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时,看过这部电影,露天的。 在家乡的麦场上,伴着冒富大叔的憨笑,银幕下的男女老少笑得前仰后合。接下来的一段日子,田间地头,这部电影成了重要的话题,谈论时依旧伴着笑声。 回想起来,记忆中只留下了电影的几个片段,印象最深的还是:这是一部让人笑的电影,看完很高兴。当时刚进入1980年代,突然间有了轻松的喜剧,百姓们喜欢得不得了。当时,大家的笑点都很低,稍稍一碰,大家就笑了。 今天上午,上海东方电影频道又播放这部电影,看完之后,依旧感触很多。 和创造了农村题材电影纪录的《喜盈门》一样,《月亮湾的笑声》也是里程碑式的电影。不同的是,《月》把关注点放在比《喜》更大的政策、形势,显得“政治性、思想性”更强。 表现手法上,用了黑色幽默。——虽然当时可能还没有这种提法,至少多数人不知道。 演员的表演真的无可挑剔! 当时,都主张“体验生活”,所有演员都带着强烈的农村特色。尤其是两位老演员,张雁、仲星火,炉火纯青的表演,让人叹服。 值得一提的是,可爱的外甥女“小丽”,她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性角色。同时,她对平衡情感,强化情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友情提示:
1.本文剧透,介意者请绕道而行;
2.本文时候对世间规律、人心以及“道”感兴趣者阅读,仅供参考交流。)
————分割线————
影片主要情节:
冒富大叔在文革期间已经是村里有名的“尖子”,因为他善于搞副业,在对上出工多的同时,不仅种了果树,而且养鸡养鸭,在生产队上是“资本主义的头头”。
庆亮是同村的农民,他本来想把女儿兰花许配给冒富的儿子贵根,因为冒富家庭富裕,“名声不好”,他怕被连累,第一次退亲了。
庆亮走后,冒富想不明白:为什么富裕反而有错呢?难道想穷还不容易吗?
后来,省报记者来采访,需要一个由穷变富的典型,配合批判林彪主义,生长队德山队长推荐了冒富。一时间,冒富成了正面典型,到处作报告,好不风光。庆亮见此,找到冒富赔了不是,主动要求再次定亲。
可是,好景不长,后来省报记者再次来生产队采访,这次也是形势需要,需要找一个“搞资本主义”的反面典型,并且还是选定了冒富大叔。
就在贵根与兰花举办婚礼的当天,冒富被报道成为“资本主义的典型”。庆亮害怕被连累,认为可能子子孙孙也脱不了这顶帽子,强行到婚礼现场将女儿夺回。这是第二回退亲。
经此打击,冒富似乎瞬间老了,他参加批斗会,被民兵营长骂得抬不起头。回到家里,他把果树砍掉,也不再搞副业了。他觉得儿子贵根也是因为自己不能娶亲,好像自己是个罪人,让后辈跟着受苦。他哭得满脸的眼泪鼻涕。
又过了几年,外面的风气又变了,这回上级又提倡搞副业了。德山队长家里都开始种果树了,庆亮也开始养猪,连原来批判人的民兵营长也买起了手工编织的篮筐。冒富看到了变化,又开始搞起了副业,日子慢慢变好了。
不久,庆亮再次找到冒富,恳求他答应同意让女儿嫁给贵根。——这是他们的第三次定亲。
影片最后,省报记者第三次到来,这次他是按照上级要求,要把他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犯的错误全部报道出来。他找到冒富大叔,赔了不是,并且说以后日子是会越来越好了。冒富大叔感慨万千,他老了,经不起折腾了,他说到:这一会应该不会再变来变去了吧。
主要的体会:
1看到冒富大叔被批斗,把果树砍掉,为耽误儿子婚事内疚,为他心疼。本来都没有这些事的,可是他却成了风口浪尖上的典型,时而被捧,时而被打击,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尝到了甜头,也吃到了苦头。
如果知道要这样起起落落,他会不会一开始就躲避?如果知道成为先进是一时的浮华,被认定为反面典型也是可能,他会不会宁愿过自己普普通通的日子呢?
那么,我们的生活里,毁誉参半,顺逆交加,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看到了冒富大叔的经历,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2最让人害怕的是庆亮这样的人,墙头草随风倒,你好的时候来沾光,你坏的时候撇清关系。可是庆亮至少不会落井下石,庆亮至少不会检举揭发,庆亮也不会背地里做手脚,这样说来,庆亮比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人,还好了几分呢。
3外界的毁誉也好,顺逆也好,冒富大叔因此欢喜,也因此痛哭流涕,其实这一切本来都是不存在的,只是形势需要,风向变得太快;只是人心不古,嫌贫爱富,求名求利,脸色变得也快。然后才有了冒富大叔的幸运和苦难。这一切本来并不存在,都来自于人心的嬗变。
4记者,为了形势需要,被捧被批,他听安排,也不管真假对错。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只是时代风向的迎合者呢?就真的对吗?
5为什么富裕反而是错?为什么一个人可以突然被认定为是榜样,也可以马上被打倒为反面典型?为什么有时候亲近,有时候冷淡?这么一个变来变去的世界,究竟是什么在变呢?真的是世界吗?还是因为我们都有一颗,不那么能够正确并且坚定判断的心呢?
2023.03
中国历史上不论哪个朝代哪个时期,把政治与婚姻捆绑在一起的,除了上层阶级的政客,就是下层阶级的弱智家庭(在占总人口95%以上的下层阶级中,这类人群不超过5%),把这样的东西拍成大众化电影,只能说,今天的某些专家,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他们不在乎脱离群众,违背客观现实,他们只是完成上级任务,把自己的思想,或者领导的思想,强加到老百姓头上,通过大众媒体实行大水漫灌,谎言说上一千遍,他们就以为成了真理。
——《月亮湾的笑声》影评 小时候喜欢诸葛亮,总觉得时势造英雄这句话不对,应该是英雄造时势,是诸葛亮成就了当时的局面,而并非当时局面造就了诸葛亮。而在网络发达的现在,我又觉得时势造英雄。直到我看《月亮湾的笑声》,我才逐渐明白时势造的未必是英雄,也可能是平凡人的命运。 影片以老实农民江冒富的儿子贵根娶妻为主线,讲述了“四人帮”统治时以及垮台后别人对待江冒富一家的态度,这不禁让我想起那句“时势造英雄”。让我开始怀疑我一直坚信着的所谓“英雄造时势”。 先是“四人帮”统治时期,江冒富就只是因为果树种的比别人好,被说成是“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一家稍有些不被待见,儿子贵根也因此被迫退婚。而当记者需要采访“富”的典型时,江冒富登报被表扬。声名在外,烈火烹油,儿子的婚事又回来了。而当两人大婚,却又因为富裕成了不好的典型,江冒富被点名批评,亲家庆亮甚至不顾女儿与贵根真心相爱,极力反对。大婚当日女儿逃出家门去成亲,庆亮人前却将女儿拉回家。“四人帮”垮台,庆亮却厚着脸皮,又再次让女儿与之成婚。 婚姻很正经,却被折腾成了这副模样,很是讽刺。不禁让我觉得,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都是无法得知的,因为我觉得这取决于英雄的强弱。但是时势造就平凡人的命运倒是真的,因为平凡,无力回天,没有孙悟空那种“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胆识,没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能力,所以就只能随着时势漂泊,顺之则乐,逆之必苦。 而正是因为世间的平凡人更多,所以才注定站在时势顶端的人要更多的为民着想,否则结局就将会像最后“四人帮”垮台那样,你若是不为民,若是让平凡人经受着戏剧一样的人生,就会有英雄造就时势,替你站在时势顶端。 总有平凡人被时势造就命运,或颠沛流离,受人指责,或安居乐业,万事胜意;但也总有英雄造就时势,混乱的时势也总有英雄出来结束。
上毛概的时候,老师给播的。这是一部关于文革时候的片子,虽说是部喜剧片,但是看着还是让人心痛,旧中国让人心寒,没有理智,有时候甚至冷血,所以一直都不敢涉及文革时候的片子,说好的祸不及家人,但是这些因为先辈的富有,而且这位老爷爷还是没有过错,十分漂亮淳朴的农民,这样子就被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烙印,叫后辈都没有出头之日,这又跟封建时代的株连全家有什么不同呢,不过幸好是happy ending 。
我看过的还有文革情节的大概就是归来还有霸王别姬了,都是让人心疼的片子。
这部电影讲述了“四人帮”统治时期,老实巴交的老农江冒富一家的事情,已这一家为典例,反映了当时政策多变,对老百姓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的现状。由描写江冒富一家的多起多落,折射出当时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看完这部电影,相信大家都能够感受到,执政党的态度和决策,与老百姓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只有政局稳定,政策惠民合理,社会才会平稳地发展。
电影中,江冒富一家是勤劳的农民,不仅他本人热爱务农,种植果树,饲养家禽,他的儿子贵根也热衷农业生产,经常学习前沿科技成果,不断创新。正是因为他们一家具有这样良好的品质,使得他们的生活蒸蒸日上,在月亮湾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务农致富的家庭。但是,在那个灰暗的年代,富裕,并不是多么光彩的事。在兰花的父亲庆亮初次提出说要先搁置商量好的婚事后,江冒富说了这样一句话,我印象十分深刻,“如今的人看事呀,真别扭。越富越落后,越穷越光彩”。
在人类长久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向往的,永远是不愁吃喝的衣暖饭足的生活,这也是人们不断努力工作的一个最重要的目的。追求充足的物质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江冒富一家辛勤劳作,发家致富,多劳多得,现在看来是非常理应的,但是在那个错误的年代,却被认为是落后的。这放在古今中外,哪个时间哪个地点,都是荒谬的。但这的确发生了,在新中国成立不久,政府格局有了巨大的变迁时,这样不合理的想法,在广大的中国土地上蔓延。
电影的镜头没有集中中在江冒富一家因富裕而受到磨难的情节上,在那段时期,由于报刊需要刊登打击“国富民穷”谬论的纪实报道,记者将镜头对准了务农致富的江冒富一家。由于报道大篇幅地赞扬他们一家,不识字的冒富也成了先进分子,进城里作报告,受到重要人物的接见。冒富的生活,迎来了短暂的光辉时期,人们对他笑容倍增,亲切地叫他“冒富大叔”,就连之前悔婚的庆亮也讨好地找上门来。
正当我们放下心来,以为天下大赦,老百姓生活能够恢复正常生活时,事情又有了巨大的反转。
报社为“四人帮”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需要,又一次来到了江冒富的家。这一次,记者没有再把他带到“先进”的巅峰,而是给他扣上了“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帽子。这一次又吹来了一阵寒风,冒富家的儿媳还没进门,他就被取笑、指点,不仅如此,还得到队里接受批评。
尽管最后“四人帮”的统治结束了,但是冒富还是心有余悸,种果树也种不起来了,看到市集上有人进行自由买卖,他也不敢相信是真的。多次的变迁,大起大落,使像江冒富这样的老百姓对生活多了许多质疑和畏惧,而这些,都是时局动荡给老百姓带来的打击。
电影的最后,冒富的儿子贵根和兰花有情人终成眷属,而冒富又开始勤劳地经营起他的生活来,喻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在现实生活中,是“文革”向改革开放的历史转变,而电影传递的,则更像是一个从动荡的社会走向一个稳定、平和的社会趋向。
冒富最后说,“可不要再变来变去呀”证实,对于老百姓来说,一个强大的,权威的,稳定的政权是他们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顺利进行的最根本的保证。如果没有这样的政权,带来的灾难,是非常巨大的,客观上,会如电影中一样,对老百姓的婚嫁、劳作活动等造成打击,主观上,更会对人的想法造成打击,使之不再相信,不敢相信政府,这对社会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电影在改革开放初期上映,并不能从中找到许多批判“文革”,批判“四人帮”的痕迹。这或许不是电影的初衷。它更多是想强调一个权威的,稳定的政权对老百姓的重要作用。它不是要暴露历史的丑陋,而是倡导以史为鉴,告诫后人,前人的错误,不能再犯。强大的稳定的政权就如野兽的皮肤,如果皮不存在了,那我们这些依附在政府上的老百姓,就如附在皮上的毛,又该去往何处呢?
�
(友情提示:
1.本文剧透,介意者请绕道而行;
2.本文时候对世间规律、人心以及“道”感兴趣者阅读,仅供参考交流。)
————分割线————
影片主要情节:
冒富大叔在文革期间已经是村里有名的“尖子”,因为他善于搞副业,在对上出工多的同时,不仅种了果树,而且养鸡养鸭,在生产队上是“资本主义的头头”。
庆亮是同村的农民,他本来想把女儿兰花许配给冒富的儿子贵根,因为冒富家庭富裕,“名声不好”,他怕被连累,第一次退亲了。
庆亮走后,冒富想不明白:为什么富裕反而有错呢?难道想穷还不容易吗?
后来,省报记者来采访,需要一个由穷变富的典型,配合批判林彪主义,生长队德山队长推荐了冒富。一时间,冒富成了正面典型,到处作报告,好不风光。庆亮见此,找到冒富赔了不是,主动要求再次定亲。
可是,好景不长,后来省报记者再次来生产队采访,这次也是形势需要,需要找一个“搞资本主义”的反面典型,并且还是选定了冒富大叔。
就在贵根与兰花举办婚礼的当天,冒富被报道成为“资本主义的典型”。庆亮害怕被连累,认为可能子子孙孙也脱不了这顶帽子,强行到婚礼现场将女儿夺回。这是第二回退亲。
经此打击,冒富似乎瞬间老了,他参加批斗会,被民兵营长骂得抬不起头。回到家里,他把果树砍掉,也不再搞副业了。他觉得儿子贵根也是因为自己不能娶亲,好像自己是个罪人,让后辈跟着受苦。他哭得满脸的眼泪鼻涕。
又过了几年,外面的风气又变了,这回上级又提倡搞副业了。德山队长家里都开始种果树了,庆亮也开始养猪,连原来批判人的民兵营长也买起了手工编织的篮筐。冒富看到了变化,又开始搞起了副业,日子慢慢变好了。
不久,庆亮再次找到冒富,恳求他答应同意让女儿嫁给贵根。——这是他们的第三次定亲。
影片最后,省报记者第三次到来,这次他是按照上级要求,要把他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犯的错误全部报道出来。他找到冒富大叔,赔了不是,并且说以后日子是会越来越好了。冒富大叔感慨万千,他老了,经不起折腾了,他说到:这一会应该不会再变来变去了吧。
主要的体会:
1看到冒富大叔被批斗,把果树砍掉,为耽误儿子婚事内疚,为他心疼。本来都没有这些事的,可是他却成了风口浪尖上的典型,时而被捧,时而被打击,就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尝到了甜头,也吃到了苦头。
如果知道要这样起起落落,他会不会一开始就躲避?如果知道成为先进是一时的浮华,被认定为反面典型也是可能,他会不会宁愿过自己普普通通的日子呢?
那么,我们的生活里,毁誉参半,顺逆交加,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看到了冒富大叔的经历,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2最让人害怕的是庆亮这样的人,墙头草随风倒,你好的时候来沾光,你坏的时候撇清关系。可是庆亮至少不会落井下石,庆亮至少不会检举揭发,庆亮也不会背地里做手脚,这样说来,庆亮比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人,还好了几分呢。
3外界的毁誉也好,顺逆也好,冒富大叔因此欢喜,也因此痛哭流涕,其实这一切本来都是不存在的,只是形势需要,风向变得太快;只是人心不古,嫌贫爱富,求名求利,脸色变得也快。然后才有了冒富大叔的幸运和苦难。这一切本来并不存在,都来自于人心的嬗变。
4记者,为了形势需要,被捧被批,他听安排,也不管真假对错。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只是时代风向的迎合者呢?就真的对吗?
5为什么富裕反而是错?为什么一个人可以突然被认定为是榜样,也可以马上被打倒为反面典型?为什么有时候亲近,有时候冷淡?这么一个变来变去的世界,究竟是什么在变呢?真的是世界吗?还是因为我们都有一颗,不那么能够正确并且坚定判断的心呢?
2023.03
这里面怎么还有赵薇他爸爸,
将国家政策转换成“结婚”这个伦理事件,门当户对的新中国版本的演绎,喜剧性是因为婚配受到政策影响而变化,而非噱头和人物性格冲突,很难笑
冒富大叔太可怜了T^T
敢揭国家的短,值得赞赏!得对于个人来说,每一次政策的改变都是一场灾难,让人笑不出来。
中国近代史课上老师放的,我看的时候倒是一没笑场二没睡觉,因为我觉得到处都是生殖意象和性暗示,蛮吊的。。。不过同学们都嫌我有病
毛邓课上老师放给我们看的,电影虽然是一部老片子,但很强烈地讽刺了四人帮时期人们的愚昧,对人民尤其是农民的毒害。
我妈最爱的电影之一,小时候忘记哪个频道了,没事就放……
用文革结束前后发生在月亮湾农村家庭的几个小故事,深刻揭露了忽冷忽冷、变幻莫测的极左政权对经济发展的戕害。上影厂拍农村不是专长,一拍起来,也不落俗套。
相当讽刺了
我没那么多心,我只有一个,可不能再变来变去的啦。
其实蛮反动的一电影。
八十年代上影厂着实拍了不少农村喜剧,这部有点儿像看《乡村爱情》。以反复变化的“贴标签”制造笑料,批判过去,歌颂现在。讽刺喜剧的皮,歌颂式喜剧的魂,前贬后褒。两个家庭、两代人的相亲设计也让这个戏剧结构变得更丰满。
很搞笑,因为当时真是太屯了
大众电影是当时销量最大的杂志,封面一般选的都是年轻女演员,男演员少一些。这一年张雁凭此片获得大奖,杂志社破天荒的把这个老头搬上了封面,然后这一期杂志销量暴跌。
扎实,虽然现在来看是个过于简单的故事
我连这都看过太招笑了
周末要去月亮湾,忽然想起很早以前看过这部电影
1981年一个傍晚,爸爸妈妈在影院里看了这部影片。第二天一早,我出生了。所以妈妈一直说,我是伴着笑声出生的。时隔这么多年,终于有机会坐下来,陪妈妈重温这部经典。恍惚间,有种穿越的错觉。
【3.0】
寇振海那时候真青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