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短评写不下了。
之前对第几代导演的推崇不置可否,以为只是矮个子里拔将军,但看了这部电影才认识到了以前的自己是多么浅薄。无知使人无畏,只有在认识到世界的广阔之后才能了悟到自己的渺小。无论是从题材、叙事还是运镜上来看,它永远都不落于俗套,也值得被电影史反复提起;虽然它带有些许的政治意味,但优秀的电影往往能超出题材本身的限制,电影的伟大从来不受任何方面的桎梏,革命青年的反思与深刻的心理活动在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仍能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疫情从来不是迷茫和懒惰的借口,真正优秀的人是从内而外的,是像罗群一样不论何情何景都能保持独立的思考与日复一日的坚持,是由内而外的谦逊和善良,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赤诚。 坚守、纯粹、本心、安贫、思考、爱党爱国,这些看上去被用烂了的形容词,其实就算拥有出现其中哪怕一条,也永远值得我们去歌颂,去景仰。
2 ) 必有我师之《天云山传奇》
谢晋电影的借鉴价值
谢晋,中国第三代导演,新中国第一代导演,自从看了谢晋的《天云山传奇》、《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舞台姐妹》等经典影片之后,我对其产生了深深地敬佩之情,从他的作品里,也看到了很多值得我进行借鉴的价值
谈到谢晋的电影,首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时候电影故事里的人物,其次是传奇曲折的故事内容,最后,是影片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谢晋电影的人物特点
谈到谢晋电影里的人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天云山传奇》里的冯晴岚,因为这个角色集结着人性的所有美好,虽然谢晋的电影总是给人一种政治伦理情节剧的感觉,在谢晋的前三个创作时期,人物基本上都是单纯而典型的,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但这并不能说这是一个片子的败笔。我想,现实生活中,需要这种集所有美好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对当代这个物欲横流唯利是图的社会进行一次原始美好本性回归的洗礼与精神感化,当代社会,需要这样超我的人物。同时,建国初期,电影本身就被定性与政治宣传的手段,文革期,电影更是沦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在电影的功利性如此之强的条件下,运用典型单纯的人物更利于顺畅利落的讲述一个故事,简介明了的传递政治思想,更何况,那时的老百姓也较为单纯,复杂的人物是不利于政治目的也不利于观众理解的。因此,谢晋在创作的前三个时期作品里,塑造那些单纯典型、善恶分明的人物,对于其电影的目的来说,是一种实际而有效地手段,毕竟那是一个人们需要模范、需要榜样、需要神来崇拜的年代
谢晋电影的故事特点
谢晋本身就是戏剧出身,其作品被公认属于政治伦理情节剧。情节剧的主要特点是:
注重影片故事性,以剧情见胜。调动曲折、传奇手段,与主流文化传统有关。
结构清晰,段落完整。
建立在伦理文化基础上的功能观,具教化作用。
服务于多数人群。
体现的社会理想是十分朴素的平等观念。
建立在观众而非作者的艺术观念上,在适应中求征服,一般采用家庭情节剧形式。在场景和人物设置上体现“二元对立”原则,有时用道德判断代替理性分析。
关注女性命运。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谢晋的故事,与情节剧的故事特征相当的吻合,情节剧的特点就是谢晋故事的特点
谢晋电影的思想特点
谢晋创作前三个阶段的每部片子都几乎与政治挂钩,通过片中角色思想的转变来向观众传达出影片表达的思想,而这种传达并不是露骨的填鸭式的说教,而是将人物置于历史发展的典型性阶段,比如《芙蓉镇》是讲述17年和文革,《天云山传奇》讲述的是文革之后,《高山下的花环》讲述越南战争,《牧马人》则讲述改革开放。在这每一个阶段里,都有着鲜明的政治思想,谢晋正是通过故事、通过人物来对观众进行感化与教诲的。
朱大可曾批评谢晋模式,认为“它恪守从“好人蒙冤”(辛德瑞拉遭继母虐待),“价值发现”(王子一见倾心)、“道德感化”(继母回心转意)到“善必胜恶”(终成眷属、成为皇后)的深部结构”,“最明显的例子是它的情感扩张主义:道德激情以影片主人公为中心机智而巧妙地向四周震荡、激励出观众席间人们的无数热泪,观众被抛向任人摆布的位置,并在情感昏迷中被迫接受艺术家的传统伦理概念。”
其实,通过将政治思想置换为伦理道德,凭借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通过煽情使观众限于情感昏迷,趁机博取观众对人物所坚守价值或者价值转变的同情与认可,进而潜移默化中向观众“灌输”片子的思想内涵,我认为这是一种极为巧妙的手段。当代许许多多的主旋律大片,如果采用了这种手段,相信会得到不少观众的支持。
综上所述,我所认为的谢晋模式是:
有明显的宣传某种政治思想的目的
将观众对剧中人物的同情和认可,潜移默化的转化为对其所宣传的思想的认同
剧中人物单纯而典型,善恶分明,正面角色有着强烈的模仿榜样效果
遵循情节剧的故事特点,故事发生于一段特定的历史年代
其中最为有价值,最为值得借鉴的是第二条,如果将来我的片子要传达目中思想的话,我不仅要通过道德认同转化为思想认同,还要从人的本性上,进行置换,其实,相对于道德,人们对人性的认可将更为深刻,我的作品要试图挖掘人性,阐述人性,并且激发人们对于人性的觉醒与维护,潜移默化中,通过人们认可人性维护人性,达到人们认可思想并维护思想的目的。
3 ) 传奇也罢 人生也好
传奇也罢 人生也好
文/caesarphoenix
28年过去了,这部影片中人物对话的节奏腔调和对一些问题革命化的表达已经不太符合当下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审美需求,但无疑这部电影蕴涵着某些永恒的潜质,也是对曾经的那个时代的某种解释。
影片涉及的层面很多:
有关于革命的正义性(历次的反右、反右倾、文革运动、大炼钢铁、大跃进,这些在那时冠冕堂皇天经地义般的事情在后来都被证明是完全错误、不切实际、杀人于无形的)
有关爱情(是像晴岚那样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灵魂,与之相濡以沫、不离不弃,还是像宋薇那样在组织的压力、外人的眼光、政治上的前途的威逼利诱下抛弃那一段小小的罗曼蒂克)
有关真理(一个人是应该无愧于天地做个大写的人,还是低下头颅让不公义不合理狞笑着践踏过去)
有关坚持(人也许有勇气背负一天、一个月、一年的不公正的责罚,但如果二十年,你仍会有信心见到朝阳吗?你难道仍然能不被这个非人的社会所逼疯崩溃吗?)
有关理想主义和独立思考(罗群是个理想主义的共产党人,周瑜贞则是新时代新思想的化身。《再见,列宁》的最后有段话大概是这个意思:有着一个美好国家的理想固然是不错的,不过更要有为实现它做出的真正努力。 罗群和周瑜贞是做着真正努力的人,也是独立思考并带动别人独立思考的人,在当时的社会起着近于启蒙的作用,“以先觉觉后觉”)
有关希望(这部电影拍摄公映时我们国家进入了一个传奇的时代:八十年代,这是一个诗歌、音乐、艺术、哲学的时代,一个各种思潮疯狂涌入,极端开放的时代,这是一个人民敢于思考敢于争取并使用话语权的时代,充满希望的时代 这部电影无疑是顺应了那个时代的潮流的 以众所周之的某个事件为标志那个时代终结了)
这部影片的导演谢晋在中国电影史上是被大书特书的人物,其中的一位副导演黄蜀芹也是非常人物(后来拍出大陆第一部带有女性意识的电影《人。鬼。情》,从《天云山传奇》中对女性角色刻画的细致到位就可瞧出端倪了)。所以无论从影片内容还是影片的电影史地位而言,个人都是比较推荐的,但前提你要静下一颗心来,用心去感受电影的幻象万千。 另外不妨留意一下罗群刚出场时的一些台词,如今也有很切实的现实意义。
4 ) 《天云山传奇》中的女性形象和父权文化浅析
谢晋电影在中国影坛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文革结束后的反思三部曲是其艺术创作的巅峰,他将个人的命运浮尘融入社会的政治变迁和历史演进之中,再现了中华民族一段沉痛的历史。本文对《天云山传奇》中的女性为研究样本,试图对其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再现成因进行探析。
一、受男权主导的女性形象
格莱德希尔和穆尔维有着相同的观点——女人是景观,女人是客体化的和受控制的。她断言女性没有“说话”权利,而且“他们”不可能通过电影表达出真正的女性性别。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仅用于重新肯定男性的统一、完整和安全。
《天云山传奇》通过两个男性干部,罗群和干部吴遥对一个女性———宋薇的权力变化表现了女性是受男性主导和控制的。1956年,罗群担任天云山综合考察队的新政委,带领全队发现了天云山地区丰富的宝藏。考察队的年轻女性宋薇爱上了他。然而罗群因为支持知识分子、科学建设被打成“右派”,失去了主体地位,遂失去了宋薇。宋薇在重压之下与罗群划清了界限。
“反右”时,吴遥是胜利者。他利用职权把罗群打成“右派”,又向罗群的恋人宋薇施压,要她与罗群划清界限,嫁给自己。吴遥对罗群的政治打击以宋薇为标的,两个在政治上较量的男性,胜利的一方拥有对女性的占有权,吴遥首先取胜,因此他得到了宋薇。
后来,吴遥压制罗群的平反问题受到上级批评,他在政治上失势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宋薇的占有和宋薇对他的服从。宋薇坚决地离开了他。罗群平反重获主体地位时,也重新获得了宋薇的爱。宋薇离开吴遥,重返天云山看望罗群并幻想嫁给他。
从这一层面来看,《天云山传奇》中宋薇的形象完全隶属于男性的主导之下,她始终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经典叙事中的女人,一个有待于男性去赋予其生命的意义的女性形象。
二、对父权社会的巩固
在中西方传统叙事模式中有一对相反相成的叙事母题:英雄救美和美救英雄。同样,在男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男性也会面临厄运,在坚毅人格的背后也会有寻求批护的倾向。他们在世界的主战场上受伤溃败,渴望回归母亲的怀抱,享受无微不至的关爱,这时,女性化身为母亲成为男性的拯救者。然而,在影片《天云山传奇》中,这种拯救者形象的出现最终也是为男性角色服务的。
《天云山传奇》中,当罗群高烧不能动弹时,曾经的战友、自愿留下当乡村小学教员的知识女性冯晴岚在风雪之中用大车把他艰难地拉到自己工作的小学,组成了一个“家”。与其说他们是恩爱夫妻,倒不如说是革命伴侣。冯晴岚用近乎母爱的温情多年抚慰着“受伤”的罗群;而就在罗群平反之时,她却“油尽灯枯”了。
同样值得讨论的是,有些观众可能会怀疑罗群是否爱冯晴岚,也许直到死去,冯晴岚得到的都是罗群对她的敬重和夹杂愧疚的感激,而非爱情,罗群可能一直爱着的是宋薇。也许谢晋从来没有想表达这一层思想,但我们确实能从影片中读解出这一层内涵。
《天云山传奇》中冯晴岚自始至终,都像一支蜡烛一样,在罗群的黑暗时刻,照耀并且温暖着罗群。以照顾男性主人公罗群获得了观众的褒扬和肯定,以最终因体力不支而去世,赢得了观众的同情和惋惜。从这一层面来看,《天山云传奇》给予女性的只是一次强化父权制的再教育,使男性的主体地位更加巩固,女性在无主体性的境地中陷得更深,使女性在观看时定会丧失性别身份的认同。
从对父权文化的态度上看,谢晋的《天云山传奇》虽然塑造了3位女性形象,但基本上是对父权文化的强化和巩固,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谢晋电影受到了当时某些激进主义思潮的批评。挑战传统父权的主题后来出现在第五代的电影中(如《黄土地》、《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并成为第五代的旗帜。
由于谢晋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既有传统渊源,又有现代色彩,既可以满足潜意识中传统的男性想象,又可以满足显意识中现代的革命需要,所以很容易为现代观众和社会所接受。其中隐含的对父权意识的强化,也隐藏在了政治斗争和情感交织当中。
5 ) 意识形态腹语术
作为谢晋“反思三部曲”的第一部,《天云山传奇》大致完成了“新时期”中国主流电影的性别叙事与政治叙事模式。影片通过一个男人与三个女人的故事,借诸“意识形态腹语术”,反思了那段不堪回首却又不该忘记的历史,体现出创作者厚重的历史责任感与沉重的自我忏悔意识。
个人是历史的人质。在那段政治生活极为不正常的年代,许多像罗群这样真正的共产党员无奈成了历史暴力的承担者与政治运动的受害者。《天云山传奇》将镜头聚焦在反右运动,不讳避矛盾,不掩盖问题,以赤诚的姿态与热忱的情感,直面那段不可回避的艰难时刻。
在弗洛伊德看来,悼亡是为了遗忘与埋葬,让幸存者延续自己的生命。同时,悼亡作为特定时期(“文革”结束初期)创作者不约而同的创作主题和书写路径,也暗含着一种十分有效的文化政治功用(如影片结尾冯晴岚的新坟)。但对于那段历史,我们不应遗忘与埋葬,而是反思与纪念。置言之,我们不仅仅是被特定年代“审判”的被动角色,我们也可以“审判”特定年代。
我们依然需要保持清醒与警惕,坚持正确的方向,选择正确的道路,绝不可尺蠖般在循环往复中重蹈覆辙。这也提醒我们,不要被规训,要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敢说真话,敢讲真理,反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让我们的政治生态更加优化,早日实现我们党伟大的目标。
6 ) 站在冯晴岚的墓前
没看过,现在看了,被严重打动了。
我决定给它五星力荐。在被严重打动的我看来,这部电影无懈可击。时代印迹以及政治话题从来不是文艺作品的桎梏,不是问题。这部电影的成功再次讲了一个道理:就是真诚是多么地稀缺和重要。我一点儿不怀疑当年这部电影主创人员的真诚度,虽然从今天看来,那种真诚等同于傻逼的执着,但绝非左粪的顽固——这是一部有教养的电影,是一部提倡教养的作品,它是反流氓主义的,左粪与此背道而驰——总之,这种真诚已经被这个时代彻底埋掉了,不知道以后是否还会出现。
从戏剧原理上讲,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及其安排非常严谨,堪称典范。震撼力源于悲剧。即便“好人得救”的明媚结尾也无法冲淡悲剧的沉痛感。矫情了说,恰恰是一种对比式的强化,即结尾强化了悲剧。从现代意识来看,它的悲剧意味更为浓烈,那就是电影中那群真诚的傻逼完全是一架吃人机器上的螺丝钉,他们的一切美德都是为了实现做螺丝钉的愿望。还有什么比这一点更悲剧的?这是这个民族的悲剧。当然,至于这点,是我们现在的引申,与电影关系不大。
冯晴岚这个角色才是第一主角,绝对不是王馥荔,后者只是叙事者。冯晴岚是人类历史上的道德美人。虽然他们并不存活于现实,但正如梁祝的极端爱情那样让我们传诵千古而永远仰望。她不是天生的道德美人,她是肮脏人世中通过学习、修炼或成长而与世决绝的圣女。她们唯有死路一条,她们通过死亡嘲讽肮脏人世的同时,也净化了后者。如果这世上真有这样的女人,她若能向我投来一瞥,我会自我了结,无须她亲自动手。也就是说,圣女或圣徒在经传中的形象,照耀的仍然是现实悲剧。还有什么悲剧比梁祝化为蝴蝶那样更让人悲伤?!
如果在1981年,我会在报纸上写个影评说,男主角如果由王心刚扮演,效果会更好。可惜三十年过去了,它成为了不被提及的历史,日见萎缩。
啊,亲爱的冯晴岚,你的墓被抹平了没,你的墓真的有吗?
7 ) 《天云山传奇》观后
天河娱乐广场这一周都在中午12点半放映谢晋的电影,每天一部,应该是纪念谢晋的一种方式。因为不是纯商业操作,所以票价也很低,每场仅仅10元。昨天在《南方都市报》看到这个消息,正好今天是《天云山传奇》,于是二人同行,不愿走路,就坐了一站地铁,直达天娱广场负一层。
原以为没有什么人会看,没想到我们差不多12点35到的时候,竟然已经已经卖完。准备败兴而归,只见旁边一个大约二十多岁的女孩在跟卖票员说,她昨天就来了,也因为迟到没有看到。或许是被她的诚意打动,人家就指点她上楼去,我和妻也就跟着她。原来是去七楼办公室,办公室的那个年轻人极为和气,马上就带我们下楼,安排给我们加座。在加座的时候,他还一边歉意地跟我说,根本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看这种片子,所以才选了一个较小的厅。的确,谁会想到将近三十年前的片子会有如此多的人来追看呢?其实来看的人大都是像我们这样有一把年纪的人,而且还有年纪很大的老人家。不过,也有像那个女孩那样的年轻人。
电影刚开始,我们的加座都在墙边,一溜。我最后一个,还是一个下坡,需要仰头、探着头才能看到,但是,丝毫没有影响我看的兴致。
现在的电影院,与过去我经常看电影的时候相比,设备先进了很多。记得小时候,没有什么娱乐的,最大的娱乐就是全家一起到电影院看电影。晚上吃完饭,就带好一家要吃的炒瓜子,边走边说笑着,去电影院。夏天蚊子多,还顺便折下路边的柳枝,用来赶蚊子。到了那个很大却很破旧的电影院,都已经是人山人海。那时只有这样的娱乐,所有人家几乎都一样。所以,我虽然不是一个电影迷,后来更不是,但那时的老电影,却几乎很少有没看过的。那时的影院,永远是欢声笑语,瓜子则是从头嗑到尾。散场的时候,人们兴奋地交流着感想,留在影院里的,则是厚厚一层的瓜子皮儿。我那时爱看打仗的片子,什么《上甘岭》、《小花》、《东进序曲》、《南征北战》之类的,看过的小孩给那些没看过的讲,活灵活现的,具体到每一个细节。等那些孩子看完回来,又会谈论他们记得的细节。
或许是那时留下的后遗症吧,虽然对于意识形态的东西极为反感,但还是喜欢看这类的战争片。或许,是因为那里面有属于少年时代的印记和味道。
扯远了,还是回到谢晋的这部片子。罗群和宋薇都是烈士遗孤,他们一同到天云山参加建设,彼此相爱。单位原先的领导吴遥是个严厉的、假正经的干部,也是一个单身汉。他高升之后,罗群成了单位的政委。但吴遥对于罗群深得人心,颇为怀恨,又暗中很喜欢宋薇。在1957年反右的时候,罗群直率、敢言,吴遥借故把罗群打成右派,借着组织的帮助,逼迫宋薇给罗群写绝交信。最终吴遥、宋薇在上级的撮合下结婚。而宋薇的好友冯晴岚却是一个坚强的女孩子,他为罗群的正直和遭遇而感到不平,最后宁愿忤逆上级的意思,也要和罗群在一个山村相守。文革十年,罗群因为不断的反思和写作,被打成反革命,备尝艰辛,晴岚则因为无休止的心灵和肉体的折磨,身体全部毁掉,时常在上课的时候晕倒。文革结束,吴遥和宋薇也从牛棚被解放出来,成为地位颇高的干部,而罗群却还是一个干杂活的苦力,还在不停地思考和写作。晴岚则不断地给上级写申诉信,要求给罗群平反。但这些申诉材料都被吴遥悄悄地压下。宋薇在接到晴岚一封长长的对于十九年遭遇的信后,了解了真相,最后与吴遥发生冲突,并在他人的帮助下,把罗群的事情向上级汇报,罗群的著作也引起了政府内部的关注。吴、宋离婚,晴岚去世,罗群复出。宋薇到天云山去祭拜晴岚,却觉得无颜面对生者与死者。故事结束。
今天我们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时代的潮流和错误常常可以掩盖很多的个人责任,但谢晋在此的处理还是非常细腻的,没有把悲剧简单地归罪于时代,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恶的一面,比如吴遥处于嫉妒、争夺女人乃至感到威胁,除掉罗群。一切冠冕堂皇的言论都不过是借口而已。
我叙述的太粗略了,整个故事看得我们都忍不住掉了眼泪,为了晴岚这个善良、正直和坚忍的女性,同时也为他们在苦难中甜蜜的相濡以沫的感情。原以为那个时代的故事,已经感动不了我们这些见过了不少新鲜玩意儿、也自以为很有人文色彩的人了,但是,那个苦难的时代的苦楚,却是我们永远无法真切感知的。因此,还是感到今天简单地谈论人道主义这样的话题,似乎还是很容易流于轻浮和形式化。
原来,老故事还能感动我们那久已麻木的心灵。
应该说,中国电影在那个时代还很难改变一些思想和形式上的制约,但那个时代的电影人对于建国以后的人祸的反思是真诚而深刻的。可惜的是,伤痕电影(或者说反思)并没有持续很久。这其间自然有社会生活不可能总是停留在过去,人们为新的生活前景和观念所吸引的一面,但不能不说宣传机器在有意识地控制这种反思。最近这十几年里,我们已经很少看到对于1949年到1978年连续不断的政治风潮、社会动荡的反思,凡是涉及到那个时代的影视作品,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一种怀旧的、娱乐的幻化。比如《阳光灿烂的日子》等。我始终都有一种感觉,这样的变化其中不能忽略执政者的意图,反思的彻底,会给政权的合法性带来威胁。
不过,谢晋的电影,我总觉得有一个很大问题,就是跨度太大。时间跨度常常会造成选角儿的困难,选择年轻的、年纪偏大的,都很难胜任,比如王馥荔在这里饰演年轻的宋薇,明显让人有做作之感,也完全没有台词里所说的“太年轻”的感觉。到了八十年代末,他老人家的《最后的贵族》就更让人不忍卒观。潘虹那时大概已经有四十多岁了,还要强扮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女孩,真是把我恶心够呛。后来想起谢晋,其他的《小花》、《芙蓉镇》反倒很少想起,最多就记住的是《最后的贵族》。看来还是太苛求他人了,其实今天看《天云山传奇》,还是很有收获。
真没想到,老故事还能感动我们。虽然已经不能再重新回到少年对于电影的感觉。以后连续几天还会有的。我记得的,就是26日还有《芙蓉镇》,如果有时间,还是会去看。不过这回要早些去。
厌烦那些用今天审美趣味口吻评价影片表演夸张的文艺青年们。三部曲的精神内核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我觉得这便可以称之为巨著了。正如雨果在《悲惨世界》里所说的:只要世界上还有愚昧和无知,它的价值就永远不会被失去。
在七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末两个时间段穿插,通过三个女性的视角去拼凑出一段天云山哀史。解放前,有种迫害叫地主阶级的剥削;后来,有种迫害叫反右派夸大化;现在,有种迫害叫做996的福报。在掌权者话语中的理论永远正确,固执的理想主义者却总是不合时宜。影像中也不动声色地记录了1978年时官僚阶级的特权生活,可以住别墅、有佣人、坐专属轿车、听外国音乐,
siff11。放到现在肯定是作天作地的台词,但从那时的人儿口中讲出却没有丝毫尴尬。那个时代真的可怖,吞噬了无数可贵的青春和热血。可以作为党的教育片了,没有过分打造其高大全的形象,也痛斥了曾经走过的弯路,还顺带讽刺了体制内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关键主题依旧是积极向上的,高明。
重温《天云山传奇》,无论叙事、剪辑、声画关系、视点和镜头设计,都体现出谢晋的大师级水平。尤其倾斜式摄影构图对强化人物内心情景的运用,让人不仅联想到伊利亚.卡赞的《伊甸园之东》,难怪谢晋的电影能被广泛的世界观众所认可。宋薇这个随波逐流的人,正是谢晋自我忏悔的折射。【资料馆14.7.16】
“有些人后退了,反对革命了。为什么呢?作了大官了,要保护大官们的利益。他们有了好房子,有汽车,薪水高,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厉害。社会主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合作化时党内就有人反对,批资产阶级法权他们有反感。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走资派还在走。”——毛泽东。除去拍摄年代1980年的主旋律(歌颂实际掌权者,抹黑掌权者的对手),此片神作。完美刻画了什么叫官僚主义,什么叫形左实右。论证了wg的必要性,并隐晦揭露了破坏wg者所使用的手段。
谢晋伤痕文学式的反思三部曲,光影没问题,煽情多,略生硬,演技最好是仲星火,演正面反面人物都是栩栩如生。东方电影频道修复画质还不错!这样的片子、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时代不能细说、细想,想了就会以为片中的人都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希望历史悲剧不要重来!
个人的给予敌不过时代的横夺
意识流与双重结构尝试,命运悲剧英雄,文革反思道德批判,“怯弱的调和”。谢晋自身矛盾体现,伦理喻示、家道主义、戏剧传奇相结合的以家庭为核心的政治伦理片的一脉传承。男权主义下的雪地板车
独裁者的淫威之下,天下之大莫不是他的后宫,芸芸众生都不得不千方百计乃至互相倾轧放弃人性讨他宠幸,煌煌上下五千年,罗群少,甄嬛多。独夫、愚民,从来少不得对方。从来奢谈各种理想信仰宗教,却没有人,有尊严有自由的人。推拉镜头组甚是惊艳。
1980年的作品,从时间上来看,谢晋导演是一直憋了10几年,20几年后,政策一放松,立刻就推出的作品。其实片中的一些对话,呐喊,在今天仍然有人不停的在喊,官僚主义,那个秘书那种左右权衡,揣摩领导心思的做法不还是到处都在吗!不同的是,干部们不仅有特权,而且还有了大量的金钱。
那个年代的人动作应该就是这么夸张吧 看了谢晋模式再看电影 依然被煽情一把
谢晋往往能够准确地把握历史洪流的前进方向,转变自己的创作思路,在电影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找到富有弹性的平衡点,这使得他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并拥有旺盛的创作活力(贯穿“第三代”和“第四代”)。他绝不是投机主义者,而是一个有胆识、能审时度势的弄潮儿。作为“反思”三部曲之首,本片透过三位女性的视角,完整地展示了“反右”活动前后人物的命运与生活图景,带有浓烈的悲剧色彩。尽管演员的台词存在着反生活化、反常理化等问题,但却真实突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谢晋打上了别样的作者印记。选择通过一部政治伦理剧来回望那十年,现在看来确实一个大胆而高明的决定。
谢晋真的是一代大师,从《芙蓉镇》到《天云山传奇》,拍伤痕文学完全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而且,摄影方面也是极好的,镜头的运用和画面的衔接都恰到好处。时代的悲剧,人生的无奈,咿咿呀呀。历史如镜,观之可以知得失。
小说一般但影像化后的效果放大无数倍。谢晋简直中国斯科塞斯。技术上推拉摇移绝不消停闪回jump cut和still shot又大玩新浪潮。内容上将心比心。看似苦情情节剧。政治正确宣传片。又何尝不是自己亲历的往事回顾。可惜资料馆修复版的音效简直太烂降噪降得有点过导致充耳皆是机械音。
谢晋真是威武啊~在反思影片却被政治口号吞没完全失去声音的八十年代,谢晋不厌繁琐将每个沉痛的画面展现,且看王馥荔冷的不屑,仲星火恨之入骨的愚。颂后有余音,今生向谁问?
之前奇爱博士将《天云山传奇》里的吴遥和《芙蓉镇》里的李国香并提过,说这是“理解中国式悲剧历史循环运转的关键所在”,这句话很有洞见,但还应该再补充,吴遥自己是不够的,还要加上宋薇,甚至加上罗群,才可以更充分地解码。
就算不是关于文革反思影片,这部影片也具有它的普世价值。关于人的选择问题。宋薇因为现实问题放弃了罗群,而晴岚因为精神世界的共鸣选择了罗群。这太有普遍意义了。但是罗群就是先会对养眼的宋薇动心,最终才知道真正应该欣赏的是晴岚的内心。这跟现在的年轻人是对物质投降还是停留在精神世界多么一致
重看谢晋,内心不平静。一是感慨纯真朴实的时代不再。二是感念其发自肺腑的不讳直言,伤痕反思钻心入骨。三是钦佩他在情节剧上的处理手法,深入浅出的策略运用自如。既能照顾普罗大众口味的商业意识,又有文学性意识流的作者风格,二者并施,功底了得。四是有灵魂的电影,耐时间考验。
说真话,做好人,办实事。面临政治风暴, 或者说面临真正的考验时,人将展现出真正的本性。片刻的软弱在葬送他人生活的同时,也会将自己青年时代的本心完全摧毁。一开始还有“雕刻”人物的嫌疑,随着影片的发展,剧作与视听不断对人物进行打磨,以至于“塑像”到最后栩栩如生了。最难能可贵的是摆脱了二元对立,转而挖掘人物的复杂性。在这个意义上,对党员干部的刻画超越了对所谓正面人物的书写。通过“反思三部曲”,谢晋成为中国影坛绝无仅有的对文革做出如此系统而深刻的反思的导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拍至《芙蓉镇》,他的史观与艺术表现力均抵达巅峰,人物彻底挣脱“卖惨”之嫌,而以强大的生命力与苦难抗衡。所有人都应该了解那段历史——为了不重蹈覆辙,也为了重蹈覆辙时能坚定地站在善的一边。
28年过去了,这部影片中对话的节奏腔调和对一些问题的表达已经不太符合当下的观影习惯和审美需求,但无疑这部电影蕴涵着某些永恒的潜质,也有着对曾经的那个时代的某种解释。 资料馆2014.7.16.7pm 开头的女声引入颇似《小城之春》,宋薇、晴岚视角的戏份大抵相等,对人物使用各类褒贬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