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昨天
内会儿都住的是平房,家家没暖气,生一炉子,上面还烤着馒头花卷包子什么的,每隔一两个星期还得打一回烟筒,打完了整个人就像是矿山里刨出来似的。
公交车当时还是卖票的,一小条儿,几毛的都有,座椅是海绵外面包着塑料垫子的那种,有时候坐公交无聊了就抠座椅上的海绵玩儿。
当时就对售票员印象不好,觉得对人老是没耐心,把人像赶动物一样,我妈就没少在公交上吵架,事实上拌几句嘴之后,也没听说过出了什么恶性事件。
生孩子人流反正是出人命一类的事儿还要单位证明,我就见过那么一张流产的介绍信。
国营商店还都是铝合金的玻璃柜台,挑东西的时候还总得让售货员来拿一下,对了,那会儿还叫百货公司,买之前还得毕恭毕敬的义正词严一句:同志,请帮我拿一下xxx。
结婚可是全院儿人的大事,老奶奶们倾巢出动,这个忙着帮做饭,内个忙着发糖,隔壁的小伙子们还赶紧帮忙搬东西,那时候人都是发自内心的祝福。新人的脸上也像桃花儿一样。
没学上不要紧,反正可以进工厂走社会嘛,虽然书念不成了,但是总归有别的路子可以发挥能量的。就像新华字典那句“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当时是两车道,有条件的是四车道,可是永远也不会堵车,永远是几辆自行车和老式的公交,反而在今天的八车道上,常常被堵得前列腺肿胀。
还得说说公交,公交门是推拉的,人走慢了经常会被挤住,车外形永远有着红色或蓝色的条纹,车有足够长,像一节火车车厢,还都带着大通道。
北京以及周边地区的冬天都差不多,一到冬天了到处朦朦胧胧的,太阳光柔和下来,只有人迷幻不清的脸和哈出的白气,车辆被一团团氤氲的光雾包围着,散开。
那会儿也没有奥运会,只有亚运会。
再说说电影一些扯淡:
导演张暖忻95年因为癌症去世了,四十多岁,汪曾祺书挽联“繁花此日成春祭,云水他乡梦白鸥”。不得不说导演挑演员的眼光非常独到,包括后来冯远征也是张导演看上的。
马晓晴觉得眼熟,后来想起来她演过87版红楼梦,之后她不拍电影了,离开了北京,有段时间一谈到电影她就恶心,想吐。后来想走导演路子,也没什么反响。
同样看到自己过去的片子就恶心的贾宏声最后还是没坚持住,列侬的儿子吸毒了,进精神病院了,最终在2010年跳楼飞了,虽然有时候感觉他有些做作,但我还是喜欢他。
王全安倒是后来在导演的路子上走的更远,好过余男最后娶了张雨绮,今年大热的《白鹿原》就出自他的手笔,只不过因为叙事角度和自家媳妇儿以及剪刀手的关系,让这部电影难以评价。
同样是中戏表演87届的金铁峰之后泯然于众人,就算出现也认不出来了,江珊倒是成了电视剧大户,还唱过歌,倒是我妈有阵子看过她的不少电视剧。
将近二十三年快过去了,太阳依然升起来了,北京,你早。
都变了!
以前的美好已然消失殆尽,可为何它的香气还经久不散?
2 ) 文艺,就是这样为人民服务的
最好看的片子之一。有好的色调,好的对白,好的调度穿插,好的经营。整部片子连贯,流畅,像首好的曲子。除了几处灯光有造势之嫌以外,其余都平淡自然朴实,不修饰,不做作,不夸张,没有文艺腔,没有广告腔,也没刻意的抻镜头去模仿欧洲腔。所以,这个故事片,比纪录片更准确更精练的记录了那个时期,那个九〇亚运会前的北京,那个小民百姓刚体验到开放的中国。
编导捕捉现实、捕捉当下的功力,史上罕有。由此可见,体制、审查、院线、市场等,绝不是拍不出好片子的好借口。
该片境界可比小城之春,但格调却相当人民。
最后是个人的一点怀旧,与电影本身无关。北京的公汽就像巴黎的地铁。当时从新华街看电报大楼,还能望见西山。那会的马路是那么朴实。那会的女人虽然不那么女人,但那会的男人,的确真的很男人,那个劲头,那个表达方式,那套夹克、萝卜裤、胶鞋、白棉线袜的行头。头型更拧。
时过境迁。不变的只剩下南池子。
3 ) 每个人心里都曾住着一个小艾红
不会写影评,但备注字数有限,想说的话写不开,所以写在这里。
很真实很现实的片子。
记不清多久前搜索贾宏声的时候就对此片有浓厚的兴趣,因为马晓晴,因为王全安。但找不到下载。最近频频在电影网看片,试试看一搜,果真有。看来官方也有官方的优点。
其实艾红这个角色不讨喜,她不怎么漂亮,带着婴儿肥,公交车上卖票总是一股不耐烦,她看到朋友进了外企穿的漂漂亮亮工作环境也好的让她开眼界,自己也想有那样的好工作。但是每个女生都曾经是那个爱慕虚荣、傻傻的艾红,她希望自己的男友能有出息,能出人头地。所以当邹永强对挣大钱表现出一番平常心态的时候,她喊着好辣流出了眼泪,她多么希望他至少能表一表挣大钱的决心。
贾宏声帅气逼人,不仅是外表的,骨子里透着不羁的帅劲。在酒吧那一曲《假行僧》唱的血脉喷张,在大同的悬空寺和云冈石窟游玩时,那亮眼的橘红开衫就现在开来都潮范儿十足。他还是留学生,他还是新加坡人。谁能不被这样的克克吸引?
片子的最后,王朗和邹永强成了好哥们,艾红最终嫁给那个骗过她的王老五。
20年后的现在,奔三的80后们依然在面对各种诱惑,依然做着一夜暴富的梦们,也慢慢搞清楚了那个老道理——
财富还是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创造。
4 ) 我已上传到优酷!!!
5 ) 关于发财
关于发财
emilmatthew
09.6.21
很多人想发财,不只是今天的人想发财,就连那个纯真的八九十年代的人,又有多少人不曾有过那么一丝发财的冲动?
钱是个好东西,我觉得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很缺乏的一块就是对于钱的价值、关于如何赚钱的教育,似乎多少还存在着"视金钱为粪土"的书生意气。
以至于,那么多的大学生刚毕业,连个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即使有了份工作的,赚了那么点钱不够花的,自然想要更多,想发财,这是人之常情。
发财有多难?因人而异,如果家底好一点,拿出个一百万很轻松,再赚回个一百万也并不是很困难的事;而家底不好的,白手想家,想赚个一百万,那可真不是容易事。这不仅是从古代到现代都存在的客观规律,更是略懂点数学就可以明白的事。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白手起家”的人,这堆人中,真能发财的那可是凤毛麟角,用<北京.你早>里邹永强的话来说:“那得去奔。”我觉得不仅得去奔,还得看怎么奔。这个世界上真正赚钱的都是资本运作出来的,从实业来说,行业利润达30%那是绝对的暴利;从投机投资的角度来说,你倒是有可能一年赚个200%的,但有可能明年就亏得不成样子。而如果你想用10万去博100万,而且时间设定在2-3年,那可真是痴人说梦了,还真不如去买彩票算了。但现实中,怀揣着这样荒唐"美梦"的人并不少。
所以,不管你想不想发财,关键是要有一个好心态,明白一些客观的规律,慢慢的积聚力量朝前走,有机会呢,小赚一把,没机会呢,歇着,过过悠闲的日子,有什么不好呢? 就像像无忧无虑的渔夫, 有哪天突发神经想去发财了,别人问他发财之后想过什么样的日子,他说:"像没发财前一样无忧无虑的日子."
又像<北京.你早>里的霍光说的那样:"咱不能让钱给玩了."其实,作为一个当代人来说,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是特别追求高档的生活,过些平平常常的小日子还是可以的.不管有钱没钱,知足常乐是真的.
有人当着司机,有人当着职员,有人当着工人,你若问这些人心中有没有怨气,那答案就像邹永强说的那样:"哪个心中没一肚子怨气",小市民对生活有怨气,当老板就没有吗?咱拍脑门想想都不可能,说不定大得去了.
往好里说:我们每天都在Enjoy Life;往坏里说:我们每天都在Fighting For Life.
总得来说,对于年轻人来说,今天的生活还是有些TOUGH的,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时间我们是要去FINGHTING的.如果在空余的时间,忘记发财这种TOUGH的一塌糊涂的事,也许活得会更快乐和自在些吧.
6 ) 《北京,你早》:走好,宏声
昨晚为着一个人,将张暖忻导演的《北京,你早》又翻了出来,他,贾宏声,那一年,23岁。
我还记得在很久之前,看了娄烨导演的《苏州河》,当时只记住了美人鱼周迅,对于那位沉默的男子,除了举手投足之间,一丝桀骜,便再无其他印象,即便是隐隐之中的错觉,也没做过多的念想。
这应该是一位不错的演员吧,看他的戏,你没觉得他是在演戏,而更像是一个已然的部分,合理地出现在既定的那个角色里,那种刚刚好的程度,没有多,也没有少,既不出挑,也不晦暗。
《北京,你早》,拍摄于1990年,据说是一部让贾声名鹊起的电影,说实话,我对他的印象还仅仅停留在不多的几部有他参与的电影里,《北京你早》中的陈明克,《昨天》中的摇滚青年,《苏州河》中马达,连王小帅导演的《极度寒冷》都还没来得及看,他就匆匆地走了,而且是选择了以这样惨烈的方式告别了这个虚无的世界。
在电影《北京,你早》里面,贾宏声扮演了一个倒爷,对于那个特殊年代的中国而言,这一职业无疑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价格双轨制的时期,“倒爷”一度盛行于全国各地,尤以北京地区为甚。
那个时期的贾宏声还算得上是外表阳光帅气的,只是笑容里隐隐的一丝苍白是抹不掉的,高高的个子,西装革履,头发梳理的油光油光的,用我们那里的话说就是蚂蚁杵着拐棍也休想爬上去。片中,道貌岸然的大款形象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错落的人生价值观,带着虚高的幌子横行于世,背地里却是一副婊子像,山穷水尽,暗自神伤。
我们看到台上那些演员,王全安、马晓晴、贾宏声,他们是耀眼的,可是人后呢,观众并不能对他们生出对一寸的瞭望,只是冥冥中,我们会收获答案罢了。
张暖忻导演用镜头,把老北京的独特的人文风景、城市气质,和人们的市井生活一一记录,90年代、北京、汉城、奥运会、下海、票子、外企、崔健。。。政府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手段,极力转移六(和谐)四(和谐)学(和谐)潮被血洗过后的惨况,把人们的关注点再次拉拢到经济建设中来,但人们却不再能对其言听计从了,就如同《假行僧》里唱到的“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 我要人们都看到我,却不知道我是谁”,人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强烈地渴望自由、渴望物质、渴望变革、渴望真实地表达自己,尽管还是一无所有,却已经不再能安于现状了。
无疑,社会正常的民主生活再次被绑架,成为举国上下经济建设的人质,被经济举措大大转了空子,人们愈发开始关心起谁又发了财,谁又成了大款,谁进了外企,谁成了白领,社会正在急速地转变,每个人似乎都意识到了,而大多数人却又无能为力,不懂套路,没有关系,又拉不下面子,一系列的原因左右着人们的选择,我们统统被抛进了社会的洪流里,有些人落水了,有些人踩着别人的身体,用尽一切手段,安全地上了岸,理所当然的成了一个特定时期令人向往的楷模。
对于一个人的死,是需要时刻保持敬畏的,死亡是另一路的开始,据说这条路可以通向永恒,只是我们无法见证罢了,希望如此吧。
我从来就不了解北京,就如同我从来就不了解贾宏声一样,这两者对我而言,都是谜。我看到了老北京空气中跳动的灰尘和冬日迷人的白色雾气,看到了秀水街的地摊货,看到了穿城而过的红白色有轨电车,看到了几百年前宏大的城堡,看到了贾宏声的脸,看到了他桀骜不驯的表情,看到了他满脸的疲惫和无谓,除此之外,再无其他。一路走好,宏声!
你的脸上看不到一丝正常人的表情
你病了!
快告诉我,你是怎么了
我帮你叫医生
你觉得我是在自作多情
闲极无聊罢了
是这样吗?
还是你觉得原来是我有病?
如果我有的话
那也只是天堂的怀乡症
而你
却永远无法听见那一声呜鸣
越到后面越好看,故事叙述地流畅又自然,贾宏声很帅,不过演了个最后被暴打的坏人,最后俩人一前一后走在大街上洒水车过来的时候,画面太美了
贾宏声真帅啊,马晓晴放现在出道,还能这么出名吗?看片子时候想,贾宏声这样的才能在新北京混得好,可他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老实巴交的司机居然是今天的王全安。现实跟戏剧真是混乱。
90年那时候,人们站在十字路口,面对金钱资本的时候还不像今天这样厚颜无耻,至少还有犹豫,尽管这犹豫可能是胆怯,却也是碍于良心。但这样的犹豫还是太孱弱,瞬间被浩浩荡荡的时代卷入,无影无踪。
喜欢这部电影,特有感情,记录了一个时代,一些行将被忘却的人的人生。时间的维度在明暗之间显得特别的残酷。无论是电影的内容,还是里面的演员,都让人感慨丛生。他们走过了,他们离去了,带着不可复制的岁月,现在,轮到我们了,多年以后,我们的流逝又是怎样一种被记忆呢。
听说了吗,现在北京可有28个亿万元户了。
果断五星。张暖忻的长镜头调度颇为精到,跟《本命年》一样,那个年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心态被精确地记录下来。当然最大的亮点是王全安的表演,萌得惊天动地。
张暖忻的《北京,你早》真棒,亲切的生活气息,很踏实,即将全面降临的商业时代前夜,破旧的老公交,幽暗的胡同,天上吱吱响亮的鸽哨,迷迷瞪瞪的青年,又土又时髦。马晓晴的傻乎劲儿沿袭到了《编辑部的故事》里小保姆身上;江珊的熟女味道带到了《过把瘾》里头。贾宏声痞到天国了。王全安成大导演了。
90年代初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就是结尾硬要说完似的,不说完更好(或许也是被迫的...)。贾宏声可真帅... 王全安当年毕竟也一头秀发,物是人非唉
北京公交站牌二十余年未变风格,感动。
几乎是一部完美的电影。深深记着单车一晃而过的镜头,当然,还有假行僧灯火恍惚的一段。
姑娘跟每天来接她上班的售票员同事好着,结果接上班的干不过给姑娘买50块钱一条裙子的司机王全安(就是那个导演),买裙子的司机又干不过会在舞厅唱《假行僧》的贾宏声。故事表达了近30年前,年轻人面对“是不是要为钱而奋斗”的迷茫。30年过去了,如今的年轻人正在为“强迫吃屎”而迷茫。
真是恍若隔世啊。估计又得好几天回不过神来。贾宏声真挺帅的。
如果你也喜欢贾樟柯的《站台》那么绝不能错过张暖忻导演的《北京,你早》,没想到一位51岁高龄的女性能够通过公交车这一载体,如此真实地捕捉九十年代初期中国大地上关于理想、金钱和爱情的种种变化。尤其是通过影像使得贾宏声、马晓晴、王全安的青春风华正茂时期得以永远保存,今天看来真是感慨万分
张暖忻去世了,王全安和余男分手娶了张雨绮,马晓晴不演戏了,贾宏声自杀了。电影结束了,生活在继续。
2019-8-31重看;那时的公交车那么长,那时一辆车上有两个售票员,那时女孩的脸不是锥子,那时男孩的眼神足够明亮。经济转型期的人们真如早班车一般充满勃发的愿望,任何挫折只要被晨曦中的水一洒,便能恢复劲头。被贾宏声帅倒(堪称国内最具个人魅力的演员),王全安可以加入「被导演生涯耽误的演员」协会。
那时候北京还没那么多高楼大厦,人们还是质朴又天真。那时候王全安还不是大导演,贾宏声还没有死,马晓晴的大肉脸还是美的标准......好强烈的对比。
原来王全安那会儿那么帅,原来贾宏声还是婴儿肥的美好少年,清爽干净,娇而不嗔==
那个时代的北京青年,以及少女杀手贾宏声。看完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路遥的《人生》。自己也即将迈入社会,更能体会人物做出的选择。心眼儿不坏,只是想要更好的生活,却不断被生活伤害。——我们不都是这样吗?观感特别舒服,视听分析那套工具完全被我抛之脑后。好片就是能激起生命经验,让观众全程投入。
如果没有最后的意外怀孕或许会更好。女性在追求经济独立、情感自主的道路上,不该总是以“意外怀孕”为结局。片子是在我出生的那一年上映,那时的王全安还很嫩,那时的贾宏声帅得惊为天人。25年过去了,再看现如今的北京城,有时候生活似乎并没有改变,只是那些人,都不再是从前的了。
⒈来北京参加电影节的第二天早上,如计划观看了《北京,你早》;⒉公交车司机/售票员的生活故事,联想到《上车走吧》+《帕特森》,哎,可惜如今国产电影里关注民生的作品越来越少了;⒊李队长的爸爸给儿子擦屁股→李队长叫同事把车窗擦干净点,这个转场设计觉得好妙好有趣;⒋邹永强→王全安 ,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