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的后半段总的来说是美军大部队从下碣隅里撤退至兴南港,志愿军大部队在后方追击,志愿军阻击部队在前方迟滞美军的过程。水门桥是美军撤退的必经之路,美军若无法通过水门桥,待志愿军大部队追击至此,必将全军覆没。最终由于双方工业实力相差悬殊,美军突破阻击从兴南港由海军掩护撤离。 1.美军大部队接到撤退命令是在志愿军发起总攻之前。并不是影片中志愿军攻破下碣隅里导致美军撤退。 2.志愿军大部队在后面穷追不舍,但人腿跑不过汽车。此种无奈在影片中没有体现。 3.志愿军阻击部队在人数以及武器上劣势过大,加之寒冷导致许多戍守高地的志愿军冻死冻伤,阻击被美军攻破。影片没有体现。 4.志愿军炸桥部队共炸桥三次,第三次炸毁桥墩,使其无法短期修复。美军派C—119运输机空降8套M2桥梁预制件使得美军所有车辆均可通行。影片仅有直升机修复桥梁画面。(这本应该是体现两国工业实力差距的最值得拍摄的镜头) 5.美军动用7个航母战斗群以及航空中队共500多架飞机对美军撤退部队进行24小时掩护,使得志愿军追击部队以及阻击部队处于巨大困难之中。影片没有体现。 6.影片中志愿军在白天进行密集冲锋,会导致极其巨大的伤亡。(影片拍摄有时会为了拍摄场面牺牲掉部分真实性) 总的来说,这部片子一点都不烂,但是对于战役中应该体现的美工业实力极强以及志愿军的无奈描写太少,重点放在了渲染和煽情上。值得一看,但封神之路还很遥远。目前的高票房和高口碑显得名不副实。(同行衬托)
直接说个人认为的缺点:
1. 最后一段的转场和镜头处理不是很好,特别是敌人大部队增援赶到/余从戎牺牲前后。这一段的叙事本身是没有问题很通顺的,但电影展现的节奏过快让人难以适应。可能是为了缩减本就冗长的时长,但个人认为即便动刀也应该从前面而不是后面。剪辑要背锅。
2. 电影风格定位有些混淆。本身主打的应当是残酷、真实的战场,但像吴京的个人突进部分以及易烊千玺最后的存活方式等又让人觉得很离谱不可能发生,更贴近传统商业片元素。个人认为虽说电影需要艺术加工,但也得分清定位。倘若全片想体现的是残酷和真实的战场就应当更加贴合实际。
3. 导演想讲的东西很多,反而导致有些地方比较模糊。比如中间对于麦克阿瑟和白宫方面是否发射原子弹的讨论,反复几次给了专门的镜头和剧情,但也只是用“决定不使用原子弹”这一句话就能概括,并没有任何别的更深层次的讨论,让人觉得并没有存在的必要。再比如结尾的关于反战的部分,正常说是用来升华主题,但只在结尾出现并没有什么铺垫的反战也只会让人觉得有些突兀,反倒不如不加。
最后说几句。当然,决不能说这片子是烂片,可以看出很多地方是用心的,绝对是春节档里很不错的一部了。但硬说它是个绝佳好片也真的没有必要。作为一部电影客观的评价就好,如果情怀和精神可以占分,那《雷锋的故事》同样也是满分作品了。
题材不多说 各个方面纯纯二流水平 我的评价是不如不拍 看的人已经对这类题材的反感 首先拍不出那种纯正的热血和感动 部分有些小尬 其次是带有私人色彩 还有最后那一幕在海边嘲讽美军 导演是蠢逼么
拍摄技术确实成熟 剧情方面简单易懂 但是没有什么新东西 缺少了很多细节 转场细节 人物表情刻画啥的舒适有点刻意 这易烊千玺我是不知道加进来干嘛 好圈钱是一回事但看不出有什么剧情主导作用反而多了一些些影片的稚嫩 和一些老作品差的有点远 简单来讲现在主旋律就是bgm加壮烈加抒情 包括且不限于烈火英雄 战狼 中国医生 ….
于我而言,我认为第一部更好看。第一部有完整的叙事结构和背景交代,建国初期,刚刚推翻了国内三座大山、翻身当家做主的中华儿女面对美帝国主义的威胁,当然是选择打过去,保家卫国,就如电影中所说,刚分的地还没捂热别人就要抢走,我们绝不答应!我们选择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捍卫未来的美好生活,所以志愿军们一个个热血沸腾,哪怕奔赴他乡作战也在所不惜,奔着这股劲,哪怕我军装备不好、补给不足,也依旧坚守阵地完成任务,这种精神可歌可泣、催人泪下。
但第二部上来就把美军的机场炸了,看起来很爽,但不真实。之后炸水门桥时过多的篇幅放在一定要炸桥成功上,志愿军多么多么不容易,但没有交代水门桥的战略地位、形状结构、艰难程度,上来就艰难险阻、九死一生炸桥,观众只看到了各种爆炸场景,云里雾里,影片所表达的意义根本无法体会到,甚至我根本不知道水门桥长啥样,炸它的价值何在?
特别是炸桥时彰显美军的“愚蠢”,虽然看起来很爽,但真的不现实。我只感觉志愿军这里打那里打,毫无章法,也不知道整体计划,感觉人打没了就悲壮了?并且第二部血腥程度比第一部更甚,建议不要带太小的孩子去看,战争场面逼真和呈现效果不错不代表影片很好,电影是要讲故事的,说实话,最后美军逃亡志愿军欢呼我不能产生共鸣,因为电影没有铺垫这种情绪,明明桥没炸成,美军还跑了有啥值得欢呼的么?我可以理解是赶跑了美帝国主义,但电影没有把这个故事讲好,所以才会有莫名其妙的感觉。
这部影片我哭了几次,都是献给千玺,在影片的结尾部分,指导员咬着半张照片赴死和万里孤单一人等大部队以及报数的时候,实在是太可怜太悲壮了,如果整部电影都能如此,努力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呈现人物精神和情感,而不是一味追求大场面和不现实地追求“吊打”美军会更好。大家都知道敌我力量悬殊,但志愿军也有自己的亮点,我们就是靠着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才有今天自己屹立在世界东方。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弘扬中国人的精神比盲目追求大场面要更符合受众的需求,我相信大家也一定会有共鸣,毕竟国家越来越好我们每天都在感受着,也与有荣焉,面对打天下的各位英雄烈士们我们也是心存尊敬与感激之心,很可惜水门桥没有做到。
1.开头与上部连接有点问题,下隅里机场上下部都有呈现,上部结束时,陆战一师已向水门桥进发,而下部是从攻击下隅里开始。 2.结尾万里做法有点问题,他的任务是尽量活着把情况告诉后续部队,而不是留在他哥身边(在桥下那么近的地方,太容易暴露了)燃烧他哥唤醒他有点浮了。
3.张小山遗物的伏笔没有交代 不过大年初一看,很是解气。不愧是陆战之神,试问天下谁能敌!!!向先辈们致敬,没有他们的牺牲奉献,就没有今天。
《长津湖之水门桥》推荐指数三颗星:
1、没有林超贤的《长津湖》是没有灵魂的;
2、徐老怪真的老了,拍得不灵了,跟《长津湖》比差太远,一个人的力量还是薄弱,而且也是其不擅长的领域;
3、过于侠骨柔情,情绪、人心、气氛、渲染的状态给得太满了,最后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东西了,不感觉感动反而觉得拖拉,没有起到升华的作用反而成了鸡肋;
4、没有看过《长津湖》的,这一部看起来有些点会难有共情的状态,影片倒是起到了另一个说明作用,就是核弹、航天、军工等强国项目的必然性,就像健身房的广告语:我的强大,不是为了欺负傻叉,而是让傻叉能和我好好说话;
5、春节档非必须必看的作品,可以等视频平台的播放,不要被台头唬住,单位包场可以选择,家庭不建议组团,最后,祝愿世界和平。 QJ
最后报数时突然想起许三多是钢七连第4956个兵,一个个数字,多么有魅力.........
据说上部被吐槽文戏少,是因为被放到了下部。看完水门桥后我认为,整部长津湖就没有什么文戏—每次战斗间歇的短暂交流可不算文戏。用电影去表现抗美援朝,表现志愿军,本就力不从心,并不是技术达不到,而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本身无法表现国人心中的抗美援朝。抗美援朝如同一场雄壮的进行曲,不允许有任何不和谐音符,电影中,志愿军战士用各种牺牲诠释了英勇、顽强、视死如归。战争在中国人心中本就是不一样的事物,在中国,战争这个词是容不下多少哲学思考的。我们的战争首先是悲壮的,可歌可泣的。我们不能,也不允许像别的国家那样,从第三人的视角看待自己国家的战争。于是,我们最好用纪录片表现战争,能有好作品。至于电影,还是用来记录更加复杂晦暗的人性,和更加模棱两可的世界观吧。
建议延期到23年大年初一
还能说什么…价值在于我们见证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进步…
一代人打了五代人仗,受了五代人的苦
列兵许三多,你必须记住,你是第四千九百五十六名钢七连的士兵!列兵许三多,有的连因为某位战斗英雄而骄傲,有的连因为出了将军而骄傲,钢七连的骄傲是军人中最神圣的一种!钢七连因为上百次战役中战死沙场的英烈而骄傲!列兵许三多,钢七连的士兵必须记住那些在五十一年连史中牺牲的前辈,你也应该用最有力的方式,要求钢七连的任何一员记住我们的先辈!列兵许三多,抗美援朝时钢七连几乎全连阵亡被取消番号,被全连人掩护的三名列兵却九死一生地归来。他们带回一百零七名烈士的遗愿在这三个平均年龄十七岁的年轻人身上重建钢七连!从此后钢七连就永远和他们的烈士活在一起了!列兵许三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是活在烈士的希望与荣誉之间的!列兵许三多,我们是记载着前辈功绩的年轻部队,我们也是战斗的部队!
和长津湖差不多。就是结尾太一般了。伍万里一路躺赢,成为七连最后一个活着的人。为什么活着太扯了
内容是kmyc,形式是土法炼钢。就像连接桥堡,一排四道的水管,你知道它会派上用场,但不能想象被用得如此含糊不清,狂轰乱炸之下,居然只有我军炸出的一个小小缺口。可在视觉上,它被凸显得比水门桥要壮观强烈得多——这也几乎是电影的问题所在,除了高山速降有些徐克的飘逸动作影子,它基本还是一部用硬邦邦的水泥管子粗细,来表现我军战士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电影。他们被轧被炮弹撕裂被冷冻火烧,能一声不吭、坚决完成任务。站是打不弯的老辣钢材板,躺下是敲不碎的新生混凝土。在反战已是电影主流声音的今日,看一群无法传递人之疼痛脆弱,而是让位于训令口号和油腻特效的大片,一再摇头。
把炮声当雷声可以好好睡一觉
怎么说呢,当战士前一秒还在说话,下一秒就被炸碎;当梅生叼着女儿的半截照片完成必死任务;当千里一步步的放手让万里自己飞;当伍万里报数第七穿插连应到一百五十七人,实到一人……我明明是有动容的,但随后就被传统主旋律拍摄手法拉出戏,就这样两个半小时,不断入戏出戏,相当分裂。
1950年 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虎年
大年初一看水门桥,是件挺揪心的事。拍得也不是多好,主人公依次悲壮的死法其实是很刻意的,但我又没办法不难受。
战争片不应该这么拍吧
刚看完水门桥,作为一个工科生不明白,炸桥不应该首选桥墩吗?牺牲那么大盯着桥面炸,多好修啊!不合理
主旋律并没有太多的新意,剧情的走向都在意料之中。本来水门桥是个不错的切入点,明确的战役点引发的来回争夺,可惜在大场面的调度下,还是显得大而不实。雪战的部分镜头很有有游戏感,妆术也符合战况,惨烈度也有一定表达,可惜煽情还是靠配乐和牺牲。战争没有完全的胜负,惨烈是战争的本质,希望看完引发的是对战争的思考,而不是某种情绪的煽动
太长,只是乱打,没有家国情怀,没法共情。编剧不行
看完啦,和上一部相比,情节更加连贯,加入了“反战”的主题,视角更加的国际化一丢丢。战争场面没有太多的惊喜,我方高层视角舍去……总之,我更加喜欢这一部一丢丢。但是,好像身边的人不完全是这样认为
比第一部差。真的非常非常讨厌这种“典型的徐克大陆电影”,动作戏场面戏的堆砌看得我昏昏欲睡,仅存的动人力量还是上溯前一部乃至《士兵突击》的兰晓龙遗产。
坐立难安了属实是。
吴京终于以主角光环➕360度慢镜头全方位无死角的方式展示了他的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