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讲述了一位刚入职的警官反抗印度种姓制度的故事,片名即指印度《宪法》第15条:任何人不得因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视。阿扬在成为警官的第一天就目睹了印度某个下等村庄的罪行,受害者是三个未成年的女孩。他必须做出选择,选择顺从传统的种姓制度,或是听从内心本能的呼唤,为正义而战。我感觉这部影片还是可以的,我本人比较喜欢三这个数字,打少分了的话别介意哈
敢于正面鞭挞权贵阶层的艺术作品往往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但婆罗门们显然不愿意让低种姓人群欣赏这种作品,所以这也是本片在印度差点不能上映的主要原因。一个能一边享受现代文明的科技成果,一边默许七成的同胞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的既得利益者群体恐怕也不是印度独有,怕什么的,反正贱民们会开挂。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在于万众一心的团结,而前提必须是先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弱化矛盾的对立面。社会财富严重分配不均,社会阶级固化,低种姓民众及贱民永远没有上升的空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占人口数量大多数的贱民群体是不会想着什么民族和国家自豪感的,比起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下顿吃什么才是最要紧的问题。
我也想到了我们国家还有六亿人的月收入不足千元,那么中国梦对于他们来说还那么重要吗?他们提起自己的国家时真的会有多强的自豪感吗?他们配姓赵吗?他们也是后浪吗?
种姓制度只是社会阶级固化的一种典型的体现形式,并不代表别的国家就没有与种姓制度类似的社会问题。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全民对社会性的问题避而不谈,对于尖锐的社会问题选择集体沉默,“群体免疫”才是最令人绝望的地方。问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视而不见,袖手旁观。一部电影不可能直接推动社会的进步,但印度几乎每年都能产出一定量的推动社会进步,针砭时弊,揭露社会问题的影片。并且可以被公之于众,这何尝不是一种进步的体现呢?而我们的电影在哪?《我不是药神》已经就是能公映的极限了吧?戴着镣铐跳舞的电影要看到什么时候?
近年的印度电影歌舞的戏份越来越少了啊,有时干脆就是没有,不过这并不影响好电影的传播,歌舞只是印度电影的一个符号,而不是标志。
看到结尾才想起这部电影的男主就是调音师的男主,还是挺帅的,身为高种姓的他能以既得利益者的身份出演这部电影,恐怕也背负着不小的压力吧。
如今印度电影的选材都很深刻,就像一台透视仪,把社会的顽疾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不管你作为人群中的一份子,是否会感到不适。《神秘巨星》讨论宗教对女性的束缚,《护垫侠》聚焦落后农村妇女的生活状况,《起跑线》展现印度的教育体制和阶级壁垒。这些还只是在国内比较有热度的几部,还有一些冷门的,也很精彩,比如《突袭》,反映印度官僚的腐败和地方宗族势力的强大,还有《谍影丽人》,十分精彩的谍战片,将印巴之间的冲突刻画得淋漓尽致。
不过有一类题材,在不久之前,我始终都以为那是任何导演都绝不敢触碰的,那就是种姓制度。尽管在六十年代印度就已经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直到如今,国家的大部分资源都被几大高种姓所把持,根植在人心里的根深蒂固的思想更是无法一朝一夕所能废除。人们心中依然有一把尺,默默地将周围的人分成了三六九等。这种看不见的鄙视链就像沉重的锁链,压在那些受害者的身上,阻碍着他们的上升和社会的进步。
2015年有一部电影《死生契阔》,里面有对种姓制度的描述,不过也只是将不同种姓的现实境遇客观地描述出来,且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也没有过分渲染,而是留给观众去思考。我想,或许导演迫于舆论压力,不敢直截了当地批判,只能选择隐晦曲折的方法。
不过,《死生契阔》是2015年的电影了,如今又过了四年,终于有一部能正面批判种姓制度的电影了,这就是我最近看的《第15条》。
所谓的第15条,指的是印度宪法第十五条款。这个条款禁止任何基于种姓、信仰或宗教的歧视。然而实际执行得怎么样呢?看看影片中那个落后的村落就知道了。
主角是一个出身高种姓的年轻警察,在国外生活过几年,能说一些英语,这在印度农村人眼里,就是跟“外国人”一样,神一般的存在了。他前往一个到处都是低种姓贫困人口的村落就职。在他去往村落的途中,沿途都是一片凋敝破败的景象,一些皮肤黝黑、长相丑陋、穿着邋遢的农民出现在田野边。司机告诉他,那些都是些低种姓的贱民,不配和我们在一起,我们不能去低种姓人开的餐厅吃饭,不要去触碰低种姓人使用过的东西,就连他们的影子,我们都不要去接触,那会玷污我们高贵的存在。
电影是一部悬疑片,不过与其说是悬疑片,不如说是和《杀人回忆》一样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体制的剧情片。整部电影的氛围也和《杀人回忆》极其相似,沉郁的色调,肃杀的气氛,被时代笼罩下小人物的悲剧,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重感。电影讲述的是一群低种姓的农民工争取加薪的故事,其中三个未成年的小女孩,为了每月多三卢比的薪水,惨遭老板和警察轮奸。
主角作为一名警察,曾经为印度感到骄傲,以往,每当各地的人们来印度旅游时,他总是迫不及待地向他们讲述泰姬陵的伟大。可是如今他来到了这里,却产生了强烈的自我怀疑,那些美丽的表象之下,藏着各种荒唐和罪恶,这让他感到恶心。常年深处都市,他并不知道在这些落后的地方,那些低种姓人群的绝望。
我查看了一下豆瓣,这部电影仅有一条讨论和四篇影评,看来在好莱坞掌握着主要话语权的今天,小语种电影依然难以获取足够多的关注度。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部电影在印度已经引起了大量讨论,据说婆罗门社还向最高法院提交了一份请愿书,要求禁止放映这部电影,可见它的意义。
然而也许会有网友会嘲笑,尽管印度拍了这么多深刻的电影,那又能怎么样呢?印度的社会还不是依然是哪个破样子?不变的大量赤贫人口,不变的女性被强奸的新闻,不变的阶级壁垒依然存在。不过,我想说的是,不要忽视任何一点微小的努力,我们不去深入了解,眼界必然受到局限,而等到某天,突然发现别人已经那样进步了,然后才怅然若失。
其实这种奇葩的制度并非印度独创,我国历史上早已有过类似的制度,且延续了几百年之久,只是没有像印度那样变态而已。
早在汉朝时,阶级分层就已初步出现。大汉开国,打天下的功臣被授予各种爵位,得到大片土地,还能传给后代。这样,经过几代人的开枝散叶,一些地方豪强开始出现。他们把持着基层的权力,垄断了阶级上升的通道,通过任人唯亲和土地兼并,让普通百姓成为依附于他们的奴隶。
到了三国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出现,更是让国家资源被地方和中央的高门大族所瓜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政治登峰造极,偏安一隅的王朝被王与马等几大世族控制,就连皇帝也成为他们摆布的傀儡。而寒门,要么流离失所,要么成为他们的依附人口,为其做牛做马。世族和寒门就像两个平行世界,互不通婚,也互不往来,就像《第十五条》里,高种姓的人努力避开低种姓人的影子一样。
这样的制度无疑荒谬,只是魏晋南北朝距离现在已经非常久远,我们很难切实体会这种制度的恶。在我们的影视剧里,鲜有将古代百姓疾苦描写得真实生动的。在我印象中,似乎就只有电影《大明劫》和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这两部作品没有歌颂皇权的伟大,或是士大夫的所谓气节,而是将体制的病态、社会的顽疾和底层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反而,韩国的一些古装影视里,对于阶级壁垒有着深刻的反映,前不久我看了韩国的古装丧尸剧《王国》,里面的寒门子弟个个形象鲜活,思想和性格都被刻画得十分细腻,让我大感惊奇。当然,我们也有数不清的网络穿越小说,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让我们感受古时的气息,可是就算这一类,大多数篇幅也是在描写战场上的金戈铁马或是高门大族的吟花弄月,少了一些生活的悲苦。
扯远了,继续说电影《第十五条》。有时候,电影比小说更具表达效果,因为它通过情节、画面和语言,将血淋淋的现实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冲击着人们的大脑。我想,或许外国人看完这部电影后,不免庆幸自己没有生活在这个可怕的国家。里面那些低种姓农民,皮肤黝黑,穿着破烂,眼神呆滞,就像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人。他们做着最辛苦、最肮脏的工作,掏粪,清理下水道,搭电线,他们的劳动力廉价得让人难以置信。
我曾在一篇中国人写的印度游记里了解到,中国人去印度旅游,经常被当地的出租车司机骗,因为他们请来一大群本地人上演一整套骗局,让人防不胜防,最终落入他们的圈套,被骗几十或上百元。我们也许会诧异,就为了百来块人民币,印度人要花费如此多的人力和时间,这划算吗?但实际情况是,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笔不错的买卖,因为印度的人力成本实在是太低了。
电影中的另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主角在国外生活过,对于印度种姓的划分其实是不太清楚的。但是他去到那个小村庄后,无处不在的种姓之别让他很不习惯,于是他就好奇地询问几位下属,他们都属于什么种姓,当下属们说出各种种姓的高低之分时,他终于出离愤怒了。起初他以为在印度只有高种姓与低种姓的区别,岂不料种姓的划分复杂而变态,以至于不止是分成了三六九等,而是几十上百等了。他原以为自己所属的婆罗门已经是最高种姓了,却不料就连婆罗门之间,居然也有嫡系和旁系之分,就像我国魏晋时期琅琊王氏比太原王氏更“高级”一样。
如果特朗普看到这些剧情,我想,他一定会忍不住吐槽,这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啊,本来就是个粪坑国家,里面的蛆还分成了三六九等,都是蛆,谁又比谁高贵多少呢?
的确,这种不合理的制度本就是野蛮落后的代表,它阻碍着印度朝着更现代更文明的方向发展,让这个国家至今成为许多媒体取笑的对象(尤其是我们的媒体)。那些印度的婆罗门精英,本应利用手中的权力革除陋习,提升国民在全球人民心中的形象,而他们却选择固步自封,享受着特权带来的既得利益,让整个国家和他们一起散发着刺鼻的恶臭。
印度教的四大种姓从高到低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前三种为高种姓,在印度总人口中的占比还不到四分之一,而低种姓首陀罗也才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多。那么,还剩下将近三分之一的其他人口呢?他们属于什么种姓?
他们统一被称为“贱民”,不属于任何种姓。
所以,归根到底,种姓制度只是所谓的高种姓维护统治的工具而已。为了控制占人口大多数的首陀罗和贱民,婆罗门就只能不断地给他们灌输等级的观念,让他们在内心里就认定了自己的身份,而不敢产生僭越的想法。婆罗门编造神话,把这一套等级制度归结于天神的创造,还宣扬低种姓和贱民应该循规蹈矩,竭尽心力为高种姓服务,这样,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姓。
这一世都混成这样了,还期待来世?
这果然和某些恐怖分子宣扬的“天堂里有七十二个处女”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在这样的洗脑下,贱民阶层居然对这种赤裸裸的歧视习以为常。电影《第十五条》中的贱民,主动不让主角去到沼泽地,主动避开高种姓以避免污染他们。而这并非艺术的夸张,而是真实存在于现实中。在印度某些偏远的农村,如果你看见有些人走路主动避开其他人,或是有些人边走路边拿着扫帚扫自己的脚印,那么他们必定是“贱民”无疑了,也就是婆罗门口中的“不可接触者”。而直到2014年,这一类人还占据着印度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七。“他们不能去村子里打水,小孩子能上学也必须上专门的学校”(百度百科)。
试想,一个人从一出生就被教育,自己就是一个低种姓人口,只配服务于比自己高的种姓,而且不配和高种姓呆在同一个房间,不能一起同桌吃饭,更不配和高种姓的人结婚,唯一能做的,就是服从这一规定,以期来世能成为高种姓。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可言?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可言?这不知要埋没掉多少人才,葬送多少人的梦想。试想,如果占人口大多数的低种姓和贱民有着公平的上升渠道,他们将大量进入国会和司法机关,以及各行各业的重要领域,这样的国家,该是多么地充满竞争力。
当然,印度政府对于种姓制度的废除也一直在努力,他们在政府机构和各种单位中为低种姓人保留了一定比例的名额,这也使得有一位出身贱民阶层的人做到了印度的总统。不过,就电影反映的情况而言,要消除人们内心的歧视,还任重而道远。毕竟,在电影里,那个反抗种姓之别的不合作运动的领导者,被警察在街头枪杀了。
在去年的印度大选中,印人党获得了史诗级狂胜,全面碾压一直呼吁消除种姓之别的国大党。作为一名局外人,我想,印度人民最终看中的还是经济水平的提高,而印人党在这一方面明显优于国大党。虽然国大党天天呼吁消除种姓之别,谁又不清楚这其实不过是为了选票呢?在电影《第十五条》里,高种姓的政客为了农民的选票,做了一场和贱民一起吃饭的大秀,然而讽刺的是,他是自带的餐具。在电影《迷幻旁遮普》里面,某位地方议员每天在电视上呼吁打击毒品,然而实际上他就是当地最大的毒枭,而且直接就用成箱的毒品进行贿选。所以,或许印度人已经看透了政客们的表演,知道与其选择一个拿种姓议题骗选票的政党,还不如选择了更加务实的印人党吧。毕竟,经济水平上去了,文明自然伴随而来。
唐朝时,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消灭了一大批门阀,而此时科举制度也趋于完善,一大批寒门终于有了出将入相的机会。到了宋朝,才终于形成了市民文化,寒门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的阶级。我很庆幸生活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文明的时代,一个人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或许这个时代依然不那么完美,或许阶级会永远存在,但是我们依然有机会为缩小阶级鸿沟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喜欢我文章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微信公众号,搜索“无梦之秋随笔集” 更多精彩影评
Sometimes i think about all the things i wanted to do. I wanted to bring you flowers, but such dreadful things were happening around us every day, that it felt like a sin to even smile at you. Life has been so difficult, that i never managed to find five minutes to sit quietly with you, with our feet dipped in the river. I have never looked at the moon for even five minutes. I don't even have five minutes of peace in my life.
这部电影是对印度本土文化的自我解剖,在一个小小的村庄里,通过三个少女的失踪案层层展开。印度的环境,是出了名的脏。但与这肮脏相比,种姓文化在印度历史留下了更加污秽的印记,至今仍被很多人下意识地遵循。
宪法中写明的第十五条,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男主角把它当做信仰,政客把它当做装饰,贱民把它当空气。
印度有歌舞片华丽多姿,歌声动听。但有《第十五条》,被人尊重。听到有人叫他们“阿三”,我就又会识别出一个傻逼。
不可不看,尽管它不完美。比如结尾,看着感动,却觉得还是有些容易。比如最终的解决,其实权力介入的更多。但我仍然给满分。因为,我们当下,拍不出,不能拍,拍了也会被禁映。仅这一条,印度就比我们更文明。能对自己思想下刀子的人,他不可能不对这个世界善良。一个能够拍摄这样的电影的国家,一定是有希望的!
世上最苦逼的工作什么样? 下面这个,肯定排得上号。 除了一根安全绳,没有任何防护设施,就去疏通下水道。
匪夷所思? 但在印度,无数人还在以这种方式讨生活。
做这份工作,患上严重的眼疾、皮肤病都是轻的。 很多人,直接在下水道里窒息而死。平均每五天,就会有一名清洁工因此丧命。
工资很高? 不,换算下来每天只有几十块人民币。 怎么会有人愿意做这份工作? 一个现代社会又怎么能容许这种工作存在? 你的不解,能在这里找到答案——《第15条》(2019)
印度在我们的心中,离不开这样几个关键词:脏乱差、开挂民族、强奸国度……而派爷今天告诉你,这几个关键词,或许都可以归结到同一种制度身上——印度种姓制度。1一起“不可接触”的轮奸案
2014年5月27日晚,印度一处乡村。 一对只有14岁、15岁的姐妹在遭到轮奸后,被吊死在树上。 兽性程度,完全不输震惊世界的黑公交轮奸案。
《第15条》便以这起让人发指的真实案件为蓝本。 案件,就发生在身边。 尸体和证据,还挂在树上。
快些伸张正义,告慰逝者吧。 可没想到,这起案件对警方来说,凶手和真相都显得“太遥远”。 因为想要查清案件,当然要有接触。 可那死去的女孩,警官没办法进行接触——
因为她们是贱民身份,太“脏”。在很长的一段历史里,印度人被划分为等级森严的四大种姓。 如果用人的身体做比喻,贱民,是被排除在身体之外的。尽管步入现代的印度,早就在宪法第15条明确规定:
禁止国家仅因宗教、种族、种姓、性别、出生地之一或者其复合因素为由而在其事务中或者雇佣中歧视任何公民。
可法律条文敌不过根深蒂固的人心。 从国外归来的副局长阿扬·兰扬,初到贱民聚集的村庄指导工作,想停车买瓶水。 马上被手下上了一课。 贱民碰过的东西高种姓是不能再碰的,彼此之间的影子甚至都不能重叠。
连同一个警局工作的各位同事,也因为是不同的种姓,产生了各种繁文缛节。 这让喝过洋墨水的兰扬,忍不住破口大骂。
于是,当案件死去的是两名贱民。 破案的“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走访贱民时,除了不拘一格的兰扬,其他人是靠近都不会靠近。 失踪女孩可能所在的沼泽,高种姓也不会去踏足。
影片最滑稽的场面,是贱民开始罢工,并给警局门口倾倒上垃圾。 那些警局的人就像是被孙悟空画了圈。除了兰扬和牛,竟然没人能走出去。无法接触,怎么能看到?于是就没人受害,也没有凶手。2
一群只能垂死挣扎的人站在高种姓角度,见识了他们工作中的“难”。
也来见识下贱民的难。最宝贵的女儿被人以那种方式凌辱而死,上不了新闻头条。
他们的亲人跑到警局报案,警局的人基本上都不当回事:他们老是这样。
在兰扬的要求下,警局给女孩立案了。 而警察队长没经过任何调查,就得知了事件的“ 全部真相”——
因为尸检结果他自己说了算。
实在不行,还能把他们的父亲抓起来。
这样做或许是“情非得已”? 他毕竟没办法接触贱民,只能扯谎交差。 可实际上,他接触过——他当时也参与了轮奸。看到了兰扬的决心,他又寻到贱民同伙,不经意地就完成了杀人灭口。
原来,他们并不是不能接触,而是不能平等的接触贱民。 印度种姓制度也并非是凭空存在的。 它关联着印度宗教中的“洁净”观念。 对应的是肮脏的工作,只有贱民才会做。 垃圾清理、清洁旱厕、皮革加工、丧葬…… 印度高种姓的人,是“不需要打扫卫生”的。
两名去世的女孩,生前参与修路。 每天的工资只有25卢比。
因为要求涨3卢比的工资,工头不答应,去皮革厂工作。 就换来了杀身之祸。 忘了说,一元人民币约等于10卢比。
而女孩们想去做的皮革工作呢? 其实就是在小作坊里,给死动物剥皮。 兰扬仅仅是靠近就无法忍受那种气味。
在真实的新闻中,一个细节让派爷特别难受。 死去女孩的家——如果能称得上家的话,有一面镜子——
被泥巴糊在墙上的一小片镜片。是啊,她们也是女孩,也爱美。可生来命运就被写定了:无缘教育,更无缘体面的生活。 她们奔跑在充满污染的乡村。 她们在街头被人教训,无人阻止。
任何人都可以对他们发号施令,然后看得洋洋得意。
他们钻进高种姓用生活污秽阻塞住的下水道,赚取微薄的生计所需。
你难免觉得,这恐怕是影片在夸大吧?
21世纪,怎么还可能有这样的人类文明?但在BBC的纪录片《印度市井》里,派爷看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画面。 流窜在都市里的贱民,同样赤条条地钻进下水道,挖出肮脏的淤泥。
挖淤泥,是因为印度妇女特别喜爱金饰。 久而久之,下水道里可能就集聚了妇女洗澡时流失的金粒。 经过复杂的提炼工作,他们可以从其中打造出纯金。
另一边的海滩之上,生活着40多家贱民。 他们靠在海边种植豆芽为生。
有一天,政府的推土机来了,顷刻之间将他们的家园夷为平地。
但是没有任何实质的解决措施。车子走了,他们在原地重新搭建起家园。
而这对夫妻里的丈夫,本来生活在优越的家庭里。 就因为喜欢上了另一个种姓的女孩,被家人驱逐了出去。 他也就再没能摆脱贱民的身份。
兰扬在国外时,曾向他们炫耀印度的泰姬陵、卡修拉荷。 现在,他可能再骄傲不起来了。3
光明在何方?同样值得一说的,是影片的遭遇。
即便一开始影片就写了一大段免责声明:
可影片上映后,还是遭到了高种姓婆罗门的抵制。
觉得自己被羞辱了。他们抗议的是事实。 但他们本该自己感到羞耻—— 在一个现代文明已经普遍建立起来的世界,他们默许七成的同胞像猪狗一样生活。于是,这个国家也有了那些闻名于世的标签。开挂。开挂的,只能是那些努力活下来的贱民。 那些生活在高级社区,说着英语的婆罗门,肯定不会成为素材中的主角。
脏乱差。贱民们自己都要靠垃圾、泥巴求生,又怎可能摆脱了肮脏?
强奸国度。太多贱民根本无缘教育,自然也无法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人。 他们看自己,也是贱人贱命。 支配他们行为的,就只会是动物本能。 想要拥有女性,就去抢夺。 即便是犯罪也在所不惜,“反正他们也一无所有。”
男女歧视。当种姓间的歧视可以正大光明地存在。 男女歧视在这种文化里,似乎也称不得奇怪。 每一种印度怪谈,似乎都能从种姓歧视中找到答案。 他们规划出了高种姓和贱民,好让高种姓占尽贱民的好处。
可结果其实是,他们整个国家因此被拖进了深渊。歧视造成的恶,会反扑向整个社会。印度的精英,在逃离这个国家。 《德里罪案》 更罕会有外国的精英,会选择这个国家。 影片的最后,兰扬问卖食物的老奶奶是什么种姓。 老奶奶的回答,被一辆经过的卡车声遮掩了。
而这或许,就是印度的未来——固守着泯灭人性的制度,终被现代文明无情地碾过。
期待引进。即使没有身处那个环境,也能感受到他们的绝望。试想,你生下来如果注定只能扫厕所,那怕你成绩多么优秀,你的上限早已注定是清洁工,这人生该有多么无望。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每次看印度现实题材的电影,都会倍感震撼。不仅惊愕于印度社会里的残忍真相,也同样赞叹于印度电影的大胆和使命感。漫长的黑暗固然让人恐惧,但只要能看到光亮,星星之火也会变成灼心的红日。
印度的种姓歧视换成我国大概就是地域歧视吧?
上海国际电影节观影。简简单单,工工整整。其实节奏和音乐处理的不是特别好。但就例如药神,一个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在如今国产片里就实属难得了。其实我们的空间还很大,让大众看到更多,思考更多。这样的主旋律,正能量也很好呀。
2012年在印度游学的时候就发现,种族、宗教、地方豪强等是印度进一步发展的毒瘤。
最后看到女孩活着的感觉真好。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拍这样的电影呢?
跟《炙热》一样没有载歌载舞,只有底层黑暗的现实。尤其看到那个从下水道污泥冒出的清理工小伙子跟街上被拴在车尾排着队挨打的骨瘦如柴的“贱民”时,难过的同时觉得很可怕!人间地狱就是这样子了吧。
有时候,这种暴力背后无声的持久的暴力,会被忽视,达成了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不将之称为暴力,我们将之称为法律与秩序ps虽然有着个人英雄主义,但为印度有这样的题材点赞pps居然是调音师男主
8.2分,印度的《熔炉》。其实我并不觉得这部电影艺术性能超过《嘉年华》,商业价值能胜过《熔炉》,但是这电影对现实黑暗的直接披露绝对不是《嘉年华》的刻意回避能比的上的,印度所处的种姓制度导致拍摄这种电影的难度肯定也远比韩国大。所以印度能拍出这部电影真的了不起。但我国不仅没有,甚至没能引进。。。
印度种姓歧视好像比美国的种族歧视,半斤八两,都是非人道,非正常,不应该存在的东西
打五星是因为看得比较早,现在觉得比杰伊比姆和剑客卡南差远了,简直不痛不痒。
《第15条》这部印度犯罪电影,因为过于真实,几乎被当局禁播,导演都受到死亡威胁
前进哪怕一小步也是进步。
我以前想当作家,当科学家,我觉得自己可以写关于科学的作品,但事与愿违。因为我出生的地方是人间地狱。
种姓制度,流毒数千年。种姓不除,印度不兴。
那些根深蒂固的古老觀念很難移除
还挺…正能量的
“恶魔之手”的中心部分有着叶脉状的东西,颇有弹力。边缘部分则像瞬说的一样,锋利得犹如剃刀一样,上面还生着倒刺。“这东西平时都缩在蛋壳里,蛋一破就会飞出来。”“飞出来干什么?”背后的觉回答道:“青蛇、念珠蛇之类的动物,要是把这个当成普通的蛋误吞下去,蛋壳会在胃里破掉, ‘恶魔之手’就会弹出来。就算要往外吐,也会被倒刺勾住。越是挣扎, ‘恶魔之手’越会把柔软的黏膜切开,粪块里包含的毒素就会渗透进去。”真是可怕的解说。念珠蛇是专门吃蛋的蛇,总是袭击鸟巢,把里面的蛋吃得一干二净。它生性非常贪吃,连弄碎蛋壳都顾不上,一口气吞下许多。
一个完全不通印度国情、满脑子西方普世平等观念的城市高材生,去管一个地方警局,挑战传统种姓制度下的利益集团和黑幕,最终大胜。虽然可以解释为得道多助,包括宪法15条的金牌,但其高种姓身份却是获胜关键,而低种姓的反抗者死得都很惨。男主无论形象和表演,都和环境格格不入,全程困惑脸,倒也歪打正着地符合全片设定,印度的“城乡差异”比中国更剧烈。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揭露种姓制度的落后和罪恶以及警匪勾结的黑暗。高种姓的人不把贱民当人看,贱民被轮奸后吊死示众,警察却逼迫贱民的父亲承认自己是凶手——所谓的荣誉杀人。新来的留洋副局长决定一查到底,不论多困难,都要找出真相,抓到真凶。电影里有个想要说出尸检真相的法医被警察恐吓:“与其写出这些没用的文字,你还不如去脸书上写诗。”回忆一下过去见到关于印度“荣誉杀人”的新闻,当时对于这种事情匪夷所思、十分震惊,看过电影后想想到底有几件是真的。印度种姓制度最大的问题不是高种姓人群的顺理成章,而是贱民的逆来顺受和习惯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