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繁漪——艳丽似火的奇女子
“爱起你来像一团火,那么热烈,恨起你来也像一团火,把你烧毁。”繁,多也,漪,水之纹也。这个艳丽似火的奇女子便是猛浪,便是掀起波涛永不宁静的水,便是涤荡一切的雷雨。她的痛苦最深,渴望又最强,所以爆发得最迅最猛,最似雷雨,她游走在生与死的边缘,虽死犹生,以高声呼唤着雷雨最后的日出与光明。
2 ) 雷雨
【高中文字搬运工】 鲁迅说:“悲剧就是把美好撕碎给人看”,而戏剧与生活的本质区别又是戏剧将生活中细微的矛盾集中在一起爆发出来。我们在雷雨中看到无数的美好被揉烂撕碎,从而发自内心感受到了悲剧的力量。 周萍与四凤相爱,可他们却是兄妹;周冲渴望一个“真正美的世界”,可周家大院给他带来的只有失望;侍萍被“始乱终弃”后对爱情的绝望,对上层人的偏见;以及繁漪受到这“郁热”气氛的压抑,从一个忧郁美人变成了一个疯子。 是命运将这个故事推向了顺其自然的结局。 我们看见伦理道德与社会矛盾在这里集中地以发人深省的方式体现出来;从中,我们也应看到这部作品反映出的现实意义。 如周朴园在喝药一幕中表现出对于维护家庭秩序的执着,如此强硬的态度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父辈的专横即是家庭暴力(包括冷暴力)的一种体现。在戏中,这专横导致了无数悲剧的发生,甚至周朴园本身也是因为父辈的压力才做了始乱终弃的陈世美。这一代代的死循环是否也能在现实生活中窥见一斑呢? 周冲上的是教会学校,被培养成一个理想主义者,向往纯洁与善良,我们甚至可以从他的性格中窥见“神性”(所以我以为他对四凤的爱是对下层阶级人民的博爱,之所以最后他说“不爱四凤”却又以命相救正是因为他被教育了“神性”,他崇尚并勇于实践“伟大”和“博爱”,这是神性)但最终却在雷雨交加中死去。这不又代表着真善美的消亡吗?看似是雷雨让他死去,事实上是这个社会的恶让他的善良无处安放,最终这个善的化身走向了灭亡。 故,从《雷雨》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整个社会的善与恶——以上帝的视角。在享受悲剧给我们带来的审美快感的同时,其深刻的内涵更发人深省。
3 ) 雷雨打落的花
大幕拉开的时候,四凤笑靥如花。
大幕合上之前,四凤只留下一具焦骨。
她不是刚刚还在这舞台上欢活地蹦跳吗,在那个郁热的夏日里。那又是什么夺了她年轻的生命,在那场狂急的雷雨中。
是电线。是那根葡萄架上落下的裸露电线。是繁漪和周朴园一再提及却未来得及修理的电线。它在雷雨中飘摇,尖尖地发笑,它要将这屋子里多少年的积怨愤恨点燃在一颗生命上。四凤,这雷雨中被打落的一朵花。然而真的是这根孤零零的旧电线吗?它只是那般孤独地飘荡在急风骤雨中,仿佛那屋子里每个孤独而脆弱的人儿。
是繁漪。是这个“最具雷雨性格的女性”。是她把柔弱的四凤赶出周家;是她把周萍的本心揭露给无辜的四凤;是她利用她天真的孩子周冲再次打击了本已脆弱的四凤;也是她点破了这场雷雨中最不可告人的血缘秘密。她在狂暴雷雨的午夜撕扯着自己隐藏已久的面目,狰狞如闪电。她自私地要拼合自己破碎的旧梦,救出原来的自己,终不顾一切地将四凤推向了崩溃,推向了陨落。然而真的是她吗?那个在周公馆里被阴森孤寂折磨了十八年的可怜女人。她的爱一再被损毁被抛弃,周朴园的冷漠麻木,周萍的懦弱无情,将她寻爱的心击得粉碎。但她依旧毫不悔退,艰难地向前争夺,夺她的爱,夺她的梦。她只是比周遭的人执拗了些,她只是要在这闷热难耐的夏日里散一散积怨的情绪,她只是想回到原来的自己。她一点也没有病,她只是像这急速、利落的雷雨。
是周朴园。那个伪善、残忍的资本家。是他在繁漪点破血缘秘密后平静地,“顺理成章”似的把四凤推向了死亡。这个虚伪自私的周老爷总是一副冷漠的表情,他似乎对这发生的种种毫不在意,但又无时无刻不在操控着这一切。他并不觉察自己的过咎却改变了《雷雨》里每个人的命运。他使侍萍落入苦难;他折磨繁漪走向崩溃;他压制周萍使他扭曲;他破灭周冲美好的幻想;他把四凤推向毁灭。他冷冷地站在被他扭曲了的阴暗的周公馆里,假面地说要维持侍萍在时的公馆模样,却又在侍萍再次出现时命令两家不再相见。他狠狠地截断四凤的生活可能,他要侍萍带走四凤,他更破毁了四凤对周萍的爱。而这一切只是为维护他那张老旧、飘摇的面子,却终在午夜的雷雨里被彻底摧毁。然而真的是他吗?这个可怜得“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的”的周老爷。
是周萍。这个四凤深爱着的懦弱男子。他真的爱四凤吗?还是为把自己拔出与繁漪的不堪往事,救出混乱的自己,用四凤这个善良纯洁的生命来清洗自己的罪恶,以便重新开始新的人生。他极端却又懦弱,他拼命地想逃离原有的生活状态,然不幸在雷雨之夜被繁漪毁破真面目,又被道出与四凤的血缘秘密。这个四凤深爱着的人,这个她逃出家后唯一可以依靠的人却终把她抛向崩溃,抛向狂暴的雷雨,抛向生命的终结。然而真的是他吗?这个被父亲,被后母,被家庭扭曲、压制得失了自己的周家大少爷。
是周冲。这个天真,爱幻想的理想少年。他要让四凤读书,要和她去蓝天、白云的远方过真正幸福的生活。然而却是这个说爱她的少年在她出离苦难走向自认的幸福时用无邪、天真的神情刺伤了她的心灵。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爱她,还是爱自己,爱自己的幻想城堡,爱自己关于“爱”的憧憬。他懦弱无辜确然有力地打击了她,在这即将崩溃的边缘。然而真的是他吗?这个出生在冷漠的父亲,尖锐的母亲的扭曲家庭里却充满美好得脱离现实的幻想的少年。
是她的家人。她那一生坎坷的老母亲鲁侍萍。三十年前铸下的错,却要在白发时再把伤口划开,暴露在雷雨之夜,且同时因这错而将最爱的女儿推向深渊。她在竭力挽回,要及早带她离开,却阻挡不了狂暴“雷雨”的来临。终还是失了女儿,留下木滞的孤独身影。或是她那正义却冲动粗暴的哥哥,他带着自己的仇恨,不近人情地反对阻隔四凤与周家的一切往来。还是她那个世故、粗俗的父亲。为了私利偷偷带着她来到周家,酿成这场错误的开始。然而真的是他们吗?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近乎失了生活保障却无力无法反抗的可怜人儿。
还是她自己,还是这人世。这个美丽善良的女子却仿佛错误地降生在这个残酷、冷漠的天地间。她要爱不得爱,要生活却不得继续。她柔弱地承受着这一个雷雨日里突如其来的无情打击。她原是高兴地等待母亲却不想迎来一场噩梦。她的笑容变成惊恐变成泪水变成崩毁。她的愿望以及所听到的美好憧憬在这一场雷雨里被打落得毫无踪迹。她不执拗,不斗争,不反抗,只默默忍受。这天上的雷雨,人间的雷雨狂暴地困着她,困得她不得呼吸。仿佛作者所说的:“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大幕合上的时候,谁看见了那朵被雷雨无情打落的花。
4 ) 蘩漪涟涟
《雷雨》
蘩漪这个名字真的太美了。周家是一潭死水,而她是漾起的阵阵涟漪。
封建,反抗,雷雨。这几个词组在一起,分分钟是一场民国情感大戏,而《雷雨》是这类戏的鼻祖,为了让冲突暴风雨般地集中,曹禺把所有矛盾浓缩到一家人身上,这家人代表了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矛盾下的牺牲者,在他们的生活里交织着对于欲望的追求,人性善恶的体现,伟大的爱和自私的爱。蘩漪和四凤是一样的,她们自以为追求的爱情却以一场荒唐的混乱结束,她们也是不一样的,比起四风,蘩漪显然更无惧,她不惧封建道德,甚至无视伦理,她自私地爱着丈夫的儿子,自私地疯狂想找回那个被周萍拯救的自己。
也许在现在人看来,蘩漪的故事更让人唏嘘。她原本是一个富家小姐,受过一些西式教育,自然也就和整个故事的思想基调不相符合,她是利己主义者,却也是个追求幸福的女人。她像是繁星坠入了周家这潭死水里,失去了原本就微弱的光亮。周朴园不愿意开窗,她整天被窒息的闷热缠绕,束手束脚,她的人生也一并消磨在了这样的周家地狱里。周朴园这个恶魔,从她17岁起,就给这个对未来充满美好希冀的少女判了无期之刑。他要她服从,要这个家有绝对的秩序,他用一整套封建思想建立起一个看似资本主义的皇宫,自己是那个孤僻的假皇帝。而四凤等其他人的悲剧不做赘述,只是看完感叹作者语言大美,命运大悲,文学总是铿锵有力。
5 ) 大纲描述
四凤虽然饱受二少爷骚扰之苦,但是她真正与之相爱的是大少爷。四凤与大少爷相恋被夫人发现请来母亲,母亲到来后,通过以前的照片发现四凤务工的家庭是当初欺骗自己的渣男周朴园的家,就在与夫人对四凤的事情达成共识之后,与十几年未见的周朴园在书房相遇,周朴园则对突然出现的一个死了十几年的侍萍,采取的是隐瞒的态度,四凤的母亲对此无所谓,但要求是见一见自己的儿子周萍,而周朴园要求见被鲁妈抱走的孩子。而在就在这时,闯进来与周朴园发生争执的就是鲁妈当年带走的儿子,鲁妈也见到闻声赶来的周萍,这次碰面4人都不欢而散。
这边夫人见完鲁妈之后找到周萍,希望周萍能够回心转意回到自己身边,但是周萍表明自己要去矿上,表明自己爱的是四凤,以前是年轻不懂事犯错,现在是不会回心转意的。晚上,周萍忍受不了相思之苦,冒着雨前往四凤的家,而鲁妈让四凤发誓不再见周家人,并随自己回到老家,四凤无奈答应,对一直敲窗周萍视而不见。遭受周萍拒绝的夫人一直跟踪在周萍的身后,周萍乘风雨吹开窗户之际进入屋内,四凤的哥哥听见声响,一探究竟发现周萍正与自己的妹妹在一起。加上白天两人的冲突,两人起了争执。而夫人早在周萍进屋时就堵住了周萍的退路,慌忙之中,四凤掩护周萍逃跑,不久四凤也不知所踪。
哥哥和鲁妈发现四凤失踪,两人找到周朴园家。夫人找到周萍示爱再次遭到拒绝,精神遭到打击,找到周萍的哥哥对周萍坦白只要让自己知道四凤在哪,愿意成就他们两个人,周萍听到哥哥的保证,带四凤一起来见哥哥,而母亲知道此事之后坚决表示反对,在四凤说明自己已经怀有三个月身孕之后,无奈让两个人远走高飞,再也不要回来。一直偷听的夫人,拉着二少爷,出现在众人面前,有意挑拨两兄弟之间的关系失败之后,欲说出自己与大少爷的关系,被大少爷阻止,夫人见阻止不成功呼唤周朴园,周朴园闻声下楼,发现所有人都在,快速的承认了鲁妈就是侍萍,大少爷死去母亲的身份,所有人都无法接受,夫人也是没有想到还有这层的关系,一时哑然,四凤接受不了,冲出家门,二少爷担心四凤追着四凤冲进雨里,两人一起被电死,大少爷回到房间吞枪自杀。夫人也就此疯了。
6 ) 被摧残的,该消逝的。
终于看完了完整版的84版《雷雨》。比起原作中的台词,影片中少部分台词略有改动,但是并不妨碍角色魅力的呈现。选角很好,年老的隐忍的鲁侍萍,贵气而偏执的繁漪,稚嫩和伶俐的四凤,每个女性角色各自有各自的美。每个角色的眼神戏都非常棒。 片中的环境设置也非常好,周公馆里屋内的陈设,院中的小花园都很有空间感。光影的运用,尤其是烛火下的黑夜拍得非常写实。 不过影片最后,繁漪的疯,鲁侍萍的傻都没有拍出来,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 总体而言,老电影看起来还是有点儿话剧的感觉。不过《雷雨》本身就是话剧剧本,改编成电影让当时更多的人看到也挺好的。我想当时看到电影的观众应该能看到周朴园的专横、虚伪与冷酷。围绕着他这样的人的家庭,注定是悲剧的。雷雨交加之夜的悲剧,也是一种警醒。可怜那些被摧残的女性角色,周朴园与周萍这样的人,消逝吧!
7 ) 试看电影《雷雨》改编的不足
《雷雨》代表着中国话剧创作的成熟。它已有70多年的演出历史,在舞台上常演不衰,已成为中国话剧舞台上的“看家戏”。仅北京人民艺术院的统计,自建国国后的50年代至今已演出500多场。《雷雨》每一次重新粉墨登场, 都被导演演员赋予了新的生命, 它都按照那个时代的要求, 在作者的原意和的剧本框架上有所增减和误读。1984年孙道临将《雷雨》改编成电影,却饱受诟病。笔者以为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此次改编得过于死板,没能真正理解作者、理解观众、理解作品和人物,显得过于呆板,不能打动人心。
一、作品的心;
对于此次改编,孙道临还是比较忐忑的。认为那是“一种奢望”对于主题,他感到“无从下手”,于是他做了不少努力,包括亲自拜访请教曹禺先生。最终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由于这个剧本已那样深入人心,总体结构如大加改变,会造成面目全非之感,因此,以基本上不冲破原作的严谨结构为宜。他把朴园、侍萍的关系的发展,作为“主线”,并且一开始作为暗线,后来一度上升为“明线”。 周家和鲁家纠葛在一起,后来分裂了,雷雨倾泻下来了!原有的矛盾拧成一起激化起来,在象征“心灵之魔”的雷雨中,戏剧动作急骤的向前推进,直到霹雳般的背景劈头击下来,宣告了这场冲突的结束。
为了突出这轮廓,鲁贵的形象被削弱得十分单薄。第一场戏只保留了铺叙蘩漪、周萍关系,衬托四凤悬念这部分内容,第三幕开场时他的淋漓尽致的发挥也被压缩到最简略的程度。“努力保持自己在周家的饭碗”,成了他在全剧中唯一的动作。因为他要尽快的把观众带到剧情中去,和剧中人一起“去体验欢乐与痛苦、担心与释念。不然,观众就很快会产生沉闷冷漠之感”。
而四凤承担了带观众进戏的责任,视角集中在她身上。但是这条线落笔欠重, 悬念感不强, 反而又有中断之意,这对影片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
尽管孙道临如履薄冰的努力去准备改编工作,他也还是像多数人一样忽视了作品原有的“序幕”和“尾声”。在电影中,这宁静的场景与主要的四幕相去甚远,甚至可以说,氛围和主题上有所矛盾。但是这这个矛盾实际上却是和谐统一的。作者的初衷是营造所谓的“欣赏的距离” ,以“送看戏的人们回家,带着一种哀静的心情。低着头,沉思地,念着这些在情热、在梦想、在计算里煎熬着的人们。荡漾在他们的心里应该是水似的悲哀,流不尽的;而不是惶惑的,恐怖的”。 “使观众的感情又恢复到古井似的平静,但平静是丰富的,如秋日的静野,不吹一丝风的草原??拉长了时空、增添了人物、变换了场景,制造出一种如诗般朦胧而又充满淡淡哀愁的氛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
“序幕”和“尾声”遵循了戏剧美学创作和接受的基本准则——距离的审美,也体现了亚里士多德“悲剧的卡塔西斯作用”,使观众的情绪得到宣泄、净化,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以避免观众在现实生活中采取过激行动,发生“悲剧”。
由此可见,孙道临从一开始就对作品产生了误读,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电影作品的不如意了。
二、理解观众的心;
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召唤性是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结构特征。《雷雨》也具有不少意义不确定之处和意义空白处,召唤着读者发挥想象去补充。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不同读者会对同一部作品有不同的期待视野。而孙道临要让改成的电影能够为大众所接受,就得抓住大众普遍的期待视野对《雷雨》进行改编。
1984年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虽然人们强调解放思想,但传统思想事实上仍在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摸着石头过河”成为这个时期的形象写照。这种慢吞吞的发展步伐与时代的迫切要求严重错位,因此彻底地清理我们的思想就成了时代的主旋律,表现在文学上是其时的文学高潮由文革结束后的伤痕文学转入反思文学。经历过旧社会的苦难和建国后太多政治风暴冲击的知识分子不再满足于控诉,而开始挖掘造成他们的痛苦和伤痕的深层根源。改革开放之初的电影观众也希望对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封建思想反思。
他通过家庭戏的外衣反映时代风云,揭示中国资产阶级的封建残余戏,既符合了原著的主旨,也与观众产生了共鸣,在这一点上电影改编成功了。
三、剧中人物的心;
《雷雨》这部戏是伟大的,这不仅表现在它所应有的精致技巧,深刻的思想内容,还表现在刻画出了蘩漪、周萍、周冲、鲁贵、四凤等人物鲜明的形象。这些形象即使放在今天,依然让我们印象深刻。
不过,孙道临为了突出他的线索“轮廓”,没能理解透人物,不幸的伤害到了剧中的人物。其中最明显的莫过于鲁贵了。鲁贵本来是一个十分鲜活的人物,甚至因为他的作、“贪梦、诡诈到毫不掩饰的地步, 呈现为赤裸裸的形态”他简直就是剧中最活跃的人物了。通过他和其他人物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底层人们的骨气,还可以看到上层人的丑陋与肮脏,更可以窥见旧社会贫困人们在生活的苦难中挣扎的百态,从而一种悲悯之心油然而生,这正是作者的目的。虽然他不是主角,但没有了他,《雷雨》的魅力也会大打折扣的。
而现在的鲁贵被削得七零八落。本来应该在四凤面前表现出他的世故与诡诈,但实际上,人们几乎会把他当做慈父了。而大少爷的形象也几乎被“颠覆”,他好象是一位来自农村的知识分子,浑身充满了一股“ 乡土气息” , 根本不象这个家庭里的人。即使我们承认他有点懦弱胆小,犹豫不决,但绝不是一个穿着富家少爷服饰的眼光里不时带有闪烁的“委琐”的乡下少年。
再者,正如人们在其后的影片座谈会中所说的,鲁妈哭得太多了, 但是台词里不是有一句“我的眼泪早就哭干了”,曹禺曾经对话剧演员说过“ 不能这么哭, 观众受不了。从这我们似乎可以看到现在许多肥皂剧的影子。悲剧并不是要演员哭的死去活来,让观众看到揪心,而是要引发观众的思考、反思,从心底里得到宣泄和净化!
在鲁妈逼四凤起誓的戏,本来是可以把情绪推向顶点的, 观众看了是要掉泪的。而电影里却删了许多台词, 并没有很好地领会这整整一段戏台词间层层推进的关系, 所以现在让人看了感到很生硬, 减弱了很多。正因为诸如此类的不当处理,我们可以看到四凤的形象也比较的苍白。她本是一个天真、单纯、美丽多情渴望着获得幸福然而又错误地陷人了情网以至不能自拔,终于被险恶的社会吞噬掉的少女。但在电影中,我们似乎只看到一个傻乎乎的小姑娘。本来开场时她和鲁贵的对话可以表现她的机巧和灵气,但开场本来就被删减不少了,结果只能让导演也承认“不理想”了。
四、环境的塑造;
《雷雨》创造的环境本来是被郁热压抑的阴霾笼罩的,不过在电影中,孙道临没能吃透理解“雷雨”的氛围。有些研究者认为,《雷雨》应该拍成黑白电影。光影的配合固然能创造好的环境和意境,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表现一种“山雨欲来”,压抑已久的感情集中爆发的氛围,只有这样,观众内心才能受到强大的震撼,电影才能表现的深刻。
可是电影并没有着力营造那可以“渴死、枯死、闷死”的苦闷环境。电影一开始我们就看到周家烟雾缭绕下的佛像,不免有点恐怖感,特别是在音乐配合之下,心不禁为之一紧,观众的悲悯和震撼都受到了制约。
此外,电影里周公馆是豪华的、古旧的, 然而平淡的造型处理并未造成原著的 “监狱” 般的窒息气氛。楼梯、寝室、办公室都一般化, 甚至周朴园为拯救自己卑微灵魂而保留的侍萍房间, 摄影造型处理也无特色。尽管有开窗、关窗等光效变化, 但并未负载多少戏剧含义。因此, 整个环境处理只起了行动处所的作用, 始终没有上升为激起视觉美感、表达深邃意境的造型语言。
更致命的是,影片增加了一些与“ 监狱” 不和谐的场景, 如蘩漪与周萍在花红叶绿的花园中谈情、作画和在敞亮的房间幽会, 就使周公馆失去了“监狱” 的味道, 人物那种“ 渴死、枯死、闷死” 的感觉就失去了氛围的依托, 就变成只是“ 说” 出来的了, 感染力明显差多。
在这样的不和谐的环境中,电影不可避免的就会失去了表现力,并不能因为由名篇改编而增色,反而让人无法进入人物更深层的内心世界里。当然,演员的表演也会因此显得苍白不少。自然无法感动人心了!
五、改编的困局。
《雷雨》最初的演出就已经产生了巨大的轰动,广为人们接受,甚至受到国外人民的喜爱。1936 年, 中旅在上海公演《雷雨》,全城轰动, 连演了三个月, 场场客满, 正如茅盾赠曹禺诗中所说“ 当年海上惊雷雨” 。观众连夜排队, 甚至有人从外地赶来观看。曹聚仁在《文坛五十年续编· 戏剧的新阶段》中说《雷雨》与“ 各阶层小市民发生关联, 从老妪到少女, 都在替这群不幸的孩子们流泪。”这里所说的“ 这群不幸的孩子们”。可以说,话剧演出做到了感动人心的效果,因为他们的演出很好的理解了人物内心,使得观众对人物也能理解,所以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可是不可否认,电影改编只是广受非议,不仅没有让我们感动,甚至也难以让观众理解作品的深意。
曹禺先生曾经说过,戏剧有它自身的内在规律,不同于小说或电影。掌握这套规律的重要途径,就是舞台实践。话剧与电影天生的就有很大的差别。戏剧通常靠一条缓慢然稳定地上升的紧张线来维持的;布景数量上的限制和时间上的压缩使注意点更趋集中。这种结构的最极端形式被称为聚焦式或封闭式戏剧。
并且,好的剧本似乎还是电影成功的绊脚石。一般来说,语言对一出戏的冲击力和意义所起的决定作用越大,排成影片后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雷雨》的改编注定是困难的,难免会出现许多问题。《雷雨》是按照“三一律”创造的,电影的表现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如果表现的不当的话,动辄把故事变得支离破碎了。例如周冲充满幻想的道出自己的理想的情景,没有必要把大海、海鸥真的表现出来,因为这时候他的眼睛必然是炯炯有神,观众就好像从窗户中看到了一片美丽的世外桃源。电影也要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观众自己在导演的带领下自己去理解,去感动。
《雷雨》的改编比较严谨,甚至是拘谨。我们感觉电影只不过是把话剧搬上了银幕罢了。导演为了打破舞台空间搞了很多闪回和平行动作,显得牵强附会。尤其是鲁贵“说鬼”那场戏,把蘩漪和周萍的关系在闪回中表现,像拉洋片样。“闹鬼”是有隐喻性的,在银幕上应比在舞台上更有手段去表现。从这一点看,话剧的局限反而成了优势。演员表演时更能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酝酿和爆发,表情更加动容,语言也更生动。
当然,电影的改编困局并不能束缚电影的发展,甚至下一部电影版《雷雨》便能超越话剧,甚至超越原作,为原著注下最好的阐释。因为电影的蒙太奇、内心独白等在信息化时代日益丰满的功能必定会用镜头激起视觉美感、表达深邃意境的造型语言的!这样每一部优秀电影才能直抵人心,感动人心,感动世界!
压抑的气氛拿捏得很准确,半场不喘口气都撑不过整部电影。结尾的群戏仓促了。
经典!
记得是高二的语文课上看的~我觉得很震撼
我怎么记得里面还应该有刘晓庆啊?
要相信老电影的质量
版本很多,焦点都是无数个繁漪。
至高无上的周朴园,道貌岸然的周家馆,每日家偷鸡戏狗,不干正事,爬的爬养的养,太阳底下无新事,奔溃只在24小时
中国就这一部叫戏剧
語文課觀影
不朽
高中语文课
戏剧与寓言的力道出来得不够,但视听之丰富、形式之先锋、对色彩、形象的设计多厉害啊。
许多狗血爱情剧的梗都是出自这里吧
梅大娘演技弱了点。。。
突然想起来。。。这部的截图连环画小时候看了无数遍啊。。。好阴暗的童年。。。变态的一家人。。。
好吧,毕竟是经典。但是,全班一起看的时候真的真的要笑抽筋了!!!
非常好。
老爷和丫鬟生了大少爷,老爷和夫人生了二少爷,丫鬟和管家生了小妹四凤;大少爷爱上同母异父的小妹四凤,二少爷也爱上小妹四凤;四凤爱上大少爷,身为后母的夫人也爱上大少爷……,乱伦之家,雷雨大作。
渲染氛围还是很强的。吕其明同志作曲。
原来黄金甲源自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