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但愿不只是影像
1991年,John Grisham出版了小说Runaway Jury。2003年,此书被编写成同名电影搬上荧幕。大约是出于与时俱进的需要,影片中的被告方从原著的烟草公司被修改为美国最大的枪械制造商之一。
上个星期,Florida Tech的枪击事件占据了几乎所有报纸的头条,于是我回忆起了这部电影。黑色幽默一点看,这不失为一部充满着警示和批判意味的预言电影。只是此类预言从来仅供参考,而利益才是永恒。
我们一直在检讨,我们一直在犯错。
影片从一个生日聚会开始,美满普通的美国家庭,满满一屋子快乐希望。然聚会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这个家庭的男主人被人射杀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与他一起死去的,还有同一间公司的十数位同事。随后,这个男人的妻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制造出售凶枪的枪械公司进行赔偿。经过两年的努力,法院终于受理了这项起诉,程序进入挑选陪审员阶段。
故事,也就从这里真正开始。
案件发生在费城,这个向来充满着矛盾争斗的古老城市。作为重要的南方殖民地之一,城内的种族矛盾从南北战争延续至今,而1993年的《费城故事》则探讨了对于同性恋与艾滋病的公众态度问题。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个习惯也适合创造历史的地方。
关于案件的诉讼从开始就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因为它太像一场战争,一场权势金钱与伦理信念的战争。在美国历史上控告枪械公司的历次诉讼中,作为普通民众的原告方从来没有获胜过。被告方认为,枪击案的发生在于持枪者本身的精神问题,而非武器制造商的责任。但原告却认为,如果不是因为枪械公司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他们愿意管制枪支的销售渠道,就一定不会有那么多人无辜的死去。
都有道理,真得都有道理,于是我们的主角情侣出场了。他们不介意谁输谁赢,他们只想在这场诉讼中大捞一笔。男人Nick得到控辩双方的认同进入陪审团,女人Marlee则在第一次堂审时送给两位律师各一张纸条:The Jury for Sale。谁愿意付钱,谁就能赢。
随后的几次审讯中,Nick展现了他在陪审团中的控制力,证明了这场拍卖的真实性。原告律师和被告的首席智囊面对这出乎意料的情况,不得不开始考虑新的对策。但有意思的是,出于对种种原因的考虑,他们都没有把这件事情上报给法官。
在美国的司法系统中,陪审团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职责,至少这在很多影视作品中均有反映。而在此片中,对于陪审团作用的刻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被告方坚信:选择到正确的陪审员就代表着这起案件的胜利。他们重金聘请了最好的专家,一个叫做Fitch的邪恶老男人。他管理着一个专家小组,从监视每个候选陪审员的私生活入手,分析他们的性格心理,挑选会偏向枪械公司的成员。正因为几乎每个陪审员都经过他的精挑细选,所以Fitch没有办法轻易放弃。他只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找到陪审团中的那个操纵者,然后击垮那个人。
相较于现实功利的Fitch,原告律师Rohr接近于一个理想主义者。他认定自己是正义的一方,而正义一定会胜利。面对陪审团的销售广告,Rohr置之不理,甚至在知道自己的助手暗自调查时大发雷霆。
随着案件审理的深入,危险一步步接近Nick和Marlee,开始有无辜的人因为他们而牺牲。与影片前段的信心十足不同,两人意识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动摇、歉疚和恐惧开始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但此时,两人的眼里却多了一点以前没有的坚毅和执著。那种纯净的目光,似乎超越了金钱所能征服的范围。而Fitch关于Nick的背景调查此时也有了进展,这对情侣,决不如他们表面上那么简单……
影片的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两个场景上,法庭和陪审团讨论室。所以常常有大段大段的对白和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而影片最出彩的部分也在辩论上。Fitch和Rohr在法庭的洗手间关于正义信念的争执,陪审团在宣布结果前的最后一次讨论,都充满着让人感动的言辞。
在关于枪击案的多次审理中,枪支销售的随意情形触目惊心。而在这样无节制的销售下,遭到枪支暴力伤害的家庭所承受的痛苦却一生一世也无法痊愈。逝者只能活在亲人朋友的纪念中,但活着的人却的确有能力去保护更多的人,让他们免于枪支暴力的伤害。
这个案件,对于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是一次洗礼,让他们重新认识了自己。
Nick说:我没有做任何事,他们,只是听从了自己心灵的选择。
这是一小步,也是一大步,只可惜,这也只是一部电影而已。
严肃的主题,简单的场景,充满机心的斗争,无辜的牺牲者。影片几乎没有制造一点笑料,没有花一点时间轻松气氛,但却也没有一点沉闷。导演将节奏控制得很好,高潮迭起但不突兀,常常有惊心动魄之感。与此同时,片子将每个人的心理变化都诠释的说服力十足,几乎在每一刻都能感觉到屏幕上那个些人心情的变化。且让人忍不住扪心自问,如果我们是他们,我们是否也会那样做?这,应该可以叫做共鸣吧。
真相直到最后才揭露,所有蛛丝马迹都有了最好的答案。好人一直是好人,坏人一直是坏人,现实却没有灰色地带,一部深刻而有趣味的电影。
现在想说一下cast,即使今日看来这样的阵容也堪称华丽。两位前辈演员Gene Hackman和Dustin Hoffman分饰Fitch和Rohr,演技自不必说,套用一句俗语,火花四射。Gene从最初的不可一世到最后的失败颓废,整个人的气场动作神情都深具感染力,让人没有办法哪怕同情一下下。而Dustin的Rohr相对难度较小,实力强要求自然也高,个人认为中规中矩。
Marlee由Rachel Weisz扮演,《木乃伊》里的探险女郎,有一种温婉大气的美丽。她很适合这样坚持不懈勇气十足的角色,Marlee多少类似帮她赢得奥斯卡的那部电影里的角色Tessa。只是我认为《不朽的园丁》其实很无聊(我是浅薄的人)。顺便广告一下,Rachel将出演明年的两部电影:《木乃伊3》和《罪恶之城2》。她也是在多种类型片中游走自如的实力演员啊。
最后,饰演的Nick的演员是我相当欣赏的John Cusack,被人评论为最具英伦气质的美国演员,比较红的影片应该就是《空中监狱》里那个聪明的警察。事实上他一向最擅长饰演各种类型,特别是颓废型的中年男人,对女性充满吸引力。Nick这样看似简单其实复杂的角色他演绎得非常圆满。推荐电影《Must Love dogs》以及《High Fidelity》。我一直觉得像《High Fidelity》这样的电影每个男生都应该看一看,有助于增进两性的互相理解。呃,貌似跑题了。
虽然不颁发枪支禁止令是一种人权,但在体制缺失的情况下,每一个因此消失的生命都缺少价值。法庭宣判那刻的掌声其实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但愿电影有一天不仅仅是电影而已。
--------------------------------
以前写的,部分地方过时了~~无关大局就没改 以上
2 ) 人性炼狱
纯属偶然找到的一部老片子,期初是因为演员表吸引人,无奈,我总是改不了看菜吃饭的毛病。至于剧情,看大纲就知道是一部揭露美国体制垢病的题材电影,这样的片子,或多或少已经让人产生了审美疲劳。再者,这揭露,需要技巧,是如同奥利弗斯通和美国政府硬碰硬式的死磕,还是懂得审时度势,点到为止,实在是一个技巧性问题。搞好了,说不定还能博奥斯卡垂青,捧个明晃晃的小金人。
影片从一开始就弱化了主题的尖锐性,枪支问题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命题过于宏大,把控不好,会落得“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下场。于是聪明的编剧务实的绕开了这个敏感的话题,将笔墨放在大环境下两派人物的斗智斗勇上。虽然从风格上看,影片仍属于法律题材的作品,但故事的焦点却更多放在了幕后的尔虞我诈上,前台的交锋不过是一场没有悬念的例行公事。不像其他同类电影,大力着墨于庭审桥段,戏剧张力十足。禁忌问题探讨得过分露骨,只会适得其反。
吉恩哈克曼和达斯汀霍夫曼分别饰演了两大辩控方律师,前者深黯人性,懂得摸清陪审团的脾气就是胜利砝码的道理,而后者,则是传统道德与司法公正的捍卫者,坚守阵线不肯妥协。两大演技派替影片增色不少,充当了合格的绿叶,他们最激烈的对手戏发生在洗手间,这场质问与狡辩的交锋被拍得犹其煸情,演员的发挥也无可挑剔。约翰库萨克是本片的灵魂人物,演技纯熟,身上的经典惊悚意味,同样令人惊羡。
影片最精彩的一句台词是:“别再相信律师可以左右一切的鬼话,现实情况是得陪审团者得天下”。正是这种直面现实的理性赋予了影片令人窒息的冷静氛围。没有力挽狂澜的救世主,也没有黑白分明的界限,一场索赔的官司像是一把锋利的刀片,划破了现实的遮羞布,让法律的脆弱不堪与所有金钱滋生的贪欲一起曝光。
像一幅真实的人性炼狱图,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另一面。
3 ) 商业成分多于法律
一向很喜欢法律题材的电影,比如《十二怒汉》、《控方证人》、《桃色案件》等。与这些经典影片相比,《失控的陪审团》虽然也以法律为内容,但商业气息较浓,整个故事看下来很是过瘾,却缺少具有一定深度的反思。因此比起“法律电影”的称号,用“商业电影”为其归类似乎更准确一些。
约翰·库萨克、金·哈克曼、达斯汀·霍夫曼、蕾切尔·瑞兹,四位知名演员都在本片里占据相当多的戏份,而且连那些陪审员、法官,以及公司里的工作人员和打手,都是一干熟脸,可见影片本身的阵容是相当强的。而且影片从开头的枪杀案,到陪审员被跟踪偷拍的迹象,都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接下来6号陪审员真面目的显现,以及这对帅气小情侣的默契配合,更令人叹服。观众最关心的,就是男主角如何在被收买的陪审团中树立自己的权威,达到早就定下的目标。
可以说,影片对约翰·库萨克和金·哈克曼间激烈对垒的展现是较为出色的,蕾切尔·瑞兹是他们之间的那条线,连接着,拉扯着,同时又无比地养眼。与这三人相比,达斯汀·霍夫曼的角色塑造可以说是本片最大的败笔,不但失掉性格,而且台词表现完全不可信,不知原著小说是如何描绘这个人物的,但在我这里,律师洛尔真真印证了“好人比坏人更难塑造”这样一个论点。洛尔这一环的薄弱使原本三足鼎立的格局严重失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真实感与可看性,对于这样的卡司和故事来说,实在有些可惜。
全片最令我欣慰的情节是结尾处,男主角尼古拉斯在酒吧里对陪审团顾问蓝金说“我没有操纵他们,我只是防止你作弊”。这句话避免了尼古拉斯两人与蓝金同流合污,更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对陪审团制度的肯定与信任,留下的是理性的希望。
4 ) 两种主要法系的区别<转>
普通法系
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法系。是指以英国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它首先产生于英国,后扩大到曾经是英国殖民地、附属国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非洲的个别国家和地区。到18世纪至19世纪时,随着英国殖民地的扩张,英国法被传入这些国家和地区,英美法系终于发展成为世界主要法系之一。它们在法律分类、宪法形式、法院权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 英美法系的主要特点是注重法典的延续性,以判例法(简单解释判例法就是以前怎么判,现在还是怎么判)为主要形式。
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又称为民法法系,法典法系、罗马法系、罗马——日耳曼法系,它是以罗马法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它首先产生在欧洲大陆,后扩大到拉丁族和日耳曼族各国。历史上的罗马法以民法为主要内容。法国和德国是该法系的两个典型代表,此外还包括过去曾是法、西、荷、葡四国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以及日本、泰国、土耳其等国。旧中国国民党政府的法律,大陆法系以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和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为代表形成了两个支流。
两大法系的区别
两大法系在法律历史传统方面或者也可以说是它们两者在宏观方面的差别:
法律渊源
1、从法律渊源传统来看,大陆法系具有制定法的传统,制定法为其主要法律渊源,判例一般不被作为正式法律渊源(除行政案件外),对法院审判无约束力;而英美法系具有判例传统,判例法为其正式法律渊源,即上级法院的判例对下级法院在审理类似案件时有约束力。
法典编纂
2、从法典编纂传统来看,大陆法系的一些基本法律一般采用系统的法典形式。而英美法系一般不倾向法典形式,其制定法一般是单行的法律和法规。当代英美法系虽然学习借鉴了大陆法系制定法传统,但也大都是对其判例的汇集和修订。
法律结构
3、从法律结构传统来看,大陆法系的基本结构在公法和私法的分类基础上建立的,传统意义上的公法指宪法、行政法、刑法以及诉讼法;私法主要是指民法和商法,英美法系的基本结构是在普通法和成文法的分类基础上建立的。从历史上看,成文法代表立法机关(议会)的法律,普通主要代表审判机关(法官)的法律(判例法)。所谓衡平法是在普通法不能弥补损失的情况下所适用的法律,衡平法是对普通法的补充规则。
法律适用
4、从法律适用传统来看,大陆法系的法官在确定事实以后首先考虑制定法的规定,而且十分重视法律解释,以求制定法的完整性和适用性;英美法系法官在确定事实之后,首先考虑的是以往类似案件的判例,将本案与判例加以比较,从中找到本案的法律规则或原则,这种判例运用方法又称为“区别技术”。
诉讼程序
5、从诉讼程序传统来看,两大法系也存在一些传统的差别,如大陆法系倾向于职权主义,即法官在诉讼中起积极的作用,英美法系倾向于当事人主义,即控辩双方对抗式辩论,法官的作用是消极中立的。
职业教育
6、从职业教育传统来看,大陆法系在律师和法官的职业教育方面突出法学理论,所以大陆法系自古罗马以来就有“法学家法”的称号;而英美法系的职业教育注重处理案件的实际能力,比如律师的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协会进行,被称为“师徒关系”式的教育。
英美法系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
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
(一)在法律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上,英美法系运用的是区别技术(distinguishing technique)。这一方法的模式可以归纳为:1、运用归纳方法对前例中的法律事实进行归纳;2、运用归纳方法对待判案例的法律事实进行归纳;3、将两个案例中的法律事实划分为实质性事实和非实质性事实;4、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两个案例中的实质性事实是否相同或相似。5、找出前例中所包含的规则或原则。6、如果两个案例中的实质性要件相同或相似,则根据遵循先例的原则,前例中包含的规则或原则可以适用于待判案例。在对待先例的问题上有三种做法:1、遵循先例;一般来讲,下级法院应当遵循上级法院的判例,上诉法院还要遵循自己以前的判例。2、推翻先例,在美国的联邦最高法院和各州最高法院有权推翻自己以前的判决。3、避开先例;主要适用于下级法院不愿适用某一先例但有不愿公开推翻它时,可以以前后两个案例在实质性事实上存在区别为由而避开这一先例。
法律的形式
(二)在法律的形式上,判例法占有重要地位,从传统上讲,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占主导地位,但从19世纪到现在,其制定法也不断增加,但是制定法仍然受判例法解释的制约。判例法一般是指高级法院的判决中所确立的法律原则或规则。这种原则或规则对以后的判决具有约束力或影响力。判例法也是成文法,由于这些规则是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创立的,因此,又称为法官法(judge-made law)。 除了判例法之外,英美法系国家还有一定数量的制定法,同时,还有一些法典。如美国的《统一商法典》、美国宪法等。但和大陆法系比较起来,它的制定法和法典还是很少的,而且对法律制度的影响远没有判例法大。 在判例法和制定法的关系上,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制定法可以改变判例法,同时,制定法在适用的过程中,通过法官的解释,判例法又可以修正制定法,如果这种解释过分偏离了立法者的意图,又会被立法者以制定法的形式予以改变。
法律的分类
(三)在法律的分类方面,英美法系没有严格的部门法概念,即没有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法律分类,他们的法律分类比较偏重实用。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英美法系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令状和诉讼的形式,这种诉讼形式的划分本身就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因此就阻碍了英国法学家对法律分类的科学研究。2、英美法系重判例法,而反对法典编纂,判例法偏重实践经验,而忽视抽象的概括和理论探讨。3、英美法系在法院的设置上分为普通法院和衡平法院,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划分从政治的角度看是国会和国王争夺权利的表现,从法律技术的角度看是衡平法对普通法缺陷的修改和补充,衡平法是以普通法为基础的。他的说明价值在于指出了一般正义和个别正义的冲突和矛盾。而没有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的区分。因此,对涉及政治权力的案件和普通私人案件在处理时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也阻碍了对法律的分类,尤其是难以形成公法和私法观念。4、在英美法系的发展过程中,起主要推动作用的是法官和律师。而且其教育方式也是以学徒制为主,这就决定了他们更加关系具体案件。而轻视抽象理论意义上的法律分类。另外,像前面所提到的,英美法系有悠久的划分普通法和衡平法的传统,尽管在他们那里目前已经没有普通法法院和衡平法院的划分,但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区分仍然保留到现在。
法学教育
(四)在法学教育方面, 英美法系主要是美国将法学教育定位于职业教育,学生入学前已取得一个学士学位,教学方法是判例教学法,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毕业后授予法律博士学位(J,D),而且各学校有较大的自主权,不受教育行政机关的制约。在英国,大学的法学教育和大陆法系有些相似,也偏重于系统讲授,但大学毕业从事律师职业前要经过律师学院或律师协会的培训,而这时的教育主要是职业教育,仍然受学徒制教育传统的影响。
法律职业
(五)在法律职业方面。职业流动性大,法官尤其是联邦法院的法官一般都是来自律师。而且律师在政治上非常活跃。法官和律师的社会地位也比大陆法系高。
诚如电影中所述,也如一般规律,这世上无完美。陪审团制给了财力雄厚的诉讼方可乘之机。如果你有足够力量,12个陪审员,可以在五分钟内就能查清他们的底细,抓住他们的弱点并进行挟持。但事情一旦败露,就会受到以干涉司法罪名的严惩。
大陆法系,则是令一种姿态,比如如果找不到法律条文规定牛奶中不可以添加三聚氰胺,那添加三聚氰胺即为合法,违法的前提是必须有法。这种制度不受道德善性的控制,同样也不接受恶性的控制。
还有中国的法律体系,以上两种都不是。因为这两种法律体系的前提都是司法独立。
5 ) 失控在后半段
属于再看减星的电影,三个半好啦。影片前一个小时是美国陪审团制度的入门教科书。其中基恩哈克曼的福尔摩斯式的细节观察推演法,他麾下堪比迷你中情局的陪审候选调查团队的阵势,以及库萨克巧妙利用哈克曼多疑成功混入陪审团十二人名单,都属于该时段的亮点。但随着为蕾切尔薇兹现身谈判,库萨克公寓的先盗后烧,角色情节便开始随同片中的陪审团员一起失控!
1、我们不清楚哈克曼的为赢下这桩官司而不择手段的底线到底在哪里。从接近尾声出那场发生在薇兹屋内的搏斗来看,似乎到不了走投无路便可以杀人灭口。但如果杀人都不算禁忌,那么以哈克曼的狡诈老辣,以其手下黑道之心狠手辣,可以笃定库萨克与薇兹根本不可能活过一个小时。换句话说,打戏只是斗智情节遇到创作瓶颈后超劲替代品,于是常识与角色特质的一致性就必须暂时抛于脑后。
2、达斯汀霍夫曼的控方律师果不其然是个打酱油的。虽然导演试图通过法庭盘问激怒军火大鳄,以及卫生间闭门之辩来增加这位老牌影帝的角色权重。其中后者尤其不令人信服:不是说律师都应该像哈克曼那样愤世冷漠,但霍夫曼好歹也在律师界摸爬滚打几十年,怎么还净提些菜鸟愤青的问题?由此你也就明白“初出茅庐VS业界大佬”的法庭戏俗套自有其内在的逻辑合理性:导演想传递给观众的信息,刚好也是新人自己想知道的。
3、与女主人公以弱胜强具有相似夸张度的是陪审团员们的个人背景。我们认可每个陪审团成员都该有这样那样的个人隐私或嗜好。但有必要搞到涉毒、自杀、亲人被抓这么大动静吗?而反过来,这些貌似挺大的麻烦似乎又没给库萨克薇兹的复仇计划增加太多变数。隔离旅馆房内的几次促膝谈心就轻松搞定了。个人对本片的最大不满就在于此。十二怒汉中亨利方达的攻心策略是有所本的:匕首、眼镜、模拟下楼时间等。有所本才能在说服剧中当事人的同时,也说服了观众。说服了观众,你的故事才有可信度和感染力。而库萨克的攻心则是含糊其词的、局限在交谈双方内心而观众无感的。当然,你可以说这可能与最终所设置的高潮反转不是发生这条线上有关。但法庭戏是之前两个小时过程中浓墨重彩的表现重点,最终你却突然告诉我高潮在庭外?感觉有点怪怪的。所以当落败后一脸绝望的哈克曼好奇库萨克如何能说服他的陪审同僚的时候,对方也无从回答。正如阿甘奔跑中摆脱护架一样,这里没有缘由只有神的眷顾。
6 ) 只是想听你的声音
2006年2月10日
昨晚看《失控陪审团》(英文名‘Runaway Jury’),复杂离奇出人意料带点悬疑色彩的情节,大牌演员们的倾力演绎……确实是部精彩而独到的电影。
躺在床上,听着Scorpions的Still Loving You,脑海中抹不去的确是女主角在电话亭给她的男友科斯特打电话得情景,她的声音也在耳边一遍遍的重复:I just want to hear your voice.
说这句话的瞬间,她可能还不知道自己会说出这句话。也许本来,她想要告诉他刚刚发生的恐怖经历,也许她想要他的安慰,也许她……想说的更多。
说这句话的时候,她满脸浮肿,眼角瘀青带血,惊魂初定,带着浑身的伤痛,在一个远离男友的陌生城市,在一个灯火辉煌却充满了罪恶的黑夜。
说这句话之前,她经历了一场殊死搏斗。威猛高大的对手撞击她的头,掐住她的脖子,把她扔到墙上,撞碎木板。她还击,也试图逃命,最后还几乎昏厥。但她把一根碎了尖木头插进了对手的大腿,最后得以逃脱。
说这句话之后,她不再害怕,不是害怕自己被杀害,而是害怕科斯特将会承受失去她的痛苦和孤独。
有人说,爱人不在身边,女人才会坚强。
可我觉得,那却是因为爱在女人心里。
7 ) 正义与良善不会是彩色泡沫——《失控陪审团》影评
提起美国,我会想到自由女神像,高举的火炬,象征的是民主和自由。这样一个崇尚自由民主的国家,有持枪的自由,也有陪审团制下的民主。 而《失控陪审团》,恰好结合了这两点美式特色,叙述了枪支案下如何靠良心的唤醒扭转陪审员们的立场。 故事发生在新奥尔良,一位女士的丈夫很不走运地死在了他人愤懑扫射的枪支下,在他最有成的年纪,荒谬地离开人世,抛下妻儿。这位女士作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起诉枪支公司。为什么不起诉凶手?因为凶手自杀了,无从起诉。而最根源的祸害,在于枪支公司,它们凭借巨大的财力,成了美国政治背后不可撼动的利益集团,它们让大量枪支流通市场,这样的后果必然是引发一桩又一桩枪支惨案。虽然很多人无辜地死于枪下,即使曾经也有很多人为冤死的家人起诉枪支公司,但永远是螳臂当车,从未成功过。个人的力量在财力雄厚的枪支利益集团面前,对于政治及法律的作用只是蚍蜉撼树。所以说这位女士的起诉,希望其实很渺茫。 更令人担心的是,被告枪支公司那一方,不仅找了战无不胜的大律师蓝金,还找了专业心理分析师,在高科技的仓库里分析每一位公民的心理特质,找出最有利于他们的陪审员。 张口闭口就说自己民主的美国,向来实行的是陪审团制度。这意味着,没有专业法律知识的普通公民,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生活经验,对案件进行表决,少数服从多数。为了让自己胜诉,财力雄厚的枪支集团租了一间仓库,一大帮精英人士被电子屏幕环绕着,人肉每一个待选的陪审员,缜密地分析他们支持自己这方的可能性,把有利的人都收入囊中。 枪支公司没有想到的是,有一个叫尼克的年轻人,欲擒故纵地被他们选上了。尼克表现出非常不想被选上的样子,他越是这样,被告方越觉得他会支持枪支公司,所以不由分说地选定了尼克。而尼克的真实立场,是希望枪支公司输了这场官司,因为他看清了枪支公司利欲熏心的嘴脸,因为他女朋友的家人,也曾无辜地成为子弹下的冤魂。故事的后来,就是尼克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伶俐的口舌让其他陪审员听从自己,最终为那位女士赢得官司,并和女朋友玛丽里应外合拿到一千万的结局。 这部电影的价值观内核,是很平常老套的呼唤正义打击邪恶,但它的选题,很巧妙地把美国的枪支制度和陪审团制度结合了起来。如果是从前,我对枪支集团的印象只死板地停留在高中政治课本上,对陪审团制度的了解,也只僵硬地局限于法学教材和百度百科。导演加里·弗莱德让这两个制度在观众面前“活”了起来。买爆米花送m16枪支的打趣,让人知道原来美国枪支如此泛滥规制如此宽;报纸上屡屡出现的枪杀新闻,让人知道美国宪法所保护的持枪自由,原来是流着鲜血的自由;枪支公司煞费苦心的心理分析,让人知道原来双方律师可以自己否决陪审员人选;陪审团内部的纷争,让人知道陪审员实际上是不客观、有情绪,甚至为了微薄津贴而入选的普通人;被告方用金钱利诱了原告方的证人,让人知道原来现实生活中法律也会被利益污染;尼克成功扭转局面,让人知道原来顽固不化的陪审员们也可以被唤起良善与爱,良心最终敌住了金钱的诱惑。 书面化的政法知识一下子变得有血有肉,这是《失控的陪审团》给观众的一份知识礼包。 全片最经典的一段对话,是失夫女人的律师温道和枪支集团的律师蓝金在洗手台前的那段对话。蓝金嘲笑温道穷酸,讽刺他靠良心辩护,说律师的职责就是稳住自己的立场,其它的公平正义爱国爱人民都是彩色泡沫,认为陪审团只是每天想回家看有线电视的无脑底层公民。而温道在此时说出了全片最有震撼力的一句话:“他们也是人啊”。因为陪审员是有血有肉的人,所以结局才走向了happy ending,10个陪审员都站在了枪支集团的对立面,失去丈夫的女人用获得的巨额赔偿补贴了枪支集团对社会和公民造成的损害,枪支行业也迎来了一次整顿。 长久怀着对于陪审团以及公民权益的蔑视,蓝金迎来了他律师生涯的第一次落马。就像温道说的那样,他一定会输,最后陪伴蓝金的,是受他赃害者的记忆。 如果站在法学的视角去看,陪审团制度势必有它的漏洞。丝毫不懂法的陪审团,大多为了微薄的津贴参选,又怎能敌得住财力雄厚的原被告某一方的利诱?不客观不理性的陪审团,大多易受情绪煽动,大名鼎鼎的辛普森案,豪华律师团就利用了民族矛盾让陪审团倒向自己。 现实生活中的“美式民主”,总是有着千疮百孔,不像这部影片有一个乌托邦式的架构。但至少,《失控陪审团》迈出了这一步,让观众看见陪审团制度的阴影面,也看见人心的光亮面。正义与良善不是彩色泡沫,它们的光芒,会融化坚硬腐朽的法律;它们的温度,能捂热冰冷无情的枪口。起源于古希腊的陪审团制度,在历史的进程中也会不断辞旧迎新,去捍卫真正的民主与自由。
8 ) 我的无知
失控陪审团。看这片子时最大的感触就是自己很无知。对于英美法系审判制度等的了解几乎约等于零,所以片子开始控辩双方对决前的紧张场面让我看得一头雾水。后来在朋友的解释下才知道原来在欧美,陪审团的作用远大于法官,而陪审团竟是在普通民众中选择的。……
我一点都不喜欢这片,虽然我也觉得可以随便买到枪支是不对,但既然国家是给合法买卖枪支,因有人拿枪杀人就判制造枪的公司赔款,我觉得反而是对公司好不公平,相当于我们不能因为可以随时买到刀并杀了人,却要产刀的公司赔吧。我觉得法庭是应该要判制造枪的公司败诉,但不是赔款,而是以后限制枪支买卖
很纠结:看这个片子是无与伦比的享受;看完片子发觉又看过了一部好片子而少了一部没看过的好片子,囧……
大牌飚戏片,前面铺陈太久,John Cusack萌大叔,和Rachel真配,结尾居然煽情到。不过还是为了看JB,即使是打酱油,露个迷人的笑脸。Gene Hackman在Split Decisions里演男主他爸
小坏蛋打死老师父的故事 当兵的最终坏了事 所谓不居是以不去 屁民永远都是墙头草 但陪审团制度仍然不失为一项伟大制度
最后的转折实在不够刺激,我以为有多牛逼的伏笔呢,原来还是无聊的复仇。但之前的铺垫还是不错得,层次感很强,一路牵着观众走。库萨克演这种智将很合适哈,老霍夫曼的戏份太少了...
很多情节没有铺开,人物刻画不丰满,浪费一众大牌。开头为了制造悬疑效果,很多情节匪夷所思,比方蜡烛店那段,没事儿这样玩很作耶;还有跟俩朋友讨论如何逃避陪审义务,那俩朋友来无影去无踪啊。真有这么控制陪审团的么?是我太乐观还是作者迫害妄想?新奥尔良真美好啊,比返老还童里刻意描画的美好要吸引人多了。最后他俩干嘛盯着一群黑人孩子百感交集?为了政治正确么?
看过本片和十二怒汉 觉得美国的陪审团制度能数十年不出岔子真是不可思议
又是一部纪实片。。。在行政法老师一再推荐下。。。我看了 作为一个法律学生 确实觉得这部影片中的陪审团顾问公司失控的不像样了 活该他们最后败诉!但也确实 他们就以这个为生 都是没办法的事儿~~
人性的弱点啊……小时候也一直以为陪审团制度是最公正的制度,一群人总比一个人要难以左右,然而一群软弱的人和一个意志如铁的人比起来却如蚍蜉和大树。公正来于自由,而真正的自由只存在于个人的思想和意志中。做个自由的人。再看一遍发现JC的下眼线真是天生的……
老片再看,印象一般。还是原著小说精彩。如果搁现在拍,庭审之后才是亡命天涯的开始,毕竟军火公司不是吃素的,杀个把人根本不是问题。这两人的过去、亲人都暴光了,还能逃多远?所以结局应该改成:辩护成功,正义人士却被逐一杀光,因为这才是现实!
眼睁睁看着好故事被拍成这副屎样真让人闹心 相比念白到位的哈克曼 DH演的蹩脚律师在庭上声音提不起来肺活量不够不注意逻辑重音的样子我也很震惊 多的星完全是给库萨克的sweeet又sensitive样的好么】
达斯丁霍夫曼,约翰库萨克和雷切尔薇姿,这三个有一个我都可能会动心,何况三个在一块!律政电影,但不是以法庭辩论为主而是操控陪审团各种斗智斗勇;也是一场复仇戏,平民赢过强权的老戏码,虽过于理想化现实很难发生但这是电影。★★★☆
得静下心来看。国际商法教学片。如果要看美貌库萨克你会很满足,要看大鼻子毕业生就算了,大概是我的错觉,总觉得他打了个超大的酱油。
看了一半,厕所里霍夫曼和那个兰金的辩论着实精彩。
i hate every happy ending! 尽管过程还是很好看的
反映好多英美法系的精要,比如陪审团制度;判例制度等.有了这些作支撑,剧情发展更具说服力,影片更具可看性.另外约翰库萨克的角色之运筹帷幄的自信和临危不乱的镇定,导致影片的结局戏剧性扭转,虽有点英雄主义,但不得不想起<十二奴汉>里那能言善辩的主张"合理怀疑"的8号陪审员.
中间过程抓的很紧,电影出彩的一部分是把两人的目的放到最后揭晓,导演并非没有政治目的,除掉对反面人物脸谱化的刻画,电影本身还是十分精彩。反派律师很无辜,就像他说的,他的职责就是打赢官司。考虑太多道德因素,反而不是好律师。为什么好律师最后又不花钱了?
本以为是法庭辩论戏,看完才发现庭审的内容只是背景。真正想讲的则是陪审团制度,只要有制度就会有针对这种制度的辅助行业以及各种想钻空子的人,真是有需求必有供应啊。有些地方太火爆了,反而没有了斗智和反转的快感。还是国内好,完全不用走这么多复杂的步骤,呵呵。
没睡醒的囧和婴儿肥的薇姿…………我受够了。。
前半段超好看,后半段节奏跟不上。但是不失为一部不错的陪审团制度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