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讲述了一个父亲为了鼓励高考失利的儿子重拾信心,向他娓娓道来自己在大学时期和朋友们通过一场冠军联赛欢乐逆袭的故事,传递出了“胜负不可知,但我输得起”的人生态度。这部电影应该算是近期的最爱了!年轻的时候其实我们都很害怕失败,上学时不能接受考试成绩的失败,创业时难以接受创业的失败……然而人的一生其实会不断经历各种各样的失败,在失败中人才会慢慢成长起来。特别喜欢电影中父母意识到自己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压力时,父亲给孩子讲述了那个曾经自己也很失败的故事,然后故事中的这些人为了鼓励差点不能醒过来的孩子纷纷出现。这部印度电影不管是是立意还是故事情节都让人好喜欢,这个关手失败的故事,真的值得年轻人看看!从小到大我们听到的更多是“你要变得更优秀”“你要更努力”,但是没有人会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就像你要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如果你也有同样的困惑,相信在这部电影里你都会找到答案!
吃外卖的时候找下饭剧恰巧看到了这部剧,开头那几分钟剧情并没有吸引我,本来没抱期待能有多好看的,能看就行,下饭剧嘛。结果!我看完之后疯狂安利我朋友,任何人没看过这部剧我都会伤心的!
我太喜欢这部电影的叙述手法了,通过中年时期的主角们的口,讲述他们大学时期的“loser逆袭”,大学时期与中年时期相错出现(也许我没有形容错?)给我一种很惊喜的感觉,是我第一次看过这种叙述(也许是我见识薄浅哈)。让我瞬间代入,如果十年后我能一通电话就叫出三两好友相聚,在孩子们面前讲述我们大学时那有些傻缺的但快乐的其中也不乏励志的大学时光,然后回忆起有点傻的事情时也还是一样会想十年前那样哈哈哈哈大笑。我想,这是一种幸福吧。(当然我说的并不是在主角那样的情况下相聚)
这部电影有几个标签,但在我眼里排第一的是喜剧,身为一个社畜,我得寻找些浅薄的快乐,而看喜剧电影是我寻找快乐的一个途径。大笑吧社畜。
让人印象深刻的可能是这部电影的教育意义,但这电影对教育意义的处理非常顺滑,一点也不生硬,不是按着你的头让你生吃,你不吃还得被怪没品味没审美的那种。是的,我在内涵但我不说。
“成功固然开心,但失败又怎样呢,坦然接受然后再出发,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想摆脱失败的决心。”这是我所理解的关于这部电影所传达的。希望这部电影能给一些人力量,虽然现在我没有对此有多大的感触,但是也许在以后的某个时间里,在我陷入失败的悲伤时会接收到来自这部电影的力量。
虽然你可以轻易发现他们校运会的规则漏洞百出,最明显的是同一体重的男和女的比举重还有明显的假摔…但是不影响故事性,有喜剧元素,传统演一演然后唱歌跳舞,完整性还不错,很意外的最后他们的联赛输了(按照主角光环的套路确实挺意外),后面再上高度,点题。总体评中偏高分,不错~
故事很简单,男主的儿子考大学失败了然后跳楼,而且求生欲很低(因为他儿子觉得失败意味着被贴标签“失败者”),因此男主找回以前的朋友一起讲故事告诉他儿子,失败并不可怕,重要是过程,勇敢拼搏,尽力而为就是胜利。中间插叙男主的故事,逻辑,流畅度和紧凑度都挺不错的。很感动男主有这一群好朋友,可以在高兴时共享,也可以在低谷互相安慰。
听说是《摔跤吧,爸爸!》的导演拍的新电影,而且还是阿米尔汗强烈推荐的,如果大家如果想看轻松励志喜剧的话,还是值得一看的。
整部电影的基调还是轻松愉快的,整个故事从男主的儿子因为自己没考上印度理工而跳楼开始,儿子的朋友告诉男主是因为自己的爸妈都很优秀,害怕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自此男主便跟儿子讲述自己上大学时的失败者联盟的故事,请来了当初一起被贴上失败者联盟的朋友。这是我认为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他们被分到学校最差的宿舍楼,年年在冠军联赛中垫底,在男主的推动下,大家开始纷纷发毒誓放下自己最喜欢的人或事,为冠军联赛作出努力,然而结局并非完美,只差一点点,与冠军失之交臂。但这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已经不再是失败者了,他们通过努力完成了曾经不敢想象的事,这是成功。谁说成功一定是完美的呢!战胜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
男主上大学的故事是整个影片的核心,立意很好,但很多细节经不起推敲。用男主的故事类比儿子考大学的失败略显单薄了。肯定的地方是男主所在失败者联盟的友情,他们的这段故事有趣又令人感动,联盟中的他们有各自的特点,色鬼、妈咪、酒鬼……虽然有各种奇怪的毛病,但各自都很善良。妈咪的妈妈做好吃的经常都是做他们几个人的量,色鬼欺负同学也并未是殴打辱骂同学,只是喜欢搞诙谐乐趣。
在观影时,我们在场的观众也是一直在笑的,这段故事的喜剧成分我觉得做的很好。影片中有前后呼应,还有最后妈咪给自己的儿子打电话说,即使你没有考到好成绩也无所谓,一样也会给他买自行车。这是从男主的故事对自己进行了深刻反思,教育孩子并非只为了成绩让他们一往直前,人生中是不是还有其他重要的事情可以做,我们在追求成功的同时是不是忽略了最重要的东西。人生中有无限的可能,敢于尝试,哪怕并未成功,你也是值得称赞的!
《最初的梦想》是导演涅提·蒂瓦里新出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了被帕塔克对儿子加拉夫寄予厚望,但儿子加拉夫高考失利,无法进入理工学院。加拉夫无法接受这一现实,给自己贴上了“失败者”的标签后,绝望之下选择跳楼。面对病床前没有求生欲望的儿子,父亲被帕塔克请来了大学时代的五个朋友,并讲述了自己的大学时代与五个朋友同被称为“失败者”,并为了完成“失败者”逆袭,在一次冠军联赛中损招尽出的故事。尽管竭尽全力,但比赛最后还是失败了。但他们为突破自己而拼尽全力的精神打动了对手,之后没有人再称他们为失败者。儿子加拉夫听到这故事后得到释然,最后手术成功,顺利踏入了大学生活。接下来我将从耐人寻味的镜头语言和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两方面为这部佳作发表自己的浅见。
一、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
这部电影直击现代教育的一些不足,发人深思。电影中的加拉夫因高考失利而认为自己的人生都将黯淡无光,无法接受这一现实的他选择了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电影的这一情节设置,直击现代应试教育的痛处。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往往都只教孩子如何获得“成功”,却忽略了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电影里的一句台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现象——“我们总是为他(孩子)计划成功以后怎么庆祝,但是万一他失败了呢?我们从来没有为他提供战胜失败的武装,也没有人想提这种可能性。”成功固然让人喜悦,但失败亦并不可怕。三商的教育——“情商”“智商”“挫折商”同等重要,但是现代教育制度,过于重视孩子“智商”的培养,而忽略了孩子“挫折商”的培养,这直接导致了许多孩子心理防线弱,抗挫折能力差。再进一步思考,其实“成功”与“失败”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电影中儿子加拉夫认为的成功,就是能被印度顶尖学府录取,如果没被录取,自己就是失败者。为此,他放弃与父亲看电影、去旅游的机会,牺牲与父亲聊天的时间,每天花18小时学习,只为考上印度理工学院。在世俗的眼光里,考上好的大学,意味着将来能从事高薪职业,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成功真的就是指考上好的大学,从事高薪职业,获得高的社会地位吗?并不是的。在教育中,我们常常对成功的定义具体化,比如考上名流大学就是成功,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就是成功。缺乏社会阅历的孩子,把考上好的大学与“成功”直接挂钩,把通过高考考上一所名流大学当成自己的唯一目标。这导致让许多孩子认为,考不上好的大学,自己就是失败者。为了避免成为失败者,他们焦虑恐慌、恶性竞争,甚至患上抑郁症。但是,“成功”本就是一个抽象名词,我们不能将它的定义具体化。在我看来,只要在不违背道德与法律的前提下,通过努力让自己过上喜欢的生活,这就是成功。但是在片面追求高分应试要求下,许多孩子已变得麻木,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生活。他们牺牲所有的娱乐活动,以换取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比如考前的加拉夫,拒绝和父亲看电影,牺牲陪父亲交流的时间,每天花18小时学习,这导致他对自己未来想过怎样的生活没有独立的看法。依我拙见,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教给孩子正确的三观,让他们认识自己,明确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也很重要。我们要让他们知道,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是一个长期而灵活的过程,自己的人生不能被高考的成败而一锤定音。高考只能决定了自己未来四年待在何处,但不能决定自己人生的高度。
二、耐人寻味的镜头语言
这部电影运用了交叉叙事的叙事手法,电影主要由两条故事线展开。一条是跳楼后的加拉夫听父亲讲述自己的大学生活是,思想的慢慢改观,另一条是父亲在大学中与五个好朋友为撕掉失败者的标签而竭尽全力准备比赛的经历。接下来我将从“光影的运用”“色彩的搭配”和“平面构图设计”三方面分析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
(一)光影的运用——低调光和软调光的运用
电影的光影一般分为高调光和低调光,软调光和硬调光。低调光的画面亮度低,多用深暗影调,一般用来表达阴郁的情绪。如影片中,出成绩前儿子与父亲的对话多采用低调光来表达儿子此时的压抑与焦虑。
软调光的光比较小,适合用来表达柔和的情绪。如出成绩前儿子加拉夫与母亲相处的情景,画面采用软调光,表达了加拉夫当时较为轻松愉悦的心境。
(二)色彩的搭配——暖色调的运用
电影中色彩的搭配一般具有一定的意义。如黄、橙等暖色调一般衬托着青春、温暖与活力。父亲被帕塔克在大学初遇加拉夫的母亲玛雅时,画面采用暖色调,服装色彩也较为鲜艳,凸显出青春的活力。
红色有时代表着矛盾与挣扎。如父亲与五个朋友在备赛途中,为专心训练而要求每个人放弃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时,背景多有红色的要素,表明他们当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三)平面构图设计——景框的运用
电影构图中多处运用出现了景框,其采用了“封闭景框内的危险”概念。如加拉夫查成绩时框型的电脑屏幕和窗户,暗示了儿子加拉夫可能面临高考失利及跳楼的危险。
在加拉夫跳楼后,拉夫父母和医生谈论拉夫病情的场景,画面将显示拉夫脑部受伤图的屏幕放在画面中心进行特写,强调了拉夫情况的危险性。
这部电影实为佳作,其巧妙的镜头语言帮助观众理解电影主题,并助于大家深入解读电影人物的内心。其揭示的教育问题更是发人深思。教育,不仅要教孩子如何取得成功,更要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并且要教会孩子,什么才算成功,什么才算真正的失败。
“我们总是太在意输赢成败,但却忘记了该怎样度过一生,而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人生本身”。 . 故事很老套,和《三傻大闹宝莱坞》有着类似的命题,但差距明显,可这似乎并不重要,宝莱坞总是能把“陈词滥调”拍得让人热泪盈眶,这是它的能耐。 . 故事讲述小男孩因为没有考上大学,认为自己是“loser”(失败者),无法面对对他充满期待的父亲而选择了自杀。而父亲为了唤回儿子的生存意志,守在病榻前讲述了他大学时作为“失败者”的故事。 . 全剧最让我反思的其实并不是开头那句话,而是“我们只准备为孩子庆祝成功,却没有教他如何面对失败”。是呀,想想我们的成长过程,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永远是激励人心的“成功学”,我们被教导要努力读书学习,要考高分,要上大学,要获得一份好的工作以及丰厚的收入,要实现所谓的“成功”人生!却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要如何接受失败?但当我们进入社会,我们渐渐地认识到其实“失败”才是人生常态,它,再寻常不过。幸运的是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已经在一次次挫折中学会了如何面对,而很多心智未成熟的孩子,在无形的压力与过度的期待中,上演着一出出遗憾的悲剧。 . 那,到底什么是“成功人生”? 这是一个“价值判断”,所以没有标准答案,各人皆有不同,也不能用“工具理性”来计算。 . 刘擎教授曾说,现代人的人生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赚钱,第二个是赚更多的钱。第一个赚钱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而第二个赚钱则是赚给别人看的,从别人的眼光里来肯定自己的价值。他并不是否定金钱的重要性,金钱是获得人生幸福(人类终极追求)的手段或者说是桥梁,但却并非目的,只是我们很多人努力着努力着,就忘记了为什么出发,一如这部电影的名字《最初的梦想》。 . 关于“成功的人生”,是各有各的判断,没有对错,也会随着人的阅历而一直改变。在我看来,成功一定不是输赢成败,更不是金钱换算,而是内心的富足以及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对比金钱算计的“身价”,善良,正义,勇气,智慧…这些无法用钱来衡量的品格更加难能可贵。不是说金钱不重要,它再重要,也只是必要非充分条件,因为金钱永远不能给我带来终极永恒的幸福感,而最多只是短暂的快乐。 . “最后的结果并不能决定你是不是失败者,重要的是你付出了多少努力,你已经拼尽全力。” . 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法承受失败,并因此否定自己一蹶不振。失败也不代表耻辱,因为它和成功不过是硬币的两面,我们没有人能够一辈子并在所有事情上都掷到同一面不是?这不仅仅是能力,其实还有运气! . 推荐~
一个人的失败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能够再次站起来面对挫折,战胜挫折,成为再一次的成功,不能因为一次失败而感到整个人颓废和落败了,因为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虽然你们获得了亚军,但是亚军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亚军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都根本获得不了的东西,亚军并不差,但是真正耻辱的人是放弃的!
印度套路对我已经无效了。
笑点不少 没啥悬念 看海报还以为是穿越片
换个口味,看了这部印度励志鸡汤电影。说是《摔跤吧,爸爸》的导演的新作,但是还是差了些。思想很正确,演员们也卖力,都要演20和40岁两个年龄段;只是30多岁的明星们装嫩演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实在难受。两个半小时,最后大歌舞场面,典型的印度大众娱乐电影模式。
有剧透。一般吧 和三傻的距离不是一星半点 但看下来觉得还行 毕竟正能量的电影太容易得人心 关于何为成功 如何面对失败等,而且也看得出是走心也有烧经费 场景布置和镜头剪切都能看到精良制作的影子。然而又感觉这片子很俗很虚 人物面谱化严重 完全被框死了的性格特征 显得整个剧太电影化毫无立体感而言,另外 用这些下三滥的手法赢了那么多比赛也实在是不光彩完全没办法跟他们一起高兴。青春片需要搭上【解放自己】这个词组 但解放不代表就是撸管喝酒骂粗口 这就是我觉得这电影最最最狭隘导致扣分的点。顺便多一句 女主挺美的 反派比男主帅 酒鬼长大后反而更年轻了 找个厨师当教练那里真的笑惨了ww。
所有的套路都猜中了,我是不是该转行去做导演?
时间还真是长,一个简单的道理花了两个半小时来讲。原来赢得比赛全靠啦啦队啊,我还以为使用了《孙子兵法》里的“田忌赛马”的策略呢。
现在对印度片有点过誉的感觉,还是类似三傻一样的框架,来讲校园废柴励志的故事,拖沓冗长地讲了两个半小时。也就化妆值得一表。
这才是真正的励志电影——不言轻易成功,只谈如何面对失败。
印度高考也能逼死人啊。电影讲了三件事,一是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不是要求太高了,父母只会说达到要求有什么奖励,那万一达不到怎么办呢?二是失败不可怕,人生难免失败,重要的是不能甘心失败,要去改变;三是万一全力以赴的努力仍然失败了也是人之常情,人生还保留着其他希望。寓教于乐,父亲大学时的故事很有趣,而且失败者联盟想的那些损招也很搞笑。怪不得能成为印度今年本土最佳电影之一。这部电影算是失败者之歌。
儿子都跳楼成植物人了,父亲还要硬说自己逆袭成功的故事,假装和治愈有了正面的联系,这不是一种变态的压力,他的儿子那么美好,在父母两边说对方的好话,这是应该正视的婚姻问题完全不提了,好像回顾一遍成功就是真的心灵成功,这种就类似夏洛特一场大梦也是真的成功,既否定了失败的意义,又错误的给出成功的定义,这样的电影空余执行。
第三世界国家中年直男成功学心灵鸡汤
安里刚开始讲述LOSERS的青春回忆时给我一种「阿甘」在聊关于《三个傻瓜》陈年往事的感觉。随后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就不太符合我的预想(部分剧情编排不甚满意):为了摆脱“失败者”的标签,H3舍友们不是通过考试成绩/知识竞赛/发明创造,而是参加校园运动会(把理工学院拍成体育学校的赶脚)。前面他们为了赢而投机取巧、耍小聪明总觉得有些胜之不武,结果对手H3后面也跟着使用阴招,好在最后不是两败俱伤,而是促成双赢的局面(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获得成功,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失败)。虽然电影里展现更多的是压力击垮孩子的一面, 但如果没有适当的压力,孩子可能缺乏上进心,变得懒散、没有学习动力等,难就难在如何平衡压力,减弱其弊处,发挥其长处。
一部不需要歌舞的印度电影
哈哈哈哈 夺取冠军赛的三个策略太搞笑了感动性傻 酸酸 妈咪 酒鬼 老大同男主的友谊最后的三分球没进挺好的不是所有努力都有好结果 问心无愧最重要人生有遗憾才会念念不忘才会为了下一次的胜利继续往前冲另外说到教育讲真没有几个家长是单单抱着孩子健康快乐就好的心态来抚养孩子吧多多少少到后面就开始希望对方好好读书 找个好的工作 催婚催生...男主有句话说的好不要每次都等成功了 赢了才庆祝 奖励成年人失意都会通过买买买 大吃大喝来解忧为什么对自己的孩子反而如此苛刻呢当然了 这个度要拿捏好不然孩子也许会觉得我努不努力都不亏哎 总之父母也好 儿女也好 都难~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叫做快乐,真的,建议你去印度一趟
有油腔滑调的地方,但总体的喜剧效果和教育意义都不错,很适合亚洲诸个考试大国上映-我们到底该如何教育孩子面对失败?(第一次在影院看印度片,发现竟然有中场休息)。
从父亲同一班大学基友给自杀重伤的儿子讲他们甩掉loser标签的奋斗故事起,就是各种套路,关键里面的奋斗之路还充满了“不正”手段。虽然不需要价值观时时正确,但一面教人积极向上,不要在乎一时的成绩,一面又是耍手段赢取比赛,这鸡汤杂质有点高,编剧太随意。
又一出“三傻”式喜剧。全片以四宿舍的成败与儿子的生死双线并行,情节点上的关联不断给到观众新鲜感,涉及成败与生死,却也回归生活。对于现实话题点到为止,将更多手笔放在了在第四宿舍生活本身上。电影笑料十足,大笑之中思考“胡闹”的寓意也挺有意思的。
整整十年了,阿三都可以照虎画猫的再拍一部“三傻”,我们呢?我们呢?连个耗子都没有~
印度鸡汤也愈发油腻了,跟三傻差的不止一个数量级。几个兄弟看似个性鲜明实则单薄无比,被标签订得死死的,表演还很浮夸。故事也是扯淡,还有以心爱的东西起誓这种远古俗梗哈哈哈哈。看完开头就能望穿结尾。另外跳个楼感染了尿毒症是什么开天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