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意恩仇,剧情简单直接无脑,西部片的风格。却又无西部片的豪情,诗意,洒脱,壮怀激烈;毕竟一个棚景,一个外景为主。
铃声一直响个不停,有点夺命追魂CALL的意思。
“快点放下武器,不然我就杀了她!”很像匪徒对警察的说话。
男主张翼,台湾人,当年国语片风行香港,不少台湾、内地的演员得到用武良机。但跟同样台湾的王羽没法比。
编剧邱刚健的处女作,后来成为华语电影史上很重要的一位编剧,擅长文艺片,写过各种类型,牛人。
导演岳枫,只看过他的《三笑》(部分)。
三个大盗结伙闯荡江湖,祸害地方。杀死卫家的双亲小弟,掳走了长女,只剩下长子小胡子。小胡子只记得三个大盗的主要特征,踏上了复仇的路。
路上碰到了一位高人,小胡子的决心打动了他,收他为徒。小胡子刻苦训练,几年就有大成。
一路追踪,小胡子找到了大盗里的三号人物,战而胜之。
顺藤摸瓜,找到了二号人物,战而胜之。
最后,一号人物有点难办。他的身边有疑心很重的师爷,手下精明强将,他个人也很精明强悍,不是势单力薄的小胡子那么容易对付的。小胡子在酒楼里打听消息,知道一号要去劫狱。于是,他寻衅滋事,也被关进了监狱(这么巧就跟 一号的手下关在了同一个监室),一号前来劫狱时小胡子跟着上山。
小胡子武功高强,人缘也不错,一号也有点喜欢他。但是师爷发现小胡子似乎是来寻仇的,一号逼问小胡子的姐姐,果然有端倪,一场恶战开始了。小胡子以一敌多,还带着连个拖油瓶,最后还是开挂,顺利消灭所有对手。
这部影片比较好的一点是,几次格斗的场景都非常好,不管是竹林大战还是以剑挑烛,都颇具新意。不足之处在于,太过潦草。当然,我们不能苛责古人。不过,编导跟胡金铨的风格很不一样,胡的影片动不动就是三个小时以上...
几个女性角色,塑造得太过于捉急。母亲惨死,弟弟被杀,就不能不出声吗?香香在路上碰到土匪一行,就不能不叫吗?哎呀,真是爱不起来,让人生气。
《夺魂铃》是邵氏武侠风潮初期难得一见的武侠片。看得出导演胸中大有丘壑。要知道,导演岳枫岳老爷可是半路出家拍武侠电影的啊。想想此前他的名作如《三笑》、《花木兰》等。就知道岳老爷子出手多么惊人!
岳枫的风格一贯是大气磅礴,同时善于化用、借鉴西方、日本电影的拍摄手法。细节、布景、演员调度上很有黑泽明风格。开场的三骑马简直拍出了千军万马的感觉,虽然看了无数次邵氏清水湾跑马场的镜头,但在老爷子拍来硬是不一样。另外,张翼出师下山寻仇路上,看到一条人腿的情节,想起了黑泽天皇的《用心棒》中,开场一只小狗叼着一只断掌跑出来的情节。另外,头一次在电影中看到“飞花摘叶,皆可伤人”的桥段,佩服。
在客栈房顶上偷窥,而被张翼一筷子刺入喉咙的那个家丁,莫非就是洪金宝?这一幕尤其令人惊悚,那伤者的呻吟,顺着筷子滴入茶杯的血、秦萍的恐惧眼神……难得的创意。
摄影鲍学礼的镜头凌厉夺人,比在张彻电影里更有发挥。张翼的动作戏精湛,打斗戏极出彩,完全看不出在《儒侠》、《玉面飞狐》等影片中白面书生的模样,据说导演要求演员学习美国当时的偶像詹姆斯·迪恩,一酷到底,这一点完成得不错,张翼在邵氏期间拍了十几部片子,但看得出在《夺魂铃》里最有发挥。
卫虎与三仇人分别恶斗的场面极具想象力,竹林决战、祠堂烛剑戏光影、景深设计精妙!最后一场群戏尤其出色,张翼杀红了眼摇铃震慑左景龙的一幕,简直夺魂!最后一箭射死左景龙的一幕,是否也有“杀人者人恒杀之”、“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意思?
这部片子在欧美功夫片影迷中口碑极好,这一点大陆观众似乎了解的较少。影片即便放在今天看,也依然很血脉贲张,毫不逊色于各种所谓武侠“大片”。好电影应该是这样的,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璀璨夺目——力荐下
60年代末,邵氏公司新武侠电影崛起当口,武侠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然量多而质杂,并非部部叫好连连。在经过筛选,淘去不好的杂质后,存留下精华细数下来仅有《独臂刀》、《大醉侠》和《夺魂铃》等名作,期间把套路谙熟于心且演绎至出神入化的,既非伟大的胡金铨亦非百万大导张彻,却是以黄梅调起家与李翰祥不分轩轾的老前辈岳枫。
武侠片在特定年代过于风行,曾在黄梅戏中驾轻就熟的岳导演,同样转舵移位,迁就侠义江湖,投入到邵氏新一轮创作浪潮中。经历了《盗剑》《虎侠》两部电影尝试和锤炼后,终在《夺魂铃》迎来巅峰。
一鸣惊人的《夺魂铃》,为东家邵逸夫挣足了脸面,在国际各大影展中,电影得到了无数的赞誉。机缘巧合下,岳峰指导、邱刚健编剧加鲍学礼摄影三位一体拼接出的不朽经典把武侠电影格调上升至艺术高度,比起日本50年代武士电影的杰作姑且不遑多让。
或许《夺魂铃》承载了战后民众关于侠士决斗的臆想,一个根植于东方的侠客传奇通过影像的力量外而化之。在兼具胡导的表之美学构图及张导演的里之叙事构架后,日本武士片之魂与意大利西部片之核双重作用下,一场不可多得的造梦奇迹于1968年秋天上演。
视频:武侠之凝练,《夺魂铃》一分钟片花精华
1.复 仇
在《夺魂铃》的剧本创作中,多少借用当年西部片的套路,靠一己之力端掉整个恶势力团伙在同类电影中已略见不鲜,如《荒野大镖客》和《西部浪子》便是个中典型。但巧妙的是,《夺魂铃》把戏剧冲突设置在狭窄的空间内;在单独鲜明的人物构建中,正邪双方的对决变成了惊心动魄生死存亡的搏杀。
虽武侠标杆《独臂刀》有许多精彩复仇桥段,但最终报恩弱化了冤仇,直至《夺魂铃》的出现,开启了武侠片中孤身复仇贯穿全戏之先河。《夺魂铃》复仇,是极尽所能把每一帧场面刻画至最凶最险最惊心,每一秒的呼吸皆能感受死亡气息;学成归来的张翼彷如惩罚罪恶之勾魂使,杀尽所有山贼匪类才罢休。
从邵氏武侠片长河中,我们早已看尽无数大同小异的复仇套路,可是在古老神秘的武侠世界中,对复仇的诠释依旧充满着无尽神秘与未知的魔力。加上愈久弥新的复仇传说并非只在身处二次元空间的武侠世界中才有,在弱肉强食的现实社会中,倚强凌弱、凶狠残忍等暴行何尝不是每天都有上演。
在一个制度崩坏、法律道德形同虚设的年代,手中利剑便成维持正义的至高裁决、斩除恶徒的无上利器。
2.决 斗
细数《夺魂铃》数场激烈残酷的打戏,最为业内赞誉便是写意写实并举、神形兼备的竹林歼仇和古庙比剑两场对决。
第一场竹林之战,阴暗气息仿似垂天之幕笼罩整片林;在遮天蔽日的阴暗竹海之内,狡兔之窟比比皆是,可逃跑的猎物在无所不至的猎人前依旧原形毕露。
追逐的二人,似鹰兔之搏,必有一人沦为剑下亡魂。在短兵相接之中,我们领略到曾恶胆包天的凶贼面对死亡时的畏惧感;竹林接连落地强盗被竹尖刺穿之时,竹海彷如罪恶之化身纷纷倾倒。
比起竹林,第二场古庙烛火却是快意恩仇。侠客间的生死对决在雨夜古庙烛火下已演化到极致,并辅以诗意般象征。肃杀静谧的夜晚,两位视剑为生命的男人,在烛火明暗交替间置换着生命的重量。
每一个剑招仿似都擦着死神的影子而过;剑过留声,烛火必有微动,死亡便于剑风撩动瞬息之间;原本真刀真枪的决斗通过东方美学概念构成意念之诗;写意般比拼因死神的牵动变得真是残酷。剑在人在,灯存人活;剑断烛熄,灯灭人亡。
3.格 调
最后,我们能从《夺魂铃》中看到很多打斗上革命性的突破,然细究其根源,超越时空的武侠剑决仍然离不开精致的东方美学构架。与张彻阳刚不同的是,在布景上别具心得的岳枫先生通过古典美学支撑起的阴暗江湖别有一番格调。
《夺魂铃》顺利汲取了日本武士片中孤身、独剑与一击必杀打斗元素,剑士悲壮情怀凭剧本连接处的缝隙完好切入进故事主线中。由此,在一部具有东方图景的剑侠片包裹的悲剧意象便显得滴水不漏、一马平川。
上述之外,借古庙、竹林、风烛、窄巷和雨夜的精巧设计中,我们可管中窥豹,欣赏出东方侠文化的独特震撼效果;而关于正邪决斗前气氛的极致营造,或已看出一部武侠电影的大师级气魄。
在镜头和光线处理上,鲍学礼之残酷摄影技法极尽之所长;愁云蔽日般的暗色天把抑郁的氛围弥漫至画面各角落;不时被拉长的远景,让上帝彷如与观众同坐一席,看尽这大千江湖的丑恶、诉说着武侠世界的不平。
《夺魂铃》至今已上映了48年有余,现来回顾邵氏公司的黄梅戏与武侠片之间的盛衰转换,刀光剑影所承载的江湖之远与儿女情怀黄梅戏的庙堂之高共构筑了六十年代香港电影的辉煌。但比起怨如诉的断肠泪,夺魂侠客间的搏命厮杀反而更具视觉层次感、更具象征意义,更映射出现实的无力。
无恶不作的江洋大盗在灭门男主一家之时,就注定了被惩罚的命运,开头压抑悲愤的情绪直至匪头被张翼飞剑穿心时才得以彻底化解。
影片取名《夺魂铃》,复仇夺魂寓意不言而喻。张翼母亲惨死后留下的铃铛,已集聚善良人对世间强权罪恶之怨恨。当阵阵催命魔音响起之时,复仇焰火必如约而至,勾魂夺魄,索命诛心。
更多精彩请关注本人公众号:武侠小王子。
雨夜孤剑了终恨,夺命夺魄夺魂铃
竹林,妓院,破庙,客栈,街巷,牢房,山寨,城门,武侠电影里经常出现的场景,无一错过。镜语很出彩,剧情略单薄。
剧情后期不经推敲
虽然故事老套,但气氛创造得相当好,镜头语言也很别致.就是太像日本武士片了.
第一次看岳枫的片子。导演风格明显受了黑泽明的影响,前面三个强盗的登场像《七武士》,张翼家人被杀踏上复仇之路时透过树叶的阳光,死人脚丫的特写都像《罗生门》,老头的登场有《椿三十郎》的感觉。镜头景深的运用,也像黑爷,感觉整个节奏运动感很强。整体来看,是劭氏导演里面,细节做得最好的一个了。无论刀、剑、弓、斧,都做得很有质感。干净利落的招式,我很欣赏。
灭门残杀,竹林伏击,挑烛比剑,街头混战。经典啊!
虽然剧情是普通的复仇路线,但在细节上却做足了功夫,竹林大战,挑烛夜战以及结尾的城门楼前大战都颇为精彩。
花样百出的复仇故事,邵氏武侠电影里特点和技巧极为丰富的一部。同时,具有岳枫个人风格的变焦特写镜头也不可忽略。
细节超好看,真正的复仇猛人,吸星大法,独孤九剑,跟着他的女人不能死,其他的人必须灭亡
杀人者必死于其杀人之法。非常标准的复仇戏码,最后的群戏打斗也颇不错。因为复仇却也害死了最后一位亲人。香香问到“我们上哪去”时就应结束,回到已化为灰烬的故乡显得有些无力。复仇者为复仇所困的潜在主题被淡化。有时主人公的台词若能省略会更好,观众已经极为熟悉的程式,再用言语表达就显浅薄。
太牛逼了,承载了我所有的武侠梦。
7.1;on va où, maintenant?
以后遇到类似的港产老片还要不要看呢?一个单调的情节主线串起老套的打打杀杀,个别地方现出讲究,选景造景也很不错,除此以外便再无其他。实话实说:很没意思。
CULT
半场好戏数处奇。摄影佳剧情弱,房舍布置、道化服精细用心。反派各有特色,女主智商堪忧,男主外表俊逸斯文,行事却是冷峻酷烈,颇有几分林平之的影子。夺魂铃的设置看似新奇有趣,唯嘈杂吵闹贯穿全片,铃铃啷啷,削弱耗尽观众的注意力和耐心,真真是夺观众之魂了,可谓得不偿失。总体只能给三星半。
水波轻摇夺魂铃,竹林客栈镜迷乱。断烛垂空声嘶厉,仇尽红眼问他乡。
做的预告片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M4NzcxNjI4.html
明显有日本剑戟片的影子。竹林大战、秉烛斗剑以及长街决斗,三场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前两场,灯光用得极好,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之余,使镜头静中有动,有节奏感。
全剧结构虽为家破、拜师、报仇、筑巢的旧式框架,但三场对决设计精妙不落俗套,隐于叶下的摇曳镜头绮丽多姿,光线明暗速切增添对峙张力,不愧是邵逸夫当年最看重的公司成品。【8】
摄人心魄的铃声
情节把握张弛有致,故事干净利落但充满怨念,演员表演毫不做作。男主角去山大王处用的化名是演员的本名,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