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李时珍

剧情片大陆1956

主演:赵丹舒适仲星火顾也鲁高笑鸥康泰江山邓楠钱千里舒绣文程之

导演:沈浮

剧照

李时珍 剧照 NO.1 李时珍 剧照 NO.2 李时珍 剧照 NO.3 李时珍 剧照 NO.4 李时珍 剧照 NO.5 李时珍 剧照 NO.6 李时珍 剧照 NO.13 李时珍 剧照 NO.14 李时珍 剧照 NO.15 李时珍 剧照 NO.16 李时珍 剧照 NO.17 李时珍 剧照 NO.18 李时珍 剧照 NO.19 李时珍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1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明朝时期,李时珍(赵丹 饰)因其高明的医术和高洁的品格而获得了百姓们的爱戴和认可。楚王邀请李时珍进宫给王子治病,令宫廷御医们手足无措的古怪病症在李时珍的手下化为乌有。李时珍获得了进入太医院深造的机会,可是他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请求楚王重修本草。  李时珍无法忍受太医院里同僚们迂腐的作风,知道自己如果一直待在这里将永远无法实现心愿,于是他辞了官返回故里,决定依靠自己的双手修正本草。乡亲们得知了李时珍的志向,纷纷向其伸出了援手,李时珍以一己之身亲自验证了数百种草药的功效,《本草书》渐渐完善了起来。

长篇影评

1 ) 路边有株万年青。

在上纲上线的艰难岁月里,竟然可以出现《李时珍》这样厉害的影片,不禁让人惊讶和感慨。

比较《林则徐》和《乌鸦与麻雀》,都属于非常优秀的影片,然而《李时珍》在其中更卓尔不群。

特别特别喜欢《李时珍》的结尾。李时珍早年进京赶考,落地不中,乘舟归乡时,李时珍和父亲见到纤夫们拉纤,所拉的船在江上逆水而行,父亲说如果做医生,一辈子就跟这条船一样,时时都在逆流中还要不断前进,但李时珍坚定行医的信念。晚年,本草纲目已经写成,李时珍为把书稿刊刻发行不顾老迈奔走他乡,终因财力不济无奈返乡。快到江边的时候,他忽然看见路边的植物,摘下来一看,是一株万年青。他又听见纤夫拉纤的号子声,就催促徒弟赶紧扶他去看,可急匆匆赶到江边,却见江上空无一物。他怔怔的凝视良久,徒弟不明就里担心老师万念俱灰,不禁失声痛哭。李时珍问他,你怕我会死吗?说着呵呵笑起来,我死不了地,傻孩子,我们写书不是为了自己,我相信书早晚会刻出来的,一定会刻出来的。

之所以特别特别的喜欢,是因为江上空无一物。早年他凝视着逆水而行的船坚定着自己行医的信念,到了这个时候,他同样凝视着,但眼前却已不再有船。经历了那么多艰难把书写出来,又经历那么多艰难却没办法把书刻出来,江上没有船,没有纤夫,没有风浪,什么都没有了,他虽专注的凝视江上,却是失神,不由得叫人叹息世态炎凉,逼得他走投无路万念俱灰。徒弟担心的失声痛哭,反倒是他安慰起徒弟来,并乐观的坚信书一定会刻出来的。这样看,刚才他凝视江上,只是像失神,或者说只是一开始不见江上有船才失神,之后反倒有种因死而复生而升华的阔达。又怎么能说,江上没有船就是船已朽人已亡,怎么就不会是那人乘着船早已顺风顺水扬帆远去了呢?否极终会泰来。此时空空静静的江面,就成了一个新的开始,就成了李时珍的胸怀。而在这之前他采到那株万年青的寓意也更加意味深长了。

这带有深远和丰富意义的段落,让影片成为绝顶优秀的作品。

但这只是影片的一个闪光点,如果整体没有一个优美厚重的基调,又怎么能演奏出如此耀眼动人的华彩呢?

编剧好极了,表演好极了,服装化妆道具也好极了,导演更是好极了。赵丹对台词的把握,让我就在观影中一次胜过一次的感到李时珍的可爱和真实。

要说场场都分析,我倒是愿意,可就是时间不允许。只能说几个地方。

李时珍给同行老魏公正,证明是包家药铺抓错了药,就此得罪了包家。包乡绅气势汹汹的带着一伙人到李家兴师问罪,此时李时珍正在一户贫寒人家诊治病人,守护了一夜,他很疲乏,看到充足的阳光照进来,把手伸进阳光里,病人醒了,他赶紧询问病人的情况。家人来通告李时珍,包乡绅已经在李家吵闹不休,一定要见他。李时珍说走不开,就在家人多次催促中,他沉稳的继续诊治病人,叮嘱家属如何煎药,但一仔细看药方和药有出入,又是包家药铺弄错草药所致。这下李时珍来了火气,带着病人家属回家取药,并要会会包乡绅。

在赵丹的文章中,提到了这场戏中把手伸进阳光里的事情。创作本意是因为寒气太重,李时珍让阳光暖暖手,最后也说像是孩提时代的游戏,显现出李时珍纯洁的心田率真的情趣。我看影片时,把游戏放在首要了,还没想到取暖一层,故事的发展就不容我多想什么了。当李时珍把手伸进阳光中,一下就感到他的可爱。我想不止赵丹儿时如此游戏,很多人都是这样度过了奇妙的童年时光吧。我的第一反应之所以认为他是在游戏,是因为小时候也总这样玩。就算是现在,时常也会这样做。当手在明媚灿烂的阳光中变得像暗夜中的灯笼一样透明通红,我总会感到它们变小了许多,这时手也不像是手,更像是什么稀世珍宝,让人看不够。

这种心情放在这段戏中,我自然马上笑起李时珍,逮个空子就玩上了。但没过多久,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家人几经催促李时珍赶紧回家应对包乡绅的发难,而他不但不回家还安之若素的继续诊治病人。但一看到包家药铺又卖错了药,火气就来了。立刻动身回家为病人取药,也要跟包乡绅辩个黑白。

编剧好在于,对李时珍来说包家发难和为这贫寒人家诊治病人本来是两回事,他坚决不想让家务事耽误了病人诊治的时机,所以对家人的催促置之不理。就算在场的所有人,包括病人在内都觉得应该让李时珍赶紧回家,他都没有打算离开半步。可一发现药有错误,又是包家药铺的问题,他就立刻要回去,一是重新为病人抓药,二是跟包乡绅辩个黑白。就此,刚才互不相干的两件事,在一瞬间变成了一件事,都成了李时珍立即要办的紧急事件。戏剧冲突性在几经变化中,让故事变得丰富饱满,扣人心弦。既节省篇幅,戏剧效果又显著。可谓高超巧妙。

在人物塑造上,刚才还有心游戏,之后认真为病人诊治,心无旁骛,再后来情形一转他便不能压住胸中的怒火,之前几请不动,现在要主动出击了。短短的一段戏,表现出李时珍多角度的面貌,又因为之间的差异,更加突现出其身单方面的特征。互为证论的效果。

此处,在所有人的催促和担心中,李时珍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的沉稳被赵丹表现得特别得当,也非常有韵味。

再就是老年部分的李时珍,赵丹的台词让这个老人可敬中更加可亲可爱。

书已写成,一家人都很高兴。李时珍查看了一下,水火土金石,好好,一共多少卷?徒弟答,五十二卷,六十类。药呢?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新加进去的?三百七十四,单方是一千一百六十一!我没问你单方!全家听了哈哈笑——这几句对话编剧写得好。本来单方的数目也是要告诉观众的,但李时珍没还没主动问,徒弟就脱口而出了。这就可以表现出徒弟对书目内容已经烂熟于胸,而李时珍虽已鹤发银髯,但头脑还很敏捷。也活泼的表现出李时珍和徒弟亲密的关系。

接着,李时珍看着摆满案几的本草纲目,不禁感叹,这里边有多少古人的心血,我们给对正过来,给归了个总,留给后人好好的用吧!——单看纸面上这几句话,也不过是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之后的必然感慨,从剧情的发展上根本不在意外。但赵丹在说“留给后人好好的用吧”这句时,让李时珍变成了一个可爱的老小孩,好像完成的并不是震古烁今的壮举,没有丝毫气壮山河的口气和身姿,只是完成心愿的满足和甜蜜。

他看着老伴:为了这部书,你也跟着吃了不少苦啦……老伴百感交集,什么也没说,然后扶着李时珍:去歇歇去吧,啊?——这里并没有让李妻发感慨,表功劳,也没有给她特写镜头,甚至连正脸镜头没有。但不管是从编剧的处理,还是演员的表演,都非常能感染观众。糟糠之妻风雨同舟,得到了丈夫的关怀,这就是她最大的欣慰和满足,什么也不用说了。反过来还让丈夫去歇歇。表现出老夫妻相濡以沫的厚重情感。没有特写,正脸的镜头更能突现出李妻这个贤内助对丈夫默默的但从未间断过的支持。


李时珍给田二哥去信,要刊刻书目,但迟迟不来消息。他成天惦记这件事,半夜睡不着,披上棉衣,拿着油灯,找老伴商量。

丈夫推搡着熟睡的妻子:哎,哎,哎,你醒醒,醒醒……
妻子睡眼惺忪的坐起来:什么事啊?
丈夫:我托人带信给田二哥已经有好几个月了,怎么没来信啊?
妻子:哎呀,你看我刚睡着……
丈夫:你倒是还睡了么你……
妻子:你这么老不睡也不成啊,你要生病的。
丈夫瞥了妻子一眼。
妻子:田二哥不来信也许是不在南京了,也许出门了,生病啦?出了什么事啦?
丈夫:你看你想得倒全!
妻子:你问嘛,我就想嘛。
丈夫叫徒弟:庞宪!
妻子:你叫他干什么?
丈夫:我叫他到驿站看看有信么。
妻子:哎呀,天还没亮呢!
丈夫:鸡都叫了好几遍了,还没天亮。
丈夫继续叫徒弟:庞宪!
徒弟:什么事,老师?
丈夫:哦哦,没事,睡你的吧。
丈夫拿起油灯要回自己屋。
妻子:哎,真是越老学得个越烦呢!
丈夫:你看这么要紧的事她嫌我烦!

——这一段精彩得不得了,老两口的对话分外可爱,也非常生活化,具有真实感。赵丹的表演也好看极了。


等了许久,田二哥也不来信,在万般无奈之下,李时珍答应了包乡绅的提议,由包乡绅来帮助刊刻。包乡绅一口一个要办件好事的诚恳和荣幸,但谈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包乡绅自私自利的目的就暴露无遗。李时珍一看不对头,立即收回了书稿,拒绝了包乡绅的帮助。包乡绅走后,李时珍气得直运气,儿子劝慰父亲:爸爸,您不要着急,咱们再想别的办法。李时珍:这个老狐狸!他简直是要挖我的心啊!?

就这句“他简直是要挖我的心啊!?”的声调充满了一个老人的脆弱,这种脆弱带着一种在年轻人看来很滑稽的味道,但又能深切体会这位老人焦急愤恨的心情。这样的李时珍,真的是老了,不管是从体态上还是心理承受能力上,都已经彻底的老了,但他一生的夙愿还未能实现,顽强的精神力量就继续支撑着身体。观众会尊敬他,爱怜他,疼惜他,就像对待家中的老人一样,呵护着,迁就着并心烦着。

之后他又到案几前,看着自己一生的心血:我要把书刻出来!我一定要刻出来!不刻出来怎么成啊!——不刻出来怎么成啊,这句台词的语调,就跟上面那句“他简直是要挖我的心啊”一样,带着点老人滑稽的味道,可更多的是一种无力回天的心酸和无奈,焦急中带着孩子的娇嗔气。这株马上枯死的植物,你可不能用力碰触,要不然他会折断腰的,但枝头上还泛着油绿的嫩芽,因为这鲜稚的嫩芽更显得枝干的枯老,因为枝干的枯老更显得嫩芽的鲜稚。然而毕竟嫩芽长在枯枝上,有多少欣喜和希望都会淹化在即将失去生命的枯老中。怎么能不心酸,不流泪呢。


到了南京才知道,田二哥被朝廷抓去了,无奈之中李时珍决定自己花钱刻书。雨夜里,他急匆匆走出书铺,叫了徒弟,赶回客栈。一进门,一边甩去伞上的雨水,一边自言自语:一千六百两银子,一千六百两银子,我还要卖座房子……可我房子还没盖呢!说罢双手把伞扔到一旁,瘫软在椅子上。

这一句台词,还是延续之前剧情中的老小孩的状态,非常可爱,也非常让人心酸。尤其是双手把伞扔到一旁的动作,带着一位气脉已虚的老人感觉,自然可信还特别可爱。


三十年代,赵丹的表演有很强烈的舞台感,很多时候都做作不自然。45年之后,这种情况有了明显的改善,他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但我想,如果是表演现代剧,可以在生活中寻找依据,做到表演自然。但是古装剧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中国古代人的生活习惯和现代人很不相同,但也没什么现有的依据可以参考,只能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可能古代人的服装在其生活中,并没有太多的美感,也或者有,不管有没有,演员在表演的时候都要注意自己的身形动态,尽力的表现出韵味和美感来。其实这就又回到舞台感上去了,要有强力的归纳性和概括性才能做到这一点。然而这一点如果做过火,就失去了自然,做得不到位又没有美感。我想在这方面,赵丹也好,还是全体剧组的创作者们,一定都很下功夫来解决这个问题吧。总之,在这部影片中,赵丹的动作既有生活中的自然和谐,又有舞台感的优美韵味。例如李时珍申报朝廷修本草书目的提议一再遭拒,他又气又急的坐在石桩上,银髯老翁见状上前安慰,他终是忍不住胸中的愤怒,谴责阻碍正道的方士和朝廷。此段表演,尤其是身形上,赵丹有着非常明显的舞台效果,但此时此刻放到影片中效果是极好的,而且他的镜头感也极强,人物动作表现得张弛有力,意蕴绵长。

《李时珍》这部影片的镜头意识并没有什么超前性的创举,但整部影片不管是导演,编剧,摄影,剪辑,表演,化妆等等方面都浑然一体。而且单方面也都做得很精彩。

影片带着强烈的诗情,故事饱满,人物鲜活可爱。

认真比较的话,这部影片整体的方方面面不亚于黑泽明同时期的作品。这只能说明,当时的中国电影,在创作水平和自我特色上,都具有国际水准。只可惜后来有太多的原因阻碍了中国影片的发展和进步,不禁叹息。

2 ) 《李时珍》

记得小时候看过这部电影,仅存一些潦草的记忆。就是感觉影片很旧很旧,当时的观影感是枯燥的。童年的记忆还是《小鲤鱼跳龙门》,《鱼童》,《孙悟空大闹天空》看着有意思,热闹,欢快。前几天,再次翻看《李时珍》欢喜的欲罢不能。赵丹的儒雅的气质,超一流的演技真是膜拜。实在是好,仿佛不是在演戏,他就是李时珍,这就是一位演员的魅力。

在曼陀罗花的怀抱里醉了,就像是不堪酒量的孩子,陶醉,懵懂在自己的世界里。真是陶醉,我是想,当年李时珍肯定是醉了,醉在治病救人的世界里,医者仁心,这是个真真正正“仁”字,做事情永远比说事情要仁义。满口的叫嚣,我只盼着随着风,重味的口气尽快飘远,因为恶心。随着曼陀罗花的清香,让我沉浸在李时珍的“仁”字里,花香沁脾。

医者在过去,不曾被人重视。只是皇宫里道士们为皇上延年益寿,胡言乱语的炼丹之术才能得以推崇。真正的百姓曾几何时会受到重视,腐朽之气盛行。《本草纲目》的修订,让我真正知道医学是真正的循证医学,没有哪一个时期是固定不变的模式,遵循科学,重视文明发展才是一位医者本分之道。好看的外表千篇一律,富足的皮囊万里挑一。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3 ) 只谈票房,不讲艺术,让《李时珍》这样的电影绝迹了

十七年时期,能拍出《李时珍》这样一部写实的人物传记片实属难得。

在那个拨乱反正的年代,电影早已不是艺术,被各种指代取而代之,《李时珍》虽也不乏批评色彩,但整体上却不是以斗争为主。

《李时珍》开场的几幕画面颇具诗电影的风格,看起来意境优美、韵味绵长。

以纤夫拉船托物言志,寓意行医之艰难以及一生都要朝前走,不能有半点后退的想法,否则害人毁己。

随后镜头一转,表现手法由借景抒情转为现实主义,聚焦于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的前因后果,像纪录片一样将故事娓娓道来。

电影里,李时珍完成了造福后人的恢弘巨制,但在电影外,《李时珍》的诞生却没有想的那么容易。

编剧张慧剑的祖父以医术著称,他本人也习过中医,熟读中国医药史,对李时珍也有些研究,恰逢时机成熟便想把李时珍搬上银幕。

写好剧本后,得到了夏衍的支持,上影厂也指派第二代导演沈浮执导《李时珍》。

可找赵丹演李时珍时却被一口回绝,因为之前出演《武训传》被全国责备,赵丹对历史人物心有余悸,不敢轻易试错。

沈浮不厌其烦地请了数次,又向赵丹介绍李时珍,并告诉他夏衍都同意开拍,赵丹这才答应,看到剧本有不足又主动帮忙修改,一心投入到电影当中。

这份匠人精神让《李时珍》的优点很明显,映入眼帘的就是编剧技巧的高超,看似轻描淡写地勾勒,却能画出千沟万壑。

如片中李时珍正在给农妇看病,家里人告诉他包乡绅过来闹事让他过去一趟,李时珍并不理会,在他这里只有治病救人。

但因一味药不对,李时珍必须亲自回去取便回了家,顺便跟包乡绅据理力争,告诉他古书记载药物混乱的情况,并立志重修本草。

这个片段,李时珍一共完成了五件事。

给农妇取药,与包乡绅争辩,体现自己的医者父母心,下决心修本草,成了年轻人的榜样,庞宪决定拜他为师。

这五件事看似杂乱无章,但在编剧的巧妙搭配下汇集成一条承上启下,有完整因果关系的主线,足见编剧的能力。

还有一处是描述李时珍年纪大了,导演沈浮化繁为简。

李时珍、老魏、庞宪他们为修本草,跋山涉水到各地遍寻药材,在雪夜中,于一半山腰上的茅草屋中休憩。

这时的李时珍已经离家好多年了,衣服破了得自己缝,凑到煤油灯前穿针引线,可试了多次依旧没有成功。

这一个小小的动作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李时珍老了,视力不如当年了,二是表达李时珍的念家与妻子的辛苦。

好的导演总会在细节处见真章。

作为第二代导演,沈浮延续了第一代导演讲个好故事的特性,一直在扩充《难夫难妻》,让中国的故事片越来越好。

尽管在《李时珍》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还没有丢掉戏剧的拐杖,如电影中有不少戏曲的影子,服化道与配乐都来自戏曲。

但故事的节奏感却很舒服,以五幕剧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为依托,讲清楚了李时珍的所作所为和当时社会的好与坏。

李时珍为什么会从医?因为他科举屡不中,不是个当举人的料。

打小就喜欢医生,只因那时大夫地位低下,不被待见,所以父亲刻意让他干其他事,返家途中,被其坚定的意志打动才教他医术。

李时珍为什么要修本草?

因为看到包乡绅用错误的《本草书》治病,卖假药,导致不少人的病情加重,还连带牵连了救人的医生。

此事之后,李时珍又看了许多本草书,发现错漏百出,以前的本草已经不适应当下的环境,遂想修本草,兼济天下。

李时珍为什么选择自己修本草?因为朝廷靠不住,走了嘉靖,来了隆庆,各个都追求金丹玉露,将中医弃如敝履。

他治好了世子的病,被楚王委以重任,后调入太医院,博览医书,本以为碰到了志同道合之人,但他们却个个迂腐不堪。

李时珍难以忍受他们的不作为和统治者的昏庸,又有一颗悬壶济世的心,愤而辞官回乡,以一己之力实施这个庞大的计划。

幸而自己多年行医,好口碑口耳相传,每到一地,总有不少老百姓主动过来帮他,为他在悬崖上采药,跟他到深山老林里实地考察。

在此过程中,赵丹炉火纯青的演技撑起了电影的后半段。

其他人在表演时总会拿腔拿调,走位充满了舞台剧范儿,但赵丹的表演完全脱离了文明戏的痕迹,与电影融为一体。

李时珍年轻时的戏份,由于赵丹当时的年龄偏大,在诠释时难免有些违和,可到了中老年,赵丹的表演简直是叫人叹为观止。

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每一个举动,都丝丝入扣、入木三分,就好像真的李时珍站在观众面前,而非演员赵丹。

尤其是片尾他站在江边向远方望去的镜头,景别由远及近,从全景到近景,赵丹伫立在岸边,没说一句话,单看他的眼睛就是一出精彩的大戏。

这个结尾也与开头李时珍的父亲告诫他“学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前后呼应。

晚年的李时珍已经修好了《本草纲目》,但苦于难以刻字出版,与徒弟庞宪从南京回来后,李时珍先是发现了一株万年青,后看见江上有纤夫喊着号子在拉船。

但他的徒弟却告诉他江上空无一物,庞宪以为师父因《本草纲目》出版不了而难过,在旁边大哭起来,李时珍见状赶忙开导他,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一切。

其实,这一幕意味深长,是导演的有意为之。

李时珍发现万年青隐喻《本草纲目》终会流芳百世,李时珍幻视江上有纤夫拉船是指代新的开始。

纤夫拉船是苦难生活,如今纤夫不在,船也不见,表明艰难险阻都过去了,《本草纲目》肯定会出版,后人肯定会因此受益。

只可惜,在商业化肆意泛滥的当下,这种电影已经绝迹了。

没人愿意下苦功去打磨一部几乎不可能大卖的电影,大家观众的都是票房高了、低了,不会有人想谈艺术。

4 ) 赵丹的一生

赵丹在南通长大,父亲是地道的山东汉子,母亲是标准的扬州美人,赵丹身上也融合他们的特点,他长相俊俏,性格豪爽。由于自身的天赋和父亲的教诲,赵丹多才多艺,他会多种武艺,尤其擅长拳术;他的书画很好,在十几岁时就显露了惊人的天赋;他会弹吉它唱歌,歌声很迷人……其中赵丹最喜欢且最擅长的就是演戏。在中学里,他就与几个伙伴一起组成了“小小剧社”。16岁时,赵丹只身来到上海,三年后就加入了当时大名鼎鼎的明星影片公司,并很快当上男主角,成为明星公司的台柱。作为大明星的赵丹有无数的女性崇拜者,而当时电影圈里的分分合合也像家常便饭,赵丹却是出了名的专情。他鲜少有花边新闻,与太太叶露茜结婚后十分顾家,还负担起了叶家一大家子的生活重担。后来由于战争的爆发,他们因一个误会而被迫分开了,这成了赵丹一辈子的伤痛。几年后赵丹与黄宗英结婚,他们一起经历了解放战争和动乱年代的危险与痛苦。赵丹的一生充满着许许多多的起伏和坎坷。他两次入狱,共坐了十年牢。他得志时是红极一时的大明星,是受人敬仰的表演艺术家,失意时苦求不来一个拍电影的机会。直到去世时,赵丹已经有整整十五年没有拍过电影了,他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享年65岁。
SMG艺术人文频道将推出人物传记片《赵丹》,为上、中、下三集。于6月8日到6月12日每晚的21:30播出。

5 ) 赵丹倾注了心血

在家乡江南农村,行医,药房是和行善连在一起的。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从黄帝开始,经过扁鹊等无数医师,药师,他们历尽艰辛,收集秘方单方,亲自品尝验证,为治病救人作出光辉业绩,为医学药学付出了全部心血,李时珍就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为了纠正前人的某些错误,为了丰富完善医书药书,李时珍不畏强暴,不怕艰辛,深入到药农中,拜他们为师,和他们一起翻山涉水,采药做药;他行善行医,亲身验证,不盲目,不迷信,积累真知,历三十年的心血,完成了“本草纲目”这篇医药科学巨著。今天,我们为历史上有这样一个前人而感到骄傲。电影“李时珍”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创造性地记录复活了李时珍这样一个光辉形象,也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 这本电影,赵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可说,赵丹在这个形象上,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电影故事的时间跨度达三十多年,李时珍,从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到脚踏实地的壮年,再到老态龙钟的老年,当年的演艺界,除了赵丹,还有谁能演好这个角色?恐怕没有,即使能找出几个,与赵丹相比,还差一大截。赵丹非但表达出了李时珍的形象,交代清楚李时珍的经历,最根本的是把李时珍的那种不畏强暴,扶助弱小,与民同甘苦的气质完整的丝毫不遗留地表演了出来。这恐怕与他到那时为止的自身经历有点联系:他最早与周璇合作的“马路天使”使他一下成为偶像级的演员,受共产党委派去到新疆却被军阀关在牢里多年,新中国成立了想应“为人民服务”而拍了影片“武训传”,却受到严厉的批判,过后,与白杨合作拍了“为了和平”,出演戏中的教授,又重新站了起来。总之,在赵丹主演的所有电影中,可说这部“李时珍”最精彩。 这部电影的拍摄,还得到当年的广大药农的大力支持。听说过这么一段趣事:影片为了表现药农如何在身上绑了绳子从悬崖顶上放下去到绝壁上去采药,打算用一个假人,因只需远远的拍出那个景象就可以。谁知,外景地的药农知道了,无论如何不答应,他们说,这样拍是对他们祖师爷李时珍的不恭。摄制组无法,只得请药农当群众演员,真实地从悬崖顶上放下去。整个影片中,导演手法极为高超,场务配合默契到位。有这样一个画面极其精彩:影片开始不久,李时珍乘船回家。当船在大江上疾驶,李时珍站到船头,望着水流滚滚的远方...画面很美,也意味着李时珍的前途将是无限广阔又充满风浪。

6 ) 李时珍是任何职业的典范

李时珍——本草医药千余年,书中诟病颇甚多。三十载铸写纲目,一生逆流照丹心。
如今三十年是河东或是河西,而李时珍的三十年却是一本万世书籍;走自己的让别人去说往往到后来变成了走别人的路让自己去说;一年干好几件、甚至好几十件大事的太多了,古时十年磨一剑,当今一剑磨十分钟!!

7 ) 不完美的赵丹

《马路天使》《十字街头》《乌鸦与麻雀》这三部影片,是赵丹最成功的表演。他把市井小人物演绎得淋漓尽致,以乐观面对艰辛,以狡黠战胜敌人。 也许这三个角色太成功了,限制了赵丹在表演方面的进步。事实上,这三个影片中的角色,如出一辙,非常雷同。大约从1930年代开始,赵丹的表演,就永远脱不掉上海弄堂的本色了。 林则徐这个角色,虽然绝大多数观众非常认可,但这些认可既基于当年的无从比较,也基于明显的明星效应。本片中的林则徐,不像高级官员,更像街头的混混儿。或者说,这个林则徐包含了明显的滑稽。桌子上摆的水果被拿起来吃掉,只有赵丹有这个胆子,而且导演也不阻止,这可能是中国电影的唯一。 赵丹的扮相,在每部影片中都是非常成功的,很符合观众心目中的期望。赵丹闪烁的大眼睛,适合塑造正面人物,当然化妆师也帮了很大的忙。 赵丹表演上的最大缺点,是对白。他一念台词,就暴露出市井腔调。他几乎不能表演出严肃的腔调,更不可能通过腔调表现复杂的感情。而且,他的台词经常吐字不清晰。林则徐这样的大人物,说出的话没有力量,甚至还有一些滑稽。 赵丹对表情的控制,比腔调稍好一些,而驾轻驭熟的表情,只限于明显开心、强烈愤怒、突然惊恐这三种,其他的情感就差多了。 赵丹的肢体动作,也有明显的缺点。对于手和胳膊,他几乎不能驾驭。只要一动,就是快起快落,频率很快,幅度很大。严重失败的表演,是老年李时珍,快速而灵巧的动作,更像孙悟空。 当然,瑕不掩瑜,人世间从来就没有完美的演员。赵丹的缺点,不妨碍他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8 ) 很轻松的一部人物故事片

这个电影,简直了,既正经,又幽默,既古老,又很潮。人物刻画中正平和,服化道也做的很棒。 剧中李时珍管自己父亲不叫父亲,也不叫爹,阿翁什么的,居然叫“爸爸”,我这上网一查,还真有明朝就叫“爸爸”的: 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撰《正字通》记载: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字作“爸”字。 如果你在爱奇艺看的话,一定记得要打开弹幕,有一种古今联动,普天同乐的感觉。这部1956年拍的电影,豆瓣上算我居然只有7个影评,大家快去看完写评语吧。

短评

从古琴的配乐、田园的布景、国画的构图、朴素的服装、生活的礼仪方面来看,如果排除了政治意识的干扰,这就是真正中国式的电影!

6分钟前
  • 盲聋哑
  • 还行

1956年的中国电影,没有革命口号,纯粹得不像是一部中国电影。李时珍,这也是中国人啊!了不起!身似逆行船,心比金石坚。难得看到如此令我感动的片。

10分钟前
  • BruceH
  • 力荐

在老上海电影人拍什么都错的那几年,沈浮和赵丹重新回到孤岛时期的古装传记片传统,看似和当时的大环境完全脱节,实际上借李时珍与体制顽强拮抗的一生,完成了十七年电影中最迂回但也最辛辣的政治批判:从趋炎附势的豪强,到迂腐冥顽的官场,再到黑白颠倒的道教方士,最终直指不顾民生福祉、一心追求长生不朽的统治者。即便所谓的借古讽今不是影片本意,但无意识的讽喻对照还是颇耐人寻味地流淌在影片的潜文本表达中,就像影片中皇室对出版自由的管制,何尝不是当时电影人境遇的真实写照。在逆流中负重前行,李时珍和赵丹的人生也合流了。

15分钟前
  • 小田切梨
  • 推荐

借名医历尽艰难险阻赔上人命重修朝廷医药圣典一事实际想说【你们管文艺管得太宽了!】配乐很美很古朴

16分钟前
  • Eden's Curve
  • 还行

党大可不必领导怎么种田、怎么做板凳、怎么裁裤子、怎么炒菜,大可不必领导作家怎么写文章、演员怎么演戏。文艺,是文艺家自己的事,如果党管文艺管得太具体,文艺就没有希望,就完蛋了

21分钟前
  • Quella
  • 推荐

逆流曲折救世的这些人心血巨著

25分钟前
  • roucy猫与风太
  • 力荐

李时珍医术高明,群众基础好,后边要自己编书,各地群众献方献药太医院领导为炼丹派,为的是讨好上头,多次上书没用,真替他着急好不容易成书,眼睛瞎了,却被骗了书稿整体偏向于人,给妻子写信,朝廷里受排挤,音乐服装道具都很贴切

29分钟前
  • 周扒皮
  • 推荐

画质惨

33分钟前
  • Connie
  • 推荐

本来只是不停的觉得“李大夫长得过于好看了”,好看到影响看剧情。可是看到后面真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演技,耄耋之年完全不出戏,根本看不出是个青年人演的。原来竟是这样一个结局。这些先贤们都有种飞蛾扑火般的热忱。

34分钟前
  • 春三十
  • 推荐

三十余载,历尽艰苦,著书不易,传播更难。或许存在所谓“管的太多”的时代影射,但也应注意到鲜明的人民史观:踊跃支持李时珍重修本草的是劳动人民而非达官显贵。三星半。

35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新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赵丹演技的黄金时代

38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是古人传记的黄金年代,前者兼具古风诗性和戏剧的纯真

41分钟前
  • 齐柏林马车
  • 推荐

赵丹在十七年时期演的所有角色,几乎是相似的理想主义者。而这却反而成为他自己人生的写照:一辈子两度遭遇五年冤狱,1980年在生命最后还希望能重新出山,演那些没演过的角色的人生,可惜时间不允许了。有台词的部分当然很舞台,贵在没有台词的表演,细腻而深刻。尽管因为时代原因而不得不拍一种“人民”(民粹)感十足的传记片。但本片的结尾是最最精彩的了,也像《聂耳》和《林则徐》的结尾,走向生命终结时的希望,真真成了戏里戏外的境遇。而将“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人民”仅仅作为诗意的意象,而非作为“主要角色”,估计是本片也无法躲过被否定的原因了。

42分钟前
  • 木矛木心
  • 推荐

就是这样

46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7/10。声画结合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开端江面上纤夫逆流苦行,费力喊着号子拖拽着大船,铺垫了李时珍的逆境成才,结尾无法将书刻出的李时珍抑郁返乡,再次听见号子声却只见江面,他惆怅望着将追求真理的精神升华,镜语在批判道家一段登峰造极:李时珍一行人找到曼陀罗草时,阳光散落花草倒影摇曳,躺在自然风光中闭眼闻着芳香,全景镜头表现《礼记》即将完成的安慰之心,当朋友与道士争夺《礼记》被摔下山崖,仰拍峭壁上的苍松劲柏再俯拍瀑布倾泻而下的奔腾之势,将情势的紧张和对异教邪说的愤慨表现出来;人物刻画主要强调劳苦大众的阶级属性,行医乡里,推让不过穷人留下的南瓜,百姓热情请他吃饭做客,孩童围着他嬉戏或为母请医,采药寻方离不开贫苦大众的扶持相助,信八股信仙丹不求科学的封建势力成为阻碍思想解放的批斗对象,政治阐释大过艺术性。

4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以前看过报道,历次运动终于中招的赵丹,把压抑许久的情绪都放在了这部戏中,如今看来不假

49分钟前
  • 邻舍的老花猫
  • 推荐

几次泪目——老电影的独特魅力、演员们的精湛表演、李时珍穷尽一生追求医学造福人类的不朽志愿 先生千古

54分钟前
  • 李狐狸
  • 推荐

李时珍准备重修本草,最初一直寄希望于朝廷,进了太医院屡次进谏都没用。最后破釜沉舟,觉得自己修。结果得到了八方支援,有送书的,有送药的,有送药方的。有些事就这样,只能自己干。

58分钟前
  • 过客
  • 力荐

這部56年的片子,已經能看出大煉鋼鐵時候的個人英雄主義的苗頭了。。階級詫異與階級情誼明顯。這些,都是汪暉所指的“political”。。不僅如此,這一時期宗教的形象都是封建的,反人民的形象。。關於後者,不知道有人研究沒有。。

59分钟前
  • 耕石
  • 还行

剧情难免有1950年代强加的“反封建”说教痕迹;然而这不是想象中的中医宣传片或好人好事传记片,是伟大的中国文化电影啊!是影像诗啊!服化道、配乐、演员神采,无一不是大明风物复生!快看哭了!

1小时前
  • Chambord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