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港片的喜爱 大概是有些命定的成分 虽然这样说来是多么的矫情 但我的矫情也是跟港片学来的 所以这部片子 从秦沛拿刀开始在幼稚园砍人时 我就边在脑海里重复之前那首一只小鱼滑溜溜的儿歌 一边在眼睛里流眼泪 直到片尾冯淬帆被砍伤 叶德娴慢慢蹲下 没有台词 也没有音乐 我就知道最后结尾一定会绝望又励志的让她接替他的事业 先说一个我最爱的地方 场景设置 第一场菜市场里的戏我就很爱 因为我就很爱菜市场啊= = 这个俗气又丰盛的地方 是最富有香港气质的场景之一 在这里满足口欲 斤斤计较 巧打算盘 人间百态 而印象最深的场景设置 其实是那位听音箱的调皮婆婆 住在深巷里 打开铁门 是宏大的塑料瓶世界 到处挂满了反着光的塑料瓶 而后的一场婆婆发疯的打斗戏 婆婆和叶德娴的追逐正反打场面 如何营造出紧张感 身后的瓶子线性透视 给人喘不过气的压迫感 我觉得 是聪明极的做法 经常看到各种所谓宏大场面的电影 什么3D效果给你身临其境地感受 但我觉得 电影的魅力 在与电影本身 永远不会是技术的革新 就像即便出现了有声电影 但电影史的第一节课还是会看战舰波将金号一样 所以 什么叫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就是这一座塑料瓶城堡 既符合婆婆拾荒身份 又能从电影表现技巧上营造艺术感 这种真实的再塑造 是导演要真的深入了解角色生活才能做到的 所以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 我没法不想到前两年的<海洋天堂> 当然他关注的 呼吁的 对自闭患者的关心的诉求点也很好 但片中类似于台湾爱情片的影调和舞台剧化的场景设置 让人始终觉得 这是一幕戏 而不是生活 所以我爱港片 因为她又真实又美丽 连秦沛发癜在楼道里举着刀喊着有杀冇赔的漏光格子窗户 我都觉得残破的很有味道 而他家里的那种长长楼道 铁链锁 更是港片和tvb里最熟悉不过的场景 以前我没那么注重美术 直到有一次无意看了钮承泽说love的幕后 说到对片中台北味道的还原 他说到想要陈意涵家里那个天台什么样感觉然后如何跟美术沟通时候认真又专注的神情打动了我 更别提<最好的时光>里的那个烟雾缭绕的桌球馆了 所以 不得不吐槽前两天看的<搜索>里的每一个场景 无论是有钱人 还是穷人 无一例外住在电影里 哦数他是电影都抬举他了 就住在片场里吧 每一个地方都悬在半空中 脸谱化到极致 我都懒得吐槽里面每个人那倾斜到死的三观了 所以 不能免俗的说到片子的主题 我觉得 一部好片子的标准之一就是 你看完后有千思万绪但找不到一个词来描述 生怕说的不恰当用词不精准怠慢了这片子 我现在就是这种感觉 我不喜欢用力的申诉和激烈的批判 因为当情绪波动时 其实你很难表达出你最真实的想法 所以我喜欢片子高潮段落时候的儿歌 有只雀仔跌落水 跌落水 恍恍然就打动了你 我喜欢秦沛吃药时候那么的安静 再一转身看见门外暴怒的邻居时才出现的同期声 我喜欢两位主角劝全妈把儿子送去看病 全妈却一意孤行 窝在酒店厨房精疲力竭把猪肠洗完再悄悄拎起纸袋里为儿子发病时买来的活鸡(虽然我看的时候都快把电脑摔了) 我喜欢结尾时 梁朝伟瘪嘴委屈抱住冯淬帆说我妈要我死 (而且我喜欢他的名字是狗仔) 这一句在结尾道出 胜过对制度控诉对人群呼吁平等耐心对待和我们不同人们的千言万语 这些真实 让我那么动容 叶德娴的片尾曲一出来 我就松口气 终于有个理由可以痛快释放感情了 让每日悄声的过去 静看着漂泊身躯 在这世界上有许多破碎 谁在努力的修补也不对 我知道你心里计划 似天旱雨水 我知道理想与信念 不稀罕赞美 但我见到你跌倒了 真的倒了 疲倦听不到看不见 在以后每当想到你 理想都添上空虚 未说倦进出风雨里 长路堪消耗百千岁 但我见到你竟跌倒了 竟消失了 随日落听不到看不见 沉默了那是谁
看了四百多部电影了,虽然比起大佬来不足挂齿,但也算看了一些,曾经超英片爱过,为武侠片痴狂过,被警匪片爽过,但是这部片子,还是让我真的哭成泪人,为之动容,上一次这么哭还是天堂电影院里。
癫佬正传,看名字还是豆瓣标签都像香港的传统喜剧片,看过才知道,是向我们揭开社会不为人知的角落———精神病人群。怪不得尔冬升的门徒看起来像个戒毒宣传片,原来对社会的关注一直是尔导的方向。精神病患者,社会的老症结了,大家总是这么说,可是,从来都没有认真解决过,即使是经济腾飞的80年代香港。这部片子像我们展示了精神病患群体的困境,家人的抛弃,外人的冷眼,医院与政府的不在场,只剩下社工凭着一腔热血苦苦支撑,也是杯水车薪。社工,老师,邻居,孩子,家人,甚至病人自己纷纷惨死,没有人错了,却好像所有人都错了,仿佛进入一个无底洞,让人心碎。
总是听到某些恃才傲物的人瞧不起港产片,认为就是个娱乐大熔炉。我想说,不要总是把香港电影和商业片一概而论,这么说的人又看了几部香港电影呢?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才逐渐了解到即使是最瞧不起的闹剧片,也是一个一个段子精心编排的,火爆的枪战也是一个个镜头设计剪辑的,你可以说香港电影有的人急功近利,但是不能否定很多电影人始终保存着那份电影的初心,这部电影没名气,没票房,却有那么多一线大咖,导演还是尔冬升,怎么说香港电影人也是有情怀的,甚至情怀比大多数地方的电影人还要深。
电影制作由于需要较大资金,无可避免的牵扯到商业化问题,问题不在商业化,在于人心。商业片也只是个名称,真正好的电影,是不需要用类型来概括的。1986,正是香港片的辉煌,有这么多电影人肯参与这部电影,本身就是对艺术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反观我们,真的做的太少了,只有医事法学课上的一句句口号,全社会都做的不够,唉,我们是不是忘记了什么?
电影,即使被商业附庸,即使被政治裹挟,它总归是一门艺术,电影不是为了教育谁,也不是为了批评谁,也不是为了赞美谁,它只是让你注视着,感受着生命,思考着人生。我想,这就是我看了那么多烂片后依然爱电影的原因。
很庆幸,我们有香港,有过香港电影,那么以后呢?
整部片子透着绝望的悲凉,就像尔冬升想展现的社会问题一样,难以解决,无从解决。回到片子一开始提到的问题,重生会的经济补助越来越少,如果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社会慈善机构给予这些帮助精神问题的社工组织更多经济供给,是否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又或者本片不仅仅是呼吁社会关注这样的边缘群体,更多的是想通过对边缘群体自身故事的讲述,剖析人性的弱点和矛盾?对此我不得而知。 就像片中秦沛所饰演的康复患者,在他尚未被不公平的现实逼到疯病发作那时,他看似冷静的讲述精神病患者所遭遇的心酸经历。被社会歧视,被医院驱逐,甚至不容于家人。家人一见康复无望,便远远的离开,舍弃了病人,最后社会上真正还愿意去理这些精神病患者的大概只有社工吧。然而社工也不是圣人,谁能把一件无望的事儿一直做下去呢? 大概没有谁有资格去责备那些离弃病人的家属,谁家遇到这样一位精神病患者,可以持之以恒,完全放下自己的生活去照顾病人,一个病人,可能会搅得一家人都无法过正常的日子,谁又伟大到年复一年的看着自己的亲人在无望的精神错乱中过活,而自己却要为之付出生活的全部。 大概没有谁有资格去责备辞职的社工们,当家人都一早不再关注精神病人今后的生活,他们还十几年如一日的照顾着那些蓬头垢面,似乎不可理喻的病人,在与病人分分秒秒的接触中,有的不仅仅是超乎常人的忍耐,还有时刻注意病人有暴力倾向,时刻注意自己的安全。而获得一个患者的信任又是怎么样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呀? 社工阿明被责备的时候,他讲:你不能说我没有心,我看了他们十几年,可是有什么成果呢? 除了片尾,梁朝伟扮演的阿狗因为妈妈让他去死而发癫令人心头一紧。就是康复患者阿全被一群人追着打,最后追到幼儿园那一段令人落泪。他发狂砍那些因为看报纸听说他有精神病就来打他的街坊,是在那些街坊将他妈打倒之后。他发狂的间隙看到儿子,依然会露出纯真的微笑,像个普通的父亲那样鼓励孩子接着唱歌。即便他满身是血,他的儿子最后依然想扑向他,而不是惧怕他。这大概就是亲情吧,可以超越恐惧,可以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依然剪不断亲情的牵挂。 讲到底这依然是一个死结,谁能告诉自己的家人,要照顾那些边缘的精神病患者。因为这确实是有风险的。连照顾阿狗多年的社工,他一发狂也都杀死了,尽管这不是他的本意,该谴责的是乱打闪光灯的记者。 但我们至少可以给他们一个生存的空间。如果他们已经每日与垃圾为伍,他们已经远离了亲人和我们眼中的幸福,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幸福或者不幸的生活着,或者不介入是最大的帮忙。 就像片中,如果没有记者不计后果自以为是的报道,就不会惹起街坊四邻的集体围攻。如果没有街坊四邻的集体围攻就不会酿成惨案。如果没有记者闪光灯乱闪,社工就不会死,如果没有报纸每日对精神病群体的负面报道,或者他们的境遇会好一些,不把他们逼到绝处,事故也会减少些。 社工要全婶把发癫的阿全送回精神病医院,全婶说什么都不肯,双眼含泪双膝跪地求社工让阿全留在家里吧。社工追问原因,全婶说进去他们给阿全吃药弄的痴痴呆呆,每日受人欺负都不知道还手。哪个母亲都不愿意看到儿子过这样的日子,宁愿每日买两袋子鸡…… 记得凤凰周刊曾经做过一个中国精神病患者境况调查的专题,内容触目惊心。如果说普通百姓最好的办法是不介入的话,相关机构确实应该为这些不幸的人们做些什么了。
看完这部片子,让身处大二并就读社工的我不知是加深了从事社工的决心,还是减少了从事社工的信心。可以确信的是,这片子让我对社工这个职业更加有了敬畏之心。
社工是一个稀缺资源的职业,它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像这部片子所展现的那样,社工都在为忙于解决精神病患者的问题而奔波,但却不被人理解(康复患者的母亲和那个医生),这就导致社工的动摇,怀疑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要去做(社工很少有成功的个案,大部分都没成功),所以男社工就有了动摇的内心。但值得注意的是,当社工决定辞职时,听到癫佬要自杀,仍跑去帮助癫佬,但最终男社工死于癫佬的手下,让人倍感惋惜。不过最终女记者接替了男社工,这是值得感到欣慰的。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精神病患者作为一个边缘群体,被人们不理解和歧视(这种现象现在仍然在不断出现),其实那个康复患者没有想杀人,可是却被人们激怒了,导致旧病复发。对于精神病患者,更多的是需要理解和鼓励,精神病患者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我们不应该去歧视。而身为精神病患者的家属,我们更不应该去抛弃他们,这是很不人道的。政府也应该要加大对精神病患者的保护力度,让精神病患者能够很好的融入社会当中。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对社工怀有敬畏之心,许多政府做不到的活都是由社工接管的(例如留守儿童现状、孤寡老人.精神病患者),社工干着最苦最累的活,最需要的就是一份理解。
Respect
今天是2023年7月5日, 10分钟前歌手李玟因抑郁症轻身去世的消息布满了网络。而此刻我刚刚看完这部电影,霎时间怅然若失,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却又感到如鲠在喉。只想糊涂地喃喃几句,关于电影、关于边缘群体 初看片名很多人会因误认它是一部80年代泛滥的低俗喜剧而错过这部佳片。彼时是尔冬升初执导筒,便把镜头对准了社会边缘群体“精神病人”。我本觉得这是一部简单的,带有社会性的剧情片,哪能想到它会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反常规、反套路,尔冬升的导演处女座有这般成熟的思想及表现能力实在是让人五体投地,而各个演员的表现同样出奇的精彩,无论是发哥的深林埋孤、秦沛的血色童谣又或是梁朝伟的失智伤人都极具戏剧张力,演员们也都献出了绝佳的表演层次。彼时还稍显青涩的梁朝伟已可瞥见日后的影帝风采。 说回影片,片中就精神病患与社会共存问题的态度无疑是悲观的。借社工之口问出“我们做到些什么?能做多少?我们尽全力,可那又有什么用呢?”三个疑问振聋发聩,引人深思。在人情冷暖的社会我们又怎么能确保自己对“疯人”的眼光不存在偏见呢,你我如果现实中遇到了“癫佬”都只会想着去躲开他、绕开他,这也无关对错,不成为疯子又怎么可能完全理解疯子。这种问题重复讨论下去也只会陷入悲剧的循环...而影片结尾陈女士奔走的身影或许是阴沉背景下唯一一抹柔情的暖光。
绝望而残酷。梁朝伟和秦沛的疯癫非常到位。
#720p# 群像演技大爆发。尔冬升的《癫佬正传》和林清介的《失踪人口》都是知识分子型导演的良心作品,三十年后尔冬升的视线依然聚集在小人物拍出路人甲,证明他关怀底层的心境犹在。
很致郁的片子,冯淬帆饰演的男主忙忙碌碌的奔走在几个癫佬之间,但是他付出的关怀收效甚微,癫人自有自己的逻辑,有自己的执念,有自己始终迈不过去的坎。其实哪有什么康复之说,对于大部分癫佬来说,癫才是对于他们最好的状态。癫佬从来不是社工的责任,他们是社会发展遗下的悲剧产物,哪是靠几个人散发大爱能帮的过来的呢。
8/10。绝望现实主义,深入刻画了癫佬复发的原因和孤魂野鬼般的生活状态,他们在菜市场稍有举动便被警察围堵激怒,家人早就搬家消失,硬要抚养孩子以为孩子病了埋土里还有救。最终砍人的竟是个表面正常的康复者充满讽喻,父爱的无从表达,医院的漠视,记者的疏忽,邻居的驱赶歧视,多重压力造成的惨剧。
很会拍电影的人拍的,叙事、节奏、摄影、人物性格塑造都很出彩。追周润发那段几个机位切得太有数了。秦沛的表演精准到位,让原本毫不相干的我真的融入进去了。也是很多人的故事,却讲得流畅生动,形象都立得住(除了梁朝伟太夸张了且两次闹事不符合常理)。有社会良知的电影,业界良心!非常推荐!
那么愤怒!那么悲痛!
挺悲伤的现实题材影片!~本以为会是部喜剧!~
小宝的第一部如此之好,不妥协,太令人激赏了
压抑程度已经超出我的范围!不知道80年代后半的港片是否都是如此,社会底层和边缘人同时展现强烈的紧张感和顽强的生命力,然后爆发在一个悲壮的结局上。当然现在香港的贫富分化也一样明显,但没人敢拍这样的片了,敢拍怕是也放不出来了。
叫《社工正传》更合适。有些精神病可能是街头实拍的。都是好演员,表演很生活化,发哥尤其好。最后秦沛砍人对声音的处理很有味道,从精神病的视角过滤嘈杂的人声。音乐开端则类似街上汽车驶过。幼儿园一段节奏把握很好。叶德娴好靓!
垃圾婆交响乐大剪刀暴走,烟屁股棚屋森林藏女藏尸,幼稚园小鱼儿歌癫佬菜刀,鱼市场Jackie拳击闪光灯之殇;从社工关怀方向出发的猎奇疯子集合,对边缘人士的赶尽杀绝拍出了《科学怪人》的感觉,居然还能以潜移默化的强烈社会责任结尾,很神奇
馮淬帆這派表演好踏實又有血有肉的,我幾乎都覺得自己一向愛秦沛太膚淺了~~癲佬並非只暴力狂一種,吸引眼球是做夠了,and then?
梁朝伟挥刀,周润发埋子,秦沛咬鸡——尔冬升的处女作现在看来仍有些血腥与可怖。也许你我都是癫佬,只有最后仍在奔跑的叶德娴,才让人觉得人生是有一点暖的。
如鲠在喉。2015.3.9成都
赞叹小宝的处女作竟如此程度,比后来的作品犀利,我原以为是年轻的凌厉与意气所堆砌的,没想到二十年后他却道破:“作为一个新导演,前两部戏就要放胆去选材,因为其实你也没有什么好输的,所以选材特别一点,你才容易表现,让人认同。相反你拍主流的电影就很难让人注意”。噢!精明到让我哭笑不得。
在香港能那么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非尔冬升莫属。尔冬升是悲观的,所以结尾的悲剧效应才那么震撼人心。能直面社会的最阴暗面,这本身就是不容易的。可惜现在的合拍片只能happy ending。没有反思,没有批判,何来灵魂。当然没想到秦沛、周润发、梁朝伟演疯子,演技也能如此考究,佩服之至啊。
很少在短评中直接推荐电影。但这里,向各位强推本片!!!!除了爱情亲情片我很少哭,但这次真的被感动的~~~都不想废话。尔冬升真的很会选材,选才,作为导演,出道即巅峰,他本身就是大cai。
社工不好做 演员也不好做
2008-11-21 11:13:38 7/6.6(69) 看过还标喜剧的是脑子坏掉了,周润发啊、梁朝伟啊、经典喜剧、爆笑啊……好多网站也只能拿这个当噱头和卖点了
秦沛演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