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们都是STEAM BOY!
一个有着机械天赋的男孩在面对如何对待和使用他最爱的技术的抉择。
影响他的抉择的几班人马代表着各自的利益。为了实现自己梦想展示科技能力的父亲,认为技术不应该成为人类自大武器的爷爷,为了利用技术来制造贩卖军火来赚钱的财团,与国家军队合作的立场复杂的本地科学家,甚至还有傲娇但是在意环境在意生命的财团大小姐。
几个势力怀着各自的组织和人们,想要在伦敦的博览会上证明自己。将这个有天赋的少年卷入了这场华丽的让人印象深刻的蒸汽时代大舞台。
蒸汽男孩还是有成长的,从开始的单纯的对机械科学的喜爱,到后来开始思考科学究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应该如何去使用科学。其实从头到位我想男孩的想法还是比较统一的,那就是部至少不应该让科学成为会导致危险的推进剂。这一点我感觉大小姐的思想底蕴也是如此,从看到地面蒸汽兵亮相高速管家要赢,到之后发现蒸汽兵里面是有人时候的震惊,大小姐虽然傲娇但是还是有一些自己的判断的。
在男孩到达蒸汽城内部的时候,他遇到各种各样的人的时候,其实他的心里已经对技术的使用方式和方法有了一些冲突,整体的剧情我想也是想要围绕这个点来让观众们进行思考。我想可能技术本身不存在对错,真正导致最后是正确还是错误,还是要看使用它的人是如何去使用它的。可是技术到底应该如何使用呢?大秀肌肉还是藏器于身,前提还是要有那个能力吧,也许在不同的环境下再去寻找最正确的使用方式作为答案吧。
另外不得不说画面上真的很细节,喜欢片尾最后的那些画面,精致而浪漫。
2 ) 剧场版的制作费用
1958年 眠れる森の美女.(睡美人) 22億円
1968年 太陽の王子ホルス(太阳王子霍尔斯) 1億円
1969年 千夜一夜物語.(一千零一夜) 1.3億円
1977年 宇宙戦艦ヤマト(宇宙战舰大和号) 2億円
1978年 ルパンVS複製人間(鲁邦对复制人) 5億円
1983年 クラッシャージョー(?) 2億円
1984年 マクロス(超时空要塞) 2.2億円
1986年 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变形金刚) 40億円
1987年 王立宇宙軍 8億円
1988年 AKIRA 10億円
1989年 魔女の宅急便. 4億円
1992年 三国志 5億円
1995年 攻殻機動隊 6億円
1997年 もののけ姫(幽灵公主) 23.5億円
1997年 ヘラクレス(大力士) 85.4億円
1998年 長くつ下のピッピ(长袜子皮皮) 15億円
1998年 ミュウツーの逆襲(超梦的逆袭) 3億円
1999年 となりの山田くん(我的邻居山田君) 23.6億円
1999年 アイアン?ジャイアント(铁巨人) 54億円
1999年 ターザン(泰山) 169億円
2001年 メトロポリス(大都会) 15億円
2003年 ワンダフルデイズ(晴空战士) 13億円
2004年 イノセンス.(攻壳机动队 无垢) 10億円
2004年 スチームボーイ(蒸汽男孩) 24億円
3 ) 華爾無實
正如babyblue和tygoonray所說,這部電影很失敗,核心的東西沒有亮點(人物無特色,故事白開水,內涵挖掘不深)光是畫面好,只能算能動的繪本,看來大洋跟不上時代了.
4 ) 明显是一部好电影
我是不懂其他写影评的怎么回事,说什么剧情拖沓点未到即止。反正我是看下来全看懂了。观感过程很流畅,完全没有卡顿。首先那个简介不看也罢,这本来就不是什么儿童的爱情故事。电影主题根本没有讲爱情好吗?整个电影都是对科学意义的追问,科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发明的?以及超前的科学技术发明出来以人类的愚蠢是否能将其用在正途上。影视的答案就是要把人心放在第一位。在这过程中顺带夹杂了政治军事方面的讽刺。大小姐的主要作用明显是为了侧面显示战争的残酷,和对战争破坏美丽事物的批判。用时刻不停的推销来进行赚钱的讽刺,明显是一部既宏大又幽默的片子。虽然我没有看过原著,也有的地方我理解不了。但就我直接看下来,给我的震撼也足够多了。不知道其他写影评的人是有什么样的自信觉得自己比大友克洋厉害竟然只给那么点分。无论是什么样的电影,首先你画不出来,你想不到,你设计不出来,别人的思想高度是你没有的,你就该谦虚地学习。随便打个星发个评论恶心别人的劳动成果除了弄脏自己,弄脏影评区,恶心喜欢并从中学到东西的人外,有狗屁的用吗?!
5 ) 不感冒
开头那些被人追什么的,总想起天空之城里面类似的剧情
昨天刚看完的时候觉得还不错,今天再想想感觉整体故事结构有些乱
如果只说片子本身只是觉得还可以
但是通过看这个片子,联系到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仔细想想我喜欢的是自己联想出去的东西,却并非这个片子本身
有几个喜欢的小地方
一是一句台词:不具有理念与哲学的发明只会带来灾祸
二是最后那个模仿了很多乐器的控制台,手风琴八音盒什么的元素都能看到
三是那个任性的大小姐
爸爸的发型和那个眼睛觉得很恶心
至于很多东西莫名其妙和不符合常识啥的就忽略不计了,本来就是个动画片
感觉大友克洋要说什么个东西,总是喜欢说一半然后就突然没了,让人很不爽
至于技术方面,staff方面,制作历史方面,个人完全不关心
有几个地方画面做得确实漂亮
只是不喜形式大于内容的东西
P.S.
如果想让别人迅速对你喜欢的某一个人的作品产生厌恶感
就去跟对方讲一堆你如何喜欢这个人,以及这个人的作品如何牛逼,运用了怎样的牛逼技术,查阅了多少资料,调查了多少历史,如何推测作者本身的心思,如何推理最后成片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地重申你是多么喜欢这个人的作品
6 ) 除了雷与斯嘉丽的三见钟情
一次实验事故,爷爷与父亲各自顿悟:一人卑微地看到了人的渺小无助;一人高傲地看到了科学的力量足以使人成为上帝。後者,或曰「科学理性」,即为现代思想体系的核心,简言之--「知识就是权力」,「身怀利器杀心自起」的那种「权力」。
典出自两个路数:一个受染古希腊悲剧,认为人事微不足道;而一个经由轰轰烈烈的「启蒙运动」,认为科学技术无所不能。
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的大作《全球通史》自诩有个中心思想:自然科学进展得甚嚣尘上,本应并驾齐驱的社会科学望尘莫及,于是造就了许多的历史不幸(荒谬,都是先知或来者发现的,当事者理所当然)。此即他著书的初衷。
爷爷忽谙此理......他的对策是高调「心灵在前科学为次」,一厢情愿地「造反有理」,并且大义灭亲般地枪袭不与为谋的儿子--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进而誓死剥夺你说话的权利。
父亲亦有此隐忧。他的对策是不听老人言,一意孤行,并且笃信五十年後的心灵必能承受此时的科学--然而,彼时的科学,几时的心灵又能消受......
(哲学上有个公案。黑格尔声称:历史是在进步的,人类是越来越理性的;尼采戏谑:可不是么,您的诞生就是最亮的明证......多年後尼采拥马首恸哭:「兄弟我对不起你」--自此自绝于人类了。相形之下,爷爷与尼采的区别大抵就是「绝人」与「自绝」的区别,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区别)
雷是个颇有手艺而颇无主见的小屁孩儿,目击众生的虚伪(除了他一贯凛然的爹),被骗啊骗啊终于开窍--别跟我胡扯「是非」「大义」,也别跟我鼓吹「强国」优于「富民」,我只要我的亲友和小情人莫生变故,具体的,单个的,人。
片末,祖孙三代毫无征兆地(血浓于水地)冰释前嫌,蒸汽城被大家合力驶入泰晤士河,光芒万丈地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灿烂落幕(现实中,如果一竿到底地奔向极致,大概就作此观了)。
後来,悲哀的是:蒸汽时代匆匆逝去,电气时代君临天下。
再後来,更悲哀的是:人类消失的千年之後,一点痕迹都不会有。
(人,完整意义的人的存在,是反自然的。你看呢)
7 ) 还不错
勿庸置疑,从《AKIRA》到《蒸汽男孩》,大友克洋一直非常卖力地驳斥科技泛滥的现状;同样勿庸置疑,他的驳斥具备相当的力道;更加勿庸置疑的是,他总是显示出后继无力的尴尬。仿佛只有两次例外,一次是在《老人Z》中,大友狠狠地恶搞了厚生省的全自动疗养计划,另一次是在《地铁地铁GO》(好像是这个名字》中,大友凌厉地嘲弄了官僚机制下的运输行业。 大友对科技泛滥的忧虑,可以用詹姆斯杜威的社会理论解释:在这个时代,文明向科技倾斜,而道德认知则退化了。恰恰是杜威,在他那个时代,最高的文明却蔑视奇技淫巧,将文学和艺术放在一切学问的顶点,所以他反对无用的哲学,以实证主义袭击了美国和欧洲。 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在社会学上遇到难题:为什么文明发展到近代,在社会高度发达与整合之下,文明的天平仍频繁地在哲学和科学之间此起彼伏?社会总是排斥异端的,当代表知识与地位的哲学大行其道的时候,被压抑的科技仍昂首阔步地前进、并取而代之呢?相反,当科技和实用甚嚣尘上时,仍旧有无数人被诸如大友、押井守等人所蛊惑呢?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大友克洋以后的道路就不仅是后继无力,简直是精疲力竭了。 然而,《蒸汽男孩》的出现,在它的末尾,西方近现代科技史配合着雄壮且悲怆的音乐隐忍不发,似乎预示着大友的观念正遇着突破的契机:人类追寻真理的本能是如此牢固,以至于我们根本不必担心文明会倾斜到无法收拾的地步。而父子三代科学家的矛盾纠葛,也可以证明在两个相互对立的观念之外,还有第三条道路可走。这是大友的希望,也是所有对文明满怀善良的向往的人们的希望。
8 ) 有关科学
昨晚刻意留了50分钟的steamboy没看完,早晨就着一碗热水泡的辛拉面给看完了。泡面泡的时间正好,软硬适当,电影也不错。不像期待中那样,实际电影里单纯的复古成分大于steampunk的成分。最后steamcity从伦敦中心再次启动时,伸出的旋转木马和脚部的雕像美得很突兀。外景其实很少,动作戏都发生在steamcity内部,齿轮之间,画面精致;感情戏都发生在steamcity顶端漂亮的操控室里。
主旋律是不同科学态度间的冲突,科学对于人类究竟是什么,天才科学家三代人各自代表的都不同。三代人都姓Steam。祖父说,科学不应服务于战争,世界上不存在敌人,人们应该友善相待;父亲说,科学是带给下个世纪的威胁感;主角命的儿子说,我不知道你们谁是对的,但我不能看到我身边的人受伤。
里面大小姐Scarlett很可爱,人设基于Margaret Mitchell的Gone with the Wind。祖父与父亲二人尽管秉持相反的科学态度,演绎到最后甚至到了可以互相开枪射杀的程度,但两人的思维、行动却如出一辙。父亲在steamcity临近崩溃时对祖父说,我没有失败,当steamcity展现在人们眼前那一刻,他的梦想就已经实现了。人们被这眼前的带有巨大压迫力的存在所震慑,日后必当模仿再造出无数类似的存在。这就是科学,至少这就是科学的一面。
影片的最后,字幕CG画面暗示了观众最后祖父发明了电的利用,并将主角引导至了自己身边将这一发明交给了他。不久后祖父去世,至此电力取代了蒸汽的地位,科学发展步入下一阶段。还记得大小姐出现时那艘写着Scarlett的船吧,CG中出现的飞机也是以Scarlett命名的,而Scarlett本人则成了飞行员。人们征服了海洋,继而征服天空。影片所涉及范围到此为止。有时还是因为有着爱与梦想让才让人们有动力推动这一切前进。
题外话,豆瓣现在不行了。想看电影只能看运气,赶上有什么看什么了,不像以前在那么多条目里挑着看。现在只能跟着潮流盲从,看些热门片。以前混豆瓣重点在于关注些大师、隐者,他们看什么你就看什么,他们能给你打开许多门;现在则是谁有营养就关注谁,谁有源就关注谁。人格魅力什么的完全看不出,全是不正经逗贫的,或是寂寞少女卖萌的。
动画片里的大场面,画面叹为观止。只是蒸汽城升空后到它毁灭的部分显得剧情拖沓,不需要这么长时间来表现的。
(8.5/10)1、从早些年在《阿基拉》中的核威胁、后战争时期的赛博朋克式的人类未来黑暗描绘,大友克洋却回到几百年前的工业蒸汽时代,描绘维多利亚时期的工业鼎盛、科技狂飙时代下的人与科技的冲突。2、典型的好莱坞“高概念”大片,大友克洋的野心可见一斑,完全可以把台词换成英语版,毫无违和感,配乐恢宏紧凑,画面电影感极强且动作场面浩大,价值观、情节、人物几乎都是好莱坞式的,普世、老式、典型,外部冲突大于内部矛盾。动画里的商业大片之作,精致 好看 ,几乎可以照模子拍成真人版,场面劲爆程度还能上升。3、分分秒秒都看到经费在燃烧,金钱和野心膨胀想象力,深度不够,画面来凑。
大片范儿是有的,蒸汽朋克也很酷,但是女主角太惹人厌了。最讨厌呱噪公主病了!
完美的动画技术,不完美的剧情。是不是但凡追求技术的,就一定会弱化剧情?比如阿凡达,比如盗梦空间,内核的彰显要靠哲学,但哲学不是挂在嘴边明显的东西,深层矛盾的相互掣肘才能凸显人类追求真理的局限。
个人觉得是大友克洋最好的三部作品之一(另外两部是《大炮之街》和《老人Z》)。虽然有人觉得本片的观点太过露骨直白,没有大友的其他作品来得有“深度”,可在我看来这是因为本片没有他的另一些作品的装逼倾向。片名虽然叫《蒸汽男孩》,但雷的爸爸和爷爷更像是主角。片尾曲的画面才是大友的主题。
完全蒸汽朋克的代表,但是可惜当时要上课没看完,天知道,我是在一大早放广播的时间看的,而且为了这个早饭不吃就去上课了,虽然常有这样的事,但不看完实在不多——我通常不会在时间紧的情况下看电影的...
视觉大于想象力,但真是一场空前的视觉盛宴!那年夏天,酣畅淋漓的新天地UME。
堕落吧世界!科学天才也木法挽救贪婪的心 PS 最后被冻住的那幕真美
画面非常精致,很有大友克洋的风格。但是剧情比较勉强,有刻意拼凑的感觉。对于画面党来说屌得飞起,但是如果想看剧情的话,这剧情跟好莱坞无脑片一个水平
以前没看出来哪好,现在看出来了。打动我的不是情节和人物,而是深埋的气势与情怀,包括最后出字幕时那一幅幅后续的故事,赫然史诗之感。
可以说是大友克洋惨淡经营的作品了。写实但华丽丝毫未减的画面(被冻结的爆炸瞬间),配上Steve Jablonsky震撼的原声,剧情一气呵成,片尾彩蛋预示着——蒸汽朋克狂想才刚刚开始。可惜的是,个个摇摆不定的人物之间的纠结关系是贯穿全片的明显败笔。顺便把科学狂人自嘲了个够。
导演的野心很明显,可惜到后半部有些无以为继了。
事关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哲学以及哲学的科学,主题很大切口倒是很小——蒸汽(机器)的辩证存在,即和平主义与战争主义、纯机械与纯人性。在这种矛盾上创造出新世界(蒸汽城),以单一维度在固有基础上往外扩展形成归属于原世界的“第二世界”过程,也能视为一场伟大的“异化”,从此意义上电影是无与伦比的。但是也正因电影的外延太广,被夹挤在科学与哲学的缝隙间,也就不得不流露出妥协的姿态,既不能承认也不能否认,甚至不敢显露一丝倾向,再有眼花缭乱异常喧闹的打斗诱惑(手段之一,喧宾夺主),观众(如我)也只顾沉浸其间,对这种只有论点没有论据的“流氓行为”便也就睁一眼闭一眼了。
装备竞赛式直男电影,本质和变形金刚没什么不同,纯粹是炫耀机械奇观美术,剧设简直潦草,几方人物立场说变就变哦。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伦敦蔚为壮观,但日本吹替演绎英国人还是略出戏。大友克洋一手培育了今敏,但就脑洞和思辨而言不得不说后浪推前浪。
睡着三次,情节幼稚无聊,画面好,仅此而已...
不行呐,一听用日语讲英文人名还在名字后加一个“君”或者“桑”就寒心了,原本对反乌托邦题材完全无免疫力的不是么。
四星,还有一颗星给盛开的雪花
全篇较平庸。唯一使人产生思绪的,就是电力真的比蒸汽好太多了。
场面人设剧情音乐都让人停不下脚步,电影的节奏非常紧凑,让人难以一下子全然消化,但是更重要的是电影里其实并没有清晰的好人坏人之分,有的只是观念上的差异,更多的是对未来的不一样的解读……战争始终是最无法控制和最让人受伤的行径,而大自然的无法控制则不是人类所能驾驭的……末尾的情景的继续叙述让人感到着未来的不乐观和累和斯嘉丽的成长,前景是什么,迷失在一片蒸汽之中……
再多年的精良制作也赛不过影视方面科技进步的脚步,所以和同时期的动画比也没什么出彩的地方,即使他是大友克洋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