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世界
“我们死了吗?”
“不,我们才刚刚开始……”
这是赵小桃和成太生的最后一次对白。拖了很久才决定独自看它,黑暗的屋子里飘着怪趣的flash和好听的音乐,山西腔对白似乎是贾樟柯标志般的印记,就如蔡明亮永远只用李康生做男主角一样。片子仍旧与我想象的大相径庭,符号与暗示充满整部影片,弱化了故事情节,反之增添几许哲学意味。
正所谓:“日子长于一年,世界就是角落。”
耐人寻味。
2 ) 世界公园永远不变
那些玩具—— 铁塔、城堡和游乐园 ——继续缩小。 但是树长高了, 山楂果结得比别处茂盛, 并且更红。
来参观的都是新朋友, 中央舞台的表演按照 二十五年前的节目单上演, 只是跳舞的人在变化; 在整个世界公园的保安中, 还有八九个旧面孔,
纪念品商店中衰老的 阿姨用中英文兜售商品, 斑驳的荆条恐龙, 翻新的木马…… 从前的孩子将会回来寻找缩小的回忆, 也许在昨天,今天,或者明天。
世界公园, 一九九三年摆好的积木, 像顽固的老人,永不改变: 小城堡大门不开, 小金字塔没有秘密泉水, 阿拉丁的眼角纹——
我女儿说: 方向不对。
但,这就是回忆,就是回忆; 电影胶卷,过去的景观。
3 ) 三个世界
《世界》里,有三个“世界”,一个世界,是那群离开小城进入北京的年轻人力图摆脱却如影随行的小世界,它真实、却贫穷困苦,显得过分局促,作为桃花源的一点点特质正在被瓜分和压榨殆尽,另一个世界,是他们工作和生活的那个“世界”,这个世界光彩流溢、繁华多姿,却如同空壳,是对真实世界的戏仿和嘲讽,是个虚假的世界,却也是个真实的牢笼,第三个世界,是他们力所不能及、并时刻给予他们不安全感的、更为真实和庞大的世界,这个世界冷漠、疏离,在电影里,就是空旷寂寥的城市边缘地带,是呼救无门的夜晚,这个世界太大了,大到让他们艰于呼吸,难以从容细致地生活。
而贾樟柯用大量的篇幅,不厌其烦地描摹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友情、青春、他们努力为生活营造的热度,似乎只是为了在最后,用一场煤气中毒,将这一切轻易颠覆,其颠覆的轻易,与他们生活的用力程度和热度,构成一种阴森的对比。
4 ) 你给我一天,我给你一个世界
我觉得如此看来,小武是地方的,站台是过去的,世界果然是现实、而又走出了“地方”。
贾樟柯在文章里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在北京待了之后,特别想拍城市,拥挤和逼仄。甚至于再回头想看故乡农村时,发现因为高速公路的存在,连自己的家乡都抽象成了“从高速公路上看到的农村”。连这样一个土生土长的人都有这样的感慨,我就想啊,像我们这些坐在城市里看电影的人,岂不是和老外一样,怀抱着远距离的新鲜感去看那些说着方言的打工仔。
其实,“世界公园”这个想法,好得是不能再好了。公园一旦有了主题,脱离了模仿自然、为城市增添氧气和风景的轨道,一定会变得非常荒诞。一群人在特定的地方消费,追求某种程式化的满足。如果还经久不衰的话,真就不止是“娱乐”二字可以概括了。
一个荒谬的仿真公园,模拟着小尺寸的世界风景,满足着中国部分公众的好奇心和虚荣心。有人会说,去公园的这部分人,不是中流砥柱,不是城市主流人群,但话说到这里,就避免不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偌大的中国,到底他们是主流,还是我们是主流?又凭什么这样划分。
无论如何,这样一个我绝对不会去的世界公园却是浅显易懂的,甚至可以轻易说出它存在的荒谬之处。
保安牵着白马在夜里的天鹅城堡前停留,看短信。
一群保安背着纯水桶,走过小尺寸的埃及金字塔。
保安在108米的艾菲尔铁塔上吃盒饭,步话机转到6频道,追查女友的去向。
舞蹈演员每天免费坐着环线观光轨道车,去印度。
在世界公园工作的保安问死心塌地要出国的温州女裁缝,法国有的我们那里都有,你还去干什么。
当梁子说自己要出国,“去蒙古”,为什么电影院里突然有人笑起来了呢。
你给我一天,我给你一个世界。SLOGAN如是说。
腼腆的二姑娘虽然说泰晤士桥像水坝,但还是羡慕地问老乡,在这里可以挣多少钱。答曰200的时候,你和二姑娘的表情一定很不一样。
打工族的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因素,大概这里基本上都有了:
微薄的工资。来新大陆混出个名堂。甚至偷偷做点违法的小生意。男人违法。女人三陪。
民工们的性问题。以及,性命问题。赔偿三万块的长镜头里基本上没有人说话。
(我记得盲井里面也是一段类似的交接过程。也许这就是真相。我没有机会了解。我身边的人无不号称要用法律保护自己,和律师朋友同仇敌忾,大打官司。所以我只能相信,这样的电影镜头给我的是联想,是说服。)
作为一般电影简介上的主线索是赵小桃和陈太生的恋爱。在我看来,是贾樟柯一向的爱情取向。为了迎接现实,我们要做好淡漠的准备。是不是相爱不重要,双方都需要获得对方的特别重视和忠贞,这才是人在决定爱情时的最基础心理。
小桃和太生坐在保安的面包车里。他们决定结婚。之前,都有若有若无的相好,却都没什么结果,对方都远走高飞,蒙古和法国一个样。
另一对结婚的男女,更让人担心。但人家干柴烈火,果然能真的烧起来,这一幕真是太经典了。
我感觉,这个电影里男女私情之外,都是特别中国的。特别伤感,特别浮躁,特别空洞,特别与时俱进。
所以有报道提到老外观众看不下去,呼呼大睡,这才是正常的。
http://ent.sina.com.cn/m/c/2004-09-05/1144494865.html
的确只有男女私情,全世界都好像差不多。
所以我不太喜欢结尾。这个结尾有种逃避的意思,落入窠臼似的。
PS:我说了世界公园。
我想起来,前几天看了HBO的电视剧『嘉年华』。一个关于超能力、信仰的古怪电视剧。
和『世界』一样,故事聪明地封闭于一个嘉年华团队。和活跃在上海北京的那个也差不多,只不过是一个世纪之前。有着吉普塞的味道。罪犯和天才都随着这个队伍风尘仆仆,风餐露宿。看这个古怪的电视剧第一季,基本上能想到牧师和孤儿便仿佛在世的魔鬼和上帝,慢慢揭露、开发自己潜在的超能力。
对超现实题材略有兴趣的人可以考虑看看。但我的确不能说出它特别精彩和值得推荐之处。
5 ) 贾樟柯的野心
片名:《世界》
导演:贾樟柯
出品:上海电影制片厂
星汇电影公司(香港)
故事梗概:
北京世界公园的华丽外表下,一名舞蹈演员和她的保安男友生活在他们波澜不惊的感情中。他们的生活中出现着行色匆匆林林总总的人,老乡、情妇、男友,这些人维系着他们与世界的联系。男友的一次外遇让感情出现危机,他们最终倒在泄漏的煤气中。看似偶然,却是这场爱情的必然归属。
影片赏析:
《世界》正如题名作为词汇的多义性一般,拥有一个巨为繁杂的系统。贾樟柯在用一个浩大的工程证明自己的野心,他把对中国社会的深入洞察落实在对人的呈现上。贾樟柯的人物,永远与空间具有不可分割的从属关系。对空间充满智慧的设定和呈现,以及人物和人物关系的良好建构,使《世界》的影像具有丰富的甚至有点纷繁的信息含量和思维张力。
“不出北京,走遍世界”作为一句全球化语境下极具讽刺意味的广告词出现在片头,便确立了全片饱含批判意味的基调。但事实上,《世界》的剧作以及镜头语言,是沉着控制的。叙事看似散乱,随意,平淡,但却具有整体结构的张力。事实上,这种张力来源于一组组的对照关系上。
片头的一个超长的跟拍镜头,呈现出化妆间这个空间的完整构造与压抑氛围。女主角在狭窄的长廊里四处叫喊,只是为了索要一只创口贴。(我们姑且认为这是一种内心压抑的宣泄,固然这有可能是我个人的误读。)镜头通过女演员的穿梭调度出整个空间的喧嚣。后场的人们操着各地的方言打闹说笑,同时又手忙脚乱。整个混乱在某个拿着报话机的负责人(社会秩序维护者)的催场后达到极致并且进入平静,只剩下女演员一个人木纳的坐着,无论是人的状态还是空间都呈现出令人窒息的落寞和封闭。
然而随后一组电子音乐渲染下的华丽镜头将领一个冠冕堂皇并且极度开放的空间展现了出来,我们看见女主角小桃表情木讷的走在时装表演的人群的最中央,着装光辉耀眼,观众如痴如醉,投入到世界公园的异国梦幻之中。这何尝不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全球化的迷梦何尝不是冠冕堂皇,而我们整个社会的痴迷,又何尝不是建立在这种半梦半醒的癫狂之中。整个空间与第一个镜头的压抑空间构成强烈的对照关系。高效的将贾樟柯对于影片主题的思考呈现了出来。
这种呈现在影片开头便迅速进入到一个高潮之中,小桃坐着游览车穿梭于整个世界公园,仿佛是在穿梭于整个世界,她满足的对着电话那头交代男友记住买菜,这种场景具有无情的幽默。而残兵游俑般的保安队伍在缆车下方的出现,将这种幽默推向极致。整个片子便是在这种冷酷的幽默中开始对影片中的人物与世界的关注。而贾樟柯化身为一个老农对于镜头后的我们以及世界的审视目光,叫人不得不起一身警醒的疙瘩。
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将人物置身于世界公园中,这是一个有趣的空间,中国人对于世界的一切幻想在这里堆砌出来。全球化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片中人物,或许只是意味着缩小的无比精确的凯旋门、比萨斜塔或者是金字塔。他们的对于世界的需求和好奇都在这个封闭的空间中得到快慰般的满足。封闭意味着可掌握,中国人对于世界的渴望不是开放性的,而是封闭的。需要的是掌握,还不是融入。因为世界还是不是那么接受我们融入,我们也并不急于去融入。世界中的世界公园,将一个无比开放的空间古怪的压缩在了一个季度封闭的空间中,这本身就营造了一个极具讽刺性的氛围。而这个空间中的人,更是生活在一个更为封闭和传统的精神状态下。赵小桃作为一个每天穿梭在整个世界公园的人,一边在车上享受全球化的快感,一边恪守自己最为传统的尊严。她满足于自己拥挤肮脏的宿舍,认为要“好过地下室裹着雨衣睡觉”,她拒绝男友的性需求,表现出女性的反抗,却最终无力的躺在男友怀中请求他不要欺骗自己。她对于尊严的态度是坚定但是无助的,她毫不犹豫地拒绝大款的勾引,却又在发现男友的不忠后选择重新回到地下室裹起雨衣,并且最终与男友并肩倒在地上感受死亡。她生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无法与身边同样封闭的人正常交流,却只能与俄罗斯女人安娜建立深厚的友谊,她们喝着二锅头聊天的场景极具力量。语言只是在营造一种实际“失语”的交流状态,但这种状态下人与人之间却产生了真实的情感,她们彼此表达,这种表达只是自言自语式的。这种安东尼奥尼式的场景非常受用于现在的中国。而他们最后的相遇,被安排在一个充斥着性交易的KTV中,保住自己尊严的小桃遇到正在出卖尊严的安娜,两个人的抱头痛哭无奈的表达出两种方式共有的无力,和当代中国女性的困境。
小桃在工地与二姑娘对话的场景,使人惊叹于贾导演对于空间的发现与雕琢。一男一女被包围在一根根面目狰狞的钢筋群中,空间被无尽的分割,营造出两人心中的变形和抑郁。但此时一架飞机的飞过,将对开放空间幻想式的呈现令观众和片中人物一道,具有某种一时间到达极致的失落。两种空间的巨大反差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得以有效传达。
而小桃的保安男友,作为一个在北京混迹三年的汾阳农民。具有复杂的气质和精神状态。他孤独,充满了欲望但得不到满足。他骑马穿行于世界公园中,木讷的看待其中的一切。这种冷漠是一种普遍的冷漠。他对全球化并不敢兴趣,认为去法国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们那里什么都有。”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欲望,在女友那里得到男性的尊严,在情人那里满足男人的欲望。他充满优越感的看待后进城的老乡,带他们在世界公园中穿行,有一种五十步笑百步的小农式的满足。他出现在镜头前永远是木讷的,这或许写照了他的木讷封闭的精神状态。他对生活充满茫然,对全球化充满疑惑。一边满足于自己对于世界的莫须有的掌控(他处于世界公园的秩序建立者的体系中),一边又疑惑于自己的生活地位。从片头他便在窥视着女友的行踪。多疑、自卑,使他最终需要通过性来证明女友的忠贞。并在得不到满足时迅速在外面开展竖立彩旗的活动。他对于世界的疑惑还来自于参加某些不法交易。他告诉头目的话永远是没问题。这是一种证明,来源是自卑。陈建生是一类人的写照,这类人在社会中,占有绝大多数的比例。
世界对于这些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对于陈建生的汾阳老乡,北京就是一个世界,是相对于汾阳的世界,她们努力进入城市,做得只是社会最底层的活计,并且要为之付出生命,来认领尸体的老农只是木然的接过寥寥的补偿金,一包一包小心的放入内衣的袋子。他们终究不能明白这个汾阳之外的世界,他们一辈子被封闭在汾阳小城里。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夺走儿子的凶手罢了,但他们习惯逆来顺受,于是只能选择既往不咎。
而相对于男女主角,他们非常满足于所处的虚拟世界,而真正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或许只是意味着前男友和情妇的所往。他们成日游荡在世界公园中,已经习惯了封闭。所以贾樟柯对于他们出行的动画处理是聪明且具有现代感的。这是一种省略时间的极好方式,但归根结底是好在对于出行这一内容的省略。他们只是从一个封闭世界来到了另一个,行走的过程,其实一点也不重要。小桃坐在建生牵着的马上踱过来自英国的斜桥,他们木然的状态并不区别于二姑娘对于这个桥“像我们村的水坝”的评价。但他们自认为不是,因为他们知道这个东西叫什么,仅此而已。他们易于满足又不满足于这样的满足,于是建生要去找情人,而小桃要去KTV“happy”。但他们对于世界的封闭最终决定他们会相拥倒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对于世界公园这个有趣的空间,最为吸引人的是,它是由一个全球化环境中祈求开放的愿望而来,但最终却成了精神闭塞的人们的精神家园。创始者或许只是为了勾起人们对于外面世界的兴趣,但人们却往往以此作为满足现有世界的法宝,他们觉得自己在这里已经拥有了世界的一切。于是他们不再对世界有了解的愿望。同理的是片中的人们,他们由对外面世界的幻想来到北京,却日益闭塞在了北京的一个角落里。他们的精神并没有走出汾阳,却在具有了北京人的某种外形特征后极其满足,仿佛拥有了世界。他们生活在一个缩小的世界中,但他们的生活却与世界毫无机会。他们的走秀精彩的进行在一个开阔的舞台上,但在生活中的走秀却让他们迷茫,无助。世界的垂手可得使他们封闭得更加理直气壮。并最终被封闭吞没。
贾樟柯的空间洞察和使用的功力是一流的,而他的剧作也因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细致观察而有声有色。将人物置身于空间中,使人物的情感外现于空间,从而建立起空间的情感。这是贾樟柯一贯的特长。作为一部大制作的影片,贾樟柯对于多种视听手段的娴熟运用证明了他日益成熟的驾驭能力,而大场面的调度能力也使贾樟柯的野心有了进一步扩张的理由。
贾樟柯有理由显露他的野心,这就是我最后想说的。
6 ) 视听角度看贾樟柯电影《世界》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倾心于对小人物的生活状态以及心理状态的描绘,执着于以影像来保存个人体验,以记录片的手法刻画这些小人物面对快速变化的中国社会时的种种困惑、失落、不安和焦虑,以及对声音元素、音乐元素、环境符号等的特殊运用,共同建构了贾樟柯电影的独特世界。[1]
这部《世界》,作为贾樟柯第一部公映的影片,是贾樟柯从“地下”到“地上”转变的标志,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同于其之前的《小武》、《站台》等作品,贾樟柯把叙事的阵地从自己熟悉的老家山西转变为了北京——去表现家乡人在大都市的生存现状,展现底层人民的社会现实和境遇。[2]
故事设定在“世界公园”,这个标榜着“不出公园,走遍世界”的地方。这个设定我觉得挺巧妙的,“世界公园”里面是各国的标志性建筑,它的建造本身目的就是满足人民对于世界其他国家的好奇心,也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化产物。[3]而以小桃为代表的这些底层的人,他们虽然在“世界公园”之中,但是他们却不满足于眼前的虚假的景观,他们有着远大的理想,想真正的去到异国,寻求自身更好的发展,改变自己的现状。在这样一个“世界公园”中,可表达的空间挺丰富的,也是导演为突出主题所选择的很好的一个媒介。一群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与“世界公园”中仿造的世界著名景观共存,显示出滑稽感、不相容感,并且贯穿整部电影。
电影广泛使用了长镜头,这些数分钟的长镜头,给电影带来了纪录片一般的质感,同时也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电影开头就是一个三分钟左右的长镜头,在地下室的舞台后台,赵小桃向别人借创可贴,随着赵小桃的脚步,我们可以看到后台的嘈杂、杂乱和简陋。虽然每个人都穿着华丽的演出服装,站在华丽、灯光耀眼的舞台上,但是舞台下的他们是一群没有地位,生活艰辛的底层劳动者。“世界公园”也仿佛一个无形的“监狱”,将他们局限其中,压抑的活着同时无比渴望触碰外面的世界。
贾樟柯电影的一大特点是强调世界的他者性。其一,在演员的谈话间充斥着周遭的声音,甚至盖过了演员的交谈。另外,在这部电影中导演描写了一些与主人公无任何交集的社会其他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KTV那段戏,小桃去洗手间碰到了一个女孩,她在洗手间吐过之后,另一个女人递给她一叠钱,导演没有具体刻画,我们却能深刻体察到女孩的命运,并对其境遇产生切身感触。通过这些无关社会底层人的描写,全面展现了北京这些底层人的命运。
与第五代导演那种镜头语言推动情节发展,大肆抒情所不同,贾樟柯的电影始终保持着克制和观望的态度。很少给主人公特写脸部镜头,而是类似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作品较多的使用远景镜头,较少的抒情,尽可能用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甚至是拒绝抒情。在这部电影中,还是有很多抒情片段的,但是贾樟柯保持了冷峻的克制,点到为止。当二生偷钱被开除后,在“埃菲尔铁塔”中还响着二生录的“欢迎来到埃菲尔铁塔,请按次序游览,谢谢合作”。二姑娘出事故后,还不忘自己家欠的钱,特别是看到墙上显示出的二姑娘写的欠条,让人感动。再有工地赔二姑娘家人钱的时候,导演并没有展现二姑娘家人特别的悲痛而去换取观众的眼泪,而是细致的描写了二姑娘的父亲慢慢的把赔的钱仔细地放进口袋,然后抹了一把眼泪。这些片段给观众带来真实而深刻的情绪体会。
贾樟柯的电影赋予简陋环境以诗意和浪漫色彩。成太生去廖姐简陋的店铺,在杂乱的的环境中,响着刘若英的《为爱痴狂》,二人翩翩起舞,挺有诗意。二生偷钱时,配合着舞台上的节奏感强,富有冲击力的音乐,让人有一种看动作片的感觉,很具表现张力。再有,小桃和二姑娘走在空旷的工地上,突然天上飞过一架飞机——不知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但是可以称得上是神来之笔——二姑娘问小桃飞机上坐的什么人,小桃说不知道,然后镜头给到飞机内部小桃刚认识的安娜,很有超现实意味。
电影主要刻画的人物是小桃,她渴望去到外面的世界不愿待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中”,可是,她自己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她出去的梦想只能寄希望与男友太生带她走,当前男友、新认识的俄罗斯姑娘安娜相继离开了她,当身边的姐妹有的傍上了大款、有的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小梅心里的失落和无力可想而知。而最后,当得知太生在外面找到新的女友时,小梅心中最后的希望也落空了。
二姑娘是电影中非常出彩的人物,他只出现了三、四次,却极好地展现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他背负着家里的负债,想要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而改变命运的方式就是夜以继日的工作,靠自己的体力、拼了命地换取微薄的收入,终于出了意外。而最后,工地以三万元钱息事宁人,当一个人的命和钱挂了钩,我们不禁要反问,农民工的命就这么卑贱吗?人命是用钱能衡量的吗?
贾樟柯在电影里运用了动画这种新颖的形式,可能也是出于对观众迎合的考虑,第二,动画主要显示了人物手机所显示的内容,又极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总之,这部电影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真实的显示,它着眼于小人物生存的空间,对社会底层人民命运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展现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现状。
太长了。有些好的构思,但是执行有问题。动画处理有些突兀。世界很大,但你我都囚于方寸之中。本来很好的构思,却讲的这么零碎也是可惜。
现实主义的影像与超现实的意识流flash动画互相交织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幻灭。导演多次运用微缩的世界景观与再现实不过的现实进行对比,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意在描写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可奈何,乌兰巴托,真爱这些字眼只能是一个梦,这些东西就像世界公园的景色一样,都是假的
加油
賈樟柯是至今為止,惟一一個能夠體味底層情懷的中國導演。看到安娜和小桃的對飲和相逢,我哭了……披著雨衣在巴黎聖母院前打開手機的小桃那樣聖潔。當飛機划過工地上空,當噴泉在披著婚紗的小桃面前綻放,當太生像騎士般守護小桃,當白雲黑土再次出現(小武片頭),當我們複制世界……
牛逼,全中国拍的最好的现实主义作品,张艺谋的《活着》相比之下都显得过于做作。另外,贾樟柯这部戏在豆瓣的评价这么低,他有说难怪黑泽明当年也想要自杀吗?这个世界上太多小丑,多亏也有真的不丑的人,才让人还能勉强活下去。真是不出北京,游遍世界。零度的现实主义作品原来真的拍出来过,感慨啊!
从108分钟开始,贾樟柯用9分钟反刍了《东京物语》,太他妈大胆了。此序列开头是两女正侧面坐姿,仿杉村春子和原节子,结尾时两亲戚后侧面坐姿,仿笠智众和东山千荣子。在世界公园对文化符号的消费,以及贾对世界公园的再次消费中,能看到一种类似Pop Art的创作思路。Flash用得很恶俗很棒。在贾的整个创作序列当中,其实《三峡好人》是一种对《站台》的复归,而《任逍遥》和《世界》则代表了另一个方向。正是世界对《三峡好人》的拥抱让贾趋于保守,但其实他可以更自由。认为贾只有《小武》和《站台》两部好戏,或认为《三峡好人》是其巅峰,这类评价都是极其不公正的。
欠:刘书和35元、志刚18元、王建军7元、老邵50元、六子40元、丽玲15元、小学门口买挂面的3元。陈志华“二姑娘”。。。。干柴烈火,果然能真的烧起来。。。以杨贵妃潘金莲玛丽莲梦露麦当娜等一切美女的名义,为世界和平妇女解放脸无雀斑,干!
保安骑上高头大马,也变不成发号施令的将军。舞女换上空姐制服,也登不上飞往异国的航班。举起望远镜,看不见乌兰巴托的夜,放眼望去,是大兴的巴黎。喝下二锅头,咽不了身在异乡的苦,酒醒过后,是生活在哭泣。世界那么大,被命运的牢笼困住,看你往哪跑。人类那么小,当生活的重压来临,插翅也难逃。
个人感觉枯燥i
喜欢开头那只求而不得的创可贴。我和赵小桃一样向往乌兰巴托。每次坐国际飞机,在昏暗的机舱里,面前的显示屏上出现冰冷的世界地图,用箭头绘出本次飞行的航线。每次总会看到乌兰巴托这个地名。好像总是擦着它的肩膀飞过。好像那是一个无法着陆的荒芜的地方。
贾樟柯惯有的现实主义的粗犷,内敛而深刻的表达。但是支线太多且杂以至于无法理解主题。繁多的细节令人枯燥,结尾因此看起来似乎可以有多种解释,因而本片并未能像是《小武》那样,一个给力的长镜头之下一个发人深省的感悟。(小武评论已被删)7.4
将“世界之窗”公园作为拍摄地与剧情发生地的点子真是绝了。在这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奇葩风景区里可以产生各种荒诞的组合与巧妙的隐喻。看似拍摄的是生活中平淡无奇稀松平常的事情,但却通过非常内敛的方式展现了并不简单的人际关系与情感流动。值得反复回味。动画部分略诡异。四星半
本片中的涛先后穿了印度纱丽、空姐制服、透明雨衣、白色保暖内衣、日本和服、婚纱、军大衣,我觉得这绝对是贾樟柯的性幻想大合集……
花絮里贾樟柯兴奋地给大家展示自己的盗版碟收藏
题材突出,但处理得“减法不够”,太多凌乱散碎的细节与无必要的“填充镜头”。《世界》是一种connection,但贾的这部尽管投资上去了,技巧与中心disconnected的地方却太多,个人感觉应该再压缩。
4.5 机械复制技术使得景观堆砌成为可能,电影中的的微缩世界就是复制的世界,而有人注定只能生活在复制世界中,被真正的世界区隔开了。立意很棒,不容易造成“我们”对“他们”的观看疲劳,而“他们”的声音一开始就在“后台”响起(谁有创可贴!),我想“我们”不会再听不到。没有放肆地展示“他们”在浪潮中的撕裂,只有一种淡淡的悲伤持续始终。
4.0。这部片对我感触更大。“身在北京,走遍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讽刺。冷静与客观,是抽离自身静观的效果。贾樟柯有自成一体的叙事方式,碎片式拼接,对空白的留取,同时也是一位真诚的记录者,忠于自己,忠于现状。结尾处理赞:细雪,两具尸体,几双腿,画外声音。 生命结束,世界刚开始,题旨。
中国导演的电影在国外屡屡获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拍的是外国人想看的中国。《小武》有外国人想看的,也有国内想看的。这个《世界》拍的却是中国人想看的外国,那几个人却始终没有出国,这仿佛是一个讽刺。世博会,世界之窗,世界公园,就是这样。
一日长于一年,世界就是角落
《世界》是贾樟柯对“故乡三部曲”之后的回应,既然那般破碎、贫瘠的故土是令人彷徨迷茫的,那么能否向外逃离到一个更丰富更自由的世界。贾樟柯离开故乡汾阳后似乎也对应着人物向更深处世界的进发,“世界公园”承载着走出去的欲望和内在的焦虑,也是贾樟柯对中国快速对接世界而大多数人却深陷世界牢笼的困境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