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饭桌的故事第一季

大陆剧大陆2017

主演:姜超马恩然徐黄丽江昊桐安柏伊大庆马迎春杜宁林王劲松修睿姚雨鑫王宁

导演:王晖

剧照

小饭桌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 小饭桌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2 小饭桌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3 小饭桌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4 小饭桌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5 小饭桌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6 小饭桌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3 小饭桌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4 小饭桌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5 小饭桌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6 小饭桌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7 小饭桌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8 小饭桌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19 小饭桌的故事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2

详细剧情

  该剧取材于现代少儿在老师、家长、左邻右舍、亲朋好友不同的教育方式碰撞中的有趣故事。

长篇影评

1 ) 更痛苦的是,我们什么都做不了。

距离看完这部剧还不到一周时间,剧里的一切好像又离我们近了很多。

一切的一切好像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

同性恋要被吊死——网络剧不得出现同性恋等变态情节

看时尚杂志是会被砍手的——各类剧集“因版权问题”全部下架

不允许用真名,只许用代称——昵称不得出现剧集名

也许这种对应过于勉强,过于小题大做,但我知道,这一切都不是空穴来风。

两个月,我们见过了太多。过去的历史,我们曾经在书里读到过。

事情开始时,可能只是用不了信用卡。而事情发生后,她们失去了自由。

剧里有一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挺深刻的印象。

“现在这样不好吗?我曾经为了一顿麦当劳被人在垃圾桶后面操,现在不是挺好的,我有吃有穿。”

她口里的挺好指的是,女性被彻底物化为生育工具,每个月要在妻子的“陪伴”下与主教们发生性关系。

不能单独出门,必须结伴而行,只能谈论天气,并且要为一切感谢主。

如果说错了话、做错了事就会失去一只眼睛、一只指头甚至一只手。

没关系,因为他们只需要你的子宫。

只要能够生孩子,你就是对国家有用的人。

这里没有爱情 、没有情欲、没有娱乐。

因为这些都是提供给上层的消遣,普通人无缘得见。

从不能用卡、到失去工作、再到失去自由,这一切的进程比我们想象的更快。

然而我们能做什么呢?他们用枪指着你的脑袋,用圣经控制你的脑子。

除了眼睁睁看着收藏夹里的文件一个个消失、发过的微博一条条被删除、看过的书一本本被下架,你能做的到底有什么呢?

2 ) 这部美剧力荐给广大中国女性

文/大梅

我是个很少会写影评的电影死忠粉,美剧就更少啦,因为太懒了,所以能使我克服惰性去写影评的,可以说是感触非常大了,尤其还是一部美剧。

《使女的故事》,名字并不吸引人,在国内看过的人不多,知名度和《权力的游戏》这种更加是比不上了,但我觉得这应该是最被低估和忽视的剧集了。

故事是个反乌托邦剧,一般这类故事的张力和脑洞都很强,这部剧也不例外,完全就是警示寓言。故事的背景,有点夸张,但也有点点写实,人口出生率越来越低,好多地方甚至是好几年没有过新生儿降生。一个极端组织将原因归于了女性生活的放荡、同性恋、离婚堕胎率高,归咎于现代化的生活。他们在美国发动了武装政变,建立了一个严格遵守《圣经》的基督教政权,生活模式仿佛是倒退好多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剥夺了妇女的工作权利,大致分为三种,一是政要人员“大主教”家的妻子,二是女佣,三是我们这部剧的主角,只穿红衣服的使女,说好听的是为人类的未来繁育子嗣,说的真实一些,就是生育工具。他们称这是“女性最真实的使命”。

生产工具

每个大主教家配备一个使女,在使女的排卵日举行“受精仪式”,他们的受精仪式也是相当神圣,使女的头放在主教夫人的胯间,他们认为这样可视为主教夫人和使女成了一体,使女怀孕就是主教夫人怀孕。在主教夫人在场的情况下,使女接收大主教的受精。如图。这样看起来,使女确实只像是一种工具,就只是一种怀孕的工具。

受精仪式

他们生育的过程也是很反科学,他们不需要医生,而是一群使女围着要生产的使女,不停地喊着“用力,加油!”给她力量,上帝会让她顺利的生下孩子。我不知道这样的方式,生产率有多高,但是很符合他们的上帝主义价值观。

使女众围着刚刚生产完的使女。

然后最可怜的是,孩子生下来,就被抱到主教夫人怀里。孩子叫什么,主教夫人决定。而孩子的生母,只能虚弱地看着,看着她的孩子在别人的怀抱里哭泣。她接下来的责任就是给孩子喂奶,然后过一段时间就能前往下一个大主教家,继续为了人类的未来生孩子。

而使女受到的摧残不止于此,她们不光成为了生育工具,在红色感化中心受尽折磨,训练使女的手段就像是在驯兽。她们还成为与别国交换物产的资本,成为行刑者,处决凡人杀鸡儆猴的工作也交给了众使女,在各个角度打压、恐吓、摧残着这些受过现代教育的女性们。

女性就是因为只是太多,才会不安心在家生孩子。

我不知道广大女性看这部剧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感觉,然而我确是十分的气愤与感到恶心。中国人看这部剧可能会觉得似曾相识,这不就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吗,而且比封建社会更加封建,毕竟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部分人也有在小家庭里当家的权利的。而使女只是一个长了两条腿的子宫。

在这样的胶条下,同性恋自然成了最大罪恶之一

我看完这部剧,很激动地和推荐给我的朋友说这部剧真的太好看啦,很适合给广大女性朋友看,然而她跟我说,“说的好像那些妇女会去看一样,不愿觉醒,还要指责我们不应该过激出头。”我突然沉默,她好像说的是事实。

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学校里面开干部培训,都是各院团学联青各部长和部长级别以上的同学。当时给我们培训的是某个院的书记,看着也是应该还算年轻的。开会的过程中,他多次说“我觉得现在的这些女孩子,染得这些五颜六色的头发,好看吗?”“中国女生还是应该温柔端庄,才比较有中国女性的魅力。”“女干部还是没有男干部靠得住,女干部要是谈了恋爱就无心工作了。”我当时和旁边的两个女同学一脸懵逼,what?直男癌吗?然而现场大部分的人反应是怎样的呢?她们在轻声笑。现场的女生多于男生。

当然我不指望谁可以站起来礼貌的怼这个老师,我自己都没有这个勇气,毕竟这是在中国的一个二本高校,你这样的行为得到的肯定只有记过,而且你面对的是这样的一个直男癌老师。但是,中国的女性大部分都是如此,不自知的。

我一个在广州读书的女同学,我和她关系很好,她经常给我吐槽。“我要是像广州的这些女士们一样,我怕是早就脱单了嘚。一天到晚就是,‘啊,我爸爸妈妈说,大学毕业就可以结婚啦,然后在家带带孩子,没必要出去找工作。’老娘怕是要找个月薪上万的男人才不用出去工作待在家里。”她一个学姐,本来工作的好好的,结果和一个男人结婚,条件是辞职。她照做了,然而更过分的在后面。前两胎是女孩,丈夫和婆婆一直要她生出男孩位置。她想离婚,但是没办法,她没工作了。

我给我自己的妈妈看过一个新闻,说是以后科技可能会发达到女性不用十月怀胎,而是有类同子宫的机器来繁育胎儿。然而我妈妈却说,“那女人还有什么用,女人不怀孕的话,会退化甚至损害健康的!”我说你从哪里听说女性不用子宫会损害健康,她说本来就是,科学报道的。我特意百度跟她百度修正这些歪理,但她不听。我知道,她从本质上就很抵抗这些有悖她多年三观的东西。多数人都这样。

这样的一些例子,我看到了不少,而我至少还算是在一个比较高级的知识分子圈了,那在硕大的中国肯定多不胜数。网上就常有那种骇人听闻的新闻,关于受迫害的女性。而国内无良的媒体还经常会起一些夸张的标题来误导这样的事件,主流媒体也只会不含感情地“中立报道”,不会去谴责这些侵犯女性权利的行为,哦,毕竟这符合中国传统思想,还不好怎么去批判。

我给我的女同学推荐一些美剧,一些欧美女歌手的歌,让她们看女权主义电影,听碧昂斯。但是她们却说,我不想接受美国那套价值,太辣眼太过了,不适合我。What?这叫做“美国的那套价值”?女权主义只是美国人捏造的吗?那你信奉的那套价值又能给你带来多少的实际权利?当你在网上大骂你讨厌的直男癌的时候,你也要用什么对抗他们?你温顺的眼泪吗?

当然啦,你无法强求中国的女性们在现在高举起女权主义的旗帜,毕竟生活在大城市里的高级知识女性,她们的权利并没有怎么受到损害,对于一二线城市的家庭主妇,她们也生活的挺正常,目标也就是家庭和睦子女成长,或者是她们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生活有些什么缺失。而很明显权益受到迫害的那些女性呢?她们又哪里来的想法去维护自身的权益。

但如果去接受这些思想,多去了解,多去关注,慢慢地深入进社会和民族,又会是怎么样呢?思想并非完全不能逆转,就像我给我妈妈灌输这种思想多了,现在说到这些,她会说,“也是呢,不太对,但是中国现在是这样的啊。”至少态度软多了。

《使女的故事》不光光是在故事内核上堪称精良,它的构图、布光、镜头语言、叙事方式也是非常的严谨而且艺术价值很高。最显著的就是在新社会里,大量的画面都是光打的很饱满,或者是暖色调逆光,很神圣很温暖,充满了希望。但是在这部片里面真的是充满希望?就是一个很完美的语文手法,以乐景写哀,多么讽刺。

主教夫人对着验孕棒祈祷

女主琼怀上了和眼目司机的孩子

但是谁知道希望已经完全泯灭了呢,第一季最后一集,女主说“既然他们不准我们彼此交流,但为什么又要我们穿一样的衣服呢?”她们本要去处决一位使女,要去用石头活活砸死她们曾经的朋友。最后她们都扔下了手中的石头,说不,然而优雅地离开了行刑场。离开的时候,她们不是像曾经被教导的那样,井然有序地排队走的,而是直接优雅的离开,一些东西已经在被打破了。

女主带领众使女对嬷嬷说不

所以说希望还是有的,当人们被压迫到一定程度,或者是有了某些突破口的感触时,会抓住那些不多但是救命的希望。

她们成群结队走来的时候,我突然幻想着把这些使女的脸换成我身边的那些好朋友地脸,那该会是多么多么感人的一件事情啊,我可能会为这些婊子们流泪的。

“既然想要隔离我们,又为什么让我们穿一样的衣服。”

愿中国的女士们,或者是,世界的女士们,会越来越强大。

3 ) 本以为未来世界三体最可怕,看了这部剧才知道什么最可怕

这个故事没有鬼、没有妖怪,也没有多么可怕的场景,但这的确是我最近看过最恐怖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未来世界,新政府取代了美国政府,并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基列共和国。在这个国家里,各个男性主教大人拥有着绝对的权力,并将圣经视为至高无上的法典和守则。

女性则完全沦为男性的附属品。除了主教的妻子以外,其他健康的女性全部都被集中在一起接受所谓的感化教育成为侍女,然后被分配到各个主教家中完成她们的职责——生育

注意,是只有生育。这意味着在“受精日”时,侍女需要将躺在妻子的身下,以一个工具的姿态和主教完成受精

生产时也是一样。妻子假装生产,侍女则躺在她身下将孩子生下来:

这个孩子出生之后,自然也不会归工具所有,而是属于主教和她的妻子,那是他们的孩子:

这足够可怕了吗?还有更可怕的。

因为不光有男性对于女性的压迫,女性予女性的压迫才是最致命的

主教的妻子凌驾于所有女性之上,但由于生育问题她们又不得不接受侍女分享自己的丈夫,这让她们性格变得扭曲而暴戾:

负责管教和监督侍女的嬷嬷更是手握权力,侍女们稍有错误就电击伺候:

甚至,连侍女与侍女之间也在互相监视,到处都充满了眼目。一个不小心就会被举报,被抓走:

万一有人不遵从这些规则怎么办?只有一个下场:

女性会被吊死,而男性呢?会被侍女们群殴致死:

是不是难以想象这样的世界?这正是我今天要说的美剧——《侍女的故事》

这部剧改编自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作品《侍女》。很明显,这是一个反乌托邦的、非常规科幻故事。小说的作者以历史书写未来,让整个看似荒谬的故事,有了许多细思极恐的真实感。

其实这个季度的新剧大多数都在讲女权(其实我更愿意说是平权),我们之前讲过的《宿敌》、还有我们一直想聊,但怕违禁词汇太多的《名姝》等等……我相信有些人一定会说:诶,这类题材的作品会不会太多了,没必要吗?

真的没必要么?

或许,在当下社会两性权利已经没有早年间那么不平等,但如果这个时候我们选择不作为结果会怎样呢?大概会落得和剧中荒谬结局一样的下场吧。

刚刚面临男性们毫无理由的谩骂时:

财产权被完全剥夺,归属到亲近的男性家属名下时:

被宣布没有工作、阅读的权利时:

剧中的女性们都没有选择反抗,或者更应该说:她们已经完全无力反抗,也正是这一系列的无法反抗、不作为,才导致了最终这个完全无法挽回的结果。

当然,也有人会说。小说不过是作者的臆想,现实生活中怎么可能会发生这么天方夜谭的事情。

但实际上呢?

记得早些年看到过一张图片,那是两个衣着鲜艳、肆无忌惮的裸露着她们美丽的肌肤的女人,而如今,这个国家的女人只能蒙着头巾面纱度日。这样可怕的变化只用了短短的五十年!

再回头看看我们自己,前几年“号召妇女回归家庭”的提案就先不说了,最近跑到校园里的那位女德讲师丁女士都讲了些什么呢?

不多贴了,看着就气人。

短短二百多分钟的视频,这位活像故事中嬷嬷的丁女士从女不如男、女性打扮自己就是有罪,就是想勾引别人、女性被强奸就是怪自己穿的不严实、讲到女性就该做家务、再到女性遭遇家庭暴力,就该隐忍……可谓是多方位全覆盖的讲述了众多谬论。

这些细微的、个体的作为,或许在当下看起来毫无影响。但我们要知道,历史的车轮一旦开始倒退,就再也无法停止

希望故事,永远也不会变成现实。

4 ) 总让我想起在伊朗的日子

首先谈谈本剧的技术部分。

改编剧本没有辜负扎实的原著,并且戏剧和视觉语言加分。剧情回溯处理得当,虚构的未来竟是腐朽的复辟,在反复的对比中把社会倒退的景象赤裸裸的呈现给你看,不寒而栗。整体气质上既有欧洲古典文学的风骨、又富有现代反抗精神,旁白增加了几分细腻的文学感。

摄影构图和调色都比较精致,反复出现仪式感极强的群戏场面,营造美好回忆与残酷现实的反差,并且通过大量人物特写来烘托压抑的气氛和复杂的心理。Elisabeth Moss表演很细腻,将压抑的服从、软弱和恐惧、内心的反抗与觉醒有层次的逐步展现,古典环境里的小妾和现代都市女性切换自如、反差强烈,看好她拿下艾美奖。

从剧情元素的把握来看,政治与阶层、禁忌之恋、性、悬疑、自由与反抗,都是吸引观众的东西,运用得当、不堆砌。另外十分喜欢本片配乐,类似二战警笛的配乐反复出现烘托紧张气氛,剧情高潮几次摇滚乐非常闪亮,与形式感强烈的画面搭配起来形成强烈的反差冲突和荒谬感,现代又有趣,画龙点睛。

再说说主题,这不仅是一部女权主义作品,是关于国家体制、人/女人价值的思辨。

女人/人的价值是什么?集权与自由主义各有利弊,但构筑的根基和追求的目标分别是什么?统治者应当构建一个怎样的国度?追求个体价值的充分实现还是国家民族的整体效率?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就一定要让很多人付出牺牲、国进民退?有没有更好的答案?

曾在伊朗工作过大半年。剧中很多情节让我回想起那段日子。那时候其实并不懂得这个国家正在经历什么。作为一个东方的外来女性,起初对当地的民族信仰和政治生态保持尊重遵守的态度,我也在高温酷暑的夏天身穿长袍头戴围巾,这不是入乡随俗,而是当地宗教警察和工作职场对外籍女性的一致化要求。无法连接国际互联网,没有社交网络,只有清真局域网。时间久了,内心逐渐出现许多问号。“China is the next” 共同工作的西方外籍同事常常这样说。

工作中接触到的伊朗妇女,对陌生人谨慎、戒备,熟悉之后发现她们有才华、热情。由于不方便从事外勤,IT部门有大量的女性从事系统开发工作,这与我国正相反。出差、做买卖、市场推广、与人沟通交流,这都是属于男人的领域,职场女性是无法出差的,因为不可以在外留宿。女人们全身必须被遮盖,仅有面部和手部露出,而中亚妇女的美艳与精致是挡不住的,立体的五官、精致的妆容、头巾缝隙里露出的几缕头发也会专门做挑染,还有双手艳丽的指甲。伊朗的化妆品销量超过欧洲大多数国家,鼻部整形也十分盛行,因为这是她们可以装点自己的最后的几寸空间。

伊朗的男人自尊心和权威感极强,表面严肃、冷漠,但实际欲望澎湃。对外部世界保持着怀疑,做生意时又有几分油滑。男人和宗教的地位不容挑战。在一个极度禁欲的国家,我却从能从那些不敢正视女性的眼神中感受到最强烈的荷尔蒙,反而令人有点害怕。人性的欲望是无法压抑的。

女性私有化、性耻辱、宗教警察、石刑、洗脑、禁网、集权崇拜,这些都发生在伊朗。在此训诫下的人民保守、谨慎、压抑又好奇,无从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且非常缺乏机会实现自己。

《使女的故事》很多气氛的刻画和我在伊朗的见闻非常相似。

这是一个好操控的世界,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世界。

5 ) 在这个故事里,女性的身体不属于自己,只是一种“有用的容器”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共同看到了太多关于女性处境令人愤懑的新闻:著名大学教授公开表示女性不适合做学术;孕妇因无法剖腹产跳楼致死;女学生长期遭受导师性骚扰......尽管我们身处未来感十足的2018年,但在女性问题上,我们的许多想法仍然如同停留在前现代,甚至不少人不敢大声说出自己是女权主义者。

而有这样一个故事,写出了女性魔幻而又真实的处境。要盘点过去一年最受关注的美剧,《使女的故事》一定榜上有名;第二季也已经摄制完成,将在今年4月份播出。消息一公布,不少剧迷已经开始翘首以待。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何会让这么多人欲罢不能?

故事从一个叫奥芙弗雷德的女性展开,她是基列共和国的一名使女,还是这个国家中为数不多能够生育的女性之一。她被分配到没有后代的指挥官家庭,帮助他们生育子嗣。和这个国家里的其他女性一样,她没有行动的自由,被剥夺了财产、工作和阅读的权利。除了某些特殊的日子,侍女们每天只被允许结伴外出一次购物,她们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眼目”的监视。

在这个世界里,女性的身体不再属于她自己,而成为一个会移动的生育机器,只被当作后代繁衍的容器。女性在这个故事里的处境和举动,之所以能触动这么多人,正是因为它触动了无数可以映照当下的思考:女性的生育自由、代孕、人口衰退、环境恶化......

而重要的是,女性不是一个会移动的生育机器,所以她们不应当如此被对待。如同作者阿特伍德所写:“为什么说女性有趣且重要呢?因为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如此。”为什么说女性不应当被认为只是一个容器,而应该是一个跟男性一样的立体的、丰富的、自主的人?因为她们的确如此。

撰文 | 李佳钰

拉结说,“有我的使女辟拉在这里,你可以与她同房,使她生子在我膝下,我便因她也得孩子。” 

——《圣经·创世纪》第30章第1-3节

产日,是伊丽莎白嬷嬷负责全程主持。

医生和配备了各种仪器的救护车,只能守在房外待命,除非情况万分危急。整个住宅区的女人们都赶来了,在警报的召唤和产车的护送下,纷纷聚集在二楼那间主卧里。即便屋里已闷得透不过气,女人们大汗淋漓,可她们仍然按照以前所教,有序地围在产凳旁,一齐有节奏地吟诵着“用力,用力,用力”。

这是只会在基列共和国见到的生产场景。产妇是两个人,产凳也因此设置成双座的,一前一后,一下一上,为的是让二人在生产过程中合为一体:高居后座的是主教夫人,双腿叉开伸向两旁,仿佛临盆在即;被夹坐在前方的则是挺着大肚,“像一只硕大水果”的使女,一边痛苦呻吟,一边使劲用力。

《使女的故事》作者:(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陈小慰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年12月

使女的身体不属于自己,只被当作“有用的容器”。

《使女的故事》里,加拿大小说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借《圣经·创世纪》中拉结和使女辟拉的故事,构建了一个荒诞离奇却有史可依的未来世界,正如阿特伍德在新版序言中强调,她“不会在书中放入任何詹姆斯·乔伊斯称之为历史的‘噩梦’中不曾发生过的事件,或者任何不存在的科技。没有想象的小发明,没有想象的法律,没有想象的暴行”。所以无论这本书读起来多么令人难以置信,也请你相信,那些不可能重演的有可能随时上演,那些曾经拥有过的很可能随时不见。

圣洁容器

“要把自己当成种子”

过去就这样消失了。仿佛一夜之间,却又不是瞬间改变。“就像躺在逐渐加热的浴缸里”,等待噩耗慢慢降临。

从前女人们还可以戴着大耳环,身穿前面有一排纽扣的衬衫。她们可以解开,也可以不解开。那个时候人们看起来还都可以做选择。可丽迪亚嬷嬷说,“从前那个社会毁就毁在有太多选择”。

连奥芙弗雷德也开始渐渐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曾经穿着泳衣在沙滩上待过。对于这类事情,人们的观念总是转变太快,她已经很久没看见女人穿薄薄的丝袜和刚过膝盖的短裙了。基列国的女人们不会这么毫无顾忌,即便夫人们也是如此。使女的身份,更让奥芙弗雷德不得不把自己裹进长及脚踝的裙里。全身上下都是红色,这是使女们的标志。脸上裹着白色双翼头巾,是为了让她们与世界隔离,而搭配红裙红鞋的红斗篷、红手套、红雨伞,则让她们看上去好像“浸在鲜血里”。

《使女的故事》原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 ),现居多伦多,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

(阿特伍德不仅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也是二十世纪加拿大文坛为数不多享有国际声誉的诗人。她获得过除诺贝尔文学奖之外的大多数重量级国际文学奖,并被多伦多大学等十多所院校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她的作品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2017年,阿特伍德获卡夫卡奖和德国书业和平奖。)

“要把自己当成种子”,或是一只训练有素、直立行走的母猪。“红色感化中心”里,嬷嬷们要使女们铭记,“恭顺站立等待的人也在侍奉上帝”,使女们要体谅夫人们的不幸与不易,做“圣洁的容器”,供她们生养,让她们成为受难的母亲。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剧照

要知道过去奥芙弗雷德也曾做过母亲,那时卢克也还在身边,一家人其乐融融。可有一天女儿却和她时常在手里把玩的毛绒兔子一同消失了,再也不见踪影。卢克也不知道去了哪里,从此了无音讯。奥芙弗雷德不知道自己该问谁,也不知道到底能问谁,如今到处都有隐藏真实身份的眼目,以及告密者。还有哨卡上方的探照灯,路两旁埋伏的机关枪手,卫士们动不动就开枪,他们才不在乎什么生命的意义。

甚至奥芙弗雷德以前根本不叫奥芙弗雷德。她有她自己的名字,只是现在被禁止使用。使女们的名字都是“奥芙”(of)开头,表示从属,后面的名字则指代她们所属的大主教。这也意味着,今后无论是谁做了弗雷德主教的使女,都会被叫作奥芙弗雷德,而现在的奥芙弗雷德之后被叫作奥芙格伦、或是奥芙查尔斯也不一定。

无忧无虑

“可别小看这种自由”

不只奥芙弗雷德还时不时沉浸在原先的生存方式里,很多人大概都一样。

虽然一切都变了。历经地震、核爆炸和有毒物质的侵袭,基列国环境不断恶化,期间出生的非正常婴儿占比也越来越大。他们这才在大劫难后提出把使女列入新颁布的法律:将有生育功能的女人分配给没有子嗣的大主教家里,好帮助他们延续后代,繁衍生息。

《使女的故事》同名电视剧集,第一季、第二季海报。

授精仪式也成了每月家中必须进行的一项常规活动。铃声响过之后,房子里的所有人都需要出现在起居室里:着黑色制服的主教,穿天蓝色裙子的夫人,还有使女、女佣和司机。由主教先行诵读《圣经》中的段落,寓意多多生养,以及使女的正当。接着“一家人”便按照规矩行使各自职责:夫人躺在床头上方,穿戴整齐,两腿张开;使女夹在中间,头底顶着夫人耻骨,裙子卷在腰部;下面主教则完成他的步骤,不带丝毫感情,像行军步调似的动作着。这里所进行的一切都非消遣,而是严肃的仪式,由“一家人”共同参与的仪式。

丽迪亚嬷嬷常说,温顺的人有福了。因为顺从,如今的人们都学会了“离开许多东西照常生活”,就像奥芙弗雷德再也没有听过卢克和女儿的消息;使女们也很难触碰到布料和木头以外的东西,更不用提烟和酒了;就连屋里所有可以系绳子的东西也被拿走了,墙上的镜子也被取下,窗只能稍稍开启,并装了防碎玻璃;杂志在很久以前就被烧毁了,因为阅读和思想同牛奶和蜂蜜一样需要限量配给;律师和大学教授们也都不见了,学校关闭,大门口设了哨卡和警报器,靠近大门的围墙上挂着一排示众的尸体。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剧照。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剧照。

没有什么是不正常的。“所谓正常,丽迪亚嬷嬷说,就是习惯成自然的东西。眼下对你们来说,这一切可能显得有些不太正常,但过上一段时间,你们就会习以为常,多见不怪了。”

按照丽迪亚嬷嬷的说法,女人们更该庆幸。因为如今遍布的哨卡和机关枪,让大街上再也没有男人会对她们口出讳言,动手动脚。“自由有两种,丽迪亚嬷嬷说。一种是随心所欲,另一种是无忧无虑。在无政府的动乱时代,人们随心所欲、任意妄为。如今你们则得以免受危险,再不用担惊受怕。可别小看这种自由。”

难以置信

改变可以在一夜之间

基列国里当然是有自由的,不过只属于部分人。就像主教,房子里只有他的办公室可供男人们出入,连夫人都不可踏进半步。当然某些时候,主教会为奥芙弗雷德破例,他让司机尼克为他传话,晚上九点,他想见她。

这不是主教第一次召唤与奥芙弗雷德单独相处了。之前另一个奥芙弗雷德就因这样的私密幽会被夫人发现,自行了结。可其实无论是哪个奥芙弗雷德都没有选择的权利。她只能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门前,却发现这里有着“另一个天地,正常生活的天地”。

环绕四壁的全是书,还有正常生活里应该有的一切。要知道曾经就是在一天之内,女人们被剥夺了所有这些东西:工作、经济、还有阅读。没有人可以解释这一切。上司只是告诉你,抱歉我不能留你工作了,法律让你离开;而街头小店收款的年轻人,也只是在反复输入正确的卡号后告诉你,红灯亮即意味着这张银行卡已经永久失效。

《使女的故事》英文版《The Handmaid's Tale》Margaret Atwood Anchor Books,March 16th 1998

没有什么难以置信的事情,改变就是可以在一夜完成。当然,报纸上不是第一次才有这类消息,只是人们从不觉得自己就是新闻里的人物,“我们生活在各种报道之间的空白里。”直到报纸停业关闭,道路开始设卡,色情商场关门,人们才意识到水温已然接近沸点,噩耗已经逼近。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剧照

当然,总有办法能适应这一切,比如随之兴起的黑市交易,以及官员才能光临的“荡妇俱乐部”。再待久了会发现暗地里每个人都在试探着跨越边界:大主教渴望奥芙弗雷德陪他玩拼字游戏,在临别时温柔地吻他,“就像真的一样”;夫人则低声提议,既然奥芙弗雷德肚子久久没有动静,不如让司机尼克成为那个代替的人,“只要那个孩子健康”,一切似乎都不成问题。

还记得嬷嬷们在感化中心引导的问答:有过被轮奸经历的珍妮被大家围在中间,被异口同声的高喊吞没,“大家来说,这是谁的错?”“她的错,她的错,她的错。”“是谁引诱他们的?”“是她,是她,是她。”“上帝为什么会允许这种事发生?”“为了教训她,为了教训她,为了教训她。”仅仅经过一次珍妮就学会了,这次是她先开了口,“是我的错。是我自己的错,是我引诱他们的。我罪有应得。”教导和习得就是这么容易。

脖子上挂着相机的外国游客抱着猎奇的心态,想请翻译帮忙问一下低头走在路上,穿着红衣的奥芙弗雷德,“你们快乐吗?”“不错,我们很快乐。”奥芙弗雷德喃喃,因为“我总得说些什么。除此之外,我又能说什么呢?”

附记:关于《使女的故事》的三个问题

1.《使女的故事》是一部“女性主义”小说吗?

如果你指的是一本宣传意识形态的小册子,里面所有女人都是天使,或是失去道德选择能力的受害者,或者二者皆是,那么答案是否定的。但如果你说的是这样一部小说,里面的女性均为有趣且重要的人类——性格各异、举止不同——在她们身上发生的一切对这本书的主题、结构和情节都至关重要,那么,答案是肯定的。在这种意义上,许多书都是“女性主义”的。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剧照

为什么说女性有趣且重要呢?因为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确如此。她们并非自然造化事后添加的产物,也不是人类命运中无关紧要的参与者,对此,每个社会一直以来都再清楚不过。没有女性生育,人类将不复存在。正因如此,对成年女性、少女、幼童的大规模强暴和谋杀长久以来都是种族灭绝战争以及其他意在征服和剥削某个群体的战争的特征之一。

杀掉他们的婴儿,用自己的来取代,猫类是这么做的;让女人生育孩子却无力抚养,或者为了自己的目的将孩子从她们身边夺走,偷盗婴儿——这是一个广为流传、古已有之的主题。控制妇女和婴儿,是地球上每一个专制政权的特征。拿破仑和他的“炮灰”士兵,奴隶制及其手段花样翻新的人口买卖——它们与此都同出一辙。对那些推行强制性生育的人,我们应该质问:这么做“谁能获利”?有时是这部分人,有时是那部分人。总有人获益。

2.《使女的故事》是反宗教的吗?

同样,这取决于你问题的涵义。的确,一群专制主义的男人掌握政权,试图重新建立一种极端的父系社会,禁止女性阅读(就像十九世纪美国黑奴一样)。更有甚者,她们无法掌管金钱,无法在外工作,连《圣经》里的一些女性都不如。这种政权利用《圣经》里的种种象征标志,任何掌管统治美国的独裁政府都不会放过这些资源。

基列国的女性穿着的朴素服饰来自西方宗教标志——大主教夫人们身着蓝色,象征纯洁,源自圣母马利亚;使女们身着红色,象征分娩时的出血,同时也源自抹大拉的马利亚耶稣从其身上驱逐出7个恶鬼的女人。另外,如果你要出逃,红色也更容易辨识。社会阶层较低的男人们的妻子被称为“经济太太”,着条纹服装。我得坦白说,那些遮挡脸部的系带女帽,其灵感不仅来自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的服饰以及修女服饰,还来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某个老牌荷兰清洁剂的外包装,上面有个女人的脸被遮盖住,孩提时我很惧怕这一形象。许多极权主义都曾采用服饰来识别和掌控人们,无论是禁止穿什么还是强制穿什么——想一想纳粹时代强迫犹太人身上佩戴的黄色六角星符号和代表高贵身份的罗马紫——它们中许多都打着宗教的旗号进行统治。这让异教徒的欲加之罪更加轻而易举。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剧照。

在这本书里,占主导地位的“宗教”逐渐掌控大权,成为统治性教义,我们熟悉的宗教教派被逐渐废除。通过秘密渠道逃往加拿大,正如我所料。奥芙弗雷德本人也有一本私藏的《圣经》主祷文,她拒绝相信眼前这个政权是由一个公正、慈悲的上帝所授予。在当今的现实世界里,一些宗教集团发起各类运动,保护弱势群体,其中包括女性。

因此,这本书并不是“反宗教”的。它反对的是以宗教作为暴政的掩护;这就完全另当别论了。

3.《使女的故事》是预言小说吗?

这是我被问到的第三个问题——甚至就在一九八四年,我正在写这本小说时,随着美国社会中的某些人掌权并通过法令,声称要做到什么——这个问题就开始被问了又问,日趋频繁。不,这不是预言小说,因为预知未来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有太多的可变因素,各种可能性都存在,根本无法预知。是否可以说这是一部反预言小说: 如果未来都能够巨细靡遗地讲述出来,或许就不会发生。但这种想当然的想法同样也靠不住。

许许多多不同的材料孕育了《使女的故事》——集体处决,禁奢法令,焚书运动,党卫军的“生命之源”计划,阿根廷将军偷窃幼童的行为,蓄奴制的历史,美国一夫多妻制的历史……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使女的故事》第一季剧照

但还有一种文学形式我尚未提到: 目击者文学。奥芙弗雷德尽其所能地记录了她的故事;然后将它藏匿起来,相信日后可能会被某人发现,而这人能够看懂其深意并传播出去。这是一个充满希望之举:每一个被记录下的故事都暗含着一个未来的读者。鲁滨逊记日记。塞缪尔·佩皮斯也写日记,他详细记录了伦敦大火。黑死病瘟疫期间也有很多人这么做,但他们的许多记录常常戛然而止。还有罗密欧·达莱尔,他记下了卢旺达大屠杀,以及世界对这一事件的冷漠态度。还有安妮·弗兰克,把日记藏在她的秘室里。

有两种读者会读奥芙弗雷德讲述的故事: 一种是在本书的末尾,在未来的某场学术会议上,这种读者能自由阅读,但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愿的富有同情心;还有一种就是任何一个时代里的个体读者。这是“真正的”读者,每个作家为之写作的“亲爱的读者”。许多“亲爱的读者”自己也会成为作者。这正是所有我们这类写作者的开端:从阅读开始。我们听到某本书正在发声,向我们絮絮诉说。

最近的美国大选之后,恐惧与焦虑蔓延。人们普遍认为,基本的公民自由受到侵害,过去数十载、甚至几个世纪以来女性赢得的许多权利也面临危机。在这样一种分裂的大气候下,对许多群体的仇恨开始滋长,形形色色的极端主义者开始表达对民主政权的嘲讽。因此可以肯定,在某个地方,某个人——我想应该有许多人——正在写下他们的亲身经历。或者他们将铭记在心,日后如有可能,将其记录下来。

他们的讯息会被压制和埋藏吗?几百年后,在一座老房子的一面墙后,会有人发现它们吗?

让我们希望一切不至于糟糕到那个地步。我坚信不会。——选自阿特伍德为《使女的故事》所作序言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李佳钰;编辑:张畅,走走。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6 ) 为神剧加分的配乐们(十集全解)

【插播】《使女的故事》第二季开播,开了新帖“挖挖剧中的配乐梗”,欢迎大家来玩~


这部改编自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同名小说的《使女的故事》,无疑是我看过的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作品之一。反乌托邦的故事构架,填充的却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历史细节索引。想一想假如有一天睁开眼睛,自己身处这样的世界……不,我恐怕还是不敢。

本片的演员表现同样值得称道,可以说几乎每个演员都努力在表现自己角色的张力,即使最不讨喜的珍妮,也在跳河和临刑前这两幕让我为之动容。特别私心最喜欢的是沃特福德夫人的表演,无论是外貌形象、还是情感表达,那种压抑的忍耐和冷峻的克制,有的时候都让我忍不住再三回放。

压抑的剧情设定下,人物情感的爆发最触动人心。而为这种爆发力添油加醋煽风点火、一口气点燃观众内心的小宇宙的,要说,真的得益于本剧出色的配乐选择。So,下面就进入正题。(PS 搭配音乐食用更佳哦)


第一集片尾曲名:You Don't Own Me;

歌手:Lesley Gore;专辑:Lesley Gore Sings of Mixed-Up Hearts;发行年份:1963年;词曲作者:John Madara,Dave White;制作人:Quincy Jones。

专辑封面

正如歌名所写,这首歌表达了男女情侣关系中,女性对平等人格地位的追求。我爱你,但并不代表我就附属于你,更不需要你来告诉我,什么该说什么该做。而仔细琢磨,也很容易发现,歌曲借恋爱问题,唱出的是对整个男权社会的挑战和宣言。

这里要提到美国两次女权主义运动的时代背景。20世纪20年代美国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以获得女性选举权而告终。自此,女权主义运动归于沉寂。二战爆发,为女性就业机会增加,而战后该趋势有增无减,女性受教育人数也越来越多。更多的女性对自我价值有了理性的认识。然而此时,美国政府及社会则一反战时宣传论调,呼吁“女性回家”,回归“传统女性价值观”。这种冲突与转变,使得许多女性难以适从,为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埋下伏笔。而歌曲写作于1963年,正值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时期。1960年代初,肯尼迪政府成立总统女性地位委员会,“女性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关注。女权主义者认为,当下流行文化本身就是男权主义、性别主义的产物,因此她们决定要创作属于自己的“流行文化”。这其中的代表,澳大利亚歌手Helen Reddy的《我是女人》("I Am Woman"),被称为是女权主义的代表歌曲,歌手本人更被认为是“女权主义偶像”。

从时间上看,"You don’t own me"(1963)显然要早于上面提到的"I Am Woman"(1971)。甚至可以说是女权主义在流行文化中的较早尝试之一。但毫无疑问该曲的诞生,与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是息息相关的。演唱者Lesley Gore当年录制该曲时,只有17岁。在谈到该曲时,她说:“My take on the song was: I'm 17, what a wonderful thing, to stand up on a stage and shake your finger at people and sing you don't own me.”其本人后来也一直关注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其2000年—2014年主持的电视节目《生活中》(In the Life),就是关于LGBT的。

(此处祭上Lesley Gore 当年演唱视频)

【自杀小队】BGM很好听吧? 来听听原版的You Don`t Own Me_哔哩哔哩_bilibili

因此从剧情的人物情感表达上来看,You don’t own me首先回应了其中的“姓名梗”——使女们被剥夺自己的名字,从此只能以“of+被指派屋主的名字”形式被称呼,比如被派到Fred家成为Offred的琼。但是剧集结尾,女主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My name is June完美挑衅了这种“附属论”:我不属于你,女人不属于男人,这一切都是错的。而此外,歌曲的女权主义运动背景,则点明了这部剧的立意主旨。或者,至少是最主要的那部分。


第二集片尾曲名:Don't You (Forget About Me);

歌手:Simple Minds;专辑:The Breakfast Club;发行年份:1985年;词曲作者:Keith Forsey ,Steve Schiff。

专辑封面
[Billboard冠单 Simple Minds-Don't You Forget About Me] 84'_哔哩哔哩_bilibili

这首曲调欢快的” Don't You (Forget About Me)”出自苏格兰摇滚乐队Simple Minds,该曲当年登上美国单曲榜第一。这首曲子也是环球影业于1985年出品的剧情电影《早餐俱乐部》(The Breakfast Club)的电影配乐,为人熟知。《早餐俱乐部》里五个叛逆少年在留校中,彼此敞开心扉、消除隔阂成为朋友。而歌曲所唱的也是两颗陌生的心被温暖而慢慢走近。可以说是非常温情了。

第二集琼和Ofglen彼此敞开心扉消除疑忌好不容易成为了朋友,还准备配合Ofglen当卧底。琼也应邀密会指挥官,玩刺激,顺便搜集好情报。这些无疑都给原本压抑万分的生活,带来了许多调剂和转换。第二天她开开心心地出门,此时欢快的乐曲应景响起,一路上调皮得无所畏惧。然而走到门口,一个陌生的Ofglen转过头来,乐曲戛然而止,F*CK,忽然就回到了现实。对呀,你所以为的那些小游戏真的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小把戏罢了,玩够了还请回到现实。这里依然是一个充满监控,彼此猜忌的地狱。

这里还插播一个小八卦,最初,《早餐俱乐部》曾计划每十年拍摄一部续集,展现每一位俱乐部成员的生活状态,但这一设想最终没有达成。导演约翰•休斯与扮演本德的演员贾德•尼尔森关系实在太糟糕。而后又与另一位主演莫利•林沃德产生分歧而分道扬镳。

多讽刺啊。


第三集片尾曲名:Waiting for Something;

歌手:Jay Reatard;专辑:Blood Visions;发行年份:2006年。

(这张专辑图是十集中我感觉最恐怖的一张,因为画面血腥冲击力太大这里就不直接贴出来了,好奇的可以点右边自行观赏:专辑封面)

这集的结尾部分是我个人感觉拍的非常震撼的一个片段。因为女同身份被发现,Emily(也就是第一个Ofglen)被判处行割礼。术后清醒过来的Emily明白了自己真实所经历的一切,从茫然、震惊、悲伤、愤怒到崩溃,几个拼贴的特写镜头让人难忘。而最后的那声嘶吼和咆哮嘈杂的摇滚融合在一起,传递出难以言表的愤怒和其它强烈情绪。

从乐曲本身的风格来说,维基上对该专辑的风格描述为“车库摇滚”(Garage rock)和“朋克摇滚”(punk rock)。车库摇滚是早期摇滚乐风格的一种,未经修饰却又充满活力,兴起于1960年代的北美。这种风格以电吉他及其它乐器表演的和弦为基本表现形式,有时会刻意追求音色的扭曲失真效果。该曲从时间上来说实际属于“车库复兴”时期,大致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段时间,相比与过去的车库摇滚,新车库摇滚更具有现代性。他们强调“摇滚的真实性”,以对抗商业化下的MTV式的音乐制作。

但无论具体是哪一种的摇滚类别,“摇滚”本身即是一种反抗权威,呐喊自由、追求特立独行的反叛青年群体文化。它永远站在主流文化的对立面,永远不被规训,永远是“亚文化”的一支。因此,用摇滚来叙写Emily这一人物情感确实是再恰当不过。毕竟,作为LGBT的一员,她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叛逆。


第四集片尾曲名:Perpetuum Mobile;

表演者:Preludes, Airs And Yodels (A Penguin Cafe Primer);专辑:Signs of Life;发行年份:1987年。

专辑封面

Perpetuum Mobile来自拉丁文,意为"perpetual motion"(法文mouvement perpétuel),中文翻译为“常动曲”,为音乐术语。它实际是一种音乐样式,即乐曲的部分小节中以急促的节奏演奏连续音符;或整小节、小节的大部分以特定的次数重复演奏出现。(这里超纲了…吃力…..)而这首企鹅咖啡馆乐团的曲子,是20世纪常动曲流行乐的一个代表。另一首大家可能会认为比较相近的"Fade Into Darkness"(by Avicii ,2010),正是受到此曲的启发。

第四集的核心,个人认为在于那句“Do not let bustards beat you down”。这一集的主导情感是挫折与回忆。失败的受孕,失败的逃跑经历,噩梦般的现实人生,琼摸着前任已故使女在换衣间刻下的拉丁文,几乎可以看见自己的结局。而当最终得知那句拉丁文的意思后,虽然只是玩笑,却给了琼坚持下去的生的鼓励。就像琼再次被俘回到红色中心后,每一位使女同伴在她床前放下的一点微不足道的零嘴,尽管微不足道却又意义非凡。这首乐曲欢快活泼,快速跳跃的节奏和重复的小节,传递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染力,正如其专辑名所示。从而也将第四集结尾的那句“Nolite te bastards carborundorum, bitches”渲染得格外耀眼。

严格意义上,这一集的结尾曲应当是另一首。因为随着剧集的结束,这首曲子也应声完了,随后是另一段没有曲调,只录有鸟声雨声等等自然之声的声段。我多次识别都没能找出这到底是哪一首,但从情感上,它同样承接着上一曲不息的生命力,自由和美好。这就是不会被打垮的生命力,这就是从不放弃的战斗力。


第五集片尾曲名:I Want A Little Sugar In My Bowl;

表演者:Nina Simone;专辑:Nina Simone Sings the Blues;发行年份:1967年。

专辑封面

Nina Simone的这首”I Want A Little Sugar In My Bowl”改编自另一位标志性的蓝调及爵士歌手Bessie Smith的一首歌曲(具体歌名未查到),歌词重新编写。Nina Simone(原名Eunice Kathleen Waymon)本人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古典、爵士、蓝调、民谣、R&B、流行等等风格都有涉及。一般都认为她是一位出色的蓝调歌手及爵士女伶,尽管本人并不认可这种简单归类。Nina Simone的艺名取自男友给取的西语的“小女孩”(niña)的爱称,和法国著名演员Simone Signoret。为了躲过母亲的反对去表演蓝调歌曲, 1954年,她以艺名Nina Simone登台表演,驻唱Midtown Bar & Grill。在那,她独特的糅合了爵士、蓝调和古典的音乐风格,为她积累一批人数不多却忠实的听众。也是从那开始,Nina Simone渐渐打开了自己的成名之路。

”I Want A Little Sugar In My Bowl”是一首比较典型的蓝调爵士乐,悠扬又不可避免地充满了感伤。Nina Simone略带颤音的磁性声线,倾诉了一个寻求幸福和救赎的孤苦灵魂。蓝调兴起于19世纪后期美国南部的黑人音乐,其特点之一,在于自我感情的宣泄。它贴近现实的日常生活,更能激起听众丰富情绪的共鸣,是一种真实的表达。正如著名 蓝调歌手布朗•麦克斯曾说:“我从不运用想象力写曲子,蓝调不是梦,是现实。”

琼在与指挥官擦枪走火的对话中不自禁地说,生命的意义不只在于繁衍,不只在于所谓的“biological destiny”,还有爱,而爱才是更重要的。指挥官诡辩道,爱都是虚妄的,是欲望的借口和肮脏的代名词。然而在指挥官们所构建的,所谓撇去“虚妄之爱”的理想国里,看到的却是更加疯狂和畸形的性与死亡的光影交替。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真实呢。

当琼最后敲响Nick的房门时,她给出了我们自己的答案。

【PS 题外脑洞联想,这一集确实大量重复出现了很多“性与死亡”的主题表现,让我不由得想到了生物学中关于“性与死亡”略有哲学意义的观点:有性繁殖实现了生命基因的革命性飞跃,同时也带了死亡,可以说二者不可分割。我不知道这里的安排是否有着更形而上层面上的意义,但总感觉仿佛意义很深的样子……欢迎讨论^^】


第六集片尾曲名:He's Alive;

表演者:Adam Taylor;专辑:The Handmaids Tale (Original Soundtrack);发行年份:2017年。

本集结尾的音乐来自电视剧的原声原创曲”He's Alive”,作者为 Adam Taylor。乐曲低沉压抑,大量低音使用,着重渲染了琼在得知丈夫还活着的消息时复杂震惊的内心感受。由于作曲人及专辑信息未能查到更多消息,本文也只能对此留予空白。

所以这里想展开写写别的。这一集的主题为"A Woman's Place",来自沃特福德夫人过去所写的一本关于女权的著作的书名标题。整个剧情都在围绕着,一个过去的女权斗士和如今的男权维护者(或者说是“帮凶”)的角色冲突与转换展开。剧集表现中,回忆的插叙和现实时间线的发展处理地非常自然,得以让观众在几次回闪中瞥见这个冰雪夫人更丰富和被压抑的一面。这里就要说到这集的导演Floria Sigismondi。

Floria Sigismondi是著名的音乐短片导演、电影导演。电影代表作有《逃亡乐队》,由达科塔•范宁及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主演,讲述的是1970年代的发迹于洛杉矶的硬摇滚乐队The Runaways的真实故事。此外她还执导过包括for Justin Timberlake, Rihanna, The White Stripes, David Bowie, Pink, Marilyn Manson, Katy Perry等多位音乐大咖的MV。

此处祭上为贾老板的"Mirrors"制作的MTV,获2013 MTV Music Video Award,USA - Winner for Video of The Year:"Mirrors"MTV

音乐的诗意叙述和情感的细腻书写是这一集给我最大的感受,而也正是这一集,塑造了沃特福德夫人这一角色最大的亮点。同时也书写了《使女的故事》中最讽刺和绝望的一集——敌人也许并不只有男人。


第七集片尾曲名:Nothing's Gonna Hurt You Baby;

表演者:Cigarettes After Sex;专辑:I.;发行年份:2012年。

专辑封面

该曲出自Cigarettes After Sex乐队于2012年所出的迷你专辑《I.》。Cigarettes After Sex是一支成立于2008年的美国德州的氛围流行乐队(ambient pop band),目前有四名成员,创立者、主唱兼吉他手Greg Gonzalez,键盘手Phillip Tubbs,贝斯手Randall Miller,鼓手Jacob Tomsky。正如乐队名,Cigarettes After Sex的乐曲风格呈现出一种非常梦幻、温柔和慵懒的感觉,特别是主唱独特的嗓音,更渲染了这种慵懒感,即所谓的“氛围流行”(ambient pop)。而氛围流行属于梦幻流行的延伸,发展于1980年代,David Bowie被视为是摇滚流行歌手中第一位实验氛围流行乐的先驱。

第七集基本是对过去事实的回溯,交代了丈夫Luke走散后的去向。相比起琼,他实在是幸运得多,逃过重重关卡在加拿大以难民身份暂居。剧集中多次渲染了Luke对妻儿的牵挂和要救出她们的决心,当通知Luke去见使馆的工作人员时,他急不可待地拿出材料想告诉工作人员可能的监禁地点,期望早日救出家人。而当他意外地收获来自琼的信件时,乐曲响起,克制的情绪终于变成泪水。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没有什么再能伤害你了,快回到我的怀抱中来。这首歌,是Luke对妻子的表白,也多少印证了一种决心。希望能在第二季看到团圆。


第八集

片尾曲名:Moira and June Escape;表演者:Adam;专辑:The Handmaids Tale (Original Soundtrack);发行年份:2017年。

点评推荐插曲:White Rabbit;

表演者:Jefferson Airplane;专辑:Surrealistic Pillow;发行年份:1967。

专辑封面
Jefferson Airplane -White Rabbit_哔哩哔哩_bilibili

当指挥官拥着打扮一新的琼走入那个醉生梦死的迷幻之地时,背景乐的那首“White Rabbit”实在是让人印象深刻。该曲出自美国迷幻摇滚乐队Jefferson Airplane于1967年发行的专辑《超现实主义枕头》(Surrealistic Pillow)。这支1965年成立于美国加州的先锋迷幻摇滚乐队,凭借该专辑取得了爆炸性的成绩,除“White Rabbit”外,另一首脍炙人口的单曲是“Somebody To Love”,两首均被《滚石》评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500金曲”之一。

这里先说说何为“迷幻摇滚”。迷幻摇滚(Psychedelic rock)与车库摇滚等一样同为摇滚的某一分支流派,其独特性于与迷幻文化的密不可分,即以迷药、致幻剂等药品(以LSD为代表,即D-麦角酸二乙胺(Lysergic acid diethylamide),一种强烈的半人工致幻剂)引起的感知变化为中心的特殊体验。LSD主要会给使用者带来去人格化,非时序化和动态化(depersonalization, dechronicization, and dynamization)的使用体验,让人脱离现实陷入一种超现实的迷幻境地,而迷幻摇滚也正是来源于此。因此在音乐表现上,会使用前卫的表现形式,采用电音或异域乐器,不连贯的音乐结构及扩展的乐器音段等,来模拟这种放纵迷幻的感觉。迷幻摇滚的巅峰在1966—1969年,Jefferson Airplane乐队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

Grace Slick 创作“White Rabbit”时还在伟大社会乐队(The Great Society),当伟大社会乐队在1966年解散后,她受邀加入了Jefferson Airplane,并把之前创作的“White Rabbit”和“Somebody to Love”改编收录入新乐队的专辑。这首歌属于Slick的早期创作,写作于1965—1966之间。歌曲意象来源于刘易斯•卡罗尔的著作《爱丽丝漫游奇境》与其续篇《镜中奇遇》,特别是故事中爱丽丝服用会改变身体大小的药片这些情节意象。Slick如此写作意在反讽那些一边给孩子们读着类似故事,一边又困惑于孩子们长大沉迷于毒品的家长们。因为那种坠入奇境,亦真亦幻的服药体验,其实早已通过那些看似无害的睡前故事传递给了孩子们。 对于Slick来说,“White Rabbit”是“关于追随你的好奇心,那只白兔就是你的好奇心”。(《爱丽丝漫游奇境》故事讲述爱丽丝追随一只穿着讲就的白兔,坠入奇幻之地的神奇之旅。)

某种程度上,指挥官就像那只引起琼好奇心的白兔,带领她进入那个似梦非幻的糜烂世界。这里同样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酒精与性构成了这个奇幻之境的所有风景。落魄这里的都是走投无路却还心坏一丝侥幸的女人们,无论她曾经是多么受人尊敬的CEO还是教授,在这里都是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应召女郎。就像一瞬间从一个极端走进了另一个极端,白天的世界有多么清规戒律,夜晚阴暗的角落就有多么纵情声色。但不同的是,这一切并不需要借助任何神奇药片去做那把开门的钥匙,因为这就是现实,这就是最残酷的地方。

一个走偏的脑洞:这是不是也在讲着我们早就熟知,却仍然疑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故事呢。


第九集片尾曲名:Wrap Your Arms Around Me;

表演者:The Knife;专辑:Shaking the Habitual;发行年份:2013年。

专辑封面

这首Wrap Your Arms Around Me来自瑞士电子流行乐队“刀乐队”(The Knife)的第4张专辑Shaking the Habitual。曲风奇绝诡异,充满了合成器特有的杂乱和尖利的声音表现。

首先介绍一下乐队的基本情况。The knife由一对瑞士姐弟Karin Dreijer及Olof Dreijer组成,成立于1999年,两人也合作创办了自己的音乐公司Rabid Records,非常有才华。Shaking the Habitual是该乐队的第4张也是最后一张专辑,2014年11月在完成专辑的所有计划巡回演出后,乐队宣布解散。

Karin Dreijer从小就对性别及权力结构等社会议题非常感兴趣,Olof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也选修了性别研究课程,并于姐姐分享了他的阅读书单。两人的共同兴趣与表达诉求,促成了这张专辑的诞生。专辑名称Shaking the Habitual引用自法国哲学家福柯的表述。而专辑的灵感来自于二人对女性主义及酷儿理论等相关内容的阅读,同时也对环境保护主义及结构主义等议题有所关注。乐队在2013年4月9日放出了关于专辑制作的相关采访视频,特别提到:“What we do is political. That should be impossible to misunderstand.”除此之外他们还对许多社会议题都有较高的关注,可以说正是这些新锐又富有批判意识的思考,让他们的音乐更有着超越曲符本身的丰富含义。剧集选用刀乐队的Wrap Your Arms Around Me显然也正有此意。

这一集中,被欺骗的珍妮托付好孩子后毅然跳入冰冷的河水;放弃希望的Moira决心最后一搏,替琼偷运物件,并血洗出逃。歌词Wrap Your Arms Around Me中不过唱的是情侣寻常的爱意表达,可是对这些被奴役的女性却是奢谈,诡异奇绝的不仅是歌曲的风格,而是整个社会,和其中的“现实”。


第十集片尾曲名:American Girl;

表演者:Tom Petty and the Heartbreakers;专辑:Tom Petty and the Heartbreakers;发行年份:1977年。

专辑封面

"American Girl"是Tom Petty and the Heartbreakers的同名专辑的第二支单曲,被《滚石》杂志评为“100首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吉他歌曲”第76位。2017年9月25日,在Hollywood Bowl的乐队表演现场中,这首歌作为压轴曲演奏。而这也成为Petty的最后一场表演,仅在一周之后10月2日,Petty因心脏骤停辞世。

歌曲采用了标准的摇滚乐器包括电吉他、电贝司、鼓和键盘。节奏急促,以“Bo Diddley beat”(一种广泛应用于摇滚乐和流行乐的节奏节拍)为基础。

关于歌词有一段八卦。歌词讲述了一个阳台边上绝望的女孩,其中唱到“cars roll by out on 441”,于是有人猜想这也许写的是一个从Beaty Towers跳楼的佛罗里达大学的学生,因为Beaty Towers就在441号路旁边。当然这个猜测从来没有被证实过,连Petty本人都说这几乎被传成了一个都市传说。他说解释真实的写作场景是,当时他正住在加利福尼亚的恩西诺,Leon Russell家旁边。公寓外是川流不息的汽车的声音,就像大海的海浪声一样。于是,以此为灵感创作了歌词。

作为《使女的故事》的结尾曲,这首歌似乎不像前面几首一样富含着女权主义的写作背景及隐藏意义。它单纯地歌唱了一种情绪,似乎暗示着被带走的琼即将面对的绝望处境。然而从故事的走向和最后尼克饶有深意的“相信我吧”的台词,我们似乎还可以抱有一丝期待,或许黑暗即将过去,或许明天即将到来。


至此我终于把这个坑给填齐了!感谢一直给我点赞点有用的小伙伴,不是你们我恐怕一定会弃坑了....

《使女的故事》第二季马上2018年4月就开播了,真的非常期待接下来的故事了!

(如果你也觉得写得不错的话,不要吝惜点个“有用”吧~)


[1] 周晓艳:《美国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en.wikipedia.org/wiki/Second-wave_feminism#View_on_popular_culture

[3]//en.wikipedia.org/wiki/You_Don%27t_Own_Me#In_culture

[4]//en.wikipedia.org/wiki/Don%27t_You_(Forget_About_Me)#Charts_and_certifications

[5]//en.wikipedia.org/wiki/Blood_Visions

[6]//en.wikipedia.org/wiki/Perpetuum_mobile

[7] 黄建华主编. 汉法大词典.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10. 173页

[8]//en.wikipedia.org/wiki/Nina_Simone#Performing_style

[9]//en.wikipedia.org/wiki/Blues#Etymology

[10] 罗虹,谢群英,张静:《蓝调音乐与黑人文化》,《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11]//en.wikipedia.org/wiki/Floria_Sigismondi#Music_videos_.28selection.29

[12]//en.wikipedia.org/wiki/Cigarettes_After_Sex#Members

[13]//en.wikipedia.org/wiki/White_Rabbit_(song)

[14]//en.wikipedia.org/wiki/Jefferson_Airplane

[15]//en.wikipedia.org/wiki/Psychedelic_rock

[16]//en.wikipedia.org/wiki/The_Knife

[17]//en.wikipedia.org/wiki/Shaking_the_Habitual

[18]//en.wikipedia.org/wiki/American_Girl_(Tom_Petty_song)

短评

大喊10遍这不是科幻片!这是警世寓言。阿特伍德说:科幻小说里有宇宙飞船,而我写的有可能变成事实。岂止有可能,这甚至不是未来就是现在,是你我她每个女性此刻置身的已然态的事实。说不相信人类文明会一夕倒退至如此程度,说作者低估人类作为高等生物的智慧悲悯的小粉红,建议去补课<我在伊朗长大>。

3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真的是神剧啊!!!很多地方让人不寒而栗。另外加拿大真的是人类希望,南北战争前黑人往加拿大跑,Trump当总统大家也往那跑,未来美国沦陷大家还是得往那跑!!

4分钟前
  • debut0901
  • 力荐

这不就是绿绿统治了之后的世界吗!真叫人不寒而栗!冷彻骨髓!

9分钟前
  • Bernie
  • 力荐

相当美!hulu居然能出这种剧,我最动容的地方是,女主角是个第三者。不是赞颂背叛,而是因为有背叛和不道德的可能。当你只能当好人的时候,当好人不值得被赞扬。女主是个有道德瑕疵的人,而不是个假惺惺的白莲花。

13分钟前
  • 亲爱的桂花树
  • 推荐

相夫教子,冠夫姓,代孕,反堕胎,大奶恨小妾,荡妇羞辱,男性威权阶级,男性自身生育能力匮乏所延伸出的暴力掠夺………全喷了个遍。很浅显易懂的女性主义大杂烩。喂到嘴边还看不明白的人,智商大概被猪拱了。

18分钟前
  • Talulah Shark
  • 力荐

又名<不孕不育的直男世界>

22分钟前
  • 拾男孩的小稻穗
  • 推荐

历史也不总是进步的,随时都可能倒退回去,而历史也许又是未来。

24分钟前
  • 话痨猴子
  • 力荐

整个人看完以后都不好了,可能是因为这剧情一点都不科幻,也不未来吧。

27分钟前
  • 楚色
  • 力荐

女孩受到性骚扰不敢报警还要被指责穿着暴露招蜂引蝶,三十多岁事业成功不婚不育而已就要忍受各种歧视流言蜚语,主流媒体公然鼓吹结婚生子才能拥有完整人生。生育一直都是女性的权利,但男权们不仅没有因此尊重女性,还将权利转化为义务,告诉女性不生不育就是犯罪。Gilead就在我们脚下。

32分钟前
  • 西班没有牙
  • 力荐

如果有一天,我们这个世界被直男癌统治会怎么样?本片就是这样一部可能是最压抑的科幻未来题材的美剧。在这个反乌托邦世界里,女性不是沦为行走的子宫,就是被赶到殖民地捡垃圾,毫无人权和尊严。忽然想起了前段时间“代孕合法化”这个话题,不禁毛骨悚然

37分钟前
  • 姚知不是雪
  • 推荐

看到第四集,对女性来说是恐怖片。但放眼看看现在要求女性回归家庭的呼声,种种就业歧视,谁又能说此种荒诞现实离我们很远?

39分钟前
  • 困难群众
  • 推荐

一点也不科幻,一点也不未来,随随便便给了个环境背景,又急急忙忙地推进到一个没有根基的社会现实。女权得很肤浅,很表面,很大张旗鼓地揪着你的耳朵喊,很累。。。虽然越来越像在做我国的现实预言了。。。

40分钟前
  • 柒二Dr.Tobe
  • 还行

这部剧仿佛是一只敲响的警钟。所有的颠覆将在一瞬间发生,前一秒你还是优秀的职场女性,后一秒你就沦为行走的子宫。女权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你无视自己反抗的权利,明天你就将失去做人的权利,这就是这部剧给所有女性提的醒

42分钟前
  • Remy&Lin
  • 力荐

就没人不喜欢女主的样貌吗?

44分钟前
  • 超级赛亚人
  • 还行

有一个国家,没有极端环境压力却已经是生殖大过天了,人生似乎要靠生殖来完成个人意义。偏远山区,买卖妇女,拿铁链拴住,用密室禁闭自由,纯粹拿女性作生殖工具。没被拐卖的女性们对此缺乏共情,过度相信自己的庆幸。本来很多话想说的,看见有女性观众在吐槽女主角长相不好看,瞬间无话讲了,真实。

47分钟前
  • 姜小白
  • 推荐

有一次我跟一个朋友聊起不婚育,印象很深的是他说,果然女性就是不应该读那么多书,才能老老实实去生孩子。日常并不呈现极端女权的状态,因为别人的事情我管不了,而自己的人生是可控的。还是会在看到黑袍穆斯林多年前光鲜亮丽照片的时候觉得不寒而栗,也不过几十年而已。所幸这还不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52分钟前
  • P
  • 推荐

可能是最难看的美剧,不管是沉闷的拍摄手法还是女主老牛五方的长相。

54分钟前
  • 打遍天下不还手
  • 很差

这简直是我看过最压抑的美剧之一了,非常少见的极具讽刺意味的宗教题材,未来极端宗教统治世界后,女性被沦为纯粹的生育工具,分成三六九等,可怕的是你可以看见世界此时此刻就在发生着极为类似的事情,它不是突然发生的,像温水煮青蛙,像是在末日被审判你不再是人类,一般的压抑

59分钟前
  • 七夏nana
  • 力荐

慢镜加闪回,贴脸加低光,高逼格的四大法宝

1小时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荒诞即真实。2014年看原著时只觉荒诞,2017年逐渐感到真实。

1小时前
  • Mina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