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学雷锋思潮兴起。在这个条件下这部电影诞生了。
电影讲述的是两方面,一方面讲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大主题。
第二方面就是反对那个年代许多人从旧社会带来的固有思想,认为服务业是下等人。主角小杨的那句"有福之人人服侍,无福之人服侍人"可见一斑。
电影的道理非常浅显,非常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女理发师》,同样是更正旧社会服务行业低人一等的固有问题。
不过这里却讲的问题更多。主角一直都以为自己不喜欢服务行业,认为别人都看不起他,其实潜藏的问题不仅仅如此,而是他对工作本身的态度有问题,即使换了工作也一样是会产生错误,比如他摔倒之后拿起石头就要打鹅。
上医院对护士态度恶劣,这就非常阿q了,这一方面又证明了他的旧社会固有思想根深蒂固。
之后又插入了主角父亲旧社会当店小二被人戏弄毒打欺凌,最后没有等到新社会的到来。
大家积极为主角做思想工作,最后主角也开始转变,变成了勤勤恳恳做事,热心帮助他人的优秀服务员。
最后他的师傅,三号服务员当上了人民代表,直接点名了主题,360行,行行出状元,服务员绝非低人一等。
主角也拿着为人民服务的书看了起来。
最后机械厂请三号服务员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结果办事员却请来来小杨为大家做汇报。小杨最开始非常紧张,但是后来小杨索性就把自己的事情和苦恼,后来也说明白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毛病根本就在态度上。说明了自己不能被剥削阶级思想所控制,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小杨也从此开始变好了。
当然最后人人都对小杨的服务态度满意。小杨也与之前的有过矛盾的护士美女擦出了火花,可谓是一部全家欢电影。
虽然十七年电影都有政治色彩偏浓的特点,但是仍然不能阻挡电影本身的艺术观赏性。
最后值得一说的女主角扮演者 丁吟 真的很漂亮。但是好像就这么一部作品,据说当年她也是一名滑稽戏演员,听说1984年就去世了,让人不禁感慨红颜多薄命。
配合《今天我休息》一起看,终于明白了一些,革命是对人的改造。如果不塑造一种“新人”的话是不行的。当然造就“新人”的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不可能都像电影里那样靠戏剧性还缓解人的内在冲突。几个标语很有意思,可以看出来工业支援农业的意思在,“以农业为基”,“建设新农村”,“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都是社会主义劳动的组成部分”。雷锋这个偶像,在这种社会主义改造的语境下看才有意义。也是因为继50年代主要宣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伟大成就的电影后,当时的各种宣传,都是要突出工农联盟和工农一家的。当时的宣传工作做得真好,各种地方文化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改造服务,虽然实在听不惯苏州评弹。
几个电影看下来,发现当时人的鞋真好看啊,好性感的小白鞋啊。工人老大哥的衣服,也时尚得很。小杨天笑也很帅,普普通通里透着阳光帅气。
影片仅仅用一个“小小”服务员的故事,就串联、凝聚了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各种职业以及可见与不可见的各个阶层,最终把工人阶级形塑为一个广洒阶级情谊、一心只“为人民服务”的利他共同体。
凌晨偶尔看到这部片,没留神看完了,写点啥吧。
作为1960年代初期“学雷锋”风潮影响下的作品,本片旗帜鲜明,甚至可以说是建立(或者说是彰显)了一种工人阶级的”新道德”。
影片讲述了一名对自身工作的服务性质不太满意,因屡屡怠慢,甚至呛声、羞辱客人而收获无数差评的饭馆服务员,在同事和“伪装”成同事的科长,以及曾遭受自己粗心服务的护士、司机、曲艺从业者等人的影响和教育下,变的热衷服务他人、“非常满意”的故事。较为引人注意的是,影片中的人物无论何种职业、何种身份(如隐瞒身份来做服务员的上级,以及最后透露x二代身份,促使主角反思的服务员),都心甘情愿地付出超出自己职业身份本身所应有的情感劳动。就连被主角在饭馆当众羞辱,说“脸像葱油饼”的护士,转头就在口罩的遮挡下,不暴露身份且毫无怨言地悉心照顾这位招人厌的服务员。
影片中,针对其它职业,甚至是毫不相干的行业也有类似的情节编织。在片尾的高潮段落中,这位“不太满意”的服务员被阴差阳错地推上了大会场的讲台“作报告”,之后他便“觉醒”了。主办人在介绍他时说道:“也许有人会问,我们农业机械厂的工人,跟得月楼面饭馆的服务员有什么关系呢……生产型劳动和服务型劳动是社会主义劳动的两个部分”。可见确实“大有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统一的话语体系中。不夸张地说,影片仅仅用一个“小小”服务员的故事,就串联、凝聚了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各种职业以及可见与不可见的各个阶层,最终把工人阶级形塑为一个广洒阶级情谊、一心只“为人民服务”的利他共同体。
同时期的电影,如《英雄赶派克》和“大炼钢铁”的电影(记不清哪部了)也不乏类似“跨产业作报告”的场面。在回顾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历史上,本片跟这些电影也大同小异,均以一种不合时宜、略显生硬的方式展开。本片中段就忽然插入了一段与主角同为服务人员的父亲被旧社会地痞流氓羞辱的悲惨遭遇(此前影片似乎从未提及主角父亲的服务员身份),这毫无疑问是为了表明:在新旧社会,从事同一行业的父子两代人有着天差地别的社会地位。作为一种创作惯例,这一桥段无非是再一次向我们强调:旧社会简直不把人当人。
那新社会呢?新社会就如影片结局所展现的那样:就连最不热衷于服务他人的服务员,也可“满意”,也可在意识形态的询唤下投身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这隐约昭示着,在新社会,人皆可进步,皆可成为“神”,成为一种带有现代性意味,同时具有完备的社会主义理想的“神”。
诚然,抛开深层文本所建构的意识形态不谈,这部电影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优点,有两点较为让人印象深刻。一是本片的喜剧效果。本片原就改编自滑稽戏,主演是之前在苏州滑稽戏剧团周边卖茶叶蛋,后来成为剧场演员的小杨天笑(本名陈惠明),他的表演自然生动,尤其“假笑”段落,将他假笑的特写和客人纷纷离场的反应、以及“收发筷子”的动作交叉剪辑,产生出色的视听效果,就是当今观众在看到这段戏也会有所联想,会心一笑。第二点便是本片独特的苏州地域特色。本片主要戏剧空间——饭店场景即采用了苏州园林中常见的屏风设计,影片中还屡屡出现苏州评弹——主角便受因歌颂雷锋的苏式评弹而反思自己。此外,还有频繁登场的松鼠鳜鱼,交织甚密的苏州方言等。片中一场主角相亲的桥段不仅把场景设置在苏式园林,还把园林的“层次感”融入故事情节里——主角的母亲在园林中劝诫主角时被错落有致的假山遮挡住视线,从而误牵打太极的大爷,这点在设计上较为巧妙,让人会心一笑。
总之,想必这部过时的、老套的、宣教意味浓重的电影很难做到让现今的大部分观众满意,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满意不满意”,倒是立马想起了影片中作为行业模范的服务员——老杨师傅在招待要求退菜的顾客时说的一句台词(大致意): “我们是国营企业……退了就要遭受损失。让国家遭受损失,这样不大好吧。”
满意不满意是其次,让国家蒙受损失确实不大好。还是要衷心祝愿,祝愿我们的国家早些不会因为随便谁不满意就蒙受损失。
今天又做最拿手还爱吃的白菜花炒木耳西红柿,一大锅做出来正好自己的量,不撑还很饱,真不错。
——《满意不满意》今天终于安排上啦!最开始是在FM105.1的央广戏曲曲艺电台听的电影原声,瞬间被吸引了,光是收听音频都觉得是好剧本、好演员、好电影。同时对得月楼的“5号服务员”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听了侯宝林、郭全宝同志的相声《窗口》,对新民车站的热情服务,描绘出人人干劲足、一心为顾客的美丽景象,令人无比神往!同时在这段相声中,还点名提到本片:“第八旅社对门有电影院,今天上演是《满意不满意》”。相声与电影联动了起来,真是双重趣味。
加以搜索到这部电影的海报,清新有趣、简约大方,对这部片子更产生了期待。
影片立意客观、人物设定贴近生活。正如相声剧《坐电车》中,李金斗同志所说“虽然有一少部分售票员同志服务态度不够好,但是也有极个别的乘客思想觉悟也不高”,而这一双“辩证法”的眼睛看问题,在影片中也更加实际地得以体现。“5号”同志受到老一辈得月楼师傅们的教育后,对于服务态度有极大的转变。但在面临“优秀顾客”努力服务的同时,又遇到了“钉子顾客”百般刁难,这使我们的主人公开始了服务工作中的新一轮考验。
——可惜看到的是咱们普通话为主的配音,争取有生之年二刷的时候能够欣赏到苏白吴语的版本~
这部电影,我认为应该推广到如今所有服务行业——尤其餐饮行业的同志观摩欣赏,但相比服务态度,而今缺乏的更多是对餐饮的操守、对菜品和菜系的基功,以及对祖师爷赏饭的敬畏。
看这部片子有种“男版穆三火” 的感觉。方笑笑同志穿个对襟儿的褂子,猛一看跟李洪春先生似的。“同志,我给你提提意见”——这句话真美丽,可是现在在街面上,能连正常说话的都少了。。。
——图片是电影中评弹演员叶兰英的一张剧照。我是先看的这张剧照,后来看的电影,这张剧照太美丽了:百花评弹团的桌围子、玻璃水杯、电镀电风扇、“新社会”的守旧——百花齐放,多么美丽啊!
蜕变前小杨说的话,不就是现在不少服务员常挂在嘴里和心里想的吗,难怪现在不少人怀念过去呢,至少冷漠和揶揄是被指责的,热情与善解人意是应该做的。看人下馆子,想到当年在外吃饭,钱和粮票缺一不可,就顿时感觉还是江浙沪有钱啊!还有就是时尚,旗袍阿姨虽然象征着老旧思想,对于服务员的刁难,但是衣服和包是真好呢,包有点水桶包的意思;葱油饼女神的圆点连衣裙和手提包素雅又不乏时尚感。5服务员的转变,还是循序渐进的,有矛盾冲突也有反思和改过自新,节奏是太好了,看到最后终于明白了,他之前能成为一个熊孩子,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遭遇,一方面就是师傅的溺爱,太宠他了!段子和评弹非常有地方魅力,要是能看到方言版的就更好了!
在七彩戏剧频道又看了一遍。在学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狂热思潮下诞生了这部经典滑稽戏电影,估计是上海话拍摄后期又加上了普通话配音。“专门利人从不利己”“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的服务还不够好,请你们多提意见”如果人人带上面具做人,似乎也是和谐社会呢!等我有空整理一个老电影合集
论废柴青年怎么融入社会。建国后十五年,有很多灿烂阳光的东西,往前往后都找不到了。影片里大大方方的仪态举止让人如沐春风,说教也不难受,比现在那些在话术上处心积虑却脱离现实的宣传强很多。老字号里天南地北齐聚,也是合家欢。但一面讲要脱离封建,又来一句“领导说是就是”,啧。
这个小时候看,也是笑得跌到椅子下面去了。并且所有对江南的美景和美食的向往,就是从这个时候扎根的吧?马伯伯一边跟岸上的杨妈妈聊着天儿,一边撑着小船儿拐弯、过桥,那叫一个流畅舒展,真是美啊。
63年主席题词后掀起全国学雷锋运动,本片以饭馆服务业切入,口号宣教的呆板下仍有一些生活化趣味,书场那段学雷锋评弹前所未闻,也是时代浪花。另外得月楼的面不是汤面吗为什么道具面堆成山?@926资料馆修复电影展
这里的“笑”也很有意思。不过我还是忍不住想起了海底捞的服务员们。。。
长影,名不虚传,只说摄影,个人感觉比同期邵氏更惊艳,也是,长影的摄影指导毕竟曾经有内田吐梦,邵氏的西本正还是要差一些。这才是建国前电影应该延续下来的路子。
社會主義覺悟高。演護士的那位女同志真漂亮。
社会主义说教电影,“学雷锋”命题作文,本就为意识形态宣传,所以讲“服务态度”(连带着某种“失真”的单纯)反倒显得妥帖。很自然地,在如今回望的眼光里变成时代剧,并附加上六十年代的文献价值,试图用“新社会”这把万能钥匙,去打开服务与受压迫的死锁。摄影机的zoom in一定是回缩的,让位于情节和滑稽剧表演形态。总体是不叫人厌烦的,是一个被所有人相信并确认的美好愿景,苦口婆心、好言相劝,总有几分真诚和可爱。感慨一下当年的审美真健康,所有“葱油饼”姑娘们在镜头里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三星半,普通话版(还有吴语方言版),修复版画质感人。浪子回头金不换,道理很浅显。小杨天笑演活了一个个性十足的差评服务员,话说那还是一个人人学雷锋的年月啊,延伸到餐饮业便是这部电影,且是以诙谐的喜剧形式展现(最大限度避免了说教的俗套)。尽管不可避免充满时代烙印,人物形象扁平脸谱化,故事也傻气到可爱,不过有些段落还是令人忍俊不禁的,比如“脸长得像葱油饼”“排骨是不是肉”“小杨的师傅”以及“态度问题”……再回看如今服务行业的态度,先别说学雷锋了,可真该问一句“满意不满意?”ps,可作史料参考,透过胶片,你可以看到那时的人们的衣食住行与,感觉他们眼里大都是有星星的,每天朝气蓬勃乐观向上,似乎有什么好事在前面一样。他们应该没有现在人聪明却单纯直白的多,起码人看人的眼神是干净澄澈的。#资料馆留影#
人物性格塑造的比较极端极端,这样处理可以产生有喜剧效果,但也会使得人物太单薄。其次有些手法比较新颖,比如照片由静到动的转场;巧合的设置也很有戏剧效果,5号去演讲这一结果是由多个小巧合复合下共同造成的:比如5号穿了3号的衣服,同事也添油加醋说请他去是不错的人选,两个办事的人也把小杨的师傅记成了小杨师傅,这样的巧合设计比较用心,虽不是很真实但可以造成幽默。
以前不明白,看了这电影算明白了,儒家的东西到满清变成了迂腐淤毒,不是因为儒家自身出了问题。士为知己者死,没有人忠于杀你同胞逼你剃头还乱改的野蛮人,而在没有儒家以前春秋也有很多豫让击衣这种古风义士,但大多数人普通人没有这个能力,就像子路,即使他没有这个能力,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履行着自己的大义。以至于即使在满清生命的最后一刻,面对外国列强,依旧有义和团这样的古风义士的绝唱,即使满清这个上层建筑已经毁掉了一切。下层后续也就变成了无用和被骂的垃圾,因为方向盘已经变了,古风的侠义之气也就变成了拖后腿的脚链。或许以斗争为首的主义,以实现gczy为君位置的远大理想,才是中华文明古风普然之气的真正出路。那年以后情况就和满清很像。这个电影可以完美体现这个问题。
17年電影的勁兒特別有愛
这么纯的苏州题材居然是长影出品(导演是南京人)。故事的回旋曲结构还是很有传统叙事特点,除了尽可能地塞了苏州元素(想出好多辙塞进了苏绣、园林、茶叶;常常出现在后景的塔,以及工业农业等等)之外,还定制似的贯彻了当年(1963)年3月的“向雷锋同志学习”。一派生活富足景象,三年自然灾害好像没有发生,评弹的传统唱段还能在书场里唱。人物回旋曲揭示的社会(普遍联系的)结构很有意思,又构成了多重的巧合。男主角的关键转折看似发生在书场里学雷锋的评弹(这段大好评)那里,其实是得知了同事既有隐姓埋名的科长,也有隐藏得更深的局长女儿——这一笔着实人性,让片子之前煞费苦心唱的那些高调瞬间有了落点,因此更令人钦佩主创了。另一个不错的点:服务员闹情绪看不起自己职业是因为接受了剥削阶级思想,这个分析甚是文化研究哇。
如此原汁原味的苏州腔调竟成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经典。故事相对简单,但叙事扎实。园林、评弹、面馆,苏州元素很多,摄影和剪辑转场颇有亮点。呼应彼时“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主旨是基于人人平等的助人为乐精神,格调是轻松诙谐的,让人愉悦和放松,但后面又成为了很明显的阶级斗争宣传,是很明显的脸谱化和宣教功能。那时候的人普遍纯朴,也没那么现实,因为计划经济时代其实也没啥好计较的。好想念那碗焖肉面,好喜欢那位护士姐姐。7.3
难得没有反派的喜剧电影,最出名的那句“排骨就是肉”,这句话我父母有时候拿出来作笑话。电影最后以忆苦思甜和换位思考完成了蜕变
整体的编排和节奏都很漂亮,如何用旧社会的话语阐述解释形塑一个新社会,该片算是一个典范。
六十年代“学雷锋”时期的作品,改编自滑稽戏,主演是之前在苏州滑稽戏剧团周边卖茶叶蛋,后来成为剧场演员的“小杨天笑。本片确实很有苏州特色,主角相亲桥段的场景就设置在园林,还把园林的“层次感”结构进故事情节中(主角的母亲在园林中劝诫主角时被假山误导,错牵陌生人的手),饭店也采用了园林建筑中屏风的设计。“我们是国营企业,退了就要遭受损失。让国家遭受损失,这样不大好吧。”可见旧社会不把人当人,新社会直教人做神。
被母亲硬拉去公园相亲的友生发现对方竟然是那位自己在得月楼曾经撒汤污裙恶语相向的女顾客,自觉惭愧无颜以对赶紧举起报纸来遮脸。这时对着镜头的版面正中的新闻标题赫然印着——美国黑人领袖罗伯特·威廉发表声明,号召美国人民坚决反对种族歧视!(1963款苏州坤包: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3546867974/)
偶尔还能看到样板戏的影子,不过是部好电影,很好的反射出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