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家 生活
谢晋导演的《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表现了在肉联厂工作的几户人家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展开话题;由桑弧导演的《魔术师的奇遇》(1962)讲述了魔术师回到上海来寻找解放前失散的儿子,影片的人物有魔术师、驯兽师、公交车售票员等等,这都属于服务业;由丁然导演的《女理发师》(1962)讲述了女理发师如何获得自己职业地位和丈夫的同意,强调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独立意识。另外,由苏州滑稽剧团集体创作,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满意不满意》表现了餐厅服务员如何转变自身对工作性质的认识,从而真正开始服务顾客。这部长影拍摄的影片与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大李、小李和老李》、《魔术师的奇遇》、《女理发师》等影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影片的人物角色有肉联厂职工、魔术师、驯兽师、公交车售票员、理发师、饭店服务员等。而不是十七年电影中主要塑造的工农兵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职业都是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
第三产业在农业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中,是较少的一种产业,但第三产业在都市的产业构中格外重要。在都市化的进程中,第一产业渐渐退出城市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超过了第一产业,不可以替代。但是,直到60年代中期,服务业常常被社会普遍认为是伺候人的下等人,因而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等这类工作亟需得到社会的全面认可。在都市中,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第三产业的社会地位和其他第一、第二产业是平等的,同样推动社会发展、城市进步。所谓职业不分贵贱,尤其是都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从事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职业人群将变得更加庞大,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将逐步提高,获得认可。从这个意义上看,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等拍摄的这类影片有着相当的前瞻性。这些影片为服务业正声,为第三产业争取合理的社会地位、公众普遍认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 ) 201228:大李小李和老李
没想到63年喜剧片的笑点如此不落俗套,没想到63年电影里居然会有令我动心的聪泼女孩。
只是有了太浓重的新中国早期片的“口号”痕迹。
3 ) 大家换个角度来欣赏《大李、小李和 老李》
用美化的,设计的,审美角度来欣赏《大李、小李和 老李》
今天是8月8日。从2009年起,中国每年8月8日为 “全民健身日”。
此前我又看了一遍《大李、小李和老李》这是一部关于全民体育运动题材62年在上海拍摄的黑白老电影。电影从某种程度上展现了当年的上海时尚风貌。和多数人欣赏的角度一样,我也觉得片头和片尾的动画做得有很有美术片的特点,突出了电影的喜剧基调。
由于当年的动画条件和经费限制,这样的动画设计虽稍微简单一些,但每个画面衔接上面还是花了很多心思的。作为60年代早期的黑白胶片电影,里的黑白动画上面都是注重人物特征形体线条的简单刻画。不过作为片头和片尾也只要人物特征的勾画和角色的定位交代出来也就可以了!毕竟花用国家的钱,不像现在商业目的强烈的商业大片动不动就花大价钱去搞片头和片花。用国家的钱要计算着用这样才体现计划经济时期的实用主义的作风,我认为这些动画设计的繁简适中恰到好处惟妙惟肖。
早期的黑白胶片的感光度都不高,不象现在都是的全光全彩的黑白胶片。由于是黑白片的特殊原因所以总观全片所有室内镜头里如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出来充斥了些人造光的痕迹,一些简单淳朴的反光物体总是闪闪发亮极具舞台效果的.
影片布光里自然的顺光很多,户外活动取景时候 基本都是晴天少云的中午前后,比如那些爆笑的做集体广播操的镜头。显然户外做广播操的好处很多,户外的大太阳既解决了黑白胶片的感光度不高时候的照明问题,拍摄时候还可以让演员有做操后真实的大汗淋漓,不用化装另外喷“汗水”。这是黑白电影的好处之一.
另外黑白片可以让我们在所有色彩和服饰、物体的材质上面有自己的主观想象空间。比如,大李在体育宫时候穿的一件剪裁简单的白布衬衫,如果你的想象力够丰富,一件原本普通的衣服,完全可以看作是一件颜色亮丽(比如,柠檬黄色);采制精良(比如,天然蚕丝+棉麻混合织物)的衣服。
诸如此类,在演员的衣服上电影里面也是下了大功夫的,每个演员每次出镜衣服都不一样,五只小老虎每次都很可愛,衣服也花花的。特别是医生的打扮是完全西化了的,双排纽扣西服,精致的阳伞和拎包等等。在当时完全就是一个偶像剧!医生的光学设备三大件(眼镜,望远镜,相机)也是十分的精良!按照现在的说法他绝对是个十足的时尚“老克拉”。
说到时尚和现代化“富民屠宰场”里就是个典型的集中点,(现在这个场叫“1933老场房”是个的时尚餐饮娱乐中心)在老李办公桌周遍的那些钢化玻璃水杯和藤编外壳的热水瓶, 现代设计感很强的保温茶桶、大茶缸、茶盘都是当时十分普及的搪瓷器皿。就连屠宰车间的工作衣服上的“屠”字的字体设计都设计的很有水平。
还有几次出现在不同场合如老李办公区,食堂,美术商店的3个大挂钟,我从熟悉的字体设计上可以看出洋货的痕迹。(因我家曾有一个一样的洋挂钟)。
片中常见的2种白色玻璃灯罩,一种是公共部位常用的圆球形状的,还有一种就是花瓣状的室内炽灯罩,这个灯罩使用广泛,老上海家庭有很多这样的灯罩,连我家也有2个!这个是个轻盈细巧成本低廉的灯罩。
有些朋友认为此片缺點是:男演員好醜,女演員好土。我到认为这个是优点!
男演员的丑,其是多是本土化的老滑稽演员,解放前的老滑稽演员面部表情是丰富而夸张的,着也正是喜剧电影所需要的。
女演员的“土”其实不是“土”,而是体育题材的需要,当时的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吃的不丰富,自然不会都那么“结实”本片里的女演员除了“嫩娘”都很“结实”,这个和宣传画上的要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有体育教育范例的模特范本。
扮演新华书店店员的女演员相当标致。
出场四次,大李去书店两次,第一次还教
大李学习广播操的“前后曲” 运动外加甩鞭子。
小李去买体育宣传画的那段,她的头发盘起来,有赫本的感觉。后来还在工人文化宫跳艺术体操的那段,最先吸引我的不是腿粗有些“火鸡身材”的很那大辫子姑娘……
而是那段动人的钢琴声,
后来的特写镜头我一看那居然是一架第一高档的德国钢琴Bluthner钢琴!
最高质量演奏用琴!
那段琴声现场感染力很强,我不知道是什么曲子但听起来有一些《黄河》的旋律的小变奏。
富民的职工去叶塘坐的汽车很拉风!62年拍的电影,汽车款式很自然还是50年代的款式。
但从车头上五角星的装饰和汽车电镀保险杠进气口的设计,似乎还看的出美国三四十年代的奢华痕迹。
大李家的大格玻璃窗和窗帘看上去很宽阔,整体房间层高也很高看上去很舒服。有现代设计风格的职工楼里面,有几个跨楼拍摄的镜头 虽然是剧情的视觉需要
但也正展现了那楼里漂亮的现代设计的楼梯与扶手。
大李老婆在江湾体育场自行车训练的镜头里可以看到江湾体育场的开阔的原貌!这种开阔在现在是难能可贵的!现在设计的体育场多数的座位安排的角度很陡!相比之下江湾体育场的看台座位设计的就是十分缓和也十分的开阔!如果站在当时的江湾体育场的正中央,最上的座位正好和远除的天空相接,这时整个体育场就好象独立的存在与广阔浩瀚的天空之下了,这种开阔的感受现在在江湾体育场里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了,因为随着上海的城市发展,体育场周遍的楼房漫漫的高了。。。
可以想象的是当时自行车比赛和“自行车运动”是十分时髦,更不要说是女自行车运动了!电影里面不会推崇周末郊游野餐的传统休闲活动,而是刻意推崇和展示了周末天全家一起去市郊体育场参加自行车体育锻炼的一种运动和休闲相结合的活动。
影片在主题上是积极的,都是由生活出发的小细节,小笑料来推动剧情。用的东西和生活环境却是十分高档和十分小资的。虽然 时代久远,今天的生活和昔日不同,但观看影片时,仍然能从看出很多在现在依然存在的经典和时尚的元素。
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在别人来说,这像一句套话、官话,而对这部电影来说,的确是实实在在的。
4 ) 温暖
大李小李和老李,故事非常的简单,但是充满了意趣。对于我而言,是一部温暖的作品。
镜头的运用非常的优美。演员的表演即是生活化的,平易近人,也是戏剧化的,具有美感。
大李在新华书店学广播体操,是有温度的。两个认真的人,一个有功夫搭理顾客的售货员。
大李和小李耳语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小李一个简单的动作,我们知道了——哦,是画报。
江湾体育场瑰丽的云霞,大李和五个虎子坐在看台构成的斜线,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镜头。
这部电影的笑容是有感染力的。
5 ) 大李老李和小李
上海电影制片厂1962年摄制的一部喜剧影片,谢晋执导。
该片讲述肉类加工厂的大李为说服老李参加运动,进行体育锻炼,经过一再挫折后,老李终于在他的耐心动员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的故事。
该片是一部清新健康、结构流畅、雅俗共赏的喜剧电影,也可以说是一贯擅长正剧和悲剧的著名导演谢晋的一部具有探索性和突破性的作品。
特别爱看老的喜剧电影,那个时候的演员基本都很本色,带着自身的特质和腔调,朴实、自然。影片所呈现出的日常生活,快乐安然,悠闲缓慢。人们没有太大压力,对未来充满乐观和希望。
6 ) 大李小李和老李 演员 今况
今日回看这电影,在网上收集这些老影人资料,感慨十分,发到网上让众位备查
原作者:天赋乐章
刘侠声(大李)
刘侠声(1915-1978年)
滑稽戏演员。本名刘孝华,生于江苏江都,13岁随父来沪,就读于通惠小学,
因家境困难,辍学后拜文明戏演员王一士为师,进先施乐园戏班学艺,三年后去杭
嘉湖一带演出。民国24年(1935)重返上海时,艺术上已比较成熟,在本市游乐场
初露头角。民国26年(1937)先后去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作营业性演出半
年,与文明戏演员合演"趣剧"。回国后先后参加过易方朔、张冶儿的精神团,以
及"联合"、"金龙"、"奋斗"等剧团。1952年参加大众滑稽剧团,在《三毛学生意》
中扮演剃头师傅一角,动作洒脱,表情丰富,语言幽默,节奏得当,以此成名,
与文彬彬同步走红。《三毛学生意》电影放映后,受到电影导演谢晋的青睐,邀
请他担任喜剧影片《大李小李和老李》的第一主角。"文化大革命"期间,《三毛
学生意》、《大李小李和老李》被打成"大毒草",刘侠声受到迫害;后平反。19
78年应上海曲艺剧团邀请,在滑稽戏《满园春色》中扮演厨工庄师傅一角。复排
时参加该团揭批"四人帮"大会,在控诉时,情绪过于激动,当场昏厥。送至医院,
因严重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
老李(范哈哈)
范哈哈(1907-1987年)
滑稽戏演员。本名范良益,浙江杭州人。自幼酷爱艺术,经常旷课去听杜宝林的"小热昏",被学校开除。后在五金店当学徒,结识了银匠赵云亭(即赵希希)、 菜馆学徒江阿伟(即江笑笑),在杭州大世界客串演出文明戏。民国12年(1923)拜文明戏演员顾云洲为师。民国14年(1925)来沪献艺,先在游乐场扮演"马褂滑稽" 一类角色。民国22年(1933)与王无能、江笑笑、鲍乐乐、陆希希、张冶儿等共同 拍摄了滑稽影片眶,j上海去》。民国25年(1936)与赵希希、裴扬华等搭档演独 脚戏,编演了抗日曲目《包公阴审白川》、《满清三百年》等名段。一度组织过家庭小京班,去各地演出。20世纪40年代起,组建过"万象"、"金龙"、"奋斗"、 "大众"滑稽剧团。在大众滑稽剧团曾任艺委会主任、副团长、团长等职务,富有管理经验。1952年兼事编剧工作。1957年编演的《三毛学生意》晋京汇报演出时, 周恩来总理两次亲临剧场观看,并与他握手交谈,合影留念。长期的舞台实践, 形成了范派老生的艺术特点:光头红鼻子的造型,夸张的形体动作,杭州、绍兴的方言,成功地塑造了《三毛学生意》中的吴瞎子、《马戏团的小丑》中的老地痞、《小皮匠挂帅》中的皇帝老子、《滑稽年代》中的老艺人等艺术形象。曾任市文联委员。
小李(姚德冰)
待补充
关宏达(大力士)
(1914-1967)又名关鸿达,关洪达,关文达,满族,吉林阿城县(今黑龙江省阿城市)人。在本县读完小学后,于1929年至1931年,先后就读于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第二中校,期间,爱好美术和戏剧,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演出,喜欢演话剧,他身强体壮,对体育运动很感兴趣,擅长抛铅球,掷铁饼,成为当时学校田径运动场上的一员猛将,1930年10月,作为省东省特别区代表队的一名队员,参加在奉天东北大学运动场举行的东北四省联合运动会,1931年参加在山东济南举行的第十五届华北运动会,均获好成绩。“九一八”事变后,他不堪忍受国破家亡的境遇,于1932年离开家乡去上海,经朋友介绍,到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当演员,拍的第一部影片为《热血青年》。以后结识影坛名人史东山,被人绍到上海艺华影片公司,拍了《凯歌》和《花烛之夜》两部影片,小有声望,邀他演戏的多了。以后,曾一度进入体育学校学习。“八一三”的枪声激发了上海学生的抗日斗争热情,曾参加国民党八十八师上海市学生参战大队,抗击日本侵略者,上海沦陷后,去香港,在两粤影片公司当演员,1938年3月又回到上海,继续从事电影演员工作,曾演过十几部电影和话剧,新中国成立后,他的表演才华得以充分的发展,拍摄的影片有《球迷》《球场风波》《大李,小李和老李》《秋翁遇仙记》《聂耳》等10余部。此外还参加过外国影片的译制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因受“四人帮”的迫害,1967年12月20日含冤逝世。1979年4月18日上海电影制片厂党委做出复查结论,给他彻底平反,恢复名誉。
文彬彬(理发师)
文彬彬(1919-1972年)
滑稽戏演员。满族,江苏南京人。因身材矮小,习丑行,曾在安徽省安庆市一带参加黄梅戏班和京剧团客串演出。后又在江苏地区演过锡剧和沪剧,亦以扮演丑角为主。抗日战争时期,拜罗慧因为师,学演文明戏。不久,又在上海大世界演出滑稽京戏。1949-1951年先后参加"飞马"、"人艺"等滑稽剧团。1955年后,在滑稽戏表演上日趋成熟。1957年在《三毛学生意》中塑造了一个好心、聪慧、勤劳并有反抗精神的三毛,名声大震。他把高度夸张的形体动作和人物的内心体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揭露了旧上海的肮脏和畸形,获得了国内外一些著名戏剧家的高度评价。同年8月,《三毛学生意》晋京,周恩来总理两次观看了演出,接见演职员时对文彬彬诸多鼓励。1958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将《三毛学生意》拍成影片,由黄佐临执导,三毛仍由文彬彬扮演。此后,文彬彬又在《马戏团的小丑》中扮演了小丑陆阿喜,在《滑稽年代》中扮演了滑稽艺人天晓得等角色。
这些人物大都动作灵巧,稚气而善良,对旧社会有一定的不满和反抗。文彬彬把自己扮演的这类人物称为"小字号人物";而观众则把他发挥自身优势,在"小字号人物"表演上形成的特点称作"文派"。1972年,文彬彬因在长期的"隔离审查中受到残酷迫害,呕血身亡。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得到平反。
俞祥明(医生)
俞祥明(1907~1994年)
滑稽戏演员。祖籍安徽。初.演文明戏,师承张冶儿。后,改演独脚戏,曾与吕笑峰、范哈哈、唐笑飞等拼过双档,
同时兼演滑稽戏。 1948年,俞祥明与程笑飞、小刘春山合作,号称"阵(程)、头(刘)、雨(俞)", 成为民间电台的
"三大响档"之一。
俞方言不多,唱功亦弱,但演技精湛,面部表情极其丰富,在"堂会"中或舞台上程笑飞演唱类似各派越剧的《绍兴
小姐》时,俞与之以"双簧"的形式出现, 程在俞身后当"阴面",俞在程身前当"阳面"。程唱到"戚雅仙喜欢吃西瓜
子"时, 俞随着程的声调做出咬瓜子、剥瓜子、扔瓜子壳、吃瓜子肉等动作,生动细腻, 配合甚是得体。在滑稽戏
中,俞工"滑稽老生",始终为"硬里子";并能做到不抢戏,在"本份"上尽力发挥。例如在《活菩萨》中饰潘老爷,
一脸的封建、愚昧、 蛮横、专制,塑造出一个颟顸透顶的糊涂虫。在《三毛学生意》中扮演的流氓老大,在《阎瑞
生》中扮演的无赖吴春芳等角色,也刻划得颇具个性。演过的滑稽戏尚有《游码头》、《天亮了》《大闹洞房》、
《独出一张嘴》、《老店新开》 等。尤以《老店新开》最为突出,俞扮演相命先生,王自迷扮演卖大饼的小贩,创
作了一个穷极无聊的相面先生骗吃大饼的一节戏。后被抽出,独立成篇,作为独脚戏演出,定名为《骗大饼》,被
广大同行搬用,成为保留段子。 俞祥明参加过笑笑剧团、合作剧团、联谊剧团等。1951年与程、刘合建了大众滑稽
剧团。"文化大革命"后,因长期卧病在床,未曾复出。
尤嘉(小辫子姑娘)
“文革”前,体操运动员出身的尤嘉主演过三部电影:【枯木逢春】、【蚕花姑娘】、【大李,小李和老李】。【大李,小李和老李】中,她扮演的书店营业员一边甩辫子,一边教大李广播体操的场景,绝对是新中国喜剧电影最搞笑的桥段之一。“文革”后,她还出演过【东港谍影】、【夜明珠】等影片。1985年,她定居香港,告别影坛。
嫩
原名方丽英。一级女演员。民盟盟员。1926年生,上海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 家协会会员。
娘(近视眼)
建国前从事歌舞、话剧演出,1950年参加合作滑稽剧团,在《活菩萨》中饰演潘丽蓉一角,成为滑稽界著名"花旦"之一。1952年后先后参加大众滑稽剧团、上海市青艺滑稽剧团。在《三毛学生意》中饰演主角小英。此剧赴京演出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958年由天马电影制片厂摄成电影。应邀于1961年参加喜剧影片《大李老李和小李》的拍摄。她主演的《荷珠配》,得到周扬、阳翰笙等的好评。70年代后,多扮演"老旦"或"彩旦"角色,如《婚姻大事》中的阿红娘,《出租的新娘》中的小娟娘,《活神仙吃喜酒》中的奶妈等,人物性格鲜明,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除演大戏外,还经常参加独脚戏及说唱的表演,如《做媒人》、《杨大嫂回娘家》等,成为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保留节目。也曾参与电视剧《一女四婿》等的拍摄。
自参加了东视的海派情景喜剧《老娘舅》后, 成为沪上有名的老舅妈。
汪宗良(举重教练)
原解放军体育学院运动系举重队运动员。1963年11月,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举重比赛上,获重量级亚军,并以155公斤的成绩打破重量级推举全国纪录。同年12月,被国家体委授予一等功臣称号。
蒋天流
蒋天流(1921- ),曾用名蒋咏青,江苏太仓人。上海大同大学经济系肄业。
1940年入上海剧艺社,先后参与《圆谎记》、《家》、《愁城记》、《北京人》等话剧演出。
1941年转入华艺剧团,主演话剧《云彩霞》而知名。
1942年,去重庆加入中国艺术剧社为演员,参加演出《戏剧春秋》、《草木皆兵》等剧。
1944年秋,进成都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读书。
抗战胜利后,重返上海剧艺社,演出《孔雀胆》、《芳草天涯》等剧,同时参加拍摄《母与子》、《太太万岁》等影片。
建国后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曾主演影片《我们夫妇之间》,并在《为孩子们祝福》、《护士日记》、《北国江南》等十余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还与杨小仲、殷子合作编写电影剧本《宝葫芦的秘密》。
王子平(太极拳老师)
王子平 (1881~1973)字永安,回族,河北沧州人。出身于著名的武术世家,是上海八大伤科医师之一,先后担任第一届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上海中医学会理事和所属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晚年,他总结一生心得,撰写并出版《拳术二十法》、《祛病延年二十势》等著作。
王子平常表演石担(举重),人称“千斤王”,1918~1921年间,曾几次与外国大力士比武,都获胜利,于是名噪武术界。1928年,中央国术馆聘请他为少林门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有《拳术二十法》、《却病延年二十势》等书问世。
王子平(1881~1973),宇永安,回族。出生于武术之乡河北省沧州南门外大石桥东,人称“沧州武术一条街”的义和街,是我国著名的武术家,也是伤科专家。
沧州尚武之风甚盛。王子平生于武术世家,祖父以“翻杠子”闻名遐迩,父亲王福宏有“粗胳膊王”之称。父辈们由于练了几辈子武还是家贫如洗,便想在王子平这一代改一改家风,认为那样或许家境好起来。母亲是个豁达之人,倒同意孩子练武,认为练好了武艺不会没饭吃的。于是,他便去拜师学艺。谁知,人家却不肯收他,有的甚至说他是“挨打的木头”,是不堪造就之材。这下子可把他气坏了,他发愤一定要练出个样子来。
那时,他才七八岁。人家不教,他就偷着学,偷着练。自己挖沟、挖坑,以此来练习跳远和蹦跳。随着沟的挖宽,坑的挖深,他的功夫也日见长进。他嗜武如迷,拿大顶、站梅花桩、举砘子、打沙袋,硬功、气功,什么都练。就是早上洗脸,他也不放过练功的机会,盛满水的木盆放在地上,他只手伸进去,先拿会儿大顶,然后再洗脸。晚上上炕睡觉,也不安分守已,而是窜上跳下,用以练习蹦跳和轻身术。他每天起得很早,有时二更天起床,顶着满天星斗,在万籁无声的寂静的环境下,心神贯注地练功;有时五更天起床,踏着遍地露水,吸着新鲜空气,一直练到旭日东升。这就是古人讲的练“北斗功”和“露水功”。烈日炎炎的盛夏,别人打着扇还嚷热,而他却穿着衣服在烈日下练功;冰天雪地的严冬,别人守着火炉取暖,而他却脱去外衣,在露天地里打拳。他还常顶着狂风,跑到城墙上练轻身法,跳进激流,到运河里去研究水性。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他都注意观察体会,领悟健身技击之道。
王子平不但练功用心、刻苦,而且十分注意虚心向各派名家学习。在沧州,他曾拜沙宝兴、马云龙为师习滑拳;在山东,他曾拜鼎鼎大名的杨鸿修为师习查拳。他不辞山高水远,到处登门教,博取众家之长。对别人的技艺,哪怕是点滴所长,他也不肯放过。有时人家不肯传授,他就以祖传技艺作为交换条件。长年累月的练功、学习,使他这块“挨打的木头”成了名冠武林的“千斤王”。
那还是1900年,冀鲁一带兴起义和团运动遭到了八国联军的镇压。王子平因“拳匪”之嫌逃到济南府避难。济南是有名的泉城,处处有泉境奇观。一天,王子平正在柳园喝茶,看到一群茶客围着一个“水推磨”看热闹。那水磨飞转,似车轮一般,旋力很猛。王子平看得出了神,手头觉得直痒,脱口说了句“我可以捋住它,叫它停止转动!”旁边看热闹的人听了,有的撇嘴,有的暗笑,有的用一种鄙夷不屑的目光斜睨他。看到人们这种根本不予置信的神态,王子平气儿来了,他拨开众人,上前两步,双腿一叉,来了骑马蹲裆式,身略前倾,气沉田,一伸手,一把就把那在旋转的石磨拉住了。这一把,足有千斤之力,看热闹的人都被镇住了。从此,“千斤王”的大名在济南叫开了。
1918年9月,沙俄有个叫康泰尔的大力士来北京“献艺”。《顺天时报》连日刊登广告,对康泰尔进行了“武功盖世,名震环球……自古未有之大力士”的肉麻吹捧。这一狂吹乱捧有辱我民族尊严的广告,激怒了中华武林义士,当时,公开提出要与康泰尔比武者就有二十余人。
康泰尔胆怯了,以“该舞台地方狭促,恐有性命危险之处”和“未得各该国领事之准许”为由,拖延比武。后来,在“欲与较量者多”压力下,才决定从9月14日至16日,“假座中央公园开万国赛武第二次大会”会场设在五色土。9月11日,北京的报纸披露了康泰尔在五色土摆擂台的消息。津沪等地武林义士李存义、韩慕侠,以及“某僧”等武士应召赶来,迎击洋力士挑战。正当双方决心一搏之际,崇洋媚外的段琪瑞卖国政府害怕了,它以“双方比赛武力必危及生命”为由,派员阻止武力比赛,仅“许其各自演出所能之武技而分优劣可也。”在北洋军阀政府的直接干预下,“赛武会”改为“演武会”。
时王子平正在北京军队中供职,教授武术。他得知康泰尔举办“赛武会”的消息后,决心迎击这个洋力士。后来,北洋政府出面阻止比武,他也并没有被吓倒,而是在9月14日康泰尔登台表演第一天,带着跟他学武的军人,“便服布置台前,康泰尔出,王君一跃登台,甫交手,康已掊地,时会场呼噪哗声大作,康就地爬起,不知潜匿何许矣!”“康大败,昨日遂不敢再登矣!”武史学家唐豪先生的《国技大观》,1918年9月16日的《晨钟》及同日的《顺天时报》对此事均有记述和报道。
1921年,又有一个叫沙利文的美国人结伙来到上海摆擂台。主要成员有美国的乔治(体重295磅)、德国彼得(体重305磅)、美国的丁柯尔等。他们自恃阵营坚强,无可匹敌,气焰极为嚣张。他们打出“万国竞武场”的旗号,并在报上出示悬赏,说凡能打上他们一拳者赏洋五百,如把他们打翻在地,赏洋一千。这一切,激起了当时不少炎黄子孙的无比义愤。有的同胞,自动捐款物,支持武术家们为中国人争气,为国争光。上海武术界更觉得不打败这批国际流氓,气愤难消。于是,大家推举王子平去打这个擂台,并议定,如有闪失,一切身家后事由上海武林同道承担。王子平什么价钱也没讲,慨然应允。于是,双方在合同上签了字,并说定次日正式比武较量。外国经理提出,为了表示双方的友好和诚意,请比武者在场上向观众讲话。王子平走上讲台,正要讲话,这时身后忽然窜出一彪形大汉,冲王子平就是一冷拳。王知对方净些无耻之徒,对此暗算心里早有提防。他一闪身,把冷拳躲过。那家伙一拳没打上,回身又是一拳。这下子把王子平惹恼了,他避开来拳,顺势飞起一脚,把那家伙踢翻在地,随后又还报他一拳。”万国竞武场“的友好诚意,就这样被一顿拳脚代替了。
当晚,“万国竞武场”送来一张纸条,声言合约无效,比赛取消。还说,那个打手不是他们的人。王子平岂肯甘休,他托人带口信给沙利文,说“你们不赛,我一定要赛,不见输赢决不罢休!”那帮国际流氓见势不妙,马上溜之大吉。不可一世的“万国竞武场”,就这样在上海昙花一现,随风凋谢了。
1922年,著名画家齐白石挥毫写下了“南山搏猛虎,深潭驱长蛟”的条幅,赠给王子平,称赞他那尚的民族气节和纯熟的技艺、深厚的武功。
这种从精神到体魄的强调有渡荒的原因,但依然可以窥见某种独有的气象,以体育锻炼为引展现了从国企到乡村的方方面面。
CCTV6时代,爸妈津津乐道的喜剧。/// 20180809@小西天2厅2排 时隔二十年在帝都和小李(妹妹)重看,老版沪语无字幕+画面修复。除去扮演大力士的关宏达或因东北人故会冒出几句普通话,都是非常道地舒服的老话,一“笃定”一连词“么”均色艺(当然受官宣题材限制,口白并没有特别活泼)。今天回头看这片,仍是十七年时期不可多得的喜剧成就——移风易俗如春风化雨,集体主义弊端也藏头去尾鼓励多元取向。片头片尾动画部分上美厂烹小鲜游刃有余,上滑则贡献了一批“流量明星”,回来查各位主创下落真是悲从中来(大李死于文革后批判四人帮发言,大力士文革初期跳楼自尽,理发师文彬彬死于文革,体操姑娘尤嘉文革后移居香港)。
镜头、剪辑、表演、叙事,无不达到精良水准,细节处处彰显解放初期上海不落俗套的雅致;看这样的片,觉得生活真美好。
1962年原班人马原始沪语音轨版
原来以前我的发型跟书店营业员姑娘一模一样。。。怪不得那么多老爷爷老太太都喜欢……
跟谢晋比,冯小刚就是说相声的。关宏达这样的角儿如今哪儿找去啊?谢晋那就是好莱坞传人。
好怀念那个时代国人那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感觉。这让我不禁想,如果没有后来的那件事情发生,现在的中国该会有多好。这部电影现在看来可能有点俗套,但是它记录下了当时的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这些是非常珍贵的。
在老电影里把propaganda融合的最妙的一部喜剧。笑死人了
@ BTV卡酷 今年某地的高考作文题真的不是取材这里咩。。。看到被关冷库就想到了 囧 好吧 我的关注点很奇怪
哈哈太有趣了!妙趣横生,诙谐滑稽,这格调当真令人朝气蓬勃,这配乐加分不少。当年的浦江新村是现在的浦江镇吧,当时的民风那么淳朴,当时的条件真的不好反倒是充满活力充满朝气充满了希望。7.6
3.5 沪语修复版首映。好看当然是相当好看的,但就是....正能量之上海六十年代风土人情画、正能量之广播体操宣传片、正能量之平实有趣庶民剧。总结起来,就是一出“社会主义喜剧”吧。电影出生的时间节点值得琢磨——1962,这种多灾多难之年,在电影里却也全是“正确”、没有“错误”。就连不想做两节广播操、不想跟上运动潮,都是不存在的。
还算有喜感,希望以后多多分享优秀的国产片
在电影学院蹭课看的。。
我就记得那个甩辫子了 哈哈哈哈
好玩儿
那时候人可爱, 嘴一翘就笑。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晚清十大武林高手之一,与黄飞鸿、霍元甲齐名的“千斤神力王”王子平,受谢晋之邀,欣然出镜,于此片中客串一位太极拳老师。据十大高手生平事迹改编的电影,多不胜数。能一睹真人风采的,唯此一部,虽然只是区区几个镜头而已。
胶片放映,谢晋难得的喜剧片,沪语版,有些句子没听明白。@资料馆
竟然是谢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