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 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2 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3 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4 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5 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6 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3 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4 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5 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6 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7 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8 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9 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35

详细剧情

  Inès在一家位于布加勒斯特的德国大型企业工作。她的生活一直井然有序,直到她的父亲Winfried突然造访,并向她提出了这个问题:“你幸福吗?”面对这个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她的生活开始出现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并不喜欢自己的父亲,甚至有点以他为耻,但他却通过捏造一个名叫Toni Erdmann的诙谐人物,试图为她的生活找到一个方向。

长篇影评

1 ) 一个霸王硬上弓的人生导师

温弗雷德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家,退休,离异,独居,和自己的狗威利相依为命。某天,这威利居然也老死了,温弗雷德顿时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他精神空虚,无所事事,就把注意力放到了女儿的身上。
面对终日忙碌的女儿,他抱怨道:“我雇了一个女孩做你的替代者。”女儿答曰:“太好了,以后她就可以代替我,在你生日之际打电话给你祝寿啦!”
这笑话真够冷的,也可以看出,他跟女儿的关系并不亲密。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他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突然出现在女儿的面前。在他看来是惊喜,对女儿来说却是惊吓,更要命的是,老爹还模仿央视向她发问:“你幸福吗?”没有回答,她太忙了,没空去考虑这个问题。
伊涅斯是咨询公司的高管,她的工作,类似于《在云端》中的乔治.克鲁尼,满世界的飞来飞去,为大公司制定重组和裁员的方案。她精明能干,野心勃勃,是那种典型的职场女强人。
但,这种生活方式并不能让父亲满意,他对她,显然还有着另外的期待,他嫌她太严肃,不幽默,也不懂得享受生活。他对她说教,试图用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来影响她,鸡同鸭讲,弄得不欢而散。

父亲消失了,托尼.厄德曼却出现了,他戴着假发,龇着假牙,造型夸张,举止粗俗,自称是成功人士,然后,用他自以为幽默的方式不停地做蠢事,将女儿带入一个又一个的困境。
四平八稳的生活被弄得一团糟,对此,伊涅斯的内心是崩溃的,但,她又不能责怪他,因为,他的举动是出自爱,出自对女儿的关心,不喜欢,但她还是有一点点的小感动。他成功了吗?应该是的,最终,父女关系有了改善,她受到他的影响,辞职,开始尝试着用一种轻松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于是,他又开始说教:“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往往被日常琐事所占据,干点儿这个,干点儿那个,而时光则如流水一般。人生亦是如此,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呢?有时我会想起,你小时候学着骑自行车的情景,还有,我在公交站找到你的那一天,遗憾的是,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而当你身在局中时,却无法觉察。”
说白了,这部电影就是一碗心灵鸡汤,还是那种有毒的心灵鸡汤。为什么说有毒呢?因为,老爹的做法从一开始就错了,以己推人,而人是复杂的多样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女儿原本过的不错,在职场她如鱼得水,客户信任,领导欣赏,下属仰慕,还有个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炮友,熬个一两年,就能成为公司的合伙人,这,难道还不是人生赢家?老爹不喜欢,就把这一切都给毁了。这种父爱让人不寒而栗,自由散漫随心所欲是一种人生,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也是一种人生,他凭什么认为,自己的人生就比女儿的要高明?

《托尼.厄德曼》是部德国电影,一经推出就好评如潮,国内,也有很多人跟着叫好。在下愚拙,实在没看出好在哪里。在爱的名义下,一个父亲粗暴地干涉了女儿的生活,最终毁掉了女儿的生活,这种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下一代的做法,跟大家批判的中国式封建家长又有什么区别? 不信?不信我们来拍个中国版的试试:
小伊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奋斗多年,她终于成了跨国公司的高管。某天,农村的老爹突然找上门来,对她说:“女儿啊,你的生活方式不对,工作是次要的,你应该找个好男人嫁了,再生上两个孩子,最好是一男一女……”小伊不同意,老爹就采取了人盯人的死缠烂打,见上司、见下属、见客户、见闺蜜、见情人,老爹都会神出鬼没地现身,弄得她方寸大乱。最终,小伊崩溃了,屈服了,她辞了职,准备当个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
这么一来,是不是就能看出《托尼.厄德曼》的荒谬之处?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不会被温情脉脉的表象所迷惑。最后,很想给这个自我感觉良好的德国老头一个忠告:“子女是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物,他们有权决定自己的人生,爱她,就应该尊重她的选择,而不是霸王硬上弓地去充当什么人生导师。”
(本文首发于经看,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 ) 被‘现代’所异化的我们,如何重拾生活的意义

前半部分针对一篇关注好友的影评说一下——坏人也有父母?本意在提供一个不同于两者的、个人的视角,和对主题不同的理解

作者把批判的焦点指向了女主Ines Conradi这一人物和影片主题折射出的价值取向上,在作者看来影片所讲述的’温情‘故事:父亲以’托尼厄德曼‘这一身份帮助女主——作为一位资本主义社会下中产阶级精英女性——重拾生活、回归家庭,是对罗马尼亚的真实现实的片面截取和讽刺,是对影片镜头下被一带而过的底层和被剥削者的漠视

(原句:“这对父女作为一对占尽财富和资源优势的中产阶级,以一个居高临下的态度’享受‘生活,’寻找‘所谓快乐”)

但在我看来,这部指向现实主义的喜剧中会让我觉得具有导演情感倾向的两个瞬间:一是父亲在商场里问那句’你真的是人吗‘时;二是影片在Ines摘下帽子,拿掉假牙后沉思的镜头里落幕.其中我都没有觉得导演在铺垫父女之间的救赎与被救赎,也没有觉得结尾的留白是在指向温情的和解.

相反,哪怕是在影片的情感高潮——Ines拥向穿着厚重、搞怪的毛绒外套的’托尼厄德曼‘时,导演既没有把这一场景煽情化,又在这个瞬间隐去了’托尼厄德曼‘原有的父亲身份—— Winfried既没有脱去外套、和Ines也没语言上的交流,由此可见,这一场景的表达其实和导演全片的主题表述是贯穿的,意在通过对于Ines从人物到生活都被精英化、被‘现代化’的呈现,表述的其实是父女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不同态度,全片的喜剧效果也都是在这两种不同态度的反差中作文章.

从这样的理解,再回看那两处带有情感倾向的描写,我会觉得导演用全片很有力地向观众(或可以单纯指向女主Ines所代表的社会的中产阶层/社会精英)提出了一次质问——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问题:现代的社会环境下(或曰影片的文本背景所涵括的社会背景中),什么算是有意义的生活?

我觉得单单从片名和海报中Ines拥抱‘托尼厄德曼’的瞬间,不难察觉导演在对于Ines的冷静描绘下流露出的细微倾向,也就是说借‘托尼厄德曼’所表达的诙谐不恰恰是对那样的精英视角、‘现代化’视角的反抗和消解么?所以何来‘影片是在居高临下地以父女的温情和解讽刺、漠视罗马尼亚的真实现实’一说呢?

影片的确有一个镜头是给女主公司边的贫民区的老人和小孩以及另一个镜头是父亲对乡下的那位长者说‘不要丢掉幽默感’,可能这两笔涉及到了罗马尼亚的底层或是更为普遍、常见的社会现状,但我觉得这不在导演想要表达的议题之中,也绝非带有导演漠视甚至是讽刺的态度,正如导演借父女之口在车上的那两句对白:

“难以置信,你居然叫他们别丢失幽默感,真是残酷,唉”(Ines)
“是有点,但我并不是那个意思,只是觉得他们很亲切”(父亲)
“要都像你,光看到人家被开除就吓得尿一裤子,我们还怎么搞现代化”(Ines)

我觉得单单这两句,就已经能把导演对于真实的现实的态度和影片的议题指向解释得很清楚了.再退一步而言,即便要追问一部影片传递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是否正确,以‘坏人也有父母?’这样的标题来定义和质问是否本身就已经带有盲目的攻击倾向和道德上的不正确呢?假使影片的走向就是Ines的生活找到了出路,和家庭得以温情和解,她的精英身份或是资本主义社会剥削者的身份就让她不配得到家庭的关怀和父亲的拯救么?

后半部分关于影片本身再说一些——

从对于父女关系的诙谐笔触里,我看到的是‘现代社会对于人的异化‘和像Ines一样很多社会人的痛处

看到影片后半部分的派对前Ines突发奇想脱掉高跟鞋和紧身短裙时,我联想到了疫情过后一位好友转发的状态:

疫情改变了什么,地铁上没有一个女孩穿高跟鞋

在现代社会的观念‘熏陶’中,高跟鞋、化妆、裙子、甚至是文胸早已被默认为现代女性、职场精英女性在外部形象上的必备条件,甚至已经融入到绝大部分的企业文化之中,相比社会观念对于女性的异化、挤压更为严重,而这只是现代女性个体被‘现代生活’异化的一隅而已,延伸而去,我们在影片中还能看到一个所谓的职场精英,你不仅需要具备能力完成工作,你还要需要挤压个人生活的空间,去准备项目,去应酬、去优化肢体语言技巧、个人礼仪等等

现代社会有着成千上万条规则去定义一个‘正常人’、‘理性人’,但却没有一条指向大多数人为之一生都在追问的一个问题:人何以为人.于是,在新闻上屡见不鲜会有成年人在地铁上、马路边突然崩溃,日本‘社畜’接二连三在地铁站跳轨;当Ines在公寓阳台看父亲乘上的士后,她全片唯一一次哭了,我想到的是以上那些新闻场景;我想到的是一个词:身不由己;我想到的是各色的社会环境和每一个你身边的人都簇拥、裹挟着你卖力地在各自所属的社会阶层里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或者是极力地挤进更上一层的社会阶层之中

之所以对于Ines来说,父亲在泳池边一个简单的问题:‘你有没有自己的生活?或者说你最近有没有快乐的事情’这么难回答,恰恰是因为这种身不由己,很多诸如Ines一样的‘社畜’何尝没有意识到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早已断裂,何尝不在迷茫有房有车有产的‘精英’生活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并没有选择的余地,因为这种现代的‘精英观念’‘竞争意识’已经成了一股洪流覆盖了绝大部分的角落,当你的上司、你的父母、你的伴侣都以这样的主流观念去审视你时,你在职场、家庭之中的一言一行就已经默认必须在这样的观念条框之中

这时,如果你再和片中的‘托尼厄德曼’一样在工作场合、‘高等’社交派对上去开一个玩笑、不恰当地‘表述’一句话、甚至哪怕是作为一名女性穿一双普普通通、但是舒服的平底鞋,你可能都要被所有其他的‘正常人’去审视,审视你为什么和主流的那些人不同,而这种现代观念形成的‘主流’、‘审视’正是我从片中理解到的‘现代社会对于人的异化’和影片直戳很多中产阶层社会精英的痛点——‘身不由己’

片名‘托尼厄德曼’代指的幽默感,是不是抵抗和消解这种异化的唯一出路?

在短评中有看到另外一条触目的评论,大意是:有这样的父亲真的糟心

我想这位评论者大体指的应该是影片中Ines在多个工作、社交场合下的尴尬瞬间,评论者可能觉得父亲对于女儿Ines生活‘自我感动’式的审视和以‘托尼厄德曼’这一身份‘突兀、自说自话’地介入实际上是自私地在以爱和关怀的名义打扰到了Ines的工作、生活的‘正常’节奏

在我的理解看来,这恰是影片尝试回应的主流观念中的一支和影片从父女关系的变化去看动人的地方

回看片尾父亲回到父亲身份时在门外对Ines说的几句:

你问我生活的意义是什么?问题在于...
人们只会把这个跟干完一桩一桩事儿联系在一起,你还是不得不做这做那
在这时候,生活就这么溜走了.我们该怎么抓住那些瞬间呢?
现在,我有时候会坐在那儿,回想你当初学自行车时候的样子,回想我在站台找着你的时候...
但人们总是后知后觉,在那个瞬间里,什么也觉察不到

我想,这位评论者大抵还处在那个瞬间,还处在以功利性判断事物价值的阶段里——会觉得陪伴亲人,听他们念叨往事这种事怎么比得上眼前要应酬、拿下的客户,而导演镜头下的父亲那么卖力地想让Ines和观众察觉的恰恰就是对于这样后知后觉的警惕啊...

片中的父女关系在影片绝大部分的尴尬和距离感其实是当前欧洲社会中面临的一个极为普遍和严重的议题——以理性保持着互相之间的距离,看似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尊重,实则已经走向了人际关系疏离的极端,全片从Ines的人物身上能看出这种对于情感的克制——动情和崩溃的时刻都只存在在一个人的时候,如此再看父亲各种出跳的行径和没来由的玩笑,正是他借以抵抗这种父女关系走向疏离的一个出路

相比那些可能要放在欧洲文化语境中体会的笑点和梗,这是影片更能触动我的地方,但我并没有觉得这是父亲单方面对于父女关系的拯救,因为影片从开篇到结尾,父亲都没有一刻以父亲的身份自居去教条式地警醒Ines,把他们的父女关系拉到父亲观念的正规之中,哪怕到最后,他也只是以‘问题在于...’这样的口吻去描述自己搞怪的动机和他对于生活、人生的想法

正因为影片没有以和解、新的出路作为最后的注脚,而是停留在Ines的沉思镜头之中,我会觉得,幽默感只是导演借‘托尼厄德曼’给出的一个委婉但是动情的解答——这只是我们重拾生活意义的一个可能性,其他的出路还留待Ines和作为观众的我们去发掘,而发掘的前提是自觉

(注:人际关系的过分克制和疏离可能是当前欧洲文化语境中的议题,但对于现代化进程发展如此迅速的中国来说,我觉得同样值得关注,不可否认我们传统的家庭关系和结构的确也在逐步消解和改变,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走向冷漠、疏离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了

3 ) 不是一家人 不进一家门

去一个旧剧院改的电影院跟一群喜欢电影的陌生人看的,现场十分配合,这种时候才知道大城市的好,小村美帝民众的审美太固定了,欧洲电影,不,非好莱坞电影统称国际电影,往往严重水土不服,观众比电影本身更阴郁沉闷.

听说是将近三个小时的文艺片,入场前已经做好充分的应对沉闷的心理内存,电影一开场就定下怪诞小清新基调,全片看完仿佛只过了1个多小时,实在惊喜.

以下满满的剧透.

前几天看other people,因为推荐的帖子说,那些我们没讲出来的北漂的故事都在这里讲出来了.的确,那种大城市打拼的娃回家被亲朋好友调戏的状态被生动的剖析演绎.而Toni Erdmann剖析的更立体深入.

女儿在跨国石油公司打拼,回家过生日都来不及脱下职业正装,一屋子亲戚济济一堂,她却一个人永远在打电话联系业务.爸爸永远穿着皱巴巴的衬衫,大腹便便,头发蓬乱. 爸爸爱一本正经的开不着边际的玩笑,女儿则永远一本正经.一开始就觉得这两个人真的是一家子么. 故事从未闪回过去的片段,情节一直靠当下发生的事情推进 -- 爸爸空降到女儿的生活里,从她的角度去体会外表光鲜的生活里到底是怎样的,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提醒女儿找回自我.而片子牛逼就牛逼在从两个人当下的碰撞中慢慢展开他们真的是一家人,父亲怪诞的特质在女儿身上继承和演变成高效白领的特质,亲情的纽带渐渐的浮出水面,源源不断的给她力量.

故事里的父亲十分的敏感,他敏锐的察觉女儿在繁忙的工作中渐行渐远,总是口头上说一切很好,但是他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多年的老狗归西,终于了无牵挂,于是打包行李飞去女儿工作的城市.但他并没有告诉女儿,他不想女儿又装出一切都好的样子,他要看看工作中的女儿但又时时不忘开玩笑,于是假装路人在女儿公司楼下守株待兔,终于等到女儿跟一行人等出现,又拿着报纸假装在旁边同行,试探女儿是否会察觉.以为女儿真的没有看到自己,正要悻悻离开,女儿的小助理颠颠追来接待,他一脸骄傲"果然是我闺女",于是空降之旅正式拉开帷幕.

女儿带着他出入各种社交,他很快意识到女儿的神经紧绷,不得不讨好所有人,又处处碰壁的日常. 是啊,面对各怀鬼胎的达官贵人,她只是小小的公司职员. 公司要推进的项目抓在这些人手上,客户关系需要小心呵护,繁琐忙碌却进展缓慢.中间夹杂着被边缘化的职场女性视角,点到为止,既没有过分展开也没有刻意回避. 整个刻画更努力还原职场现实本身, 换作一个男性的小职员夹在达官贵人之间大概也会被呼来喝去无奈的料理一些被认为是男人会熟悉的杂事,可能会边缘化的少些,但是依旧处境尴尬. 达官贵人的家族财富清晰可见,小职员看起来一无所有,只能忍气吞声,加倍努力.

其实很少看到这样全方位努力刻画在大世面中打拼的小人物, 大公司的小白领往往被简单的样板处理带过,他们对自己生活的理解也同样被过分的戏剧处理 -- 忽然情绪崩溃大段委屈控诉,然后发挥小强精神迎接光明. 而这个故事不是靠关键时刻的大段抒情台词推进的, 它是通过一个个小碰撞推进的.

父亲意识到女儿需要帮助,但他并没有急于下结论女儿哪里做错了,他默默的观察感受女儿生活的复杂性,他知道女儿的节最后需要她来解,他能给的不是具体的答案,而是打破循环的底气. 他没有精心布置晚宴然后拉着女儿的小手来一段人生哲理,而是用行动让自己成为女儿生活中的新元素,任由新元素和旧惯性碰撞,给女儿空间让她自己形成新的循环.

这个过程十分艰难, 女儿对父亲种种怪诞的举止十分的熟悉, 多数时候可以hold住,少数时候抓狂甚至忍不住发几句脾气但又会马上hold住.不难想象她的童年有这样奇怪的爸爸会经历怎样的抓狂,又在漫长岁月里学习hold住. 跟西装革履的不苟言笑的她称鲜明对比的是她睡过头的时候T恤短裤跟爸爸发脾气怎么没叫自己起床,那一刻活脱脱的做回小女孩. 她的生活里并没有空间宣泄自己的情绪,无论在客户老板助理面前,还是炮友同僚面前. 父亲的出现她终于又渐渐可以做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不完美的人. 井然有序的生活在父亲的催化下迅速失控, 无奈不安愤怒惊慌之后, 她终于可以跟自己赤裸相见, 承认自己的焦灼与不开心, 而接受了现状也就可以重新出发了.

而父亲做到这些并不是因为他盘算好了未来.开头的时候他试图跟女儿沟通这样忙碌的人生在毒药一样的吞噬她, 一开口成了什么是生命意义, 迅速被女儿打断, 而他自己也语塞找不到台词. 碰撞的过程中他自己也在追寻答案. 结尾的时候他终于找到了台词, 但还未开口女儿早已领会他的意思, 微笑着听他讲完那几句, 女儿默默拿起他的搞笑假牙戴上老祖母的帽子跟他开了个玩笑. 行动远远比语言有力量.

结尾的时候女儿独自站在后院, 拿掉了假牙和帽子, 回到西装革履的白领, 生活依旧不完美也还是要继续, 而她的眼神不再空洞严肃, 是一种平静和对未来克制的憧憬. 在这个故事里女儿的转变并不是父亲空降过去打了一针新鲜研发的血清, 而是一个普通却拒绝乏味的爸爸一点一滴笨拙地唤醒那个冷峻的女人心底里热气腾腾的小女孩. 她最终明白这份古怪的幽默感是最好的家族遗产, 给她底气去打拼属于自己的天地.

这个故事里既没有好莱坞式的心灵鸡汤, 也没有中国式家长的全能神做派, 甚至没有配乐, 但这个不靠谱不着调的老爸树立了家长的典范 -- 相伴却不惊扰, 关切却不审视, 给她犯错的空间, 深深的捏一把汗, 承认自己并不无所不知, 耐心的支持, 看着她自己站起来.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相伴成长的好多人, 拥有特立独行的家长大概是人生最大的惊喜.

4 ) 导演访谈

by 麻赢心

导演前些天来了马德里,其中一篇访谈,有几处回答很可爱,顺手翻了出来。ps, 一边生孩子一边拍电影的导演都是棒棒哒![鼓掌][鼓掌]

1,完全没有想过电影会在戛纳获得热烈的反应,“因为不合逻辑: 这是一部讨论悲伤之事的喜剧,此外几乎有三个小时。我试过剪短一点,但是之后我意识到,如果这样做了,会失去它的复杂性。此外还有节奏的问题:少一些时间,片子看上去更长。当然也许这只是一个借口,我就是没有能力剪短它。我喜欢长电影。

2,“故事始于父亲的角色,这个角色有一部分是来自我自己的父亲。他有一种很疯的幽默感,正如片中的父亲。此外,他口袋里总是有假牙,是我多年前送他的,之后当我出席Austin Powers在柏林的首映时,他又回送给了我。”

3,“我非常可以设身片中女儿的处境。一方面,我就是在一个男性统治的领域工作,此外更重要的是,她不得不成为女儿、上司和雇员的状况。她不得不扮演许多角色,最后不知道自己是谁。在真实生活中很难逃开那些社会强加于你的角色,尤其是来自家庭方面的。因此电影想问:如果一个父亲和一个女儿可以重新认识,能否重头开始?”

4,“我们的父母有一种独一无二的使我们感到羞辱的能力,哪怕是他们最天真的行为,完全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此外,他们有一种希望我们幸福的执念。幸福这件事其实完全被高估了。我们可能会更幸福,如果他们不一直如此担心。”

5,“我本来想拍一部喜剧,但是拍着拍着就知道喜剧不成了。我和我的制片道歉了好几次,说,我骗了你,说好了要搞一部有娱乐性的电影,现在只剩悲伤和消沉。片子最好笑的时刻都是来自羞辱和绝望。不过这就是人生,不是么?幽默来自痛苦。”

6,“我拍电影很慢。这个故事想了五年,又拍了一年,之后又剪了一年半,这中间生了俩孩子。我估摸我有生之年也就再拍个四五部电影。”

5 ) 究竟有多少人看懂了

打开豆瓣影评,清一色父爱。

这部片子的绝望窒息感,沉默尴尬,远比亲情父爱来的浓厚。这部片子拍的如纪录片一样真实,情感代入让我不想再看第二遍。

有多少人真的看懂了这个片子?我不敢说懂,但是我对ines的行为十分理解,因为我经历过。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精英必须经历的一种撕裂式疼痛,而且不是一时,是一辈子,为了从中产跨入上层,为了从项目经理成为合伙人。

从头来看,ines被从德国总部(发达国家大城市)派遣到罗马尼亚的乡下,几乎独自一人撑起了项目。周围都是破败的小房子,街头踢球的孩子,和ines住着的公寓,经常去的商场格格不入。她来自精英层,融不进这个城市大众生活的氛围,也不被上流社会(她的客户)所接受。孤独。

没有朋友的日子,本就难熬,还要面对什么都不懂,既要带着又要防着的女下属。毕竟,教会了徒弟,老板会马上用更年轻美丽的女下属取代ines,也许ines自己就是这么上来的,因为了解所以防备。另一面,面对既是炮友又是同项目组同事的男下属,ines无法拥有纯粹不掺杂利益的爱情,也要时时防备男下属在老板面前抢了功劳,或是留下可取代的印象。毕竟,职场女性每前进一步那么艰难,却经常被男同事后来居上。

客户那边,大客户想要ines背黑锅,ines明白,这样做,只会毁了自己的信誉名声,让合伙人踩着她的尸体和客户建立更深刻的关系。她不愿意,也无法反抗,当上司以升合伙人作为诱饵要求ines在这个破地方再呆一年的时候,她愤怒的抗议,最终也只能无奈的接受。

工作的压力,一个又一个方案的设计,伴随的是大客户不想被琢磨透的心理,客户公司内利益势力以她为渠道的斡旋,下属部门的不积极配合和蔑视,以及被方案损害了的员工的怨恨。尽管如此,ines还是要一个人扛起来这一切,职业的不抱怨,努力工作,让工作占据了整个大脑与生活。工作被批评,方案不被认可也就算了,客户歧视她是女性,不配谈生意,只配陪她新找的老婆逛街。一个靠自己能力走到高处是职场女性,给一个靠美貌上位的金丝雀当陪衬,这是最大的侮辱了吧。但是没办法,既是把老爸晾在一边,也得去做。无关愿不愿意,只是为了达到最终目的必须折腰的一个手段。

这种生活有几个年轻人经历过,孤独还要坚持,满心愤怒委屈也要坚持,被误解被讨厌也要厚着脸皮坚持,只是为了那个自己都知道不可能实现的承诺(成为合伙人)。这是精英阶级走入上流社会的必经之痛,先是没有尊严的被践踏,然后努力被认可,被接受,直到下一个倒霉蛋来到,你成为欺负人的一员,最终被接受。对于男人,这也许有效可行,对于女人,这条路未必行得通,更多的是金丝雀式的服从,才会被接受。而ines在以女子之身去撞男权社会的天花板,她自己也知道身单影只,但是付出了这么多没有回报,她不甘心,她不服气。

讲到这里,这才是影片的开端。带着对ines绝望和孤独的理解,你会理解她为什么活成了这个屎样子:外表光鲜,永远的真丝衬衫加黑色西装,指甲断裂也要穿高跟鞋,不知是不是为了让人忽视她性别而总是穿裤子,性格咄咄逼人,对女助理严苛,对男助理防备。活得很累,却也无法休息,大脑根本无法停止思考工作,因为一旦停止,会发现没有其他的事情可以思考。

ines脚趾甲破裂的痛,我都是感同身受。出差在机场赶飞机,连续的高强度工作让我整个人和车反倒在路上,手指甲夹在了推车缝里。当时整个拇指都充血,而为了赶飞机我洗手间都没去直接登机。飞机上的三个小时,钻心的疼,没有冰袋没有流水,我就忍着眼泪,感觉痛一点点消失,变成麻木,而后,就木讷的看着变紫的手指,眼泪都没了,心里一片荒凉。

当没有友情,爱情,精神寄托只有工作时,只有亲情还能让即将变身丧尸的ines变回人类。她不是不想和家人亲近,可是母亲有了新的家庭她未必融入,与其假装开心不如假装打电话。与父亲的亲密会议也随着童年离去慢慢模糊,而父亲不适时的幽默带来的只有尴尬。父亲是逃避面对事实的一类人,每当问题矛盾需要谈论解决,他就会带上牙套装疯卖傻,美其名曰幽默,带给家人失望。他的行为是最先推开有精神沟通需求的子女的。但是当天认识到女儿离开后,他开始努力的去改变,不再逃避面对他们之间厚厚的隔离,尝试去了解她的生活,她是否开心。他想要开始改变他们之间的僵局,她却觉得他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平衡。

比起父亲的角色,用toni的身份去接近ines,起码不会被拒绝,可是却对于ines,这只是父亲幼稚的游戏,她无奈也要陪着玩儿下去。ines的做法看似不近人情,可是我理解,因为她的痛苦没人理解,她封闭在自己世界的死循环,但是她仍然在忍着父亲的胡闹。她知道父亲为什么这么做,只是这么做并不合适,但是父亲没认识到。这是一个child outgrow parent的悲伤故事,所以不会有咆哮抱怨,只会有隐忍的叹息,和最后深沉的拥抱。

因为那是爱呀,把你从地狱的煎熬召唤回天堂。

拯救人于绝望不需要太多的言辞,只要陪伴就好。我记得从飞机上下来,我辞了职,在家躺着看电视,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忙东忙西。我们互相不搭理,但是就觉得,心里好平静,再也不会有强装的咄咄逼人的气势,也不会为了一点小事勾心斗角,也不会为了说一句话斟酌半天:那是我的家人,在我的身边。也是那个时候,莫名的眼泪就开始流,仿佛要把几个月来的委屈,不甘,痛苦,都发泄出来。然后,洗把脸,生活里就有了阳光。

ines的过程,来到更为缓慢,更为尴尬,也更直白。但她最终还是找回了自己,那个唱歌澎湃,理直气壮,不再委曲求全的自己。她赤裸的面对所有人,嘲笑那些不敢剥取世俗皮囊的懦夫,与脱去男权伪装后的上次平等相处,她找回了自信,那个最开始带着梦想,带着希望的初心。这种爆发,来自于父亲,来自于toni erdmann如影随形的出现,提醒她,她不快乐,她辜负了很多人,让她去思考,为了这些让她难堪的人,而放弃一直尝试修复关系的父亲,到底值得与否。

影片的最后,ines辞职去了麦肯锡(点赞),也学会了用“幽默感”与父亲沟通,可是最后一幕,她还是拿下了假牙,眼神中一片落寞。她还是在那个真实的社会,努力着由精英走向上层,她无法从心里接受父亲所属的阶级,可是装着融入也让她觉得很累。不被理解,不想伪装的孤独感,即使在亲人身边,也挥之不去,这才是最大的悲哀。天地之大,竟无处容身。去新加坡,只是另一种逃离。

米兰昆德拉说,生活在别处。以前我不懂,总觉得桥上的风景一定很美,站在了桥上才发现,原来河边的灯光也五彩斑斓。把希望寄存在到不了的地方,才会有努力的方向,可是过程中难免变得不开心,失去了自我。活在当下,接受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就失去了继续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人啊,总是在选择,进进退退,被各种选择烦着,一抬头,发现人生已过去大半。

6 ) 什么算是有意义的生活?

《托尼·厄德曼》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中最好的两部,另一部是《推销员》。虽然《托尼·厄德曼》这次因为对手的各种buff惜败,但不失为一部好电影。德国电影的那种下里巴人的哲学劲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果体party那一段更是简直了。

这也是一部关于面具的电影,影片一开始老爹对快递员开玩笑时的拙劣妆容就预示着这点。当过音乐教师的老爹过着半退休的生活,没事儿就好搞搞行为艺术,生活中随身带着夸张的假龅牙,时刻准备着进入戏剧状态给身边的人一点惊喜,完全无视周围人的指指点点,表演十分投入。但也因为他太另类了,她女儿提前举行的生日party都没有通知他。

他的女儿在罗马尼亚一家大型咨询公司工作,在外人眼中是个飞来飞去的高级白领,生活条件优质,让人羡慕,但他老爹觉得她女儿可能并不开心。

和自己的老狗在草坪上共度最后一晚之后,老爹决定看看女儿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老爹的突然造访让女儿有一点吃惊,他爆棚的表演欲更让女儿担心不已。两人晚上的交谈中老爹问女儿:“什么算是有意义的生活?”女儿暴起,她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她甚至不愿意面对这个问题。

表面上女儿拿着高薪住着大房子,衣着时尚生活风光,但她每天不得不在刁钻的大客户面前装孙子,不得不和永远不兑现承诺的老板斗智斗勇,她和情人玩没下限的性爱游戏,还吸食毒品,只求枯燥工作生活中的一点波澜。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

面具戴得久了就长在脸上了。他老爹有所察觉,打算用面具让女儿摘下面具。他戴上假发和大龅牙,坐上加长林肯。身兼职业培训师和德国大使的托尼·厄德曼出现了。“记得生活要保持幽默感。”厄德曼对即将被炒鱿鱼的工人们说。女儿对老爹的古怪行为嗤之以鼻,简直无法理喻,但老爹的坚持让她放弃抵抗慢慢开始配合老爹的古怪行为。他们最精彩的演出是扮演德国大使在一个家庭的复活节庆祝活动上合作演唱了一首《Greatest Love Of All 》。这可能是女儿几年来第一次全情投入的表达自己,面具此时裂开了一角。

第二天女儿再次戴上面具准备自己的生日party,也是他们公司的团队活动。Party活动准备前她发现连衣裙子拉链够不到,不得不用叉子帮忙,自己的鞋子又小了,不得不换一身配别的穿。正在她和衣服拉链搏斗的时候第一个客人已经来了。门铃声让她崩溃,她干脆光着身子开了门,错有错着的告诉朋友要举办一场果体派对,并告诉后面来的情人和老板要么参加要么离开。“记得生活要保持幽默感。”女儿终于开始直面操蛋的生活,不喜欢的东西就让他们滚蛋,不再用面具来隐藏真正的自己。

后来老爹穿着罗马尼亚的毛毛装出现时候剧情走向一个高潮,父女两人一位穿着厚厚的戏服,一位如同新生儿一样一丝不挂,两人又都在这一刻的游戏人生。两人之间没有台词,对视、寻找、停顿、拥抱。father & kid 不管孩子年龄多大,都是father & kid. 女儿也理解了老爹的行为艺术,开始寻找自己真正的样子。

后来女儿参加祖母的葬礼时再次见到了父亲,两人再次讨论了“什么算是有意义的生活?”这个问题。父亲的回答很巧妙:

“问题在于,人们总会把有意义的生活和做完一桩一桩事儿联系在一起。你不得不做这儿做那儿,但在做这些事儿的时候,生活就这样溜走了。我们应该怎样抓住生活的瞬间呢?有时候,我会坐在那里,想起你第一次骑车的样子,想起在车站找到你的样子。但人们总是后知后觉,在那个瞬间里却什么也感受不到。”

有意义的生活不是结果,而是追寻的过程和点点滴滴。

《千年女优》里面一句“我喜欢那个追逐着他的自己。”这,就是生活的意义吧。

欢迎关注我 :)

某瓣://www.douban.com/people/wuxiaha11cats/

某乎://www.zhihu.com/people/xianiannian

短评

以为这又是一部【美国甜心】,结果在最后一秒,叙事线收尾了。

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你幸福吗?你过上想要的生活了吗?新年将至,央视记者走上布加勒斯特街头,就这一系列问题进行随机采访,此时一只保加利亚黑鸟拎着起士擦子气喘吁吁地走来,转眼又消失在人海,地上多出一副假牙。

1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场刊史上最高3.8分,只能说文化隔膜太大,只要老头一说话观众就发笑,而我以及问了一圈中国记者都是一脸懵逼,很难get到点。非常生活化的电影,古怪滑稽的父女关系,片长近3小时。女主闺蜜抱怨:跟中国客户们吃饭,一上来就被灌晕,然后听他们唠了五小时中文,最终居然成功签下一笔单子!

1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不满意。全片充斥着自私的人文关怀和刻奇式自我感动,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身上讨论,谁需要被救赎以及如何救赎都是非常先入为主且片面的。片中父女的互动揭示着无比冷酷的事实和无法逾越的误解。殊途同归只是理想,归根结底人都是孤独存在着的灵魂。

17分钟前
  • H!karu
  • 还行

如果欧洲中产阶级的疗愈要用一个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无聊气质的故事来完成那也真是可悲,工作忙忽略家人、和第三世界野蛮人打交道、压力大得性冷淡了,150分钟就说了些不疼不痒的事,最后唱首歌脱光衣服丢掉束缚放开自我,人生意义就圆满了,如此尴尬的人生和身份探讨还是直接交给上帝吧

19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较差

两个半小时,无聊到爆炸!!!给裸体Party和黑屌怪加一星吧。

24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基本跟导演之前的作品差不多,靠耍嘴皮子逗贫推进剧情。无论怎么在剧情上找亮点,都只是电视电影的水平。让我比较欣慰的是用大篇幅介绍了企业界女性的工作生活方式,并且还算合理,要知道电影界搞创作的一般不太熟悉企业界的工作方式。

27分钟前
  • 小A
  • 还行

场刊评分虚高,胜在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父女间的千言万语,在什么都没说中说出来了。——最后父亲披着厚厚绒毛慢慢穿过公园,突然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全程处处尴尬,穿也尴尬,脱也尴尬;职场事事无聊,忙也无聊,闲也无聊。

31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亲情和时间可以消除隔阂,一件件诙谐幽默的生活趣事让这对父女的价值观逐渐互相认同,看到最后感触良多。

32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人文主义生活方式对实用主义生活方式的一场偷袭,或者“胳肢”?她极力逃避被肤浅的“幸福”“快乐”套牢的生活,但荒唐的尴尬癌大爆发过后她竟也不可避免地思考起所谓的“人生”,结果啊,人生很让人失望,那些陈词滥调就是人生。但生活却因这假大空的思考有了一丝莫名的温度。

3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喜和悲的混合,是一只怪物闯入了苦苦经营的派对。玛伦阿德洞见了这点,并清晰简明地拍出了绝无仅有的[托尼·厄德曼]。当表演遇见了务实主义,真的变得假模假式起来,假的却显得那么真切。此起彼伏的尴尬之中,生命的喜悦、荒诞以及背后无尽的苦涩、孤独和无从实现的愿望被照得通亮。

39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可看度很高,很娱乐很趣味性的电影。大量的喜剧元素让观众可以非常享受这个故事,而内里则是父女的亲情,也会感动很多人。在一些细节的关注,女性在职场的困境,都很细腻准确。父女两人的表演也很出色。小惊喜。

4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没错,是亲女儿,绝对的

44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海报好好看,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你幸福吗?

46分钟前
  • ╯^╰
  • 还行

大毛怪很暖心,但剧本里充满了无法忽视的鱼钩和新精英主义不讨喜的一面——力图表彰自身的感性和对缺点的正视,用博眼球的天体party方式来表现发泄,但自始至终都没看见多少在表演中自发出现的同理心,完全是和好莱坞标准同质的做作。

4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太能理解這個片子在國內遭遇的差評了……一般不太接觸德國的人大概根本get不到笑點吧,如此如假包換的德味,讓我想起很多很多人,連對尷尬和溫情的處理方式都是這樣生硬和直接地來。

51分钟前
  • 有必要
  • 推荐

3 不是我的那盘菜,既没被感动到也没觉得太好笑,也许我就是这位丢掉了幽默感生活意义的女儿,需要一个戴上牙套假发披上兽毛的父亲角色来安慰。德国人真是对nudist不要太痴迷。

56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过誉了 看完daniel blake再看这就觉得这些中产阶级的危机和焦虑都算什么...真不需要三个小时去摸索个答案

59分钟前
  • 浮游物
  • 还行

如果这个电影最后拿金棕榈,也是心安理得的结果。

60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