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杯阁影评】这回我要向中国的电影工作者致歉。总觉得他们的创作脱离不了三角区的窠臼,要么是好莱坞似的商业片,要么是纪念庆祝的主旋律,再不就是孤芳自赏的文艺片。其实,那些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痛点、难点、焦点,他们不仅看到了,也成为了创作的题材。李少红导演1997年的《红西服》(又名《幸福大街》),把镜头对准上世纪九十年代国有企业里的40、50工人,用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一代人卑微的奉献和壮烈的牺牲。 勤劳本分的男主刘世杰(王学圻 饰)是有着近20年工龄的钢厂老师傅,在他45岁生日那天,企业转产使他和一帮子徒弟进入下岗行列。除了力气一无所有,人才市场里完全没有适合他们的岗位。为不使家人担心,他每天吃完饭仍穿上工装假装上班,漫无目的地寻找新的饭碗,为了能够如期上交工资,甚至走上了赌桌。看着年轻的徒弟们陆续找到新的工作,他不知何去何从。 妻子齐红光(宋丹丹 饰)是68年黑龙江插队,77年返城进了肉联厂,单位经营状况不佳,随时可能大量裁员,作为检疫员的她因为严格把关、不讲情面得罪过领导,担心自己会首当其冲。女儿刘明晓(高俊 饰)在读高中,因母亲工作关系,被同学讥讽身上有猪大肠味,自尊心极强的她不惜与同学们打上一架。军训时英武帅气的少尉排长,退伍后成了建筑工人,让专程骑车去探视的女高中生怅然所失。 刘奶奶(吕文铮 饰)守寡三十多年,晚年有意与儒雅的美术老师互相照顾,思想保守的儿子坚决反对。听说儿子下岗,老母亲偷偷地找了份活,以补贴家用,却不料已是身患绝症。 齐红光在街头勇敢地斥责肉贩子销售不合格猪肉,受到单位的表彰,她兴冲冲地赶到丈夫自称上班的地方,准备分享快乐,却被告知查无此人。茫然的妻子走在街头,无意中发现路边飘荡的红西服,那是自己送给丈夫的生日礼物。循迹走去,妻子看到了摆着自行车修理摊的丈夫…… 这样的故事,在那个年代,绝非孤例。这批较我的父辈小十来岁,较我们又长十来岁的共和国一代(五十年代出生),长身体的时候吃不饱,长知识的时候没学上,年富力强的时候下了岗,年老体弱的时候又少人照顾(他们的下一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被时代浪潮裹挟的芸芸众生,即便轻微地发一声喊,转眼就无声无息了,还能指望谁对他们负责呢。 朱建民、李连声、王冰、尚言生、魏德山、谢添、周舟、袁苑……请一并记住这些名字,因为这些老戏骨友情出演了那些似乎微不足道的小角色。
我国第一波下岗潮始于90年代,李少红在1997年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部相关主题的电影,让这部影片成为一个特殊时代特殊事件的记录者、观察者和思考者。
影片一开始的序言、场景、声效、光影一下就把我拉回来了20多年前那个魂牵梦绕的90年代,我的整个少年时代正好都在90年代度过。 不老男神王学圻饰演了一名下岗工人,宋丹丹饰演他同为工人的妻子。
当影片中的老式彩色电视机播放出梁咏琪的《短发》,我才突然惊觉:这20多年我们社会的变迁与进步是有多么的巨大。
餐厅为点歌发生争执一幕,周围食客对男主一行人的下岗工人身份以及他们点播的歌曲所流露出的鄙视之情,表现的正是社会转型巨变之际带来的社会撕裂和带给一部分人的阵痛。
王学圻作为下岗工人,经同样下岗的徒弟推荐,成为了一名在高级饭店洗手间里提供服务的服务生,当他第一次上班,在厕所里茫然地看着西装革履的有钱人撒尿,这是一个绝妙的场景,暗示了工人被时代用完即弃。
关于“用完即弃”,在后面的情节中宋丹丹还会提到“纹各”和“上山下乡”,这样的台词设计,明显是导演故意为之。
王学圻在厕所暴打一再故意刁难的客户,因而失去工作,工人怒打有钱人再也不是合理现象,因为这个世界已经颠倒。
王学圻对自身下岗后真实情况,在家庭内部的多次尽力遮掩,深刻表现了这个男人内心的酸甜苦辣滋味儿。
在这部影片中,国营高管们始终是“缺位”的,包括告知工人们已经被下岗的重要时刻,也没有出现他们的身影,这是影片的一种暗示。
宋丹丹发现了正在桥下卖力修着自行车的王学圻,百感交集浮于脸上,影片在这儿戛然而止…这个结尾没有给予人物什么光明前景或希望,没有丝毫亮色,作为国产电影,这是无声的呐喊,相当大胆。
《红西服》这个影片名字也取得很有意味,西装是红色的,但是本质还是一件西装。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磨难,但是猛然回首,还有人相伴,这足以让人动容,足以安心。电影借下岗危机,刻画了刘世杰失业后的种种窘迫,无助,尤其是站在大街上,自己像是个被世界遗弃的孩子。在过去的多少年中,他习惯了亲情、爱情、生活以及事业,可是当外在的这些东西都失去时,他猛然间回首才体会到了家庭的珍贵。奶奶的副线让他们对这份感情更为珍视,女儿的初恋让他们明白轰轰烈烈不过一时,真正的爱是平淡中的细水长流。曾经齐宏光和刘世杰都怕失业,可是当明白彼此会生死陪伴时,无论多少波折,二人毫无惧色地面对。爱让人勇往直前。这才是真正的爱情电影。看宋丹丹和王学圻这样影帝级的演员飙戏,过瘾。
和坚守的人一起过着平凡热乎的生活. (跟宋丹丹一起抹眼泪.)
看完《万箭穿心》之后想起来这样一部很多年之前的片子,翻出来竟然发现是李少红的作品。描写生活的好作品一定是和生活的本质相通的。
不喜欢女儿这个演员,用力太猛。
小时候看的,里面好多桥段都还有印象。我妈也是在我初中时下岗了,可我并没有感到生活的艰辛,想来是父母默默地撑起来大伞替我挡住风雨。
李少红的《红西服》(1997),可以与《银蛇谋杀案》(1988)、《血色清晨》(1992),共同结成“时代转型三部曲”,三者在精神气质、创作逻辑和艺术审美上高度一致,且有连续性,分别对应了国家过去四十年在国企、城市社会和农村的变革和转型。李少红的创作特别自觉且有章法,是电影教科书一般的存在。
现在为什么都是回避矛盾,没有反应社会现实的电影
这部电影出乎意料地好看啊,可惜就是画质太渣了。延续李少红早期电影的毛病,电影解说时不时地穿插来去。宋丹丹,王学圻演夫妻CP感还不错。关凌依然很灵的样子。下岗又说不出口,那就把《下岗了》唱出来,找谁唱合适?当然是万总——万晓利。
就记得男主穿着红西装厕所里揍人,故事参考《最卑贱的人》
电视剧版《东京奏鸣曲》~~
90年代的时代之伤,三颗半,挺精准的写实,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尽管这件《红西服》没有穿在「二猛」身上,但依然可以看出《幸福大街》与《山道弯弯》之间的关系。中国虽不是宗教国家,但这不等于中国人没有信仰,正所谓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李少红的「改开三部曲」聚焦的就是中国人在面对信仰与信仰冲突时的何去何从。新社会还没成型,旧社会早已面目全非。我们看到,根本没人对追求个人幸福的母子进行道德审判,各怀心事的一家人皆是因为过不了心里那道坎:母亲的困境是因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发生了碰撞,儿女的困惑是因为法治社会与人情社会产生了矛盾,按照罗翔老师的说法,社会道德正在由积极道德论向着消极道德论转变。人因做不成圣人最终成了一个虚伪的人,不仅活在谎言当中,且还与魔鬼做起了交易。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影片最终定格在一个圣人形象上,因为导演知道,眼下很难再看到这样的人了。
底层现实主义
小的时候老爸带我去电影院看的,剧情全忘了
8错,这片这么冷吗,好不容易看一个又糊又闪,眼睛都要瞎了
李少红导演的风格真的很多样。表面讲一个改革潮时代变迁和下岗事件下,下岗男人的转变和自我再成长,一种挣扎与心酸。内在是对浪潮之下依旧稳固的作为小结构存在的“家庭”的坚守性的赞扬。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之间的裂隙一点点随着同甘共苦弥合,最后的落点也放在了“有一个牵手的人”最重要上,算是残酷之中一种温情化的化解吧,人的力量性的展现。宋丹丹加王学圻两位老师,真不错
看了好难过,那个年代我们的爸爸妈妈好多都是这样过来的,他们的爱情才是最坚固的。/
我覺得這是李少紅導的最好的一部電影了
全片的场景切换都使用白场过渡属实太傻了
刚才有人推荐了李少红的《血色清晨》,让我记起了这部好些年前在电影频道看的电影。每个人自有自己的成长或者变化过程,与其听旁人戴着有色眼镜瞎讲,我更想听当事人老老实实地讲。邓小平好歹还去过法国留学,也算农民?知识人或者文化人的自我感觉不要太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