片中有让我开怀大笑的时刻,也有让我心潮澎湃的时刻,但这些时刻太少,间隔太长,不足以让我完全沉浸其中。我想大多数观众都会有同样的感觉,就是同时发生的事情太多!这部电影的时间为90分钟,但感觉上却比这长了很多。当结局终于到来时,它是坚实的。
故事的角色最终团结在一起,给人带来一缐希望。电影《当你拯救完世界When You Finish Saving The World》最棒的地方之一就是芬恩·伍法德扮演的角色对着两万名直播观众演唱朗朗上口的曲调,在这里,你永远不会忘记他有多少粉丝,因为他每20分钟左右就会提到一次。
在某种程度上,Ziggy和他的母亲之间的隔阂让人产生共鸣,但故事往往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作为在日舞影展首映电影,我期待更多.
获得奥斯卡奖提名的杰西·艾森伯格,导演了他的电影处女作,作为第一部故事片,他做得不错。这部2022年日舞影展的开幕影片,它非常容易被遗忘。剪辑打乱了节奏,不受欢迎的角色有时也让这部电影很纠结。
最终,他们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救赎,但在这一点上,为时已晚。
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略高于负面,因为它有趣的概念,出色的表演和配乐。
what a strange woman!
(小学生读后感,不属于公共影评) 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是塑造了Evelyn这个角色,救命啊,摩尔姐别太会演,和ziggy小学鸡互掐那段看得直拍大腿怎么能这么自然的,和同事说几句话就搞得对方以为要炒她也是没谁了好崩溃……和kyle bond那几段明显社恐应激式热情已替姐尴尬到捐出脚趾……总之小卷说得很准,Evelyn是a juxtaposition of coldness and warmness,只不过我觉得她的coldness不是来自her security about herself,而是her disappointment towards people。that's why she wants to hold on to Kyle that much。 导演风格上卷主要是很萌萌,搞得Evelyn也很萌萌,风驰电掣的红色小车(看起来是电动的,吉他都放不下),非常sophisticated的同时又非常幼稚(受不了了姐为什么啊??),儿子角色名字都很好记是萌萌的双音节词(kyle, ziggy),动画片配乐,下面必须展示一下Evelyn搜ziggy表演片段时圆圆眼镜认真脸镜头,把我们一个性格复杂的职业社工人拍这么萌是合法的吗(图一会儿加):
电影比较大的问题是叙事节奏,一开始以为导演是在配合内容的尴尬感才这么剪的,后面发现就是单纯的叙事节奏问题。感觉就像编剧想到了许多有趣的片段然后把它们拼在一起(缺乏整体性),人物情感线索和情节发展都不够流畅。这个问题严重影响了结尾的可信性,尽管从第三视角,我们可以看到:最终将ziggy和Elevlyn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人际交往的失败的经验,但单从人物各自的发展线来说是看不出来的,因为他们彼此并不知道彼此的失败。ziggy可以用guilt来解释,被Lila骂醒决定从小事做起认真对待politics;而Evelyn的转变则较为复杂。可以这么说,她的转变来自于她意识到自己对ziggy存在基于道德产生的傲慢,这种傲慢蒙蔽了她,使她拒绝理解她的孩子。帮助kyle就是基于这种傲慢产生的。(这么解释的话Evelyn真的非常幼稚又充满占有欲,她非常急切地帮助kyle、给他ziggy的帽子、送他ziggy不肯吃的晚饭,是因为她在急切地对空气中的ziggy证明:你不愿意当我的好孩子是吧,那我另找一个!这才是我的儿子,你个小自私鬼才不是我的儿子呢!)和kyle的争吵使她意识到自己强硬的投射,更重要的是,kyle担心自己和妈妈会被提出shelter这点提醒了她:她的私人感情所恰恰基于的道德优势,现在正受到她的私人感情的威胁。Evelyn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人际失望和道德自省的故事:对儿子失望,找代餐,然后被自己的偏执打醒。
这个故事本来可以很精彩,但失败之处在于‼️‼️把ziggy刻画得太弱势了‼️‼️,看到之前导演的采访说这电影里ziggy是他本人的投射我就暗叫不好,按照解析艾的自贬倾向和他对艺术行业的悲观态度,搞不好ziggy这个角色会被刻画得很弱。结果真的很弱啊,他妈的,如果这电影是个辩论赛我都想替ziggy抢麦了(芬宝:没有人为我发声吗???)。在art和politics的价值辩论中,有一个核心要素被忽略了:自由。事实上,母子关系-Evelyn的「占有欲」和Ziggy(本应该有但在电影里没有充分展示的)「挣脱」可以形成一个绝妙的art-politics关系隐喻,政/治总是在试图控制艺术表达,而艺术表达以纯然的自在为使命,独立于政/治表达本身。ziggy有很多次机会表达这一点,比如在lila的诗朗诵会上,他可以说「我以为political art都很糟糕,他们总是用错误的工具表达错误的意思,而对真正重要的东西视所不见」。当lila批评他犬儒时,他可以唱那首和朋友们分别的歌,「我赞美友爱。赞美这种唾手可及的人与人的关系。我不相信那些遥远的东西是真的,值得分裂这种友谊」。在小汽车里,当Evelyn说「you're my little ally」时,Ziggy可以告诉她,「这就是问题所在,妈妈。我不想做任何人的盟军。」
而ziggy的转变应该是因为认识到艺术-政/治关系的复杂性,即它们不是完全分离敌对的。Lila的诗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ziggy完全可以惊讶于「我本以为political art都很差劲。但你的不是,你的诗是真的!它是从生命本身来的,政/治就是你的生命本身。」同时,ziggy可以看到自己的音乐处在一个紧密联系的外部世界中。他完全可以知道有位经常给他打赏的粉丝天天上网是因为她被lock/down在家,而他的音乐帮助她忍受了某种不幸的社会结构。他意识到自己活在泡泡里,他开始渴望一种真实的审视——他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艺术作品是“伟大”的。于是他开始希望触及那种真实,就这样开始,从lila,从妈妈。
试问,难道一个轻蔑、坚强、聪明、自私,时刻愿意为自己的自由出头、像所有青少年一样偏执地相信对错、相信真的人,不更值得拥有他的声音吗?如果你的“反派”没能打动观众到鼻尖一酸,那你的英雄也是软弱的,你的故事只征服了虚无。此外,对ziggy的互联网生活刻画有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编剧为了表现ziggy的自大让他到处说「我的直播账号有23000粉丝」。事实上,网人和互联网的关系不是这样的。现实生活和互联网世界之间有一种绝对的割裂,你在互联网上取得的一切,只有在这种隐秘的割裂和背叛中才成为真实。在网上小有所成的人在生活中的傲慢是这样的:「你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重要的?我在我的小世界里创造了一切,你们都不懂得。继续在无聊的现实世界里沾沾自喜吧。」这就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积极开示自己的网络身份,就是为了维持这种反差的卓越。
由此推理,ziggy和lila第一次见面用争吵开头更好。比如lila在和朋友们争论,ziggy在练琴,ziggy不堪其扰打断了她们:「你们就不能小声点吗?」lila的朋友反驳他,「是啊,好的。相信你的音乐如此重要以至于它和外交政策影响到同样多的人呢」「这我可不知道,老兄,」ziggy冷淡地看着她,「但确实有23000双耳朵在等着这首新歌。」
这可比原作笨比ziggy有力多了……真的会有原作ziggy这么傻的青少年吗感觉解析艾过于低估了自己十八岁之前的智商以至于冒犯了观众……总之这个本子概念有了,但完成度(剧本-人物设计,剪辑,摄影)不是很高。编剧的天平是倾斜的,导演则有一些新手错误(叙事不熟练),建议是回去上学剪十部学生作业出来!卷老师你自求多福吧!
(感觉自己批评得太狠了还是拐回来夸一下,至少卷的性别意识还好,看着不难受,Evelyn非常出彩,确实做到了humanize social worker。生活中小小的尴尬、错位和人际关系的割裂都捕捉得很好。导演的个人风格萌萌家庭小清新展示充分。不过还是那句话,问题还有很多,卷师你自求多福吧!)
听说是讲越沟通越完蛋?这题我会啊
//哈哈哈前边这句话怎么回事!
怎么说,我们卷老师不仅爱演令人讨厌的人,还爱写令人讨厌的人…每个角色都让我想讲句妈的智障…妈对别人家儿子毫无边界感,儿子荷尔蒙蒙了心飘得不行又拼命讨好女同学,女同学高谈阔论宏大议题,父亲隐身一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么看被家暴母子反倒是正常人了。
我真的很不喜欢看这种细碎的冲突…最后母子都在外受挫,终于要自我剖析开始解决问题了,啪,他俩倒和解了!捏吗的,how the hell is this even possible! 内部冲突不会因为共同面对外部冲突就自动消散好吗…这不就是看得我想退场的deh下半场…(也许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凑合过吧还能离咋的”,但是作品中真的很讨厌这种设定…)
最后快结尾俩儿子学校走廊里相遇有点棒,世事皆关联,情绪却不相通。不相通但却能互问一句what's up(是这个意思吧反正就是简单打招呼)。打个招呼就挺好的了,人类到底为什么要不停尝试互相理解互相沟通…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就不要强融了啊…有什么和解的必要吗……
说是jesse写自己,没太觉得,但倒像是他写的风格,全是细碎纠结小人物,又夹杂大议题,偶尔冷幽默一下。不知道他有没有想讽刺,但我看见突然气候变暖是觉得呕省省吧
另,说句实话,这片儿真白啊,反思和反讽也很白…(真的白得太丝滑了,导致我并没有看出来反讽,但是反讽是jesse的第二生命,应该在反讽的吧)
镜头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片尾曲风格有点熟悉,果然是我听过的歌手,噫。
杰西·艾森伯格首部执导影片,已入选过圣丹斯电影节,这次又被戛纳选为平行单元影评人周(semaine de la critique)的开幕影片(Film d'ouverture),势头不小(所以六并没有抢到首映票,没有看到杰西呜呜呜)。首映过后的第二天早上看到影迷场的早场,为整个影节我本人观影最忙碌的一天,开了个好头。
影片讲述的故事,并不像之前在网上搜索得到的简介是讲述三个青少年的故事。这部影片的故事内容完全就是讲述一对怨种母子关系的美式轻喜剧。影片中最惨的人明明就是完全被遗忘的父亲(且其在叙事环节中毫无存在感,每次出场只为制造笑点)。朱利安摩尔的每场表演都把握得很好,所以每当影片里的zoom-in更加靠近其角色时(非常明显的影像特点,zoom是情绪的积累的过程),她都很好地把握住表演的分寸。压迫感强,优越感明显却没有恶意,独立又敏感的女性形象立住了。看完观众不会去评判“这个母亲怎样怎样”,而是会说“这个女人如何如何”。这点很重要。包括和母亲相似又对立的儿子的形象,也没有因为母子之间的矛盾让人牙痒痒地痛斥他“真是个不孝子”,只会在他又一次弄糟事情之后说出“Quel con !”(SB青少年)换句话说,该片虽是讲母子关系的家庭剧,但影片并没有把连个主要人物框死在“母亲”和“儿子”的身份之下,更多被描绘的是他们在职场和学校里遇到的麻烦。
这些麻烦折射出他们性格或内心的缺陷,只不过这份缺陷实则是源于他们打结的“母子关系”。所以简单来说,剧情的设计是一个跳出家庭空间框架,展现人物的[假性]成长,在失败后又再次回到根源的情感疙瘩的逆流:先展开又回归。(节奏也把握得很好,每个幽默的包袱就现场的观众反应都是响了,也算是展开了。)
但影片进入母子之间矛盾关系的过程是缓慢的。他们经常安于别扭却稳定的关系,只有在收到外部刺激的时候(对儿子来说是追求讨论政治话题的女同学,对于母亲来说是她在工作中遇到的另一对关系融洽母子),才想着修复。这种点拨的瞬间是真实的,但这种单向的情感涌动,对于被动的接收者来说是否也是自私的?但无论是真情还是自私,杰西都很乐于拍摄。因为他本就希望如此真实地呈现这两个角色的优点(他们的真诚),但更多是他们的缺点(愚蠢和压迫感)。当最后向外投射的情感以失败告终,那些源于内心的愿望,那些对自我的失望都需要最根源的消解,有种解铃还须系铃人的感觉。影片结尾的确是这么个走向,但并非是老套的和解戏码或抓马的争吵或悲观的循环往复。我觉得主题曲的一句歌词能很好地概括影片最后一场戏的含义:[Never crash, Never meet.],与其说最后一场戏是儿子和母亲的和解,因为他们都看到对方另一面,不如说他们就像两条平行线,两条方向相反的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影片最后一幕,就好像是两辆车在擦肩而过时,相互探出窗对视的一秒。
影片整体很符合杰西的一贯风格(包括其小说《吃鲷鱼会打嗝》的文风),会在幽默戏谑的同时,有一些真情流露的片段,但很快这种温馨感动的氛围就被人物一贯的“作风”(不恰当的自嘲,与生俱来的高调或像影片中儿子角色无可救药的愚蠢)打破,就好像在反复宣称:浪漫是有的,也是真实的,但一定是短暂的。只有shit一样的生活和每个人丢不掉的本质才是长久且稳定的。可以说是非常典型的游乐园把戏,象征现实的枪管里偶尔开出一两朵花,赚得一些欢呼或眼泪,但马上又在手与手的变换中化成闪亮的碎片,消失了。偶尔去游乐园看一场小丑秀没法改变每个人屎一样的生活,看一场电影也办法缓解见面就吵架的扭曲关系。但这些演出(spectacle),能让互相忽视的假装和不绝争吵的嘴皮子【停!然后看!】
作为第一部作品,远算不上惊艳,又比勉强及格好一些。起码在密集的影展观影氛围里让人感到轻松,同时又能在散场的时候让大家聊个不停,达到对观众生活有点拨的效果。但也止步于此,不知道杰西日后的创作会不会延续这部的美式社会家庭喜剧的套路,配上伍迪艾伦的多产buff和众多行业内演员和制片人的支持另辟天地,拭目以待咯。
这简直是一个有想法的演员自己写剧本拍电影的反面教材。关于直播,关于阶级,关于白人中上阶级的家庭困境,这几个点的联系已经建立起来,剧本已经非常积极去编冲突编剧情了,可惜无法将电影的节奏给带起来。朱丽安摩尔所饰演的成功白人中年妇女,面对一个不听话的儿子和没什么交流的丈夫,在帮助别人时偶然遇到了善解人意的高中生,欲帮助其读大学跨越阶级,且在年轻男孩身上找到了一点生活的情趣,在即将越界的情况下,男孩思想因阶级所限,无法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拒绝了摩尔的帮助,也断了摩尔生活中偶然一束光,与此同时摩尔儿子利用直播打赏赚取落后地区人的钱,认为这是一种成功,却被其喜欢的女同学认为这反而是利用政治和文化去落后地区剥削的体现。摩尔和移民男孩的隔阂,正如摩尔儿子和黑人女同学的隔阂一样。
可惜,结尾还强行让摩尔和儿子达成某种共识,家庭关系由此和解。这无疑是白人中上层阶级的自欺欺人。仿佛用那种虚伪而开心的语调说着:“哦,你好棒,你是如此的优秀,我们过得好(指阶级),你们也过得好,世界丰富多彩,世界真美妙。”然而,你们在剥削他们啊,体面与安逸的事业你们都霸占着,脏活累活都是他们做着,也时不时来点鼓励的话,有时流着眼泪,继续说着:“你们真努力,困境深表同情,要面对困难,生活是美好的。”也许导演是想反讽,但我看不出来。
电影最精彩的一段,心情好的摩尔阴阳怪气地边唱歌边跟儿子吵架,这可爱的中年人妇女形象无比生动。看得人哈哈大笑。我想,也许只有部分中上层阶级体面的吵架方式,值得学一学,可是,有钱了,谁还不是个体面人?
虽然成片不好,但本片关于生活中较新的元素(直播)和虽然没拍好但有潜力的主题,以及摩尔的表演,也勉强能看一看。
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这个故事的潜力很大,我想杰西·艾森伯格作为一个演员也感觉到了,微妙的伦理边界无论是商业片还是文艺片在西方都非常受欢迎,而本片在剧本如此拉胯和镜头语言僵硬的情况下,摩尔这条线的感觉还是拍出来了。这是饱受政治正确折磨的西方电影的福音,一次没有证据却有甜头且还光明正大的集体出轨。加上再熟悉不过的白人中产家庭常态:不听话的子女,流于表面互相尊重时刻礼貌却没有激情的夫妻关系。然后再来点不太深刻的反思,比如片中的阶级。简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精神鸦片。
最后屏幕上放着儿子过往的录播,一如你当初在《社交网络》片尾的样子,学得不错,但用错地方了呀,两人关系不成立。
太急了,剧本还需打磨。至于导演还是找其他人吧,海加李维(《婚姻生活》),塔玛拉詹金斯(《私人生活》),萨姆门德斯(《美国美人》),德里克斯安弗朗斯(《蓝色情人节》)……太多导演能拍这类电影了。
每次看到这种潜力巨大的故事拍烂了,都觉得很可惜。
一部无效的电影
萨拉热窝电影节。我喜欢剧本多过导演吧,最后母子都发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太clingy感觉好真实... 有些地方真的还蛮好笑的,结尾有点仓促。
不知道卷毛是不是想到了自己儿时的社交恐惧症,才会用导演处女作讲述一个家庭巴别塔的故事。这对母子的沟通、与他人的沟通大多处于无效状态,越是努力越是不幸。看到了导演的才华和对Woke文化的关注,还有一些浅层温情,唯独没有看到对深层隔膜的化解。
网络红人得不到母亲的喜欢,亲子专家处不好和儿子的关系。家庭是人与世界的最简单缩写,理解他人没那么难,可是做自己最舒坦,亲或不亲,爱或不爱,我们都注定将与真情疏离,就这样吧,呵呵。
“你不必对政治感兴趣。”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改变世界。
—— There are no shortcuts to any place worth going.
写着卷毛的名字…超尴尬超cringe,隔着屏幕我为每个角色都感到羞愧…
大部分都很好。一个有了两万粉丝的孩子就不知道真实生活是什么了。一个扮演拯救者的社会工作者同时也在用特权剥削别人。冲突对比设置得很好。但最后的和解也太草率了。
【Sundance22】作为处女作还是挺不错的,小格局下能把母子俩的关系和挣扎讲的清楚和生动,最后结尾收的也很不错,让人物弧线变得很完整,感情也推向了高潮。PS,摩尔阿姨和Finn的演出都很好,甚至弥补了剧作中的不足。
3.5 文本型选手转影像创作的极佳范例:扎实的剧本,过关的视听,两位出色的主演,基本不会出大问题。作为Audible同名广播剧中角色Ziggy的延展故事线,让人想要期待一个Eisenberg宇宙。摩尔阿姨中段一度于佩尔上身,怕她对别人家小男孩做什么可怕的事(划去)结尾用high-speed train和parellel tracks把两组人物沟通不能的困境收回来,并在割裂情绪中给了一个互相尝试理解的美好愿景,可能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了。Finn Wolfhard好可爱啊,口水歌也没有那么水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能将原生家庭与亲子关系融合用如此轻盈的方式表达,卷西处女作大可以吹了。剧本结构与画面质感双出彩,有态度的人物塑形+流转于深层的情感挖掘注定了「小格局」能讲「大道理」。双线剧情平行展开偶有交融,几场母子戏台词生动针锋相对;思想意识、家庭关系与价值取向非常「美式」,政治种族民主体制各种议题自然融入主线毫不生硬。除收尾稍欠情感铺垫略显突兀外,其余部分的表达与结构设计远超预期。灵巧、生动、活泼、逼真,很优秀!!!
【Sundance 2022】一直很喜欢的Jesse Eisenberg做了导演,片子讲的是母子关系,从格格不入到最终和解的过程,很主流很温情的拍法(个人觉得音乐有些满),应该有很多他自己的投射在里面。如果仅以处女作来判定未来性的话,不及多兰有前途。
作为处女作挺不错的,杰西艾森伯格是有才华的。流畅自然真实,对woke的态度也是比较理性中立的。主角的举手投足就是导演自己吧。家人之间的难以沟通,向外寻找自己为的共同语言,终归于失败。一度以为社工妈是要搞上那个少年了,后来想想这还是个巴别塔的故事,不是美国丽人,更不是法国片。就是结尾这个回归有那么一点唐突,这个问题没有那么容易的解答。
母亲在凯尔这里受挫之后回到自己办公室开始谷歌自己儿子的操作,中间的这个过渡地带实在是太少了,还是少了连续性。只给了两个大景,一个是在车里苦一个是在会议室里静坐。人物也稍显刻意明显,人物本身有问题了自身无法察觉,所以剧作在挖掘这些问题,毕竟艾森伯格自己写的剧本,自然少不了讽刺。最后母子分别失败后重新见面,遇见和认识新的彼此。
只能说很jesse
The second hand embarrassment’s eating me alive.
6.2 定位比较尴尬,说奇情没有什么实际性发展,说家庭母子关系又拍得太浅,父亲也趋乎隐形,感觉Jesse只是想拍这种人与人之间越尝试越失败的交流罢了,这点我举双手双脚赞成。
这种简单的人物小品式的作品,还是挺温馨的。男主演活脱脱的年轻版的杰西.艾森伯格,他跟摩尔阿姨饰演的妈妈,两个人加起来简直就是艾森伯格自己吧;虽然母子两人意见总是相左,但偏执起来还不都是一样的。
想讲的东西太多但拍得好普通…整部看下来觉得摩尔姨就是于姨附身,这故事要是放在欧洲拍,完全可以玩得很变态…
美利坚创作者还是没有法兰西西班牙澳大利亚甚至加拿大的敢写(。//不过艾森伯格本身的创作性格确实更像是这样的风格 别扭又清新 简简单单却有些动人的细节//一方面是母亲对儿子的情感需求一方面是儿子期望脱离对母亲的依恋 这种状态在原本就放大情绪的青春期和更年期的交汇中更加突显 巴别塔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打开了自己的心之壁 不愿交流也就不能交流//从伍迪艾伦到杰西艾森伯格到费恩伍法德 仿佛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代下的不同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