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爱情片香港1963

主演:凌波乐蒂任洁井淼高宝树

导演:李翰祥

播放地址

剧照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剧照 NO.1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剧照 NO.2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剧照 NO.3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剧照 NO.4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剧照 NO.5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剧照 NO.6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剧照 NO.13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剧照 NO.14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剧照 NO.15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剧照 NO.16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剧照 NO.17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剧照 NO.18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剧照 NO.19 梁山伯与祝英台(1963)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5:22

详细剧情

  东晋末年,某大户人家小姐祝英台(乐蒂 饰)渴望前往杭城求学,无奈父亲不允,以致英台茶不思饭不想,忧郁成疾。未久,英台想出妙计,假扮郎中阐明小姐病因,终于令父亲点头同意。在求学途中,假扮男装的英台巧遇风流倜傥的梁山伯(凌波 饰)。二人相谈投机,结伴通行。三年同窗,英台和山伯结为好友,情深意笃,在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英台心中渐渐萌生对山伯的爱意。无奈碍于身份,不忍道破实情。某日,英台为父亲苦苦催还,只得告假还家,由此演出十八相送的经典戏码。虽是这般试探与暗示,那愚讷的心上儿却没能了知心意,一别成了永远……  本片根据中国经典民间故事改编,并荣获第二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乐蒂)、最佳演技特别奖(凌波)等六项大奖。

长篇影评

1 ) 胡金铨访谈节选-山田宏一、宇田川幸洋-梁山伯与祝英台

问:以前,曾听在香港拍过片的日本摄影师西本正说,你。。。以B组的身份导演过李翰祥在一九六三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答:他没说错。拍那部 《梁山伯与祝英台》,其实也是很偶然的事。一天,我和李翰祥乘车去邵氏制片厂的途中,他在车内对我说:“邵老板想我拍《梁山伯与祝英台》。”我于是说:“那可好呀。”但他却说:“有什么好呀,老板是叫我在一个月内拍好呀!”我问:“为什么那么赶?”他说:“另一间公司国泰也要用大明星李丽华和尤敏拍这个故事,所以要赶在他们之前拍好。〞我于是说:“那可辛苦你了。“但他却说:“辛苦的是你呀。”一听,我心想:“不会吧。”(笑)何况,那又是黄梅调。(笑)我于是答:“那可不行,别开玩笑………我可不懂黄梅调。”他却说:“没关系啦,行的。”然后,就把剧本撕成两份说:“这份由我拍,那份由你拍。不管怎样 你都要拍呀。”我没有办法,只好说:“好好,明白了。我们再说吧。”但回家看完刷本后,我对李翰样说:“这个不行,我绝对拍不了。”他问:“为什么?“我答:“这个剧本完全都没有故事,只是说梁山伯跟祝英台一起念书念了三年,是对好朋友。就是这么简单。这还算是剧本吗?这样我拍不了。”但李翰样却说:“行的、行的,没关系啦。你马马虎虎拍就是啦。”我听他这样说,只好说:“那么,这样吧。你拍有戏的部分,我拍场与场之间的接口,就是上山下山,学校的场面和在路上的场面,然后让你连起来。〞总之是无论如何急着要拍。但男主的梁山伯用什么人演呢?有人介绍了一个演地方戏的,该是从上海来的绍兴戏的演员给我,名叫任洁。我一看,就知道不行。长得太难看了……她是个女演员呀。(笑)

任洁在片中饰演祝英台的丫鬟银心

因为是用女演员去演男角。后来怎么办呢?于是决定找新人,一找之下,找到了一个专门在幕后代主角唱黄梅调歌曲的女演员,她一边唱一边真的会流泪,很叫人感动。问她的名字,是叫小娟,她本来是在剧团唱的,我们决定用她反串当男主角。因为是主演,所以为她改了一个艺名,叫凌波。我实际上拍的只是上山下山这些节奏快的部分,有感情的部分都是李翰祥拍的。总之是拍得非常急,开拍的第一天就发生问题了,我们是两个人分别同时拍,就是说,他拍这个场面在A厂拍,我同时也在B厂拍。如果我拍的是下山的场面的话,他就是拍在下山之前的场面。当我们拍了一半的时候,我的副导演上厕所的时候,就顺便去看看对方拍得怎么样,他吓了一跳走回来,对我说:“导演,我们现在拍的场面,是要和李翰祥那边的连戏的吧?”“是呀。”我答。“那可不得了啦,他们那边用的是桃花,但我们为什么用的是红叶呢?”就是这样,搞得很麻烦。红叶是枫树,代表人物秋天,但桃花是春天才开的呀。(笑)于是我连忙跑去他们那边,“李翰祥,你不可以用桃花呀!为什么要用桃花呢?”我问,他却说:“这个场面当然要用桃花啦,因为大家都生气勃勃的样子嘛。”“不行,我用的是红叶呀!”他一听我这么说,就急起来:“哎呀!那可不得了啦,怎么办呢?”(笑)我于是说:“你那边一定要改,我已经拍了很多,你那边改吧。”就是这样,结果是他换景,重新再拍。这种意外好像一共发生了两次吧。

下山红叶

后来是拍学校的场面,那全是我拍的。但那是汉朝之后的晋朝的故事,谁晓得两千年以前的那个时代的学校是什么样子。但负责美术的走来问我,我只好画图跟他说明。他一看,就说:“导演,要建好这个景最少也得花十天。”因为,我要他在墙上全部,就是在木的部分全部都刻上文字。以前我看过韩国古代的学校就是那样的。我还要美术部缝制制服。他问我:“那个时代有制服的吗?”我说:“那不要管,总之就要缝制好制服。”其实,那样做是为了拖时间。因为当时我还没有写好分镜头剧本,于是就叫美术部缝制制服;叫他们造学校的布景,那要花十天时间,有十天我就能写好剧本了。(笑)但他们做得也真的很好。

之后,监制问我需要多少个学生。我反问“你问我要多少个学生?你打算往哪里找来学生?〞他说会用临时演员来凑数。“那可不行啊,他们还要懂得唱歌呀。”听我这么一说,他又问:“那怎么办?”我就说:“把邵氏的明星带来扮学生不就行了吗?”于是,就把邵氏所有明星集合起来,让他们穿上学生服拍摄。

邵氏插班生

拍完之后,我问摄影师西本正:“怎样?没出什么问题吧?”他却说:“该没问题,不过墙壁角落高了一点,看到了照明用的三脚架。”我问:“真的看得见吗?”他答:“看来该没什么问题。”于是就决定在试片时看看会不会出问题再算。好了,拍完了!就这样大家都回去了。可是,在拍时没注意到墙壁上雕了些什么字,但细心一看,发觉原来是唐诗!故事的时代是晋朝,比唐朝要早几百年呀!(笑)不过我没有拍特写,冲好片后也没有人注意到这个破绽,更连一个影评人也没发觉,没有人看戏会看得那么仔细。西本正拍进镜头的那个照明用的脚架,也没有人发觉。(笑)

杜甫: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谁看好

问:你们完全没有商量好就开拍的吗?

答:完全没有商量过。这是拍片以来,唯一一部由开拍至拍完都没有剧本的影片。(笑)李翰祥和我都只有一张纸而已。(笑)这个故事加进了许多地方戏的东西。包括黄梅戏和越剧等等各式各样的元素。不过,原来的故事是非常简单的。我们是加了学校的场面和下山的场面,又加进了表现爱情的部分,才将枝叶丰富起来。拍这部片真的很累。总导演是李翰祥,他下面有一、二、三、四、五、六⋯⋯个协力导演,我是最后的一个。不过,其他五个人实际上什么也没拍过。这部片我没收过钱,全都给李翰祥花了。(笑)拍完影片后,场记的记录又没有用,在剪辑时要逐场戏看。场记的记录一般是一个人写的,但我们那部片却是两个人写,所以就变成没有用了。在剪辑时只好靠画面,当时还未有声音同步的剪辑机“Steenbeck”,只能用旧式的剪辑机 “Moviola”。这部片在香港并没有得到什么评价,但在台湾却掀起了热潮,非常卖座。很多人,特别是有些老年人看了超过一百次,影片空前卖座。卖座的原因除了是影片本身好看之外,也因为去了台湾的大陆人怀念故乡,去看是为了记熟歌词,因为那些是故乡的歌。要记歌词当然要看好多遍才行啦。(笑)而且这种所谓赚人热泪的东西,最受女性及老太婆欢迎。老公公也不例外,连好多像大学教授般的人也来看。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片的歌却没有发行过唱片。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问:用女演员扮演男角,是由这部影片开始的吗?

答:不是,在这部片之前,上海也拍女扮男角的影片。此外,《红楼梦》之类的故事也用这个拍法。

红楼梦(1944年)袁美云、周璇分饰宝黛

问:在日本有个宝冢少女歌剧团也是……

答:呀,我看过。对的,感觉上是有点像。不过,我们这些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红楼梦》之类,如果真的由男人来演的话,看起来就会不舒服了。(笑)为什么呢?首先,这个戏本身,故事中是女扮男装,而且全部学生都是很年轻的少年,如果用真正的男演员去演那些少年的角色,还要叫他们一边唱黄梅调的歌,一边谈情说爱,看起来就会不自然地叫人倒胃了。(笑)梁山伯那个角色,并不是要表现出吸引女人的、男性的、很男人的心理,而是某种非常纯真的爱情表达。因此,这个戏在初期也用过男演员去演男角,但不论在内地或香港也没有一个成功过。另一部打对台的也是由两个女演员去演,她们是李丽华和尤敏。李丽华演男角,是邵氏的竞争对手国泰拍的,对方也是拍 《梁山伯与祝英台》。 但国泰那一部不算成功,因为这个故事其实并非很有魅力。

李丽华vs.尤敏《梁山伯与祝英台》

不过,为什么我们拍的会得到好评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剧本(笑),为了补充故事上的不足,我们加插了很多有趣的东西进去。拍时又没有时间,不能很完整地拍出一个故事来,只好大量加插感情上的轻微的起伏,和有趣的小节之类的东西。此外,我们这一部的服装和道具搞得很漂亮,而且都是做了认真考据的。因为李翰祥和我两个都是美术出身的。而且——在当时是不能说出来的——由于没有剧本,反而要花时间设计道具和服装,因为服装和道具完成得愈迟就愈好,我们可以在中间的时间写一部分剧本。结果却拍出了非常好的成绩出来。

这部片由于没有完整的拍摄计划,所以常常是拍了一半才走去录音。通常,是先完成了所有的录音,然后才拍戏的部分。跟着就是一边放歌和音乐,一边拍。但这样做的话就一定不能赶得及。反正曲已有了,于是就拍一半录一半。如果今天李翰祥有空,就由他去录歌;如果今天是我有空,就由我去录歌。就是这样,拍得非常辛苦。

问:但看拍成的片子,却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影片。

答:是的。作曲家周蓝萍在我们每天的催促下,由于赶不及作曲,结果躲起来了。他说这样催实在难以忍受,胃也痛了,要住医院,就是这样编了好多理由逃了。(笑)但又给我们带回来。(笑)后来才知道,可怜他并不是胃痛,而是心脏病。

问:片中的曲是原创歌曲吗?

答:那本来已有原曲的。但节奏很慢,根本不能用。又长又慢,用原曲的话根本就不知道怎样拍。(笑)于是我将曲的节奏改得很快。例如下山的场面,就用了很快的调子,改得动作快了。所以,曲其实可以说是新作的了。

我们用了两种乐团,一种是用西洋乐器的,如用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等的乐团;一种是用中国乐器的乐团。这个西乐团和中乐团之间要有盖过对方的大冲突才行。管弦乐团是看指挥,但中乐团则是看司鼓,打鼓的起着指挥的作用。而司鼓又看什么呢?他就要看电影中的画面了。因此我会给他看影像,这却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指挥者要戴着两个耳筒来听才行,演奏只要有一丁点不合拍,就要立即叫停。但要将演奏完全合拍又非常难。中乐那个司鼓很本事,他可以一边打鼓一边分辦其他音乐。我也叫他戴上耳筒,他就一边听对方——即是管弦乐的音乐,一边带着中乐团的乐手跟他奏。他同时又看着电影的影像。例如,一个演员提起腿来时,他就打一下鼓之类。但司鼓是不看西乐指挥的,两者好像是各自为政那样,但又要将两者统一起来,所以非常困难。此外,还有一桩事也叫人头痛。在西乐团的演奏者当中,有菲律宾人、英国人,指挥者要懂得说广东话、普通话和英语。当时乐团中就有不少人抱怨嫌麻烦,不过他们总算留下来直至完成为止。

问:指挥者是中国人吗?

答:就是周蓝萍,他又作曲又当指挥。

问:黄梅调全都是用这种歌剧形式去表达的吗?

答:是,全都是歌。中途也有对白的部分,但只占很少,大部分都是歌。这也是困难的地方,即是说,在说对白时,突然却唱起歌来,会叫人觉得很不自然。不过,我尽量做到不要不自然,让对白很顺畅地接到歌上去。总而言之,就是对白少唱歌多。

问:黄梅调电影在当时很卖座吗?

答:我不知道卖座的真正理由是不是这样,有人说,我们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那么受欢迎,除了老年人和年轻人都喜欢看之外,还有同性恋的观众也很多。因为主角两个都是由女性演出。这并不是统计得出的结果,但很多人看到女性的装扮,会边看边说:“好漂亮啊。”(笑)

梁兄,你不对劲啊

但为什么会拍这些黄梅调电影呢?原来是因为邵逸夫看了大陆的黄梅调电影。有一部大陆拍的,叫做《天仙配》(石挥导演,1955)的作品,那是古已有之的中国著名的故事,讲一个穷书生董永和仙女的结合。这是部正统的黄梅调,即是说,是以前已有的黄梅调。这部片在香港的票房相当不错。所以,邵逸夫就学这部片,自己也开拍黄梅调电影。他在开始考虑拍哪一个故事时,李翰祥随口说了句:“不如拍《梁山伯与祝英台》吧。”但李翰祥想不到要他自己立即开拍。(笑)之后,我们知道为什么会立即开拍,那是因为竞争对手的国泰也要立即开拍之故。因为 《天仙配》的票房好,所以就跟风拍。邵逸夫不是个那么具创作力的人。他看见人家赚了钱,所以要抢先拍,以免给国泰先抢了。(笑)

另外,这叫我想起一个笑话。歌词是请李隽青先生写的,李先生是位老先生,李翰祥常常把李先生写的词改写。有一天,当录好了音之后,我发觉祝英台唱的歌词中有一句是 “无奈爹爹头脑旧”,这是埋怨她爹爹在她的婚事上头脑古板的意思。但我觉得这句词不妥当,因为“头脑”是日文,中文应该是“心想”,是用心来思想的。“头脑”原是欧洲的用语,后来传到日本,就被翻译成“头脑”了。然后这个用话再传到中国来,那该是明治维新后的事情了。传到中国去已是很后期的事了。李翰祥他就是这种常常有很即兴意念的人。虽然他说:“糟糕啦,真失败。”(笑)但也不能再改了。所以一直到现在仍是唱“无奈爹爹头脑旧”,虽然中国人是用心去想事情。(笑)


B站视频:

【梁山伯与祝英台】贤弟啊,我从此不敢看观音_哔哩哔哩_bilibili

2 ) 翻看那些古代唱本,美得教人叹息。

翻看那些古代唱本,美得教人叹息。

  梁祝尤令我爱不释手。耳畔响起咿咿呀呀的唱词。

  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

  光阴如箭似水来,匆匆过了三长载,梁山伯、祝英台,情重如山深如海。一个是说古论今言不断,一个是嘘寒问暖口常开,转眼三年容易过,匆匆春去春又来。

  贤弟。英台不是女儿身,因何耳上有环痕?

  耳环痕有原因,梁兄何必起疑云,村里酬神多庙会,年年由我扮观音,梁兄做文章要专心,你前程不想想钗裙。

  我从此不敢看观音。

  三载同窗情如海,相依结伴下山来。

  兄送贤弟到池塘,金色鲤鱼一双双。

  好似比目鱼儿相依傍,弟兄分别诚感伤。

  贤弟,你为什么长叹呢?

  梁兄,你看鱼儿在塘里游来游去,他们总也不肯分开。

  只要没有人垂钓,他们是永远不分开的。

  这么说,我们是鱼就好了。

  唉!你看。

  微风吹动水汤漾,漂来一对美鸳鸯。

  形影不离同来往,两两相依情意长,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愿不愿配鸳鸯?

  配鸳鸯,配鸳鸳,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

  凤凰山上花开遍。

  可惜中间缺牡丹。

  牡丹花,你爱它,我家园里牡丹好,要摘牡丹上我家呀。

  牡丹花,我爱它,山重水复路遥远,怎能为花到你家呀。

  梁兄哥!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惹心烦。

  梁山伯一心要把英台访啊,英台访啊!离了书房下山岗,下山岗。

  梁山伯、祝英台楼台相会诉离怀,诉离怀。一个是满心欢喜情难禁,一个是满腹心事口难开,口难开。

  白玉环蝴蝶坠,蝴蝶本应成双对,岂知你我自作主,无人当它是聘媒!

  纵然是无人当它是聘媒,我也要与你生死两相随。

  我为你泪盈盈,终宵痛苦到天明!

  我为你汗淋淋,匆匆赶路未曾停。

  我为你气难平,几次伤了父女情。

  我为你碎了心,那有良药医心病。

  信难守,物难凭,枉费当时一片心。

  心如火,手如冰,玉环原物面还君。

  吞声忍泪别卿去。

  你抱病含愁怎能行!

  不能行,也得行,我死在你家总不成!

  梁兄切莫太伤神,珍重年轻有用身,放下婚姻谈友爱,何时你再上我家门?

  将来有命终相见,无命今生不相逄,只有向草桥镇上认新坟。

  认新坟,认新坟,碑上留名刻两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生不成双死不分。

  梁山伯与祝英台,生不成双死不分,生不成双死不分。

  我与她,生不成双死不分。

  英台,英台,英台……

  梁兄啊!楼台一别成永诀,人世无缘同到老。原以为天从人愿成佳偶,谁知晓姻缘薄上名不标。实指望你唤月老来做媒,谁知晓喜鹊未报乌鸦叫,实指望笙管笛箫来迎娶,谁知晓未报银河断鹊桥,实指望大红花轿到你家,谁知晓白衣素服来节孝。

  梁兄啊!

  梁兄啊!不见梁兄见坟台,呼天唤地唤不归,英台立志难更改,我岂能嫁与马文才。

  梁兄啊!

  不能同生求同死啊!

  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地老天荒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

3 ) 李昆(饰演四九)谈梁祝

李翰祥叫我在《梁山伯与祝英台》里演书童四九,其实我那时三十多岁,做书童已经很勉强了,书童,就是小孩嘛,不过我的角色有点诙谐,我是演喜剧的,反正借光,沾一点光让我演四九。你不能找一个小孩演啊,小孩挺麻烦的。再说扛那个行李,好重,虽是空的,空的也重啊,后面搁个棉被,前面挂个剑,一叫我扛东西我就怕。而且他要求我的扁担这样(做扁担弹动的手势),没有重量怎么行,也不能弄得太薄,薄了会断,还是要厚一点,厚一点就要重了,我心里暗骂,想压死我了,我还要唱呢。我说我不唱,我又不是歌星,我敢跟李翰祥翻脸,因为太熟了,我说你找别人演,我不演。他说:“你随便唱吧。”我说:“我唱不好。”“谁要你唱得好,你又不是主角。你唱的不好才对。”“哦,那就没关系,那我就胡唱。”“胡唱就对了。你唱得好,那谁听凌波的?”我想想也有些道理呀,那就放开了唱,我本来就五音不全,对调不对调反正也无所谓,只要李翰祥不把我臭骂一顿就没关系,唱就唱,谁怕谁?

那时严峻离开邵氏公司,在台湾同样也拍《梁山伯与祝英台》,由李丽华、尤敏主演,为了打击他,邵氏就抢先拍,所以这部片有三个导演,胡金铨拍书房戏,李翰祥拍十八相送、哭坟那场重要的戏,何梦华也帮忙拍一段。

李翰祥也不教戏,我们那时候情绪都来了,他不示范的,只叫我们演:“你这样再演一次”,用集中方式演,他挑一个最适合这个角色的,他最喜欢的,你就照这个演,要不加强一点,要不再缩小一点,你再试一遍,“好,就这样,就照这样办。”正式拍的时候,我们再把感情聚拢一下,一下子就OK了。一个他一个胡金铨,不怎么教戏,他提醒你,看见你这里做的不错,但某个地方有缺点,就把缺点告诉你,那就变成完美的了,他并不做给你看,因为他们两个也没正式做过什么演员。

4 ) All about Betty



先转贴一段八卦,摘自天蝎酒的博客。

“我听过的最离奇的夺情姐妹淘版本是这样的:美女A和H先生恋上,但H先生原来在上海有婚约,在办理退婚事宜中,美女A托好友美女B带话给H先生:只要你一天没有女朋友,我就一天不交男朋友,结果H先生毫无反应,不久,传出美女B和H先生订婚的消息,美女A愤而结婚,后来郁郁寡欢,最终在香闺仰药自杀。H先生伤心之余,恋上了一位空姐,酷似美女A,明目张胆与之同居并生下一女,美女B终于在夺情十四年后功成身退……很像言情长剧吧,很不幸,这故事偏是真的,有名有姓,美女A叫乐蒂,H先生是香港第一个百万小生高远,空姐叫刘莉莉,而美女B则是史上最美秋香扮演者陈思思,她和高远1961年结婚,1971年离婚,中间曾传出自杀两次,而乐蒂则在1961年结婚,1968年底自杀。

男女情欲,本属平常,结果不外乎悲欢离合,只不过,活生生地发生在身边,那时才知情字原来最苦,欲字原来最毒。”

言归正题。美人Betty乐蒂命运之凄婉悱恻,不独在情,亦在艺,亦在运。以身世来说,作为遗腹子的乐蒂,出生前身为富商的父亲不幸被烽火炸死,母亲只能携六个儿女投靠自己的父母。乐蒂的外祖父顧竹軒是經營天蟾大舞台的老闆。乐蒂自小在這樣的環境成長,耳濡目染的都是京剧與大師,受到了深厚的古典薰陶,培養了獨特的氣質與品味,甚至是一生遵循的傳統美德。之后,内向的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极力争取进入了演艺事业。但性格上的内在矛盾亦为前景投下了一丝阴影。

拿艺来说,乐蒂所处的六十年代,香港电影尚在初期发展与恶性竞争中,她所经历的多胞公案,黄梅风潮,武侠浪潮,无不表明片商为迎合争夺观众而牺牲其它电影元素。在以下所转Diana的文章中对此有详细叙述。 http://www.ledi-web.com/good/good_4.htm

此外,即便拿乐蒂最为成熟的《梁祝》来说,尽管作为李翰祥这部女性电影当仁不让的唯一主角,乐蒂因此摘下了第二届金马奖影后,但大批女性观众的热情却全数投向了生涩的初挑大梁的女小生凌波,折射出一种安全的精神外遇的强大力量。可谓凌波一出,逼退两大当红影后:乐蒂和林黛。乐蒂的演艺生涯,开始步向了明显的转折。

关于乐蒂和高远的恋情,以及婚姻悲剧,抛开篇首的八卦,在人间四月天的文章里,似乎有更贴切的描述。只摘一段,其余链接在此 http://hsiamoon.blog.163.com/blog/static/3244696820076283156751/

“多年后高远想要脱离左派电影公司转投右翼公司, 為了旧爱, 乐蒂义无反顾的帮忙他, 这已经是他们分手10年后的事情了. 1968年五月初乐蒂曾经来台湾, 那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5月8日离台的记者招待会中, 台湾的影剧记者曾向乐蒂求証高远转到右派公司以及他们间的感情话题. 乐蒂面对这个问题时落落大方, 坦然承认她和高远十多年前是十分要好的朋友... 虽然她否认和高远有超过友谊的情感, 但是当有人问她如果高远和陈思思真的分手的话, 她和高远是否有可能进一步, 乐蒂轻声的回答:「这是很难说的事, 目前我和高远存在著的是十多年前的感情罢了」. 十多年前当时的感情是: "乐蒂深爱高远, 还愿意為他放弃大好前程", 絃外之音溢於言表. 只可惜, 高远还是回到陈思思怀抱, 离婚是后来的事情了. 而郑佩佩在「戏中戏」一书中曾提及, 1969年她和高远合作拍「龙门金剑」的时候, 高远常常和她聊天. 有一次不知怎麼谈起, 高远突然对她说, 在电影界那麼久, 他就见过两个"好女孩". 他对著郑佩佩说, 当然不好意思, 硬把她说成其中的一个, 而另外一个, 却是高远真正想说的, 是他一直念念不忘的初恋情人- 乐蒂. 只是在乐蒂去世之后再说这些话有甚麼用? 当年他為甚麼不做个有肩膀有担待的男人? 徒然辜负乐蒂对他的一片深情... 我不禁要嘆息乐蒂真是一位"傻女孩. ”

最后也是最主要需说明的是,按今人对乐蒂之死的分析,渐渐倾向于系长期服用安眠药引发的心脏病猝死,而非自杀。只是当时家人好友的声音被潮流新闻所淹没了。

Diana所访亲朋好友的论述:-

“高先生以及雷先生都提到樂蒂外表看來雖然很柔弱、軟弱(雷先生的原文),但其實內心非常的堅強,並不是會輕易輕生的人,更絕對不會在女兒還只有五歲多、如此之小的時候就輕生。高先生說樂蒂最難熬的時候是與陳厚分居時,他們都輪流去陪伴她與她吃飯,才漸漸渡過那段時間,因當時法律規定離婚是很困難的,費了相當的工夫心力才能離婚,親友都相當幫忙,因此離婚對樂蒂其實是一個解脫,而非如外界以為的跌入痛苦的深淵。依據當時的法令過錯方似乎一定要給予他方贍養費,樂蒂只象徵性的向陳厚要一塊錢以符合法律規定,其餘她什麼都不要,連聽濤村、遊艇很多錢都是她拿給陳厚買的,她也完全沒有想到要要回來,只堅持要撫養明明,可以看出樂蒂的品格多麼高潔,樂蒂就是具有傳統中國婦女的美德,非常的忠厚老實。

樂蒂在這樣的情況下結束她的婚姻,除了女兒其他什麼都不要,為了女兒上學方便買了新居,就座落在學校正對面,這間房間並不是非常好的,只有三層樓高,是舊的住宅,以樂蒂當時的收入以及地位,可以買更好的甚至是全新的房間,但為了女兒就選了這間舊房子。雷震先生再三強調,以他知道樂蒂的個性以及她對女兒的愛,如果她真的有意輕生,她不可能不交代一些事情,如女兒該如何撫養,財物如何安排,以確保明明有人照顧,但樂蒂卻完全沒有留下任何隻字片語,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很明顯她是出於意外,絕非她有意如此,只可憐天不假人,令人好替她難過阿。”

乐蒂当天曾约了饭局,休息前让保姆到点喊醒她。被发现昏迷时是只着了内衣衫跌落床边,国泰的卫护人员前去救助并送医途中不治。以此并无见事前有自杀的安排。

Diana的结语 http://www.ledi-web.com/good/good_12.htm

以乐蒂的性情、容貌、才华,湮没在历史中是一种可惜,而因种种传闻改变了她的面目,是另一种可惜。只愿借此文,寻出影片背后她的几许芳痕。

5 ) 经典的梁祝,经典的祝英台

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梁祝在海外上映的时候我们还在那个时期。我小的时候(60年代初)农村里有梁祝,红楼梦等古装戏的年画,梁祝的故事也早就熟知了。那时候农村里也有戏班子演老戏。咱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就是通过戏剧,说书等民间形式流传下来的。

我一直佩服的就是故事里祝英台的不以门户差别看人,追求爱情,她性格的刚烈,以死殉情。后来因为学业,工作一直不知道有这个梁祝电影,直到去年才看到这个电影。

刚看到开头乐蒂扮演的祝英台就被震惊了: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大家闺秀的样子。那扮相,举止,配合着古色古香的背景,无一不流露着经典的美。李导的背景设计真的是到家了,每一幅画面都像一幅画。音乐也是中西结合,既体现了民族传统的东西,又悦耳动听。

这个电影最重要的表演在于楼台会,祝英台听闻梁山伯死后哭天抢地的痛哭和哭坟三场戏。没有了这三场戏,整个梁祝故事就没什么意思了。以前好像有个戏的名字就叫楼台会。

乐蒂的演技真的是登峰造极,把这三场重头戏里祝英台的角色演绎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听闻梁山伯死后哭天抢地的痛哭那段,把一个向往真正爱情,忠贞于诺言的祝英台给演到家了。

我和一些人的看法不大相同。这个戏里的梁山伯换个其他演员不会对这个戏有多大影响,反正邵氏的片子都是先录音,后拍摄的。找个形象过得去,有点演技的扮梁山伯,幕后代唱即可。因为梁祝的故事主要说的是祝英台,电影里的重头戏也是祝英台。所以这个戏的成功主要是归功于李导们的布景设计,音乐设计和乐蒂的精彩演出。如果把乐蒂换掉,换谁呢?别说当时的演员们了,直到现在哪个演员能演的了乐蒂那么好?邵氏和其它公司的市面上有的古装电影我几乎都看过,没有发现哪个演员有乐蒂这功力。

也就是因为梁祝这个电影我才注意到了乐蒂。现在不像以前看一闪即逝的电影屏幕了,有DVD,可以暂停,可以一幅一幅画面挨着看,看演员们的演技。乐蒂在古装戏里的演技好多地方真的是令人击节赞叹。

最后,说一下幕后代唱的静婷女士:真的是又一个天才,和乐蒂的表演配合的天衣无缝。要知道,是静婷先唱,乐蒂后表演的。这两个天才竟然能配合的如此默契,怎不令人拍案叫绝?

6 ) 佳偶天成

李翰祥几部早期片,江山美人觉得平平,则为林黛端庄有余,娇媚不足,几无市井女儿活泼灵动之状。邵氏美女合我眼缘者甚少,绝顶者如林黛尚不为我所喜,余下如井莉李菁何莉莉等自不必提。由此观邵氏片不少,先以中后期居多,又一多半是冲着狄姜二人,如梁祝这等名作也只闻其名未见其面,不想却错过乐蒂这样一位男装俊逸女装雍容的美人。凌波亦好极,唱念俱佳,有斯文呆气无脂粉艳气,眉目清朗隽秀,看得人好生熨帖。

老戏文里唱才子佳人,泰半无节,女方还可当作深闺少女春心萌动不识世事险恶,男方则多有居心叵测之嫌,演来总让我觉得甚是ws。梁祝这一出真是不多见的干净,三载同窗抵足而眠,一个情生意动一个却懵懂不知,好就好在女儿家三番两次暗示点明,那边的呆头鹅却是光风霁月,思无邪三字道尽其中意味,这时候非要说是兄弟情谊或男女情爱都显得生分了,那才叫一个相亲相爱无分彼此。凌波又有点弱不胜衣的情态,比之乐蒂的正大仙容犹觉瘦弱幼小。这二人并立,似姐弟恋的成分更多些,不知为何就是符合心目中梁祝形象,徐老怪那版梁祝我也有爱,但论到梁山伯,凌波实是可亲可爱第一人。

今人新编梁祝,首先是要早早揭破祝英台身份,再就是唯恐戏剧冲突不够把其实根本就没他什么事的马大少抛出来充当绊脚石拦路障,及至到了剑蝶,洗白白的马兄更是情深意重风头盖过男主甚至有搅基之嫌,此是后话不表。

我迷狄姜的时候,以为有此二人便是天作之合,配戏的一干女子皆庸脂俗粉,常觉碍眼。如今看凌波乐蒂也是同理,只是花无百日红,到底人间绝响。

短评

导演唱摄俱佳,华语影史前十。两个男人彼此相爱,男二发现男一是女性之后仍痴心不悔,世俗阻挠之下黄泉相会。乐蒂简直是戏曲诗画中走出来的古典美女,真是完美的英台、黛玉和小倩,举手投足都是巨星风范; 论古典气质东亚影坛唯有李丽华可以相比,什么大和抚子高丽之花都只有给她提鞋的份。

6分钟前
  • noir
  • 力荐

大概一千万人之中,才有一双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为蛾,蟑螂、蚊蚋、苍蝇、金龟子……,就是化不成蝶。并无想象中之美丽。

8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拍得果真古色古香,美工音乐一流

12分钟前
  • Comel
  • 推荐

我以为这耳熟能详的故事、这不讨喜的类型,会让我忍不住快进或倍速播放,没想到自己完全跌进故事里面,哪怕这个故事已经了然于心,太好看了。

1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生生玉叱明如剪,呖呖莺啼脆又圆,间间鸳语花底滑,自在娇鹂恰恰吟。良辰美景奈何天,彩云易散琉璃脆,赏心乐事谁家墓,绮罗堆里埋华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古中国

19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这才真正是将中国文化体现在电影里。可见制作人的诚恳。现在某些只会装门面的导演该好好反省了。

20分钟前
  • 天地心任徜徉@做无知的有识之士
  • 力荐

不会有比化蝶更美丽的爱情结局。古人是有怎么样的绝世之才想出的!!

24分钟前
  • 这货是牛奶
  • 力荐

香港黄梅调电影的一个高峰,舞台布景的质感非常好,远胜于李翰祥自己后来的一些民国喜剧集锦类电影的布景质感。故事和表演非常有古典舞台气息,乐蒂饰演的祝英台在神情和走位上,比凌波饰演的梁山伯更丰富一些。经典的《十八相送》段落在片中呈现得相当完整,祝英台在对歌时大胆又娇羞地暗示男女之情,梁山伯傻傻不知情,余味十足。

28分钟前
  • 唐朝
  • 推荐

呆萌傲娇攻凌波VS骚情可爱受乐蒂

3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香港電影百年百強第1名,一代電影大師李翰祥導演代表作之一,黃梅調電影巔峰之作,31年後徐克導演版本《梁祝》便有多處借鑒。前半段的輕喜劇,後半段的重悲劇,過渡極其流暢,加上樂蒂、凌波兩位的精彩表演,尤其樂蒂版祝英台實在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怪當年創萬人空巷的盛況。

34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力荐

台北的k歌場可真有趣,一邊看戲一邊唱歌。基本上胡金銓拍的段落一眼就看得出來,上山,過橋,李精緻在美術考究,胡一調度或放煙,就全是胡的東西

37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1080p#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凌波演技流于表面化,不及乐蒂的身段分寸对头。还是更喜欢徐克那版,因为杨采妮真的太出色

40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送别是一绝。

42分钟前
  • bird
  • 力荐

凌波和乐蒂真赞啊,凌波女扮男装,反串演技好,乐蒂人漂亮。另外棚内造景也是一流。

4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反串一个女扮男装的传说,真是把电影当黄梅戏拍了。如果以电影的标准来要求它的话,还是远远不够的。乐蒂比凌波明明比好太多了~嘛

47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戏曲老片实在太好看了。镜头、美术、唱词都精致考究到极致。(我就是有点怀念每晚琴房里传来的排练的声音了所以才看的)

48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受到国内于1955年后陆续公演的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的影响,香港的邵逸夫爵士打算以崭新的方式拍摄黄梅戏电影。当《天仙配》于1956年在香港上映时,盛况宅前,吸引了26万观众,这在当时是一个很高的票房纪录。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事情便是英国女王于1960年代初期亦观赏过由严风英及王少舫主演的黑自电影《天仙配》,并对这出电影有颇佳的评价,特别喜欢故事中的男女主角分别是凡人及天仙,但在客套的话语中仍提及影片美中不足的是演员年纪略大及缺乏色彩。从商业的角度看,这或多或少会增加了邵逸夫将要拍摄的黄梅戏电影的号召力。”

51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古香古色,旖旎绮丽,信手拈来,韵味不尽。

56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7/10。李翰祥是邵氏少数有思古之情和大排场控制自如的导演,池塘松树/飘逸烟柳/寺塔高耸,黑蝶与黄蝶服色的梁祝沿途走动,多层次组合的造景技巧。利用纱幔隔断画面空间,让丫鬟目睹英台前来求婚的失落,这场突破单一视角的戏剧动作值得称道,缺点是现代人难以欣赏的角度,同床、绣布等微妙性幽默除外。

1小时前
  • 火娃
  • 还行

李翰祥 邵氏 黄梅调 凌波 乐蒂 此片是邵逸夫爵士制作的最好的最好看的最好唱的電影, 說是華語電影的最佳作品也不算過分, 最近凌波姐姐聯同胡錦姐姐剛在香港新光戲院重演這齣經典的舞臺劇, 仍大受歡迎, 僅此一部, 邵爵士已可不朽.....

1小时前
  • 影毒肥佬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