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朱迪 剧照 NO.1 朱迪 剧照 NO.2 朱迪 剧照 NO.3 朱迪 剧照 NO.4 朱迪 剧照 NO.5 朱迪 剧照 NO.6 朱迪 剧照 NO.13 朱迪 剧照 NO.14 朱迪 剧照 NO.15 朱迪 剧照 NO.16 朱迪 剧照 NO.17 朱迪 剧照 NO.18 朱迪 剧照 NO.19 朱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02

详细剧情

  故事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14岁的朱迪(蕾妮·齐薇格 Renée Zellweger 饰)因为其甜美的嗓音而被经纪人梅耶(理查德·科德里 Richard Cordery 饰)看中,就此走上了星途,但此时的朱迪并不知道的是,等待着她的,除了功成名就所带来的的名声和财富之外,更多的是痛苦。 时间来到几十年后,已经40岁的朱迪同丈夫西德尼(卢夫斯·塞维尔 Rufus Sewell 饰)离了婚,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罗娜(贝拉·拉姆齐 Bella Ramsey 饰)和乔伊(勒温·劳埃德 Lewin Lloyd 饰),经济状况十分的糟糕。无奈之下,朱迪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两个孩子留给前夫,自己前往英国继续打拼事业,可是此时的朱迪的健康情况已经非常的糟糕了,更糟的是,她早已经失去了粉丝们的信任。

长篇影评

1 ) 从《玫瑰人生》到《朱迪》,她们将生命献祭舞台

大概有人天生就是带着使命降生的。

「朱迪,你得让他们有梦可做。」

电影一开始,经纪人路易·B·梅耶就在给少女朱迪浇灌这颗使命的种子。

这颗种子一旦开始发芽,此后的一生,就会是他们燃烧自己去完成使命的过程。

燃烧尽了,一生也就结束了。

1. 从《玫瑰人生》到《朱迪》

今年2月,阔别银幕多年的芮妮·齐薇格凭借新作《朱迪》,让自己终于站上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领奖台。

以真实人物为背景的音乐歌舞片一直都是广受欢迎,成功率很高的影片类型。但看《朱迪》的时候,脑子里很难不回想起另一部从故事到叙事都很相似的奥斯卡经典——《玫瑰人生》。

法国香颂天后艾迪丝·皮雅芙(Édith Piaf),和美国女演员及歌唱家朱迪·嘉兰(Judy Garland)隔空呼应——同样出身卑微,同样少女时期靠天籁之音的歌喉进入演艺圈,同样常年饱受药物依赖带来的身心痛楚,对舞台有着同样深重的执念……

面对故事背景高度相似的两个人,《朱迪》的导演甚至也有些偷懒地袭用了《玫瑰人生》里镜头多次时空闪回的方式,来讲述她的故事。

如果拿两部电影本身的质量作对比,当然毫不犹豫就得票给《玫瑰人生》。毕竟珠玉在前,《朱迪》在故事本身无甚新意,获奖只能归功于芮妮·齐薇格精湛的演技。

戏剧的是,这二位都只活了47岁。

(也不晓得演艺圈是不是有类似大佬活不过47岁的诅咒,我又想起了张国荣。)

2.「我这不是巡回自杀」

两部片细微的不同是,艾迪丝·皮雅芙的故事更多聚焦在了歌手本人。

对于这位香颂天后,影片从童年到末年的故事都讲述得非常完整,全程充满温情,能看到传奇歌手一生跌宕起伏的全貌。

艾迪丝的母亲一直以艺术家自居,纵然天赋不俗却只能街头卖唱维生。父亲是一个游走的马戏团杂技演员。她童年跟着父母颠沛流离,一度被寄养在祖母开的妓院里。

虽然生活环境混乱,但妓院里的女人们给了她如同女儿般的照顾。以至于被父亲强行带走时,年幼的艾迪丝跟妓女蒂迪内都哭得简直如丧考妣。

父亲脾气执拗,一言不合跟马戏团主起争执,开始了父女俩独自卖艺的生活。意外地,父亲发现自己费尽力气摆杂技造型,还不如小女儿唱支国歌吸引人。

虽然贫穷,但父亲却会在小女儿驻足橱窗巴望的时候,给孩子买下一只精致的玩偶。这成了艾迪丝临终回望一生时都还忆起的幸福时光。

无论在台下她内心如何破碎酸楚,站上舞台,她永远是那个法兰西香颂天后,是巴黎的代名词。影星玛琳·黛德丽评价说:「那晚她演唱的时候,我就彷佛身在巴黎——在街上,在巴黎的天空下。她的嗓音就是巴黎的灵魂。」

疾病缠身时,艾迪丝拒绝听从劝告就医养病。她努力让自己放松振作,一次次打止痛针强行上台,跟记者们戏谑着「我这不是巡回自杀」,唱着「不,我不后悔」,终于倒在舞台上。

感谢玛丽昂·歌迪亚,活灵活现地演绎了这位对舞台有着与生俱来的狂热,不死不休的艾迪丝。

3. 「我连自己名字都记不住了」

而朱迪·嘉兰的故事,则更多是从朱迪个人角度切入,展现好莱坞这座造梦工厂,以及整个娱乐圈对于人性如同绞肉机般的碾轧。

朱迪的童年在电影中只有一句十分粗暴的交代。

因服用药物和长时间工作,朱迪精神状态极不稳定。在她一次情绪爆发时说「我连自己名字都记不住了」的时候,经纪人梅耶恶毒地告诉她:

「你的名字是弗兰西丝·古姆,是个从小地方来的乡巴佬,脚踝粗壮、牙齿不齐。你爸是个同性恋,你妈只关心我怎么看你。现在你记得自己是谁了?」

一丁点温情也没有。虽然也热爱舞台,但朱迪的人生其实别无选择。

童年的不幸让朱迪对儿女的关系一直有执念,所以后来她事业低迷流离失所的时候,甚至宁可带着孩子们一起在出租车上过夜,也不愿意将孩子交给离婚的前夫。但恶劣的经济状况,让她一次次无奈低头。

她的身材,她的精力,她的睡眠,全都依赖药物维持。以至于失眠、暴躁、焦虑、神经质伴随了她的整个人生。

跟艾迪丝心甘情愿的自我透支相比,朱迪的自我燃烧是被迫的,是被剥夺的。

她是《绿野仙踪》里的桃乐茜,背负着让所有人「有梦可做」的使命,傀儡般地扮演着一代人的梦想,连一丁点正常人的自由和快乐都没有剩下。

也许是为了中和这个悲情的故事可能导致的观感不适,电影虚构了一个温情的片段——朱迪与一对同性恋粉丝的互动。

这段虚构来源于朱迪作为第一代顶级gay icon的历史。她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我,反抗命运,对于小众人群抱有难得的包容和友善,这成了她受到同性恋人群持续追捧的原因。

甚至在影片结尾,朱迪最后一次登台唱那首金曲《Over the Rainbow》的时候,都是靠这对虚构的同性恋粉丝的配合,才得以圆满地收了场。

4. 透支生命铺就星河璀璨

站在高台之上,享受着万千目光的聚焦,就免不了遭遇诋毁和怀疑。

艾迪丝是这样,朱迪是这样,朱迪的扮演者芮妮·齐薇格也是如此。

常常好奇:古今中外这些星光璀璨的人,到底是靠什么才敢于挑战身体极限,透支灵魂,才能走到如此高度。

这两部电影的答案是:靠药物和精神执念。

最后的演出上,朱迪问观众:「你们不会忘记我的,对吗?答应我不会。」

如同张国荣在《明星》里唱:「当你见到星河灿烂,求你在心中记住我」。

也一如当年梅艳芳身患重病,告别演唱会上穿着婚纱唱「夕阳之歌」,缓缓走上阶梯,再转身跟观众郑重道别的样子。

被观众记住,被舞台记住,是他们每个人的向往。

艾迪丝和朱迪都在舞台生涯谢幕后不久即油尽灯枯,这似乎也是许许多多老一辈艺人们的归途。是他们燃烧生命,才铺就了人间仰望的星河灿烂。

好在,芮妮·齐薇格们选择了另一条路——跟抑郁症和解,跟自己的身体和解。

毕竟,用死亡来献祭舞台,实在太令人心碎了。

- THE END -《玫瑰人生》到《朱迪》,她们将生命献祭舞台

2 ) 朱迪.嘉兰:在永恒中凋落

前天毕业论文开完题后回去看了之前下载后一直没有看的电影《JUDY》,之前觉得自己已经很了解朱迪.嘉兰(Judy Garland)这位女演员了,本科时痴迷老电影的我翻遍了当时图书馆与黄金时代影星有关的资料。但当我看过这部电影后对她还是比较震惊,我知道这位女演员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过的不顺利,但我记忆中看到的她最后一段时光的影像资料——像朱迪.嘉兰秀中与芭芭拉.史翠珊(BarbraStreisand)合唱(下面有音频的名字,大家可以搜索一下,这一版本合唱很好听),还有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表演都还算很体面。当电影中将她对于药物的依赖真实地还原后,还是忍不住为这位女演员的人生感到遗憾。

Get Happy/Happy Days Are Here Again (Duet with Judy Garland)

专辑:Barbra Streisand - Duets

因为本科论文是写的有关明星的论文,从那之后一直很关注明星研究,之前也在公众号发过一篇关于明星的小讨论《一个明星的陨落》,朱迪.嘉兰又是好莱坞明星制的一个重要缩影,于是今天想稍微对她有所提及。并且好久没专门写一点东西,今天是平安夜加上我的农历生日,打算动一动笔,今天在这里稍微对她进行简单介绍。

一、歌舞片与同志偶像:朱迪.嘉兰的特殊符号

朱迪.嘉兰是世界著名(也是第一个)同志偶像,著名的石墙事件来自于对她死亡的纪念活动。有趣的是,实际上,早期朱迪.嘉兰并不支持同性恋,虽然JUDY这部电影中描述了她与一对同性恋粉丝的交往,但这很有可能来自于电影作者对她的意识形态想象。至少她在一开始并不支持同性恋,并且明确表示过她这一观点,这个史实很少有人知道。而她最后却变成了第一代同志符号,这一符号的来源很值得去关注,其中的巧合性很多。为什么更具中性色彩的玛琳黛德丽(一般认为玛琳是双性恋)、嘉宝没有与此意象连接,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另外,朱迪.嘉兰在影史上的地位很高,AFI在20世纪末评选的最伟大女演员榜单中,她排名第八,在费雯丽、玛琳.黛德丽、芭芭拉.斯坦威克等人之前,鉴于她从未拿到过奥斯卡的正式奖项,可见她的影响力非凡。一般认为,她就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歌舞片最重要的代表性女演员,她的历史地位与好莱坞对于自身鼎盛时期的想象有关。还有,美国人票选的20世纪最伟大的歌曲也是她在《绿野仙踪》中所演唱的《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绿野仙踪》在影史中的地位为她增色不少。

二、明星制的缩影:朱迪.嘉兰的悲剧起源

朱迪.嘉兰是早期好莱坞明星制阴暗面的重要缩影,关于她的死因,大家普遍认为是因为她从小便被米高梅所控制,常年服药控制体重、睡眠,最终对药物产生依赖所致。同时期去世的玛丽莲.梦露人生最后的时光虽然也很差,但好莱坞明星制并不是她死亡的直接原因。2011年去世的惠特尼.休斯顿(Whitney Houston)虽然也是因为药物所导致的昏迷而溺亡,但她的死因并非直接来自于体制的直接作用。这些人之中,朱迪.嘉兰的悲剧恶果埋的最早。

从她的身世我们可以联想到当下,尤其是近期韩国演艺圈发生的一系列悲剧。实际上,古今中外娱乐产业对于明星的剥削早已有之,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造成的结果都是明星个体能动性和自我认知的丧失,这在我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

惠特尼.休斯顿去世的年纪和朱迪差不多

虽然有人说韩国娱乐公司被人诟病的问题在于其通过法律手段剥削明星的权益。但实际上,“明星”这一身份背后的核心问题绝对不在于此。就算他们赚了很多钱,其作为劳动者的身份仍然处于被控制之下,明星作为符号、作为“生活方式”的背后存在着一套批判性话语才能够揭示的问题。表面上明星的身份要比马克思口中的工人或是最近谈的比较热的996公司员工的生活方式更加自由。但实际上,明星作为一种“身份”,其异化的方式更为隐蔽和特殊。之前看到的《社会学研究》中的一段话我特别认同:

(文化产业中的劳动者)制造同意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逻辑不再是传统的马克思—阿尔都塞式的,即管理者通过劳动过程塑造某种观念,以虚假意识的方式来掩盖真实存在的劳资关系,而成为拉康—齐泽克式的,即劳动者藉由特定体验进入了一个真实的幻象,在意识形态化的现实中追求着自己的剩余快感。最终,劳动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劳动之中。

《另一种娱乐至死?——体验、幻象与综艺娱乐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劳动控制》贾文娟 钟恺鸥

其实这种认同的制造就是我之前提到的“明星身份的殖民化”背后的运行逻辑。JUDY这部影片中所描述的路易斯.梅耶对她进行控制的这个过程也是如此,虽然这部电影中的少年朱迪.嘉兰展现出了很强的反抗意识。但我个人认为,这依然是电影作者的一次意淫,她若是那么早便觉醒,也不会在之后人生中遭遇如此悲剧。也就是说,在被控制的过程中,朱迪.嘉兰的明星身份早就将其自己的人格被吞噬,“明星”成为了一种信念、一种想象,就像《景观社会》里说的:人把自己个体的权利赋予到景观身上了,景观操纵了个体。

三、永恒中凋落:被掩饰的悲剧

现在,当人们想起朱迪.嘉兰这位女演员时,大家一般会想到她在《绿野仙踪》最可爱、动人的那副面庞,她是永恒的。这既是明星的一个悲哀也是一个幸运。幸运在于,存在于银幕、相片中的明星是永恒的,尤其在朱迪.嘉兰生活的那个明星占据电影工业主导地位的黄金时代,黑白媒介造就出了最伟大的一些演员,本雅明也将这一时代的明星比喻为“永恒的脸”。朱迪是一位永恒的“女神”。

黑白电影这一媒介很容易凸显明星的“女神”特质

悲哀在于,人民永远记住的是她们最光鲜亮丽的时刻,没人愿意探究“景观”背后的一切虚假逻辑,高以翔的死与浙江卫视背后的“失职”体现了当代文化工业何种价值观与经营逻辑?悲剧结束后,“造星”的神话还将继续。

四、结语

当然,这篇文章又是我在午睡时间喝了咖啡没睡觉这一个小时内的“激情之作”,很多内容只是想给大家一个启发,并没有花时间去深究。但很多问题绝对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关于《JUDY》这部电影,如果很关注演技部分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女主角Renee在颁奖季很有希望笑到最后,拿下奥斯卡,但电影整体叙事一般,没在之前了解过朱迪的人很有可能看起来很乏味。今年女主角另一大热门人选露皮塔.尼永奥我也很喜欢,黑人女演员和惊悚电影也值得再拿一座奥斯卡,至于斯嘉丽.约翰逊的《婚姻故事》,我不确定其在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中的表现如何,因为另外两位本身就是演技派出身,各自也拿过一座奥斯卡,斯嘉丽虽然表现也很不错,但我估计按照评委们所关注的演员生涯的惯性来看,另外两位女演员可能更有希望一些。

最后,祝大家平安夜加圣诞节快乐。

原文发布于本人公众号:二狗狗

补充一下,最后奥斯卡提名尼永奥没有进入,我自己是觉得她是一个非常大的遗珠。另外两人拿奖我也很开心,虽然我对齐薇格有更多的感情与期待。

3 ) 毫无争议,她是呼声最高的奥斯卡准影后

谁将成为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女主角呢?尽管在奥斯卡正式颁奖之前,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毋庸置疑,目前呼声最高的一个名字绝对是:蕾妮·齐薇格!

凭借在影片《朱迪》中的精彩表演,蕾妮·齐薇格已然赢得了好几座影后奖杯,包括第77届金球奖影后、第7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影后,以及第26届美国演员工会奖影后,等等。很多影迷更早已将她视为新一届奥斯卡“准影后”。

第77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

第7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女主角

我们不妨先说一下齐薇格饰演的这位传奇女星本体——朱迪·加兰。相信大家对《Over the rainbow》这首歌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这首经典的传世之作,源远流长,被评论界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歌曲之一,而它的原唱者便是朱迪·加兰。

这首歌最早出自1938年的电影《绿野仙踪》。当年,米高梅公司原本选择的是秀兰·邓波儿出演本片女主角,但阴差阳错,最终敲定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童星朱迪·加兰。而朱迪也不负众望,凭借这部电影一举成名;从此便邀约不断,成为那个时代最负盛名的双栖女明星。

1939《绿野仙踪》

然而,这却是“噩梦”的开始。成名后的很多年里,朱迪·加兰的健康状况一直红灯频闪,而情感生活也是她人生中注定绕不开的一大死穴。堕胎、酗酒、自杀、病痛、婚姻破裂、负债累累,这一连串的苦难摧残着朱迪的身心与意志。生命后半程始终是她的人生低谷,落魄难堪,星光全无。

面对朱迪·加兰这样的传奇人物,可尝试的拍摄角度其实有很多,也有不少细节鲜活的影史资料可供参考。遗憾的是,鲁伯特·古尔德执导的这部《朱迪》注定不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专注于拍好人物本身的传记片,它充其量只是一部主打演员表演的冲奥传记片而已。

换句话说,在《朱迪》这部高度模板化的流水账传记片中,除蕾妮·齐薇格的表演之外,其他的所有一切都只能用乏善可陈来形容。在我看来,这种有点“本末倒置”的人物传记片在近年的好莱坞市场上并不少见。

自2010年代起,几乎每年北美颁奖季上都会涌现出瞄准奥斯卡表演奖的热门人物传记片,偏偏奥斯卡又很吃这一套,因此这类电影赢得表演奖的概率往往要比其他电影高得多。用故事突出角色,用角色包装演员,这样的传记片似乎就是专门为未来的影帝影后们量身定做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类传记片中曾经有不少难能可贵的佳作。但长此以往,当同样拍法被不断嵌套到不同的传记人物身上时,最初的那种新鲜感终将被消耗殆尽。比如去年囊获奥斯卡影帝的那部《波西米亚狂想曲》,其实就备受争议。

如今的好莱坞制片模式已然趋于僵硬,一旦某个故事形态或某种类型片制造了收益,无论是票房上的还是口碑上的,制片公司便会以该成功范例作为模版,再复制粘贴出第二个版本、第三个版本,源源不断,直到这个模式彻底不再吸引观众。

漫威超英电影如此,类型电影同样如此。而之所以传记片也被推上这条僵化之路,正是因为其剧本与制作模式太有规律可循;对创作者而言,以个人作为核心展开故事,总要比挖空心思描述一个群体或一个时代更容易得多。

影片《朱迪》正是这种传记片套路里的产物。叙事时间一定要选在角色的人生转捩点,任何危机过后自然都会绽放光芒,而故事的结局则往往都有一种雨过天晴、岁月静好的意味。

纵观《朱迪》这部电影,我们固然能够从中感受到朱迪·加兰的巨星魅力,但这种魅力其实并非来自电影本身。在我看来,影片最大的优势便在于蕾妮·齐薇格的表演,她以其“变色龙”一般的演技,再现了朱迪·加兰的命运沉浮,赋予了这部电影以及作为演员的自己,尚能撑住场面的光芒与掌声。

然而,在我们对这种套路传记片早已产生审美疲劳之后,难免会觉得《朱迪》比那些“尚有求变心态”的传记片要显得尴尬得多。影片集传记式人物瑕疵之大成,嗑药酗酒、爱情失败、官司缠身、颠沛流离,再加上近几年流行的原生家庭伤害。

可以说,影片《朱迪》中所呈现的朱迪·加兰,便是一个被生活拼命摧残的典型。固然,这些问题都曾毫无疑问地出现在真实的朱迪身上,但放进电影里,却仅仅是走马观花,而丝毫不曾认真探求过为何一代巨星的身后会如此满目疮痍。

言行稍有不慎就会身败名裂,因身体状况糟糕而无法完成表演,这些曾经给朱迪带来了什么样的心理创伤,以及朱迪是如何与痛苦共存的,影片都没有任何讨论。所有一切都只是堆砌式呈现:朱迪是明星,是失去抚养权的可怜的母亲,她有痛苦,后来难以克服上台的渴望,于是奋力唱好了一次歌,赢得掌声。但直到故事戛然而止,都不曾真正深入人物内心。

换而言之,影片最大的失败就在于试图面面俱到地讲述朱迪·加兰的人生。她身上备受瞩目的标签太多,年少成名、绿野仙踪、同志偶像、石墙运动,单独拿出任何一个来讲,都足以拍出一部精彩的人物传记片。

然而,影片《朱迪》却将故事时间线放在了朱迪·加兰告别人世前一年,这当然也无可厚非。但创作者却颇有野心,试图在这样的设定下吞吐朱迪整个人生的起伏,就反而过犹不及了,以至于朱迪身上的每一个标签都只能浅尝辄止。

除了剧本层面的问题,剪辑上的问题也很难被忽略。乍一看整个故事似乎有两条线,一条是朱迪表面光辉、实则悲惨的年少成名时代;另一条是朱迪穷困潦倒、人走茶凉的中年时期。但遗憾的是,这两条线并没有产生逻辑上的紧密关联。

观众们其实很难从插叙的内容与时间点上看出,朱迪的少年时代是如何影响到中年时期的。比如童星必须挨饿保持身材、睡不够也要上节目等等,这些少年时代的情节都是碎片化的,并没有形成一个有力的整体,以映射中年朱迪的困境。

而与米高梅老板谈论母亲的只言片语更是画蛇添足。正片中明明从未出现过朱迪母亲,只在台词中不断提及她利欲熏心、不负责任;仅以单薄的言语构成一个原生家庭的伤害背景,并试图与朱迪作为母亲的身份进行对比,着实有点偏颇。

而且朱迪在影片中作为母亲的形象,也没有得到完整建构。首先,朱迪与子女的互动非常有限。其次,她不仅与第三任丈夫育有一对子女,还跟第二任丈夫育有大女儿丽萨·明尼利,后者长大后也成了好莱坞歌舞巨星。影片明明也拍了大女儿,却仅仅一笔带过,若稍有走神就可能错过这一层母亲身份,以为朱迪仅仅只有两个孩子。

事到如今,好莱坞式的人物传记片已经看不到太多吸引观众的新意了。这一模式之所以能够坚持到现在还有市场,都是靠演员们的表演在一直强撑着。

过气谐星、疯狂减肥,整容失败……从昔日大红大紫,到后来默默无闻,蕾妮·齐薇格的人生经历确实与朱迪·加兰有着相似之处。尽管有人说,她在《朱迪》中的表演痕迹过重;但那些光彩照人的时刻,她的表演的确十分传神,还有着迥然于其他女演员的浑然天成的可爱与天真。

而影片中的歌舞部分,齐薇格也都完成得非常出色。那些灯光闪耀、歌声不绝的舞台桥段,我们依稀能看到齐薇格当年在歌舞片《芝加哥》中光彩照人的影子。这一刻,我们分不清谁是角色、谁是演员,齐薇格与朱迪合二为一。

回望今年的金球奖颁奖典礼,当蕾妮·齐薇格成功拿到影后奖杯时,她跟台下的观众们打招呼说:“十七年过去了,你们看上去很不错。”虽然《朱迪》并不是最配得上她演技的作品,但齐薇格终究还是迎来了她演艺事业的第二春。

正如同《朱迪》的片尾,当全场同声合唱《Over the rainbow》的那一刻,既是属于朱迪的熠熠生辉,也是属于齐薇格的万丈光芒。

作者| 蓝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4 ) 评判一个人幸福的标准,不是她有多爱这个世界,而是这个世界有多爱她。

8.9分

褒贬不一,被讽“无聊”,7.5的尴尬评分一度让我对这部看起来就闷的传记片望而却步。然而看罢久久不能平静。

蕾妮齐薇格的表演彻底征服了我,我一度对她夸张的面部表情与浮夸的肢体又爱又恨,这次《朱迪》的演绎终于只剩下了蜕变后的完美,抬头纹,眼角纹,骨瘦如柴的身体,微微的龅牙,颤抖的嘴角…她的演技已经融入了角色的每一个小动作和表情,让人心疼而无比动情。传奇的朱迪加兰和传奇的蕾妮齐薇格,两个影响时代的人物在这部电影里擦出了剧烈的火花。其实这一次的Reene还是没有跳出她的角色圈,和《芝加哥》对比来看,虽然皮囊随岁月改变了,然而她的情绪,她眼中的星光,她表演的方式和态度都未曾更改,她还是她,只不过再一次超越了自己。

剧情很简单,选取了朱迪加兰的伦敦“谢幕”表演为背景,穿插悲情童年的回忆。整个影片充满了窒息感与浓浓的讽刺,压抑。色调偏暗,颇有复古的味道。情节发展速度恰到好处,既不拖沓惹人厌烦,更不急促跳脱,而是慢慢铺垫,娓娓道来。每一次朱迪加兰童年的镜头都让人感到深深的无力与震颤,而主线中年的她更是单薄空虚惹人心疼。她渴望被爱,为此结婚五次,无数次被现实击垮后,她仍相信黑暗的世界总有一束光。可能是爱人,可能是孩子,可能是知己。她卑微地乞求被重视,被关爱,甚至披上了厚厚的铠甲,伪装成战士,完美的戏子,她的歌喉可以征服观众的耳朵,但是却不能打动她自己的心。

还是要说回蕾妮齐薇格,这大概是我看过能够的影史提名的最佳表演。第一次上台前,她紧张犹豫,踌躇不定,然而被推上台后,她表现的无比优雅得体。表演与真实的交错瞬间让人惊诧。她就是属于舞台的,属于聚光灯照耀下的焦点。这样的她如此优秀,可是没有人真正在乎的是她本身,而是她的才华,她耗尽一生换来的美丽歌声与迷人气质。所以当她“辱骂”观众,渴望得到同等换位思考与尊重时,得到的却是嘘声,是前所未有的被攻击。她搞砸了。但是几天后却又没人再记得。

在电话亭,朱迪加兰给女儿打电话,问她选择是否跟着自己时,蕾妮齐薇格的演技达到巅峰的动人。她的脆弱,她的无力,她面对命运般光鲜亮丽却从未被自己左右的一生的无奈与遗憾,以及她最终没有抓住自己爱的人的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颤抖的声线配上苍老憔悴的面容,令人难忘。

几首歌选得都十分动听,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听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5 ) 整容、过气、爱嘟嘴,为什么她是奥斯卡影后?

当地时间2月9日晚,奥斯卡获奖名单揭晓,蕾妮·齐薇格凭借《朱迪》拿下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这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在此之前,她已经在整个北美颁奖季大杀四方。这位以《BJ单身日记》中大龄女青年的角色为人熟知的演员如今也已经年过半百,而距离《BJ单身日记》第一部上映也过去了17年。朱迪·加兰是怎样一个人?蕾妮·齐薇格是如何演出了这位歌手的灵魂?为什么一个“过气”女星对另一个“过气”女星的演绎能得到北美标杆奖项的认可?这是观众和电影人都想了解的。

1.

要明白为何朱迪这个角色出神入化,首先要了解蕾妮·齐薇格的表演方式。一般来说,表演派别分为两种,即方法派和体验派。前者注重通过特定的动作、肢体语言、语气等方法来代入角色,后者需要的是沉浸式的体验,即演员需要完全把自己代入到角色当中,体会剧中人的所思所想,来感受情感的爆发,此时规定动作显得不那么重要。然而很少演员是纯粹的方法派或体验派,大多数人都是将两种方法糅合在一起,或者稍有侧重。当然,这其中也有非常典型的演员,比如好莱坞超级女星梅丽尔·特里斯普就是名副其实的方法派。她把非常微小的细节密集而连续地注入表演当中,就像密密麻麻的水光针打入脸中,让剧情容光焕发。比如在《大小谎言》中她与妮可·基德曼的对手戏,有很多的小动作:一会儿摸一下十字架项链,一会儿甚至把十字架放在嘴唇上亲吻,这都是设计好的。

但是蕾妮·齐薇格不是这样的演员。她在这部电影中有非常多的小动作和个人的习惯,甚至和《BJ单身日记》中是一样的。比如她笑的时候把嘴努起来的的样子——由下图可以看出,没有丝毫改变。更不用说,蕾妮对面部的调整非常明显,她的表情幅度如果过大会显得非常不自然。因此,她的表演是更偏向体验派的。这些的特征和习惯,她并未在电影中进行改变。恰恰相反地,她为自己的个性找到能与角色相契合的点,并充分利用起来。比如说,齐薇格的嗓音非常柔软,甚至有一种撒娇的意味,她就把这种语调和朱迪性格中一点点的矫揉造作融合在一起;再比如她知道自己年华不再,甚至50岁的她比去世时的朱迪还大三岁,因此那种在欣赏的人面前掩饰老去容颜的动作非常自然——当她在派对上见到一位英俊的年轻人时,说话时就总是微微侧着脸,又在每句话的结尾转过头来,露出一个经典的微笑。

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梅姨那样把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这种浸入式的表演就显得十分重要。它要求演员仅在一开始的时候做一些改动,也只是为了剧情的流畅——因为这种表演的发力点不是在剧情的前段,而是随着故事的深入而逐渐变得铿锵有力。因此一开始也许观众会对演员和角色持有怀疑态度,但是会逐渐地震撼和感染,这种方式非常动人。

2.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微妙的表演方式已经很困难了,更难的部分在于一段段的舞台表演。在其中,这种“体验感”的作用会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首先舞台表演不同于电影表演,没有镜头特写,最远处的观众可能与舞台有几百米的距离,需要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能力,这种表演是单纯的技巧很难达到的。更何况,朱迪·加兰两岁开始登台,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舞台是她安放灵魂的地方,是她孤苦人生中的唯一慰藉,要完成一场“朱迪·加兰”式的演出,需要巨大的能量。

看看这位奥斯卡影后的表演吧!朱迪到了伦敦之后,内心紧张十分抗拒演出,是助手把她拖了出来。在从酒店到后台的途中,面对着红毯、粉丝和媒体,她神奇地表现出一种迷糊而老练的本能。在车停在门口的一刹那,她好像被按下了“朱迪·加兰开关”,立即展示出一种随意而迷人的姿态,这种姿态并不是几个设计好的动作传达的,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一种气场,仿佛半个小时前在酒店厕所发抖的人已经完全不见。

等到登台的时候,她已经完全呈现出最光彩的状态。那时候的话筒全都拖着长长的线,她知道如何优雅地捋着线走来走去,边唱边跳,即使转很多圈也不会被绊住或摔倒。在舞台上,朱迪像被充上电一样亢奋,她的身体抖动着,仿佛真的有电流通过,她的强磁场吸住了所有人的心。她非常奔放,非常热情,时而坐在乐队的钢琴凳上,时而走上第一排观众的桌子,接受他们的崇拜和喜爱。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演唱都是由齐薇格的真实声音呈现的,这样整体的表演更加真实自然。事实上,从现存的朱迪·加兰的演出视频中就能看出,她的确是那样一个人,在舞台上唱着“他们说我疯疯癫癫毫无逻辑,但是我不屑一顾”,她手舞足蹈,唱到兴起甚至跑下去拉着柱子转了一圈。这就是朱迪·加兰,按一个一个的片段去拼凑不出来她的绝代风华,齐薇格对她的再现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3

如果说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状态是朱迪的“皮相”,舞台上的明星是朱迪的“骨相”,那么亲情的流露就是朱迪这个角色的灵魂。因为舞台表演再出众,也只是朱迪的一面,个人生活中的脆弱无疑让她表演的维度体现出来。挤在电话亭里,她非常温柔地告诉女儿,即使想和爸爸在一起拥有稳定的生活,也完全可以,然后得到了令她心碎的回答。在这里,齐薇格将一个问句变成非常长的从句,犹豫了很久才问出口,把最残忍的问题放在最后,来一字一字地表现她的不舍和温柔。母亲部分表演是对悲惨童年回忆的反思,也是聚光灯下的舞台与枯黄的人生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点。此时演员将自己代入到了朱迪的角色里已经不够了,她必须比朱迪更像朱迪,将自己想表现的气质嶙峋地凸显出来。所以如果说蕾妮·齐薇格只是与朱迪·加兰经历相似,才能有这样精彩的演出,笔者是难以认同的。演员必须高于角色,像一把解剖刀一样以一种绝对冷酷的姿态明晰角色的痛苦和桎梏,才能将表演发挥到淋漓尽致。这却又是技术了,然而那种历尽世事后的了悟,却仍然渗透在《朱迪》的每一个镜头里。

这里的表演让人很容易想到同届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的杰昆·菲尼克斯,他入戏太深,不仅减重四十多斤,甚至这一个角色精神状态受到影响,至今仍没有完全恢复。有时候深刻的表演需要付出代价。

这部电影也引起了笔者对于演员的反思。在朱迪生前,并没有一个人真正地爱过她,那些在舞台上劈啪作响的火花是燃烧她的生命得来的,没有人向她美丽的灵魂中灌注爱,她只是日复一日地透支自己,最终陨落;然而在她去世后,人们又如此热爱她的歌曲和气质,甚至一场关于纪念朱迪·加兰的活动引发了石墙运动,拉开了一个世纪以来同志运动的帷幕。甚至今天,一部关于她的电影得到了电影界最高奖项的肯定和赞美。

这一切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人们会喜欢一个过气的女明星的故事?为什么人们喜爱她、抛弃她,又在她死后为她的故事流泪?只有对待一个物品,才能如此反复无常——这正是好莱坞所要创造的。提到相对论,我们崇拜的是爱因斯坦,提到《绿野仙踪》,人们却只知道桃乐丝,而不是那个十几岁就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少女。这是表演行业无情的本质决定的。不必说朱迪了,就是齐薇格这位奥斯卡影后,在《朱迪》之前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她呢?

在这个故事中,一个不幸的人飘零一生,最终在她悲剧的根源中获得着唯一的幸福,人的命运原来与悲剧的本质缠绕得如此紧密,这令人叹惋。然而在戏外,因为悲剧的深刻性与揭示性,人们永远地残酷地热爱着悲剧。这个故事无法告诉我们什么哲理,但是在看过《朱迪》之后,笔者不禁有一点思考:从前我们说电影反映人性是通过情节展现的,也许表演也有一种类似的作用——就是让人们忘记表演,而更去关注人类个体本身。通过观众所看到的“表”象,看出“演”的痕迹,从而以一种共情的态度去关注真正的人,不管是虚构还是真实的角色,还是做到这一切的演员。我想这就是表演的真谛。

6 ) 我会爱你,无论下雨或天晴

倒数第二首的《Come Rain or Come Shine》是我认为编曲编得最成功的一首。

恭喜蕾妮齐薇格拿下影后,重回巅峰。

影片本身不算出色的传记片,出彩的还是在音乐、演技、镜头等等方面,剧情平铺直叙,很明显同类型的《玫瑰人生》、《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剧本编排就优秀许多。

同性情节的安排我觉得可以更好,引入稍显突兀了。如果能把开场直接设在朱迪的伦敦演唱会开场《By my self》,把她在美国的辛酸插叙会更好。影片比较失败的地方在于很多歌为了出场而出场,没有对应好的情节引入,也比较突兀。和子女、前夫相关的情节可以适当砍一砍,安排在台词里即可。

我们不需要去歌颂一个人的苦难,没必要一直强调一个人多么的不容易,而是发掘出她感动人心的地方,这是这部传记片所缺乏的。

短评

她的存在曾经带给世界欢笑,她的离开引发了一场石墙风暴——这就是朱迪·加兰,全世界第一个同志icon。复杂的童星成长经历塑造了独一无二的她,也让她在人格缺陷中饱受毁誉滋扰。齐薇格演活了这个不完美却注定属于舞台的巨星,让她在落魄尘埃中也能开出花朵。“心的评判不在于付出多少爱,而在于别人爱你多少。”当全场起立合唱“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的那一刻,她是真正的被爱着...

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能在大制片厂时代非人的规则和激烈的竞争下存活下来的一定拥有最夺目的星光最扭曲的人格和对舞台最原始的热忱 影片本身格局很小只截取了朱迪加兰传奇一生落幕前最后的段落 却未做到小而精 重果轻因 在其诸多涉猎中也仅选择了较为保险的家庭线 无甚波澜 靠演员的表现一力支撑 同性情侣歌迷的支线和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8分钟前
  • Zeit9eist_
  • 还行

快乐有时,悲伤无期,用影像刻度时间的残忍与命运的飘零。落入庸常的是好莱坞传记片惯用的展示-观赏视角,拒绝提供触摸本体的窗口。朱迪的笑容与小丑的笑容在某一时刻重叠,是时代的剪影,是在僵化社会的训练过程中因偏差而迸发出的生命力。齐薇格演的很好,她的喜剧天赋,恰成为她的抑郁之源。

1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第9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Renée Zellweger

17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当过最高片酬女演员,连续三年提名奥斯卡并无悬念拿奖,名利场的绯闻中心,记录和话题的缔造者,芮妮·齐薇格。起家于新千年之初,近期暗淡了十余年,如果今年拿到那樽影后,也算是纷纷扰扰潮起潮落的10s,一个完满的顿点。

1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艺术家的人生总是令人感叹,年轻时像商品一样被人消费,年老时孤独到无人可依。一首首经典老歌把情绪逐渐推进,只是距离把一切推向高潮还差一口气。

23分钟前
  • Rocrw
  • 还行

从头哭到尾,最后的over the rainbow直接哭到崩溃。演员选的太好了(就是美化了Mickey Rooney)Renée Zellweger‘s performance is truly astonishing!Judy短暂悲惨的一生都在唱开心鼓舞的歌,让人心碎。

26分钟前
  • a little mark
  • 力荐

一部我总觉得还可以更动人,但现在这个程度也能让我意难平的电影。用很古典的视听语言表现这位传奇女演员韶华已逝、风光不再、充满麻烦和遗憾的最后时光,Judy Garland人生中所有的激情与平淡,都伴随着一首首经典歌曲永存于我们的记忆。我最初一看到卡司就把本片列为本届影展必看电影:也许没有谁比拿过奥斯卡达到事业巅峰,之后又经历“变脸风波”的Renée Zellweger更适合出演这个角色,她演得很好。

29分钟前
  • 小A
  • 推荐

被嫌弃的朱迪的一生。

33分钟前
  • 发条橙
  • 还行

芮妮齐薇格自身的影子和Judy的人生重叠在了一起,这大概是让影片变得很好哭的一个砝码,看预告片时你几乎不相信这个苍老的皮囊就是当年芝加哥里那个性感小尤物。童年的嗑药梦魇以及聚光灯下的不自由和中年颓唐双线交织,可惜当中总觉得欠缺关联和逻辑,更像是对年轻观众的脸谱化科普。 “评价人这辈子是否幸福不是看她有多love这个世界,而是beloved。”

38分钟前
  • 朽木立夏警部殿
  • 力荐

看Judy小时候,反叛地大口啃汉堡 大家都急着记录这个时刻 却没有人问她有没有吃饱 执拗跳下水箱后湿漉漉地出来 经纪人和老板都责备她 却没有人在她冷得发抖时给她披个毛毯;长大后了 在台上失态摔倒 大家都讥笑看她笑话 却没有一个上前扶她一下 晚上睡不着靠吃药喝酒度日 却没有人关心她这些夜晚到底都在想些什么。她的一辈子因为她的歌喉被压榨被消费被错误地爱 却没有人认真问过她 你到底爱不爱这个舞台。电影真的看哭了好几次 特别是最后两首歌 那个魅力四射的她 完完全全出于本能去热爱观众真心想给大家展示自己的她 好美。47岁就过世了的确可惜 但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她辉煌过灿烂过 让大家铭记了有过欢笑有过泪水 也是值得了。最后 这奥斯卡最佳女主请给芮妮齐薇格吧 求求们了!

39分钟前
  • 黄悦_
  • 力荐

Renée Zellweger 的表現太感人,給電影大大加分。分分鐘把《婚姻故事》的女主拋出幾條街,完全不在一個層面。

44分钟前
  • norris
  • 推荐

为了那一点点爱,我们上刀山下火海。

48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力荐

全程都被戳在泪点上,朱迪·加兰呐,成也米高梅败也米高梅,如果不是明星制和LB,我不信她会变成unpredictable和unstable的万人嫌。这部把朱迪生命最后时光里破碎的美抓得太准了,她对舞台的无比执念,和对自己的无能掌控,像两股互相顶撞的力量,一定有一天会积累到令她崩溃,只是这个过程被电影一再延展,就显得非常残忍。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之于朱迪多像一个诅咒,这首歌让她被万千人记住,可她终此一生,到底也没能找到彩虹之上的奥兹国。看这部的时候一直想到My Week with Marilyn,但愿蕾妮·齐薇格能比当年的小米奖运好一点

50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力荐

虽然剧本非常之弱,角色非常之浅,但Renee Zellweger 真实演技爆炸

55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难堪,难堪,难堪到不忍看。去世前的潦倒凄凉、自轻自贱、自暴自弃,那种如影随形的“残花败柳”感,让人心酸也辣眼睛,连撒娇都带着摇尾乞怜之气。纵然全世界都爱她,也不曾令她幸福。才华呐,从来都不是生存的加分项,更像是上帝的诅咒。

56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片子很平庸,剧本很糟糕,一条伦敦演唱会的主线,中间穿插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最后一次婚姻,同志icon和童年阴影等好几条有料的支线,但都成了主线之外的辅料,被编剧浪费不了了之了,支线的逻辑也很跳脱,节奏也不流畅,不管女主角的表演怎么优秀,这个角色也很难通过电影视听语言或者角色本身打动人,只能靠观众自己去脑补蕾妮·齐薇格和朱迪·嘉兰类似的星途经历来自行共情自我感动了。

6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除了女主演的精彩演绎,可得最佳表演奖外,编剧过于单薄,全片乏善可陈。

1小时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最后一首Over the rainbow唱得我哭崩,Judy Garland的最后时光是这么的惨淡,年少成名,一生都在被消费被利用,最终却也无依无靠。

1小时前
  • Cherry樱桃之远
  • 推荐

剧本普通,拍的也很一般。虽然蕾妮·齐薇格贡献了十分出色的表演,更是凭借着个人表现将影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就算是这样也依旧掩盖不了片子整体给人的枯燥乏味。

1小时前
  • 飞侠式拼搏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