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谈郭燕
之前看过一句话。原句我忘了,大概是说,好的剧本,人物的下一步行动必须是非这么做不可、没有其他选择的。我在《北京人在纽约》里看到了这句话,特别是在郭燕身上。
推动人物做非这样不可决定的,是性格与环境。
郭燕的一个突出的性格是清高。从她的穿衣风格就能体现这一点。剧中三位女性角色,阿春经常穿碎花或者鲜艳色的衣服,这不必多说。秀梅虽然沉稳,但也有花花的衣服。只有郭燕,从头到脚都是文艺女青年的打扮:纯白、深褐、浅咖、暗红、淡粉色系的衣服,万年穿的浅色牛仔裤,唯一比较艳的就是第一集那件水红色的外套了。
郭燕与王启明分开,也是清高性格使然。我看剧时,总有人在弹幕刷郭燕嫌贫爱富。这点我特别不认同。郭燕如果嫌贫爱富,刚开始就不会说自己先赚钱养家,让王启明安心追求音乐梦;后来王启明发达David破产,她也不会一股脑把所有资产还给David,跑去做清洁工。我不是说郭燕不爱钱,她当然想逛大商场,住大房子,给女儿优渥的物质条件,但她心里除了钱还有别的东西。
并且,我认为郭燕和王启明的离婚是有预兆的,即便David没有出现,他们俩的价值观也已出现冲突。开头第3、4集我们就能看到王启明价值观的转变:他意识到来美国追寻音乐梦已行不通。剪去长发,大街上捡家具,王启明要讨生活,更要成功。反观郭燕,劝王启明养手伤、学英文、找体面工作、继续申乐团…王启明在慢慢适应融入到美国“有钱就是爷”的生活,而郭燕没有。她还是清高的,想要做个文艺女青年,想要个艺术家丈夫。David对郭燕的追求,只能说打击了王启明的自尊心,加深了他对钱的执念,加速了他们分离。或许赚了郭燕一波好感度,但绝没有到引得郭燕抛夫弃子那么严重。
弹幕里还经常有人刷“郭燕作”。我只能说,“作”是一种行为模式。行为背后透露的是郭燕清高、生存情感两不分的性格特点。你很难单纯的评判这种性格是好是坏。只能说这样的性格,在美国资本的大环境下,在与王启明David等人交涉的中,引发出了“作”的结果。但不可否认,后来宁可当清洁工也不联系王启明David,也是这种性格带来的闪光的一面。
说了这么多,反正,郭燕在我心中人设是立住了。
2 ) 1993纽约,2016上海
这部片子出来的时候,我4岁,远远没有到出国的年龄。然而,23年后,人在上海,感觉几乎是可以套用人在上海的翻版。
公车_地铁来回地换在通勤的路上。挤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
不论原本你在家乡混得如何,在这里通通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底层工作人员。拿着刚好可以支付房租和饮食的收入。
王启明那句:问我是资本家吗?这么说,当你们能进到这家公司成为雇员时,你们是不是很开心,相对于那些落选的人讲?这么一来,你们从没有被剥削的价值晋升到有权利被剥削,你们应该感到庆幸。
还有,不要对我抱有幻想,我就是个坏人。如果你们一开始就认清我就是个坏人,也可以安全放心,不存有主管幻想,我就是个坏人。
人要本分,这也是种美德。……”
也许,套用在我现在的领导身上,正好适合,“不管他对你笑得有多甜,他始终是你的老板。”秀梅指着David对郭燕说。
23年后,同样的场景发生在上海。老板私下对我嘘寒问暖,生病介绍医院给你,下班顺路带你回家,但是,倒了炒你的时候,他绝对不会手下留情。
关于爱情。
“在美国,骂总统还是上床,都可以很容易,难得是借钱。”
朋友和他女朋友,认识半年后结婚,然后,不到一年,俩人离婚了。
再看看上海,人们为了买房省利息,排着队去离婚……
“你跟我结婚是不是为了我的房子车子还有我的钱?”
“那你到底是爱我还是爱你钱?”
“钱。”
一家老小,原本其乐融融,夫妻甘苦共度十多年,共同育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儿。
到了纽约,家庭分裂成原子化。——妻子嫁作他人,丈夫外有情人,女儿刚满18岁就结婚,还是嫁给一个比他老爸还大的白头发老爷子。
年轻有为又帅气活泼的美国男孩,以为遇上他可以相扶到老的中国美丽妻子,但结局确实,这妻子害得他家财散尽,公司破产。
“说到底,他不过像所有美国年轻男人一样,充满热情,聪明,反复无常。但只不过是个没长大的孩子,成年人总想着相互了解。”
“你知道,除了你我心里不会再爱上别人。”
在这里,纽约,结局草草,谈不上喜剧或悲剧,每个人都孤独收场。每个人都为一次出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这个给了你无数诱惑和成长机会的城市机制,到底是好是坏?得与失之间,孰轻孰重?如果重头来过,是否有更好选择?也许,不论怎样选,都没有更好的选择。就像,不论怎样逃,都没有更好的生活方式,充其量不过是隔靴搔痒,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3 ) 北漂看美漂
小时候看过这个电视剧,懵懵懂懂,只知道阿春的风情,郭燕的温婉,王启明的酷,宁宁的叛逆,但是在我也北漂之后再看这个剧,还是别有一番滋味。
曾经我也特别不理解,为什么郭燕的姨妈不会接他们去别墅住,而是租了一个恐怖的地下室,还要他们还钱。同样电视剧的结尾,王启明也是这样对待他刚来美国的朋友。我以为只是为了凸显文化的不同,但是我去北漂了之后,能够理解一些。在寸土寸金的地方,生活的残酷就是无处不在的,所有来过这里的人,其实都是经过一番洗礼的,所以你想直接含着金汤匙就能发展的确是很幼稚的一厢情愿。踏着血路走过来的人也没有责任要分朋友一杯羹,这种事情不止在美国,北上广也比比皆是。大家似乎也会默契的行程边界感。
曾经我以为阿春只是个风骚的“坏女人”,而郭燕是那种“温婉”的中国式女人,但是现在我才明白,阿春是那种骨子里透露着勇敢,优秀的独立女性。那种风情也是她的盔甲。但是郭燕其实是软弱的,势力的,甚至在随波逐流中有些迷失自己的笨女人,虽然后来迷途知返。其实想想北漂的我,也越来越像阿春版汉子刚毅,但内心也渴望婚姻的温暖,只是无奈战场版的北京也没有爱情,只有合作。
其实阿春和王启鸣一样有才华,但是当王启鸣心高气傲的觉得自己来美国就是当艺术家的时候,阿春淡然的成为餐馆老板娘。难道她没有梦想吗?难道她没有自己热爱的专业吗?但是在美国,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是一个风情万种的老板娘,她有自己的营生。所以她可以独立的做决定,与卡特同居而不是结婚,充分尊重给自己的感情。面对孩子的病痛果断的启用中药医治,抗衡卡特家族的美国传统歧视,并最后赢得官司。甚至在王启鸣生意风生水起的时候,她拒绝包养,弃他扬长而去的潇洒。在帮助王启鸣起步的时候,她的商业头脑和才华展露无疑,她迅速抢先一步挖走大卫的熟练工,这也是王启鸣能拿下第一桶金的重要原因。同时她也机智的入股并给王启鸣打欠条加高息,在阿春的眼里,美国的战场本质让她羽翼丰满同时也有鸡血满满的战斗力。
相反郭燕的软弱和随波逐流也暴露无遗。她嫁给大卫其实就是忍受不了王启鸣起初的穷困,也就是捞女的行为,她看中了大卫的游艇房,他的厂子和他的美国人身份。麦卡锡夫人的名头她是喜欢的。但是我们无法讨厌和责怪她的原因不过是因为这不是她处心积虑的行为,也只是她的无奈和懦弱,说到底她没有阿春面对生活艰难的独立和坚韧。郭燕是端着的,但是阿春是可以放下脸面豁出去活着的人。云泥之别。后来她就陷入大卫和王启鸣之间的相互愧疚中,结果妥妥的伤害了两个男人,也让宁宁没有一个完整安稳的美国的家。后期的郭燕在酒瘾中麻木自己,其实也是被美国文化吞噬的隐喻。好在最后迷途知返,医学深造加勤工俭学的郭燕还是回国教书了。她的确不适合美国,这种东方女性特别有的顺从和柔软的确不适合民风彪悍的西部世界。
曾经我觉得大卫很美国,而王启鸣很直率,但是这次我发现我很喜欢大卫这种爱尔兰人的能屈能伸,也同样意识到王启鸣也有腹黑后钮钴禄王启鸣的历练。在资本的市场,大卫其实比王启鸣更加老练,他懂得剥削中国黑工的暴利,也知道改进设备提升效率的资本家思维,同时对于破产创业的资本游戏也是游刃有余。尤其是他为了创业攒第一桶金要去竞争对手王启鸣手下打工,这能屈能伸目标明确的人格也赢得了王启鸣的赞赏。后期商业挤压弄垮王启鸣,但同时又和王启鸣联手弄垮一直压在他们头上的老东家安东尼,真的有些基情四射的商业头脑真的让我对大卫刮目相看。特别是他努力挽回的郭燕,真的再也无法挽回的时候,他深情目送郭燕离开,那一刻,我也为大卫心碎。至少在那一刻,他对郭燕的深情已经碾压王启鸣了。
当然我们的大男主王启鸣主角光环围绕。从他第二次从肯尼迪机场回来准备搏击纽约这个战场的时候,钮钴禄王启鸣就上线了。他利用郭燕的内疚套取情报,击败大卫。他钟情阿春甚至不惜抛妻弃子。但即使这样,他的良心依旧存留了一半,所以他没有办法像大卫那样干脆的破产老赖的不付工资。钮钴禄王启鸣还是有典型的中国道德感。此外,钮钴禄王启鸣对宁宁也慢慢不再上心,不再像中国父母那样全部的世界就是自己的孩子,他的生意情人才是他的世界。
曾经我很讨厌宁宁,那种刻意的叛逆和拧巴让我不适。但是这次我发现其实宁宁的家庭观念很重,她的叛逆也只是家庭变故的阴影而已。她一来美国的时候,就天真的以为是一家三口和和美美的场景,住着大house,和在北京一样的其乐融融的生活。但是这个家已经分崩离析,支离破碎。开始她以为是王启鸣当了资本家抛妻弃子,又找小三,其实这也是传统的中国式家庭瓦解的模式,但是在美国它倒置过来了。于是她讨厌王启鸣的资本家恶臭,排挤阿春。后来宁宁发现其实自己的母亲也有问题,她懦弱和大卫的关系也是一地鸡毛,而且还酗酒,无所事事。所以她彻底发现自己的努力都是徒劳,于是她才开始叛逆的跟斯蒂文在一起,甚至跟斯蒂文的爸爸结婚。其实我觉得除了要显示东西方教育文化的差异以外,更重要的是宁宁渴望的是家庭的温暖和团圆,而这一切被美国的文化撕碎了,所以她也被吞噬了。这里面暗含了一个中国式的家庭关系,就是孩子习惯性通过叛逆的行为引起父母的注意,从而得到关爱。但是在美国,阿春提醒过王启鸣,作为父母对于孩子只是默默远送还不是控制。王启鸣还是中国式想要控制宁宁的青春期和感情走向。但是后来王启鸣也明白了,他应该放手。于是在大李的葬礼上,宁宁也明白父母也有各自的感情,她想要的家庭温暖终不可得。父母也明白了孩子也有自己的独立不可控制,所以一家人好聚好散分道扬镳。
这个剧整体的色调是压抑的,美漂和北漂的色调也许就是如此。努力的扎根,奔命的留下,只为了最后的归属感,但是地狱也好,天堂也罢,其实从来无关你爱不爱他。于是最后一幕的王启鸣只想蔑视这一切,然后融入滚滚的灯红酒绿之中。
4 ) 看完了。
《北京人在纽约》终于看完了。心很沉。
哪个发达了的人未曾拼过命?问题是,过劳死是随机的。心高命薄的崩了,命大的活着。生活的选择是一场赌博。
王起明就得配阿春。
是纽约激发了王起明在国内被埋藏的赌性,而这赌性是郭燕不能理解也没有的。 刚来到纽约,看着曼哈顿繁华的夜景,初次激发王起明的野心,他兴奋地想象自己是个指挥家,陶醉地指挥起来,可以看到他操控的欲望。而郭燕只是静静地坐在那,一言不发。王起明初到纽约,想当爷的他和谁都有冲突,包括阿春。郭燕,和谁都没冲突。在王起明自己设计毛衣图案时,郭燕对他说,必须按着客户要求的图案来做。王说这是天才的作品,郭燕却觉得自己的丈夫不成熟——生活已肌寒交迫,王起明却在做梦。于是她改嫁给了David,那里有现成的别墅、车子、身份。只有和王起明流着同样血液的阿春看到了投资机会,也知道王的聪明加上个性会在纽约发财,帮了王一把。
王起明大叫着不想当孙子,就想当爷,郭燕劝他安份回去阿春的餐馆打工。王起明在最困难时向阿春提出辞职,阿春却说早把工钱准备好了。从一开始阿春就如此了解王起明,即使那时已经喜欢王,还是放他走,她懂他的不甘心。
郭燕在David破产后离开了他,就像她当初在王起明一无所有时离开王一样,她只选择眼前的东西。她最初离开王起明时,哭着对秀梅说:“我和王起明十几年夫妻,到这分了。我们招谁惹谁了!”她离开破产的David时,对姨妈说:“可惜我没这个命。”看到这明白,郭燕不是没享福的命,而是她不懂得她已经来到了纽约这个冒险家的天地,她不懂这里冒险家的心,也不敢与冒险家在一起。她看不到潜在的利益。
男人的征服欲和好奇心与小孩子并不二异。无理性地泼冷水、骂做梦、否认其自身能力没有任何好处。未成功时他会说你小瞧他,成功了不会记得你支持过他,成功的他此时却与另外的女人在一起,而与你在一起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听了你的话根本没有尝试过。索性如阿春般放手,只是客观地点列出利弊,让其自己选择,并不否认其能力,碰壁了自然会回来找你。男人未成功时觉得你相信他,成功后会感激你的好,失败后知道你提醒过他。
5 ) 来谈谈北京人在纽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配乐与画面
这部电视剧我非常喜欢,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心境反复看,犹如电视剧的主题曲千万次地问。问自己究竟是谁,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是否对得起自己,还是离得开“你”?
片中很多典型80年代有disco风格的音乐不知道叫什么,印象也不是很深。
开篇不久,王启明与妻子在姨夫的车上观看迷人的曼哈顿夜景时配的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进行曲——the stars and stripes forever。旋律节奏铿锵有力,起明与郭燕踌躇满志。我非常喜欢郭燕的眼睛,亮如寒星。而前座的姨夫始终未发一言,像一座黑色的塔。随着最后一个小节定音鼓一锤落下,车子刹稳,艺术家的手连同大提琴一起搬进布鲁克林的地下室。
起明上下班日日穿过纽约的地铁,人潮人海,一首someone道出几许孤单与他眼中的众生百态。
裂痕显现,大李喊他们一起去参加华人聚会,当然大部分是北京人。臭贫、男女之间的暧昧、脱衣舞过后,画面切至一架钢琴,北京颂歌响起。镜头缓缓扫过,众人唱的投入认真,表情凝重而沉淀。那色调也像是洗照片的暗房般的暗红色。
灿烂的朝霞
升起在金色的北京
庄严的乐曲
报道着祖国的黎明
……
这让他们想起了什么?他们来自全中国最值得骄傲的地方,那里有他们牵挂的亲人,有根植于另一个国度与意识形态的情结,而那里,也是回不去的北京。
相约如梦始终贯穿着起明与郭燕的感情。片子中多次出现,并且分列中英文两个版本,但内容相似。郭燕的背叛十分隐晦,起明万般不舍还是选择成全。苦。只有苦。
最喜欢的歌词是这两句,
青春是雪,爱情是冰,一切终将消融。
青梅竹马的感情纯洁,但宿命般易折易断,经不住任何考验。
忘了昨日的约定,不再有海誓山盟,我已经是看客,就让我走得从容。
怎奈心里想逃,却逃不掉,说你也是说我。多年以后已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再无交集。
郭燕搬进David家后,纽约展现了和煦的一面。清晨推开房门,天鹅翩然游来,黑管声舒缓流畅。很遗憾不知道这段轻音乐的名。
很喜欢的一首插曲,time after time伴随着一组长长的叙事镜头,阿春一直在开车。后来导致我觉得这首歌十分适合开车时听或者坐车穿过熟悉的城市街道时听(心思太泛滥了)。满满的彷徨与挣扎。
郭燕与David去新婚蜜月旅行时,起明拿到了美国人生中第一个order。一方享受着从未有过的自由与快乐,一方吸者三五烟拼命的刷着毛线机织毛衣。最喜欢起明嘴中叼着烟看图纸眯着眼的表情,认真又性感!姜文太棒了。这一段剧情与音乐配合巧妙紧密,来自Ennio Morricone:The Mission.mission一词一语双关。在06年都灵冬奥会花样滑冰一组自由舞当中也使用了该曲目,但觉大气磅礴,一气呵成,令人心潮澎湃,感受到力量与艺术的结合。扯远了…
王启明来到了他在美国的巅峰时代,一举奏响了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音符。Antonin Dvorak:4.allegro con fuoco op.95"from the new world"欲抑先扬,瞬间使听众的感官沸腾起来。舞台是起明的,回忆也是他独享的。美国,纽约,这样一个让他让阿春朝朝暮暮又扼腕叹息的地方,一块改变命运的新大陆。这一段略俗套略刻意,但我很喜欢。不得不说的是,主题曲千万次的问最后的几小节与自新大陆的主题异曲同工,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也颇有交响乐的风范,放在片头,燃起了当时的观众对未知的美国无限向往。
待续……非专业,诸多纰漏,愿你我共交流。
6 ) 郭燕和白秀梅
继续北京人在纽约的观后感。没有出国经历,甚至跳槽的经历都没有过。看过了,只能写对剧情的认识,对人物的感觉,只能写自己的感受。别想写出啥高度深度冷静客观。
最让自己纠结的人物是郭燕,其次是白秀梅。
先说郭燕,剧中的有关郭燕的两句话印象深刻,一句是“我和王起明十几年夫妻,到这分了。我们招谁惹谁了。”一句是白秀梅对郭燕的评论“她太软弱了”。
郭燕和王起明的分手让我摸不着头脑,为什么就会分手呢?而机场分手后紧接着的场景竟然就是郭燕和大卫的婚礼,这样的对比反差强烈刺激我的神经,在还想不太明白分手的原因时,郭燕又走进了大卫的怀抱,一点不做作的说,作为观众,到这里,我则是对郭燕充满了怨怒。意识和潜意识里都无法接受郭燕这样的成长。
当然,剧情里有了足够的铺垫。来美国,生活没有着落,只能打工,王起明来到湘院楼刷盘子,郭燕到了大卫的制衣厂。郭燕所具有的中国传统女性的矜持、勤苦、任劳任怨,赢得大卫的好感,进而是对郭燕明确的表白、狂热的追求,虽然郭燕严正的表达了对丈夫王起明的忠诚,但美国人不管这套,认准了自己喜欢的,就无所顾忌的追求,没有中国的所谓道德的讲究,破坏别人家庭的良心罪责。大卫的追求完全是美国式的正大光明,对郭燕表白,找到王起明说清楚,让王起明离开郭燕。对郭燕不停的加薪升职,参与公司管理,找各种机会带郭燕外出,增加和郭燕单独在一起的机会。通过对郭燕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打动郭燕。作为一个到异国他乡衣食无着的女人,得到老板的爱意深厚的关切,不动心似乎也说不过去,虽然,她和王起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虽然,之后她和王起明又夫妻十几年,恩爱无间;虽然,他们共同来到异国他乡,希望坚持挺过风风雨雨;虽然,他们还有一个可爱的十二岁的女儿,虽然还有许许多多的虽然,但,外部环境的置换,让他们从小营造的三十几年的坚不可摧牢不可破的爱,慢慢裂开了痕。能说郭燕对王起明的爱和王起明给予郭燕的爱不够强大不够坚韧,似乎不能又似乎能。不能是因为二人似乎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离开,返程,回国。但只是似乎,郭燕在犹豫担心,担心的是大卫会不会来送她最后一程。王起明也没有忘记和阿春的忘情告别。所谓的夫唱妇随,举案齐眉,是不是只有在孕育传统的土地上才能生长才能枝繁叶茂才能根深参天,而一旦离开这片传统,离开故土的营养,夫妇之爱,就显得那么苍白脆弱那么无助无力,一如郭燕和王起明这样有着深不可测的情感基础,一样是神马浮云。
如果没有返程的机票,继续下去。郭燕会有怎么样的选择?一种是离开大卫和他的制衣厂,另寻出路。坚定对王起明的爱。但这不符合郭燕的性格,郭燕的性格,白秀梅的评价恰如其分“太软弱”,或者说,感情上太软弱。其实,当大卫在湘院楼和王起明见面,到郭燕的住处和王起明表明态度后,郭燕向王起明所标榜的决绝的态度和决心,已经是心虚的表现,不然,又何须多言呢。只有信任不足爱意不够才会信誓旦旦如何如何。好像说出了一定绝对的话,王起明才会放心下来,恰恰表明二人的关系已经不再像从前无猜无忌。而心虚,也是因为此时的郭燕对大卫由刚刚开始的戒备甚至一点点反感到了接受喜欢的程度,正如大卫自己对郭燕所说的“我正在得分”。这是一个让我倍感感伤的发展,为郭燕和王起明的婚姻出现裂痕,为郭燕不够坚定的爱情意愿,为大卫的步步紧逼渐渐得势。纯粹个人观看感受,心理上不能接受的正是郭燕的变化,当然,郭燕根本没有变化,她的心理、性格一直如是,软弱,容易被左右,缺少主见,依附性强。所以,情感慢慢倒向大卫也是情理之中。自己不能接受,也是个人情感上不能接受郭燕对婚姻的不忠,对王起明的离弃,虽然形式上郭燕没有但郭燕心理的变化王起明了如指掌。所以,从机场出来,王起明会毫不犹豫的与郭燕分道扬镳,各走各路。不管郭燕如何请求痛哭,王起明则毅然决然地把郭燕送进出租车,自己头也不回。王起明对阿春的态度不免暧昧,但他更不能忍受的是郭燕精神情爱的出轨,可能他认为,自己对婚姻的忠诚对爱情的忠诚要比郭燕做得足够好,所以他无法原谅郭燕,所以机场一幕是事情累积的必然的爆发,分手已经是不可避免,只是早晚的问题。还有,或许他认为郭燕离开他,可以在生活上脱离暂时的苦难,不必跟着他受苦。大卫对郭燕的追求是真实无虚的,而郭燕心理情感的转变是难以瞒住王起明的。郭燕离开自己的归宿,必然是大卫必然是衣食无忧,物质上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不必整日为生计打拼奔走了。再不然则是王起明对郭燕背叛的惩罚,这种惩罚是持续性的,分手只是开始。所以,当王起明把宁宁接来,宁宁入睡后,假扮夫妇的二人在客厅争吵。
“就算我不该离开你,我也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你还要我怎么样?难道非要我跪在地上求你?求你宽恕我吗?”
“你说你都说些什么乱七八糟的?有意思吗,这么着?”
“王起明,你变了,你是比过去有钱,也比过去有气派,可是你心眼变小了,你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我后悔。让我后悔不该离开你。”
“你可以不后悔,我没逼着你后悔。你看看这房子,你再看看这家具,你再想想女儿,要不是你当初那么愚蠢,这不是一个挺好的家吗?后悔”
“那你有没有想过你现在的一切是怎么来的?要不是我两次背叛了大卫,你会有今天吗?”
“哎呦,可笑,真可笑。”
正如郭燕所说,王起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她后悔,后悔离开,后悔背叛,都是做给郭燕看的,都是对郭燕的惩罚。
所以,没有回程机票的话,郭燕的选择也会不可避免的走向大卫,没有其他的假设的可能。
对郭燕关注的另外一个人物就是阿春。每当王起明春风得意、意气风发的时候,阿春都会提起郭燕。王起明的发迹源于郭燕的愧疚,源于郭燕因愧疚而对大卫的背叛,给王起明介绍安东尼,告诉王起明大卫的商业机密。两次对大卫的背叛让大卫破产,让王起明发家。这就是在感情上摇摆的郭燕。一切源于她对感情的“太软弱”。迈出了第一步,就不可能永远不可能再回到从前了。诸般波折之后,郭燕之于王起明,王起明之于郭燕,都已经不再是陌路、朋友、爱人、亲人所能解释的关系了。爱恨交织,恩怨情仇,万缕千丝,欲说还休。
另外一个让我非常奇怪的人物是白秀梅。她是大卫的助理,少言寡语,务实能干,善良聪明。她对大卫一往情深,但她爱大卫的方式就是让他得到幸福,看大卫和郭燕的结合,而不是去追求去争取自己的幸福。在大卫气急败坏责问是谁向王起明泄露了自己的机密的时候,白秀梅选择了自己承担责任,而没有说出郭燕,还告诉郭燕,大卫已经怀疑她,让她做好准备。当大卫算准了王起明会因为股市过热投资出现风险,而自己就可以趁机东山再起时,他再度邀请白秀梅来自己这边工作,白秀梅说,自己不会帮着别人出卖你,再次表明了自己对大卫的忠心。而当王起明陷入大卫设计的局就要走进去的时候,白秀梅又再次提醒王起明要弄清楚状况再投资,不要盲目。合理而有分寸。当她和恋爱对象国内来的一陈姓画家约会时,无意听到了陈还有另外一个女人。她没有表现出生气恼怒,而是平静接受,继续交往、直到结婚,结婚时,她向陈杰提出请朱丹来参加婚礼,明确告诉陈杰,这是自己的选择,无论陈杰和朱丹的过去如何,她都会和你陈杰结婚。那句话“你有才气,可想在美国立住脚太难了,我能做的就是帮你在美国弄到身份。”怎么听怎么感觉就是雷锋,心地善良,善良到婚姻都是在帮助别人的程度了。郭燕好像曾经问过她为什么要结婚,因为没有爱情。白秀梅的回答也很简单“因为他需要绿卡,我需要一个家”,似乎结婚无关爱情。
白秀梅这样一个善良到一直都是默默助人到无我的人物让我简直无语。固然是善良的天性,还是因应异域的环境才会如此呢,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吧。
吐血地发现:当年的我以幼齿的年纪观看了这么多部有着深刻时代内涵的电视剧,现在的我却死命拖着青春的尾巴不撒手倒回头去看了这么多部幼稚的电视剧。我的匪夷所思的电视剧之路啊~~~~~~~~~~~
3岁时的电视剧,以前的审查制度宽松多了,粗口,性暗示,咬文嚼字都有一股范。美国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是战场。只有胜利者的才配说讨厌。郭燕是中国式的优秀女性,可是由于自身没有主导力,产生了一些悲剧。为一直打鼓的黑人点赞
有钱人的天堂、没钱的人的地狱,不光纽约,北京也快了。
以前的编剧水平太高,每一句台词都让人思考,每一个人物都有饱满的性格特征。人这种生物就是介于神与恶魔之间的。为了姜文而来,被郑晓龙和冯小刚圈粉。
郑晓龙领先这个时代近20年啊
发现小时候真是看了无数国产电视剧啊。
当年也许很震动,现在看来已觉得是老生常谈。不过姜文和王姬还是让人物充满了生气,演郭燕的整个跟一游魂似地,毫无魅力。
http://www.letv.com/ptv/pplay/22360.html
有一种情怀,叫做american dream。有一种生活,叫做在别处。有一种灵魂,叫做漂泊。有一个地方,叫做回不去的家乡。
那时候的中国人还是有精气神和气质的。可能现在是最可怕的时代,看对女人审美的标准就可知。
我认为最灵魂的一句话是燕子的姨妈在酒后点出来的:“我永远不是一个美国人,可是我也忘记了中国人的滋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在世界的眼里还是贫困国家,早期去海外淘金的华人归属感弱,时间久了,融不进异乡的文化,也忘记了本土的味道,是一种无根的漂泊,有风光,更多是心灵的艰辛。
小时候的回忆。原来导演是冯小刚呀,有个认识的业内人士这样评价他:站在中国主流思想的前端。一点没错。
粗拙到穿帮的《北京人在纽约》放置现在终于可以翻译成“异乡人在北京”了。塑造人物从来都不是冯小刚的强项,他最擅长的是刻画其深得真传的资本原则。将那些脸谱化的人扔进犹似天堂又似地狱的“纽约”并不是他领先了时代而是未来早已存在了历史当中。想当初冯小刚请姜文在戏里洗碗吃拳头,如今姜文正在戏外喊崔永元和冯小刚看《邪不压正》呢!
第一部反映在外国的中国人生活的作品,拍得很经典。
千万里,我追寻着你。time and time again, i ask myself。呵呵。歌不错。姜文不错。
现在才知道当初这部是姜文拍的啊,好小的时候跟着妈妈一起看的,现在觉得姜文超有范儿的~~
现在想想,这基本就是一个封闭系统里的“在”。跟真实的,或者大部分的纽约,没啥关系。也完全可以说,北京人在哥伦布大农村,一样成立,但移民的心态倒是蛮真实的。
很真实的反映出,出国热后的思考!
我已经变得不再是我,可是你却依然是你
美国似乎没有多么大的变化,纽约还是纽约,看到圣诞时想起洛克菲勒中心那窄小的溜冰场,顿时就掉眼泪了。美国改变人太多了,也能理解姜文的不得已,最喜欢王姬,能忍能狠能善能恶。看90年代初国剧这么开放!多少亲热镜头今儿的电视剧里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