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长篇动画电影提名——《利兹与青鸟》
2018年12月11日 0:40刷完《利兹与青鸟》,有感:
每一个人一生都必定要看的作品!为什么?所有人,对于亲情,友情,爱情都总是抱有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占有欲。然而这部作品却告诫所有人,真正的爱,不应该是占有,而是给予自由。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爱的方式,超越了所有充满了欲望和占有的所谓的“爱”。在这份愿意带给爱人自由的“爱”面前,任何欲望与占有的所谓的“爱”都不算是真正的爱,单单只显得卑鄙可憎!
为什么我会有非常强烈的感觉,因为前几天我一直在刷12岁时一直难忘的作品,12年的《剑风传奇》剧场版。以前只觉得非常震撼,但是太过缺乏美感,也太过严肃就没看,以我现在的审美反而觉得还不错。这部作品核心人物是格里菲斯和格斯。他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同性恋类型的。
格里菲斯是为了幼年的梦想——得到自己的国家而成立鹰之团,在遇到格斯以后,就被格斯吸引而把他召入团里(格里菲斯:“我需要你。”“为你挺身而出,需要理由吗”)。鹰之团凭着强劲的战斗力和格里菲斯的战术为国王夺回城池,被王室承认为正规军。
但是由于格斯听到格里菲斯对公主的对白——“人应该为了自己的梦想奋斗。”“鹰之团的战友都与我平等,如果他们要去追寻自己人生的梦想,就应该坚持到底,就算阻止他们的人是我。”,格斯受到触动,因此提出离开鹰之团,想自己追寻自己人生的意义。
但是格里菲斯却自白“决不允许你离开我”,并且在和格斯的失败决斗以后变得非常失魂落魄,甚至被国王发现与公主通奸,被折磨了一年成了废人。之后“神之手”出现,格里菲斯献祭了整个鹰之团,并自白道:“因为格斯,我忘记了我的梦想。”,在献祭后变成恶魔以后,甚至为了刺激格斯做出了非常令人疯狂的举动。
我一开始很萌这对cp,但是我渐渐发掘,我从这两人的关系中单纯只感觉到了格里菲斯对于格斯的占有欲。原本说着“战友与我平等”“战友要想追求人生的梦想,就算是我阻止他们也应该坚持”等等,但是对于格斯的离去却是“决不允许”,以及“成千上万的敌友中,就只有你(格斯)让我放弃了梦想”,甚至在与公主通奸时脑海里全部都是反复着格斯离去的场景,以及成魔对女主角做出疯狂的行为时死盯着格斯......全部都是疯狂的占有欲。
也许这种恋情真的非常非常极端,但是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真的非常常见。
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爱,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有着控制欲与占有欲的存在。父母死死地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夫妻之间的猜疑,朋友之间的背叛等等。这些情况有的轻,有的表现得很严重。总之,好像爱一个人就是“你属于我”,“你就是我的·”“你必须得听从我”一样,其实从某些意义上来看,非常的自私自利。
然而这部《利兹与青鸟》,好像是个不得了的百合剧,搞得很多人都觉得很敏感很尴尬一样。实际上,核心是一种非常真诚的,纯粹的爱。也许有人固执地认为这是百合,但是我觉得这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百合”。主题已经很清楚了,就是片名——《利兹与青鸟》,这个绘本的故事。即使爱得深沉,但是不是关紧鸟笼的低劣的占有欲,而是给予“能够飞向任何地方”的翅膀的自由。
说句实在话,世界上真的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给予爱人自由。世人的爱都如同黏糊糊的浆糊,看似黏腻亲密,实际上只是束缚,让人觉得非常恶心......也许很多人会喷我,但是我依旧认为,真正的爱,不应该是占有,而是给予自由。
(擅自转载啥的应该没人吧......反正挺讨厌剽窃的,有则必究。)
俗话说得好,霓虹高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我们来讨论一下希美最后在做的那道数学题如何解答。
已知 $x, y$ 互质,证明 $x + y$ 与 $x \times y$ 互质。
假设 $x + y$ 与 $x \times y$ 不互质,设他们的最大公约数为$n$,则有:
$$
\begin{array}{lcr}
x + y & = & a_1 n \\
x \times y & = & a_2 n
\end{array}
$$
由于 $n$ 可以表示为若干质数的幂的乘积:$n = n_1^{k_1}n_1^{k_2}\dots n_m^{k_m}$,取其中一个质数 $n_1$,我们有 $n_1 \mid n$。其中 $\mid$ 为整除符号,表示 $n$ 能够被 $n_1$ 整除。
考虑到:
$$
\begin{array}{lcr}
n \mid x + y \\
n \mid x \times y
\end{array}
$$
可以得出:
$$
\begin{array}{lcr}
n_1 \mid x + y \\
n_1 \mid x \times y
\end{array}
$$
因为 $n_1 \mid x \times y$ 且 $x$ 与 $y$ 互质,所以 $n_1$ 只能整除 $x$ 与 $y$ 中的一个数。根据对称性,我们假设 $n_1 \mid x$ 且 $n_1 \nmid y$。所以 $n_1 \nmid (x + y)$ 这与上面推导的 $n_1 \mid x + y$ 矛盾。
故假设不成立,两数应互质。证毕。
京阿尼被纵火,35人去世,多人重伤。逝者安息,生者振作。在我看来《利兹与青鸟》是最能代表京阿尼的作品。这并不是说《利兹与青鸟》里包含了最多京阿尼的元素,而是说京阿尼特有的细腻与优美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得恰到好处。
无论京阿尼以及京阿尼的员工愿不愿意再继续创作,我都想告诉京阿尼,你们做得已经足够好了,谢谢你们能为我们带来这么好的作品。
画面很美,每一帧感觉都可以截图下来做壁纸。背景音乐都很自然很契合,零碎的细小声音都很真实,并同动作和切镜配合,很细腻的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一开始我也理所当然的认为雯(?抱歉那个字不会写。。。)是利兹,希美是青鸟,在她们逐渐被开导逐渐认识到其实是相反的时,我也受到了冲击,而难过的是,之前我是利兹,之后我仍然是利兹,担心束缚所爱之人,知道自己能力的局限,永远无法展翅翱翔实现梦想。不知道是故事与自己有相似还是本身便很动人,在一连串看了这么多或治愈或热血的番之后,终于又哭了。连技巧和曲目也练不熟的我,永远也无法亲身体会心境和情感给乐器演奏带来的神奇影响,像希美一样,我只是个普通人罢了。也许大家看了会更多感动吧,对我来说却更加致郁了。心境不太好。。。充满着对未来的惶恐,明知道每往前走一步就会给更多的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明知道涉猎越多的事就有越多做不好的烂摊子,明知道自己配不上爱我之人,明知道每一步都在达成“以前自己最讨厌的人”,为什么还要往前走呢?世界的话语权是人的,人说你必须坚强,人说自杀就是逃避,人说你逃避的会落到亲人的肩上总会有人因你的作为而承担痛苦,人说积极向上世界多美好。不仅让你不能走那一条路,还让你谴责自己产生走那一条路的想法,而变得更加自我怀疑更加痛苦地却只能活着。也许。。我就只能这样不负责任的活下去吧。。。
在这个故事里,虽然如众所知,希美和霙在角色定位上是互相转换的,两人都既是利兹,又是青鸟,但总体去看,应该说,剧中剧中的利兹对应的就是希美,青鸟就是霙。
因为希美和利兹一样,都是她是行为上主动,但情感上被动的那方。
与之相反的霙和青鸟,则是行为上被动接受,但情感上爱得很纯粹及主动。
先从利兹这个角色进行分析,这个角色性情上是内敛而和善的,这大概和她悲惨的过去有关,她没有亲人,是被独自遗留在世的人,所以在性格上她比一般人更为敏感和封闭,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她下了电车前往面包店上班的那段情节感受到那种莫名的隔离感与陌生感,这段画面不是为了表明小镇的美丽和谐,恰恰是通过这些和谐美好的外部环境表明利兹的人际与处世状态,毕竟那个地方是一个她本该早已熟悉和融入的环境。
她可能不善于交际,或者是不善于融入人群,但随即工作的情况又表明利兹做事处事是能够且很愿意和习惯于优先为他人考虑(不是站在他人角度考虑,因为缺乏交流,她这种善意往往有一种一厢情愿的淳朴和幼稚,这个特性也导致她自以为地做出了放飞青鸟的举措),因为她早已甘于忍受苦难和卑怯地接受他人的善意。所以她表现出的那种和善并不是那种能够亲近的易相处,她所亲近的只有那些动物和青鸟,而不是人。她的和善是一种逆来顺受的软脾气(当然她也不是那种草包脾气,相反她这种软脾气有着基于自身经历导致的固执和做事想当然的特点),她是会将委屈压在心里、性格上并不作伪(那种若笑将起来即是真的因着开心,反之亦然)、浮萍般孤独的人物。
而这就要说到导致利兹如此性情的的本质内因/特征,孤独。她独自一人生活,与动物为伍,在故事中除了面包店老板和顾客,她没有和其他人有任何交互。青鸟在回应利兹为什么来到和待在其身边时也很明确地说出了利兹的特质:“因为利兹总是孤身一人。”利兹为之触动,作为施救者的她对青鸟提出了唯一一次情感上的对外诉求:“拜托了,请留在我身边,永远永远!”利兹在故事中扮演着推动情节的主动型角色,而这个诉求其实已经暗示了其本质是被动、没有选择的一方。她是一个被生活抛弃的人,所以她渴望陪伴,渴望家人。她后来主动的放手也与此不冲突,因为她害怕被抛弃,所以在遇到这种两难问题时基于自我保护机制她会下意识率先做出脱离行为以避免自身被抛弃。她有主动做出选择的能力,但因为自身以及各种外因,她反而没有多余的选择,她只会一条路走到黑。
映射到希美身上,也是同样说得通的。通过希美的乐器、手上的电子表等细节,我们可以得知希美的家庭条件并不十分富裕,应该属于中产且没多少余裕的阶层。希美本身有从事音乐事业的能力,但因天赋不足以及外部受教育环境的限制是不足以达成行业顶尖的。这样的她,虽然外表看似洒脱,却实际上更容易在很多事上耿耿于怀。她看似有很多朋友,与他人也融洽,但她实际上是非常善于伪装和压抑自我的人,人以群分,其实从她与霙能成为实质上的挚友一早就说明了她俩内在性情的一致。她就像利兹,友善而不好相处。而霙虽也是内敛,却因原生环境产生了不同处,请得起私教的她,家庭情况富裕,所以她不用烦恼家事,没有现实的阻力,这也是她从心施为、凭心意行事的重要物质基础,当然这可能也是她从小就产生怯懦性情的原因,虽不知具体缘由(原著没提到),但这优越的家境可能就是她年幼时被同龄人排挤的原因,她面对着家里善意(关爱)和外部恶意(排挤)的人际矛盾产生了无所适从的卑怯心理。而她遇到了希美,这样单纯性情的她就可以做出跟着希美不用操心其他的选择,加之又有着确实的让老师对其上心的非凡天赋,在社会层面上受到诸多眷顾和关爱的她(此时她不再被排挤,所以相对孤独只是从小养成的性情使然,所以说她是被关爱的)就是青鸟,和作为利兹的希美不同,她也确实有着广大的天空。
所以,我们回到之前可以归纳出的镜像命题上去:
利兹(希美)是做出选择的一方,但其自身并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
青鸟(霙)是被动接受选择的一方,但其自身是有选择的余地和退路的。
霙无法理解利兹放飞青鸟的想法和做法,因为她是青鸟,她就像青鸟喜欢利兹般喜欢着希美。她愿意为希美舍弃天空,因为希美就是她心底里的天空。她被动地受到拯救,但爱得十分主动。
希美无法理解青鸟不愿离开,或离开后亦不妨能再回来。因为她恰如怄气般固执的利兹,她做出了选择,她唯一能做的就是恰如一开始给予拯救一般,继续给予对方更好的未来(哪怕是她一厢认为的),在得与失的纠结中,她是把选择权让给了对方。
“我让你离开,但我希望你离开后仍能回来。”利兹(希美)是真正意义上被动期待着的一方。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青鸟反倒纯粹得多。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情节叙述大多是霙的视角,反而是希美的人物塑造更显得更加复杂和饱满。因为青鸟的定位,在故事内核上就是为了衬托利兹此人所处所行所想。
两人间的交互无言中纠结,纠结中深刻,所幸她们最终都坦然面对了自己,霙终于明白了希美在自己心上的重量和懂得如何适度地去寄托这份感情,这也拓宽了她的内外在世界。而希美也实际上得到释怀,不再纠结表面的追逐与同步,与其说她拒绝了霙的表白,不如说她终于通过知晓霙的心意而与自己和解接受了自己,释然面对眼前之人。两人真正走到对方跟前,心灵上真正并肩平等。恰如小标题所写,隔阂与障碍已然消失,心意至终得以相交。
终注:此一家之言,很多都是脑补和过度解读,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以上。
首先我要说,《利兹与青鸟》是个非常好的故事。或许在每个高中生的青春头脑里都有一些故事,他们大概天生就是浪漫主义的人才。一个“故事”里,必然存在主角与配角。霙很幸运,她成为了她自己故事的主角,同时和伞木也是。他们共同是利兹,也同是青鸟,互不可缺,就像青春黑夜里的两颗启明星。
每个高中生脑中都会产生故事,这似乎是必然的。在物质丰满,欲望充足年代,故事更多了;但,真的能称得上“故事”的有几个?或者,什么能叫做“故事”?这一整年,我一直在寻找“故事”,想着可能下一秒楼道里可能就有我要找的,也可能只是一阵风;我开始怀疑,普通人是否真的编过“故事”?还只是满足你那无聊的潜意识,你欲望的投射。是向《故事》里说的你内心最深刻的想法?
霙的心细腻,或许该说是我见过所有故事里女主角里最细腻的一个,如细水长流,感到阴翳时会黯然神伤。伞木则显着略有不同,同霙为女孩子,心里却更多是粗犷——像男孩子一样的性格,偶尔的自大,热爱体育;稍难觉察到他人的心。这两个人相互依恋在了一起,山田导演称这为“恋”,而非爱。在《利兹与青鸟》中,是一个童话映射出这两人,或者霙和伞木去映射出一个童话。这是一个有关“再深爱对方也要目睹离别”的过程,其实仔细联想,情节和片头的“disjoint”有着一丝异曲同工的关系,而disjoint的背景似乎是粉色的底,黑色的字,似乎是种柔软;而片尾划去的“dis”前缀却是标准的白底黑字,一股冷清感扑面而至。那说到底,“利兹与青鸟”是什么呢?那是你内心最深沉淀的映射,是你自己最纯洁面的折射。一羽忧伤的蓝色羽毛轻盈落下,一个少女沉醉的心落入湖水。面对“利兹与青鸟”,我黯然神伤。
我常常像无头苍蝇一样开始倾从生活中寻找故事,或者该说答案,总觉得因此生活会有新的迸发;但看完《利兹与青鸟》的那一刻起,我渐渐明白生活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复杂,它仅仅是很简单的一面,八成的隐喻和投射都更像是我们想象力和逻辑的礼物。生活中存在故事吗?山田导演大概想说:没有——或者说,“故事”总会有,但故事不是生活的所有。假如有,就没有开头和片尾的disjoint了,按照山田尚子的女性导演的功力,《利兹与青鸟》,又何止90分钟的长度呢。但假如这样算,生活中没有故事,那生活是什么呢?“故事”里永远有你添油加醋的成分,而活着大概才是实打实吧。努力活着,人生里早晚会有你添油加醋的故事,就像霙和伞木一样,小径的最深处的回头一笑,水蓝的水手服,好像水做的一样。一个故事的结尾,福至心灵的时刻。
整个剧场从头到尾散发着一种惊艳的氛围,准确来说应该是平淡无奇的惊艳。
这是一部完完整整的唯美百合作,描绘出了我心中至高无上的纯洁,恋歌。温柔的让人沉溺,却又可以难受到让人撕心裂肺;互相迷恋,可又求而不得。整片充斥着一股沉闷,窒息的感觉,让人压抑着,然而又有许多欢乐的气氛烘托。表与里, 散,离,爱,迷恋。リズと青い鳥,其实是两人的相互映射,只是两个人表达的迷恋方式不同。心结解开时才发现,“原来你才是我理解的那个人”。有着嫉妒与死死握紧又有着看开和放手,“其实更执着的人是我啊”。
あぁ神様、どうして私に籠の開け方を教えたのですか。「神啊,为什么要把如何打开牢笼的方法教会了我?」
最后的joint,也许是因为打开了心里的锁,好似与对方连接上了,两人也成为了稍微对等的存在。与利兹和少女不同的是,希美跟霙都想一直紧紧地陪在对方身边,所以结局可必然算是个happy ending。
如果能够永远在一起的话,那么这一瞬间的恋是否就可以转化成永恒的爱了呢?
哭掉半包纸 场内的肥宅也流下了泪水 最喜欢反光还有喂河豚那段 开头部分みぞれ耳朵竖起的表现真是绝佳 |回顾我的充满试卷的青春简直是坨 京阿尼好
如果你爱的人决意要离开你去远方,你会放手让她走吗?っていう話です
她倆曾經想對彼此說的,或許只是早見沙織在《The Rolling Girls》的那句台詞:「好想和妳在一起,即便只是朋友這種關係……」也,唯有故事這種魔法,方能讓這一段在現實中只能以陰沉壓迫形容之的沉重情誼,變得如斯令人同理、催人落淚、惹人憐惜。 P.s.西屋太志設計的霙,實在讓人很有一種想用舌頭把她髮絲理順的下流衝動……
埋下分离可能的,是青鸟矫健的注定属于天空的翅膀。但如若青鸟只想跟利兹在一起而并不在意自己的翅膀,那该怎么办呢?这份不能被传递到的青鸟的心意,不明白为何自己无缘无故被看重,让希美在最后终于问出口,「何でそんなに言ってくれるのか分かんな」。于是一旦明白,比喻便失效了,盘旋于空气里的二元对立也隐匿不见。打开的鸟笼不再重要,因为自由并不意味着失去。结尾升起的那个弱音般的,“并不一定会分离”的希望,已足够坚韧。
从京吹1到2再到这部,体验了一种高光点从乐器到人、从喧嚣到私密的过渡。合奏或优雅或恢弘,演奏者各有心事,而讲述者就在反复变焦中,时而让我们聆听,时而让我们注视。这个“爱是放手”、“比翼齐飞”的故事简单得正适合京阿尼演绎,淡色水彩把空间晕染得很宽很远宛若童话里的冬季,但一个脚步一缕垂发一次眨眼一丝吐息,蕴含着比许多也有哭喊却最终欢腾依旧的青春故事立体得多的真实。这既不是一个音乐故事,也绝非简单的恋爱桥段,这可能就是一种必须做出选择的人生吧。京吹2时,就隐隐担忧着希美和霙这太过沉重的牵绊,要如何解开?暴力的?浪漫的?痛苦的?最终,《利兹与青鸟》给出了一个轻盈的答案。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无法融入群体,特别的那个人就是自己世界的全部。不惜代价也希望与她在一起,眼中只有包含了对方的未来,世俗意义上的前途全然抛在脑后。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真实到令人心痛。在影院不敢出声,回到家里像失了魂一样,听着剧中的曲子,哭成了泪人。
座中泣下谁最多,长笛希美青衫湿。
喜欢这个故事,彻底补完了伞木希美这个角色。但我总感觉,如果能遵照原作拍一季动画,效果可能会远远好过现在这个剧场版。山田监督像是在力求平淡,却终究不够克制。无限叠加同一个意味的小动作,的确是展现人物性格与内心戏的妙策,总未免有些低估观众的理解能力。想重温TV版了。
(9/10)看TV版的时候我对这两人的关注度就超过了美丽组。个人不是很喜欢TV版,而且上色略做作,相较之下剧场版的画面还是让人很舒适的,场景表现带有诗意。音乐和人物背景也配合得相当出彩。至于这个故事的结局,也许就像一开头希美所说的,略带伤感但又美好。影片是从霙的视角展开,但如果从希美的角度把剧情重新梳理一遍,就会看到这是另一个故事。影片最后,霙独自走向了音乐教室,没有像之前那样等待希美,而希美则走向了图书馆,去考取自己真正的志愿。此时两人的窗外都有鸟儿飞过,宣示着她俩互为青鸟,也互相放走了对方。
4.5 细腻如沾衣微雨。“利兹” “青鸟” 的身份在两人关系渐进中不断互换,没有说出口的话,猜测迟疑的种种心意,压抑的、迷茫的、静默的、苦涩的……彼此的心之所向,层叠的羁绊,最终都像青鸟的羽翼般,轻盈地散开。因此夏日终点依旧是明媚的。【神様、どうして私に籠の開け方を教えたのですか。】这句忍不住大哭。
现在最大的想法,下次见到某某某时候,对她也来个「大好きのハグ」
最好配合《终将成为你》一起服用,这种看似浅浅的青春期悸动才会沉重又轻盈起来。如果,如果将来要面临这样的时刻,这部电影能够救我
天了,在不同楼相对的两个教室里希美长笛上的反光跨越空气在霙身上流转那一段太美了,老年人第一万次为高中生的纯真情感/情绪感到窒息。两个女孩都既是利兹也是青鸟,既要追逐也要放手。声音做得很好,走廊里少女室内鞋的脚步声和水手服裙摆抖动的声音与背景里的钢琴曲完美和谐,犹如将青春日常里的细节不断重复出美妙的节奏感,真清脆啊。以及,希美这种在明媚爽朗中渣人于无形简直和Oliver的"Later!"一个类型。
任何一方是利兹都会让双方难受,只有双方都是青鸟才能让彼此解脱。非常好!从《成年女性动画时间》《声之形》到本片,我一直很喜欢吉田玲子笔下女性内心隐秘的昏暗角落。本片和《无敌破坏王2》同样劝分不劝和,但本片的主题和故事的融合程度更高,更不必说沉稳静谧的气息和精美细致的画风,有几个瞬间觉得是宫崎骏和新海诚的巅峰融合。
果然只有女生才最能理解女生微妙而敏感的心理状态,也更容易将自己带入其中,这是只属于女生的细腻。也许她们看到青鸟的第一刻就会将之联系到忧郁(Blue)与孤独,而我只觉得青鸟长得像迅雷。/直男的脑回路
迫真硬核女同动画,暂时原谅山田在《玉子市场》里面虐小绿了。细致入微描写青春期少女间矛盾复杂感情的电影,如果是学过乐器的女同性恋观众可能会哭崩。
水蓝色的制服,是某种忧郁吗?幸福的青鸟,终有一天会离开的吧?“音乐中有许多难以用音符去填满的空间,要把握在曲谱缝隙中流动的情感。”当合奏的旋律到了象征离别的某段间奏,夏天也即将接近尾声的时候,走廊里依然回响着沙沙的脚步声,孤零零的少女与笼中的青鸟始终无法忘怀一起交汇的时光。“你是我的一切,但你是自由的。”
太细腻了,但我对女生之间的友情到底能有多复杂并没有什么共鸣,只能把它理解成一个拉拉单恋直女的故事……我说我喜欢你的全部,你说你喜欢我的双簧管……╭(°A°`)╮
喜欢京都对纤细少女情感的刻画描写,细致而生动。越是走进彼此,在意彼此,就会越害怕自己被另一方所丢下,就像希美羡慕着霙的音乐才华,霙也羡慕着开朗有人缘的希美的人格魅力一样,其实她们是彼此的莉兹,也是彼此的青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