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让人欣慰的是最终让被戴上“坏人”帽子的好人彻底地变成了好人,这或许是这部电影在当年最温暖人心的部分,没有把曾经的伤疤再一次揭露给观众,而是抚慰观众的心,这个结局也是《巴山夜雨》与其他典型伤痕电影的不同之处。圆满的结局,理想的环境让这部诗意电影更使人感动。
即使专案人员刘文英在前期比较激进,但影片也给了她时间去改变她的内心思想,以及她愿意和反思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冒失。大家对杏花的帮助和安抚使她重新振作精神,再次找到生命的希望。与祭奠儿子的老大娘感同身受,以及对私自登船的小女孩的照顾和不计较等体现出了人性的本善和光辉。最后在船舱的大家一同帮助秋石和他女儿的出逃。虽然电影中的叙述紧凑,还有略理想化的状态削弱了故事的真实性。但这种不同的经历都反映了当时人们处于同一个社会,却生活在不同的层面,遭遇不同的人生,但是他们内心深处仍然保持着最纯真的善意。这种设定为观众提供和营造的一种美好希望与生活的愿景,这是当时社会百姓最需要的精神粮食。
1. 从年代和表达来看,影片无疑是一种八十年代的初啼。讲到八十年代,无论思想界,民间,包括我自己,似乎都有一种“别人肯定会说,我就不说了”的趋势。也许是在某个阶段,怀念八十年代被说得太滥俗了,缺乏逼格,所以很多人宁愿讲九十年代,零零年代,或者再往前,去七十年代里找断续闪光的思想资源,也不愿意再提及那个有点naive的八十年代。但我现在认为,这是不对的。在我们怀念九零,零零年代时,如果继续追溯上去,会发现很多仍然是八十年代连绵不尽的遗产,而不是纯粹应本时代要求而生的产物。——当然,历史本身就是这样动态与相互依存的,八十年代也不是天外飞仙,凭空而来。只是,这种“优秀孩子不用多说,普通学生要多发现亮点”的思路,用于教育很好,用于看待历史则不能算最端正的态度。
2. 八十年代有那么一个特点,就是虽然表达的内容不一样了,但是表达的形式仍然是热切的,与前十七年一脉相承的,与九十年代的彻底冷嘲不同。这部电影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个特点,镜头语言,抒情方式,情节结构仍然带有相当的前十七年色彩,只是去掉了“破坏者与特务”这个人设,常见的“被感染的后进分子”人设则变成了张瑜演的洪魏冰。说句老实话,这样角色反转看得还蛮爽的。
3. 可能没有比父女相认一幕更能触动人心的情节了,因为他乡遇故知本来已是至乐,而这是超级加强版。我想到了聊斋里的“父子聚喜,中夜击棹而去”,这是整本聊斋里最快乐的一句话。和三峡风景带给人的感受一致,这里的美学是相当古典的,能让人想到很多。而这种古典气质的背后必将伴随的,则是“丧乱”的背景。令人惊悚的是,很多当事人都还在世,我们离古典历史相去不远。更令人惊悚的是,很多当事人都已不在了。其实我是分两次看完这部电影的,上一次看的时候,中途有事出去了,那时男主角还在世,此时已长辞人间。
4. 我发现只要影片涉及到三峡,就很难是烂片,真不知道它有什么特殊的气质。而且,哪怕三峡只在电影中出现一两面,也会给整部影片投下一个巨大的影子,比如《落叶归根》。这究竟为什么?
5. 油管上,某不懂中文的老外写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评论,我必须抄在这里,这比我的总结强太多。
I don't know the Chinese language, but I watched this amazing movie with fascination, and I think I understand it perfectly. I know who this little girl is: she is the aspiration and the future of China. Her father is the humanity of China. That river is the rushing sweep of fate that has carried China through the deep, long gorge of its tragic modern history. His captors are those who would imprison the true and eternal soul of China and its song without pity. He tells the suicide that she must not allow the darkness to win. At last, the people, regardless of the law, are glad to set them free.
—— Andrew Harmon
我认为,去要求这样一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电影人物要多么复杂、圆形,情节要多么深刻地刺入意识形态的深渊,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我看到不少这样的评论)。这可能是一种艺术的傲慢。但在听不懂台词的情况下能感受到影片想要表达的感情与力量,难道不是艺术的功劳与初衷的一部分?我相信,它当年曾治愈了很多人,而这种治愈在当下并不过时,甚至是更应景了——就像唐德刚以三峡做的那个著名的象征一样,希望总是有的。
巴山夜雨荣获第一届金鸡奖的最佳故事片,在那个中国大陆电影蓬勃发展的时期能有此荣誉,说明它的艺术造诣肯定是不低的,这里先说它的优点,也就是获奖的可能原因。
巴山夜雨的主线有两个-诗人秋石与女儿相认的过程(暗线)押送秋石的专案人员刘文英的思想变化(明线)。
暗线中,电影在电影中以船舱和轮船中发生的事或者发表的言论等为跳板,巧妙而又和谐地穿插交代了秋石的爱情经历、生活中的遭遇以及他还有一个未曾谋面的女儿的伏笔。借他人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文革的政治观点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作为普通老百姓对痛苦终将过去,新的未来已然要到来的美好愿景。
明线中,专案人员刘文英一开始是一个典型的“红卫兵”,一直在以革命反革命为标准评判她船舱里其他人的言论和行为,因此受到了船舱里其他人的排斥。后来在船上各种言论以及发生的事的影响下,渐渐地,对文革的政治路线的信念开始动摇,最终土崩瓦解,最后与另一个专案人员一起帮助秋石逃跑,它很明显代表着那个时代的从政人员的觉醒,并且也号召人们不做“精神上的囚犯”,这既有大时代的政治背景,也有自己对于精神自由的看法。
两者结合,完美无瑕,浑然天成,达到了既内涵丰富又简洁凝练的效果,循序渐进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由痛苦,到愤怒到重新怀有希望的心路历程。
不可否认,它的缺点也是客观存在的,电影中出现了太多的露骨的言论,里面平头老百姓在一个及其敏感的时期大谈政治,这不仅与电影所营造的美感冲突,也与事实严重不符,因此电影的其他表达受到牵连,效果受到影响。电影也显得浮躁。
这些缺点的造成,可能是因为电影急于表达自己政治观点,而正因如此,它才能从那个佳作频出的年代脱颖而出,获得金鸡奖吧(金鸡奖是政府奖,巴山夜雨的观点符合当时政治路线)
无论如何,这部电影的思想与技巧,仍是现如今电影无法企及的,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之作。
如果用一首诗来概括这部电影的思想感情的话,舒婷的这首诗可以说是很恰当的。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 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6.0
故事有点别扭 群像戏铺得还好 只是可惜了 两位解压的人到后来索性被弄得成了敌人 不也都是被害者吗?其中那位无知的女孩在思想上的转变用了相当的段落去描写 其实还是不对 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变也没见她遇到什么大事情 逻辑上都讲不通 还有那个小女孩 那么警惕 就一下子认了爸爸 这转变也是太突然了 你也可以说就可以这么突然 但…… 好吧 说不过你好吧
镜头的强烈快速推进是情绪的某种表达啊 以前都是这么玩的 儿时看过太多 每次都一哆嗦 现在终于明白了 就是为了让我这样的可以哆嗦一下
“孔雀公主”(赵静,后来一查才知不是她 搞错了)还是美丽啊 哈哈
# 一个即将死去的世界
你说 我死了吗
还没有
你说 我活着吗
也不是
就是说
我正在一个即将死去的世界里
徘徊 游弋
我正在一个快要死去的世界里
迟疑 思量
请问 做什么可以阻止这一切
没有 除非
从头来过
真可怕 你就要死了
不 死不可怕
可怕的是
继续活在这个就要死去的世界里
动弹 不得
# 精神上的东西 可以吃吗
可以的 但不管饱
# 一个混沌的时段
用什么来指引去往前方的光明地
你内里一直秉持的正念
还有 继续等待
电影名来自古诗夜雨寄北,电影本身可以用另一首诗来总结:人间正道是沧桑
让我想起中国新诗的起步阶段,带一点古典的余韵,想要除旧立新但又不知道步子该往哪儿迈,选词造句就显得笨拙了些——特写,反应镜头,快速变焦,夸张的表演,煽情的配乐,剧作上的巧合和反转——所以那时多数人的作品用今天的眼光看都难免过时。但什么是诗?诗最让人感动的是真心和真话,然后才是技巧和激烈的语言实验。诗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风,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现在没有人这么拍电影,但你无法否认它的能量是充沛的,是和反思三部曲同宗同族,是活着并且满怀希望、重新开始。尽管对人性的检视还太天真,但它大声地教人独立思考。这声声疾呼难道不是最重要并且如今稀缺的吗?从《巴山夜雨》到《巫山云雨》《三峡好人》《长江图》,在诗的范畴里,谁言之有物、掷地有声,谁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呢?
错把巴山作巫山,翻云覆雨总无情
多年后重温修复版,如看新片。片名取自李商隐《夜雨寄北》的诗句,两者的关联恐只有对妻子的怀念。电影在小空间内做了布局,同舱的人们各怀一段伤心事,都是十年浩劫苦难的见证者。以环境、对话和点滴回忆,窥探每个人难以抚平的创伤,有的痛还在,有的已经愈合。最喜欢的莫过于“神女夜难入梦”和“红枣寄哀思”两段,是极富有诗意的。
欢乐的狗血大放送啊~~~来来来推荐一下大龄文艺女青年我娘亲~我跟她说我去看巴山夜雨了。她说,哦,吴贻弓的文艺片啊~文革后刚解禁的时候拍的,张瑜还在里面演了。男主角叫李志兴哦。你知道这个导演还拍过城南旧事吧?我沉默了五秒钟。。。娘亲你太猛了,给你跪了。。。。
张瑜当然必须比庐山恋要朴素很多,赵静闪回出镜一身古代靓装在为笔中情预演?仲星火白衣警服已不复今天我休息时的意气风发,只有李志舆还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典型特征再度苦恼人的笑……这片子今天看来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只在政治理念上进行了大胆批判拨乱反正,而表达方式美学追求上非但没有顺势跟进,反而还照搬它所批判的那个世代的形态方法!借用主人公自己的台词,“看得出来,你这还是在用抽象的概念看人,看一切事物。”
40年前的电影,我们回不去的开明与温情。劫后余生的一群人,是非判得通透,对“小将”的“围攻”与感化,是如此质朴、到位而有力。太多如今竟说不出的真理。“写书的罪,就这么大?”“还诛连九族呢。”诗人被冠上“黑”字,“你只知道杀人犯罪,你不知道,有时候没有一点罪,也能是罪犯。”他对满嘴标签的小将说,“带着抽象的概念看人,看一切事物,你把人简单地分成革命的,反革命的,而且往往是颠倒的。你迷信那些所谓权威,实际上都是些骗子。你迷信他们的谎言……反正我是个囚犯,不过,你才是真正的囚犯。你是精神上的囚犯……你想一想,现在有些人,他们实际上是不要文化,不要科学,甚至不要物质生产,就像世界不要阳光,不要森林,不要花朵,不要色彩,这将是一个死了的世界。”“这太夸张了吧?”“你自己去判断吧,要用自己的大脑。”
“中国诗电影”代表作。有些地方还是蛮诗意的(比如“这就是我这些年的遭遇”那个点的剪辑),精确刻画出文革后期那种幻灭感。对文革依然不能言说,位置依然只有两个“无辜受戮”+“挺身抗暴”。全片木有一个坏人,结尾更是神展开,全场哄笑已然说明问题。
有民国老电影的质感,诗意十足。算是反思动乱时期的开端之作,也拉开了金鸡奖的序幕。相比于后期的伤痕与控诉,这部电影还有着民国走过来的老电影人特有的人文气质。电影中丝毫看不到戾气,只有一个红小将女孩最后也发生了转变,轮船上仿佛远离炼狱的乌托邦,只是巴山夜雨下,悲伤更甚。
如今看来也许显得过时的电影语言、表现手法、表演方式,有的镜头遮片布景未免太明显,“特效”也好捉急,但那又如何,它的内容何其值得铭记和反思,有些台词写得胆识过人简直震惊极为可贵,这在如今都不可能达到、无法再现的程度;中国式的诗词意境,知识分子悲悯情怀与社会责任,全程催泪,整个影厅抽泣此起彼伏,“出门在外要好好照顾自己,别让送你的人担心”诗人所言简单却剖心,全员皆善人真是美好而心酸的传统的理想主义;随后吴贻弓纪念活动上,杏花张闽老师拿到话筒欲语泪先流,戏里戏外都好感人
多么理想主义的年代......另外仲星火这扮相和人设简直是直接从405粘贴过来的......
很难想象是吴永刚导演的,意识形态意淫,所谓的伤痕文学,伤痕电影,在剧情质量上就没有太出色的。所以所有人都是善良的都是友好的,那么坏人是谁?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责任和罪恶推脱干净,获得大家原谅。每一片雪花都是无辜的,那么恶从哪里来?没有坏人只有好人,其实就是没有“人”,一部没有活人,没有人性的电影。
本片告诉你『权威都是错的』,而你随便看见的一个小样本代表了世间真理。披着独立思考的外皮,贩卖着反智的内核——妙就妙在这里。此外,女主角重新沦落到需要被男主角救赎的地位,从这一点说,这部80年代的名作,不但比不上样板戏,甚至比不上片中谈到的玉堂春。#无良索隐#
台词很大胆,比如:“这简直是暴政”。矛头直指某……
主题先行了,但是表达得很好嘛。秋石的回忆留到医务室去讲出来不是更简洁有力,片子整个味道也好很多
3.5;远离尘嚣的浮动国土,短暂营造了充溢着生命微光的乌托邦,在一个是非颠倒非黑即白的荒诞年代,人心并未全面冻结,善和美作为人类共通的伟大力量,让我们在堕到最暗黑洞之前抓住攀援的绳索。修复版太美,80年代的审美简直太棒,每个姑娘都美如画;自然风物诗意十足,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源流得以承接。船舱如舞台(表演虽动人,但亦镌有时代特色的戏剧表演痕迹),进出走位的调度有意味;空镜令人印象深刻——江心的漩涡指涉吞噬生命与卷进政治斗争的湍流;夜里巡航的浮动灯塔,暗指被诗人打动/指引;蒲公英作为贯穿的主线,也是奔向自由的象征。“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回头看看这些电影所批判所赞扬的,真是让人感怀无穷。
茅为蕙吹蒲公英,很不自然但是很好看。
「30年前的老电影,描述乱世里的人心滋养,现在看来还觉得安慰。押解反革命诗人的红卫兵,在江轮上觉醒,决定放走自己的囚犯。她这样做了,从而不再是时代的囚犯。张瑜她可真动人。总导演吴永刚,拍《神女》的。导演吴贻弓,拍《城南旧事》的。」
看得我心惊肉跳。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只是中国电影人一代不如一代了。
剧情巨简单,演员巨好看,音乐巨好听。迷死人的朗诵腔,一句顶一万句。《天字第一号》式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