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虎生风、炯炯有神的老电影。土改是要“分”,分田分牲口分东西,分给谁、怎么分很复杂。由此展开一个小村庄里的人性百态和诸多小人物的过往遭际。其中的一波三折都有恰到好处的情节推动,因故事丰满而一气呵成。工作队长说“只有群众自己打下的江山才能守得住、坐得牢”,赵光腚牺牲时说“要守住咱们穷人的天下”。之后队长重返前线去打击“蒋介石反动派”。他是这个群像故事里的核心,如果他没有牺牲,接下来他的个人史会如何被续写呢?原著小说非常强大,其中的人物有骑墙观望的、砸碎锁链争取全世界的、小算盘天天打的、胆小怕事又渴望分一杯羹的、一腔热血却被家人拖后腿的……一个生动鲜活的中国农村。现实主义魅力无穷,当时的与时俱进在今天看自有其独特价值。
当代人们讨厌斗争,甚至于非常不喜欢斗争。但凡提及斗争领域,大家的态度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批判,然而斗争真的是我们拒绝就能不存在吗?显然不是。很多人对于斗争的意识永远停留在建国初期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刚刚从战争中走出,百废待兴,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表面上的斗争(战争)结束了,但是深层次的斗争才刚刚开始。在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当中,这种斗争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暴风骤雨》改编自同名小说,故事讲述的是建国初期的东北某农村,我党的工作组进驻到这个村落,对于这个村落开展了一系列的土改工作,然而现实工作并不如想象的那般顺利,土改队在一开始进入到村里就遇到了难题。村民们碍于地主长久以来的霸凌,对于土改工作普遍缺乏信心。而工作组的信心在一开始就受挫,如何展开工作,如何让村民们自我觉醒,这是土改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暴风骤雨》通过这个简单却复杂的工作为我们展示了在解放后,在建国初期我国的执政党所面临的难题以及他们解决难题的方式,同时为我们展示了土改工作面临的难题以及地主反动派的本来面目,最终,前途是光明的,道路却是曲折的,在曲折的道路上总谁有人失去信心,但最终当人们坚持到最后的时候,就会发现,原来我们距离成功只差了一点点。
即使我们采用当下的眼光来看,《暴风骤雨》依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影片。本片一针见血的为我们指出来了民众们被反动派蒙蔽了双眼之后的现状。反动派地主在村里根深蒂固,因为在这之前没有任何人能撼动他的地位,也没有任何人敢于对他的地位发起挑战。因为之前的斗争都失败了,所以当民众们再一次面临选择的时候,心里难免会有所动摇。这不能说是民众们愚昧无知,只因为他们失败的次数多了,信心也就被磨得差不多了。
而我党的工作队的主要作用,一方面是跟地主反动派做明面上的直接斗争,另一方面则是帮助民众们重新获得敢于斗争的信心,我们可不能小看这样的信心。当民众们觉醒之后,当民众们的信心获得之后,战斗力会有很大的提升,而这提升的重点在于让民众们意识到,自己的斗争为的是什么。
本片中的设定很有意思,民众们一开始对于我党的工作队跟地主反动派之间是一种隔山观虎斗的感觉,谁赢他们才会帮谁,然而后来,真正等他们觉悟了之后,这种现象也就不存在了。因为他们都知道,这场斗争之中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与反动派抗衡。而民众们从一开始的旁观者变成了真正的参与者,而参与者的力量汇集在一起就会产生难以想象的结果。本片的结果就是斗争胜利了,从来没有胜利过的斗争胜利了。
因为民众们不再是旁观者,也不再意识到与地主反动派的斗争是我党的事情,而是决定站出来反抗,决定站出来抱团,决定站出来捍卫自己的胜利果实。这才是民众觉醒的基础。
我党向来重视群众工作,而我党在群众工作中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将群众们的热情调动起来,而是要让群众们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自己的权益如何保护,自己如何才能获得斗争的胜利,自己如何才能保护好胜利的果实。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深入思考的。
回到最初的问题上来,究竟什么才是斗争,我们所理解的斗争大都是战争或者建国初期的那些明面上的斗争,而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斗争早就改变了自己的原有的样貌,我们所理解的从正面战场上的斗争早就转移到了地下,转移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渗透并不是某一个节点才开始的,而是从一开始就被埋下了隐患的种子,只不过到了某一个节点最终生根发芽了而已。
我们所厌倦或者说厌恶的斗争并不是我方发起的,而是那些卑劣的人们不愿意坦然接受失败,不愿意自己搜刮而来的财富被分配给被剥削被压迫的民众而产生的。他们并没有走远,他们就混在我们周围。
大多数人都愿意看到岁月静好,都不愿意看到各种各样的压力的来袭,但是这并不是我们就能决定的,从来美好的生活都只是一种小概率事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岁月静好并不是因为这个世界很美好,而是因为我们生在了一个美好的国家。守卫着这个国家的美好应该是每一个向往美好的人的责任,我们应该保卫自己得之不易的美好,而不是当作一个旁观者。
《暴风骤雨》教会我们的现在看来一点都不过时,没人愿意在黑暗中前行,但当一群人都这样想且这样去做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孤单,即使在黑暗里,也会有一束光指引前行。斗争从未走远,我们要有自己的根。
……
你好,再见
很求真客观的纪录片了,,受访者的话真是赤裸裸揭露了权威是如何制造阶级对立,以意识形态和暴力相结合发动群众搞斗争土改(46.47年开始)的历史.... “他跟地主拼命啊,一个他受剥削,一个怕地主报复” “这个农民起来拼命的话,可怕啊,又让他起来,又怕出事,难!” “都听群众的,群众说毙就毙” “政治上和经济上翻身的农民,积极参加解放战争...”
通俗情节剧,农村土改风暴,建立贫农与地主间的二元对立。意识形态教育在回望过去历史风云中,彰显党所领导的工农革命是有着强大的合法性和历史进步意义。
只记得赵光腚了。(补记)
不了解中国过去积贫积弱的历史,就不能理解中国大陆为什么会被赤化
如果天下真的属于穷人,又何谈保住呢?
谢铁骊
不信你就等着瞧,哪个兔崽子要想和六爷过不去,就等咱家世元和中央军过来,一块跟他算总账!
中国电影史:农民,土地,革命,政治。宏达主题的深刻思索。影片生活面开阔,矛盾冲突尖锐,人物刻画细腻,场景气氛营造的突出。
在角色塑造上采取与民国时期的中国“左翼”电影相同的策略: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角色样板,同时尽可能摒弃对于人物复杂内心的探索。阴险狡诈的韩老六及其油腻的妻子,而正面人物则无一不是浓眉大眼的“伟光正”形象,单一化的脸谱角色近乎是“十七年”电影的共有病症,考虑到观影群体的总体文化素养,如此般的角色择取并非最大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电影人对苏联电影的一种回应,然而无处不透露出虚假痕迹的布景以及僵硬的舞台腔才是最损害影片的元素,唯有的革命诗意也在这些元素的折损下消失殆尽。但此片也成功激起了全中国农民群众的“土改”热情,使“土改”运动在中国大地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从政治宣传的角度考察,此片确是成功之作。2022.12.15
这比小丑更好,无论是戏剧冲突还是对社会政治的刻画以及群像的描写。
高寶城、趙子岳本色出演最牛。
老乡们,现在,你们的土地还好吗?
土改三步走:诉苦会、斗地主、分土地。元宝镇是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电视剧《闯关东》也用过这个地名。影片不完全是口号宣传,有许多微妙的细节都在还原当时的事实,诸如初期开会没人认真听、划分成分时农民的遮掩顾虑、集体抓地主半路有农民偷偷溜走。从情感渲染上,诉苦会是能切中时代环境,使广大观众感同身受。积极份子牺牲时的镜头剪辑也有些诗意化处理。同时也埋下些隐忧,如同《亮剑》一样只拍出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只能停留在文字中无法搬上银幕。
周立波原著,斗地主
以赵光腚牺牲作结,只拍了原著的上部,如果把下部的分马分田参军等内容也拍上就好了。
地主的压迫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形成压榨与解放的对比。农民阶层存在的小农视角、意识问题和能够反抗的力量都有呈现。正反派的塑造很鲜明,倒是没有什么中间人,只有对农民摇摆心理的批判。其实农民恐惧地主收回土地也源自自身的局限,就共产党要做到的让他们自身觉醒这件事来看,并没有体现出这个过程,只有结果。
两星半;周立波的原著就是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主旋律作品,电影也沿袭了这一特点,抛开意识形态不论,镜头运用是流畅的,但有的地方表现得很生硬,比如赵玉林的牺牲片段和萧祥眼睛上的高光,表现手法上还是简单了些、煽情了点
值得一看。我们看法国新浪潮,看意大利现实主义,不能脱离本土,人家电影手法是高明,但论到根儿上,我们是各自有根。
故事沉闷,看这个片子需要极大的耐心。所谓jieji斗争,就是挑动一派人斗另一派人,自己从中渔利,这是一种很阴毒的做法,即使是家庭成员,谁和谁都可能有矛盾,然后就借机挑起斗争来兵戎相见,狗娘养的理论。
新中国电影尽管情节,剪辑,艺术水准都磕磕绊绊(水华导演的除外),有很多毛病和不成熟的地方,却有一股冲破画面的昂扬的朝气,一份只属于新中国的少年气象,这种气象背后,是一种强大的主体意识,脚踏实地的知道我是谁。电影制作于度荒年代,通过回顾历史来印证政权的合法性(“保住我们穷人的江山”)动员和凝聚遭遇物资匮乏与经济危机的全国人民。那些看过蒋樾的纪录片以后就把这部电影当做“谎言”“宣传”的蠢货,就继续做一个蠢货吧。
伟大!光荣!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