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隐形人 剧照 NO.1 隐形人 剧照 NO.2 隐形人 剧照 NO.3 隐形人 剧照 NO.4 隐形人 剧照 NO.5 隐形人 剧照 NO.6 隐形人 剧照 NO.13 隐形人 剧照 NO.14 隐形人 剧照 NO.15 隐形人 剧照 NO.16 隐形人 剧照 NO.17 隐形人 剧照 NO.18 隐形人 剧照 NO.19 隐形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1

详细剧情

  西西莉亚(伊丽莎白·莫斯 Elisabeth Moss 饰)再也想不到,曾经将自己迷得神魂颠倒的英俊男人阿德里安(奥利弗·杰森-科恩 Oliver Jackson-Cohen 饰),如今会成为噩梦的始作俑者。在和自己恋爱后没多久,阿德里安便开始对西西莉亚进行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控制,终于,忍无可忍的西西莉亚在一天深夜用安定将阿德里安迷晕,成功的逃出了魔窟。  之后,西西莉亚震惊的收到了阿德里安自杀的消息了,她几乎不敢相信,这个魔头真的从自己的生活中彻彻底底的消失了。西西莉亚的疑虑并不是空穴来风,在她生活的角角落落中,似乎都有一个无形的影子在窥视着她,企图触碰她。

长篇影评

1 ) 故事相当费解

一开始气氛营造的很好,一直到隐形人发邮件给女主姐姐挑拨关系来孤立女主。大量空镜头也看得我有点害怕,心想这下完蛋了,有一个智力水平很高,控制欲极强,不为别的,就是要整你玩弄你,人家有钱有权有高科技,这还怎么玩,放弃游戏等死得了。

可是接下来,隐形人在餐厅杀死女主姐姐,律师弟弟告诉女主,隐形人希望怀孕的她回到自己身边,心中一万个草泥马奔腾而过,感情隐形人是一个心理扭曲的家暴丈夫形象,所有的施暴和捉弄都是为了让女主回到身边为他生个孩子。这些高智商的家伙真是让人想不懂。

再接下来,更是让我下巴掉了下来,在一个警方医院的地方,女主通过自残逼迫隐形人现身,然后隐身衣故障之后开始凶残地袭击警察,可是又留下大量活口,被击毙后发现这个隐形人是律师弟弟,WTF? 闹这么大动静,律师弟弟是图啥啊。好了,结果女主男朋友被发现捆绑在自己家,也就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隐形人一直律师弟弟,可是他到底图啥啊,怎么想都不对劲,另一种解释,是女主男朋友设局害死弟弟,可是这是怎样的计谋呢?先串通弟弟装死,再害死弟弟装被绑架,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赢回女主和她腹中孩子,而且连女主都已经像看傻逼一样看他了,就这样的也能叫非常了解女主的控制狂?

好吧,我暂且相信他被“爱情”和控制欲冲昏了头脑,而且女主的机智也出乎他的意料,可是隐身衣这个大众都不知道的宝贝到底有多少件啊,为什么连藏起来一件都不会被发现。而且那么多人都看到了隐身人,案发现场已经发现隐身衣的存在,女主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杀人不被大众怀疑?如果女主回到别墅是为了杀人而不是套口供,为什么还要带上黑人警察。

至于其他细节就更不能细想,总之电影后半段看得我满头问号。

2 ) 《隐形人》深度解析,惊喜结局暗示了什么,暗黑宇宙有戏了!?

还记得环球影业当年信誓旦旦要开一个暗黑宇宙吗?

再跟大家重新回忆一下吧,2013年,环球羡慕别家电影厂牌的各种宇宙开发,所以自己也把自家的物料拿出来拼了个盘,原先叫环球怪物宇宙,但后来普遍叫环球暗黑宇宙。

暗黑宇宙主打恐怖,冒险和动作风格,在这个宇宙里,有环球曾经的招牌木乃伊,范海辛,科学怪人,还有他的新娘,吸血鬼,半鱼人,狼人,隐形人等等。

关于《隐形人》影视作品盘点,大家感兴趣可以出门左转,观看我上一期的视频。

坦白讲,一开始我对环球暗黑宇宙是很期待的,比起华纳的哥斯拉金刚这些庞然怪兽宇宙,环球那些怪物更能让观众产生共鸣和共情,那些角色的心路历程更贴近与人,也更好塑造。

当初环球信心满满,画了一个很大的饼,招募了好几位顶级一线明星,包括《新木乃伊》的阿汤哥,《隐形人》的约翰尼.德普,甚至安吉丽娜朱莉有意担任《科学怪人的新娘》,巨石强森有意参演《狼人》,斯嘉丽.约翰逊有望担任《黑湖妖谭》等等。

结果呢,阿汤哥《新木乃伊》第一炮就凉凉,而且凉得有点彻底,这让暗黑宇宙差点一度停摆,而原本参演《隐形人》的约翰尼.德普也放了大家鸽子。

于是环球暗黑宇宙从第一部就暗淡了下去,后面其他电影拍摄计划,不是延后就是取消。

在这我为什么要重提这些,因为今天要聊的《隐形人》,是受到冲击最大的一部,原本《隐形人》是跟在《新木乃伊》后面的暗黑宇宙电影。

但官方现在宣称,已经把《隐形人》从暗黑宇宙中除去,而其他的暗黑宇宙电影,制作和发行日期全部未知,这是目前最官方的解释了。

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新版的《隐形人》是一部独立的小成本惊悚片,并不会和任何宇宙关联,但,真的这么简单么,环球真的愿意抛弃这么大的隐形人IP,不纳入暗黑宇宙讨论吗?后面我们会详细分析。

今天要聊的这部《隐形人》,环球影业以小博大的算盘算是打对了,终于环球影业从《猫》开始有一部让他们扬眉吐气的电影作品了(《猫》梗我还能用多久)。

《隐形人》的灵感来自于著名科幻小说家H.G威尔斯的同名小说,早在1933年就被拍成影视作品,此后隐形的设定被不断改良拍成电影。

就目前来看,最新版的《隐形人》口碑非常好,看完电影的我,也觉得在惊悚恐怖类型的范畴内,《隐形人》的品质算是相当不错的了。

无雷观影点评

我们先聊无雷观感,像隐形人这样的热门IP,想要融入导演风格其实很难,比如2000年的《透明人》,导演是大名鼎鼎的保罗.范霍文,但出来的电影依然有很重的商业模式结构,当然如果说内些羞羞镜头属于保罗.范霍文风格的话,也算是一种特点吧。

而如今这部《隐形人》,导演是雷.沃纳尔,一直是温子仁团队的御用编剧和执行制作人,开发过《电锯惊魂》,《潜伏》这些系列,比较出名的上一部作品《升级》,在动作戏份上也让人耳目一新,算是一位比较有潜力的新晋导演。

这部《隐形人》,或许因为成本只有700万,因此给予导演的自由度相对较高,片中很多镜头画面,一度让我感觉到了温子仁的内味,比如拉开床单拍下女主睡觉那段,还有女主床单被踩住那些桥段。

影片真正发掘出隐形人本身的特质,在恐怖氛围的调度上做文章,电影配乐让影片更增加更多诡谲的气氛。

《隐形人》讲述的是伊丽莎白.莫斯饰演的瑟西莉亚(预告内容),有一位控制欲极强的丈夫,无时无刻不监控着她的一举一动,感到生活窒息的瑟西莉亚,决定出逃离开监狱般的家庭。

瑟西莉亚出逃不久后丈夫自杀身亡,但实则是变成隐形人报复瑟西莉亚,从而让别人一度觉得瑟西莉亚变疯。

相信我如果是约翰尼.德普饰演隐形人,第一视角依然还是隐形人。

但由于没有顶部明星,电影主创从剧本上改变了策略,影片首次让隐形人不作为主角对象,而是放置在暗处,让观众跟随瑟西莉亚的视角,和她一起担惊受怕,一起无疯不成魔,甚至一度会让人错觉,难道真的是瑟西莉亚疯了吗?

这样的操作,真正意义做到了善用“隐形”的设定,去达到人们压抑和不安的心理,影片中那些突发的惊吓,还有镜头对着一个空荡荡的角落拍摄的画面,都让人不敢直视,这些便宜的镜头语言调度,可以说四两拔千斤,让观众同样体验到了千万级惊恐化妆特效的恐怖指数。

这里不得不提到独当一面的伊丽莎白.莫斯,整部电影大部分时间,都是她对着空气在表演,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种被思想禁锢,被恐惧环绕包围失去自由的情绪。

伊丽莎白.莫斯大脸大五官,在之前《使女的故事》电视上看还没有觉得有什么优势,但在大荧幕下,她五官上的微表情,那些痛苦,悲伤,惊吓和绝望,都同样被放大传达,也更让观众产生共鸣。

这部电影真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节奏了,似乎让隐形人的IP设定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甚至抢了《新木乃伊》的锋芒。

当然,这部电影其实还可以做得更好,毕竟格局放得非常小,影片其实本质上,就是讲述一对夫妻间不和谐撕破脸的戏份,少了很多对隐形人探讨的延伸的空间。

比如,片中隐形人本身的故事的过度缺失,也算是一种小小的遗憾了,还有那套隐形服的来头是什么,光学博士除了对别人有控制欲,他自己科研上的成就具体是什么,我们并不太清晰,不过这和影片制作成本也有关系。

同样受制作成本牵制的,还有演员的选择,虽然伊丽莎白.莫斯饰演女主独挑大梁,但其他演员其实也是很重要的。

就目前影片来说,其他角色尤其是隐形光学博士的选角,就现在的演员奥利弗.杰森来说,真的没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据说主创一开始光学博士的角色,是想找到《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有着完美性感男性身段的艾米.汉莫饰演,但估计戏份和片酬限制,最终没能谈下来。

此外《隐形人》的预告片我真的要打差评了,暴露的信息和故事情节太多了,导致正片前面差不多1小时,感觉都是在看细化版的预告片内容,很多原本能得到很好惊吓体验的片段,因为预告片过早展示出来,从而少了很多新鲜感。

如果大家还没看过预告片的话,尽量不要去看,这会让你在观影时得到更好的效果。

不过换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影片在前半段的叙事上,更趋于节奏过于平淡,从而让影片真正兴奋的地方,还是在于隐形人出现的那一刻。

总体来说,这部低成本的《隐形人》超出预期,值得推荐。

剧透深度解析

能让我觉得这部《隐形人》惊喜的地方,无非在于最后的半小时,影片节奏加快,反转升级。

在全部人都认为光学博士自杀后,博士靠着隐形报复瑟西莉亚,让大家都以为瑟西莉亚产生了妄想症,最后博士甚至借刀杀人,杀死了瑟西莉亚的好姐妹,并嫁祸于瑟西莉亚。

被关进精神病院的瑟西莉亚,最终得知自己怀孕,产生了转折点,因为博士一直想有自己的孩子,通过这个手段更绑定瑟西莉亚的人生。

于是瑟西莉亚割自己手臂伪装自杀,把博士逼出,让所有人都知道了隐形人的存在,经过一番对决后,隐形人显形,却发现原来是隐形服内的人是博士的哥哥,而博士是被哥哥绑架关在地下室,一切的主谋变成了是博士的哥哥。

那么到底真相是什么,答案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是博士本博了。

这里影片没有清晰解释这一切是否是博士所为,但影片其实已经暗示了很多。

首先从瑟西莉亚的言语中,我们就能知道博士是什么样一个人,其中有一个细节,他们家的温顺的狗,居然用了电极圈这样残忍的项圈,说明博士是一位控制欲极强的人。

最重要的线索还在于手机信息,片中瑟西莉亚在阁楼发现了博士的手机,并收到surprise惊喜短信,到最后博士和瑟西莉亚吃饭时,博士也说了surprise惊喜台词,博士的惯用词汇,揭穿了他的谎言。

此外还有片中小女孩有拿过防狼喷雾,当时隐形博士就在房间内,按理说他应该能知道这种防御行为,但后面隐形人却正中小女孩的防狼喷雾,也说明不是同一个人。

那么问题来了,影片反复提出,光学博士有钱有才吸引妹子无数,为何偏偏缠着一位郊区女孩的瑟西莉亚不放。

这或许就在于越容易操控的人,就越没有挑战性,而不受控但自己却控制住,才是最具有挑战性的存在。

所以博士喜欢一直控制着不受控的瑟西莉亚,以满足自己变态的控制欲。

影片最后,光学博士原本以为通过各种威胁伤害手段,最终拿回控制权,重新让瑟西莉亚回到了自己身边。

但没想到瑟西莉亚穿上另一套藏好的隐形服,杀了光学博士,并在监控视频下,伪装成是光学博士自己拿着刀自杀。

这一反转确实是一大惊喜了。

你们可以说是瑟西莉亚黑化,因为这毕竟是谋杀亲夫,更重要的是如果瑟西莉亚打算要孩子的话,以后估计很难和孩子解释是她自己杀了孩子的父亲。

但这也可以理解为是瑟西莉亚从之前的软弱,胆怯,渐渐被逼成了向死而生,坚韧和反抗的女性。

瑟西莉亚把光学博士杀掉,其实也是唯一能让自己重获自由的方式,因为就目前证据而言,都没办法让光学博士套上谋杀的罪名,唯有自己想办法解决。

但更让我惊喜的,是瑟西莉亚最后把光学博士干掉之后,拿着那套隐形服离开。

或许从法理上来说,他们夫妻俩没有离婚,监控视频拍到了夫妻俩的和好,但光学博士因为内疚“自杀”,那么遗产继承权,应该是能顺位给瑟西莉亚,或者博士的孩子。

所以同理得证,瑟西莉亚拥有了钱财,拥有了隐身服,是不是变相可以理解为首代的“隐身女人”诞生了。

当然这些影片并没有明说,但影片最后那个画面,瑟西莉亚那坚定的眼神,像极了一位找准自己人生定位,准备发光发热的超级英雄。

或许出于环球暗黑宇宙的不确定性,整部《隐形人》也确实是按照独立电影制作的,出完字幕,电影都没有任何彩蛋。

但你懂的,有时候电影制作的方向,就是要参考现实中影片的口碑和票房来的。

当初华纳DC的《小丑》,不也说是一部独立电影吗,但现在紧锣密鼓在筹划续集,而且还想打造华纳版暗黑超英宇宙的开端。

所以《隐形人》让人浮想联翩的结尾,方向性其实是很开放的,甚至可以重新联结环球暗黑宇宙,和其他影片中的人物有所互动,一起做任务拯救世界之类的。

当然这个结尾最重要的还是铺垫了《隐形人》的续集,这是最常规的操作,之后瑟西莉亚还会遭遇什么,她会有隐形服做什么,这些都值得在续集中大做文章。

总体来说,《隐形人》这样的口碑,如果还是原班人马继续制作的话,不管是重新回归暗黑宇宙,还是追加续集,都依然值得拥有很高的期待度。

如果你喜欢恐怖惊悚片,同时也对隐形人这个题材感兴趣,那么最新版的《隐形人》,最好不要错过了。

3 ) 影评 | 隐形的核心技术

简介:想不想隐形,是他们说了算的事情,可愿不愿意成为受害者,却不是你我说了能算的。

一如既往先跑个题,女主的扮演者(Elizabeth Moss)总令我认脸过度而频频出戏,或者提前代入了女主肯定是后期会觉醒的女权主义者,以至于对后来的反杀是一点也不意外,甚至因为是意料之中而失去了惊喜和乐趣。

当然,这也是在我心中继《致命女人》以后,第二部“致命”的爽片。

《隐形人》是通过以暴制暴和杀戮来结束暴力胁迫,可电影却实打实地,向观众提出了一个科幻式的假设——

如果施暴者能够隐形,到底能有多可怕?

对于我这类型的惊悚片不耐受观众而言,惊悚的点甚至不在于其血腥、暴力和各种令人不寒而栗的镜头设置与电影氛围,惊悚的点在于电影是在认真地,告诉每一位观众(女性观众的观感可能还会更直接一些)一个简单又恐怖的真相——

当你受到的迫害,是在普遍的认知范畴以外,甚或是在阴影当中,你将会有多么的危险。

我确实对这种隐形的工艺感到惊异,这不是哈利波特式的,神秘却粗糙的隐身斗篷(魔法放置在现实场景中,就是一种粗糙的想象),这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隐身衣,闪烁着科技的光辉。

令我细思极恐的内容,跟科技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可在近年来看到的新闻和报导中,我却惊讶地发现,实际上,原来越来越多人掌握了,或正在学习如何使用这项令人恐惧的技术。

想不想隐形,是他们说了算的事情,可愿不愿意成为受害者,却不是你我说了能算的。


一、隐形的施暴者

Cecilia在逃离Adrian的大宅时,有一点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小心翼翼并且极其恐惧的同时,她的身上并没有明显的受伤痕迹,加上Adrian的外型(极其熟睡时无害的模样),以及住处所在的环境。

这种“美好得过分”的安排(没有显著的暴力侵害、没有面目狰狞的施暴者、没有极其恶劣的人身限制场所),反而会令我产生出特别矛盾的警惕。

对此,我不得不假设,只要有足够的美化,便可以令恶行的发生变得不那么可信。

美化本身就在说明一个问题,当施暴者本身带着光环的。包括其外型、学历、阶层、资产情况、工作背景等各种因素,都有可能会令暴力本身变得不那么可信。

The fact is the world is not just, and every day, people with friends and loved ones and jobs and kids and fine reputations commit violence against people who don’t deserve it. The fact is no one deserves it.【1】(《Asking For It》)
If you must be raped, you should try to be an upper-class white woman attacked by a poor person of color, because that’s your best chance of being perceived as credible.【2】(《Asking For It》)

好比之前渣男渣女的问题,我们总是错误地花费过多的精力,去巩固社会现有的刻板印象,包括影视作品里有关“坏角色”的塑造,都带着某种固化了的成见。

将“坏品质”固定在某个阶层、某一类人群、某一种品质,这种自以为高效快捷的筛选和辨别,会使得人们误以为罪恶距离自己很远,并且试图转而从受害者身上寻找不够完美的特质,最终预留了足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供罪恶繁衍。

“He seemed so nice, and I'd always thought I was a pretty good judge of character. After that, I felt like I couldn't really trust my own instincts”【3】(《Big Little Lies》)

我们误以为已经排除和清理了潜在的施暴者,却最终让施暴者及暴力更加不容易被发现。

暴力并不会因为所处的是上层阶级而有所递减,相反,暴力会在备受优待的阶层中变得愈发危险。

Adrian用行动亲自说明了这个道理,他甚至连如何规避社会性死亡的办法都提前想好了。在Cecilia出逃以后,他并没有立即暴露其施暴者的模样,而是透过假性的肉体死亡,以直接免除或极大地降低了其社会性死亡的风险。

死无对证再加上深受虐待的“有问题”的受害者的表现,他以假性死亡争取到的“隐形时间”,令其可以在被受害者单方面弃逃的情景中,持续维持伤害的行为。

但凡是普通人认知范畴以外的事实,都容易使他们产生怀疑,这也是Cecilia反复对周边的人宣称Adrian还没死,却依旧得到的消极回应的原因。

相比不那么高科技的现实,施暴者只要有足够的权力逃过层层监管,或者是能够提前识别,并持续游走在各种灰色地带中,实际上他们就是在隐形。

Adrian在电影里基本上是一种压倒性的强者姿态,想想一个孔武有力的男性成年个体(体格上要远优于女主),我一开始总觉得这种强者姿态的急转直下,是从他对Cecilia的姐姐下毒手,并栽赃于Cecilia开始。

但观影结束接近一周后,我才意识到这形势急转直下的节点还要再往后挪。

Adrian后期已开始有恃无恐地在执法部门的看管机构内施暴(但这是被诱使的),在暴力行为败露后,被冲昏头脑的Adrian,甚至直接将施暴的目标延伸至执法部门的人员。

到了这一步,他被“制裁”,才有了真正的“合法性”。

所以,Cecilia的姐姐死了,并没有奠定制裁的合法性,最终还得等到施暴者和主动提供或被动促成的保护伞进行直接割席,才完成了这一过渡。

二、隐形的暴力

值得留意的是,我们对于暴力本身也有刻板印象,尤其是在家暴问题上,很多人总是因为对焦错了重点,而令暴力逐渐演化成更危险的形式。

前几年令我印象极其深刻的便是董珊珊的家暴案例,其中对于董珊珊所受到的暴力细节之描述,甚至令我产生PTSD。

蒋劲夫的之流给了我们新的视角,蒋劲夫首次施加暴力的时候,他还有外在的“人设”光环。加上媒体对受害者的偏见、揭露其黑材料、以及兄弟会式的挽尊等,都在试图令暴力本身变得隐形。可最终蒋劲夫还是执意用又一次的行动,证明了一个观点——

施暴的原因不在于受害者如何,而在于施暴者本身。

在蒋劲夫第二次施暴的事实中,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便很值得关注。

施暴者甚至会在肢体上的暴力行为上加以“隐形”的屏障,深谙“打人不打脸”、“肢体暴力附以精神暴力”等的行为指引,以令其暴力因“不显著”而变得“隐形”。

He rarely hit her face. She'd never broken a limb or needed stitches. Her bruises could always be kept secrect with a turtleneck or sleeves or long pants.【3】(《Big Little Lies》)

当暴力藏于幽暗之处,会加大受害者分辨暴力的难度,有很多暴力经过施暴者的狡辩或言语上的美化,甚至是暴力结束后的“弥补”,而容易令暴力和伤害在受害者眼中变得模糊直至隐形。不少施暴者甚至会将受害者拉进共犯的角色中,并表示暴力的触发者正是受害者本人——

“都是因为你,我才这样的”。

把暴力的原因推卸至受害者的身上,通常会令受害者辨别暴力时,过度自省而令暴力合理化至隐形。

除了各种针对肢体的暴力,我们还应该杀人于无形的精神暴力。

这是冷酷的言语暴力,充满鄙视、隐藏的敌意以及高傲、伤人的侮辱。破坏效应来自看似无害且持续的攻击,一次又一次,受虐者明白那是永无止境的。每一次受虐都令人想起过去的羞辱,想忘都忘不了;受害者只想忘记,施虐者却不允许。【4】(《冷暴力》)
“On average, most victims will try to leave an abusive situation six or seven times before they finally leave permanently”【5】(《Big Little Lies》)

如果能够有一部女性家暴受害持续记录,那么紧随其后的,施暴者有较为相近的人设背景的,恐怕会是牟某某的,精神控制致女友自杀的恶性事件了。

相较于容易留下证据的肢体暴力,令人防不胜防的和更难以收集证据的,恐怕便是精神上的虐待。

施虐者隐匿暴力的手法常常十分高明,他们甚至会被当成善良的人。【6】(《冷暴力》)
受虐者很少懂得利用法律自救,施虐者却靠直觉就能部署必要的操控计划。【7】(《冷暴力》)

我们越是刻板印象化暴力的形式,越是认同受害者必须毫无个人瑕疵的观念,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这种暴力的形式将会愈发隐秘,也因其足够隐秘,而致使伤害本身愈发地严重和不可修复。

但我已经在另一篇影评中提到过关于PUA和精神控制的个人看法,不再累述。

三、隐形的受害者(不完美的受害者)

实际上,相比不可预测的施暴者,在我看来,受害者相反都有比较趋同的品质:不完美的,或者有明显个人瑕疵(个体本身和成长背景),但也是极其普通和寻常的个体。

Cecilia坐在庇护人家的房间里,在黑暗中对隐形的Adrian的发问,着实令我印象深刻——

为什么是我?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为什么要选中我?

让受害者隐形,算是隐形技术最初阶的水平。而令受害者隐形的方式很值得一提的理由是,如果我们能够辨别这种动机,可以提高规避这种恶性伤害的几率。

相比被广泛关注的未成年(但仍不代表未成年人完全处于安全区间当中),成年人在家庭暴力及性暴力的处境中里,因其“应当”有自主选择能力,而更容易被人忽略。

But if she wasn’t a virgin? Wasn’t religious? Didn’t plan on saving herself? If she wasn’t “brutalized andraped, sodomized as bad as you can possibly make it”? (I shudder to think what that even means.) Well, then, I guess one can only conclude she was asking for it.【8】(《Asking For It》)

污名化是其中一种手段,主要体现在一个群体将人性的低劣强加在另一个群体之上,并加以维持的动态过程。

它是将群体的负面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特征,即“贴标签”,这种行为在强奸事件上尤其常见,其中包括针对没有抵死反抗,和出现性高潮等生理性的反应的指责。

“It is wrong for any person to ever judge someone in any situation saying, ‘Well,why didn’t you try to run? Why didn’t you scream? Why didn’t you try to do something?’ That is so wrong and, frankly, offensive to even ask that question.”【9】(《Asking For It》)
根据斯德哥尔摩强奸救助中心的调查显示,70%的强奸受害人在受性侵的当时,身体会无法动弹,无法表示拒绝,陷入一种解离状态,英文称“Tonic Immobility”(紧张性强直静止)。如果把这个词直译,就是“假死”。也就是说,动物在觉察危险的时候,会呈现一种仿佛死去的状态。【10】(《黑箱》)

越是倾向于在关系内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越是希望关系能够继续维持下去的,不对外求救,或因为求救信号与其实际行为有偏差(抱怨却还是选择原谅),通常都会令求救失效。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没有也不应该有性同意权的年纪的女性,成年女性成为性暴力的被害人更容易变成「隐形」,尤其是她们在拥有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却没有与成年个体相匹配的性教育知识,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甚至没有达到足够的心智成熟的水平,在各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些看似“能够自主决定命运”的人们,却默许施暴者的种种行为的情况其实很多。

But each time she didn't leave, she gave him tacit permission to do it again. She knew this. She was an educated woman with choices, places to go, family and friends who would gather around, lawyers who would represent her. She could go back to work and support herself. 【11】(《Big Little Lies》)

被预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行为能力,困境本身可能会被误读为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更容易被忽视和遗忘。相比电影里有形(有实物依托)的隐形,无形的隐形,放在现实的场景中,应被理解为问题和处境被选择性地忽视与遗忘。

污名化的实际目的是消声,像是强行在某个群体的嘴上贴了一层胶布,令其无法自我表达,或无法说清事实真相的情况下,完成事实的扭曲呈现。

污名化与孤立都是要预先完成一系列的动作的,我们都应该知道的一点,是被精神控制和被虐待的人,都不会在一开始就体验了全部的暴力行为,他们更像是在温水里煮着的青蛙一样,直至来不及逃脱而死亡。

对外的切割,主要是通过污名化受害者本人,以抹杀其行为能力和攻击其精神状况,达到使其发声不被接受和重视。

具体如“他/她最近的精神状况不太好”、“他/她这人习惯说谎”、“他/她之前也伤害过XXX”、“我怀疑他/她是不是产生了幻觉”。

切割完成以后,受害者才真正变成一个孤立而无助的个体,继续受困于一段有毒的关系(toxic relationship)当中,成为了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孤岛。

此后的每一次呼救,都只会加剧其受困的程度。

当然还有直接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来加强上述的“隐形”措施。控制狂恐怖的原因就在于控制狂会直接抹杀了一个个体的独立性,单方面认为所给予的都是最好的,单方面认为所作出的规限都是必要的,单方面认为被抹杀的个体的主体意识是不必要的。

通过将受害者“隐形”,完美呈现“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场景”,使得施暴者的行为因合情合理而不再受限制,最终甚至可以令其达到无需承担施暴风险的目的。

四、会隐形的求助渠道(救助机制的失灵)

求助渠道有个体和制度上的差异,个体自然会有其施救的偏好(通常是亲朋好友作为个体性的求助渠道的提供者),由个体提供的求助渠道,其优势在于施救个体的偏好性,亲友更有可能提供无条件信任和支持。

但是由个体提供的求助渠道,容易受施救者的个体的局限性,而从一开始就有着极大的漏洞和缺陷。施暴者可以通过污名化施救者与被救者的关系、污名化施救者的社会地位和个人信誉,或者直接通过社会层级直接进行打压和强制。

因为攻击一个单独的个体,攻击一个普通人,永远要比攻击一套经过发展和完善的制度来得容易。

迫害的第一步是贬低受害者,并让所属团体确认这一点。等贬低成为事实后,即可理直气壮地残酷对待受害者,其他成员也会认为对方罪有应得。【12】(《冷暴力》)

因此,非制度化的求助渠道时常会失效,失效的结果会加深求助者的习得性无助,降低其进一步求助的倾向。

你真的和水穗很要好吗?当检察官这么询问有美枝时,被律师抗议这问题不适当,法官却没有判定不准问。有美枝回答:‘也许我们不算非常要好吧。但我觉得水穗那时只有我这个朋友可以依靠,虽然我无法为她做什么,但我想回应她的求助,我觉得我们有这份交情’【13】(《坡道途中的家》)

即使受害者姑且能够勉强分辨暴力行为本身,也需要花费很多心力和技巧,才能完整地披露困境和表达无助。

令人感到绝望的是,哪怕受害者能够拥有这种难得的分辨力和勇气,仍有可能需要与外界的各种与刻板印象交织的常态化思维进行抗衡。

受害者如未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足够坚定的支持,将极有可能退回或重新陷入到更为严峻的受虐关系中。因其求助无效,而进一步加剧其受虐的困境。

我原以为,好容易报了警,总算站在了起跑线上,这句话对我来说实在太残酷了。听说强奸报警竟然“太常见了”,我不由得毛骨悚然,同时也大感错愕,这里报警通常处理得如此潦草吗?【14】(《黑箱》)

制度化的求助机制一旦失灵,能够很有效地降低报案的宗数。

但看不见的罪恶,是否等于没有罪恶,伊藤给出的日本强奸报案宗数和隐秘如N号房的事实,均已经给出了令人震惊的答案。

剧情去到这里,其惊悚的轮廓已经完全显现,执法部门无法判断报案者供词的真实性,Adrian的恐怖还在于其通过制造“肉体死亡”的假象,令一切积极的应对措施都无助于遏制暴力,也因为“隐身技术”之荒诞,而令普通执法机构倾向于採信“更合理的推断/说法”。

Adrian是通过虚假的“肉体死亡”的假象来免除其真实的“社会性死亡”的风险,但其中不合逻辑,也是令人觉得惊悚的点是,肉体死亡应当是“真实确凿”的。

非要我来猜测的话,我必定相信这其中需要具有话语权的机构的介入,让假死成真,我甚至不敢继续去想到底是哪个版块,通过哪一种途径作了恶。

Adrian通过肉体的假死,避开制止暴力以及社会性死亡,从而他才能借机复活,继续他的暴力行为。

如果施暴者没有采取过激的行为,而是懂得如何在有限的范围里发挥其暴虐的专长,并且有强大的自控能力(能够看着Cecilia用钢笔自残),就可以达到持续和有效的“隐形”效果。

所以,恐怖的不是科技,而应该是这种熟悉这种监管制度逻辑的人。

五、会隐形的公共关注

公共领域的关注,通常不会在一开始就隐形,而根据近年来的所看到的新闻报道的发展轨迹来看,其隐形速度的快慢,以及使其隐形的具体方式,也总是有迹可循的(但我不继续提供任何理据不充分的猜测)。

值得关注的是,一开始用以获取广泛关注的渠道和途径,并不是绝对稳固而可靠的。

后续鲍某某事件便是很好的参考案例,最终我们看到关注度逐渐褪去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再次说明了媒体不可能绝对中立,也不可能只为弱者服务的事实。如果涉及到性别议题,我们甚至还仍旧需要时刻警惕各种带有厌女倾向的陈述。

What matters is that the attacker deliberately ignored another person’s basic human right to determine what she does with her own body. It’s not about sex; it’s about power.【11】(《Asking For It》)
厌女症是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当女性受到男性歧视,女人会产生“当女人真倒霉”的想法,进而延伸为自我厌恶,也就是女性的厌女症。女性克服厌女症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就是认同男性社会的价值,让男性认为她拥有男性的优点,视她为特例,不属于低劣愚笨的女性。这种行为策略是女人与男人“分而治之”的机制共谋,藉由向男性靠拢交心,持续强化女性整体地位的低落。【12】(《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

但我们依旧有必要,在各种有问题的报导中,找到更符合受害者利益的取态和角度,并且透过市场化的供需关系,努力为受害者谋求更多的必要权利。令财新撤下有问题的报导,其实值得每一个曾为之努力的人自豪的。

深谙权力、法律、舆论等规则的成年人,在对付过早失学的未成年人时所使用到的伎俩,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深思和警惕的。

网络的记忆是永久的,也是转瞬易逝的,这取决于我们对事件本身的态度和看法。

在一个忘性太大的社会,连死亡都可以被遗忘。施暴者是否能够社会性死亡,悲观如我,其实觉得意义不大。

当罪恶和威胁只是看似隐形,无论是在事前还是在事后,这些隐形人和能令事件变为隐形的人们,徘徊在我们的周围,而我们却无法通过积极的识别、自主选择,以躲过成为受害者的可能。

近一段时间所看到的新闻,都让我明白了,其实我们身边一直有这样的隐形施暴者。

首先,他们在他人目光下一切正常,甚至是一个成功人士,有着较高的名誉和地位,他的社会地位是他的隐形外衣,能够起到隐形而杀人于无形的效果。其次,是他们能令事件本身变成不再被关注的内容。

暴力和罪恶是否可以隐形,说到底还是要看我们对暴力和罪恶的记忆,能否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以及,我们是否会认为这种记忆是可信的,或者是有价值的。

当施暴者掌握了替换关注热点的方法,主动撤下对其具有负面效应的热点新闻,用新的热点覆盖未真正结案的热点。从此,他们将无需再多费心力,思考如何妥善地解决问题,甚或是修补肆意妄为所造成的伤害。

只消将热点转移,看热闹的人们自然会逐渐忘却他们原本不该忘记的事情。

毕竟,永远会有更值得围观的热闹在等着上榜。


结语

写影评的时候,我也曾考虑过,这种类型的影评是否有意义。

在某个与朋友聊天的夜里,朋友认为,如果时事跟电影联想到了一块,电影会一直流传,多年以后同一部电影的观众看到这借题发挥的影评,无法跟这个或许已经被淡忘和抹去的事件联想在一起,他们可能会觉得无趣,也可能会觉得我在胡说八道(自然有很多细节我都只能承认,的确会存在认知不足、理据不够充分的胡说八道)。

继而我就在想,到底是有形的隐形可怕,还是无形的隐形,即终究会人为消失这一事实更可怕?

在构思影评的时候,我也曾思考是否应该从成因、预防措施和互助方法等的方面进行探究。可是电影显然倾向于给我们派发了一个,最贴近社会现实的解决方案。

而这解决的方案,却令人意识到,受害者实际上是在一个令旁人感到惊悚的处境当中。

我们无法选择是否要成为受害者,一旦不幸被选中成为受害者,能够摆脱被持续迫害的处境,恐怕就只有某种同归于尽之觉悟下的以暴易暴。

而且无论结局如何,几乎没有一个受害者,能够全身而退。

不要凝视深渊,确实如此,但一个必须要以暴易暴,必须要用黑暗手段拨乱反正的社会,也是足够令人提心吊胆的。

欣赏这种以强制手段摆脱暴力,甚或是直接进行复仇的表达时,我们除了高呼畅快,是否也应该思考,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够令这种糟糕的情况,不要再继续糟糕下去。

反杀的剧情,最能令代入感强的观众觉得爽,不过是因为,也许除了反杀,已无其他反转的可能。

我甚至还有一个恐怖的解读,Cecilia姐姐被杀死的情节,分明就是在针对“姐姐来了”的口号。

它用极为血腥的方式说明“姐姐来了”兴许能救你一次,可能第二次“姐姐”们也会被干掉,不仅仅会被抹黑、被失语,还可能还会悬赏取其性命。

需要我们时刻记住的是,不管是何种意义的暴力伤害,不管是否涉及性别议题,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始终是某种命运共同体,没有一个人能够长久地置身事外。

保护好每一个受害者,也是我们自保的方式。

参考文献/延伸阅读:

1. 黑箱【日】伊藤诗织,译者匡匡 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4月第一版 ISBN 978-7-5217-0222-4 2. 坡道途中的家【日】角田光代,杨明绮,春天出版国际 2018年10月 ISBN 978-957-9609-82-1 3. 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日】上野千鹤子,译者杨士提,联合文学 2015年7月 ISBN 978-986-323-119-6 4. The Handmaid’s Tale by Margaret Atwood,Published by Vintage, 2017, ISBN 978-1-7848-7318-9 5. 冷暴力 【法】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译者顾淑馨,后浪|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年7月 ISBN 978-7-210-09088-5 6. Big Little Lies by Liane Moriarty, Published by Penguin Random House, 2014, ISBN 978-0-399-16706-5 7. Asking for It by Kate Harding, Published by Da Capo Lifelong Books, 2015, ISBN 978-0-7382-1702-4 8. 微信:鲍毓明案所谓“反转”,是社会对性侵案认知的狭隘(看理想) 9. 微信:记者暗访网络送养:中介建群牵线,已出生孩子10万起价(法制周末报) 10. 豆瓣:当代女性的处境,变得更好了吗?|2019性别观察 11. 微信:最可悲的,是让罪犯教给孩子性知识(南风窗) 12. 豆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小千~Angela) 13. 微信:财新的鲍案“报道”为何不可接受?(DIANLIN 典林) 14. 豆瓣:这条司法规定很可能成为“性侵养女案”的转机(南风窗) 15. 微信:如何区分Sugar Daddy和对少女的性暴力(选凝) 16. 微信:专访李星星代理律师:案情比已披露的更复杂,但改变不了她是受害者的事实(红星新闻) 17. 微信:你自杀三年后,世界更冷漠了(反裤衩阵地) 18. 微信:财新又不是你们的小甜甜了?(西坡/西坡读史)

延伸观影:

1.《房间》 (爱尔兰/加拿大/英国/美国) 2. 新闻专题片:《「虐待后」的生存 ~无法治愈的心灵创伤~》(NHK) 3. 《蚯蚓》(韩国) 4. 《日本之耻》(英国) 5. 《坡道途中的家》(日剧) 6. 新闻专题片:《如何面对儿童性暴力~直击真实儿童福利院》~(NHK)

4 ) 硬伤我来洗(附硬核科学解释:隐形衣原理)

原先写的删了

本来是反驳某人写的吐槽不合理之处的

真的是好好说话

结果不由分说就被拉黑删评禁言

于是气的专门写了影评逐条反驳

结果……

我语气冲了点也不能这么骂吧?

像我受到这样素质三连待遇的也有不少人

但是后来那人删评了

所以也就不重要了

现修改如下:

欢迎提问讨论

1.男主吃了安眠药还能醒来?

话不多说

还有人说男主自杀根本就是大bug,那么有名的专家,死亡都能上新闻,怎么伪造死亡的?法医干啥吃的?一开始就不成立!

当年战争狂魔希特勒的自杀还轰动了世界呢,多少人惦念他的脑袋啊。

“尸体”还差点骗过盟军,骗过斯大林,怎么说?

后来尸体被发现破绽之处,再对比牙印确认只是个替身,希特勒死亡遂成历史谜团。

如果不是那处破绽(袜子破了)让人生疑,真有可能就蒙混过去了。

虽然说现在医学检测手段不可能被糊弄,但你知道什么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吧?(额,虽然好像说反了)

说真的,现实世界中的魔幻事件还少吗?

不是没有可能,只是你身边遇到的骚操作太少了,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我也想知道美国总统大选是怎么做到死人投票的?谁来跟我曝光全过程和内幕,坐等。

我说的也只是在合理推测,不代表否认是bug,只是希望大家多一些思考,而不是一遇到超出自己小脑瓜认知的东西就直接否定。

2.女主为啥不穿上隐身衣?

女主才刚解锁隐身衣就会用吗?

万一穿上没隐身怎么办?被追过来的男主抓现形?

然后被暴打?

别说是从没见过的高科技产品,就是苹果机换华为机也得花一会儿功夫适应吧?

拿到手就会用说不过去吧?

又没使用说明书。

所以你指望女主怎么做?

拿走证据然后从正门逃离?

隐形人从正门杀过来了

你的狗子汪汪两声暴露了你的位置了,你这就想走?

门都没有!

实际上女主的做法相当聪明,先逃到没有监控的更衣室,把隐形衣藏在之前自己藏包的地方。

利用更衣室的地毯判断隐形人的准确身位,原本是敌在暗处我在明处,女主的躲藏巧妙转换了明暗关系,出奇不意撞倒男主夺路而逃。

不然你指望一个弱女子跟一个力量与速度远高于自己的成年男性来一场追逐战?

至于质疑我男主怎么不马上爬起来追上女主的人

看来你是没有体会过400米接力比赛中途狠狠摔一跤的绝望。

等男主爬起来追赶,也只能跟在后面吃女主的凉屁了。

毕竟这么摔一下够狠的了

而且更衣室没有监控哦

影片开头,临走前女主关了监控,没有一个是更衣室的监控画面,不然他藏的那个包早就暴露了,也就没有开始的逃跑了。

3. 女主为啥自残?挥挥手都能摸到隐形人好吗?

女主那是铁了心要和隐形人来场白刃战,就是要把他捅出原型!

来啊

假如你姐姐被杀,这锅还扣在自己头上,面临谋杀指控,被囚禁在牢笼般的病房,一切都是那个看不见的隐形人干的,你见过隐形衣的真面目,无非是一件高科技产品。你要摆脱困境,你打算怎么做?

你以为隐形人没看见女主从包里偷了根钢笔吗?能没有戒备吗?

所以,问题是:

如果你是女主,你如何在隐形人知道你有危险物品的情况下出奇不意捅他一下,破坏他的隐身衣?

捅死你个忘八端

不用我多说女主为啥割腕了吧?

这是苦肉计啊!

4.为啥女主不买热成像仪器?

(文科生也能看懂)

剧终?

高中物理其实有讲

我简单解释下:

热成像是通过收集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探测物体温度并成像的

红外辐射是不可见光。

而我们人眼所看见的光都属于可见光

波长不一样而已

如上图,人眼可见的波长在380nm~780nm之间

男主是能制造隐身衣的光学专家……

评论里有人提出质疑:

只要有温度就能热成像。

隐形衣靠无数个微摄像头发光,模拟出被穿戴者遮挡的画面,造成隐身的假象,怎么可能躲过红外探测?

我觉得他问的非常好。

在回答这个质疑之前,我有必要先来解释这几个问题:

你怎么知道影片当中隐身衣的设定是啥?

凭啥影片当中的隐身衣就是你说的设定?

好像你是穿越回来一样!你是强行洗吧?

其实并不是。

千百年来人的想像力是推动科学发展重要因素,许多发明是人先进行想像,然后发明的。

但是任何想像都不可能远远超越人所处的时代,这是我们想像力的局限性。

就好像古代人可以想象出某种飞行工具让人飞起来,因为他们看到鸟有翅膀,但是他们绝对想不到任何和电子产品有关的发明和画面吧?

绝不可能。

同理,任何科幻片都有超越现实世界的科幻元素。

但是任何科幻元素都是以现实中尚不完善、不成熟、暂时无法实现的科技成果或自然现象为蓝本进行想像和合理化创作的。

所以,我们现有的隐身衣技术就是影片中隐身衣的设定依据。

对影片当中隐身衣的种种问题都能在我们现实中已有的隐身衣技术中找到依据。

那么,我们是如何看得见物体呢?

是靠物体反射或发出的可见光到我们眼睛当中。

比如你能看见手机屏幕,是因为屏幕发出了可见光。

你能看见你的手,是因为它反射了太阳光。(否则就伸手看不见五指了)

百度一下

好了,上面我们解决了隐身衣和隐身原理和防止雷达等依靠能发出特殊波段的波来探测物体的两个问题。(就是X光什么的也不顶用)

用人话说

就是你好像一个黑洞,把所有光都吸收了,光无法跑出来到别人的眼睛或仪器中,就好像你不存在一样。

你就好像被抠图一样,从周围环境中抠走了

然后

是的,用无数个微摄像头和微放映机,从各个角度收集和放映周围环境的画面,把抠掉的图像补全,别人就看不见你了。

然而,可恶的是

任何有温度的物体都会向外辐射,也就是发光。

是的!科学的讲,每个人在任何时刻都在不停地闪闪发光!

这里的光包含不可见光,比如红外波段。

由于被测者不停地向外辐射红外线

而红外线热像仪就是那个追光者!

收集到你的光它就能够成像

(有别于雷达,雷达是主动发出特定波到物体再反弹回来,并收集,从而判断物体的位置的,是不是很像我们的眼睛?)

如果说雷达是千里眼,红外探测就是照妖镜

由于周围环境温度没你体温高,成像也就没有那么明显。

所以你看起来像雪地里的圣诞老人一样格外闪耀!

但是如果我用一种特殊涂层涂在隐身衣表面,把所有自身发出的红外光波过滤掉,热像仪也就看不见我了。

当然也包括隐身衣自身温度产生的红外辐射。

说白了,光就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媒介

而你切断了这层媒介,你就实现了隐身。

我不但能吸收来自外界的光不反射到人眼中去,还能过滤掉自己的光不发射出去,无敌!

欧耶耶耶耶耶!

雷达红外X光通通闪开!

ahhhhhhh哈,dance~

还有质疑为啥油漆一洗就掉的,我只能说这种材料有可能实现吧。

聚四氟乙烯和纳米材料就能做到不沾水不沾漆不沾尘,隐身衣表面完全可以用上这种黑科技。

有个视频大家可以随便看看,虽然不是我上面提到的材料。

//m.tv.sohu.com/v/dXMvMzA5MzA4NDQzLzg2MzI0NTEzLnNodG1s.html?src=pl&landingrefer=https%3A%2F%2Fm.baidu.com%2F

还有那质疑隐形人走路没声,呼吸没声的。

隐身衣里面完全可以垫一层吸汗多孔的柔软材质保证穿着者的舒适,也能最大程度消音。

我们高中班主任走路踏马从来就没声好吗?

5.女主一封一看就不正常的邮件就能让亲姐距之门外?强行拉低人物智商?

真不是人家智商低,是你不懂换位思考。

你妹妹的老公死了还留下一笔巨额遗产,一夜暴富。你眼红不眼红?多少有点羡慕吧?

这还没完结果亲妹妹一封邮件各种咬牙切齿痛恨谩骂你,你怎么想?

还找你解释说:是我那死掉的老公挑拨我们关系,真不是我发的邮件!

这下越洗越黑啊!

你能信?

你难道心平气和的问一句“妹儿啊,邮箱被盗了吧?”

假设跟你特别要好的隔壁邻居一家中了彩票500万美元,第二天就跟你道别说要搬家换别墅住你什么感受?

昨天还跟你儿子双排上王者的隔壁家小孩瞬间成了地主家的傻儿子,拿着新买的iPhone 999 Pro Max冲着你笑

这还没完

人家临走还略带挖苦的说一句“终于不用住这破小区了,单元门都是坏的”

扭头就喊“儿子不用收拾了,把作业拿上就行,剩下的都不要了”

“好歹做了这么多年邻居,常联系啊,记得来我新家做客”

然后喜气洋洋开着新买的宝马车走了

不送

你是想想好不容易还完那么多年的房贷和依旧拮据的家境

然后站在一旁尴尬笑笑呢,还是……

还是个屁啊!还能怎样?

况且人家也不是老死不相往来。

后来不是被约到餐馆心平气和听妹妹解释吗?

气生完了,今天给老娘说清楚

人难道就不能有情绪?就永远保持理性?永远逻辑在线?

显然说不通。

太多人看电影有个毛病:就是爱开上帝视角替人物想出合理的决定。

6.又一个开上帝视角嘲讽剧情的……

唉:-(

啥叫换位思考啊

你刚搞到证据,证明那份邮件不是你发的,你终于可以洗白了,终于不用背锅了。

于是在你最信任的人面前说出这个天大的秘密,因为你以为在这种公共场合就暂时安全了。

结果呢?你亲姐在你面前被折磨控制你的混蛋一刀捅死,血流遍地,惨不忍睹,上一个锅还没甩掉

人家顺手把刀往你手里一塞,天大的锅突然又扣你头上。

行,等着吃牢饭吧。

你气的发抖,周围的人尖叫着远离你,大脑一片空白,两眼发黑,眼泪都还没来的及流出来。

猝不及防的你没想到这个忘八端居然如此狠辣大胆!

然后第一时间闪过你脑中的居然是:

我还有救,我要澄清自己,监控肯定拍到了,这下我肯定能洗白了!哦⊙∀⊙!对了,刀还在我手上呢

我丢…

7.百万美元富翁,坐拥豪华海景房,光学领域专家,在研发出隐身衣后竟做出这种事……

很多人不理解男主的动机,觉得一个坐拥豪宅的有钱大佬,发明隐身衣就为了和这么丑女主相爱相杀?做糖爹不好吗?

嗯,熟悉的味道,好像霸道总裁爱上我的辣鸡网文

这个确实逻辑上对观众很不友好,但不是禁不起推敲。

建议去学习控制欲有关的专业心理学知识,会对你理解男主的人格和行为有帮助。

可能这也解释女主自残的行为,女主就是吃准了男主的变态心理。爱她,对她死缠烂打,还要监禁她,还要剥夺她身边依赖的一切东西。

保护欲混合着控制欲和占有欲,我不要你觉得过得好,我要我觉得你过得好。估计已婚人士能体会到这种来自伴侣的窒息感,而且这是不是像极了一些家长:“我这是为你好!”,“以后不要和那些学习不好的同学的玩!”。包括还有在班里装高清监控,老师时刻洞察班内学生一举一动的新闻。

怪不得现在孩子得抑郁的一大堆,还要自残,我跟你说狗看了都摇头。连赌狗听说下辈子自己要投胎当人都害怕,想了想人类的贫富差距,考虑着如果自己当了人,搞不好拥有人类特有的丰富情感,来体会当人的痛苦,算了还是保底当条狗吧。至于当人当然要等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了再说。扯远了。

总之不能啥也不懂就先去否定吧

你觉得不合理,想不通,那是因为你正以一个正常人的三观去考量变态男主的行为,当然想不通。

8.餐厅就没有监控吗?

我强烈建议哪位在美国的大佬帮忙去电影取景处--玉兰餐厅看看监控

我不相信剧组能蠢到:看不见这家餐厅有监控

然后拍如此明显有硬伤的剧情。

去调监控就能就证明女主清白?

更新一下,还是有人觉得我这算不上合理的解释。我就直说了,我要是导演,我就选没有室内监控的餐厅拍戏,就这么简单。

所以别问了,问就是自己去美国看! ̄  ̄)σ

9.小孩被打冤枉成女主干的太假了吧?

说真的,你没这样调戏你的同学吗?

你和同学肩并肩走在人来人往的楼道里

然后你悄悄伸手拍拍他另一个肩膀,然后赶紧收手。

他肯定把头扭向那一侧,发现没人

又转头看见你在那儿笑……

可以试试

10.还有说 “ 隐身衣就跟钢铁侠战衣一样穿上各种暴打保安和黑人兄弟这不合理!”的人

去看看拳击赛,你就知道身体要害挨上一记重拳,人有多快丧失抵抗力了。

尤其是下巴,喉咙,鼻子,眼睛

要不你现在蒙上眼睛咱俩打一架看看?

(你总不能装作我隐身吧?)

我保证打不死你

别怕

我再补充一条,男主约女主共进晚餐时有个细节,就是男主有手抖的症状。

我查了查也没有什么有帮助的解释,我也不是医学专业的学生。

可能就是男主的疾病导致手不得劲,被女主利用了这一弱点,然后任女主宰割,无力反抗。

女主太丑??

不少人觉得女主的脸太让人出戏,看不下去。

对于这种人,我觉得蛮可怜的,真的。

咱就站在大众审美的角度,女主长相确实一般,但你说丑到出戏,那绝对是你的问题了,问题在哪呢?

不少人审美被扭曲了,现在网红脸整容脸满大街,网上更是数不胜数。

绝色美女再也不是:有那么一个就十里八乡有所耳闻了,而是在网上就能把所有美女一览无余,还能拿来比较。

我们对颜值的要求不断拔高,喝多了糖精,就品不出苏打水的滋味。

感觉我们这些观众就好像是生产线上的饲料鸡,喂的都是精加工的优质饲料。

我们的口味决定了市场,影响了社会风气,导致了许多矛盾。

多少国内外的女演员哀叹自己年老色衰,职业道路变窄,很难再接到戏份。是我们导致了职场歧视。

现在的流水线古装剧不少都是开了超级美颜,看着就别扭。

影视作品从艺术品彻底沦为消费品,还是快消品。

多少女生愿意在自己脸上动刀?其中不乏本来就天生丽质的女生

审美被扭曲被洗脑还浑然不觉,以至于体味不到优秀的美,成熟的美,这是一种损失,也是一种悲剧。

但是无论如何惊人的容颜,终究抵不住时间。

当你老了,你又会如何审视自己?你打算如何审视自己?你会觉得自己丑陋吗?

如果你是演员,你会也觉得自己丑的让人出戏吗?你会甘愿把戏份让给靠颜值捧上去的小花旦?就此埋没打磨了半辈子的演技,甘愿退出演艺圈?接受市场、观众和导演在选择演员上的不公平与歧视?

我们真的该好好想想,当我们恣意对美丑做出判断时,究竟是谁决定了我们的标准和对女主脸的预期?

5 ) 毫不手软的女主

适合不被剧透,带着耳机,关着灯,聚精会神地看。

这部电影的女主是我很少见的类型,很酷,智商在线,绝不拖泥带水,美貌与身材也刚刚好。

有些片段拍得真的有点吓人,不过恰到好处。

观影过程真的很刺激,很精彩,泼油漆那段真的把我吓到了,还有割喉那里,妈呀,是真的吓人。虽然有点点bug但是不影响它的精彩度。

6 ) 看不见的恐惧

理智与情感是对立面,当然它们是对立共生和谐统一互为依存密不可分blabla的,但它们依然是对立的。所以我一个个人的偏见就是,越聪明的人越不懂得爱,当然由于聪明,他可以不让你发现这个问题。

Adrian是光学世界领军人物。这样的人玩这么一出是不是脑袋有病,你想要什么样的女人要不到,用得着费尽心力做这事。这是普通人都能看出来的事情,他看不出来么。当然不是。他的思维方式不是这样的。他根本就不是在找女人。他是在享受优越感。

从Cecilia的形容中可以知道Adrian最大的两个要点,一、世界级领军人物,二、控制欲强。这两点基本上就可以肯定,他不会去找爱情,甚至害怕爱情。因为爱是这个世界上最无法控制的事情——别说别人的,自己的有时都无法自控——当然他会把一些别的东西伪饰成爱。例如控制。

这和你是男人女人无关,和你与他的关系无关,他要控制一切,他不允许一切不在他的掌控中。他喜欢看你恐惧、看你无助、看你被戏弄。他的快感来自于你的痛苦,并且你对于这无能为力。所以处处迎合是他最反感的,如果你享受他给你的一切,倒会让他觉得耻辱,觉得自己是个小丑。但如果你想逃离,他就会像玩弄地上的蚂蚁一样,无比享受。

Cecilia最后放弃了求助,用自己的方式终结恶梦。结尾她用言语和坚定的眼神控制住了James,并带走了隐形衣。后面的事情就看她怎么书写了。

花絮:

1.在谈到电影的开场时,导演Leigh Whannell说:“我想在没有任何背景故事的情况下让观众进入Cecilia的境地,让他们通过她感受一切,幸运的是我有 Elisabeth Moss,她即便一言不发,也能和观众交流。”

2.在预告片及DVD封面都使用了淋浴门上的手印镜头。但在电影中这一幕被删除。因为Whannell觉得,Cecilia发现了药瓶 已经足够令人不寒而栗了。

3.本片原为环球黑暗宇宙的一部分,原定由Johnny Depp主演,由Ed Solomon撰写剧本。但由于黑暗宇宙的启动篇《木乃伊》The Mummy(2017)的票房失败而被放弃。而《木乃伊》本来也是首次黑暗宇宙启动片《德古拉元年》Dracula Untold (2014)票房失败后的重启。

4.澳大利亚没有天然松树林,因此Cecilia跑进树林的片段是在为制作家具和圣诞树而种植的种植园中拍摄的。如果是在白天,你会看到这些松树种的非常整齐,一点都不自然。

5.主角 Cecilia 的名字源自拉丁文 Caecus,意思是盲人或无眼,很显然,她看不到隐形人。 她在电影中经常被称为“C”,很明显,它的发音类似于“see”。

6.Adrian家门口的密码是1933年,那是原版电影上映的年份。

7.Adrian家的外景拍摄地是悉尼人熟知的Headland House。它由Atelier Andy Carson设计,坐落于新南威尔士Werri Beach的南海岸。 突出的楼体位于石头覆盖的底层之上。成角度的横梁固定了这些延伸部分。而家中的许多内部镜头都是在位于悉尼南部大约120公里处的Kiama小镇的一座名为Pepple Cove Farm的豪宅中拍摄的。

8.接近结尾时,Sydney醒来感觉有人,用喷雾喷了隐形人,待他摔倒从他身边跑出了卧室,然后被从前面撞倒。所以他俩都在那。

9.结尾晚餐,Adrian点了意面、寿司和牛排,Cecilia选了牛排,是因为她需要他手里拿着刀,以便于之后的计划。

7 ) 为什么霸道总裁“死”也不放过这个村姑?

——《隐身人》没讲的那部分故事

Why me? (为什么这会发生在我头上)

片中的受害者塞西莉亚,痛苦地追问自己,想破了脑袋也想不通:

为什么这个要啥有啥的霸道总裁艾德里安,“死”也不放过我这个村姑(suburban girl)?

塞西莉亚把艾德里安称为反社会的自恋狂(narcissist-sociopath),但这两个词不足以解释他为何花这么大功夫死磕一个关系。

其实,艾德里安就是所谓的寄居蟹人格

寄居蟹的本体柔软,易被捕食,只能杀死海螺等宿主,把弱不禁风的下半身藏进壳里,把张牙舞爪的螯肢露在外面,才活得下去;

大型寄居蟹

而寄居蟹人格就是一种极端的控制型人格

从控制你吃什么、穿什么,到控制你说什么,最后控制你想什么。

这种人格是外强中干的,只能靠绞杀亲近之人——也就是“海螺”——的灵魂,把对方的绝对服从、依赖和崇拜作为自己的盔甲、转移自己骨子里的深层不安全感。

来源 | 公号“没药花园”


有人会问,为什么当危险的红灯频频亮起,塞西莉亚不早点拔腿就跑?

其实,片名的“隐身”(invisible)之处正在于此。

  • 寄居蟹的卖相一般都不错,自信满满,尽管是虚张声势

可这个“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剧本,没一个配角是演不了的。

而寄居蟹能一眼认出“完美受害人”:温和、善良、害羞、内向、软弱、不引人注意、不固执己见。

当他们在派对上初见时,她只是一个“很傻很天真”的加州理工州立大学(简称 Cal Poly)建筑专业的学生,而作为如今全球光学界的“领导者”,当年的他很可能是最耀眼的学霸。

时隔多年结婚后,她还是穿一件朴素的大学套头衫,显示了她不讲究外表、安于自我,而且职业上建树不多,气质仍停留在学生时代,要靠学校装门面,因为

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人更依赖大学体系,指望这个机构培养人们的势利观念,建立社会等级机制。
(保罗・福塞尔《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

所以美国片里老有人穿个哈佛斯坦福的出来装逼。

可以想见,当聚光灯下的他走向那个角落里的她时,她一下就被吸引了。 似乎是一直到婚后,塞西莉亚才发现不对劲

这是因为寄居蟹知道,一开始就凶光毕露,会吓跑猎物,而只能耐心诱惑猎物上钩;

而一旦海螺把自己托付给寄居蟹——比如同居、结婚,寄居蟹突然就“变”了。


  • 隐身的,还在于寄居蟹往往不是用家暴,一下就把你“打醒”了;

而是进行令人窒息却颇为隐蔽的情感虐待,像沼泽,一朝涉足,就越陷越深。

1

塞西莉亚离家出走前,没人知道她婚后长期被迫害。显然,她很久没和亲友沟通了。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要操控一个人,首先要切断其社会关系,孤立之。

否则别人的爱甚至信息,都会增强海螺的主见。

可怎么能把一个大活人从社会中抽离出来,囚禁在信息和感情的“真空”中呢?

2

这就是寄居蟹称得上情绪操控的大师之处。

它洞悉人的弱点,会给你量身定做一套奖惩机制。先是连发一串糖衣炮弹:

当塞西莉亚搬入艾德里安的海景豪宅时,虽然离群索居,应该也是不无雀跃的;

当她放弃工作,而选择当家庭主妇时,也许有过挣扎,但为了这个家,也接受了——要知道,加州理工州立大学的建筑专业是全美最好的之一,从她鼓励小女孩考最好的帕森斯设计学院也看得出,她追求目标不无坚定;

还有难以拒绝的厚礼——当她妥协而签了他的遗产赠予协议,就会尝到一点甜头;

片尾“鸿门宴”上体贴入微的暖男形象,也很容易让人心软。

只要她按寄居蟹的套路玩,一回来,就是 wine and dine——“饿不饿?呐,我点意面披萨寿司牛排全家桶给你吃啊!”

事实上,极少有海螺在经济上占到寄居蟹什么便宜:

遗产赠予只是捕鼠夹子上的奶酪,等她一掉入“刑事犯罪”的陷阱,协议就无效了;

而把外卖菜单全点了,也就是多花几个钱,点她吃不了的菜。

可要是她不听话,惩罚就会层层加码

先是一系列恶作剧——制造火灾、搞砸面试;

然后殴打她和小女孩,甚至杀死姐姐、嫁祸于她;

最后,“真正的惩罚”是要杀死无辜的女孩。

这些惩罚,一是要瘫痪塞西莉亚的社会关系——离间血亲、让她找不到工作,甚至败坏她的名誉,因为寄居蟹高傲的自我忍不了海螺离开后变得更自信、强大;

更可怕的是,这是煤气灯效应(gaslighting)式的操控——也就是认知否定,指长期给受害者灌输虚假、片面或欺骗性的话语,来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实。

这就是“隐身衣”的寓意。

结果就是,每个人都觉得塞西莉亚是神经病,而她有苦说不出,逐渐开始自我怀疑。

这样一番打压之后,寄居蟹出面收拾她支离破碎的自我,倒像是在做善事:

惊不惊喜?(SURPRISE)

而海螺也是久旱逢甘露,滋味分外“甜”。

但惩罚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寄居蟹乐此不疲,从摧毁海螺的意志中满足了弗洛伊德说的死欲,就像猫玩弄老鼠;

弗洛伊德的生欲和死欲理论

而且,这种变态的情绪奖励是会玩上瘾的。所以寄居蟹只会越来越暴戾,变本加厉地折磨海螺。

日本北九州一家监禁杀人事件里,主犯的胡萝卜加大棒,更是玩得出神入化,用禁食和电击等酷刑作为惩罚,竟然团灭了一家名门望族。

3

寄居蟹还是说谎成精的表演型人格

艾德里安连出苦肉计——装死、监禁,没什么戏码能考倒他。

塞西莉亚也心知肚明,即使告上法庭,艾德里安的演技骗骗媒体和陪审团,跟玩似的。

装死,是终极的演出。

而在北九州事件里,主犯也玩过这个桥段,让受害者从此死了逃走的心,成为行尸走肉,害死了自己一家。

4

然而,寄居蟹最常用、最有欺骗性的一招还是:

抢占道德高地,扮受害者,激起海螺的愧疚和母性,来情感绑架。比如艾德里安示弱道:

看到没,我手抖了!只有你能看到我这么脆弱的一面哦!

人要有动力奋而逃离一个习以为常的处境,必须感受到危险——当情绪信号,譬如恐惧、愤怒、震惊、厌恶,让肾上腺素飙升、肌肉紧张。

可寄居蟹总是“我是为你好”,以爱之名蒙蔽海螺,强调自己的付出、索取感恩:

只有我才能帮你。

于是,海螺即便被否定、羞辱,往往也只是感觉越来越压抑、困惑、内向、卑微、喘不过气来……

而且,虐待也是一点点升级的。只要海螺不忍离开,等待她的只有更残酷的手段。


要是你露出了想逃的苗头,寄居蟹会不择手段地增加解散的难度和成本。

用黑格尔的主奴关系的说法,表面上是寄居蟹要奴役海螺,其实寄居蟹是自己的缺陷的奴隶,没了海螺这个躯壳,就会惊慌失措、活不下去。

寄居蟹的控制欲不会因人而异,而要操控任何亲密关系。一卯定海螺,就不会轻易放手:

艾德里安练手的对象,是成长过程中最亲近的弟弟;

然后他不断寻找新的海螺——他的狗、妻子...

这部惊悚片最恐怖的段落,其实没拍——就是他让你生个娃,不但控制塞西莉亚,还要控制下一代一辈子,甚至在他死后可能仍会让子女战战兢兢。

所以塞西莉亚说:

有了孩子,就再也走不了了。

这虽是出于保护骨肉,但也是压抑痛苦的自欺:我不能离开,我的付出是有价值的。

这才是最大的人格解体:你彻底投降,拱手交出感知、欲望的能力,成了一具为孩子操劳的空壳。

遇上一只寄居蟹,我该怎么办?在线等。

寄居蟹人格是一种自恋性人格障碍。他们的变态行为通过社会化,已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所以,试图在关系中改变寄居蟹,毫无意义。塞西莉亚要是敢转发本文给阿德里安,他很可能会暴怒:什么狗屁文章!以后不许上豆瓣!

要避免、逃离这种关系,我们能从塞西莉亚那里学到什么呢?

  • 看透

只有过来人塞西莉亚知道,这精心布置的烛光晚餐,只是一场秀;

寄居蟹口中的爱,不过是凶器;

两者都要她付出一个代价——交出你的全部来,一滴不剩

寄居蟹怎么会向猎物哀求呢?

每一次放低姿态讨好,不过是为了得到那张空壳,要受点委屈罢了;一得手就会加倍夺回权力。

所以当艾德里安夸塞西莉亚看起来棒极了时,塞西莉亚却一脸冷漠:

外表是骗人的。

果不其然,当艾德里安自以为自己的剧本写这么完美了,都给你当面悔过了,你塞西莉亚不感恩戴德,还追问来追问去的,他的脸庞就开始抽搐,要发作了。

寄居蟹再善于伪装情绪,但一被戳到痛处,不得不面对逃避的自己——那个不完美、邪恶的的自己时,就会变脸暴怒

  • 不顾一切夺门而出

但还有个老问题:“娜拉”走后怎样?

要经济独立,像塞西莉亚的女演员莫斯在《广告狂人》中的角色一样,从男人堆的包围里杀出血路?

《广告狂人》第 1 季

走出一段变态的婚姻,再走进一段不那么变态的婚姻?

还是回到这个哲学家斯蒂格勒所说的超控制社会(societies of hyper-control),被无孔不入的微型惩戒(micro-penalty,福柯语)宰制,有一天可能比莫斯主演的《使女的故事》更甚?

《使女的故事》第 1 季剧照

这就是塞西莉亚说的社会可悲的一点:

有了钱,就可以得到许多东西,包括女人。

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只能借个人苦难走向总体、放眼社会,来关怀得更有力。

  • 当没有人相信塞西莉亚受害时,她没有哭哭啼啼、把自己当祥林嫂这样的模范受害者,而只是坚强把受害当症状。最终,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事实上,拉鲁埃勒(Laruelle)在《广义受害论》(General Theory of Victims)中说, 根据量子物理,我们同时处于基本粒子和波的状态,

谁是加害者、谁是受害者,难以定位;

而按生物学,人的代谢、进化中,细胞不停分化、克隆,使得我们不停成为新人。

所以受害者不会永远是受害者,或者说,

人人都是受害者,也可以是加害者。(第 16 页)
对于受害者,斗争,是作品。人被迫害的能力,与 ta 起义的力量一样大。(第 87 页)

而塞西莉亚这样的弱势方通过法外的方式——“隐身衣”来起义,恰恰证明了:

正义不在共同体、这个秩序里,而在每个人身上。(第 17 页)

8 ) 这部片子的逻辑漏洞和女主的丑一样可怕

《隐形人》。2020版。6分。 忽略导演、女主、男配们的身份,单聊这部戏。 应该说氛围的营造相当精彩,确实从一开始就很紧张。 但很快这种紧张就陷入了逻辑的巨大漏洞。 男配简直不能太赞,被安定了还能迅速爬出来顺利追到女主。 这么一个全球领军的科学家企业家自杀了,竟然没有引起关注,没有被调查,简直无法想象这个国家是多么缺乏基本的法制意识。 而作为一个能发明隐身衣的时代,女主竟然连个像样的手机都没有。另一个作为警察的男配就更惨了……但最最惨了还是那些警察们,那都是些啥玩意儿。 不说太多,主要是女主太丑了。

短评

身边一直有灵异事件发生,你明知道是他搞的鬼,然而所有人都不相信你,都觉得你疯了。毕竟你无法证明有一个隐形的人一直在骚扰你。敌在暗你在明,你做了什么他都知道,但是你不知道他做了什么。这简直就是恐怖版《三体》啊。塞西莉亚不能把她的计划说出来,因为阿德里安一直在偷听。要想打败他,她只能化身为面壁人。她说什么都没用,只能用智慧和计谋逼他显形,让大家相信她说的是真的。看多了真善美的结局,本片黑暗的结局显得太爽了。没有说教,没有教育意义,没有犯罪必须受到法律制裁,只有以暴制暴、以牙还牙。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敌人狠,你就必须比他更狠。要是这是国产片,最后肯定是詹姆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将塞西莉亚依法逮捕。塞西莉亚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一切都是阿德里安策划的,最终被判处死刑。

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后韦恩斯坦时代的主旋律惊悚片典型,雷·沃纳尔在传统类型与时下主题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整个高概念的故事并未局限在女权,科技入侵导致的人际异变将作品推向社会派,《升级》中的“机械舞”式摄影机运动继续保留在动作戏,对空间的调度能力借由题材的特殊性反而激发了观众最大限度的想象乐趣和互动潜力,古典与时髦并重,对交互式体验的视听技法探索,已然直逼好友温子仁。但刻意塑造的配件般的假想敌式反派又是缺乏足够现实根基的,范霍文版赋予透明人的心理侧写和行事动机无疑更加自主真实进而具备生动的冒犯性与威慑力,而不是一个集当下舆论价值导向所反对的各种“不正确”于一身的等着被主角打倒的工具人。

11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电影院里面前排四个男生,看到女主被吓到精神紧张,都笑出了猪叫,疯狂大声嘲讽,生怕别人感觉不到他们的优越感。但最后结果是女主是这片里面最勇敢的人。现实就是,当你因为精神压力而崩溃的时候,他们会嘲笑你,当你勇敢面对现实的时候,他们又会默不作声。

14分钟前
  • starbooboo
  • 力荐

20200227 AMC Burbank 16 IMAX 顶级的气氛渲染一方面来自如午夜怒海波涛般汹涌的声效,另一面则是和隐形人这个概念相匹配的视觉呈现:大量的长时间空镜头(隐形人的空间),莫名其妙的横摇(隐形人和女主的位置关系),以及鬼视点平行移动镜头(隐形人的移动)的多重组合,导演在可见的画内空间里,放置了大量不可见的“画外空间”,诱导人们去想象那个不在场的在场之人。时间和空间都被拉长放大,恐怖感由此而生。电影背景放在北加+科技公司也极富意涵,一个指涉着对私人空间不断入侵的现代科技,一个则是那个死而不僵的,看不见的,牢牢支配着女性的父权。EM的表演很好,但依旧是适合自己的角色的正常发挥。

15分钟前
  • 推荐

女主Moss的大银幕呈现真实得罕有表演痕迹 但剧本实在太不精巧以至于几个反转都可以轻易被猜中 另外要着重吐槽一下音效 一切生硬和违和在杜比影厅里被无限放大

18分钟前
  • umi
  • 还行

为什么?这么帅、有钱、智商高、事业有成的男人 专情的对象不是我?(摊手)我!可!以!啊!(狗头)

19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升级”导演新作,涛声汹涌的悬疑氛围。前半段无形惊悚,后半段尖锐暴戾,结尾的反转有点画蛇添足但很契合大女主人设。男权的压迫和残忍在这里不只是隐喻,而是真真实实的意象。忽略细节便是爽片~

2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3.5;旧瓶(陷入孤立困境的自我拯救)装新酒(电子科技时代的概念设定),空间内摄影机的横移虽是常见手段,对于营造氛围依然相当有用,在建立有效空间内的统一视点仍是模糊的。不过剧本的完成是过关的,相当扣人心弦,伊丽莎白·莫斯的表演很有说服力,形象意外契合,且终于在2020之际看到一部聪慧勇敢的恐怖片女主了!(实在太厌烦以前不少恐怖惊悚片中只会让女性担当尖叫的无脑工具人)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作为一部惊悚恐怖片,能做到同类型该有的氛围已经很不错啦,影片没有贴合环球此前的黑暗宇宙,但结尾的惊喜让人浮想联翩。伊丽莎白.莫斯潜力很大,大脸五官在大荧幕下一点微表情都能放大很多倍,把角色那种无助惊恐彷徨进而迸发的逆袭都演绎了出来,她一人撑起了整部电影,甚至说不定捞回了环球暗黑怪物宇宙哈哈哈嗝哈哈哈。

30分钟前
  • 大聪
  • 推荐

開場幾分鐘,Elisabeth Moss的演技就徹底說服了我——「(還)沒看到」記憶、情緒、痛苦的來源,但已經一寸寸顯現在她每分眼神呼吸顫抖紋路。一開始,就像是一個黑暗故事最後的高潮收尾。但她的磨難還無盡無休。適合搭配導演的前作《人類升級》(Upgrade)。剛好是一體兩面的互相昇華。兩種「技術原罪」逼近與反省:一個從科技降身的自信(Grandiose)、一個從科技迫身的偏執(Paranoid)而來。「控制」這個概念在兩部片互相成就了理性與感性:控制的系統化這麼精密精準,無孔不入,卻不要忘了控制的人性化可以這麼滲透蟄伏、纏綿入骨⋯⋯。

31分钟前
  • Wallys
  • 还行

很久没那么优秀的恐怖片了。或许这么些年来,haunted house、驱魔等主题已经被拍烂了。这部影片完全依赖镜头语言,将男权主导社会所施加给女性的恐惧宣泄了出来。女主角的形象在前半段一直是神经质的,而后半段却是孤独的。这种孤独令人反思自身:或许在不知不觉中,自己也已成为了父系社会秩序的巩固者、精神碾压的施虐者。undiegetic音乐像片头的浪潮一样令人窒息心慌...前面剧情少许平缓冗长,越到后面越精彩,结局很开放。想看到更多的讨论。补充一下:看到不少人嫌弃女主丑,我想说在外国人的审美中不是只有身材苗条五官小巧的女人可以被认为是hot的。女主在《广告狂人》中的设定也是美人。不是说谁的审美高人一等。我个人认为女性都是有美可被发掘的,只是个人角度不同罢了。

35分钟前
  • 没啥好说13
  • 推荐

别再问姿色并不出众的女主,为啥能得到霸道总裁死心塌地的爱了。stalker 的行为逻辑里不具有一毛钱爱的成分,只有疯狂的力量炫耀(隐形衣是开挂利器)和权力碾压——你不过是我豢养的一只小玩物,怎么胆敢拥有自主意识,还胆敢弃我而去?所有不休不止的纠缠,只为了向逃离他掌控的女主施以最严苛的惩罚与复仇。moss 演得太棒了,好几幕的心理惊悚达到了饱和。不过情节bug有点多。

37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多想化成隐形人,掩饰我伤痕,给你我的体温好帮你驱走寒冷,看不见也能感受心疼,我想化成隐形人,隐藏我的泪在翻滚,我在你凌乱世界留下的指纹,对你是没心跳的一个吻,拖沓磨叽,硬伤智商堪忧,走向好猜到没惊喜,除了第一次割喉,既不恐怖亦不够惊悚,依然过多夜戏,既然隐形何不白昼恐怖,浪费设定,脑补《附注:我爱你》《人鬼情未了》《未了阴阳情》高科技版,

40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还行

年度顶级PUA恐怖片,IMAX影厅里女同胞们真正被吓到涕泪横飞.....但比起大女主复仇,结局令人觉得更加心寒(谁主张技术无罪的?最后,作为女建筑师男朋友还是光学科学家的我,感到一丝凉意……

41分钟前
  • 胖丁啾啾
  • 力荐

几乎是moss的独角戏,演技真神。有几处剧情设计得还挺让人意外的。不过吧,我觉得高富帅科学家发明出隐身衣就只是为了吓女友,这......为毛科学家他哥也出来穿隐身衣吓他弟女友?一对变态兄弟吗?去干点其他有意思的事情不好吗?刺杀总统之类的,多酷?大概看恐怖片看太多了,抛开电影明晃晃的呈“显摆”态度的这几年全球流行的社会议题姿态,仅从惊悚片角度看这部也就还好吧,看短评都一片要被吓死的声音觉得至于吗?

46分钟前
  • Erzsébet
  • 还行

看不见的危险来自四面八方,还被人误解成疯子,女性在暴力之下处境的隐喻几乎成了明喻。爽利复仇完成了一次抒发。

49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肉身显形反暴露精神贫瘠,抚平了在场/不在场的梦魇式刺痛,以真刀实枪的武器反杀重赋女主斗志,却也推翻了苦心孤诣铺陈的心理痛楚。也可被归为是一种被超英电影所同化的二元式情节扭转,观众的记忆易被抹除,但经典的影像力量,如卡萨维蒂《醉酒的女人》,依然需要时间正名。

54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隐形也就意味着威胁无处不在,也刚好代表女主的心境。主要好在氛围的营造,很多缓慢移动的空镜头,会让你跟着主角一起疑神疑鬼,会觉得那看似空无一人的地方,是否真的藏着什么。女主的表演也很厉害,毕竟有多段无实物动作戏,还是很考验表演能力的。以及,还要努力演出虽然我没疯但是其他人都以为我疯了的奇怪表情。男性PUA及家暴主题与这个传统恐怖题材的结合也算密实,起码是合理且说得通的。结尾的处理还是很女性主义,很过瘾。整体可看性还是不错的,在经典恐怖设定基础上,加入更生活、更真实的元素,让你发现,这样的恐怖事件,其实一直发生在我们身边。

5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雷沃纳尔在这部电影已经完全跳脱出《升级》里那种温子仁影子很重的镜头语言,拍出了自己的风格,青取之于蓝,可能还胜于蓝。整部电影的气氛渲染仿佛把影迷拉回了那个以密闭空间,创意取胜的欧恐黄金年代,现在还能拍出这种压迫感极强的心里惊悚可是太难得了,恐怖片是对镜头语言要求最高的片种,而且编剧出身的沃纳尔剧本功底一直很强,镜头还能在烂俗桥段上调度出新意,有望成为这个时代的恐怖大师。

1小时前
  • 千舟
  • 推荐

好看!貌似是现实增强版的《致命女人》和隐形人版PUA渣男,但内核还是在讲一段亲密关系中的暴力和控制:大多数情况里,女性的痛苦不被理解,她们被认为是错误的一方,自己甚至都相信自己真的疯了。Elizabeth Moss演得太好了!

1小时前
  • 肉汤拌饭吃八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