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跑调天后 剧照 NO.1 跑调天后 剧照 NO.2 跑调天后 剧照 NO.3 跑调天后 剧照 NO.4 跑调天后 剧照 NO.5 跑调天后 剧照 NO.6 跑调天后 剧照 NO.13 跑调天后 剧照 NO.14 跑调天后 剧照 NO.15 跑调天后 剧照 NO.16 跑调天后 剧照 NO.17 跑调天后 剧照 NO.18 跑调天后 剧照 NO.19 跑调天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39

详细剧情

  Florence Foster Jenkins,为20世纪早期美国女高音歌唱家,以糟糕的唱功,然而绝佳的娱乐才能,得到了观众的欢迎。Jenkins非常自信,将自己与当时著名的女高音家Frieda Hempel和Luisa Tetrazzini相媲美,毫不介意表演时台下观众传出的阵阵嘲笑。她对自己的表演场地有严格的选择,通常是在纽约市的丽嘉宴会厅。演唱会的听众也仅限于自己忠诚的会员和一些邀请嘉宾,甚至自己决定门票的所有人。76岁时,Jenkins要求在卡内基音乐厅进行一次公演,人们很期待这次表演,因此门票早早地售完,然而,Florence Foster Jenkins却在一个月后去世了。

长篇影评

1 ) 比世俗之“爱”还要多一些

看片过程中,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电影里的休叔真的爱梅姨吗?

影片截取了梅姨饰演的女主生命中的最后一段日子,这个女人,韶华已逝,容颜不再,身躯笨重、变形,梅毒病菌侵染了整个身体,须要依靠假发、假睫毛、浓丽的化妆、极华美夸张的服饰才能掩饰憔悴的病容。她实在是不幸的,从前夫那里染了病,辛苦打熬了十多年,左手神经坏死,连按下心爱的钢琴键都觉吃力;但她也是幸运的,因为休叔饰演的男主的陪伴,本该是惨淡的人生竟然在最后演绎成了华彩的乐章。

他爱她吗?或许是的。一个没有天分却热爱歌唱的女人,毕生愿望是到卡内基音乐厅为数千人献唱,接受无数崇拜景仰的目光。只是任何一个耳朵正常的人,无论是琴师、乐评人、调音师、听众,任谁都听得出从她喉中发出的那声音跑调跑到天荒地老,让人想笑,捧腹大笑。但那又如何,他愿意倾尽全力搭建一个“皇帝新衣”般的童话世界,所有的听众、乐评人都是精心挑选,他在后台打起十二分小心观察他们的反应,确保他们只会发出让她开心的赞美之声。至于那些评论人?用钞票能够解决的问题从来就不是问题。如果解决不了(邮报记者不接受贿赂,写下了唯一的针对梅姨的乐评),就把整条街上的《邮报》都买光好了。

这个男人对妻子的好到了极致,他亲手打理她的饮食起居,哄她入睡,和佣人一起取下她头上的假发,戴上睡帽,在她额上印上轻轻一吻。可是他还是要离去的,他几乎从不和妻子一起过夜,这种柏拉图式的关系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在这城里有他另一个家,一个年轻、优雅、颇有几分情趣的小女友,他可以在那里恣意放纵,放下绅士派头,和年轻人一起随着音乐摇摆身体,饮酒作乐。在女友不高兴的时候,他会带她去郊外打高尔夫,那段画面唯美、温馨、浪漫,可在同样的时间里,他的妻子因为孤独郁闷,只能去琴师的小阁楼,一边洗碗一边闲聊,一边回忆与丈夫相遇的美好时光。

或许说爱并不全面,在休叔对梅姨的感情中,也许已经掺杂了太多其他的东西,同情、怜悯、敬重……特别是梅姨对音乐出于骨子里的挚爱,让休叔感同身受,从某种意义上说,她就是他,她的成功未尝不是他的骄傲。在梅姨突然到访的时候,休叔会毫不犹豫地将小女友藏进卫生间,虽然梅姨或许早就对这些事情洞若观火,但她从不揭穿;当一群小年轻对着梅姨唱片里的声音放肆嘲笑时,休叔会疯子一样的冲上去理论,甚至为此让小女友深深地伤了心。他们之间这二位一体的纠葛早就超出了世俗定义的“爱情”,也许并不尽如人意,但没有什么能够替代。

在最后的时刻,依然是他陪在她的床前,她的视线早已模糊,却在朦胧中得到老天眷顾,看到了此生最为企盼的画面:她唱出了让自己最为满意的声音,如圣歌般优美婉转。一场精彩的演出之后,她得到了台下雷鸣般的喝彩,那是发自真心的仰慕和爱戴,而他也在她的极力邀请下从幕后不好意思地走出,和她一起谢幕……此刻她心满意足,“有人说我不会唱歌,但没人能说我没唱歌”,这是她留给尘世的最后一句话,伴随着一脸释然的笑容,她在他的泪眼中渐渐睡去,幻想中的舞台上,她也放开了他的手。

剧终,耳边余音袅袅,眼眶却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2 ) 真相不重要,你说的话才重要

妈妈是个敏感自卑的人,永远都觉得自己不好,永远羡慕别人。

看中了衣服,总是询问我们的意见。其实我们的审美差异这么大,长辈喜欢的,年轻人不喜欢;年轻人喜欢的,长辈不喜欢。

衣服买回来,穿在身上走到我们面前,问我们一句:“怎么样?”我想,我说不好看,她每次穿衣服都会想起我的评价,然后一边穿着一边嫌弃自己。而如果我说好看呢,她充满不确定性的内心可以多多少少收获一些肯定和鼓励。两相权衡之下,我总是盛赞好看,挑一个点加以细说,让她真心相信我。

我们总喜欢向身边最信任的人询问意见,大多数时候,我们真的是在打听真相吗?还是寻求一种支持?

以跑调天后这么热爱音乐的个性,靠着对音乐的热爱来抗击病魔,真的想听她最爱,最依赖的另一半告诉她真相吗?观众嘲笑又如何,我只想知道最重要的你永远支持我,永远会和我在一条船上。

试想一想,女朋友问男朋友“我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这样的千古难题时,真的是想知道男生的实际想法吗?不过是想知道在男生心里的重要性罢了。

问“最近我是不是胖了”的时候,也不是真的想知道真相,只是想知道——不管多胖,你能一如既往地爱着我。

问“我好看还是那个女生好看”的时候,只是想知道,你是真心地喜欢我这种类型的女生。

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最在意的你,是什么想法。只要是你说的话,我都愿意全心全意地相信。(额,其实愿意听的仅限于为了哄人而撒谎的话。真正撒谎的时候,第六感是不会放过你的。)

所以台下的观众笑又如何呢?我有愿意坚持一生的热爱,又有你在我的背后,这是莫大的幸福,足矣。

3 ) 献给音乐的真爱粉——北美新片《跑调天后》漫谈

近些年来,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每年一部作品的节奏,也是堪称劳模典范了,十几个奥斯卡提名,包揽最佳女主和女配角金像奖杯,常有人开玩笑的说,遇上平淡的年份,老戏骨们念段圣经都可以入围奥斯卡。上一次梅姨倾情献唱的《魔法黑森林》,同样入围了奥斯卡提名,这次的《跑调天后》,比正常唱歌还要更难一些,故意跑调的节奏,可不是人人都能把握的。如果不是梅姨,一时间还真的想不出,谁还能来饰演这个豁得出去充又满喜感的角色。 <图片14> 梅姨去年的《瑞奇和闪电》更像是带着女儿过把瘾,没有更多目的和野心,就是享受和家人一起工作的乐趣。而今年英国导演:斯蒂芬·弗雷斯执导的《跑调天后》,虽说是翻拍自2015年法国影片《玛格丽特》,同样的传记作品,但却是完全不同的风格类型。不得不说,翻拍版在角色设计和内容的娱乐性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如果你先看了新版本,你可能很难再重看老版本慢节奏、忧伤、又充满艺术情怀的凄美故事了。 <图片15> 这部英国人翻拍后的电影,从海报人物展示,就是看出两部电影的路数不同,一个是直面的欢笑,一个是看似华丽的背影。新版《跑调天后》里,影片开开篇的第一分钟开始,就不断的令人发笑。全片给人的感觉,与女主角:弗洛伦斯唱歌的目的一样,带给人欢乐就足够了,这就是其中最高深(浅显)的意义。 <图片13> 男演员:西蒙·赫尔伯格的加入,这个《生活大爆炸》里的“霍沃德·沃洛维茨”,在影片中收放自如的表演,令影片趣味横生,他奇特的长相和面部表情,不作怪都难。 <图片12> 男影星:休·格兰特在其中饰演了克莱尔先生,他作为梅姨饰演的女主角:弗洛伦斯太太的前夫,两人有着深厚又复杂的婚姻关系。2015年《碟中谍5:神秘国度》中那个大美腿的谍女郎,丽贝卡·弗格森,在新片中饰演克莱尔先生的女朋友。影片中这四个人之间,两两关系,忽远忽近,为了还弗洛伦斯太太一个音乐厅演唱会的梦,让“真正”的家人和朋友们相聚在了一起。 <图片11> 门票只卖给音乐的真爱粉 影片看似荒诞不经的剧情,弗洛伦斯太太是一个被丈夫过度保护的妻子。在前夫克莱尔先生,为她筹备第一个私人演唱会的时候,被聘来的钢琴伴奏:科斯梅就担心问道:门票的问题怎么解决呢?谁会来买呢?而克莱尔先生说:早已经卖光了,因为门票只买给“真正的音乐粉丝”。 <图片10> 这个标签意味深长,令人偷笑的同时,也挺人欣慰。例如:纽约邮报的记者,就被排除在音乐粉丝之外,因为他会不自主的去评价和批判别人的水平和资质。除了经典乐章和高超的技艺,他容不下一点瑕疵。当然音乐的真爱粉,也不意味着都是半聋的老人和乐盲,而是指那些,能够看到别人的努力,以及为别人来欢乐的一片心意。只有音乐,有这样的力量。而歌唱的人,总是美丽的,即便是跑调的,忍住不笑的同时,还可以锻炼腹肌,何乐而不为? <图片9> 听梅姨唱N首跑调歌曲 这部影片围绕着弗洛伦斯太太,讲述人物故事,通过她自己的回忆、她和别人的讲述,以及前夫口中的赞美,构成了完整的弗洛伦斯的一生,她从给总统演奏的童年,到从未放弃舞台和音乐的人生,一直到歌唱音乐会的梦想。影片不惜完整的让她在排练、录唱片、私人演出,以及最后的音乐厅演唱会上,一次又一次的展示弗洛伦斯太太用女高音,跑着调,唱了不下4-5首歌。 <图片7> (注意右侧西蒙的表情) <图片8> <图片6> (梅姨全片都是用生命在搞笑,我已跪) <图片5> 相比弗洛伦斯的演唱,其他人和场下观众们的反应,更令人忍俊不禁。紧张的克莱尔先生,自己充当维持秩序的保镖,随时观察失态的观众,亲自负责请走他们。而钢琴师科斯梅更是紧张的快面瘫,一边配合弗洛伦斯的演唱,一边担心台下的失控局面。而观众们,一部分是听的陶醉的资深会员(爷爷奶奶)们,一部分是坐在后排的年轻人们,他们憋住不笑,捂着肚子,就快打滚的样子,真的是让人又气又笑。还好他们都没有吝啬掌声,在余音未落的时候,就站起来鼓掌起哄,大叫:“Bravo!”,让影片没有走向灾难和悲剧的结尾。 <图片4> 常规稳重的温情结尾 影片角色的复杂性,更多的汇聚在克莱尔先生身上,他对弗洛伦斯太太的照顾,可谓是难得的爱护,而他同样作为男人,也有着自己的另一番生活,他力求不打破任何一方的关系,这样的平衡,甚至令人钦佩,令人无从指责。开篇不久,休叔的一段舞技展现,更是宝刀未老,展示了人物角色内心的活力仍在。而女友的最后离去,他一心陪伴身体每况愈下的弗洛伦斯走过了梦想中的演唱会,以及人生最后的阶段,难免让影片落入俗套的价值观和催泪情节。 <图片3> 与其说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上个世纪,从未放弃音乐梦想的女性励志故事,倒不如说,影片给了我们聆听音乐的另一个角度,可以是完美无暇的技巧,也可以是真情流露的粗糙。听者自知,音乐和歌声中传递的欢乐和愉悦感,只有心灵相通的人可以体会,也可谓是“歌唱家”和“知音”另一种诠释。 <图片2> 本文为[三克电影空间]公众号特约撰写 2016年8月14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4 ) In fondest endeavour / I sing like a bird

Inspiration comes o’er/ When your music is heard
In fondest endeavour/ I sing like a bird.
—Florence Foster Jenkins

观影之前,短短数语的影片介绍其实已经完美概括了情节,然而影片简单故事下隐藏的戏剧张力、演员演技的出神入化和主题内核的丰富性让我始料未及。整部影片喜剧元素很多,梅姨每次的“忘情”演唱、大胆启用生活大爆炸里的Howard演年轻的钢琴家(影片最大亮点),还有所有奉承谄媚之人的“配合出演”与“视而不见”,都能引发现场一连串的笑声。

这种巨大的“荒谬”(absurd)与现实带来的反差,喜剧中的悲剧,是影片的迷人之处。梅姨从垃圾桶里翻出New York Post负面却最真实的评论时,多年的safety net突然破裂,天旋地转,背景是逐渐放大的纽约街头,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整个城市仿佛一个巨大的舞台,就像她在影片的结尾问Clair的那句“Were they all laughing at me?”

一、关于ambition与世俗成功
影片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Florence的老公Clair和年轻钢琴家Cosme的关于ambition的对话。这两个男人的经历其实有相似之处。Clair曾是一名演员,却只能做一名二流的演员,而与家底不菲的Florence的婚姻,让他可以在纽约上流艺术圈如鱼得水。Cosme则站在才华与抱负的交界处,他严肃钢琴家的追求告诉他不能继续为Florence业余的演出伴奏,同时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的机会又让他垂涎。这仿佛是一条捷径,能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的青年钢琴家又能有几人呢?演出结束后的一场戏,可以看出Cosme已经认同Clair了,从“We made it.” 到“Thanks for everything”. 一个人的ambition确实极容易在世俗里扭曲、迷失、追名逐利,只是电影中的荒谬放大了Cosme内心的妥协与挣扎。

影片的结尾说明Cosme的钢琴事业高峰也仅限于和Florence合作的时期,影片中有所表现的健身事业竟然开花结果,而Clair则进一步为纽约的音乐事业做贡献。如果当初年轻的Cosme坚持走严肃钢琴家路线,稳扎稳打,会不会成为一名有名的钢琴家呢?亦或是像大多数人一样,自始至终被埋没?而二流演员Clair对艺术的贡献,这些社会活动,是不是也是纽约这座城市的幸事呢?

本片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ambition和talent的矛盾,你的才华能否配得上你的野心?对Florence而言,她的野心远大于她的才华,这是她的可悲之处,亦是可怜之处。她小时候曾经弹钢琴,后来因为疾病才专注于唱歌。影片中Florence和Cosme在Cosme家里弹肖邦钢琴曲的一幕令人动容,虽然她只弹了几个音,那份对音乐深沉的爱却表现得淋漓尽致。而Cosme的伴奏,让钢琴曲完整的同时,也在帮助Florence实现她的梦想。所以影片的多层次就体现在,Cosme和Clair在与Florence相处过程中,逐渐被她打动,而产生了对她的理解与包容。

二、关于个人梦想和外界评价
Florence对她的梦想无比执着,几十年如一日地为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做着努力。然而,以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她跟本不会唱歌,是卡内基音乐厅“史上最差的歌者”。New York Post的记者从始至终作为“真相”的化身,在与Clair争执时曾提到Florence巨大的"自负"egotism,而Clair助涨了这种egotism的膨胀、放大。诚然,Florence是自我的,她由于社会阶级和自我蒙蔽,与外界的真实评价严重割裂。

然而影片最后,Florence仅一息尚存的时候说的那句,
“People may say I can’t sing, but no one can ever say I didn’t sing.”

却是对她自己追梦之旅的最好诠释,她热爱音乐,甚至在音乐的支撑下对抗疾病。当她站在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上唱歌,她耳畔回想的是优美的音乐,对她而言,这就是她梦想成真的时刻。也许梦想本就该不顾他人指摘,实现与否与外界的评价无关。

三、Delusion & Lucidity 幻想与清醒
Florence一直生活在自己和Clair编织的巨大的幻象中,她的小型音乐会的所谓”真正的音乐爱好者“,其实是一些又聋又瞎的老年人、她的老朋友们,”心照不宣“地哄着她玩。没有人愿意捅破真相,当他们听到可笑之处,反而会大声喝彩,这样就可以公然地笑了。

讽刺的是捅破幻想与清醒这层窗户纸的,竟然是Florence自己的一次善举。她听到收音机里提到的一个士兵,便去上门给人家送专辑,还要为为国效力的士兵们办一次大型音乐会,最终纸包不住火。Florence的可爱之处也正在于她的善良与纯粹。她最终在纽约街头垃圾桶里找到真实的一幕,堪称经典。

有意思的是影片中多种元素表现“幻想”与“清醒”这个motif和paradox. 比如夸张的服装、浮夸的舞台表演和、华丽的室内装潢、多次出现的“酒”的镜头强调了“幻想”,而Florence的秃头、白底黑子的报纸镜头(New York Post的真实评论和Florence gravely ill的通告)都表现了“真实”这个主题。

四、关于爱的多种形式。”Love has many forms."
相信看了影片的人都会像我一样,对休格兰特扮演的Clair进行了一系列的判断。从最开始的完美老公,到之后回情妇家过夜,让观众以为Clair对Florence只是逢场作戏,然后之后为了Florence,他和情妇Cathlyn在酒吧的冲突,以及从始至终对Florence的最大程度的保护,竭尽全力构筑的safety net,都让我在最终判断,Clair深爱着Florence。

这种爱超越了性,是纯碎精神的。电影最温情的是Florence每每睡前,都会让Clair给她朗诵诗歌、句子,“Please recite for me”。加上休格兰特的嗓音和英伦腔,表达了无尽的温柔与深情。

正是因为深爱着她,才会帮她构筑一场大梦,搭建了人生的舞台,让她像一只小鸟一样,无忧无虑,尽情歌唱。

***补充:我看完影片曾思考过艺术判断标准的问题。艺术是主观的,又是有钱人的游戏,因此上流社会的一个小圈子往往能引导舆论,也正因为此,在当时的时代备受推崇日后评价认为过誉的艺术家,和在当时时代完全没有被发现日后被艺术史评价极高的艺术家都不在少数。然而跟朋友讨论,唱歌还是有固定的标准,电影里的Florence唱歌走音,已经是完全业余的状态,因此这一层就算是导演编剧有意图表现,也不是重点,亦或是为了戏剧效果弱化的一点。

总之,这部电影各位演员演技炉火纯青,主题多层次,在荒谬中藏着深刻。导演十分擅长女性人物塑造,曾经执导过《女王》,想必本片是冲奥的。奥斯卡近年来又十分青睐传记片,本片应该会有不错的表现。

推荐一篇对Florence的评价文章: //psmag.com/the-worst-singer-in-the-world-6baec146710e#.pgvzlf1t7对Florence的评价:

“It’s a bit like an amateur tightrope walker attempting the Niagara Falls crossing, over and over again, with every first step a spill. And yet, each time she beams, triumphant, insisting she’s made it and in the finest style.”

5 ) 人生如戏,爆发演技

不,她的丈夫并不爱她。

没人知道历史上的人物原型是什么样,但根据这部电影的铺垫,St. Clair并不爱她,原因如下:

1. 他和所谓“情妇”关系很好。“所谓情妇”是说,如果不站在弗洛伦斯的视角来看,明明这一对才是正常夫妻,各方面都很正常,有共同爱好和社交圈,一起吃饭睡觉,弗洛伦斯那根本是工作关系。

2. 实际生活中,在弗洛伦斯死后,St.Clair 和一个叫 Kathleen的人结婚了。虽然没有证据说K某在实际生活中一直是St.Clair的地下情人,但电影选择把他的情人叫做“Kathleen”,意味着电影故事结束后,St.Clair和他的情人破镜重圆。或者说是修成正果。这怎么看都是真爱啊。

3. 电影用种种细节给我们展示St.Clair在弗洛伦斯面前装成另一个人。他的本质是热爱爵士舞的大俗人,但在弗洛伦斯面前是个禁欲、高雅、动不动满嘴跑莎士比亚的英国贵族。假得让人全身发麻。戏精成这样,连5%的真我都没有,还谈什么真爱?

4. 弗洛伦斯看到的St.Clair根本不是他的真实人格,所以几乎完美无缺,事事尽心,百依百顺。两个人从来不发生矛盾,从来不吵架,出了事都是St.Clair带着周围的人哄骗应付她。这叫谈恋爱吗?这叫哄富婆。

5. 弗洛伦斯要求St.Clair晚上留下来,St.Clair 在她身边和衣而睡。

-------------------------------------------------

以下有剧透。

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人物改编。上世纪40年代,纽约有个富有的老太太叫弗洛伦斯。她继承了大笔遗产,没有家人和子女,生活中只有一个“丈夫”——比她小N岁的St.Clair。弗洛伦斯热爱古典音乐,经常赞助不赚钱的音乐会,在这个圈子里声望很高。她自己也喜欢唱歌剧,自己开了个社交俱乐部,在里面登台演出。

这里面只有一个问题:这个弗洛伦斯啊,她唱歌实在不怎么好听。

因为她是个大好人,也挺有鉴赏力,这个俱乐部也捧出不少有才华的人。所以她有很多朋友、著名音乐家、附庸风雅的有钱人来捧场。大家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弗洛伦斯其实是懂音乐的,只是她有点汞中毒,加上年纪大了,加上大家都哄着她,以至于她根本不知道自己唱歌跑调。

特别是St.Clair,把整件事情包装地像模像样。尽管他从来不住在弗洛伦斯家,而和一个“情人”住在一起。周围的人都知道St.Clair另外有家,但是大家都不告诉弗洛伦斯。大家都觉得弗洛伦斯这么老,大概快死了,让她生活在童话里到死吧。

但是阴差阳错,弗洛伦斯灌了一张唱片,仅仅只用来送朋友,也给她打开了知名度。她又觉得二战中的士兵太辛苦了,为了慰劳他们,决定在肯尼迪大厅开一场独唱会,请士兵们来听。这次演出中,泡泡戳破了,观众哗然。负面评论登上报纸,弗洛伦斯看到以后病逝。但是她觉得毫无遗憾。

-------------------------------------------------

看到一半,我都没弄明白为什么这被分类为“喜剧”。

明显的笑点只有梅姨唱歌跑调。第一次还挺搞笑的,场景设计也刻意搞笑,可再往后就不好笑了,我见过唱歌难听的人多了,从来没觉得很好笑。

只能把本剧理解为“黑色喜剧”。前半部分是挺黑色,虽然画面温暖喜庆,人物可爱,然而难以掩盖整个故事讽刺的基调。钱无所不能,有钱就能实现梦想,古典音乐家为了钱陪一个唱歌跑调的老太太玩,英国贵族后裔整天说着恶心兮兮的情话傍大款,暴发户参加滑稽可笑的音乐会附庸风雅,前线打着二战呢一群纽约富人搞这些乱七八糟。

这是个“皇帝的新衣”式笑话吧……

然而后半部峰回路转,表面上要谋财害命的St.Clair突然真心维护起弗洛伦斯的声誉,以前也笑过弗洛伦斯的人突然大声指责现在嘲笑弗洛伦斯的新观众。神秘的手提箱里不是什么感动人的秘密,而是一份长长的遗嘱名单。新加入的钢琴师本来是个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现在被加入遗嘱名单,成为皇帝的共犯。

这是什么发展啊?这是什么强行HE啊?

更大的可能是,创作方受到某些压力,最后时刻修改了结尾。这样硬扭的结果是,观众最后十分困惑,把一部本来至少7.5分的电影拉到7分以下。

不过我还是想给它找补一下。这样强行温暖的结局,也不是没有可能的。(电影中的)St.Clair固然是谋求遗产而来,但不妨碍他入戏太深,代入角色。就算人生如戏,演员也可以在自己的角色中给其他角色真情实感。

就像《甜蜜蜜》中的张曼玉,傍上黑道大哥曾志伟完全是为了荣华富贵,并且心里一直想着以前的“好朋友”黎明。但曾志伟死的时候,终于成了人人羡慕的“有钱寡妇”,却由笑转哭。

他们聚集在弗洛伦斯周围,都是为了钱。弗洛伦斯又何尝不知道。只不过她实在太爱唱歌了,她在梦中不可自拔,最后带着众人在这场戏中沉浸式演出。他们真把自己当成弗洛伦斯的爱人、专业歌手的伴奏、歌剧名角的追随者……所幸这场梦随着弗洛伦斯去世,很快结束了,每个人都完满完成了自己的演出任务。

6 ) 世界最差女高音的逆袭

【媒体用稿,请勿转载】

刘松弢 / 文

“人们或许可以说我歌唱得不好,但无人可以说我没有歌唱过。”

弗洛伦斯•福斯特•詹金斯(Florence Foster Jenkins,1868-1944),一位上世纪初活跃在纽约社交圈的社会贤达,一位热衷于扶持艺术事业的赞助人,一位曾在白宫演奏过钢琴的少女,一位情路坎坷的贵妇人,一位热衷于幻想自己是歌剧主演于是在家穿上浮夸服饰的cosplay爱好者,一位歌唱家——业余歌唱家。

弗洛伦斯女士恐怕是20世纪初爱乐圈最Cult的人物了,她的故事我们似曾相识,但又觉得无比传奇:她丧心病狂的歌唱功力、她乐善好施的爱乐生涯、她给后人留下的“选择生活在谎言中,还是将谎言当成真实人生”的困惑,似乎只有二十世纪初那个充斥着喧哗与躁动的纽约,才能诞生出这样奇妙(或曰奇葩)的人物。

2016年上映的电影《跑调天后》以弗洛伦斯生平最后几年的故事为主线,借由三位主演——奥斯卡影后梅里尔•斯特里普(Meryl Streep)、英伦情人休•格兰特(Hugh Grant)和因《生活大爆炸》而走红的西蒙•赫尔伯格(Simon Helberg)——的明星脸,将这位业余女高音令人喷饭、同时也让人动容的爱乐生涯搬上了银幕。

爱乐人生

弗洛伦斯1868年出生在宾州一户富裕的人家,家里坐拥大片土地,父亲从小便是阔少,后来当了律师之后,更是跻身当地的上流社会。弗洛伦斯从小热爱艺术,据传7岁时就在白宫为时任美国总统的卢瑟福•海耶斯表演钢琴。

高中毕业之后,弗洛伦斯便想去当时古典音乐大本营的欧洲继续学习音乐,但或是讲求实用主义,或是舍不得独女远游,父亲拒绝了弗洛伦斯的请求。弗洛伦斯一气之下便与比自己大了16岁的詹金斯先生私奔外逃,并于1885年结婚。婚后第二年,弗洛伦斯就被丈夫感染上了梅毒,她旋即断绝了与詹金斯的来往,但梅毒让她的手出现了问题,她不得不与梦想中的钢琴家事业说了再见。

1900年她与母亲移居到了纽约,并在1909年结识了她后来的终身伴侣圣克莱尔•贝菲德先生(St. Clair Bayfield)。同年,弗洛伦斯的父亲去世,作为独女弗洛伦斯继承了父亲的遗产,于是她开始大手笔地资助音乐活动,聘请名师学习声乐技巧,举办私人的演唱会,甚至还在1917年创办了“威尔第歌剧俱乐部”的爱乐组织,并任命自己为俱乐部主席。这个俱乐部成立后会员人数迅速达到了400人,连著名男高音卡鲁索都是俱乐部的名誉成员。

在音乐厅后台,常常能看见那种仗着有点钱就要宴请音乐家藉此跟旁人炫耀的粗俗商人,或是跟音乐家合个影就满世界炫耀“他/她是我最好的朋友”的暴发户,弗洛伦斯显然不属此列。她对于艺术家的态度热情而又真诚,很多音乐界人士虽然不敢恭维她的嗓音,但却着实拿她当朋友相待。在弗洛伦斯的通讯录上都是莉丽•庞斯(Lily Pons)、卡鲁索、比彻姆爵士、科尔•波特(Cole Porter)这样的乐界大腕。她通过自己慷慨地资助,深度地参与,有号召力地组织,热情地鼓动,得到了整个纽约音乐界对她的喜爱。

——哪怕她的歌唱水准是如此低劣。

碍乐人声

弗洛伦斯的钢琴造诣并不算低,但是感染梅毒使得她的手失去了控制力,更严重的是,梅毒也给她的听觉带来了巨大的问题。弗洛伦斯在告别钢琴之后,开始将注意力放在了唱歌上,但是她从音调到节奏,再到气息分句,全都惨不忍睹。

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想要试唱某段音乐作品,相比职业歌唱家,虽然音色无疑相差甚远,高音部分和炫技段落肯定也是力有不逮,但大部分的段落,普通人还是能做到简单地歌唱,至少在曲调、音准等一些基本层面不会偏离原作过远。但弗洛伦斯的演唱完全就是颠覆性的,就我们今天所能听到的录音来说,她的演唱准确地定义了“五音不全”的概念。

弗洛伦斯歌唱时一般比应有的音准都要低,几乎不掌握任何意义上的换气技巧(这也使得她的演唱充满了大量莫名其妙的停顿),节奏变化丰富,以至于她的钢琴伴奏必须使用大量的rubato技巧来配合(迁就)她的演唱,在传世的录音中,我们能听到弗洛伦斯的钢伴科斯梅•马克穆恩(Cosmé McMoon)不得不在钢琴上做出大量急就章地伴奏音型、移调、降调、切分和被迫“留白”来补救弗洛伦斯的歌唱缺陷——从录音中钢琴“即兴”的程度而言,弗洛伦斯每一次歌唱也应都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否则钢伴也不至于如此手忙脚乱。

有趣的是,拥有如此奇葩的演唱水准,弗洛伦斯本就连简单的歌曲都无法唱好,但她却热衷于选择演唱那些超高难度的歌曲,比如莫扎特《魔笛》中夜后经典的花腔唱段《怒火在胸中燃烧》,或是施特劳斯轻歌剧《蝙蝠》中的《阿黛尔的玩笑》。

一次弗洛伦斯乘坐的出租车与另一辆车相撞,受惊的弗洛伦斯尖叫了一声。回到家后,她在钢琴上确认自己刚才叫到了之前从未能唱到的High F(至少她自己是如此认为的)。弗洛伦斯欣喜若狂,不仅没有起诉任何人,还送给了出租车司机一包昂贵的香烟,以感谢他的神助攻。

或许是不忍拂了这位贵妇人的面子,或许是真心听不懂古典音乐,弗洛伦斯身边的朋友们很少指出她演唱中的问题。他的朋友作曲家科尔•波特每次听她唱歌,都需要用手杖戳着自己的脚才能避免笑出声,值得注意的是,波特不肯错过每一场弗洛伦斯的音乐会。而另一位歌剧大神卡鲁索虽然只听过一次弗洛伦斯的演出,但也在后台留下了他的评价:“我此生从未听过如此演唱”——当然弗洛伦斯把这当成了对她由衷的赞美。

弗洛伦斯生前就自费出版了自己的唱片。1944年去世之后,她留给世界的这份珍贵录音又在1954年和1962年两度再版。1990年代弗洛伦斯热再度复燃之后,索尼古典和Naxos都翻录了她的唱片——索尼古典1992年再版时,给唱片起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名字:《声乐演唱的荣光(呵呵...)》(The Glory [????] of the Human Voice);而Naxos也不甘于后,他们2003年再版时将专辑起名为《弗洛伦斯和她的朋友们:一起针对高音C的谋杀案》(Florence Foster Jenkins & Friends: Murder on the High Cs)。

2004年,好事的唱片公司Homophone Records更是做了一个非常损的企划,他们将弗洛伦斯与其他11位有着车祸演唱的作品结集出版(此外还包括了对弗洛伦斯的钢琴伴奏马克穆恩的简短采访),取名为:《缪斯之上:弗洛伦斯与棋逢对手的11唱将》(The Muse Surmounted: Florence Foster Jenkins and Eleven of Her Rivals)。唱片的出版引起了不小的争议,除了人们觉得这样消费弗洛伦斯有些太不厚道之外,唱片中还收录了黑人女高音歌唱家杰西•诺曼(Jessye Norman)的老师杜斯查克(Alice Gerstl Duschak)的一段车祸录音——杜斯查克是当之无愧的声乐教育名师,但名师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相当数量的乐迷非常不爽唱片公司出于噱头,将杜斯查克与弗洛伦斯等人混为一谈。

哀乐人生

弗洛伦斯知道自己唱得很糟糕么?在电影《跑调天后》中,她在临死之前,都完全沉浸在对自己声乐演唱艺术的自我陶醉之中,她身边的人们也都善意或是宠溺地“骗”她,让她得以活在自己的爱乐世界之中。梅姨版的弗洛伦斯天真烂漫,有着儿童般单纯的心智,虽然偶尔能透露出一丝忧郁和感伤,但在大部分时间她都是活在周围所有人呵护中的小公主,从不知道自己的演唱可以有多么的可怖。

而在2015年以弗洛伦斯为原型改编的法国电影《玛格丽特》中,欧洲人显示了他们对于心灵鸡汤地厌恶。本片中,玛格丽特身边的人都出于利己的目的,将玛格丽特隔绝于真相之外,他们有人是贪图她的赞助,有人是贪图她的财产,有人是出于礼貌,有人是出于愚忠,曲终人散时她终于了解了真相,之前懵懵懂懂,之后恍然大悟。

真实世界远比电影要冷漠许多。从逻辑上看,弗洛伦斯就算不知道自己唱得到底有多糟糕,她也至少知道自己唱得并不动听。弗洛伦斯早年还有一个钢琴伴奏埃德温•麦克阿瑟(Edwin McArthur),但是因为在演出时,麦克阿瑟与台下强忍不乐的观众双目相对、会心一笑,弗洛伦斯一气之下解雇了这位捅破了“皇帝新衣”的钢琴师。

弗洛伦斯一生中大部分的音乐会,也都严格控制观众来源。她的歌唱会一般在她的住所、私人俱乐部和利兹•卡尔顿酒店的舞厅举行,来宾都是精心挑选、私人邀请的听众,他们要么是弗洛伦斯经营的威尔第歌剧俱乐部的会员,要么是跟弗洛伦斯在上流社会交谊深厚的友人。跟弗洛伦斯不认识的人一概没有,乐评人更是不在邀请之列。而隔日报刊上的乐评,则多为她的朋友(或是她本人)撰写——很难想象一个真正以自己声乐水准为豪的人,会对观众的构成这样讳莫如深。

而她生前曾对朋友说:“人们或许可以说我歌唱得不好,但无人可以说我没有歌唱过。”——我们几乎可以断定,这种防御性修辞的背后,是弗洛伦斯无可掩藏的自知之明。

1944年,弗洛伦斯终于租下了卡内基音乐厅,要完成她人生中第一次的公演。演出票数周前就销售一空,人们抱着各种各样地心态前来观看这场“事先张扬”的世纪神演。大概有2000余名观众因为没票只能在音乐厅门外守候,演出现场更是名流荟萃。但《纽伦堡名歌手》中的奇迹并未出现,未经“精心挑选”的现场3000多名观众哄做了一团,一位著名的女演员因为笑岔了气被人架出了包厢。

而第二天的各大报纸上满是语带嘲讽的乐评。这一切彻底击毁了弗洛伦斯,5天后她心脏病发作倒在了一家乐谱店,一个月后,与世长辞。

爱乐邪典

弗洛伦斯的故事沉寂了将近半个世纪,却突然在上世纪90年代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1994年,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上演了以弗洛伦斯为主角的话剧《珍人稀品》(Precious Few),其后南非开普敦、英国爱丁堡艺穗节(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和美国百老汇在之后的10年,又上演了这位跑调天后的故事——剧名也都更为直率:开普敦版话剧名为《歌之女神》(Goddess of Song),爱丁堡版则叫《歌剧女神万岁》(Viva La Diva)。

2005年伦敦西区上演了名为《绝赞!》(Glorious!)的话剧,由著名话剧演员、大英帝国司令勋章获得者莫琳•利普曼(Maureen Lipman)饰演弗洛伦斯。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甚至提名了英国戏剧界最高奖项奥利弗奖(Olivier Award)的最佳喜剧提名,之后更是在超过40个国家以27种语言上演。

2015年6月,一本名叫《弗洛伦斯•福斯特•詹金斯:噪音女神》(Florence Foster Jenkins: The Diva of Din)的52页小书出版,一年之后,此书的扩充版(208页)由Overlook Press出版,书的副标题改成了更为亲民的“世界最差歌剧女高音的一生”(The Life of the World's Worst Opera Singer)。

而再最近十年,更是有4部电影来演绎弗洛伦斯:1)纪录片《弗洛伦斯•福斯特•詹金斯:自成一世界》(Florence Foster Jenkins: A World of Her Own,2007)、2)法语拍摄的改编自弗洛伦斯生平的《玛格丽特》(Marguerite,2015)、3)《跑调天后》(2016),以及4)由美国著名次女高音乔伊斯•迪多纳托(Joyce DiDonato)讲解的纪录片《弗洛伦斯列传》(The Florence Foster Jenkins Story,2016)。

为何这个五音不全的业余“歌唱家”,会在近20年得到如此高的关注度?她像病毒一样席卷了戏剧界、电影界和出版界。

弗洛伦斯的再度流行对于她本人来说,或许是一种偶然,但对于大众文化来讲,却是一种必然。弗洛伦斯的粉丝团中,不仅有那些同时代与她交好的音乐家,同时她也得到了来自后世的高度评价。今年刚刚去世的英国摇滚巨星大卫•鲍威(David Bowie)在其15岁时听到了弗洛伦斯的唱片,然后声称这张唱片“改变了他的人生”。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更是在1968年接受采访时称,弗洛伦斯和雷•查尔斯(Ray Charles,灵魂音乐、布鲁斯大师)是她最心仪的两位音乐家。

20世纪的大众文化经历了风起云涌的转变,古典乐无可辩驳的没落,取而代之的则是爵士乐、摇滚乐和其他流行音乐,音乐的主要消费群体也从教堂、王公贵族、资产阶级,逐渐演变成了以普罗大众为主体的“民主化”过程。曲高和寡的歌剧艺术已然在音乐市场上被极度地边缘化了,但弗洛伦斯所代表的“参与”、“共谋”的音乐表达,却与1990年代以后兴起的KTV、卡拉OK、草根选秀等传媒属性不谋而合。KTV隔音小包厢内那些陶醉在自己降Key歌声中的普通人们,既代表了突出自我(或曰自恋)的时代主旋律,也将“拿着话筒歌唱”的权力(某种程度上)下放给了任何愿意为之付款的客户,而KTV包房里,人人都是唱将,人人也都有听众。

弗洛伦斯无疑是将KTV和卡拉OK的时代提前到了20世纪初,她沉醉于自恋的声乐表达,也有一帮愿意听她唱歌的听众。就经济条件而言,她是毋庸置疑的权贵;但就艺术水准而言,她却是毫无疑问的草根。人们不经意间对她得以任性而为的万贯家财一笔带过,却不由得欣赏她的纯真,她的勇气,以及她将阳春白雪的庙堂艺术以下里巴人的歌唱技术演绎出来的属于草根的麦霸精神。

这个时代的娱乐,是属于普罗大众的。人们乐于行使手中的权力选出“超级女声”,人们也乐于看到其貌不扬的邻家大妈一鸣惊人。无论是受尽观众评委嘲笑的苏珊大妈用她的金嗓子换来了满堂的喝彩,还是饱受争议的曾轶可引发的全民吐槽,艺术娱乐的大众化是属于草根们的逆袭。弗洛伦斯的逆袭流行,恰巧完全应和了这个时代的心理预期,这位史上最差的歌剧女高音如同先知般的,将即将要衰落的古典音乐演绎地支离破碎,但却用她的自我/自恋、自信/自负、自豪/自大向我们预示了那个“艺术民主化”时代的来临。

7 ) 不是所有富人的谎言都是皇帝的新衣

很惊讶梅姨的精湛演技在大家的评价下竟然只有不到7的评分。认真的看了一些评价,结合本人几次认真看完希望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供大家参考。不是所有关于权贵富人的谎言都是皇帝的新衣。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作为中心人物的佛罗伦斯女士的几个细节:

1.在安排午餐座位的时候,表现出老太太的细心和对午餐习俗的尊重。而随后到来的托斯卡尼尼的到来,选取的几个镜头就很有意思。大师带来了讨好老太太的礼物(黑胶唱片),在开口要钱的尴尬语调以及他走之后侧面表现了他回报老太太的方法是赠予其一份录音。整个过程完全没有对于老太太的夸赞,而我们的佛罗伦斯女士也丝毫没有浮夸的虚荣。

2.钢琴伴奏麦克穆恩首度登场,老太太第一次讲起了她的过去和对音乐的执着热爱。其中被圣.桑的天鹅打动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

3.第一次学歌的时候对音乐的全情投入和听到夸张之后开心的表现。

4.老太太入夜前与丈夫的深情对话,老太太的软弱第一次展现。同样的请关注老太太的表情,特别是听到丈夫念诗时候的幸福感。

———————————————

至此前半段的部分细节已经整理完了,有人说前半段体现了佛罗伦斯女士的虚荣和大家各自心怀鬼胎的为她营造一个虚幻的国王新衣式的梦。但是在笔者看来,前半段对老太太性格的描写已经很清楚的告诉我们本电影的女主—佛罗伦斯女士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乐观,好施,勇敢面对自己的生活,打从心底里喜欢音乐(或者说古典音乐),也有虚荣的部分(每次都要看报纸对自己的赞誉)。

随着故事的推进老太太的形象越来越丰满。认真观影的大家一定也注意到了后半段老太太情绪的起伏和影片所表现出的可贵品质。虽然随着故事的推动,这个华丽的美好的梦总会幻灭。那个活在梦中像天使一样的老太太总会消失,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否认这个善意的谎言有多美妙。

随着人渐渐成长,笔者感触最深的就是越来越不能用绝对来定义人和事。就像影片所表现的这个梦,参与在这个梦中的人,有为了各自的利益而配合吗?有。我们的佛罗伦斯女士有虚荣的部分吗?绝对有。但这并不妨碍这个梦成为一个好梦,一个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好梦。

这个梦里不仅仅有为了个人利益而配合的原因。就如影片中登场的对古典音乐毫无了解的那个女人,最后在大剧院为老太太呐喊给予她掌声。从1919年开始陪她至今的丈夫,在最后时刻看着老太太离去的表情。他们所表现出的敬佩和爱,才是电影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部分。

最后,不能因为一部剧的主人公有钱,所置身的事件有人因个人利益而奉承,我们就不假思索的认为这是一个讽刺富人的故事,这是一个皇帝新装的故事。笔者认为正是富人的影响力和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人生经历才让他们的故事越发有趣,越发能更明显的体现人性的部分。所以请别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一部有关富人与谎言的电影,这会让你的观影体验低到极点。

ps:这是笔者第一次写长评,有词不达意或者排版上的问题请多多包涵。非常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短评

阳光老美女

5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Helberg演的琴師Cosmé McMoon太出彩了,卻不知道給哪位天才譯成了康是美·麥萌---真是譯得詩意十足,Bravissimo! 梅姨的歌喉很不錯,故意跑調亂唱,其實一條好嗓子藏不住,她遮掩得不比休爺輕鬆,笑得我又擔心又期待下一秒鐘她就要原形畢露,教兔兔夫人從醜小鴨變成天鵝。期待還更多一些。

9分钟前
  • Reader
  • 还行

只希望我人老珠黄的时候还有人叫我小兔几。

11分钟前
  • 果朵朵
  • 较差

男人不管多爱一个女人还是需要性。#刻意曲解主旨系列#

14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推荐

几个人物表演都特好,剧本则差强人意,表现出了“是什么”,但没讲明白“为什么”,从头到尾还是感觉在看西洋景,缺乏共情共理。

16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梅姨再次轻松证明自己是本世纪最好的女演员(当然本世纪还长,不妨碍还有大波妹子挑战她),导演节奏有点松散,导致不认真看,很难跟上整个电影的叙事。总体来说非常有趣,三个演员火花四溅,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纽约风貌和衣着配饰被很认真的展现出来,推荐。

17分钟前
  • 疯疯爱
  • 推荐

不看画面我以为是尖叫鸡的传记片。

18分钟前
  • 螺丝இ
  • 还行

改编自真人事件。Jenkins的歌声是一个事件,丈夫的极力呵护让Jenkins没意识到自己的歌声是多么要命。听众拼命忍住不笑,又为这样一种勇气而感动。对艺术评判标准的思考令人动容。

22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最好笑是天后日常拎着装有遗嘱的公文包到处走,兴之所至就掏出本子为某个讨人喜欢的小伙伴改一笔,馈赠些财产。神奇荒诞的成名背后,并不是诸位期望的人间大爱在运转全局,每一步都有金钱通力打点。佩服剧中人自我洗脑的功力。然而丈夫的一句话告诉我们这就是个皇帝新装的故事:20年来我每天都想自杀。

23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梅姨和Hugh固然可爱,但各方面表现都太平均了...斯蒂芬·弗雷斯这次有点扑!

26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You don't have to be good to be great."真是传奇人生 有钱真好啊可以活在梦里 Hugh Grant怎么这么老了梅姨比他大十二岁看上去也还蛮年轻的哇 TBBT的Howard演的很出彩了 尤其电梯里憋笑的那段分分钟表情包 最后一场演出那里之前笑趴在地的夫人声嘶力竭教育士兵以及带领全场Bravo的时候太太太感人了

27分钟前
  • もんだいガール
  • 推荐

梅姨配休叔——“那女孩对我说 说要保护她的梦”

30分钟前
  • M酱
  • 推荐

法英两版都有问题,Florence这把充满解构力量的歌喉终究还是被用作鸡汤的一味调料。也许是为了和法版增强区别度,英版特别把丈夫的形象从一个闲荡小丑,变成了勤恳绅士。人物关系的处理更具温度,影片因此而不会难看到哪里去。但对于跑调歌后在娱乐产业、社会风尚中究竟如何扶摇直上,观众仍然一头雾水

34分钟前
  • 鸡头井。
  • 还行

1. 有钱任性。可以想怎么玩儿,就怎么玩儿。推荐景甜小姐观看此片,不得不想起颐和园有一处供太后、公主、王子们带着小太监模拟过家家体验普通大众生活乐趣的“苏州街”,有钱人完全可以自己制造一个真实的世界,把你保护的好好的“真实世界”尽情玩乐,不要投入大众市场,自high即可,现实很残酷的。

35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总体不错,叙事比较简单,人物设置上有些理想化,倒也无伤大雅,但是我感觉还是欠缺一些火候,整体不够精炼升华不足,开门见山的就展示了Florence的病情放在后段或许更好。梅姨的表演细腻柔缓,无懈可击,她能带动作为观众的情绪,就像最后一场戏那样令人动容,潸然泪下。

40分钟前
  • 逸宸
  • 还行

真是无聊的不得了,一群人给梅姨舔脚舔的这叫一个high,但是电影就是难看啊

43分钟前
  • motionfest
  • 很差

赶紧给梅姨一个金球奖喜剧类影后吧,看她拼的

46分钟前
  • 兔安叽
  • 推荐

Florence is Trump. Her happiness is built on money, not ever on music.

50分钟前
  • tentwosix
  • 较差

这个和去年的“玛格丽特”应该是同一故事吧?很难想象世界上还有另一个跑调跑得如此惊世骇俗的人物原型了。比较起来明显法国版更胜一筹,讽刺同时又不忘投注淡淡的怜悯,美国版完全走心灵鸡汤路线了。梅姑=奥斯卡真毒瘤...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现在无论看梅姨演啥都是冷漠脸:知道啦知道啦,反正你演什么都最像啦

55分钟前
  • 殇潮|Enigma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