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看过的第一部滑雪题材影片
从影片中运动员使用的滑雪器材,能见到当今仍然盛行的优唯斯和海德,可见欧美国家对一个品牌的培养真是持之以恒。男女主人公都是一级美女帅哥,背景又是奥地利绝美的山地风光,何况还有惊险刺激的奥运会高山速降比赛场面,虽然故事情节简单,老套,把一部体育片拍成了爱情片,也算值得一看。由于滑雪项目的难度比较大,所以也很难让电影明星们掌握这个技能,所以以滑雪为题材的影片凤毛麟角,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
2 ) 竞体电影难度榜
难易差别的依据主要参考三个方面:1、专业技巧展示;2、竞技模式;3、电视转播习惯。
最易类:美式橄榄、赛车、以及几乎所有雪上项目(如本片的高山速降)。原本这些运动都是最激烈最危险的,但恰恰是高危性反而为电影拍摄提供了最大的便利:运动员必须戴头盔。在严实的面具掩护下,一伙银行劫匪都能招摇过市,就更不要说电影中使用职业替身了。那简直是易如反掌。加之,场面宏大或速度奇快等运动特点,又使电视转播普遍采用全景远景方式,大多时段内就算不带头盔你也分辨不清参赛者到底是谁,于是更为电影造假提供了双重保险。雷德福在本片中的表演就极为轻松。只要坡上一身行头摆几个造型或终点处摘下头盔露脸接受采访。唯一不用替身的运动桥段是在体育场跑圈训练。
中难类:职业拳击。从电视转播习惯的角度看,职业拳击似乎应比赛车更难被电影化。一方面,镜头离的更近,观众看的相对真切。另一方面,参赛人数却锐减至两人,焦点被大大集中,且两人都赤裸上身不带头盔……但有趣的是,它反而是好莱坞最多产的体育题材。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种极为重视竞技模式而非技巧展示的运动。拳击几乎“没有”技巧而言。仅靠对着镜头做几套挥拳动作,你几乎分辨不出一位业余拳击爱好者与迈克·泰森有多大差别。真正体现二者之间巨大实力落差的是一种内在的,只有交战中的对手才能切身体验的东西。比如出拳力度,肌肉抗击打力等。电影本身无法将这种真实的内在体验外化,它只能“演绎”出外在的行为结果:谁占上风,谁被击到。既然是演绎,那就不必麻烦替身了,演员自己就是专家。当然,身材体魄要说的过去才行。同时,摄影机也有恃无恐,非但不用后撤遮假,反而还给了比平常的电视转播更为密集的特写镜头,仿佛在说,“看清楚了,这是德尼罗!他可是真在打!”
最难类:足篮排。大球运动于技巧展示上的超高挑战性让电影从业者(指的主要是出演运动员。当教练的那种不算)始终敬而远之。虽然大球也属于激烈对抗的运动,但对抗的前提条件是首先你得表现出精湛的驾驭皮球的能力。可麻烦的是,这种能力是一种完全外化的专业技巧的展示,它很容易让一个演员的非职业老底彻底暴露(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影星敢去饰演拳王阿里,却没胆尝试一下球王乔丹的原因)。而一旦你于最重要的技巧环节上没法说服观众相信你就是那个天才的运动明星,那么另外两个环节,竞技模式或电视转播习惯,也就失去了意义。何况后者本来也帮不上什么忙:球类转播的镜头虽然不够特写,却足以让观众分辨出那是不是替身。
3 ) 人生的终点?起点?——析《下半生赛跑者》
片子的开头,从画外音紧张音乐切入,揭示影片主题——滑雪,暗示它是一项美丽但也很危险、刺激的运动,某个人群,正以此为业,努力拼搏的生活状态。
主人公查普里斯是个自负、鲁莽、狂妄但极有天赋的滑雪爱好者,他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但却孤注一掷地选择了它作为自己后半生的依靠,由于性格原因,查普里斯在队中并非是个讨人喜欢的家伙,没有团队精神,争强好胜、好色、贪图名利,甚至有些小心眼,通过导演的镜头语言,观众对此一览无遗。
然而,所有的一切并没有抹杀查普里斯的滑雪天赋,并最终在教练、队友,及自己的努力下夺得了奥运会的冠军。
一路走在,查普里斯经历了很多,也改变了很多,惟一没有改变的就是他必胜的信念与不倒的目标,最终这使他超过了澳大利亚的强手梅尔。观众似乎还记得他的那句话“现在领先的是谁?”“梅尔”。通过镜头的特写,从查里普斯的眼神中,我们似乎透视到比赛的结果。
在拍摄手法上,导演对滑雪场景的拍摄给了很多的远景镜头,同时用了很多的固定长镜头加以叙事,多景别转换,造成戏耍蒙太奇的特技效果,烘托滑雪比赛时的紧张气氛,吊足观众的胃口,并运用跟拍的手段,扩大参赛者的心跳和呼吸声,加之背景音乐,给人以紧迫感、参与感觉,并隐喻出比赛的残酷与无情。
影片通过叙述一个滑雪运动员成名经历,采用倒叙手法,侧面揭示了体育运动员悲惨的命运,不由联想到好莱坞大片《百万宝贝》的结局,诚然,当他获得成功时,不仅仅是证明自己的实力与价值,获得众人的掌声、欢呼,名利、女人,所有的一切,而且,下半生光环也将永远闪烁,环绕,然而失败,对他们意味着贫穷、落魄,一无所有,甚至是生命,运动员本身在功成名就之后是否变成现实社会媒介宣传的工具,如同成为名人的代价将是失去自由一样,孰重孰轻,就看人的衡量标准。
坦言之,我不大喜欢这部影片,除了在滑雪比赛的桥段中,某些特技效果让我有些紧张与激动、兴奋外,观后,并没有给我带来更多的深入思考,变现得仍然过于肤浅,不够刻骨铭心。也许是我的哲学思想基础还不够牢靠,没有办法更深刻地去体悟导演拍摄整部影片所要真正表达的意图,亦或这就是所谓的文艺片的“另类”。
总之,整个影片让我感觉到很压抑,不开心,甚至不甘心。让我无法心平气和地去欣赏那白雪皑皑的山景。
到底要表现什么呢,只是为了彰显那种所谓的美国主义的个性化吗,爱情的浪漫也表现的不伦不类。亲情的关系也是淡然无味,细节太少。
什么鬼译名,明明是滑雪居然能翻译成赛跑者,明明是下坡选手 挺细腻的,是被低估的那一组 因为关于redford角色的性格有很多暗示镜头,未完成的恋爱 无缘无故的奥运胜利 但很真实 就像生活 除了胜利 /我太喜欢robert redford了简直是美国审美下最标准的帅哥 天生的满不在乎和自大 但redford本人又很aware 听他的采访 更喜欢他了
3.5星,这是一部从来没有大范围上映过的影片,时隔了那么多年后影片中的不少摄影技巧仍然让人觉得兴奋,尤其是运动员在速降时的主观镜头,在那个年代可没有装在头盔上的摄影机,更没有电脑数码合成技术。PS所谓竞技体育中的公平竞争,其实是以不断的牺牲为代价的PPS滑雪运动是诗歌与危险的结合
一部关于滑雪运动的故事片。有点另类,因为这类影片一般励志,该片却主要展现运动员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在团队中的角色。
滑雪镜头不错。
什么鬼 没有主观镜头剩下的都是什么鬼
这片的价值就是主观视角的滑雪镜头
半纪录+勒鲁什风格的体育电影,整体很平淡,滑雪场面的特技镜头拍得酣畅淋漓。OST加分。
只能说和预期的非常不一样,镜头是意料外的流畅好看,体育精神通过意料外的电影的独立精神体现了出来。Redford是意料中的帅啊帅啊帅啊
最后的静音与相互的凝视,太棒了,让人更加讨厌体育比赛
音乐很美风景很美。
最後的段落加一星。
被忽视的优秀美国独立电影
谁都有高光时刻,也都有落寂之时
滑雪镜头很美很棒,但是电影太平淡了,没什么触到感官的点~
海报真好看
rr坐在车里突按喇叭的那一瞬让我更加相信他是个有天分的演员
CC有时候选片还是很奇特的。
有点寡淡,但是快速剪辑和主观镜头在那个年代应该算挺酷的吧。另外年轻的Redford简直帅到没有朋友
除了滑雪镜头,影片的其余部分完全可以忽视,无力衬托主人公查普利特的内心世界,兴许他是一个自负有些花肠子的人,但身处滑道的他可以摈弃一切专注技术与速度,导演采用了一些主观视角,更多是远景,辅以现场观众的喧嚷,让滑雪过程切身可感。
一个傻比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