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这不是我们选择的人生,但我们为此牺牲得如此心甘情愿
哭得一塌糊涂,本来可以忍住,但是觉得没有必要忍,于是就放纵自己痛哭流涕。
所以可以籍此相认,为《集结号》哭的,都是我们内地的孩子。这样的血脉关系。看着《地道战》《地雷战》长大的,语文课文里有邱少云董存瑞的,当然还有周总理窗前的灯火。我知道《集结号》并不那么好,我边哭边想,为共产党卖命的,就算是失踪人口也可以换200斤谷子,那么为国民党卖命的呢?自己死在战场上,亲人死在文革里。可那都是命啊。一个村子也会有人参加共军有人参加国军吧。都死了,有的是烈士,有的是匪军。谷子地对自己兄弟说,“我们兄弟的尸骨不能落在敌人手里”,这些恨是怎样来的,这些恨是谁教的。为什么片子要去拍国军投降,共军死守阵地惨烈牺牲呢——成年以后的自我学习让人有条件反射:阶级到底是谁的阶级,是谁教会你用石头砸别人的。
但还是哭,稀里哗啦的哭,怎么质疑都改变不了一个在内地生人内地长人的血脉,不知道港台长大的孩子看这部片子会什么反应,但我无法磨灭自己受的教育,就算邱少云董存瑞这样的名字如今更多被用于解构,但当年是真的为此鼻酸过的,如今连《集结号》一起,成为整代人记忆的大背景——这不是我们选择的人生,我们是被选择的,并为此感动、为此牺牲得这么心甘情愿。
2 ) 集结号
电影根据杨金远的小说《官司》改编,故事背景发生在1948年到1956年间,一个连队的战士全部阵亡却无人知晓,全片通过寻找追溯的过程展现了这几个战士的英勇和感人的事迹。影片开始就是个满目废墟的战场,没有任何累赘的前戏和交代,将观众置入硝烟、枪炮和血肉模糊中,开门见山,直插人心,战争场面十分最逼真。冯导说这部影片并非为了探讨牺牲的价值和意义这种形而上的主题,在他的心目中,这就是一个在漫长的岁月中不被人理解的“英雄受了委屈的故事”。提及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冯导表示可能是因为每个男人的心中都有强烈的英雄主义情结,但是这并非廉价的英雄主义,而是发自内心的感动。
3 ) 你可以很精英,别那么无耻——我就是觉得《集结号》好,咋的
豆瓣上的言论让我很吃惊,很明显的两级分化,说《集结号》好的同学,就不说了,这文章不是给那些给《集结号》唱赞歌的同学们看的。
还是说说那些对《集结号》大加鞭挞的文字和同学们吧,扫了一眼鄙视《集结号》的文字,大多从非常专业的角度来指出影片的硬伤,什么敌人退了,怎么还藏着狙击手,谷子地像秋菊啥的。
他妈的巴子,原谅老子说这句话,不过你没听错,这话就是送给你们这些假专业,真无耻的伪白领们。
别和我说什么画面,什么故事流畅合理性,少来这一套,别和老子说什么专业,我就是一低级趣味,没什么艺术脓包的普通人。
我就他妈觉得这片子好。
从前杨坤说他看这戏时流泪了,我觉得这小子太矫情。
惭愧,自个也偷偷抹了点眼泪。
冯小刚讲了一个很完整的故事,不要和我去苛求故事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没那必要,我只需要知道在两个小时中,确确实实被冯小刚,被谷子地感动了,对了,这片子我带着我70岁的外婆去看的,期间,老人家不停抹眼泪,却能一直坚持把戏看完。
从结果看,电影确实很成功。因为电影散场的时候,大家都默默地从电影院走出去,一点声音没有,我个人的理解是,我们需要一点时间调节一下心情,将自己重新带回到现实。
这样一个电影,居然很多小白,大谈硬伤和漏洞,我他妈真的要cao了,我知道你很精英,但别他妈那么无耻。
我也无耻地臆想一回,大批《集结号》的小白们,大约就是那群从《色戒》里看出人性的精英们。
换个角度想,《集结号》是给男人看的电影,不太男人,或者很艺术,或者很专业的同学不喜欢,也是有道理的。
所以,我很释然,对于没有看过《集结号》的朋友,自己感觉电影看得不是很多,就爱凑个热闹的朋友,《集结号》是个不错的选择,很男人,也很动人。
那些很专业,喜欢看艺术片的同学,你丫爱干嘛干嘛去,就别和我们这些老百姓一起瞎胡闹了。
我就不去臆断以后小日本打过来,你们他妈就是汉奸的不二人选了,咱不能那么无耻,不搞人身攻击这一套。
4 ) 我看到了诚意
刚刚在电影院里面看了《集结号》。
开了电脑习惯性地到这里来转转,不成想发现了一些扯来扯去的关于《集结号》的评价。
有个人质疑内容的真实性——我个人是没有看到“本片改编自真实事实”的字样的;退一步讲,就算这个故事是假的,能让相当数量的人有所感触,静下来想想渺小的个人在面对战争的时候是怎样的无力和挣扎,那就可以了。用《圣经》来指导自己生活的人也不都一定相信其上故事都是真的吧。
有人说不喜欢看打打杀杀的电影,没有关系,但是这不能成为指责一部电影水平不高的理由。更何况这些“打打杀杀”都是真实存在的事实,你不看到不代表不在发生,你不去看也不能阻止其发生。有这样的影视作品以另外一种视角将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对人性的拷打和折磨呈现给大家,绝对是值得肯定的事情。
不打算在这里剧透:我还是希望有经济条件的朋友能够进影院去感受一下,最起码也算是支持了国产影业。
我只是想说,人终归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
我们也许是一群一群的聚在一起生活学习工作,但是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各异的,都会有自己的判断和取向,都会有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设想。
但是在战争到来的时候,这些都显得多么微不足道。
可正是由于其微不足道,才对于每个人来说变得更加弥足珍贵。
世界可以遗忘我们,事实上世界确实是遗忘了我们大多数人的:试问有几人能把自己的名字长时间的印在书上供他人摩挲?
但是我们自己不能忘了自己,大环境下也许我们真的没得选,也许真的是被逼无奈,但是我们必须铭记自己内心的坚持和信念。
如果这些都没有了,和死掉的有什么区别呢?
那些为了能让我们保有这样独立思考权利的牺牲还有何意义呢?
我特别赞同冯导的观点:在战争面前,每个人都是恐惧的。
谁不怕死啊?
谁也不是天生的英雄,为了自己心中那一点点光亮,只好硬着头皮卖了性命;最后落得却只是无名。
谷子地争的是世人的铭记。
我们自己,要有自己的坚定。
我看到了冯导的诚意,那就很好了。至于剧情中的裂痕,只不过是“每部电影都会有的缺憾罢了。”
5 ) 邋遢道人:从《集结号》获百花奖看中国艺术界的集体堕落
从《集结号》获百花奖看中国艺术界的集体堕落
今年百花奖评选闭幕了,《集结号》获得最佳影片奖,导演冯小刚获得最佳导演奖。两项最重要的大奖都落入《集结号》,加上盛况空前的场面,直逼奥运会的热闹,似乎是改革开放在文艺上的一场伟大胜利。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康健民说此次获奖名单基本上是中国过去两年优秀影片的代表,这个奖确实它的公信力正在不断得到提升,评出来的奖项是能够代表近两年我们国家电影创作方面的成就,是有代表性的。
贫道早就意识到中国文艺界已经堕落,已经没有任何社会责任感,但没有想到能够这样无耻,能够实现集体的堕落。
把《集结号》“代表近两年我们国家电影创作方面的成就”,倒不是说的瞎话,因为这两年中国确实发生了很多“成就”。怀疑董存瑞真的手托炸药包发生在这两年,嘲弄刘胡兰就义的价值发生在这两年,质疑董存瑞事迹的真实性发生在这两年,上海修改历史教科书,取消革命史的事件发生在这两年,把一个汉奸女埋汰抗日英烈的作品搬上银幕也发生在这两年。也是这两年,一场此起彼伏地“宣扬”毛泽东有一亿元稿费的舆论宣传战不断升级。正是这两年,一股否定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价值,否定中国人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正义性的浪潮一波又一波的掀起。把前十几年通过不断丑化和否定改革前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的斗争,推进到了新的高度,开始彻底动摇共产党取得政权的合法性了。这股反共运动的最高潮,就是去年《集结号》和《色戒》的炮制和放映。
其实,自从《色戒》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金狮奖,贫道就估计《集结号》会获百花奖。虽然《色戒》在获奖后被很多人批判,最后不得不停演,但由于同时被网友诟病的还有《集结号》,如果不能通过百花奖正一下名,广播电视局领导会面临“问责”的问题。而只要《集结号》被“260万”影迷和101个评委都“认可了”,作品自然就没有了问题,而《色戒》的问题也就淡化了。
电影《集结号》当然会“成功”,因为编剧首先通过编造一个完全不符合战争逻辑的情节,让不熟悉战争的观众被蒙在鼓里,由此使他们激动、愤怒、联想。这个情节就是“大部队撤退后,派人回来吹集结号下撤退命令”。最后上级没吹这个集结号,自然显得上级非常无耻,非常自私,非常……。这才有春节短信祝语里那句“看了集结号才知道——组织不可信”。如果没这个情节,整个剧情根本无法开展,剧本所表现的矛盾的激烈程度要下降很多。而即使编造出这个情节,一般人也不会注意,以为是艺术创作,顶多是夸张了点。这就是这个电影的巧妙之处,也是中国精英们小聪明的体现。
在布置小部队阻击任务时,主力部队派人回来下达撤退命令是根本不符合“生活真实”的。道理很简单,主力转移大致需要多长时间,指挥官是知道的。因此所有类似命令都是“阻击4个小时”,或者“阻击到天黑”。之所以根本不必要派人回来下命令,一是因为如果主力到达预定位置,再派人回来下命令等于要双倍时间;二是战场偶然性非常多,派回下命令的人中途遇见意外怎么办。
是冯导因为不懂战争,因此选用了个有毛病的剧本吗?如果冯导这样说,那叫“装嫩”!因为这个道理没打过仗的人也想得通。如果真在战场上出现这样的命令,经过战阵的下级一定会以为上级试图“消除异己”,因为别的什么道理都无法解释怎么会这样。类似的命令只有蒋介石下过。可冯导就是宁愿这样编造,因为如果团长下的是“阻击5个小时”命令,是其他原因阻击部队没有撤退,后面的矛盾就无法展开,而后面重点要表现的“组织”的卑鄙、推诿、官僚主义就要靠这个矛盾来激荡。
是冯导受了香港无厘头电影的影响,因此对“艺术真实”有了新的理解了吗?如果冯导这样解释,也叫装嫩。因为所有无厘头电影都不是正剧而是闹剧。并没有一个看起来是大题材、大场面的正剧,其中核心情节是闹剧电影里的无厘头。正剧的艺术真实要符合生活真实这点,冯导无论在哪家电影理论里都听到过的。
也许,260万影迷多数没看出这一点,因为他们本来就“嫩”,只会被场面所震撼。而且通过从影迷中选出101位评委也正是为了“也看不出来”才这样组织的。但中国文艺界的人都应该能看出来,因为他们是学这个的。但是他们不这样看——他们选择“装嫩”。
给《集结号》两个百花奖最大大奖,是中国文艺界对“近两年”丑化中国革命的总结性评价。也是中国文艺界集体堕落的代表之作。
评价一个时期文艺界的水平,只能有一个标准,就是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是否有能够反映社会面貌,尤其是本质特点的作品,最重要的是,这个集体究竟在推崇什么样的作品,蔑视什么样的作品。百花奖说透了,就是显示这个时期主导文艺的领导和文艺界集体的价值取向。
中国处在什么时期?社会的特点是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显现在哪里?各有各的看法。
贫道这样看:中国处于一个自由资本主义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很接近西方工业化初期的一些国家,比如19世纪初的英国、19世纪中叶的法国、19世纪末的德国和美国。这些国家这个时期社会的特点是:经济上高速发展,大量物质财富被创造出来;社会上贫富分化加剧,社会被撕裂成两个生活在完全隔离的两个世界中,互相不了解、互相不理解的两个群体。富裕群体花天酒地、荒唐淫欲,贫困群体越来越感到无助和绝望;社会道德上人的兽性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缺少温情和互助。西方工业国一直到二十世纪30年代后,由于凯恩斯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盛行以替代自由市场经济,中产阶级占据社会主体,这个局面才改变。
只要客观观察中国,都会发现中国在非常多的方面与前述国家的在那个时期是很接近的,很多人,即使是右派也很难否认这样的基本状态。大家都区别是:右派认为中国会自然长入西方30年代以后的状态,贫道不这样看。因为所有经历过这个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在拉美还是在东亚,最终结局都是经济崩溃,而社会问题却更加严重。
贫道之所以说“当代中国文艺界集体堕落”,是因为前述的几个国家在这个时期,文艺界并没有全都跟着富裕阶层堕落,去歌颂虚伪、荒淫、无聊。而是把目光投向社会深层问题。狄更斯、福楼拜、萨克雷、梅里美、左拉、莫泊桑、都德、小仲马、罗曼罗兰、威尔特、斯托夫人、马克吐温、杰克伦敦、巴尔扎克、雨果……无数灿烂至今的文艺巨星都是出现在这个时期。他们要么写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悲惨世界……揭露社会的黑暗和穷人的困苦无助,要么写镀金时代、欧耶尼葛朗台、红与黑……揭露富人的贪婪和无耻,贫道这里还只是点了些小说家的名字,诗人、剧作家一样在这个时期创造了辉煌。这些作家即使在当时都成为本国和世界著名文艺家,被人敬仰。这个时期不是没有为富人阶层提供消遣的作家,但都没什么名气,也为社会不齿。
看看我们,且不说这些反共电影和作品,整个文艺界的所谓代表人物,都属于为富人阶层提供消遣的小丑。余秋雨善长的是无病呻吟,二月河擅长的是帝王们的文治武功,张艺谋、冯小刚把注意力投向无厘头和帝王们的勾心斗角、肉欲横流;而“武打”这样一个本来描写侠客反抗暴政的题材,被用来宣扬抽象价值的工具。如果不是看到赵本山演了一个《落叶归根》,整个文艺明星全都成为富人群体的“把戏”。(解放前文艺工作者之所以被称为“戏子”,是因为他们多数无非是寻富人群体开心的把戏、玩具。解放后文艺工作者之所以地位翻身,是因为他们不再是富人的玩具,而成为表达老百姓心声的代表)
就算写“主旋律”题材的作品,比如大量农村生活作品,也完全没有社会真实。每个电影电视剧里年轻人成堆,但现实生活中农村除了老人就是儿童。
这种情况下,并不是不会出《落叶归根》和《狗小的自行车》这样反应社会分裂的作品,但这些作品根本不可能,也从没有被主流媒体或者文艺界领导看重过,更为文艺大腕们所不齿。整个文艺界向“把戏”、“玩偶”迈进。赵本山拍了《落叶归根》,没有人评论,没有影响,而且政协委员没有了。冯小刚拍了《集结号》,中央台连续播放数次,财也发了,奖也评了,政协委员也当上了。这一对比,就知道为什么贫道哀叹这个时代的文艺界集体堕落了。
他们不是没有机会,因为这恰好是诞生巨匠的时代。他们不是没有条件,因为赵本山毕竟能够顺利拍出《落叶归根》。但他们有世界各国的绿卡,他们选择堕落。
6 ) 《集结号》——国产主旋律电影的新榜样
十年前冯小刚拍《甲方乙方》的时候,中国电影几乎没人看,张、陈两位大师的作品在全国的票房也不到一万元,当时任北影厂厂长的韩三平说,北影厂要是足额发了职工的工资,偌大的电影厂账上就不剩一百块钱了。当时没想到,后来冯小刚的电影开创了中国电影放映的一个档期:贺岁档。
十年后,冯小刚重回贺岁档,这次带来了《集结号》。此时中国电影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一年进口好莱坞《变形金刚》国内票房的官方统计数字达到2.7亿人民币。现在不是电影没人看,而是在看谁的影片——国产影片的吸引力显然没有好莱坞影片的大,国产电影依然面临着为好莱坞培育了市场后,黯然退出舞台的尴尬。因此,中国电影应该是什么面貌依然和十年前一样,紧迫而模糊。
记着张大师和另一个张姓房地产商一起曾经放过豪言,要张大师拍电影救市。不过比起个人要救世的豪言,我更相信香港导演王晶的话,导演从来救不了市,不过是顺应市场的需要而已。张大师拍了一部《千里走单骑》三千五百万票房就充分的说明了这个问题,你拍古装武侠卖座,并不代表你拍回文艺片就能卖座。中国市场需要的是商业片,想要救市场只有商业影片一途。
这也就是去年张颐武在一次青年电影导演研讨会上说的,张艺谋他不拍《黄金甲》,那钱也落不到像贾樟柯一样你们第六代导演身上。这句话倒不是说贾樟柯的电影不值得看,而是说电影首先是一门生意,赚钱才是本质。这个论点推广到中国电影身上,就是未来能救中国电影的,一定是中国商业电影,而不是小众电影、艺术电影。
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电影悲壮的死去,后来很多人总结原因认为正是台湾的新电影运动害死的台湾电影。这个结论恰恰是本末倒置。台湾学者卢非易在总结了大量台湾电影的放映数据后认为:台湾新电影运动从来就不在台湾电影票房中占据主要地位,换句话说,它一直处在市场边缘,等待一个只能在边缘行走的电影运动拯救整个台湾电影市场,这不是痴人说梦就是高烧不退,事实是台湾商业电影的死亡导致了台湾电影的死亡,这才是真相所在。
现在大陆国产电影依然面临这个问题:我们的主流商业电影应该是什么面貌?是张大师所引导的方向吗?如果是,那么中国电影必死无疑。事实上张大师的经历和当时的历史时代紧密相关,完全不具备可复制的可能性。中国急剧变换的二十多年不可能在留出一个空间产生张艺谋第二。因此张大师能做到的,国内导演很难复制,这包括投资、人脉、名气、演员、剪辑、发行、放映等等。
相反,冯小刚这次带来的《集结号》正好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方向。这个方向是:第一,商业影片。第二,主旋律。国产主旋律电影一直是让人诟病的毛病就是不讲人话不办人事,因此即使像《张思德》这样票房收入2个亿(估计90%的水)的影片也不能叫做商业电影,因为它不能带给观众购票入场观看的欲望。而《集结号》能让观众购票入场(不是包场)正是《集结号》作为商业电影的成功之处。
另外也没必要遮掩,《集结号》就是主旋律电影。把《集结号》做成主旋律,相反是导演冯小刚编剧刘恒的高明之处。因为主旋律在宣传(上了CCTV《新闻联播》)和档期上(元旦前一个星期多一点,去年这个时候是《云水谣》后面是《黄金甲》)上都占足了便宜。
事实上就我们国家目前的体制来说 ,主旋律电影无论在资金还是在放映发行上都具有明显优势,如果说现阶段要对抗好莱坞电影,目前重任是在主旋律电影身上。问题在于主旋律如何结合商业电影的长处,令观众掏钱进入影院。
从《集结号》的故事原本杨远金的小说《官司》看来,这是个无论如何不能称之为主旋律故事。当初冯小刚联系八一电影制片厂要拍摄《集结号》的时候,八一厂的领导正是高瞻远瞩的看穿了小说《官司》背后隐忧,所以考虑再三拒绝了冯小刚的要求。令八一厂领导没想到的是这个小说能变成主旋律电影,因此也令观众能够有幸不受八一厂战争片的折磨。
从《集结号》来说,这个未必是国内最好的战争电影,正如《甲方乙方》不是国内最好的喜剧电影,但是如果《集结号》能够像《甲方乙方》一样,为中国电影指名未来的道路,一样功莫大焉。
我证明……
含泪看完~!
最后吹响集结号那一幕泪流满面
现先我要感谢党,感觉主席,感谢人民!!抽抽鼻子继续说:谢谢中央 谢谢广电总局 谢谢!这样一部描写内战的片子竟然能通过审查,实在太感谢了!内战啊很那个的,想想《色戒》汤唯被封杀据说并不单纯是裸,而是妖魔化了人女英雄的形象!所以看吧,小刚也说这片子能上映实在很惊险~~看吧!请你去看,最好是电影院,不是电影院你还对不起这样的片子。 首先是音效,感觉,不,是听,听到子弹在我身后飞过来,左边飞右边飞,上下左右前前后后都有子弹,炸弹就在你的身边爆炸,弹片朝我飞了过来!临场感实在太好了。
对于一个冯小刚影迷来说,批评他是对偶像的不敬啊。但是表扬他是对自己的不敬。
比《投名状》要好看
我也看了一大片~ 一直挺抗拒看这部电影.但抗不住大家各种的赞,昨天跑去看了.果然...是一大悲的!妈的~老娘哭成熊猫眼,本来挺休闲一事儿,结果...其实电影拍的真不错.但不建议家长带小朋友去看,部分镜头狠暴力...不管怎样,我觉得拍的好.至少知道壮烈一词是怎么回事儿了.
比美国的超级英雄牛逼多了。2015.1.17成都
我很欣赏这种题材的电影。我更欣赏中国能拍出这种题材这种质量的电影。
冯小刚的成熟之作!
不错的战争片,惟一的遗憾,是太圆满了。
一部比美国超级英雄大片还牛B的电影。
就是一部主旋律化了的真人同人。当然该煽的地方我还是被煽到了。
《看电影》用封面告诉我说:一定要看集结号。我看了,但真没觉得能到一定要看的程度。前半段是战争片,剪得有点乱;后半段是故事片,一没情节二没情绪。关键是,这两段分割的太明显,而实际的感觉是脱节。 冯小刚做了什么?我能记住的只有韩国人的特技,难道冯导只是让主人公谷子地的说出一嘴流利的京片子么? 真不知道冯小刚是导演还是吸引票房的棋子,叙事上竟然以这么没有创意的方式,试图改变观众习惯的电影节奏,真二啊。 哎,这片拍的,还不如夜宴呢。
这部电影真的很不错,剧本扎实,全部都是一群演技派在那里飙戏,看得很爽,现在想想张涵予一部片就立刻登顶不是没有道理的,角色演绎度很好,而且演戏有自己的风格又不是让自己的风格主导角色的那种。
和平年代的谷子地比战争年代的谷子地更让人揪心。战争无需解释,只要以血肉之躯抵抗敌人的坦克和炮弹。而和平年代,却要面对自己人的反复质疑,还有因无知而粗鲁的言语攻击。后者更让人心寒。
没在战争片里听到“这是我最后一个月党费”已经很欣喜了。感动。
张涵予
三星吧:缺少些什么,张力还是不足。和以往大陆的战争片相比,场面更好看,人物也更真实丰满。但对于战争突破性的反思并没有,尤其对于这内战。当然,这要考虑到电影管制。就想啊,当年那些国军后代和共军后代一起看这类电影,会有何感想呢?冯小刚没有正面描述国军一笔,值得玩味。
中国的电影导演,跟高考考场上在那使着劲儿编作文的考生一样,都是戴着枷锁跳舞啊! 能跳成这样,其实已经算不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