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宁可过,也不要“不及”
鉴于我很喜欢Tim Burton,所以想当然我不介意疯狂的故事,暗黑的气息,夸张的表演,诸如此类的东西。Terry Gilliam曾经也是我眼中的一位好同学,因为他有一种近乎发癫的想像力,《12只猴子》一直都在我的“最爱”名单上,当然还有那部Getting Gilliam。其实我一直很像问TG同学一个问题——侬是达利的粉伐?当然导演不像演员,我可以想办法透过网络查到Johnny Depp喜不喜欢吃青椒,却没法从导演的个人资料上知道他是不是着迷于超现实主义。但是看过本片后,我自己在心里写了个大大的“是”字。
除了达利派的艺术品外,这部作品还同时让我想起了一本书——《爱丽丝漫游仙境》,和一部电影——(默默戴好安全帽,穿好防弹背心)《无极》。
想到《爱丽丝漫游仙境》是因为它同这部电影一样,情节之间毫无逻辑可言,可是爱丽丝还有那只贯穿始终的看怀表的兔子来推着她拉着她引诱着她经历过一个个荒唐而有趣的故事,喝下会变大会变小的药,遇到抽水烟袋的毛毛虫,还有扑克牌女王,梦境尽管疯狂毫无逻辑可言,却有一致性,至少好奇、勇敢而善良的爱丽丝的形象被读者认知且记住了。
然而在这部电影中,没有任何一个人物的形象是清晰的。
Parnassu博士吧,你该说他什么好呢?一个爱打赌的和尚,因为坠入了爱河就和魔鬼用未来的子女交换自己的青春,口口声声要救自己的女儿,却在最后一刻选择喝到烂醉如泥来逃避……Valentina吧,这个名字是“强壮”与“活力”的意思,可惜这个小姑娘非但命运多舛,而且根本也无意去争取自己的命运,你说她爱Tony吧我看不出来,她爱她爸爸吧,似乎也不是(至少离开后没有再去找过他)……
Anton的面目还清晰点,当然他爱Valentia,不说出来可以解释为“害羞”,就是个性实在幼稚。Tony倒是唯一可接受的角色了,因为他有三张脸,这可以合理解释他对Valentina的三心二意,对Parnassu的欺骗,却同时也做了些好事(至少有帮Parnassu赢得几个灵魂)
人物形象模糊的电影一般都是牺牲了塑造人物的时间来成全情节。但如前文所讲,本片根本不算有“情节”。尽管设定得很有点浮士德的味道,过程却毫无激荡起伏而言,有很多细节——比如Valentina脚上的链子——都交待得不清不楚。还有老爷子Parnassu的前尘往事有一搭没一搭的乱入,活像在听醉汉讲故事。这可能算是一种风格,就是我个人接受不了这种杂乱无章。
想到《无极》是因为本片有很多存心安排的笑点——比如Parnassu叫Tony戴上个怪帽子,装模作样地“感知”他的名字,而Tonny手上还拿着Valentina叫他拔毛的死鸡——不过影院内没人发笑(说明不是我的笑点问题)。而《无极》则是从头到尾一本正经,观众却觉得伊是成心在讲冷笑话。“想玩幽默而观众不笑”和“想装酷而观众发笑”其实是一样的有问题。而且两部电影都有个“超现实”的设置,不过这点怎么说呢,中国有武侠电影的传统,再加上那些BT情节本身是设定在现实中发生的,所以《无极》那个样子你不晓得他到底应该算是“创意独特”呢还是“造型雷人”。而外国呢,顶多就有格林童话,而且好歹有面“镜子”挡一挡,说明了镜子后面进行的是“欲望选择题”,所以怎么折腾也可以用“想像的世界无极限”这样带过去。不过就是,既然已经是想像了,既然已经没有极限了,既然已经用这样夸张的颜色,和童话里才会出现的情境了,为什么不索性再夸张一点?索性再想得over一点?索性再疯癫一点?
于是这个问题是我问过《无极》的,这里要再拿出来问TG同学——都已经这样了,你何不索性做到底呢?伦敦、大篷车、魔鬼的赌约,都已经是这样的故事,你干嘛把它弄成删节版的《格林童话》,而不干脆就叫大家看原版的呢?——如果是用2D做那些场景还可以叫“别有新意”,用3D做什么做不出来啊!这就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想法问题了。
我本来是冲着JD去的,结果丫只露面了大概5分钟,而且从某个角度来看,他跟Heath Ledger长得真像啊~~~就是那口口音蹿出来郁闷了点(为什么Tony换脸之余连口音都要换成美式的呃……)而除了原版Tony之外戏份最多的Tony居然是Colin Farrel,为神马这究竟是为神马l啊啊啊(我对这位同学的颜有生理性抵触)!
表演舞台剧化这个嘛我想是导演故意叫演员尽量演得歇斯底里,不按常理出牌的。不过这也是卡在半当中间——比一般的电影表演当然是戏剧化了很多,完全的不自然,但比真正的舞台剧又还差着那么一口气,还不够夸张。TG同学的资料里写他是英国人(皱眉,我一直当他是美国人),那没吃过猪肉也应该看过不少猪跑了吧,从小耳濡目染,真的要导着“类舞台剧”的话,水平不应该止有这样吧。
2 ) 选择。
1.其实从警察那儿开始,以后的选择就亦正亦邪了。甚至,某种程度上,魔鬼的选择可能更本性、更勇敢、更自由[比如lily最后的选择]。现实里也是如此,很多选择,无所谓好坏对错。我们永远没办法用简单的是非道德来评判丰富多元的人性,更无法预知每个选择带来的后果。或许正是这种无法预知,才让生活变得有颜色吧。重要的是,不管选择什么,都要懂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2.其实神和人一样。都有缺陷。会迷失在自己制造的游戏里。
愿能正视它。
愿不惧怕。不羞愧。
愿所有人都能选择自己真正想要选择的选择。
死而无憾。
3.片子稍稍嫌乱。有堆砌元素的倾向。
3 ) 选择是原罪
在很多宗教的教义里都有原罪这个说法。撇开教义这种玄之又玄的前提,如果仅仅把这个问题简化为一种错误的话,我们的错误也许会有各种原因,但是直接原因几乎都只有一个,那就是选择。电影结尾处帕纳萨斯博士近乎如愿以偿地输掉了赌约,但他似乎非常幸福:“我终于可以不要选择了”。他匍匐于地,他却如释重负。
在人类所有的欲望内“永生”即便不是永远的第一位,也起码不会被挤出五百强。长生不死,然后才是长生不老,然后才是发觉这一切付出的代价是不可逆转。帕纳萨斯博士的第一次选择让他获得了永生,第二次选择让他返老还童拥有了爱情,正当他觉得这种幸福都可以永远的时候,魔鬼提出了他的代价。但是直到付出代价前的最后一刻,他所思索的不过就是如何去找替死鬼,而让他的幸福不至于打折扣或者说是黄粱一梦。可惜,所有的代价只能自己来偿还。他知道选择的可怕,却还是不得不走向可怕的深处。
这个时候出现的倒吊男Tony既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欺骗。停滞不前的狩猎灵魂计划变得出乎意料的顺利,当一个个女人就像浴火重生般丢弃着名牌服饰,街边的魔鬼和博士抛着媚眼:四个了,还差一个就可以了。童话里总是有这么还差一个。还差一天就行了,还差一个房间没有打开,还差一个箱子没有被发现,然后,总会就缺这么一口气,因为这个骗子tony不仅仅拥有唯一的一张脸。于是教授开始发现,那个在街角的魔鬼从来并不是另外一个人,恰恰就是他自己。
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看点在于由于本片主演希斯·莱杰在拍摄过程中意外去世,约翰尼·德普、裘德·洛和柯林·法瑞尔完全免费出演了他的三次梦境。这种近乎残酷的“意外”却让我们把这个纷乱的心绪看得更为通透明白。不同的心理层次,不同的视角,tony这个一般人看不透的骗子却像一只被牢牢钉在显微镜隔离片上的青蛙:每一次的心理纠结,每一次的欲望舒展,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而他都恍然不知。他原来是那么的巧舌如簧,他原来在乎的是什么,他得知也许可以逃脱惩罚是如此兴高采烈,他最初梦想的是那么璀璨晶莹。我们看着他丑态百出,直到忽然意识到他和我们是如此相似。他肆无忌惮地选择,直到他从被暗示到被直接抽耳光:他每一次明智的选择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甚至连自欺欺人都需要喝醉了才能骗过自己。教授最后欺骗了他,但那种欺骗何尝不是一种选择,一种近似救赎的选择。
作为赌注,美丽魅惑的瓦伦蒂娜追求的就比较简单。如莫里哀所说:女人所求的不过就是有人爱她。当然,然后就是有一个不错的客厅,有一张豪华的沙发,小孩穿的衣服昂贵而且得体。而在这之前,她先要幻想着从天而降一个白马王子,然后这个王子可以带来欧元,名牌包包和狐皮围脖。她觉得他简直无所不能,在他出现之前一直让整个马戏团绞尽脑汁的困窘显得多么不值一提。然后她发觉他是个骗子,她被他一拳打翻在地,然后她回到了青梅竹马的穷恋人身边,幸福美满。话说其实这个结局我觉得和希斯·莱杰去世有莫大关系,也许导演和女主角都不觉得柯林·法瑞尔足以让这个骗局继续下去。据说所有的爱情都是骗局,只不过技术高超的骗子可以骗足一生一世,显然法瑞尔不是。是因为他长得还是不够帅吗?她选择总是很快,因为她很怕静下心里就会失去选择的勇气,甚至是体力。
那个最终获得幸福的男二号在哪里?记得还是看《冰山上的来客》的时候我就一直琢磨:没有不幸的人生是多么乏味。之前没有外来者的时候,两个人窝在破旧的车厢里也没有多少如胶似漆,但是似乎可以这么水到渠成的烂在一起,发酵在一起。可是生活的河流总是慈悲地泛起了浪花。相对于不会变魔术,不会耍道具的新来者,小男孩开始是自信而骄傲的。可是他慢慢发觉事情变得不妙,这个刚出现还奄奄一息的男人根本不在乎了解他熟悉的世界,而是带来很多陌生的东西。他开始着急,他开始试着也跟上变化的脚步,这时候他才发觉这根本不是速度的问题,而是方向上就是南辕北辙。而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他意外发现对方是一个骗子。如果说倒吊客是我们欲望的具象,那么这个小男孩根本就是我们自己:庸庸碌碌,希望所有的改变都只是一个骗局。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在习惯的生活里发酵腐烂,我们可以遮住自己的眼睛而推论外面的世界时不存在的。因为我们害怕的不是失败,而是选择。
最后出现的人是侏儒。男人是对长度特别敏感的一种动物,可以理直气壮说出来的便是身高。所以所有的马戏团一定会有一个侏儒。其实每个光怪陆离的马戏团都是一个很可怕的地方,因为他让人对变形夸张的东西变得麻木不仁。侏儒就是其中特别奇怪的一个存在,他的所有比例都是失调的,可是却是在马戏团里最理所当然的存在。譬如本片里其实只有侏儒从头到尾是清醒的,这种清醒程度不仅超过饱学的僧侣,甚至超过无恶不作的魔鬼。可是他根本没有机会或者说资格选择,而我们会觉得惊诧吗?我们只会觉得理所当然。
最初的亚当和夏娃因为选择被逐出了伊甸园,然后因为更多的选择而无家可归。奇妙博士的幻境给以我们一次次选择的机会,可是我们除了一事无成和黄粱一梦又怎么可能做出新的选择?选择是一种原罪,选择是没有归程的车票。我们只能兴高采烈这只是一部电影,而不去深想,或者说不再选择。
4 ) 影片隐喻很多元 让我思路很混乱
1.倒吊人
塔罗牌的一张,本人没研究过,简单查了查资料,其寓意大致是“放弃挣扎,观察世界和自己,然后顺势而为”。
Tony吊着出现在桥上,被救起时天降大雨,老爹说他是天启。这个多面人能言善辩,劝服力十足,有四张脸孔,在不同时刻展现,是推进剧情的行动元。可以说是体现整部影片的中心思想。
2.时间点
假设故事的现实世界是2011年,那么老爹所谓“我活了一千岁”,那么当老爹讲经的时候应该是1011年,恰是中世纪的“中期”,十字军东征前夜,人类即将启蒙前的一个时期。
老爹的女儿16岁,老爹的女人怀孕是在60岁,所以老爹遇见爱人是在1935年,一战与二战之间,人类正处于被科技合理性冲昏头脑的时期。
老爹女儿出生在1985年,美国告别经济危机、荒诞情节及幻灭思潮,大众传播盛行,个人电脑与网络传播即将诞生的时期。
Tony的慈善机构颁奖,出现了轮椅总统,当是罗斯福无疑,那么这个时间是在1933年至1945年。为啥会把剧情高潮设置在出现这个时间我就不知道了。
3.符号与隐喻
简单罗列如下:
关于世界——大雪纷飞的世界某处,大象驮着万仞高山,类似于印度人的宇宙运行观。
关于灵魂——Tony和女主角乘坐的小船船头,有一个类似于埃及胡狼头(灵魂护送者、审判者)
关于命运——选择即命运,第一个入镜子者(醉鬼)选择了喝酒,于是灭亡(complete destruction),第二轮竞赛中的四个入镜女子亲历灵魂和原欲,从镜子中出来后如蒙洗礼,抛弃了财物,接下来的生命将是真正意义的向死而生(Being-towards-death)。
丝袜警察舞——光怪陆离、性别趋同的世界(由大众传媒导致)。
酒——人类最高贵的理性之毁灭。
老爹对女主角的爱——强加的爱如同桎梏,捆绑人性的自由与灵魂。
老爹——带有神性(某种意义上强加的)的爱、平和、美好、高尚、责任等,这种过于博大的爱对人性反而是束缚。
爱女主角的少年——自由而青春的爱。
老爹的死对头(抽烟的黑衣男)——与老爹相反,魔鬼。
侏儒——马戏团的必备元素,外貌丑陋却对世界洞若观火。
Tony额头的符号——这个我真看不懂,但结合剧情看是黑魔法的印记。
还有很多写不完,但每个镜头基本都有隐喻。
4.异化
在国外早已式微的西马重要命题,讲的是人发明出来的东西反过来奴役了人本身,使人类失去主体性。我最近是简单看了一些西马的,所以看东西总认为是文化批判,我还是觉得(也只能看出)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在说人类耽于物质之乐,纯粹异化,生而纯净(少年误入镜子中出现的世界),却带着暴力和破坏(理性之外的东西),最终无往不生存于邪恶念想之中,在充满商业广告、政治宣传、他人巧舌如簧的诱引与欺骗的世界可怜地前行。
其他:绝佳镜头
老爹与Tony第一次谈话,用镜头很好地诠释了“倒吊”。
Tony在镜子中爬梯子时,造成的眩晕感。
少年救下Tony,被拉回桥上时漫天大雨,产生的救赎感和危机启示。
5 ) 塔罗牌中的倒吊人
魔法奇幻秀,展示自己梦想的舞台,但又伴随着危险。能自己做好抉择,抵御住诱惑,摆脱魔鬼的纠缠,这便是一次愉悦的冒险旅程。
此片是希斯的遗作,而在片中希斯的倒吊人这个角色也是由四个人共同演绎出来的。
说到着就不得不说个题外话,导演在拍这部影片到中途时,因希斯猝然辞世而面临搁浅。而后为了保留希斯的戏份,不惜重新调整剧情、改写剧本,力邀这三位希斯的老朋友接棒出演,而他们均是零片酬出演本片,收入全额交给希斯的女儿。
托尼这个角色在片中无疑是举足轻重,现实中的托尼由希斯•莱杰饰演,而幻境中的托尼则由约翰尼•德普、裘德•洛、柯林•法瑞尔分别饰演。
在此我就谈谈托尼这个角色在片中的关系。
1. 托尼登场时,闪电投影下显现的是希斯在水中正立跳舞的镜头。其实导演完全可以改变场景变成闪电投影下呈现塔罗牌中倒吊人相同的POSE。
后来我才想到,玩过塔罗牌的都知道,在占卜的时候会出现牌面倒立的情况。牌面倒立的情况和原本正面的情况往往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甚至会成对立面。
牌面倒立的倒吊人:因为不想被束缚,便在不适合的情况下挣扎,从而变的没有耐性、任性妄为,最终会受到惩罚。
原来导演之前就暗下伏笔,渲染出了结局。
2. 托尼被安东救起后,发现瓦伦对他有所好感,便假装失忆想跟随马戏团顺便逃避仇家。在拔鸡毛的时候烧掉印有他身份的报纸,而后从安东那拿走看似对他很重要的口哨,都为后面做铺垫。
3. 托尼在每次魔法奇幻秀表演之前都能将人们吸引过来,之后说服大家把魔法奇幻秀弄的摩登化,表现出他口才很好,也为后面安东怀疑托尼是骗子做好了承接。
4. 托尼在富婆进入魔法奇幻秀后,好奇也闯了进去,此时便是约翰尼•德普饰演的托尼出现在屏幕面前。之后劝说富婆别去一夜情酒吧,让人感觉他了解博士的魔法奇幻秀玩法即有通晓生死之意,为后面魔鬼道出他头上的黑魔法字符留下线索。
5. 就差一个灵魂,博士就要赢了。然后就在这时,托尼被之前杀他的四个俄国佬发现了,托尼为了逃避俄国佬的追杀便跑进的魔法奇幻秀,紧接着那四个俄国佬也跟了过来。此时展现在荧幕上的便是托尼心中所幻想的冲上云霄的云梯,裘德•洛饰演的托尼在这段戏中表现的异常兴奋,这便是托尼所梦寐以求的名利。而后被安东救后还是在追问安东想回到云梯那,然而安东确以察觉出托尼换了张脸,认为托尼有事在蛮着大家,并不坦诚。托尼没办法只好编了个故事给安东听,但是最后还是不忘追问安东云梯的事情,这也使得安东怀疑托尼。托尼每次在魔法奇幻秀中都不敢以真面目视人,便表露出了骗子的本性。
6. 魔鬼说莎莉不算灵魂之一,博士觉得时间也不多,便将赌局告诉了瓦伦,瓦伦很生气的离开了,安东找瓦伦的时候发现报纸上有托尼诈骗犯的报道。为了逃避安东的追问,于是便有了柯林•法瑞尔饰演的托尼在瓦伦的幸福一家的梦境中一幕。瓦伦的幻境很美好,但是好景不长,之后他们便踏上托尼的幻境。托尼果然是贪图名利、爱慕虚荣之人,通过安东的信息,瓦伦终于看清了托尼的本性。
因为以上种种因素,瓦伦终于受不了,便想寻死。此时摆在瓦伦面前的有两扇门:His-黄色的恶魔之门;Hers-白色的天使之门。瓦伦毫不犹豫的便想直奔恶魔之门,这时魔鬼从门里出来了,告诫她做好选择并和她跳了支舞。瓦伦就在跳舞时,趁魔鬼不注意跑进了恶魔之门。
魔鬼赢了,然而魔鬼似乎感兴趣的并不是瓦伦,而是托尼,于是他便又和博士谈了一宗交易。看来魔鬼还是很忌讳托尼头上的黑魔法字符,最后还是借博士之手耍诈才将托尼给坑死了。托尼本性的一面与倒立的倒吊人的寓意得到完美承接。
最后博士通过绑在瓦伦脚上的铃铛也找到瓦伦,魔鬼确实没有食言,瓦伦和安东结成连理了,这算是好的结局吧。
影片很注重细节,小道具、小物品,例如塔罗牌、口哨、铃铛等,都体现的很好,另外每个魔法奇幻秀的场景都做的很华丽,是一部很精致的电影。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在最后的桥段中让托尼这样安然的离去,似乎有点戏剧性,或许是不想让观众伤心;或许是想让观众不忍心此角离去;或许是想让观众觉得天妒英才;或许是想让离去之人得以缅怀;或许的或许……最后向希斯致敬。
6 ) 《帕那索斯博士的奇幻秀》:属于导演的秀
(芷宁写于2010年4月9日)
不打着希斯·莱杰遗作的噱头,鬼才导演特瑞·吉列姆的新作《帕那索斯博士的奇幻秀(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也是可以一看的作品。影片延续了吉列姆的个人风格,且有集过往之最的意思,虽然各个组成元素依旧,想法天马行空,画面瑰丽多姿,色彩鲜艳浓郁,道具神秘有趣,人物造型乖张出格,视觉风格瑰异缤纷,但在每个散落点上,又都多出些绮丽的枝杈来,堪称一部奇思异想又张扬怪诞的电影。
不可否认,该片有着吉列姆影片的叙事特点,剧情虽简单,但架不住手法繁杂,整体结构松散,铺叙零碎,气质迷离,却又个性强烈不拘一格到自成一体。剧情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和奇幻色彩,也有着些许的宿命感,其中希斯·莱杰饰演的托尼一出场就被吊在大桥下面,落在暗色水面上的影子将挣扎蹬踹的双腿演化得如同在舞蹈,联想现实中莱杰的离奇死亡,这个犹如死亡之舞的吊死之姿显得颇有几分诡异。
片中和魔鬼定契约的故事情节有着《浮士德》的影子,这类题材在影坛屡见不鲜,不过该片有趣的地方在于,和魔鬼(汤姆·威兹饰演)缔结契约的帕那索斯,曾经是一位隐居深山的高僧(这个设置容易令人想起佛祖和魔王的对话),在和魔鬼定过第一个契约获得不死之身后,几千年来为了后续滋生的欲望,帕那索斯多次和魔鬼打赌,赌注也越来越私密,关乎生死,关乎亲情,关乎谎言,关乎真相。
影片逐步探讨了选择和得失以及人性欲望这样相对深刻的命题,片中人物的价值取舍也面临着选择,如,每次托尼进入魔镜所作的选择,都代表着他的价值观——第一次的行程相对简单,但他心思缜密;第二次,他被励志话语蛊惑,忙于攀云梯“追名逐利”,虽说也有逃命的因素,但此段表露出了他本性中对成功追逐的一面;当托尼第三次进入魔镜时,他以谎言成就了个人人生的华章,继而是急转直下的逃亡,他面临着救命笛子的选择,只是这次,显然神不在他这边,高僧和魔鬼各取所需,合伙算计了他……
而高僧也面临过如何与魔鬼打交道的选择,此后他为了欲念继续做着选择,最后,当他为了寻女儿,在荒漠踯躅,疲惫不堪,遇指路牌而悲叹“我不想再选择”时,其间的纠结痛苦便溢于言表。吉列姆似乎想藉此表明,人生本就面临着不间断的选择题,有得必有失,做了怎样的选择,就得承受怎样的结果,在人生命题面前,谁都无处可逃。
就表演而言,因影片叙事方式,因突发意外等诸多因素,主要角色都显得表象化,仿佛浮光掠影的组成部分,莱杰的托尼还没来得及由他亲自来解析此人的灵魂内质就意外离去,而出场短短几分钟的约翰尼·德普以他的演技表明,他其实十分适合诠释托尼这个角色,他的托尼是有内质和心理活动的,第二次入魔镜的托尼、裘德·洛显得有点过,令角色解读出现断档嫌疑,而柯林·法瑞尔的第三次入魔镜的托尼,表现出了此人的虚伪无耻狡诈贪婪,但也较为表象。至于帕那索斯博士,曾因出演许多著名影片(如《音乐之声》)履历表很长的克里斯托弗·普卢默此次的表演也趋于普通,特别是其内心历程,显得模糊。而被誉为时尚界的洛丽塔、英国名模莉莉·科尔在片中更像是完成了一个视觉需要,而不是角色需要。
片中,吉列姆作品的表现主义被发挥得淋漓尽致,魔镜里的虚拟世界,博士给予的奇幻控制,实际上是人类的臆想和欲望,是心中最想要得到的东西,搜集五个灵魂的赌约,又仿佛人类欲望膨胀将灵魂湮灭的表现。最后的结局,不知是否为突发事件之前的剧本,因莱杰之事,吉列姆特地重写了剧本,看这个结局,发觉吉列姆对人性还是存乐观态度和指望的,相较之下,个人则趋于悲观。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8109901_d.html
7 ) 《帕纳萨斯博士的奇幻剧院》 :没有终点的异想世界
特里•吉列姆的电影又一次遭到了诅咒
如同因为《妙想天开》与制片方持续几十年的战争,《谁杀死了堂吉诃德》的中道崩殂,希斯莱杰在仅仅完成了他三分之一的戏份时便猝然离世。特里•吉列姆曾想用CG技术来模拟莱杰完成余下的戏份,好在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裘•德洛(Jude Law)、科林•法瑞尔(Colin Farrell)三人自告奋勇的加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挽救了该片,但我们也始终没有机会知道影片本来的样子。
重压之下的溃败
背负着希斯•莱杰(Heath Ledger)演艺生涯最后作的重担,《帕纳萨斯博士的奇幻剧院》已于10月16日在英国全面上映,而美国的观众要等到12月25日圣诞节才能看到该片,而且还是点映。联想到出生在美国的特里•吉列姆(Terry Gilliam)在上世纪60年代加入英国国籍,后又于2006年放弃美国国籍,这不能不让人做最恶意的揣测。但其实这只是因为制片地区是英国的正常现象,只不过发行方狮门影业没有做全球同步公映罢了。
我猜想这部电影会得到相当大的两极化评论,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本片存在的意义早已超过了一部单纯的电影。当我们怀着一种极度渴望得到愉悦的心情进入电影院时,可能得到的结果只有两种。一种是感性完全压制理性,极度的渴望让一切都变得美妙无比,如同小时候面对你的初恋情人,心跳加速,四肢功能丧失,大脑完全短路,连舌头都不听使唤了;另一种是苦苦等不到自己所期望的东西,变得无比焦躁,感觉剧情混乱不堪,人物对白不知所谓,已经丧失了观看一部电影的正常心态,结果自然是沮丧与愤怒,骂不骂娘就要取决于个人修养与当时影院的具体情境了。
只看一遍是不够的
因为莱杰的死,我们赋予了这部影片太多的含义,我们渴望得到的太多。谁都希望这部电影能为莱杰光辉而短暂的一生划下完美的句点,但莱杰并不知道这会是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他无法做出超出角色之外的演绎,我们这些无理的要求对他和吉列姆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当我第一次怀着极度期冀与渴望的心情去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影片结束,我得到的是失望。这不是一部能极大牵动你情绪,让你心情澎湃的电影。特里•吉列姆不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与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讲故事始终不是他的强项,他也从没有专注于此。而莱杰的表演也无法与《断背山》与《黑暗骑士》中的绝代演技相提并论。这不是任何人的错,这确实是吉列姆十年来最好的电影,莱杰的表演也无可挑剔,是影片的类型阻隔了我们真实的感受。这不是如《断背山》般能极大感染人的艺术片,也不是像《黑暗骑士》一样的有着强力票房保证的类型片,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CULT片。
当我第二次怀着无欲无求的心情去看的时候,我得到的要比第一次多得多,我真正享受到了幽默和异想的乐趣,而不是第一次看时对那焦急等待中显得无比聒噪台词的厌恶。《帕纳萨斯博士的奇幻剧院》如同片名一样,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故事,而是如同一台马戏表演,你能从不同的部分得到不同的观感体验。
与恶魔的交易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Christopher Plummer)饰演的古代僧侣帕纳萨斯博士在雪山里的宏伟寺庙中与下属僧侣一直讲着故事,因为根据他们的信仰,一旦故事停止,宇宙就将终结。而汤姆•维茨(Tom Waits)饰演的魔鬼(Mr. Nick)打破了他们的信仰,并故意输掉赌注让帕纳萨斯博士赢得了永生。
时过境迁到了上世纪初,已经没有人在听帕纳萨斯博士讲故事了,他也沦落到了街头乞讨的地步。这时他遇到了一个女人并爱上了她,已经一头花白头发的帕纳萨斯博士绝望的选择了自杀,而魔鬼(Mr. Nick)这时又与他做了一笔交易,用永生还取青春。代价是帕纳萨斯博士的第一个孩子,不论男女,在他16岁生日那天,魔鬼(Mr. Nick)将把他永远带走。
而现在离那一天只剩下3天了,魔鬼(Mr. Nick)又找到帕纳萨斯博士给了他一个挽救女儿的机会,与他约定谁先引诱到5个灵魂,博士的女儿瓦伦蒂娜(Lily Cole饰)就将属于谁。而“托尼”的出现改变了故事的走向,他率先得到了瓦伦蒂娜的处子之身,打破了赌局。他也为他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被帕纳萨斯博士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吊死在异想世界。而瓦伦蒂娜则不知所踪。
几年后,孤身一人的帕纳萨斯博士在街头乞讨时看到了女儿瓦伦蒂娜,她已经青梅竹马的安东(Andrew Garfield饰)结婚,并且有了一个小女儿,这次帕纳萨斯博士选择了静静离开……
可称之为精彩的“群戏”
因为德普、裘•德洛和科林•法瑞尔的加盟,本来角色并不多的本片真正成了一场群戏。而在四个“托尼”璀璨星光的照耀下,安德鲁•加菲尔德(Andrew Garfield)和威勒•特耶(Verne Troyer)则成功抢戏。
先说三大替补,三人可以说都是本色表演,从他们身上可以轻易发现以前角色的影子。不知道吉列姆有意为之,还是三人气场太过强大,总之“托尼”这个角色是被彻底分裂消解了。德普在第一个幻境中表现出的是狡黠与纯真,像是Jack Sparrow与《Benny & Joon》中他饰演的Sam的综合体;略显癫狂的裘•德洛则像是刚从《Sleuth》中与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的狂欢派对走出来;法瑞尔基本就是真人翻版,最没趣儿的就是他这段儿。明星扎堆的好处是吸引眼球,但观众未免眼花缭乱,期待明星的出现超过了对电影本身的期待。虽然说角色的割裂倒也算契合本片的语境,但还是不由得让人心生遗憾,要是希斯•莱杰能够完成该片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安德鲁•加菲尔德在去年的话题作《Boy A》中已经展现出了他杰出的演技,说他是英国最有前途的年轻演员一点也不为过。我是觉得他比詹姆斯•麦卡沃伊(James McAvoy)强多了,那厮基本只会一脸苦大仇深状。本片的搞笑任务大部分由他承担,而且完成的相当出色,比如舞台上扮演的那个肥婆,娘属性百分之一百。威勒•特耶是另一个让人不得不击节叫好演员,此人最出名的角色大概就是《王牌大贱谍》里的Mini Me了。因为身体条件的限制,能让他如此展现演技的机会可以说是寥寥无几,以前大多都是在些屎尿屁电影里打滚,又是个险些被埋没的演员啊。
老戏骨克里斯托弗•普卢默和汤姆•维茨这个半路出家已经几十年的非专业演员算是正常发挥,毕竟留给他们的表演空间并不大。莉莉•科尔则远超一个模特应该具有的水准,值得表扬。
每个人的异想世界都是不同的
大部头的CG场景是本片的另一大看点,可是与即将于今年年末上映的《可爱的骨头》的预告片相比,廉价感油然而生。既然拼成本拼不过,那就只能拼创意了。记得2000年的《入侵脑细胞》剧情了了,不过切马那一幕真是绝赞啊!虽然是copy了英国艺术家达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的作品。本片的关键CG镜头基本都涵盖在了预告片里,就是说观看正片时能得到的震感并不大。算得上有些创意就是第一幕异想世界里出现的那些长手的水母,还有帕纳萨斯博士栖身的那个山中寺庙,气势很足,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运镜的功劳。
粗略的数一下当代的异想界大师:大卫•林奇、大卫•柯南伯格、蒂姆•伯顿、彼得•杰克逊,前两位是阴暗写实派,特别是大卫•林奇,对异世界的营造完全不靠CG特效,就算有也是简陋至极,完全凭着精神分析式的剪切手法把我们的大脑爆掉。柯南伯格则从早年不间断的对人体异化的迷恋,到现在完全的写实派,色彩斑斓的CG场景跟他们注定无缘。而蒂姆•伯顿就是玩的最花的,吉列姆介于柯南伯格与伯顿之间,本片的第二幕CG就和《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是同一脉系的。而吉列姆又不同于伯顿那样肆无忌惮的对大块鲜艳色彩的运用,更多的是像在《恐惧拉斯维加斯》和《涨潮海岸》里的那种有些恐怖意味的独特创意。
原载《看电影》
8 ) 冲进幻想之门
本片是我看到的吉列姆平衡最为得当的电影之一。他的早期几部电影现在看起来,那些笑话确实有些冷,那些画面确实有些找不到落脚处,不过这一部大量运用CG视觉效果的现代产物却把握得很得当。
吉列姆在本片中仍旧坚持着老一辈艺术家对正义与邪恶,对爱情与永生,对诚实与欺骗,对生命与死亡的探讨,仍旧以实际行动来揭示艺术是具有重量的。
他对于老式的大篷车式的表演的迷恋或许同对流动马戏团以及戏班的迷恋一样,包含了对演出家当的珍惜,对演出形式没落的哀伤,以及这些人在台前幕后的悲喜人生。
是的,人生就是一出戏,当我们陶醉在银幕中的幻想世界里,看着一个个多姿多彩的鲜活角色的时候,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在扮演这其中的一个呢?儿时的幻想世界被现实社会无情的剥夺,我们被无奈的定格成一个所谓的角色,穿着华丽的演出服,涂抹着夺目的化妆品,穿梭于各种约定俗成的场合,说出一连串的标准语言,追求着别人的追求,满足着别人的满足……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钻进帕那索斯博士身后的镜子,找寻那个被深深埋藏甚至被遗忘的真我世界,但太多的绳索将我们捆绑,太多的束缚者劝我们不要乱动,因为只有我们原地不动,他们才能相应的自我存在,因为我们的表现正常,他们才不会认为自己疯了。
人的幻想是充满力量的,一个时代的结束其根本原因就是想象力的枯竭,他的想象力最初给了他勇往直前的血性,当想象即将实现他便开始害怕失去,于是幻想之花在美丽的绽放过后开始枯萎。一个人如何能够永远的释放他的能量畅游在无尽的幻想之中呢?要么他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自己的幻想直到死去;要么就是改变他原有的幻想,让这幻想更加的不切实际。我不认为不切实际是贬义词,那只是幻想枯萎者自欺欺人的一种说辞。
当死亡可以因打赌而改变,当死亡被认定是暂时的,还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犹豫呢!赶快丢去捆绑你的绳索,欢欣鼓舞的冲进那道幻想之门吧!
别看avatar了 看这个吧
导演你就装吧,Heath,在我心中你最后一个角色还是那个张狂的小丑~~
其实三星就够了,多加的那颗是为了希斯莱杰的~
最后一次在大屏幕看你
奇幻秀,希斯第一场,德谱二,西恩三,科林四
穿过帕那索斯的魔镜见了Heath Ledger最后一面。这次真的是最后一面了。PS:当时是影片拍了一半希斯不幸去世,只有临时改写剧本找来三个巨星男演员救急顶替希斯...
看完才知道原来用JOHNNY DEPP和JUDE LAW是因为Ledger只拍完了一半……LILY虽然有点胖 但真的很像画里走出来的美人儿
1.希斯莱杰太令人惋惜...2.Lily Cole is absolutely stunning!I'm almost in love with her...
我说希斯莱杰怎么长得那么像约翰尼德普啊原来那就是约翰尼德普, 我说约翰尼德普怎么长得那么像裘德洛啊原来那就是裘德洛=.=
喔~~ 看不下去的剧情。
MASTERPIECE
给我个英文版吧...
帅哥,请抓紧白西装的裤腰带,别让他掉下去!LilyCole的胸!裘德洛那段的报纸,西藏,亮了。【no more choices】生命中充满选择,选择与魔鬼打赌,选择撒谎,选择诱惑,选择地狱,选择甲乙丙丁,选择结婚生子家庭生活,选择孤独终老,选择占有,选择离开,选择让她自由
罗嗦的很啊!特效也不是很好,英文发音好诡异,含含糊糊的....结尾的镜子里那一段感觉很精彩,片子中也有很多视觉非常赞的场面。片中有很多恶趣味的镜头!
故事一点儿不好玩儿,里面Show,Lily Cole,还有变来变去的男星们很好看.......
很有想象力,色彩缤纷的一场盛宴.可惜剧情冗长,有些部分可有可无,节奏偏快. 可是冲着heath ledger和johnny depp的精彩演技,还是值得一看的.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中国银幕上看Heath Ledger
For our friend, Heath Ledger.
希斯莱杰、德普、发线君、科林法瑞尔……Lily C,你你你你圆满了!不过这电影跟《格林兄弟》一个毛病,故事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直接导致所有角色集体花瓶了,实在是浪费了这个史上最豪华逆天的cast啊!
我看不明白他要表达的主要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