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真的没感觉
实在不明白片名的含义。对这部以上海为背景拍摄的,描写一个上海中年妇女离婚后种种困难生活的电影,本来应该有的感觉竟然完全体会不到。
剧本是根据复旦大学学生徐敏霞在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的得奖文章《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改编的。
导演彭小莲说,“我似乎看见了一扇窗口,一个压抑的家庭,一个女孩子的难以表达清楚的困惑。顺着她的情感的变化,我渐渐看见了跟我们这代人不同的东西。选择拍它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这篇作文给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电影元素,就是它的行为线。在她们不断地搬家、寻找房子的过程中,我看见了一对感情上没有归宿、没有安全感的母女。”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导演至少拍出了“一个女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可能因为实在难以表达清楚这种困惑,我并没有感觉到人物本该有的复杂饱满的形象。
导演似乎很钟爱上海题材,先后完成了“上海三部曲”——《假装没感觉》、《美丽上海》和《上海伦巴》。这一部的评分似乎是最低的。
我并不认为必须由上海演员来扮演上海人,但是不得不说,看到吕丽萍与孙海英这对夫妻搭档,我立即出戏了。孙海英扮演的异常小家子气的男士,是讽刺上海男吗?但是怎么看都像北方老爷们啊!
扮演父亲的是上海著名配音演员刘家桢。出场不多,一如既往的斯文。本来应该最有感觉的,却因为片中人设的局限性,根本没有表演的空间。我想不明白的是,一位刚才还在接女儿放学的爸爸,怎么会说变脸就变脸,让老婆净身出户不算,还不要女儿了。我遇见过的上海爸爸们可都是把女儿当心肝宝贝疼的。
我唯一有“外婆感觉”的郑振瑶老师,一出场就叼着香烟,让我吓了一跳。(这个完全是个人原因,因为本人的外婆不抽烟)
至于片中亮点之“明星”部分,我是一直到演员表出来才发现,扮演龙套的那位喜欢边洗澡边唱歌的小男生,居然是胡歌演的!看的时候真的完全没有感觉到。
其实本片最能感觉到的,就是房价当时还在合理范围。要是女主再晚十年离婚,就根本别想住回娘家(弟弟弟媳一定会上“老娘舅”节目控诉她假离婚抢房子),她前夫也不可能分她一半卖房款,哪怕真分给她了她也别想最后买到那套“破房子”(能看见东方明珠的浦西江景房,再破也是黄金地段了)。
对于如今这个房价,才真的叫“假装没感觉”!
2 ) 三代女人---评《假装没感觉》
导演彭小莲是一个“注重于女性在新时期个性的释放和表达,特别是能细腻入微地传达女性的内心情感变化,又能触及到与此相关的社会根源性问题的女性“。导演选择讲述上海女人的故事,我想不光是因为导演自身是一个在上海这座城市成长的女性,她了解他们的生活与态度,还因为上海作为一个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女性的思想意识应该也是最先进,最具有挖掘性的。作为女性,上海女人有着中国根深蒂固的女性传统思想,但是同时,由于上海女性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文化教育和思想开放,他们应该是更有自我意识的一代新女性,所以她们的思想是一种矛盾的融合体。上海的女人同样希望有美好的婚姻,有个男人做依靠,但是他们同样是坚强,独立的,一旦失去男人的保护与给予,他们仍然能够继续生活,而不至于绝望。
故事的重心放在现代女人的婚姻上。妈妈发现了爸爸的地下情人,无法忍受下去于是提出离婚,冷漠的父亲将母女二人赶了出去,阿霞和妈妈回到了外婆家,外婆建议妈妈改嫁,不久妈妈与一个已婚男人结婚,母女俩搬到老李家与他的儿子住到了一个屋檐下,老李的吝啬和小心眼导致妈妈的第二次婚姻又失败了。妈妈决定为了女儿与阿霞的爸爸复婚,阿霞阻止了她,鼓励妈妈要独立,有尊严的生活下去。
片中围绕房子引发矛盾。妈妈婚姻的转折都导致母女俩的不断搬迁。母女俩一直为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在生活中挣扎,空间意味着精神上的完全自己,因为有了空间,女人就有了支配自己精神和肉体的勇气。空间,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一个可以放下自己的东西,可以藏起自己隐私的房间,在现当代显得尤为重要。本片虽然没有明显的男权统治下女性命运的悲哀的表述,但是从一些细微的对话中,仍然可以看到男性在控制空间上的优越性。比如阿霞的父亲离婚后占有了房间,母女只好搬到娘家;母女俩气愤的离开老李家时,老李的儿子兴奋的喊到:“这么大屋子又是我的了!“;妈妈忍辱去跟阿霞的爸爸请求结婚,他不无蔑视的说道:”你不就是要一张床吗?“故事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讲述妈妈如何希望能够在男人那里找到安身之地。在这个社会里,为什么只有男性占有空间,而女性只能和男性分享空间?
片中女儿,妈妈和外婆三个角色正好是女人一生中完整的三种角色的扮演。通过他们对同样事物的不同理解和态度,正好反映了现代中国女性对自身价值认识的不同阶段。
外婆:
外婆在男尊女卑和殖民地文化中过了一辈子,既顽强又认命。片中对外婆形象的设置是吸烟,穿黑色衣服的严肃老人,给这一形象增添了男性特质。这是上海女人独立坚强的一种反映,也许因为外婆的丈夫过早去世,她一个人把一双儿女拉扯大,生活的艰辛历练了她的这种性格,让她甚至有些冷酷,比如当妈妈跟丈夫提出离婚回到娘家时,得到的并不是外婆的安慰和同情,反而是一顿不近人情的指责。她建议妈妈改嫁,可以尽早搬出这个留给舅舅的家,妈妈的无奈下只好嫁给没有一点感情基础可言的老李,注定是又一次悲哀的婚姻。外婆所代表的那一代妇女有着变相的“弑女“倾向,虽然他们在男权统治下受了很多苦,以男人为家庭的中心,重男轻女,但是他们仍然肯定这种价值趋向。并且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继承这种认知。
妈妈:
片中妈妈的角色,我认为是最不符合上海女性形象的,太过柔弱,在男人面前,在自己母亲面前,甚至在女儿面前,都是表现出一种妥协的态度。但她可以代表大范围的女性,一个专心致志于生人,养人,服侍人,却把人生的价值淹没在盲目的自我奉献之中。同时他们身上有一种更加隐蔽的“弑女“倾向,妈妈的无奈改嫁和希望复婚,都口口声声称是为了自己的女儿,这让女儿背负了母亲婚姻不幸福的莫明的罪名。她这一代的女性,已经不完全受控于男性,当她发现自己的丈夫不忠时,毅然离去,没有任何财产上的争夺,。但是她虽然有了这样一种独立的个性,却缺乏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于是她一面听从母亲改嫁,又回到婚姻的漩涡,一面又受女儿鼓动,心底有一些渴望独立自由的冲动。这个形象始终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心理状态。她是一个新和旧的融合体,有忍受力,甚至是卑微的,却始终在为成为一个独立的女人锲而不舍。
女儿:
这是片中我最欣赏的一个女性形象。影片的着眼点在阿霞如何看待爱情在女人一生中的意义上。父亲的薄情,老李的市侩使得阿霞认识到妈妈不能再回到自私的父亲身边,也不能为了房子回到老李身边。她清醒的意识到爱情并不是女人唯一的出路,如果把女性的前途和幸福冀望于男性的接纳和理解之上,那就大错特错了。她不段的鼓励母亲摆脱不幸的婚姻,寻找自己的幸福,认识自身的价值,做一个独立的女性。少女阿霞是一个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新女性,她有一种精神上的力量,这种力量支持着她和妈妈生存下去。正是阿霞的努力,才使最终的结局是母女俩终于在黄埔江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有着美丽江畔风景的房子。阿霞对于自己的爱情也是持有及其冷静和理性的态度的。她虽然暗恋着临家男孩侃侃,但她在阁楼上看到侃侃同另外一个女孩交往时,她毅然转头走了,也许有些失望与沮丧,但是没有眼泪,表现出绝对的坚强与勇敢。
通过本片引发我们的思考: 现代社会中是否一定要有男性才能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女人是否能够掌控自己的生存空间?是否应该在新的人际关系和目前的现实状况中来重新定义女性的自身价值?
3 ) 假装不了的感觉
给了四星的原因而是那浓得化不开的上海味道给我的感觉 —— 晒着万国旗的弄堂、永久牌的自行车、的确良衬衫、铝合金移门、白色的老头衫、黑边的眼镜、白雪修正液、立式的转头电风扇、绿色的开门冰箱、花繁叶茂的国民床单,学校教室里出黑板报的同学,就连背单词的男孩子也是一口上海口音的英语。
那一半西洋开化,一般上海式的文化,我想,我爱着的,我念想着的是这片90年代和00年代初的上海,那个有着我所有出生、回忆和故事的地方。
4 ) 《假装没感觉》之一:彭小莲,她的上海女人三部曲充满了亵渎
题记:
终于看完了彭小莲上海女性三部曲的全部,就像看了一个更年期父女作天作地的发作,明明是自己差劲还拼命把责任推到小女生身上,你导演没有能力启发演员却反过来说别人演技差这却反证了你的人品。
――――卡夫卡·陆(KavkaLu)
市井的生活其实重要的是常识而不是方言,《假装没感觉》的英语名字叫《Shanghai Women》那就是说上海女人的,彭小莲好像去过国外她回来以后似乎一直处于游离状态,她对于上海市井女子的生活始终是无法把握的,本片的开头就像所有蹩足的电影一样一部遗忘的手机引起了家庭地震,这种拙劣的巧合是一个不入流的编剧拾人牙慧的东西,太假!
倘若说80后的女孩徐敏霞的小说《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不靠谱瞎编我们还能原谅,那作为中年妇女的彭小莲女士算也在上海待过,去实地了解一些上海离婚家庭对于孩子的基本看法总是应该的吧,像片中这样看上起斯文的父亲在分家那刻对自己的骨血(女儿)如此冷血闻所未闻,一个前脚接到丈夫姘头还痛哭流涕的女人在离异后丢脸盆一场戏里傻笑做作的模样反差巨大。而且,作为有着弟弟的阿霞母亲在离异的时候竟然没有家人站出来指责(当然导演可以解释为先斩后奏)男方,在这个城市是不符合人情世故的,上海的老式房子出生的孩子大多数是很有传统论理观念的和家庭感的,我实在无法明白这家人的冷漠来自哪里?!
我无法理解导演作为进城高级干部子女的导演为什么总是把上海市民描绘得那么龌龊,阿霞母亲再婚那天晚上对着两个未成年的子女惊天动地的晃床声也未免太夸张了吧?要不彭导小时候听到过?!
任何城市都有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问题是导演以怎样的心态去描绘一个城市的的形象,上海一再在外地人心中的误读和这些自我心态不正的导演有着极大的关系,作为出过《今天我休息》、《都市里的村庄》这样正气电影的上海,而今被这些吃里扒外的“逆子”误读和糟蹋了!
吕丽萍也算是旧时的上影人吧,在这部影片里被迫弱智,还有作为女中学生的女儿阿霞在本片里也是,在这部影片里她更像是吕丽萍妹妹,孩子的感觉完全被演员的木讷所阻止,作为导演没有本事调教演员却四处散布演员如何差劲,此就足以看见一个人的素质。
中国女性导演似乎都有老更的嫌疑,无论是《无穷动》的宁嬴还是彭小莲女士都过于自大,在她们的访谈里都有着强烈自我欣赏的倾向,特别是彭小莲在复旦中文系的对话里叫复旦的教授们“关注现象”,还大言不惭说要像福克纳的小说介入生活,可是是关注您一贯的矫揉造作和胡编乱造吗?我今夜不幸终于全部看完了彭女士的上海女性三部曲,作为一个忠实的中国电影观众,作为一个出生在昔日英租界的上海人,我遗憾地告诉你,你歪曲了上海,歪曲了上海的人文状态,你可以比较一下您的校友侯咏的《茉莉花开》,你差远了!
任何角色设置都要符合自己的生活环境,上海有抠门的男人,但是在这种老式公寓住的人家再抠门也不会抠门到孩子,一味妖魔化上海人没有必要。
如果彭小莲不是女的,我肯定会抽他丫的,然而,面对一个居于上海而永远无法融入上海的巴子(原谅我气急败坏的谩骂,因为这是真正的愤怒)她的恶毒和尖酸我可以理解。
在此,我依旧要写一句,感谢《茉莉花开》,感谢侯咏,因为你让这个被各种狭隘小人扭曲的城市有了一个中肯的地位!
我没有完成哥们托付我吹捧《假装没感觉》的任务,面对这样一部对于上海充满醋意和诽谤的电影,我必须说真话。
【附录:影片资料】
《假装没感觉》2002中国大陆
英语名:《Shanghai Women》
编剧: 彭小莲 徐敏霞
导演: 彭小莲
主演: 吕丽萍 周文倩 孙海英 郑振瑶
出品: 上影集团
片长:94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0,欣赏性0(垃圾电影)
2006年5月14日 星期日 下午18时38分 阴云密布之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叹气
收得有点多
关键镜头都是所有人同框,家长里短的生活流,与30年代左翼电影一脉相承,可惜现在再也看不到这样的电影了
还是有点感觉的,上海的气息。
镜头和节奏,剧本佳。足球鞋。
彭小莲不愧是彭小莲开场的镜头都很好看shanghai women三代shanghai women我觉得叫上海男人也不错三种上海男人少年胡歌的《第一次》外婆说,听说剩饭剩菜,还没听说有剩男剩女的。少年强强的《单身情歌》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不同。女人指望好男人,譬如百姓渴求青天大老爷。home sweet home总不能和市侩的人一起生活(优酷有)
其实一直觉得这片拍得挺好,吕丽萍演上海女人比海清的那种做作好不知道多少倍,女儿虽然表演呆滞,但也真实。没有把上海拍得光鲜亮丽,但是镜头定格处的弄堂堤边也很有味道。
吕丽萍依然演技一流,孙海英是往下拉分的
三代上海女性,社会不同侧面。
风华正茂的吕丽萍,清纯无敌的胡歌。三代上海女人的婚恋观,折射出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
演女儿的女孩子是我表弟的姐姐,推荐一下~!
感谢豆友给资源~
现在想想,那年的新概念作文,《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真的很好,那么淡和真,才是伤。
徐敏霞的《站在十几岁尾巴上》改编的。
大概是初三还是高一那时看的吧,就记得那女孩子一边洗衣服一边唱《第一次》了
哈哈哈哈哈哈看评论笑吐了,上海人看个电影还这么小气吗,笑死。我就要打高分哦。不过我真的怀疑打101能报警呢?确实有部分情节有点牵强,不过总体还行。小女主真的呆,没什么灵气。
根据新概念作文比赛的获奖作文《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改编。那篇文章里的那句话我一直记得。“妈妈,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家了。我可以在桌子上刻上我的名字吗?”
比《春潮》好看
吕丽萍、孙海英演技自然不用多说,没想到周文倩这样的小花旦也这么强,只是后来周文倩这个名字就消失了。她因为此片还拿了法国南特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不知什么原因退出演艺界,可惜。彭小莲的作品不多,但是个人风格很明显,擅于拍家长里短,处处闪耀着女性主义的光辉。相较于王君正、张暖忻,就此片而言,彭小莲的女性主义看似更温和,实则是非常锐利的,因为极度写实,极度贴近生活,是实实在在剖析当下社会的女性问题以及启发女性觉醒。此片剧本很强,一个故事把三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剖析开来,故事紧凑严谨,十分生活化。镜头也很精准讲究,当她们再次回到娘家时,极度客观的镜头让人感到无处不在的人情冰冷,以及寄人篱下的局促与痛苦;当然,在表达人物情绪时主观镜头同样是毫不吝啬的。演技、导演、编剧、摄影都是非常好的,值得五星。
其实只看了网友剪辑的胡歌片段,相当少。所以2.5吧。对这类剧没啥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