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是爱看“戏说”片,因为会把人当人来演,而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个扁扁的人名。
目前感受的两大点:
第一、落后腐朽的封建帝制
第二、恭王苦……
看到十来集了,大概这段是恭王最苦逼的时候
我倒也没有说看着苦就可怜什么的,而且几乎全程都笑着看他苦——哎呀,你看这苦的……
在我看来这前十来集应该恭王是第一主角(慈禧都配角了)
封建帝王的技能树大概都是折腾在权术了,集权分权排除异己……可别怪慈禧跑不出这怪圈,谁能跑过?咸丰皇帝这被英法联军都打出屎了也不知道团结各方力量好发愤图强,临死临死就是惦记把分权进行到底,让几方势力打架均衡一点以保他那几岁的儿子能坐稳皇帝,不知道你现在最大的敌人其实是外国人么……
曾经的历史课本里,奕䜣就是个签了n个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的怂包,长大了瞧瞧,也是不容易,历史的潮流怎么可能一个人就能挽得住的。
看到恭王母亲病重还拼命喂中药的时候:恭王你快点给你妈请西医吧(怀疑那是什么泡疹),咱好歹搞外交的了解科技前沿,该有点见识了啊
看到女儿安慰爹爹的时候:恭王你快点把你家大格格送出去留学吧,好歹咱能看懂外国字,省的以后您签条约的时候被翻译坑(后来发现原来这位大格格还是有历史任务的——被慈禧收了养女进宫养,12岁给指婚然后17岁守了寡……唉,你说咱好好的王府千金干点啥不好)
剧里的北京条约,换个比较客观的立场,就是当哥哥的皇帝,看着外敌要兵临城下了,带着一众人跑了,留个弟弟跟人谈判:你给我谈个好和局下来,还不能丢我面子——这特么怎么谈
这段把个恭王给愁的
眼看着外国人打进了城,烧了圆明园,跪祖宗牌位前想抹脖子,皇帝老哥呢?避暑山庄眯着,坏消息来的时候气吐血,然后继续拖延症的喝酒看戏得过且过……
也就是洋人并没有诚心灭清朝,不然一百条命都不够。就这形势,没把北京都烧完都算不错了
看人设:
这个恭王是个挺温和的人,从小算得上是爹亲娘也爱,但是爹把皇位给了哥哥,不大甘心……
咸丰呢?多疑,敏感。亲娘早死,虽说养母(恭王亲妈)待自己也不错,但是养母有亲儿子,感情上总缺那么点。弟弟又传说样样比自己强,搞的自己即便得了皇位安全感也不到位
兄弟俩的感情,不恨,但也总隔了一层
这么说吧,觉得恭王就像一个号称爹妈都疼的姑娘,但是你再好皇位也是给哥哥的,爸爸会给你十分丰厚的嫁妆,妈妈也劝你不要不平衡……
开头
恭王没当成皇帝,好像只是差了一哆嗦
才华几乎公认的样样比他哥强,但是哥哥脾气好,所以当了皇帝
不认命吧,也没办法,毕竟也没有造反的实力
认命吧,又不甘心
大概这个恭王的位置就跟演员表的排序一样——永远是一线尾,二线头
除了超一线的女主慈禧外,只在前边没有靠谱儿男性角色的时候,恭王才能往前排排
另外,可能是马景涛当时太火,所以但凡有戏份总会排在前头,还会特别注明客串主演
其实按照演员和实际人物的年龄来看,剧中是有点颠倒的:恭王颜值最低,视觉年龄最大……
而实际,肃顺该是年长十来岁的。
演咸丰的翁家明也是个大帅哥,肃顺(马景涛)是个年轻小帅哥。只有恭六,是个瘦小男中年,可明明他最年轻……
但是也没办法,演肃顺的小马当时演技水平实在是有限(另外据说是档期关系没法演这么长待机的角色),凑合着客串一下。当然了,恭王这个角色他也hold不住,这个肃顺,帅气有余,其他方面则是哪儿哪儿都是不足。
尽管历史传说中的肃顺确实是目中无人骄横跋扈,但小马的表现太幼龄化了……毕竟咱是当官而非艺术家,能力强也不该表现的这么浮夸。
恭王这个人设真的是很圈粉,尽管不帅,但依旧是剧中最喜欢的角色,各种特点也挺体现我个人母性光辉
首先,能力强
时代所限,他不可能强的秒天秒地,但是退一万步哪怕说恭王就是矮子里边拔出的将军,也总比矮子要讨人喜欢
次之,私德好
恭王的私德真是很赞了(至少从剧中看如此,而且了解一下简单的史实也算得上靠谱儿)
孝顺,恭王的一大特色。对亲娘那是真孝顺,第一次被各种罢官就是为的给母亲争个太后的名号,虽说这仅仅是个导火索,但也是实打实的孝顺。
在剧中当然对这一点进行了很多的放大,包括日常请安,各种陪聊等等。因为对皇帝哥哥的不满,也想干脆把母亲接到自己家住——这一系列的表现都极其的讨喜,也是剧中少见的家庭温馨和睦的场面。
当娘的病危,甘愿工作丢了也一心想给争个名位,结果就是,工作确实丢了……
太后的名分,是没当成皇帝的儿子给争来的。
因此,孝顺儿子这个人设,大概是在我心中最大的加分项,够的上母慈子孝
私德的附加项:夫妻恩爱,父女情深,兄弟友爱,剧里直接把老七指成了亲弟弟,然后查查八卦消息,老六老七之间私交还真是不错,所以这个改编也不算超纲
这个恭王,是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哥哥,也是个好弟弟
至于说他是好弟弟,就是因为尽管不甘心,他也确实没做什么很出格的事,政变也是哥哥死后的事儿,更何况他也真是全心全意的保着他哥那一支的江山
是他哥到死也不信任这个弟弟,可恭王早已经下定决心做个恭忠之王了
最后,苦情
离着皇位差了一哆嗦,父母还教育兄友弟恭
兄弟俩本来不错的感情被强行拆了,自己都快想掏心掏肺了结果哥哥还是百般的防着,搞的多情总比无情苦
眼瞅着清国一步步的败落,撑得苦
浊世中那一点清醒,也苦
烂烂的摊子,越有心就越觉得烂
提到卖官,苦笑着说尽管不是个办法,可是人穷志短,总不能让天直接塌了
皇帝理想主义,说我们为什么怕洋人。直接告诉你,怕,因为打不过,谁不怕,再这么落后下去,你下辈子,下下辈子都得怕
镜头切换
咸丰:在宫里跟媳妇儿们谈情说爱
恭王:向母亲请安聊天,和弟弟一起承欢膝下,带着媳妇儿给老母亲诉衷肠,为母亲抱不平。
儿子心里苦,老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听到有人闲话说皇帝不喜欢他老进宫请安,索性就嚷着他做养子的不孝敬您,凭什么也不许我孝敬,他要是看咱娘俩不顺眼,咱就别在宫里碍他眼了,娘你搬到我家来,儿子养你
把个老母亲给吓的:儿你快别吓我了,你哥做皇帝也不容易,你做弟弟要多体谅,要好好尽我们的本分。(养个孝顺儿子不容易)
朝内两大党
肃顺党:肃顺是皇帝宠臣,那叫一个硬气
恭王党:虽然身居高位,可是皇帝不大待见。十足保守派,小心翼翼的维系那点可怜的平衡
私底下
肃顺:各种的牛逼轰轰,各种瞧不起鬼子六。尽管传说肃顺是骄横跋扈,可也总觉得小马哥确实是演的过分……不然就冲这品性他是怎么能笼络一堆老无赖们唯他命是从的呢。
恭王:勤勤恳恳的拉拢着自己的小派系,喜怒不敢形于色,相当的谨慎,小心的周旋。
肃顺:天天想着怎么搞死鬼子六
恭王:天天想着怎么跟皇帝老哥表忠心,我要想有一番作为就不能被肃顺也挤下台
我本以为肃顺会是个靠谱儿货色来着(小马哥的偶像光环);
当然了,其实我也瞧得出来编剧确实不喜欢肃顺,但是导演挺喜欢他……
处置灾民闹事
肃顺:我知道大家苦,可是京城治安不容破坏,你们要是不把闹事的交出来小心我把你们一锅全端了
恭王明显就温和的多
回报皇帝:那些人我处置了,送他们去治河去抗灾,发工钱
不用摆什么高大上的姿态,说什么灾民也是人,要爱民如子blabla,而是直接告诉你,暴力镇压一旦失败,引发暴动小心把你北京城都给烧了
这才是政治家的手段
(其实我觉得如果早传位给恭王那他就没机会再去接触什么洋务,也不一定有后边的见识,上位之前得不到很好的锻炼,直接做皇帝也就不知道民间疾苦了。毕竟咸丰其实也不能说是蠢,他也想好好当皇帝,做不到啊)
总结起来,就算是性格方面的美强惨吧,我个人确实是很吃这种设定
反正怎么看我也都觉得清政府的灭亡真不能说是单纯谁的锅——腐朽落后的封建帝制,必须要一举推翻彻底洗牌不可。那些个动不动脑补大明朝的,看看明朝皇帝们的内讧程度,比满清亡的更快也说不定呢
最要命的就是父传子这一项……没靠谱儿儿子大家都不过日子了么?偌大一个国家,一把手就是个屁大点儿的孩子,不垮才怪(咸丰皇帝继位也才20岁……这都是掌实权的,再往后更渣渣。短命这一项真是悲催,一个成熟的领导人咱好歹也差不多30来岁才靠得住吧)
毕竟我国封建制度太高峰,这个惯性太能熬了,改制不容易
另外这恭王也算得上是隐形兄控,又傲娇……
咸丰呢,又死活怕弟弟抢他皇位,千方百计的设计他
这么说来也是道光帝蠢,你号称俩儿子都喜欢,但是皇位只有一个,要想这俩人好好过日子,弟弟的爵位该哥哥封啊。您倒好,一下子封了俩,这不挑明了让兄弟俩互相看不对眼么,直接坑一对儿
瞧瞧你祖宗康熙,自己活着时候把十三搞个半死,等老四登基立马把十三放出来封王,然后弟弟感恩戴德就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就连雍正,也能狠心把亲弟弟给圈了,到时候留着给乾隆放出来也能踏实办事
你怕小的受欺负,有本事让他出去做藩王,您也没这本事啊
这要不是老大还念着点儿兄弟情,真能把小的给直接掐死
慈禧还真有可能想留着这位六叔将来给她儿子用,只可惜她儿子不争气,早早就死翘翘了
目前卡在这不到20集的地方不太想往下看了,因为会破坏这个恭王在我心中的好印象——
毕竟历史走向不能改,恭王日后势必不太能……
权术玩儿不过慈禧,进步他也不会走上革命道路……心灰意冷的终其一生
到我这个观众的角度,少不了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尽管不能站住上帝视角去要求他有多强,但是局限性实在是太大了,“恭王”这个封号也算实至名归,太“恭”。
我向来不厌恶帝王夺权的戏码,从不把夺权方当作反派来看,不论胜败,我都很欣赏这种勇气
譬如李世民,譬如朱棣,譬如雍正,我从不把所谓的不正当继承当作他们的黑料
执着于找个庸碌长子继承才是真蠢,能者居之有什么不好(秦王,燕王,这封号一看就是能打的)
历史局限性啊,其实慈禧既然如此的擅长权术,如果下边的朝臣们不执着于女人不干政,大家都认真的辅佐她也未必就不好,恭王这条件踏踏实实做个总理大臣,我也不觉得不做皇帝就丢人
慈禧为啥搞内斗?不内斗活不下去啊,你说咸丰要是就能让恭王或者慈禧合理顺当的依法继承了,哪儿来那么多乱七八糟的事儿
肃顺算是个能人,但是他还一心要搞死慈禧和恭王呢
反正封建统治的核心就是内斗,必须要亡
帝王之术很神奇,照理说打外敌的时候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才对,咸丰的操作可够迷的
对于非主角无力感的特殊关注,我也说不清到底是出于同情还是感同身受……
虽然只看了一半,先抛砖引玉吧 虽然还是缺点比优点多,不过这部本来口碑虚高,拉下一些厚古薄今的面具也是值得的。
这部剧我看到辛酉政变结束之后,就弃剧了。 不满的部分:戏曲影响太重,部分演员演技很尬,洗地严重,部分剧情胡编,最基本的字都读错,一些剧情根本不符合逻辑。 满意的部分:片头片尾很好听,就是歌词洗地严重。对慈禧一生有着系统的描述,就是前期太水,后期太赶。女主演的还算可以,毕竟慈禧是个复杂的人物。
记得的错误: 1、慈安不是咸丰还是皇子时的妻子。她二月选秀进宫,十月就被立为皇后了。晋升速度十分快。不是因为她和咸丰结婚早的缘故。 2、圆明园被烧之前照相技术还没引进宫,否则恭王就不会因为北京条约洋人要给他照相而吓坏了。恭王给孝静成太后一叠“照片”表孝心显然扯淡。 3、咸丰有跛脚,没体现; 4、醇王的母亲不是孝静皇后; 5、慈禧进宫前的剧情基本是胡扯,她和荣禄不是情人,妹妹和醇王也不可能婚前相恋; 6、安德海咸丰五年才进宫,怎么可能一下成为咸丰身边第二号大太监,何况一个咸丰跟前红人居然愿意去伺候当时不太受宠的后宫也是扯淡… 7、这个肃顺还可以,有体现他一些优点,但是太二,不像个政治家… 8、这剧的咸丰居然让醇王给兰贵人讲朝政,这也太胡编乱造了吧。而且“同道堂”这个印子是给同治的,不是给慈禧的,不过慈禧因为是同治生母,被她占用了。 9、我就不说里面女性角色的名字胡编了,我一直没有找到婉贞这个名字的史料出处。 10、这剧居然把咸丰的名字读成“毅您”… 11、《戏说慈禧》的“毅您”皇帝,称呼孝静成为“静娘”。。。我感觉这部把慈禧拍成了莉薇娅·杜路希拉·奥古斯塔……同治还没生出来呢,就有能力派太监去给老六老七通风报信,这太逆天了。 12、清代对后妃家属进宫限制很严,哪怕是慈禧,也是她成为皇太后之后才可能见到家人。这剧兰贵人就见到家人了。简直太扯淡。 13、这个恭王,演的政治戏有点浮。崔浩然的恭王不够傲慢也没体现心机,修庆版本傲慢有余但是又过于心机;中和一下吧。 14、语言太现代。 15、糟糕的服饰妆容问题是那个时代的通病,我就不特地点出来说了
作为一部电视剧作品来说,辛酉政变演的还算精彩,后面和恭王的政斗挺无聊的。细节错误太多,总而言之是一部缺点优点都很多的剧。
喜欢这种看起来“旧旧的”史剧。也符合那个时代风雨飘摇的感觉。现在的古装剧都是在精装修的片场拍摄,没有历史的感觉了。
虽为“戏说”,确为佳作。选秀时痛陈家人皆死的秀女,面对国势衰颓一心躲避的咸丰,有意振作亦要于慈禧权势下自保的六王七王,等等。气数将尽时的群像。
11.16-1.5,62集。简直不敢相信这是92年台湾拍的“戏说”剧,比大陆很多所谓正史剧严谨多了,历史事件细节还原度很高,台词考究,除了和荣禄的少时恋情,没感觉戏说什么。丛珊一看就是科班出身,那种劲儿拿捏到位,纵有洗白也在可接受范围。崔浩然的恭王出彩,好剧
我算知道了所有的晚清电视剧没有不从高阳的书里拿情节的
一直觉得慈禧就该是这部剧中所描述的那样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期盼也有无奈。她的得与失,情与怨,城府心机,狠毒残忍都被诠释的惟妙惟肖,入目三分。我不再仅仅仇视她,我也同情她。做为一个女人,在那样的时代,她有她的悲哀。当丧夫丧子之后,她也只能寄情于权力了。另外,传说和情生意动堪称经典
这女人总让人没办法忽略。该片也是拍慈禧拍得很棒的几部影片之一。
甲午战争的起因是在这里第一次知道的。除了慈禧和荣禄的感情线,以及过度美化慈禧以外,很多琐碎细节都拍出来或者提到了,还算全面吧。丛珊气场强大,何晴美,马景涛还是有些中二感有点可爱有点想笑是怎么回事!演的肃顺的不如他后期演的多尔衮(也说明演技确实有变化,一直在进步)。前期剧情太慢,急死个人。后面又草草结尾,很多情节都是一笔带过。配乐就那几样,都听腻了。算是缺点吧。
张公子谈景涛兄时推荐《戏说慈僖》里的肃顺,才发现此剧原来是看过的...
我记得小时候第一次播出那会,引起大陆史学界文艺界痛批,篡改历史 误导人物 服化道不正确云云。那会还是报刊杂志纸媒。现在再看,剧本 取景 服化道 人物表演 方方面面,照着历经这些年的古装剧一比,简直就是按正史路数拍的。实乃沧海遗珠,没上8分不合适。
曾看过不止一遍的连续剧。较为尊重史实地演绎了慈禧的一生。至今仍认为丛珊在该剧中的表现可圈可点。查漏补缺。
最美丽的情人总是藏在梦背后,别触动他一碰就凋落.
过去的电视剧即便是戏说也是很有看头的,哪像现在剧本苍白无力,台词弱智白开水,歌曲我到现在都喜欢,两位太后选的很棒
一周几集就这么看了好长时间,后1/4很压抑,拍出了末代王朝的无力和无奈,恭王有味道,肃顺又桀骜又有才可惜挂的早。不管怎么给慈禧洗白我还是不喜欢她,就是个控制狂。OST很好听,可惜少有气势恢宏的,慈禧权倾天下的时候依然放情歌就有点怪怪的。
小时候地方台放过,虽然是戏说,但比很多正剧拍的真实的多,那个时候台剧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本时间管理大师在政务烦恼的当下抽空看完了全片。如果梦xx都能上8分,那此剧该上12分。台词不知道是高阳的手笔还是宋项如的手笔,可以凝练到没有一句废话。看完同治之死,觉得慈禧确实做得不对。再看一遍同治之死,又觉得慈禧确实做得不错。人物能立起来。
其实应该给4星的,开始那个片头曲一直在脑海里!丛珊演得不错!
小时候很喜欢,觉得笑起来弯弯眼角的何晴好美好惊艳。但丛珊演的慈禧存在感很强啊!
虽然名为“戏说”,但剧本台词的考究程度秒杀现在一众自称“良心剧”的古装片了,不把笔墨局限在情爱纠葛中,整个格局就大气多了,不多的那些缠绵情爱的戏份也拍得极考究(咸丰的演员选得太帅了点),慈禧慈安的演员选得很棒,总之是一部现在重温也不觉得过时的好片。
在90年代拍出这种剧相当不错了。有情怀体现,也确实传达出一些思考。但对某些事件处理略显潦草,让人不明就里,有虎头蛇尾之感,如东太后之死(不知所看是否有删节)。对人物个性张力体现不够,除咸丰等少量角色外,少有能以本身之性情遭际动人心者。又如光绪生母,如何面对母子情被姐姐的劫夺也无体现。还有一些低级错误,如文廷式全剧都读成了文廷武,和珅被女主读成和坤……前半剧情冗长而后显局促,我是前面看到辛酉政变,中间跳过,从同治成年后看起的,可能也是出于不喜慈禧的缘故。善妒狠辣狭隘,但正也说明此剧不力求洗白,但对恭亲王还是有拔高之嫌。总体而言还是良心剧。慈安太美,这么多年过去,还会依稀记得何晴演过一个很美的东太后,然后居然搜剧成功,。
何晴的慈安太經典了,馬景濤的肅順很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