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截from加菲的Mainstream
#The Real Me Monologue
my soul was sucked into him
“I eat, I shit, and I’ll die like everybody else.”
This is No One Special
他和Frankie刚开始认识的时候好甜,set也很有氛围感,he kissed her on the forehead n 从窗户里又跳进来awwww仿佛还是那个奶fufu的friendly neighborhood-Spider-Man 今年认证的第二位优秀男演员!
hashtag dis is the WORST movie review ive ever written
hashtag Andew Garfield is af
hashtag Andrew Garfield the daddy of all daddies
本片像是黑镜S01E02和倒霉性爱发狂黄片的杂交变种,开始讲资本诱变反叛者,后来讲这个时代总归是需要有人来Fuck的,也即完成“反主流”这一动作,甭管这人是不是比这个时代更病态。 然而在话锋一转的过程中摆动幅度过大,同时讽刺了主流和反主流的行为,显得立场极不坚定,也可以说是不知所云,就像本片中的三角情感线。 本片只是讽刺着这个时代中大家都能看出来的那些不合理,没有进行任何更进一步的反思。甚至其实也没有告诉我们主流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不该迎合它,即便是在主流不合理的情况下,反对主流就一定是好的吗...... 而且主角三人拍了几个土味视频喊几句口号就真以为自己是时代先锋意见领袖反主流代言人,也真的收获了相匹配的流量...... 只能说主创可能自己也没有想清楚这些问题,而且可能对互联网用户的喜好和注意力最长持续时间一无所知(也或许是我对美国人一无所知)。而这种迷思也呈现在了作品中。 所以这部电影最后没能“反主流”,只成为了彻头彻尾的“非主流”。 讽刺大家都知道只是无力更改的事情,只是一种无能狂怒罢了,可以,但没必要大费周折拍部电影。因此我忍着尴尬和不适撑着看完了这部电影,最后依然发现它对我,以及它试图反映的那些东西毫无益处。 而当讽刺过剩,更需要思考的始终是“为什么”和“怎么做”。 例如关于手机。之前有人发过一张地铁的照片,一节车厢里所有人都在玩手机。很多人评论或者转发,以一种嗟叹的语气怜悯这个时代和身处其中的人们。而我则忍不住去想,假如他们手上拿着的是书呢?大家都在手机上干正事,和大家都在看些不入流的书,哪个更好?而在不知道他们具体在干什么的情况下,为什么我们会天然持有悲观的态度?其实我们对手机的抵触和反思来自于,它占领了我们生活中过多的时间,我们越来越没法抗拒它。然而这种抵触逐渐扩散固化,慢慢地就形成了手机这种工具本身有罪的思维惯性。 再如关于那个化妆的女孩,其实更本质的问题是“什么是真实”。只要化妆就是在迎合主流?是不是穿衣服也是逃离真实的自己?只有赤身裸体才算真实?真实就一定好吗?在自我和主流之间找到一个界限真的很难。根本不可能有一个客观标准去判断一个人化妆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我们能说的最后一句话,只能是“开心就好,别逼自己”。任何人都不该成为那个逼迫者。 这就是本片缺乏的进一步的反思。 最后恭喜加菲,跌出了我的最想嫁男人榜top5,且被半永久禁止上榜。
我觉得很好哎…演技在剧情在,难道是滤镜作用??一开始还很担心是那种成为网红丧失初心世俗所困的剧情,最后在舞台上的演讲打消疑虑——林克就是那个林克,从富贵到落魄,从籍籍无名到追随者众,从未改变。这不是说我支持林克的行为,而是这就是我要的那种剧情。 氛围很在线,通过像素图片呈现网络花花绿绿,歌词“你离开了就不会回来”之后林克转头就翻窗出现(梦回一秒加菲虫!!)sweetsweet,女主得知女生去世以后后台嘈杂和林克巨幕的恐怖…就都很有代入感。 哦哦比较冲击的是裸奔和拉,不过心理预期已经有了竟然想的是:就这?? 然后一整个过程的感觉就是“矛盾”,林克通过抨击网络而被网络成就,通过痛骂大众而被大众吹捧,他利用的手段工具正是他自己不屑与之为伍的。但是最神奇的是,他自己一点都不矛盾的哎!他所言所行都是发自内心,别人评判的逻辑、道德、价值统统不在乎,你不能说他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他就是践踏一切做他想做的,而这反而正中大家下怀……总之,林克是个疯子,而且我讨厌煽动,但是他那种不拧巴我真的很羡慕。 流口水时间:加菲还是很帅哎,说真的我传统东亚女审美爱幼男,大胡子和抬头纹也不会闭眼夸,但是电影里真的就一点不违和很帅哎!
或许会被许多人忽视的是,圣经并非由耶稣书写,而是由其宗徒编纂而成,关于主的流言汇集成册,便成了不容置否的主流。
影片与《小丑》形成了巧妙的互文,皆是无家可归的富翁之子缔造的群体疯魔之景观,主角濒临失控的表象之下是绝对的掌控,导演创作观念当中的伪善反倒使她着力批判的对象变得更加有趣。观众是文化符号诞生的见证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意见领袖的煽动性正是源于观众内心无法释放的欲求,过去我们用行动现在我们用言语助推这股自我意识的癌变,这种畸形是我们的潜意识乐于看到的,复制是生物的本能。我们将发声的权利让渡出去,「演員」通过背负争议的方式换取观众身份的代理,用代理便可以换取流量换取金钱,随后原本相对封闭的圈层被打破,危机产生。舞台愈大,聚光灯愈刺眼,「演員」身上隐匿在细节中的魔鬼则愈被展露,这时观众不得不做出选择:继续下注或安然离场,赌注会加强快感并滋生极端,这场游戏玩到最后只会剩下一群疯狂的赌徒,陪伴他们臆想中的「演員」走向毁灭。
与民粹主义无异,都是多巴胺刺激下的末日狂欢,与主流择选出的偶像神交,就是在同魔鬼代言人齐舞,而魔鬼正是我们自己。
昨天晚上挤了个空档去看了Coppola孙女的新片子,
全片的落点感觉非常对准Gen Z,主题融合了Social Media,资本市场注入对Entertainment world的异化,网络暴力,包括大众主流舆论的短周期性一些特别现实也特别当代的主题。
- 剧透预警⬇️ -
说起来开头十分钟特别新颖的地方在于融合了手持设备的POV视角和默片时代字幕的表现形式,很容易从开篇就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然后可能是本人第一回在大荧幕上看蒸汽波视频和emoji堆砌在一起的风格,视觉冲击力十足,meme感非常强,但是对主题完全是百分百契合。
加菲的演绎从头到尾,包括反转都是一个人物塑造非常丰满的角色。理想者,艺术家,强烈抵触社交网络对人的洗脑和控制,包括对大环境的反讽和利用,几乎就能说服观众他就是他所塑造出的人设。然而结尾的反转证明了Link就是一个建立在谎言之上的投机主义者。
Link利用他“anti-social media”的完美人设,与主流的对立收获了Youtube上无数的subscriber。资本注入和媒体传播让他名利双收,然而这正是讽刺之处,一个反主流的youtuber最后走上主流商业化道路,就在所有人都认为他失去初心的时刻,全网谩骂全民抵制的时刻,Link又策划出一番反转,征服人心。
很容易让人想起Warhol说的,“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world-famous for 15 minutes.”
为什么大众舆论如此容易操控?为什么最后influencer的活跃周期可以如此迅速地更新换代?
因为最后的最后,上网冲浪的人都是屏幕后面有血有肉的人,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倾向于在网络上对于书影音的讨论里寻求共鸣,本质上还是因为现代社会把人隔绝开了,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里,所有人都在寻求一种共鸣,想要被人认可,想要被人理解。所有人都在instagram上发精修图,在微博豆瓣上写长文,每半小时都check一遍点赞数有没有涨。因为孤独,所以每个人都渴望被看到,被关注,被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Youtube,Instagram,Tik Tok以及各种Social Media在Gen Z中能够获得如此大的成功。
而新一代的人,在信息获取方面,面临着已经足够沉重的生活,总是想要得到最新奇的,最有趣的内容,以此缓解压力和疲劳。人们总是想要看到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
记得大学的时候打过一个辩论,题目是“互联网的发展到底是让思想更多元还是更单一”。其实站在这个角度想一想,信息过滤和筛选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连AI都知道为了提高用户体验会倾向于推荐浏览量更高的内容。快节奏的信息接收和处理总是让大众更容易相信那些他们看到的内容,因为这样更方便。
于是舆论的操控权和主导权也变得更加唾手可得。
就像开头加菲问的问题,你是想搞艺术,还是想活在一堆陌生人的评价里。
女主的回答是,两样都是。
最后的最后,大家都是活在信息时代里的普通人。
今年Biennale看的第二部片,想说的话实在太多了。还是推荐一下首页所有的Gen Z都去瞅一眼这个片子,还是挺好的。
⭐️⭐️⭐️⭐️(8/10)
撰文/ 陀螺电影特约记者 十二辰子(豆瓣ID:十二辰)
排版/小浣熊
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回想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第四日,挂着科波拉家族名号的影片《主流》(mainstream)点燃了今年略显冷清的丽都岛。
无论是媒体场还是观众场都座无虚席,即便是能提前三天登入系统抢票,头几场却早已一扫而空。
刷新了好几日终于抢到周末场的座位,刚好赶上岛上最热闹的红毯夜晚,让这部吉亚·科波拉在处女作入围七年后回归的新片显得异常瞩目。
今年33岁的吉亚·科波拉是大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孙女。
根据之前媒体透露出的信息,威尼斯主办方原本想要的是科波拉大家族里另一位大咖——她的姑姑索菲娅·科波拉的新作《触礁》(On the Rocks)来参展。
但最终因为多方考量,发行方A24拒绝了这个邀约。
不过,侄女吉娅科波拉也算继承了姑姑的衣钵,无论是在时尚界还是电影界都做出了自己的成绩。
这次的《主流》是她从13年的处女作《帕罗奥图》后第二次入围威尼斯。
此外,影片的主演还有另一位星后代玛雅·霍克 Maya Hawke——即乌玛瑟曼和伊桑·霍克的女儿;
以及蜘蛛侠接班人安德鲁·加菲尔德 Andrew Garfield。
《主流》要讲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年轻的女孩弗兰琪(Frankie)是一名调酒师,她业余爱好拍摄视频和剪辑影片并上传到自己的Youtube上,其内容风格相当地符合网络时代的语言节奏。
一次在街头目睹了很有想法敢于表达的林克(Link)后,弗兰琪习惯性的将他的即兴演讲纪录下来并剪成了一个短视频,结果意外获得大量的广点赞和关注。
在第二次偶遇Link的时候,她立刻决定了要让Link成为一系列视频的主角,并和自己在酒吧里的同事Jack(纳特·沃尔夫 Nat Wolff饰演)组起了团队做原创策划,塑造出了一个名为No One Special的网络形象。
之后便是套路式的草根成为网络红人的一系列操作。渐渐的整个故事的走向从年轻人冲动的热血转而到一种越来越不可控的时态。
整部影片的节奏和处理都在越来越飞,逐渐从一个电影语言转变为网络语言。影片不仅邀请了真Youtuber担任客串,甚至在结尾上演了一出网红被黑到谷底后如何自救翻身。
片子的开头一段默片时期的字幕卡想来与主题的当代语言格格不入,却迅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不仅因为手持主人称视角的镜头配合,还有一系列“鬼畜”视频和奇怪的emoji贴图。
当大银幕上一堆meme在眼前闪过,这样的冲击就和国内观众看到电影里全是表情包的震撼差不多。
然而,这部影片并没有因为这样的反叛而显得突兀和不适;相反地,只有这样处理才符合这部影片的设定。它想要呈现的就是——在这样一个被主流文化绑架的时代,人们在互联网上如何找到出口和慰藉。
年轻女孩子把照片修的更美更好,接受不了一点点自己的不完美。“真实”在这个时代不止是难能可贵,甚至变成了避之不及的东西。
影片里不断质问:
要钱还是要尊严?这似乎是每一个把社交网络当成第二人格的人都在面临的问题。
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不想剧透只是简单带过一点,影片后段的意外就是网络时代的写照,人人以自我为中心,将责任推到其他人的头上。
没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懒得去自己思考。而男主角Link一种在游走在疯狂边缘的状态也将结尾的成魔般的诡异仪式合理化。
既然黑就一黑彻底,黑到去拆穿所有人的虚伪面具,因为恶魔之名里没有谁是无辜的。
除了主线疯狂网红的打造之路外,影片里非常细腻的刻画了一段三角恋情。
导演吉娅·科波拉的前作《帕罗奥图》描写的是青少年的情感,这一部《主流》的主角也随着导演的年龄长大了,只不过他们的情感与焦虑却丝毫未有减少。
“寻找爱“一直都是她镜头里年轻女性的形象,她们的年龄正处于迷茫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如何爱自己的状态。
《主流》虽然将更多的笔墨放置在了对互联网时代对人带来的影响这一方面,我们仍然可以透过社群媒体的浮夸看到表象之下的情感。
弗兰琪一方面在野心和现状中焦虑,一方面还在感情中游走和怀疑。她可以成为操纵其他人的节目导演,仍然无力操控自己的内心。
这些看起来是表象的,是肤浅的,却正是一种真实的、普遍的、处于二十多岁人面临的问题。
吉亚·科波拉说影片就是讲Instagram时代,这是一个沉浸在我们这一代人、现如今二十几岁的文化中的故事,关于社交媒体的操纵与影响。
正如她所言,影片聚焦在整个时代的文化层面,并没有预设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也没有对年轻一代作出价值判断。
无论是玛雅饰演的主角,还是影片的导演吉亚,她们所做的只是代表了年轻人以年轻一代的方式去拍电影,去纪录这个时代的特殊与平庸。
这部影片确实可以被批评没有深度,没有挖掘更深层的思考;但是它同样表演了一种年轻人活力的状态,它的花里胡哨甚至激活了略显老态的电影语言。
可以说,这部以主流的语言拍摄的《主流》,既是对当下主流的诠释也是对主流文化的逆反。
-END-
· 感谢关注·
陀螺电影
豆瓣 |陀螺凡达可、陀螺电影
微博 | @torovandarko
微信公众号 |陀螺电影
B站 |陀螺电影
知乎 |陀螺电影
大鱼号 | 陀螺电影
今日头条 |陀螺电影
西瓜视频 |陀螺电影
网易新闻 |陀螺电影
我想告诉打低分说不好看的人,现在的网络世界就是这么丑陋,这么低俗,这么虚伪,这么双标,这么的无药可救。
但你们仍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都说微博是个大粪坑,但仍挡不住你们在粪坑里蝶泳。从当年的“周一见”开始到现在,你们从“爆料”中得到了数不尽的所谓“正义的力量”,自觉打败了坏人,弘扬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吃瓜吃出了满满正义感,真有你们的啊。还有那么多连“热搜”都上不去的网络霸凌,人肉搜索,逼到别人跳河,跳楼…假如,为中国互联网拍一部这样群魔乱舞的电影,个中美景请各位自行想象。
说回电影。
大多数人都以为这是一部没有善终的爱情剧,好像恋爱脑女主到最后突然因为一个陌生人的离去才意识到了男友的邪恶。太可笑了啊朋友们… 这个世界没有天生的、纯粹的善恶,所有的善和恶都是被滋养出来的。Isabella为什么会自杀,到底是因为胎记被曝光,还是因为网络霸凌?
好,你说胎记被曝光就是霸凌。那我倒想问了:得用一切办法遮住胎记,不然被曝光就会等于受到霸凌的逻辑从何而来?
有些人看似行着善,手把手教你怎么“遮瑕”,实际上在背后边数钱边霸凌、胁迫没有或不愿“遮瑕”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放屁,你和我不同路就是断我财路,今天不是你死日后就是我亡。有些人看似彬彬有礼,人畜不侵,殊不知ta用了多少手段才打造出如此人设。
…也许是我太极端,我只注意到恶而不是善,而这又更一步为网络中的恶壮大了步伐……
互联网中也不乏Link这样的人存在,游走在灰色地带,一会儿发黑,一会儿又发白。你说他坏,但他又有一个与众不同且向善的drive;可说他好,他的不择手段与层层黑料又喷涌而出。
那到底有没有好人呢?有,可是他们太弱了。弱到我连名字都懒得记。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就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回归片名,什么才是主流?
前面的小清新、小奋斗、小确信是不是主流?后面的大瓜、大雷、大楼塌是不是主流?我觉得都不是。
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才是主流。
too artsy
疯子骗子哲学家,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真.芳心纵火犯加菲老师,他演得开心就好哈哈哈哈
很有趣,充满活力,技法老道。何必因为厌恶网红/新一代网络文化而恶评描述网红法则的电影呢?戏中戏(电影中模仿YouTuber和tiktok视频再创作)贴合现实而自洽。网络黑红生存手册,网暴,短视频变现,社交媒体对审美影响在平台发展今天仍然是重要课题。电视和综艺早就被网络视频反影响,也是时候出现吉亚科波拉般的「主流」电影了。
这个网红神话的破灭也太过肤浅和充满漏洞了。近两年的加菲在不同作品里展示了很多精彩的可能性,只可惜作品本身都不太行。
切中当下要害 灵得惊为天人!科波拉家的导演都牛逼!加菲最后影子形象是个joker/demon
通过告诉人们不要造神来完成造神的过程,最后到底是疯癫之下的精明计算还是失控已经不重要,毕竟本片并没有讲出多么深刻的东西,倒是有些画面还可以,出镜了一些油管网红,也可能看到一些油管网红的影子,加菲的个人秀,感觉导演比较适合去拍MV或者广告。
7.7 the birth of joker. 1.0级别的当下电影,狠全面地诠释着愈演愈烈的网红文化为何能够席卷全球,又是如何将人一步步吞噬,可以感觉到Gia Coppola想说的有很多,基本上从方方面面展现了流行文化的病态,可惜都只是点到为止,探讨和批判都没有足够深刻,但还是足够好看了。最有趣的是某些被讽刺的网红居然有客串,好喜欢Maya Hawke。
想拍帕罗奥图又想拍星图 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 if you're in a costume it's easier to spot the other freaks
曾经美过的男演员,如果不是nerd长相,人到中年都被typecast白垃圾吗
"Fuck you, and you are welcome!" 加菲全程hold住了!簡直碉堡了!!!
B站百大,从入门到精通
比期待还超出期待 几乎可以说是拿mainstream为主题的满分作文 用社群时代的语言重新定义银幕影像 拆穿了所有人的虚伪面具 恶魔之名里没有谁是无辜的
即使蟑螂也会被聚光灯吸引,制造话语的狂人同屏幕后苍白灵魂无二无别。戏仿与解构互联网资本纪元的声色秀,自反对象是身为主流的自我奴役文化,又从形式的猎奇和拼贴中达成自身之于主流的自反。一路狂奔无限堆砌的造神与楼塌正如自媒体泡沫般的宿命,音量由揭示平等背后极权逻辑的反叛而放大,却在过程中实现为无名神祇招安的隐匿野心。影片的矛盾与叙事同构根植在讽刺落笔之前,毫无深度的工业元件吞噬自诩的艺术品味,人物被困在喧嚣浮华的信息潮背后面目不清。命题抓取了分散时代人们看似解放实为奴役,在自恋与拜神两个视角无限强化行凶与受害双重身份的着魔迷恋,而表达的谨慎与抗辩的缺失让讨巧的选题成为立意所讨伐的哗众取宠。狂轰滥炸的观点释放终了,恶魔苏醒般的狞笑覆盖最初疯癫之下的纯真,午夜丧钟响起,撕下人皮,白马王子只是过街老鼠。
更疯魔的beat generation。可以和戛纳2020的那部sweat放在一起看。/加菲——从超英片到主旋律,从屌丝到网红。想说总该演同志了吧,哦哦,天使在美国。
一边装模作样地严肃,另一边是嬉皮笑脸的模仿,吉亚·科波拉对社交网络世代互相矛盾的观察完全影响了影片的基调,但值得一提的是它也发现了,所谓的“网红”文化不过是电视真人秀文化的又一个翻版,并加上了“点赞”的假象罢了。
比较浅薄的互联网病象讽刺,为博出位和花头的无所不用其极,没有下线的键盘侠与批评交缠;最终呈现的,是不顾忌视觉听觉的高频冲刺和几乎没有断点的叙事…看完只觉疲惫和眼花缭乱(全程代入Logan Paul,笑死)。知道主角最后的怒吼和陈词会拥有比较特别的部分和观点,所以也被冲弱了惊喜。【但这里的底线是,Andrew演得是真 . 开心和投入,也算是值得了。】
网络社会粗略大观,加菲的浮夸表演在该片中倒是互相成就了。
前20分钟小清新indie文艺片的feel还行,后面再癫狂点可能有救?
太迎合当下了,当初的时势造英雄现在变成了造就网红,正好和日渐衰败的威尼斯电影节形成对比
mother fucker I love this.show how crazy you are is how true you are.you are kicked out of mankind.cause you tell the truth.which you think you tell is the truth.the truth is whatever you think you know is the truth is not the truth at all.there is no truth for mankind society is why there is a society in the fucking world on earth.life is a 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