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凯尔经的秘密 光芒的种子
在听着森林精灵对猫猫唱的旋律。心里满满的都是感动。
其实这部电影给人的感觉便是朦胧的,没有确切的为什么,只是隐隐约约中忽然内心里的一块被触动。
You must go where I can not.
仿佛在激励着我们。
我们内心信仰的,梦想里循环的,都要充满希望的去保护,去实现。
在这个浮华的年代,物质的崇拜以及现实的打击,让很多人放弃了自己最初的梦想。在失望与退缩间,其实还有一方净土,充满着对心灵境界的向往,那里就是深深藏着的我们的内心。
在影片里如此黑暗充斥着恐怖的环境下,还是有这样两个纯真的修士,那么真挚地守卫一本书。 因为它能传播真理,给世界带来光明。
而我们,有勇气去守护这光芒么。
(仅仅是一些个人感想,写的很仓促,希望不要介意)
2 ) 仓促写点感想
不是正儿八经的影评,不过实在很喜欢这部片子,随手写点感想。
之前看了几个评论都说难懂,可是看下来出乎意料的流畅,故事讲得非常清楚,对于从小沉迷亚瑟王传说的我来说,真是非常好的观影体验。
根据我的理解来解释一下故事的几个疑点。
首先这个故事并不是基督教色彩,相反充满了不列颠式的异教色彩,也就是凯尔特-德鲁伊色彩(不过片子里说的“异教徒”指的是维京人,是另外一回事)。那些僧侣与其说是基督徒,不如说是披着基督教外衣的德鲁伊。亚瑟王的传说其实就是基督教和英国本土的德鲁伊融合的背景下产生的,一方面宗教融合相对温和,但是也有冲突,这在亚瑟王传说中以故事隐喻出现,奇幻经典《阿瓦隆之雾》描写的亚瑟与姐姐摩根还有王后桂尼薇之间的宗教冲突就是这一隐喻的显化。原本圣杯传说也带有明显的母神崇拜色彩,被基督教的外衣所掩盖。咳,跑题了,其实想说的就是这个故事那些僧侣其实更接近于与自然融合的德鲁伊教士,所以主角小男孩才会和森林精灵Aisling交上朋友。而橡果、森林、狼、麋鹿,这些都是典型的德鲁伊标志。凯尔经其实就是基督教和凯尔特文化融合的象征。其实绘经师的原型就是德鲁伊僧侣,他们是古老文化的守护者,但是后来归化在基督教之下,迷雾、小岛,也都让人联想到阿瓦隆岛的传说。所以最后那部凯尔经里出现的全是凯尔特神话元素,只是披着圣经和基督教的外衣而已。
其次,关于文明毁灭的问题。亚瑟王的故事也是不列颠人最后的王抵抗撒克逊人的故事,虽然最后蛮族征服了不列颠,但是当地人长期抵抗的过程中,也慢慢产生了文化融合。就像《阿瓦隆之雾》结尾时摩根和濒死的亚瑟的对话:
“摩根,难道一切都仅仅是徒劳么?我们所做的这一切……为什么我们失败了呢?”
“你没有失败,我的弟弟,我的爱人,我的孩子。多年来你守护了这片土地上的和平,撒克逊人没能摧毁它……你阻挡了整整一个时代的黑暗,直到他们开化,也有了知识和对神的信仰,成了懂得珍惜失落的美好事物的文明人……”
小说作者和这部动画导演对文明有几近相同的理解,动画主角的小男孩的使命就是传承文明火种,让它不至于毁灭在蛮族手中,乃至于用它来开化蛮族的智慧。所以文明不是被保护在温室里的花朵,而是需要传承和不断点燃,这就是凯尔经作为点亮黑暗的神奇之书的隐喻。
第三,Aisling的身份。Aisling的正体是白狼,森林的守护精灵。这个角色显然是从凯尔特神话中创造出来的。Aisling拼命帮助主角获取水晶,其实因为德鲁伊教士和森林精灵原本就是一体关系。之前有人困惑为什么Aisling最后不理主角,其实后半段Aisling以白狼的原型出现解救了从修道院出逃的主角和其师傅,以及最后一部分带领成年后的主角穿越森林回到修道院,都是在帮助主角,并不是不理他。只是TA已经不能化成人形。有个细节就是Aisling在帮助主角去寻找水晶时被黑暗的枝蔓缠住,后来就不再出现,就暗示当时TA已经耗尽全力,所以不再能以人形出现。之前故事也暗示了Aisling的母亲很可能就是为了帮助之前那位绘经师获得水晶而去世。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就是能和精灵对话的只有天真无邪的孩童,所以成长后的主角无法和Aisling对话也是可以解释得通。
凯尔特风的音乐非常喜欢,画面也极美,个人以为比后来的《海洋之歌》更出色。当然最戳中泪点的还是文明的守护和传播这样充满普世色彩的元素。
说点题外话,最近复兴传统文化变成某种热门。回想了下我们那一代的童年教育,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外的有世界主义视角。比如就个人体验来说,亚瑟王传说、希腊和北欧神话、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乃至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的民间传说,都和汉民族的古老文化一起构成了我的精神原乡。所以我不认可文化本质主义,对于当前复兴国学的风潮中某种排外的东西也觉得很反感。希望下一代的孩子能有比我们这一代更广阔的世界视角。我们首先是全人类的后代,所有的文明都是我们可以继承的遗产,然后才是生活在某个文化传统下,因为对于某个文化传统有比其他人更多的认识和理解,所以也才有更多传承的责任。但这并不是文化本质主义,而是一种选择的结果。
想起很久以前还写过《不列颠诸王史》的书评,放个参考://book.douban.com/review/2121307/
3 ) 视觉上的新体验
3D动画最开始进人人们视野的时候,都将奉之为动画乃至电影产业的颠覆。但是越来越多低质量的3D动画开始大规模的侵蚀动画市场,影迷的视觉逐渐趋于饱和,现在的动画早已经不追求动画的立体效果,反而转向新的美学视觉的挑战。
凯尔经的秘密,故事源自古爱尔兰,一个小僧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故事......非常非常简单,但是整部电影是一场完美的视觉盛宴。生动的单线条,幽默风趣,像是一部华丽的童话故事书。
当然,“凯尔经的故事”一部完全是欧洲制作团队完成的作品,风格自然不同于今年上映的好莱坞式动画片。简单的故事背后也必然蕴藏这欧洲电影的一贯风格,将一个又一个的象征标签镶嵌在每一个小角色身上。院长和小僧相互对立的思想,森林这个既充满危险又充满诱惑的意象,并且整部电影一直在传诵着“精神引导黑暗转为光明”的slogan........我学疏才浅还不能一一击破这这一个个表象背后的寓意,但是能感受到这部具有独特风格和浓郁的欧洲电影文化的动画巨作。
有意思的是,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早期的中国动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一些优秀作品,像花猫追蝴,九色鹿。尤其是九色鹿,风格上和这部爱尔兰的动画片风格上真的有神似之处!同样兼具表现主义风格及隽永的印象主义,单一的线条,彩色的画面与和音乐一起和谐律动,将画面赋予音乐之美,就是这种不掺杂丝毫工业气息的淳朴的美才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优秀电影。
可是我想目前国内还没有意识到我们曾经玩弄的动画艺术已经是我们的巅峰了,现在还在追求着3D效果,或是哗众取宠的离奇故事,亦或者一群港台明星一一献声,没有任何情感。杯具。
凯尔斯的秘密如果可以像当年“我在伊朗长大”一样站在世界面前的话,必将会掀起一场动画风格的新风潮,我也希望,中国的动画产业能够早点意识到这场革命的来临,用心去完成每一部动画艺术。
4 ) 解读《凯尔经》的历史和书法
整部动画都在试图展现宗教的神圣和书法之美,而《凯尔经》不愧是可以称为欧洲书法之最的著作。
我们所看到的剧中那个修道院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修道院,修道院的鼻祖是一个一个叫St.Anthony Egypt的团体(250-350),一群隐居沙漠的人士组成的团体,后来建立了修道院,再后来意大利人修修道院做学校,保存了一些希腊文手抄本。
公元6世纪本笃会(St Benedict 480-530)的修道院运动发展起来,本笃会觉得罗马世俗文化不够神圣,于是隐居山林,在山上建立了修道院和制定了会规,修道院一般有个围墙,外形像农场一样,被视为最有文化水平的生活方式,里面有图书馆,有学校,大家一起劳动,唱歌,但是不能结婚,很多有钱人会把自己的小孩送过去过这种禁欲的生活。本笃会吸引了一批有着古典文化知识的修道士,许多修道士被培养成为了抄书人。
欧洲书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办修道院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教大家写书法,而《凯尔经》就是一部经典的书法作品。
采用的字体偏“Uncial”,“Uncial”这个字体是为了摆脱“Roman Rustic”(“罗马乡下式字体”——俗称乡巴佬(异教徒)字体)字体书写的不便而采用的更加快速的书写字体,外形圆润,是一种大写字体,早期形式没有serifs(衬线,就是装饰字体的花哨的多出来的线)。
在3世纪的罗马教会采用拉丁文作为官方语言,为了区别于乡巴佬字体,采用了“Uncial”这种参考了点希腊字的字体,4世纪这种字体变成了一种官方大字体书法,5世纪末成为主流。然而6世纪有些书写者用水平书写方式取代了原来的斜体,这样就不能写的像以前那么快了,于是就演变成了一种装饰字体。
<图片1>
公元432年,“Roman Half-Uncial”字体被带到了爱尔兰,岛屿相对孤立,在当时的局势下比较平安,这就为爱尔兰书法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凯尔经》就是这种书法的集大成,它是西方书法史上的隗宝,延展和连字的字母展现了正规的纪念碑字体。
凯兰书卷(或译凯尔经,BOOK of Kells)是790年左右由苏格兰西部爱欧那岛(Iona)上的僧侣绘制。这部书由四部福音书组成,每篇短文的开头都有一幅插图,总共有两千幅。
凯尔经的封面字体设计融合了拉丁字母加runes(卢恩)字体(欧洲北方甲骨文),有许多美丽的爱尔兰花体,它的内容是圣经新约。
除了书法,手抄本还有很多装饰和插图,illumination就是增光添彩的装饰,lumen这个词根就是光的意思。往往体现在首字母的精致化,边缘的美化和插画。严肃地说,装饰有时要用到金片和银片,它们也统称为“illuminated manuscript”,手抄本上的这些装饰,都是为了使这些经典变得更加伟大,并且在统治阶层没什么文化的情况下也不会将其销毁,因为它好看啊。(虽然有时也因此被烧,由于圣象毁坏运动)
接下来我们来认认上面写了什么,首先,那个大大的装饰字体,长得有点像圣杯的那个,是首字母的精致化:首字母很大是个L+I(为了节省空间和美观,把两个字母拼到一起像一幅画),第一行的单词就是“LIBER”——是书的意思。
这是马太福音第一章,也是新约的最开始。这张图的第二个字是“Generationis”——意思是“家谱”;第三行第四行是希腊文的Iesu Christi(耶稣基督,基督简写);后面的单词是Filii(子孙);再后面是David(A V两个字母被框在D里,接着跟着“I D”两个字母);然后三个字节写的是“FILII”最后连个i i 上下并置,最后那一堆字母是“ABRAHAM”,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耶稣的家谱。”
而最有名的一页是这一页F. 34R 选自马太福音1:18 图中是个大大的XPI,希腊文Χριστός,就是Christ的意思,这一页就是基督的符号页啦。
5 ) 隨便說說那些凱爾經的秘密
『凱爾經的秘密』(The Secret of Kells,或譯為布蘭登和凱爾經的秘密,此系Brendan and the Secret of Kells的翻譯),是一部典型的歐洲動畫。從人設到音樂,都充滿了濃郁的凱爾特風情。該片承襲了歐洲動畫一貫簡潔明快的作風,輔之以裝飾畫般的場景和清澈迷幻的凱爾特音樂,講述了一個時代背景下有關這部最為精細和著名的手抄本的幻想故事。
越是簡單的故事,闡釋的角度就越多樣。
凱爾經的秘密有著一以貫之的融合思想。一方面是基督教在傳播的過程對原始異教的影響。這一點體現在Asiling代表的異教在Brendan代表的基督教的發展與本土化過程中起到的積極作用。(Asiling幫助Brendan尋找綠色漿果和接近Crom Cruach)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原始異教逐漸被基督教化。具體到影片中就是Asiling雖然還是活著,卻被迫以獣型出現。基督教在愛爾蘭的傳播伴隨著某種本土化。另一方面,融合還可以有這樣的理解,人種的不同,文化的差異,並不否認人性與愛德的相通。片中製造墨水的工藝技術,源自遙遠的中亞-阿富汗地區;繪製的圖案風格,又受到了北非摩洛哥人的影響;而動物和景物的造型,又源自古愛爾蘭早期的原始宗教圖騰,片中大段大段的凱爾特音樂,卻在The Monk中使用了基督教的聖詠,垂憐經(Kyire)…… 導演刻意把繪經院的四位修士(比較主要的四位)設定為不同人種,其中一位是黑人,一位是中國人,(名字還叫Tang)的寓意,大約就在這裡了。
凱爾經的秘密是一個關於傳道者與殉道者的故事。面對強悍的異邦入侵者,求道者隱忍,傳道者堅持,殉道者守護。
我們崇敬堅忍的傳道者,同樣也緬懷勇敢的殉道者。
殉道者護佑當世,傳道者導引未來。
這兩者,於我們而言,都同樣重要。
6 ) 孩童的你应该拥有童真
《凯尔经的秘密》就这样被导演通过一些躁动的天书般的符号和一个来自天外的奇异女童的声音,轻而易举地表现了出来。就这样直截了当,毫不拖泥带水。 怎样表达主题,以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风格来表达才能让观众接受喜欢,不仅是导演技艺的体现,更是他才气才情的展示。不得不佩服导演汤姆.摩尔非凡的表达能力,虽然这是他第一次执导的影片。一下子被打动。 电影的主题用线条简单色彩明快的插图动漫讨论了一个有关宗教与信仰的问题。故事浓缩到中世纪凯尔斯一个修道院,以修道院为切入点,以《凯尔经》为线索,展开情节。 古板保守的修道院院长为防止北欧海盗入侵,与一些艺术家教友日日不停地修筑堡垒以求安全。十二岁的布伦达是这个修道院的实习画师,他在院长叔叔的严厉管教下,每天都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从未踏出堡垒一步。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亦从未想过要看看外面的世界。 小时候,我们总会和布伦达 一样,被家长或老师限制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不准做这个,不准做那个。许多儿童该有的天性童真就这样被泯灭。对家长和老师的话从不敢违背,很少问为什么,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缺少思想勇气,不能判断是非,以至于长大以后缺乏主见。 导演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影片即照顾到成年人的心理,也周到地照顾到小孩子的感官。在布伦达的身上,不管你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子,都或多或少地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影片最后,年老的修道院院长对布伦达悔恨地说:“你还是孩子时,却失去了所有的童真,这是我的错!”
出色的动画,经典的故事,我感兴趣的凯尔特题材。无可挑剔。欧盟电影展看的。
没有信仰也看得泪流满面,最后一个30秒三格三个季节的单镜头直接就营造出了史诗感,片头与片尾也是混沌和光明的对照。每一帧细节都完美得像艺术品,卷轴式运镜就像文明演进,UNITY。
画面音乐5星,情节3星
太美了,沁人心脾又给人无限遐想,仿佛回到小时候,很多事情第一次从未知到已知的兴奋——“我最不怕的就是想象!”谁能想到和恶势力的搏斗竟是粉笔画大战贪食蛇呢?太可爱了!好想在阿诗铃的歌声里化成一阵烟,飘去世界上那些神秘又美丽的地方
如绘本般美丽,OST也很赞!
那精灵唱的歌好听极了!
阿凡达2.0,画风大大大大大爱
诚心地讲,这部动画无论剧情再紧凑,意义再深刻,其实都无法超越极致华丽的配乐与精美绝伦的画面所带给我们的从异域席卷而来的巨大震撼,所以也请不要再纠结它的剧本问题了。
墙里墙外的世界,经典的绘本风格,出色的配乐,英伦腔调。Aisling在爱尔兰语中有梦、愿景(dream, vision)之意。2009欧洲动画节最佳导演奖。2009第33届法国昂西动画影展“观众大奖”(AUDIENCE AWARD)。2009爱丁堡电影节“标准生活”观众票选奖。
将儿时睡前故事一般的情节,加上对宗教对人生的感悟,配合精美的画面音乐,精美绝伦!——————以上都是屁,不足以形容它带给我的感动
原声和画风太棒啦~
汤姆·摩尔处女作,手绘动画永远都值得尊敬,几乎每一帧都绝美,配上恰到好处的音乐,确乎纯粹的艺术品。人物线条干净简朴,后景则复杂华丽,内涵具有多重解读的潜力,不过总体看还是不若[海洋之歌]那般灵动、瑰丽、完整。叙事上前后有所割裂,清新梦幻的儿童成长故事与残酷现实的屠杀与逃亡相连,后半程(入侵、逃亡、成长、传承、归家)仅占1/4篇幅,节奏过快。伊丹和布兰登持守传承的《凯尔经》内页始终未呈露出来,升华为普遍的知识与精神财富之象喻。几个绝美的场景:背景中绵密繁复的脚手架;纯朴的粉笔简笔画;阿诗琳坐在高塔的窗沿哼起谣曲(古爱尔兰诗歌《Pangur Bán》),让猫猫的灵魂去偷出钥匙;咬尾蛇失去水晶之眼,疯狂自噬;维京人攻入后的黑红白配色,漫天雪花与烈焰废墟;以春夏秋三联画凝缩成长过程。(9.0/10)
无论是题材还是画面抑或OST都很棒,部分细节没交代清楚,并且结尾稍显仓促,但瑕不掩瑜,此片超越UP成为我心中的09年年度最佳动画
Original and beautifully drawn.
这部片子主线虽然是比较严肃的话题,但影片中有很多很幽默的情节,最喜欢阿诗铃在高塔窗边唱歌那一段,歌声空灵、婉转清透,带着神秘又像带着无限延伸的希望,特别特别的美。
虽然是手绘动画,也想表现手抄书的感觉,但实际成片却是完全的电脑制作,电脑勾线,电脑上色,最后产生的矢量绘图令手绘感荡然无存。跟阿祖尔和阿斯马尔一样,也是电脑技术摧毁出色设计的例子,不过整体效果是比完全3D的前者要好,前者的画面对设计人员来说简直是悲剧。导演很嫩。
《海洋之歌》导演前作,爱尔兰的《天书奇谈》。宗教色彩浓厚,音乐还是一贯的悠扬动听。其实不太喜欢过于工整的矢量风格画风,做到精致繁复很多,但能做到如此有灵气的,寥寥无几。
画面很华美。音乐也不错。人物很可爱。故事……我没感觉。
画风很异域。技术质量上乘。故事。嗯。好薄弱。
这样的画面才不愧“动画”二字。爱尔兰的悲伤简直渗透入骨,不管啥艺术作品都予人一种“好可怜”的感觉,哪怕画面华美至极。那个猫叫“胖哥胖儿”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