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看的时候跟朋友调侃这是“恋爱脑”的故事,但观影结束,我被liv的叙述带入一种安宁悲悯的情绪,从她的视角理解这段关系。他对她的人生形成无可否认的缔造与影响,她被成就也深度纠缠在这段四十二年超长跨度的关系里。
Liv对关系分裂的叙述极其真实,毫无回避,描述中痛苦本身带来的质感和分量无可否认: 在关系快要结束的时候,两个人假装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旅行,但心里都知道这段关系结束了。被留下的痛苦是巨大的,这段关系如此美好,她害怕这一切不属于她,也从未被她拥有。
她形容离开的时刻在痛苦里又带着一点新生的希望:“那一刻我觉得我已经变了,我内在的一些东西已经永远的改变了。”
她的形容之后的心情,宛如赫尔墨和诺拉的最后一幕里诺拉的台词:我不知道我会成为怎样的人,也不知道我要去哪里,我只知道我不能再在乎别人说了什么,我必须找到自己的路。 用她自己的话说,“这并不是离开一个所爱之人的情绪,这并不是伴着昂扬鼓点,我们离开熟悉的世界去独自面对陌生世界的世界的勇敢,这是一个小女孩,在她身后关上了一扇门,一个小女孩正在成长。”
在感情结束后,Liv用她的开朗、直白的方式消解了这段中途崩殂的浪漫爱情中的很大一部分痛苦,她把它变成了一段友谊,一直到两个人衰老,生死相隔,她维系了一种独特的联结。
这部片子当然是Liv的叙述视角,但感情本身的叙事也是应当是由感情里的双方完成,英格玛已去,Liv的叙述就是这段感情的叙事。我毫无动机或意愿去质疑。透过liv的视角,我能够看到25岁那段热恋的浪漫,她的单纯热烈和真挚,在感情中的宽容、温柔的爱与付出,看到这段关系的痛苦和不容易,也看到她在感情结束后的超越,而这些都是Liv用她的人格、她的视角呈现给我的,完全独创,也非常坦诚。
她在他死后的那段叙述,有时候她仿佛能够感觉到“光线的变化,微风的吹拂,采访到一些时候突然出现的小虫子,也许都是他的意志和存在的闪现”,这非常浪漫,这是一种超脱的解释和信仰。这段感情是她选择、体验、经历、谅解和最终解读封存的故事,是她对世界的理解、她的生命体验以及个人信念的折射。
所以世界上是否有绝对的客观真实,以及绝对的真实是最重要的吗?
在观影的最后,我意识到,如果只会像八卦小报一样点评"渣男和恋爱脑",那这个观影历程对我来说才是毫无意义。
引用《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一段陈述,非常精确的道出了这两个人的关系。
可能是电影大师吧,本质上就一自恋狂。把女人当成血包吸食,用于缓解妨碍他创作的阴暗面,所谓的爱情和灵魂伴侣,都是自恋型人格障碍欺骗自己和他人的手段。一旦吸血成功,这个女人就成了奴隶,变成影响他追求理想的累赘。可怜的女人还因为男人的一句赞美觉得无比光荣。一颗星不是给电影的,而是给这位大师的人格。
真是喜欢讲述回忆的她啊,笑起来像个小女孩,眼睛是绿宝石的颜色。
一直觉得她额头高,眉毛颜色淡,颧骨、嘴角和下巴好像都要再好看些。
记录片里,丽芙.乌曼老了,缓缓地讲述,带着笑,但是小孩子一般的笑,很放松,能荡漾开来。真好,那个小女孩终于让自己安全了。
找来了Liv的这本书。1977年出版,她38岁,一个人带着女儿Lynn,为事业奔忙:拍电影、演戏剧、接受数不尽的采访。纪录片里的丽芙和英格玛:爱、孤独、愤怒、离开……友谊,在书里并没有占多大篇幅。
书里的丽芙,不是英格玛的丽芙。记录片里她说,曾经自己就是个小女孩啊,想前面有个人牵着她的手一直走,后来这个手没有了怎么办?自己走。书里更清楚地让读者看到,不假设“如果…”,不沉溺于悲伤,敢坚持、敢挣脱的丽芙。
好莱坞的制片人跟她说,“你必须要把头发剪一剪。”“你衣品改换一下,我能把你变成众星中最亮的那一颗。”
“No!”“I had soul and depth,
and was European.I didin't use make-up,
and I came from Norway.”
几乎所有的采访都感兴趣的是她和英格玛在法罗岛一起工作、生活。她不喜欢。书里这样说,
We entered into each other's lives too early and too late. I sought the absolute security,protection. A great need to belong.
He sought the mother.
五岁时失去父亲的丽芙,不断地寻找安全感,与英格玛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有很多不安。她心里的小女孩真的勇敢呀,断然地离岛,“没有回头路。”
很多故事是到这里结束的。
他们故事更加令人感动,因为彼此越到后来越明白,是对方一辈子的好朋友。
不会不掉眼泪的。
这部传记片本身就美得像电影,因为两个主角与电影的关系,更因为那片蓝色的挪威海岸。在海岛上,丽芙第一次与伯格曼相遇,他们在岛上建了房子,筑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美梦,明知会醒,但之后的爱恨纠葛依然如期上演。 印象中,丽芙给我的感觉并不算惊艳,因为她扮演的大多是些平凡的女性角色。但也是她让我第一次新奇地感到,原来在生活的平淡琐碎里还有那么多丰富细微的情绪,她的表演不是细腻而是细微,让你觉得就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里,她忽然会美得熠熠生辉。一个好的演员并不在于他出演过多么光芒万丈的角色,而在于他可以把平凡的人物刻画得让人印象深刻。我想,这就是丽芙的魅力所在,她善于替平凡的生命发声,而这种魅力与丽芙对伯格曼的感情密不可分,她在电影中投射着自己对于爱的真实而细微的感受,也可以说是用电影在诉说自己的故事,电影也成为他们爱情的见证和纪念。 在丽芙回忆式的倾诉中,有三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有种巨大的痛苦是你被孤独的留下来,你最终要学会的一件事就是放下,我们只有深爱过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片尾丽芙发现了伯格曼在维尼熊里藏着的当年她写给他的纸条,终于在那一刻潸然泪下。我们只是不在一起生活了,我们之间一直痛苦地联系着,那是上帝的恩惠。丽芙可以感知到伯格曼的喜怒哀乐,甚至感知到他即将离世。也许,只有当我们放下爱恋和倾慕,认清占有和欲望,在爱情渐渐消退的时候,才能学会重新理解并尊重彼此。 丽芙说,分手后安慰她的不是任何女性朋友,而是她打电话给那个已分手的人,是他安慰了我。这需要相当的成熟和理性才能做到,而同时又是那样坦诚而勇敢。伯格曼的母亲去世后,丽芙陪他散步,路过伯格曼父亲布道的教堂,他忽然说道,真是不可思议,35年过去了,我们今天还能在一起散步,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只有深爱过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这句话的背后是怎样的经历与修为,也堪称一种境界。原来自以为深知的爱情还可以如此新颖,也许每个人都有能力不断地赋予爱情崭新的意义。
影片中不断出现的蓝色海滩真是美得让人难忘,是梦境也是真实。看着丽芙深炯迷人的大眼睛,那里面有种安静的忧郁感,让我想到一切美好的感情终归于那片蓝色的平和与神秘,凝练的又充满智慧的轻捷的灵性,如白昼的浪涌,似静夜的涛声。镜头拉近时,我看清了丽芙湛蓝的眼眸,虽然她的头发眉毛都已花白,但却还有着浓黑的睫毛。一个人的睫毛是不会因老去而变白的吗?感觉像是天使眷顾的神奇一般。
一段被美化的孽缘,重心明明全在花边八卦却从头到尾避重就轻装扮地好像世界一直很美好真爱一般~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几乎唯一的叙述者即当事人本身,而其作为出色演员所具备精湛的演技让人无法分辨清说起一见钟情时的少女羞涩和最后的落泪到底有几分真实~及,Liv真是枚越看越好看的女子~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伯格曼和丽芙·乌曼长达42年的友谊,两人合作了差不多有12部电影,两人还有五年的同居关系,并生有一个女儿。720p.BluRay,bttiantang.com/subject/20994.html中字版lb/5lbeejx1dpph绝壁真爱与SOULMATE啊!
大 哭 /(ㄒoㄒ)/~~ 几乎每一段都有感动到不行的元素,比如一大帮朋友在机场等着安慰Liv,还有最给力的是最后藏在小熊里的纸条。想读她的自传。
'This is a little like hell, almost romantic.''We are painfully connected. Such a connection is full of grace.'以后要给爱人一只有纸条的小泰迪熊
他们没有在一起,他们也没有真正离开过。他们只是…爱着。
太细腻的纪录片,Liv是感性的、情感丰富,想不到Ingmar如此的浪漫,可他对其他女人是不是这样的呢?其实真正让我感动的是两人分手后的关系,既是合作伙伴又是好朋友,我们又曾经深深的爱过,当两个人都老去了,爱情更纯粹,已经没有性的交杂。
情书写得真棒
If we had to end the relationship tragically, I wish we could be close like them afterwards.
“You're my Stradivarius。” This is the most romantic love story in cinema history。
意境、相遇、光影、爱情、怀念、懂得...Beautiful!❤极致. "穿梭时空"的刻画了Liv和IBergman之间超越岁月、婚姻、甚至电影胶卷的最深最动人的感情诗篇。当她颤抖的拿出了他一直保留着的纸条时,我哭了。她说出了我的心声:有时不是不想念了,而是想念早已融入了呼吸,难以察觉!真爱·无悔·一直陪伴在
Liv Ullmann充满深情的主观回忆,经过时间积淀的回忆都会自动美化,即使宣称“放下了”,曾经共同的回忆会捆绑她一辈子;用萨拉邦德、婚姻生活表现婚姻的磨合,用羞耻、秋日奏鸣曲凸显共处的煎熬,情感走到尽头的孤独与伶仃感,Liv叙述得太棒了;北欧清冷景色绝佳。
伯格曼的自传里对于和丽芙同居的这一段倒是轻描淡写,他情人数不胜数,估计丽芙于他也仅淡淡如此。可是他对待丽芙无疑是极残忍的,正如他对待所有情人那般过分。这点不该用天才必然带刺的论调来掩饰掉。所以丽芙啊,或许、或许你就该狠狠地骂上一句,伯格曼是个渣男大混蛋!而不是浪漫地、怀柔地忆往昔。伯格曼痛苦又贪爱,他是不接受拯救的。
我不觉得是演技。很多启发,关于connection,关于思念,关于友谊和爱情之间的界限。
太动人了。他们相爱,孤独,嫉妒,争吵,见过了彼此好与不好的一面,一面合作,《假面》是热恋与相识,《羞耻》《婚姻生活》的争吵,《秋日奏鸣曲》的分别,最后是《萨拉邦德》,“你为什么来?”“因为你打给我了。”伯格曼将她的纸条,放在自己的泰迪熊里,他去世后,她念着信:你的丽芙……
后面几乎都在流泪,感谢丽芙,愿意对镜头分享与伯格曼的故事,分享他们曾经有过的甜蜜、疯狂、折磨、痛苦,和最后那份超越爱情的友谊。英格玛是甜蜜的:拍片时所有人都在忙碌,而英格玛就那样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丽芙。英格玛也是残暴的:同居生活让他们相爱相杀,他甚至在拍摄中不断折磨丽芙,让她靠近火焰,让她在零下30度的海面上只穿着单薄的外衣。英格玛也是温柔的:分手后,是他的电话安慰陪伴丽芙走出痛苦。为了支持丽芙的选择,讨厌坐飞机的他甚至专门抽出一天半的时间飞到美国,只为看一场丽芙的百老汇演出。纪录片的最后,丽芙发现英格玛把她写的小纸条藏在泰迪娃娃的衣服里,丽芙哭了。她说她从来没有拥有过英格玛,但我们都知道有一部分的英格玛永远属于她。
蛮感人的唉,伯格曼出人意料的浪漫啊。那些书信。丽芙乌曼年轻时候的样子有点像杰西卡查斯坦。。不过我怎么老觉得料还不够多的样子!【我到底想看什么料。。。
他俩在岛上的关系就像瑞典版的顾城和谢烨,一种极度孤立偏执的情爱结合。Liv对伯格曼的感情是无可取代的,但伯格曼对Liv就难说了。伯格曼的童年经历决定了他是个难以自足的孩子,他需要的永远比付出的多。
丽芙的回忆。无意冒犯(爱他们的电影)但本片格调不高,比较《艺术人生》。同居时期分明是很不健康的关系男方要把一个有正常社交需求的年轻女性完全封闭在法罗岛上,而双方保持自己生活圈后反而能成为心灵支柱。意外的是看到伯格曼卖萌的小画
Liv讲述的回忆和娓娓道来时的神采,语气几乎是我见过的最极致的浪漫。慢慢消融在阳光里的爱情日记和他们的电影所见证的是两人间从未消退,但若靠得太近就会灼伤彼此的相互需要。因为太相爱所以没办法在一起,因为太相爱,所以永不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