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病态意境
电影的氛围营造个人非常喜欢,荒凉的小岛,浩渺的海水,神经质的人物,部分只卡下半身的镜头,营造出了一种冷恐怖。
心理学里黄色象征着积极的颜色,阳光,乐观,但在这部片子的气质衬托下,黄色雨衣变成了炸眼的,让人不寒而栗的颜色和象征。
能维系住社恐这种心理疾病的只有身边最熟悉,最亲近的人,当女角的表姐离开之后,女主开始失控,把潜意识里对周围人的疏远放大,进而进化成对别人的敌意,最后造成了难以收场的结尾。
这种题材到最后很不好圆场收回来,而且之前的种种渲染都没把它定位在主流心理惊悚片上,导演最后只能寄一切到巫术上,只为了给一个差不多的结局,难得的是氛围出来了。
2 ) 很多人被误导了
不是啥惊悚片,就是一般剧情片,打假球被商业片的类型片模式给误导了, 一开始导演就逐步展现各人的性格,Alicia呢,胆小,敏感,受不得刺激,到了陌生环境,又有陌生人不断骚扰,也许其他人不在乎,开始时还被一只狗欺负,以致睡不好觉,出现幻觉,许多情节也在充分展现她的性格,我都看出来了,如果是我也许不会多次对她开玩笑,最后的死其实是个偶然,溺水了,救上来首先采取措施让其吐出肚里的水,而非仰面躺着,还在不停灌水,胆小的人求生欲望不强,自然生理上也没有剧烈表现,最后是窒息死的。其实可以避免的。导演拍得不错,节奏也掌握得好,虽不是大片,还是可以打6分。
3 ) 非正常人看的片子
分了两次把片子看完,看到一半时没有看下去的欲望,就找影评看,试图了解我看不懂的地方。
估计大多数人都看不懂这个表达方式,以一个精神分裂的女孩的视觉展示她在崩溃前所受到的外部刺激。对于正常人来说很普通的声音、物体、人,都对病人造成巨大的困扰。故事情节不交代这个有精神异常前科的女孩如何会独自离乡背井去智利找表姐度假,为何会在与人的交往上有极大的障碍,如何造成的故事背景一点不讲,所以直觉上会觉得莫名其妙。
看了些介绍,说导演是出过佳作的新锐导演,并在专业电影节上作为代表作品推出,想来不应该是部没有意思的电影。
影片海报十分吸引人,身着黄色雨衣的女孩站在一块跳板上,独自面对乌云压顶的阴郁海面。剧中女孩跟随两个男孩去肥肥山,女孩犹豫不决说天快下雨了,男孩说有雨衣,让她去拿一件,女孩在一大堆各色雨衣里,挑选了这件明黄色的,后半部分女孩夜里跑到野外,都是穿着这件衣服。
我查了一下黄色的寓意,在百度百科里,,这样描述黄色的色性:
“黄色的波长适中,是所有色相中最能发光的色,给人轻快,透明,辉煌,充满希望和活力的色彩印象。由于此色过于明亮,被认为轻薄,冷淡;性格非常不稳定容易发生偏差,稍添加别的色彩就容易失去本来的面貌。”
如果有更多的资料表示“黄色”在精神分析中的寓意,可能会帮助我们去理解导演所表达的意思。在色性里,已经很准确地表达出“性格非常不稳定”这个意思,女孩本能的选择伏笔了她个人方面的问题。
影片一直在一种不安的气氛中进行,镜头的晃动、音乐,都成功地营造了紧张气氛,但这个紧张不是血腥暴力犯罪那一类的惊悚,而是人的精神处于不正常状态中所承受的压力,正常人当然会感到不舒服,而精神异常的人则被这种压力一步步地逼迫到崩溃。
从这个角度来说,感到不舒服,谢天谢地我们是正常的。我们无法体会精神平衡点一点一点被残忍地打破,痛苦、哀伤、愤怒和恐惧把人折磨地无法入睡,恍惚中自己的行为更加不合体,自己负罪、愧疚,如惊弓之鸟。无人诉说,说出来别人也不能理解。
还原事件的过程:女孩假期时第一次离开加州去智利找表姐,表姐带她跟表姐男友、男友的姐姐、男友的朋友一起去智利南部男友从小长大的海岛玩。启程时,表姐借口学校考试需返回学校,离开大家返回圣地亚哥,实则表姐是去堕胎。
女孩从出现就表现得惴惴不安,对陌生人抗拒、害怕,脸上常常流露出犹豫和怯懦的表情,没有青春期女孩活泼爱玩的特性。
开车的是男友姐姐,是个典型的宅女。寡言、酷酷的,说话没有笑脸,度假期间她一般呆在房间里看书、做饭,是个正常的我行我素的年轻女性。她开车时要求坐在副驾驶的女孩换音碟,女孩胆怯地说自己不懂音乐,在鼓励下随意换了一张,但姐姐很厌恶地表示不喜欢,后座的两个男孩却说非常好。这首歌是个很老的歌,内容是某个女孩的故事,大致吻合影片的背景,文化差异导致不大理解。
姐姐开着越野车接到管理员老婆向海边开去,这个过程发生了一个事,路边有两只被遗弃的小狗,其中一只身上长满了疣子,很恶心,大家争执是否应该收留,并说生病那个正是因为生病被抛弃,很快会死掉,女孩不顾大家反对,把生病的那只小狗用盒子装着带上了车。
女孩带着盒子里的小狗坐在后备箱,但小狗的叫声招致了男孩的反对,于是,小狗被管理员老婆拿下车,扔在路边。
这个桥段寓意了女孩和小狗的相同之处。
来到海边大家下车,坐摆渡船到了小岛。下船时女孩不慎将姐姐的背包掉到水中。姐姐惊讶之后并没有责怪她,并很快把这个事放下,女孩却显得格外关注自己的失误,以及对方的反应,非常的敏感多疑。
到了岛上的一栋房子里,姐姐安排了女孩住的房间,女孩对陌生的房间表现得很不安,不断地追问表姐何时能到来。岛上没有手机信号,女孩不断地试图拨打手机。
第二天两个男孩要去肥肥山打猎,叫女孩一起去玩。听说肥肥山手机有信号,女孩拿了雨衣和他们一起去了。男孩打猎,打下一只鹦哥似的翠绿的大鸟,女孩对猎杀不能理解,认为杀死鸟的男孩是“不正常的人”,打通表姐电话后急切地问她何时来,对自己孤身一人和陌生人在一起很恐慌,表示不能接受她身边的这几个陌生人,不能当他们是朋友。
回到房间女孩找了本书到客厅,但一点都没看进去,她一直感觉坐在对面沙发上看书的姐姐在审视着她,虚镜头是她的感觉,姐姐直视着她,镜头拉清晰时,姐姐一直在专心看书,一边吃零食,男孩都回来了,女孩打趣说自己书都拿倒了,根本没看。
其实到这里,已经表明女孩是个精神病患者。只是观众蒙在鼓里。
在一种莫名的恐慌和紧张气氛中,女孩和三个同伴度过了一天两夜。终于盼回来表姐,她一见面就扑在表姐怀中,表姐是她唯一信任和依赖的人。
表姐回来却并没有缓和女孩跟环境剑拨弩张的气氛,驱赶羊群的牧羊犬,恶作剧的男孩,成天板着脸的姐姐(代表成年人,女孩在姐姐面前表现得驯服和听话,不敢反抗和拒绝),不熟悉的环境让女孩无法入睡,总是听到身边人说她不好,太古怪不喜欢她。她甚至把梳妆台的镜子拿布蒙起来,还是睡不着,眼眶和脸色越来越发青。
四个大孩子带着相机去拍悬崖跳水,表姐为了帮她不害怕,不顾刚堕胎也示范跳进了冰冷的海水,大家一致鼓励她,帮她倒数一二三,三二一,她颤抖着,最终还是没能象伙伴们一样跳下去。扫兴而归,女孩仍然害怕不已,同伴们却无人理解她为什么害怕。
几天不睡,女孩越来越紧张,对环境越来越敏感,终于在夜里跑去野外,伴着被牧羊犬追的幻觉,恍惚地站在海边山崖上,跳了下去。
从海里奄奄一息地被捞起来后,女孩的精神已经完全错乱,幻觉里可怕的景象和声音折磨着她一刻不停,病魔完全控制了无力抵抗的女孩,她唯有用剩下的力气尖叫和痛哭。
事态无法控制,同伴只好任由管理员老婆按土著的土方来治,跳神还没结束,身心俱疲的女孩已经停止了呼吸。她的一再抗争,终于在同伴的漠视下,孤立地宣告失败。
影片就此干净地结束,除了三个同伴的懊恼一点不交代前因后果。估计那个恶作剧的男孩也不明白自己只是稍微调皮一些,怎么就招致如此严重的后果。
只有问导演了。看出端倪的豆友,欢迎来导读一下。
如果电影是个智商测试的话,唉,估计不及格,但是,实在没有《禁闭岛》这类 电影精彩。主角都是未成年人,不明白要表达什么主题。
4 ) 给精神病患者的临终关怀
这是一部冗长的,开片切题的电影,在我看来它更像是导演在敞开胸怀的与精神病患者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
影片赘述了女主这样几个病症:幻听、幻视、多疑、失眠、社交障碍、情绪异常、出格的性行为。由此可以推测,女主应该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所以此片应有两个主题:
一、通过女主的一系列幻觉和情绪上的波动展现一个真实的精神病患者的世界,以增进人们对心理和精神疾病的了解。
二、在影片中可以发现,所有人物都不认为女主患有精神疾病,他们不断的宽慰她就像宽慰一个失眠症患者亦或是一个情绪低落的普通人(ps:给女主安眠药,肌肉松弛剂),甚至连她的表姐也在不断的否认众人对于女主精神方面的种种猜测和疑虑。
从女主被催眠烫伤手直到影片结束,人们不断提议去看医生,这里的“医生”应该有着双层指意——肉体上的医治和心理上的治疗。显然影片中人物口中的治疗指向的是前者,因此结尾处的巫师驱魔和女主的去世无不在讽刺着人们对于精神疾病的无知与愚昧,由此表现导演对病患的关照并表达对他们的理解。
有关精神疾病的误解还等待着人们的破除,这部评分不高的电影也正想唤醒人们去关护去了解这样一种病人,而我们每一个人也应让阳光重新普照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以此来治愈那看不见的病症。
5 ) 收集一下黄色雨衣
6 ) 努力维持着一种模棱两可的氛围状态
这部入围戛纳“导演双周”的惊悚片让我期待多时,当初一眼见到海报就被深深吸引住。这个身着黄色外套的角色究竟是忠或奸?是人还是鬼?再加上这位新锐智利导演的处女作《女仆》曾获得全面盛赞,因此这部新作勾起我极大的兴致。当看完之后却比较失望,一点也不惊悚,冲着重口味恐怖血腥场面的观众更会败兴而归。在我看来,定位为心理惊悚片算是比较中肯的。
而事实上,导演似乎徘徊在两个极端之间,努力维持着一种模棱两可的氛围状态,有点类似于那部《双面玛莎》。首先,所有人物的背景都没有来源可溯,导致全部角色面目不清、动机可疑。前半段女主角的主观视点带领着观众走入一个极度陌生的环境(智利南部在哪?有谁会去过?)这个段落的场面气氛和人物情绪控制得可圈可点,一种不安而诡秘的气氛逐渐渗入。但可惜的是很快,这种感觉就被彻底冲散,当我们清楚得知女主角本身就是个有“问题”的角色,身边所有的“恶魔”和“坏人”都只是她的臆测,间接地全盘推翻了前半部苦心经营的精彩气氛。
两个关键地方处理得不够理想。那件黄色雨衣本来就是一个值得大肆发挥的细节,结果却被处理得太过敷衍;催眠那段也如此,毕竟,那是唯一条能找到女主角最终病发崩溃的根源线索,但在我看来却显得娇柔造作、俗不可耐。或许,这就是导演想要达到的效果,但这种暧昧不清的意味导致影片的悬念和惊悚感迅速减退。
唯一值得欣赏的只剩下导演的摄影技术和对声音的处理。电影开头对自然风光及静物的描述,还有那个奇怪的人物开场(镜头居然拍着人物的下半身),先声夺人地营造出一种不祥的气氛。所有幻觉场面的声效都带有一种阴森诡秘的感觉。
7 ) 一种隔阂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
朱诺坦普尔补全计划,又是一个病态的角色,更加怪异、混乱、扭曲的气氛从头贯穿到尾,直观上感觉片子寓意很深,但是看过一遍又感觉具体说不出来什么,个人偏向于肯定女主角,否定配角,但是有些关键的剧情设定不能理解,有导演为了放大真是生活而放大的倾向,失去了本身的说服力与代入感,只剩下荒谬感。
—— 2016-11-09
最近重启朱诺坦普尔补全计划,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感觉这个片子和索菲亚·科波拉的《迷失东京》(2013)以及《第九区》(2009)有类似的意图,就是强调生命之间的广义交流和沟通的问题。
《迷》主要是着眼于单纯的语言、文化的差异形成的隔阂,这个切入点对于一般观众而言也是代入感最干脆的,因为很多人都有过去国外旅游的经历。影片《第》则是影射种族之间的人造隔阂,更多的是由想象共同体构造出来的,虽然每个人也都会略知一二,但是其实感受并不强烈,更多的是政治寓意。
而本片却从各个层面上,以一种荒诞的手法构造出了一个极其极端的场景,然后给出了一个导演认知下的结局。
——2018. 5.17
8 ) 真的有魔力
这是我看过以后唯一很久都没睡好觉的电影,说真的,我在某些方面有点像主角,我以前也跟一群陌生人住过,也一样懦弱,当时也几乎要疯掉一样每天在卧室里哭,但是这个电影吧这种恐惧放大了以至于惊悚。。救命。。。如果你跟主角有一样的心态的话,看这个电影真的会全身发麻 每个人物给主角带来的压力塑造的也很好,真心推荐
完全不知所云~整个一作死的节奏!!!!!!!!!!!!!!!!!!
Juno Temple长的就跟神经病一样。。她就适合这类型角色。。
不安VS不安
莫名,其妙。
挺神经质的
低成本无特效垃圾桶里捡来的乱七八糟的衣服剧情全是流水帐
冲着朱诺来的,没想到她的小男朋友也在,大体是说一个敏感内向的小姑娘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产生了种种幻想,最后丧命的故事,感觉不太像一个恐怖片
比较有意思,拍得不错,演的不错,坦普尔露点了,身材真漂亮。可惜故事少了点来龙去脉
户外一起去的团队很重要。看的云里雾里。
跟《抑郁症》题材相似,女主演技却要好多了。我是在跟你开玩笑呢,你急什么?你也太不禁逗了。
塞巴斯蒂安·席尔瓦背靠背拍摄的另一部青春片,这一部主题挖掘的是人性的自私、虚伪和阴暗,神经质少女专业户朱诺·坦普尔又演了一个奇葩的神经质少女,极度的失眠不安,甚至被催眠都没能让周围的人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计划,伪善的假面最终随着无力的高潮而粉碎。★★★
他前一部Crystal Fairy说的是一段好的trip,那这部说的绝壁就是bad trip里的战斗机,人的恶意,在陌生环境下的恐惧,真的是会逼死人的
讲了个毛!!!可惜了朱诺的好演技
真正的恐惧源于内心,有时候太细腻,太敏感反而是件坏事。
一般
For Juno Temple
真的是忍不住给这篇差评,真的不知道拍这片为了什么,比烂俗的片更不值得看。
镜头氛围服装道具,有意思
What the...
挺带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