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挺喜欢看小孩子的电影,总算五张DVD中我还留下了一张,据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宛若宝石般美丽的故事,也许有点过了,但自己觉得至少没有太大的冷场,日本山口县防府市立华浦小学的泷口稔老师,主动发起与一班学生一起培育萤火虫,导演菅原浩志听闻后深受感动,认为难得有老师如此投入教学和热爱大自然,更令他联想起“萤火虫可令你见到最想念的人”这美丽的传说,遂把两个题材巧妙地结合,拍成一出感动人心的作品。
环保的题材再加上小孩子们纯真和老师的执著,造就了这样一个童话般的故事,最后萤火虫出现的情节真是美丽,不过再后来,太多了,就像一大堆的样子,过分了,萤火虫这东西七八成群、俩仨扎堆也就可以了,弄个万把个就成灾了。推一下!
注:本文最早发表于本人的新浪博客,原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07d64e0100jbx1.html
日本导演菅原浩志感动于日本山口县防府市立华浦小学的泷口稔老师发起学生饲养萤火虫的故事,将其与日本传说中“萤火虫可以令人见到最想见的人”一说法相结合,拍摄了电影《萤火虫之星》。我得承认,看这部电影最初是为了看小时候的菅谷梨沙子,完全是出于萝莉控看小萝莉的心理。或许正因为没有抱着什么态度或希望,反而觉得电影出乎意料的精彩。除了曾经萌倒无数怪叔叔的菅谷梨沙子这个看点,《萤火虫之星》也以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萤火虫”作为了贯穿全片的线索,将现代社会的教育问题,以及人从城市到乡村的心灵净化之旅展现开来,最终回归于自然和日本的传统美学。
男主角三轮元原本是在日本首都东京某企业工作的员工,在即将转正时放弃了自己的工作。电影开篇用一个俯拍的镜头交代了三轮元所处的环境——城市、高楼、霓虹灯、钢筋水泥。此时呈现的城市一直处于一种深蓝色光的笼罩下,没有阳光。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留着胡子的三轮元完全是一副猥琐的怪叔叔的形象,穿上日本侵略军的衣服完全可以去演猪头小队长。这种设定是为了与后来三轮元工作的乡村学校的环境,水网、稻田、河流,以及金灿灿的阳光做一个鲜明的对比。当然,此时的城市除了三轮元工作的地下机器设备以外,并未有明显的工业特征出现。城市在本片中虽然是作为乡村的一个负面的对立形象存在的,但似乎看起来也并不差。直到三轮元的同事道出了他们工作的特点,不见阳光,从而将城市和工业化,与压抑、与自然的隔阂联系在一起。片头部分曾经出现过的一只“萤火虫”,从空中飞下,进入地下设备室,引起了三轮元的注意和追踪。这只“萤火虫”其实并不是一只真正的萤火虫。与其说是真的有一只萤火虫飞到了三轮元面前,不如说这是导演一个近似于神话故事般的设定,仿佛三轮元命中注定要被带有某种精灵形象的“星”引导着去完成放飞萤火虫的使命。
三轮元经过了教师资格的考试之后来到了一个具有120年历史的乡村小学教书。上课的第一天,三轮元几乎被折磨得七窍生烟,本想在介绍自己名字的时候活跃一下气氛,说 “三轮元”读作“莱昂纳多”、“布拉德·皮特”,结果却冷场到了极点。也正是在三轮元做着蹩脚的自我介绍,被孩子们的八卦问题纠缠不休的过程中,本片的女主角,由菅谷梨沙子扮演的“星比加里”于片中大约7分49秒的时候出现在镜头里。第一次出现,画面是班级学生的全景镜头,星比加里位于画面的最远点和边角处。第二次出现,大约在电影8分钟左右,一个中景镜头,星比加里虽然位于画面的中心,但非前景,并有其他孩子的遮挡。第三次出现,大约9分54秒左右,星比加里才以一个近景的镜头出现,而且对新来的老师似乎毫无兴趣,忧郁地看着窗外。三次由远及近,由边缘到中心的镜头逐次推进,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个似乎与怪诞、调皮、活泼式的班级气氛格格不入的小女孩。菅谷梨沙子那一个近景镜头所表现出来的忧伤和沉静,与班级中相互打闹、翻天覆地、无法无天、毫无秩序的学生形成了又一个鲜明的对比,以这种极端形式的“动”来衬托菅谷梨沙子的“静”。一方面表明,星比加里在班级中是一个“不合群”的,边缘化的学生,虽然这是一种自我的边缘化。另一方面暗示,这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次出场的菅谷梨沙子身着白衣,这并不是一个随意的设定。在影片的中,星比加里在大多数的时刻都是穿着白色的上衣,少部分时候穿着近乎于白色的淡蓝色上衣或淡粉色上衣,几乎没有深颜色的或过于鲜艳的颜色、诸如黑色、紫色、红色、鲜亮的黄色或绿色的衣着出现。这不仅是因为白色或者淡色更能表现出菅谷梨沙子的漂亮、纯真,星比加里的身世带给她的忧郁、孤独和安静,这同时也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美学的一种表现。日本人最为崇尚的颜色就是白色,它在日本文化中具有完全的褒义。除了白色在任何文化中都能表达的纯洁、天真、洁净的含义,在日本文化中,它还能表示忠诚,日本相扑胜利的一方被叫做“白星”,甚至也是日本皇室的代表色。日本古代文明所追求的美,其核心就是“雪、月、(白)花”,它们的共通之处,就是都为白色。
炸锅了的教室最终引来了严厉的男主任,在呵斥了学生们之后,主任告诫三轮元“最初一定要严格一点”,镜头此时,主任位于画面的中心,以表现主任的权威性、不可置疑性。三轮元老师虽然位于画面的边缘,一种在权威之下被压制和排挤的样子,但是身高却仍然具有优势,表示其地位虽然低下,但是意志却不屈服,也预示着两人在今后不断上升的巨大矛盾。
应该说,与学生搞好关系确实是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但是搞到三轮元那个程度反而过犹不及。不留任何作业,未必就是好事,因为不教育肯定不会是最好的教育。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被一群8、9岁的孩子玩得焦头烂额,体育课也一团糟,也正是在这节体育课上,三轮元发现了离群索居的星比加里。故事慢慢牵出,星比加里或许有一个较为复杂的家庭身世。
这种教育的结果就是孩子们连“8×6=6×8”这样基本的算式都不会。在家长会上,三轮元被一群三十多岁的家庭妇女围观,像在菜市场砍价一般向他提出了众多鸡飞狗跳的要求,足以把这个小伙子活生生变成一个老娘们儿。踉踉跄跄回到租的房子,却又出现了一个对这个小伙关心得过于殷切甚至于暧昧的房东老太婆——似乎不避嫌地在洗澡时就探身召唤三轮元去洗澡,还说要给老师搓背,惹得丈夫老头一阵眼热,“你还是替我搓背吧!”让尴尬的三轮元瞬间石化,满头黑线……这当然不是在说房东老太婆老不正经。究竟这对年老的房东夫妇在这里起一个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如此凸现这个老太婆的形象,将在后文继续分析。
终于行动起来的三轮元老师开始带领孩子们在野外活动实践,从观察太阳到提到星星、地球的形成,又从星星联想到满天飞舞的萤火虫。只听说过但是没见过萤火虫的孩子们纷纷要求老师带领大家饲养萤火虫,从此,放飞萤火虫成了大家的梦想,而且认识到了周围的河流存在污染。这一段我个人看得极有认同感,因为我也是只知道萤火虫的存在,但二十多年来,除了书本和电视以外,我从未亲眼见到过一只活生生的萤火虫。恐怕对于中国大多数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鬼魂、爱情、萤火虫具有极高的相似度——都是相信的人多,见过的人少……
接下来,孩子们在河边讨论饲养萤火虫的幼虫所需要的饵料,川卷螺。一个男孩子在河边捡起来一个黑色的东西,“是石头”,就遗憾地扔掉了。随即跟上一个水下的特写镜头,“石头“伸出触角,缓慢地在河床上爬行着。这一段落显示出,其实孩子们的知识是多么的匮乏,身处于乡村,但是却对身边随处可见的生物也不知道,甚至分不清石头与螺的区别。显然,孩子们被教育体制束缚住了,无论卷纸能得多高的分数都掩盖不了这种对常识的缺失。孩子们最缺乏的知识不是“8×6=6×8”,而是认识大自然。
顺便说一句的是,川卷螺这种淡水螺类,也是肺吸虫病的中间宿主,一般来说,也是与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一样,是被防疫行动消灭的对象。当然了,所谓“害虫”或“益虫”,也是以人类的观点和利益出发而已,自然界本身本来是无害虫或益虫之说的。
回到可爱的菅谷梨沙子的身上。我们的电影已经进行了快三分之一了,但是在整个电影的前半个小时,星比加里没有说过哪怕是一句话。
三轮元经过家访才知道,星比加里现在是跟着自己的姨姥一起生活。星比加里的母亲在星比加里刚要上学的时候因癌症去世,父亲整日酗酒打孩子,造成了星比加里近乎自闭的性格。三轮元才知道了,这个与众不同的小萝莉为什么这么不愿与人交流。
电影用一个括入性组合段闪回了三轮元的童年,我们才知道为什么三轮元对小学教师这个职业念念不忘。原来,三轮元老师有着一个与星比加里很相似的童年。三轮元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亲的经营事业失败,财产都变成了抵押,母亲与父亲吵成一团,最后彻底离开了这个家庭,父亲也和星比加里的父亲一样终日堕落。需要注意的是,三轮元的母亲在离开家之前,特意给了三轮元母亲的脚一个特写镜头,一双红色的高跟鞋。雨夜、母亲穿着压抑的灰色套装、压抑的气氛、离家的母亲对三轮元额头的一吻和不舍,这一特写镜头中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意义的红色高跟鞋就成了对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的《母亲的高跟鞋》的致敬。
在三轮元不断沉沦的时候,他的班主任老师泷口承担起了照顾和辅导他的任务,最终鼓励起了三轮元继续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就是在拯救了自己的泷口老师的影响下,三轮元才要继承他的这一职业,来做一名小学老师。有意思的是,泷口这个名字的设定与三轮元在现实中的原型泷口稔老师的名字是一样的。
如此以来,《萤火虫之星》的第一个“镜像”就被建立了起来。尽管在对电影的分析中,我不怎么喜欢拉康的理论,相比之下,我仍然更倾向于他的老师弗洛伊德,但是就《萤火虫之星》来说,似乎这种镜像十分容易建立起来。三轮元正是在对星比加里身世的了解中,在星比加里身上看见了一个“镜像中的”自己。同样是童年母亲的缺失(三轮元的离家的母亲,星比加里去世的母亲),同样是父亲的堕落,同样是近乎绝望和自闭。在这个镜像中,三轮元与星比加里互为镜像,但是星比加里背后却又缺失了一个形象,那就是站在三轮元背后,拯救了三轮元的泷口老师。那么自然而然的,填补这一缺憾,成为星比加里的“泷口老师”的,也就一定是三轮元自己。
星比加里首先是对饲养萤火虫感到好奇,但却又生疏于与同学们一起活动。在不断对萤火虫的好奇中,又对“死”这一易敏感的概念产生了悲哀的感觉,为什么川卷螺一定要被当做萤火虫幼虫的饲料而“去死”。三轮元好不容易向她解释清楚,人要成长也要吃东西才行,萤火虫也一样。星比加里又得知了萤火虫被生出来之后,母萤火虫就会死去,从而想起了自己死去的母亲而再次陷入了悲伤。
尽管学校对于三轮元老师的活动进行了阻拦,但是却丝毫未曾动摇三轮元饲养萤火虫的信心。学校的勤杂工老大爷也说,自己也只是在童年时才见过萤火虫,后来由于工业污染,萤火虫就消失了。在这里,老大爷实际象征了一种日本的传统,而老大爷本人对希望能再次见到童年时才见过的萤火虫的诉求,也就象征着对现代的日本社会回归传统的呼吁。星比加里得知“萤火虫会让人见到最想见的人”,也更加执着于对萤火虫的照顾。星比加里喂萤火虫幼虫一段,身着白衣的菅谷梨沙子安静地将川卷螺夹到水槽中,低眉顺目之间,娴静安逸,美目盼兮,楚楚动人,浑然一个美人胚子。萝莉控在这一时刻被萌的目瞪口呆,想象着按照如此模式长大之后的菅谷梨沙子会是何等闭月羞花……当然,长大之后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在有萤火虫幼虫病死的时候,星比加里手捧萤火虫幼虫的尸体站在三轮元老师面前,“小加就是萤火虫的妈妈”。此时,《萤火虫之星》的第二个镜像也被建立起来。星比加里得知,母萤火虫在产下虫卵之后就会死去。这与星比加里自己幼年丧母是何其相似。因此,星比加里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就是萤火虫。实际上,“星比加里”这个名字中,“比加里”就是日语“光”的意思。萤火虫看起来可不就像是闪闪的星光吗?所以,星比加里就是萤火虫,萤火虫就是星比加里,放飞萤火虫更意味着星比加里的重生。如果以精神分析的角度,那么星比加里认为自己就是萤火虫的妈妈,就是在经历了心灵重创之后的一种自我投射。当星比加里“凝视”着萤火虫的幼虫,就带着渴望母爱的欲望,将自己投射成了萤火虫幼虫,然后再以“自己就是萤火虫的母亲”来满足自己这种未曾达到的欲望。而当死去的萤火虫幼虫被星比加里埋进土里,并立木牌为“萤火虫之墓”,则明显就是对动画片《萤火虫之墓》的致敬。
星比加里对萤火虫的照顾转眼成痴,夜半出去采集川卷螺,结果被误认为失踪。校方主任在这种事故的隐患下,要求三轮元老师停止饲养萤火虫的活动。活动面临夭折之时,又增添了一个插曲。星比加里认为高年级两个爱欺负人的男生因为某种蛋疼的原因拿走了学校水槽中的萤火虫幼虫,于是上门索要,结果被蛮横的男生欺负,用力“推倒”了小萝莉星比加里。闻讯赶来的三轮元怪叔叔眼见小萝莉被欺负,一问缘由,居然是因为萤火虫,愤怒的三轮元刚想下手打那两个男生,又想起自己老师的身份,于是说“老师在心里已经打过你们了,知道吗?”但是欺负的小萝莉星比加里却饶不了这两个坏家伙,让丫蛋疼偷我的萤火虫,一脚踢中的一个男生的裆部,这下真蛋疼了,男生应声倒地……唉,小萝莉怎么可以这么暴力呢,从此那个男生大概就留下了后遗症,“小萝莉什么的最讨厌了”。
三轮元在校方的压力之下,准备将萤火虫的幼虫倒进河里,却被星比加里发现并阻止,孩子们一拥而上,将放归萤火虫一事当成了活动的一部分。被赶鸭子上架的三轮元在孩子们的感染下,带领孩子们清理了学校附近的河流,并且影片借孩子们之口,对污染自然、环境破坏、工业化的弊病以至于成人世界都进行了批判。孩子们甚至不知道生活污水就是排入到河流中这一情况,再次表明了,孩子们对常识的缺失,他们更需要去感性地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8×6=6×8”。电影甚至用一个幽默的插曲式段落来说明孩子们是多么的纯真,多么的“没有被污染”:一个男孩子在得知生活污水会排入河流从而毒害萤火虫幼虫之后,告诫洗碗的奶奶不要用那么多洗涤剂,告诫洗澡的母亲不要用那么多洗发香波,最后感叹,“原来我家是公害之源啊”。
三轮元在孩子们的感召下,终于说出了本片精髓之一的一句话,“我很惭愧,孩子们让我明白了,有些事情并不是因为是孩子而不能完成,而是正因为是孩子才能办到。”
当三轮元的决心达到最大程度时,学校也给三轮元的这种对抗,下达了最后通牒。校方认为,放飞萤火虫这种不切实际的活动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学校不需要三轮元这种“不务正业”的老师,三轮元则以如果放飞萤火虫失败就辞职相对抗。现在的三轮元已经将放飞萤火虫这一孩子的活动带上了殉道的精神,因为此时,他并不仅仅是在放飞萤火虫,更是在完成“三轮元——星比加里”,“泷口老师——三轮元”这一对应的镜像,更是在完成自己使命一般愿望的投射。
学校会议之后,一个老师找到三轮元道出实情,饲养萤火虫的活动确实是激发而不是阻碍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因为班里一个长期休学的孩子,也因为对萤火虫产生的兴趣而来上学了。所以这个活动必须要坚持下去。
但是就在活动如火如荼的时刻,又一问题出现,日本政府的护岸工程,要将放养萤火虫幼虫的河道铺上水泥,但是一旦河道有了水泥,萤火虫的幼虫在春天就无法找到泥土钻进去变成蛹,也就无法最后变成萤火虫。三轮元老师废寝忘食地与政府交涉,孩子们则发动家长们在支持放飞萤火虫,停止护岸工程的请愿书上签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当地政府终于妥协,如果明年萤火虫应该出现的时候还没有出现的迹象,那么护岸工程会继续启动。三轮元为了更好地照顾萤火虫,甚至搬到学校附近去住。学校的勤杂工老大爷说,莫非这就是“萤火虫之恋”?这里的“萤火虫之恋”是片中的又一个调皮的彩蛋,它正是日本一个童谣《萤火虫之恋》的名字。在三轮元新搬的房子里,星比加里更是对三轮元说,“如果萤火虫没有妈妈不寂寞,小加就不寂寞”,三轮元则回答“小加不寂寞,老师就不寂寞”。嗯,小萝莉不寂寞,怪叔叔就不寂寞……嘿嘿,小萝莉和怪叔叔另说。这句话本身就已经再次明确了片中两个镜像关系的建立,“萤火虫——星比加里”,“星比加里——三轮元”。
漫长地等待中,老师和孩子们经历了种种磨难,生怕暴雨涌起的洪水将萤火虫的幼虫从河中冲走。冬天刚结束,乍暖还寒时候,星比加里就迫不及待地跑到河边,给萤火虫幼虫扔下川卷螺当食物。这也是唯一一次菅谷梨沙子穿上了深颜色的衣着,一条红色的围巾,象征着寒冷的环境下,星比加里内心对萤火虫起飞的渴望是多么的火热。
就在其他孩子们都快放弃了萤火虫会出现的可能时,只有三轮元和星比加里,一个怪叔叔和一个小萝莉还继续站在桥上等待着萤火虫的出现。终于,在草丛中,萤火虫星星点点地出现,先是星星之火,最后成燎原之势。萤火虫的星光幻化成了星比加里最想见到的妈妈,星比加里面对即将幻化而成的母亲的形象,眼泪汪汪,楚楚可怜,纵使这一处导演使用了蒙太奇的剪切手法,加深了观众对星比加里那张可怜的小脸无限的认同,但是2003年时只有9岁的菅谷梨沙子的表演无疑也是可圈可点的。三轮元则更加神奇地见到了自己的恩师泷口,并终于从泷口老师口中得到了最想要的认可,“这样总算成为真正的老师了”。需要注意的是,在暗夜中等待萤火虫的这一时刻,三轮元和星比加里的衣着非常相似,三轮元是白色衬衫与米色的长裤,星比加里是白色的上衣与米色的裙子,这种完全相同的色调搭配,无疑就是在暗示这种“镜像”的建立。
随着萤火虫越来越多地从草丛中起飞,甚至像漩涡一样在空中聚集,顺着河流,向乡村蔓延,向学校蔓延,向城市蔓延。孩子们欢呼起来;学校勤杂工的老大爷在一瞬间仿佛回到了童年而老泪纵横;学校的男女主任则在萤火虫的星光下目瞪口呆,女主任为了抓男主任鼻子上的萤火虫则一巴掌拍在了男主任的脸上——此时,由于一个完美的结局,他们也从彻底的反面角色而变成了“丑角”而降低的负面形象的程度。甚至,还有一只萤火虫飞到了三轮元从前在东京工作的地方。如果还记得片头曾经出现过的那只“萤火虫”就会发现,片头的“萤火虫”是和城市色调一模一样的深蓝色,而后来的这只萤火虫则是萤火虫光的本色,也就象征着从城市到乡村,从现代到自然的一种返璞归真。最后,镜头上升,后拉,用数码技术将人们带入宇宙,萤火虫之光逐渐变成与宇宙银河一样的星光,影片的意义也跟随镜头一起升华,从小爱变成大爱,空留下屏幕前直到现在也没见过真正的萤火虫的我无限的感慨。
影片最后以一个皆大欢喜的完美结局收场。这种没有缺憾的设定似乎明显带着儿童电影的色彩,但是电影本身却并没有更多以一个更低的机位去摄像以让儿童有更多的代入感。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是可以给孩子看的,但是却并不是一部儿童片,真正需要受到教育的,是大人而不是孩子。这种完美的倾向,更体现于片中暗示了人们几个角色之间的“可能”或者“潜在”中形成的微妙的伦理关系,其中心便是三轮元。当三轮元来到班级,孩子们八卦地问他“有没有女朋友?”,“为什么没有女朋友?”而很快,学校医务室一个年轻的女教师就成了关心、帮助三轮元的朋友,到后来同情、支持,甚至有那么点小暧昧(或许是观众自己加上的暧昧)。这样以来就潜在地给三轮元找了一个“女朋友”。星比加里本身在片中也缺乏父爱,电影却并没有设定星比加里将三轮元当做父亲或者三轮元将星比加里当成女儿,但是星比加里无母“无”父却又似乎是个现实,那么三轮元和女老师几乎就顺其自然地成为了其“父母”的角色。再回到片中看三轮元那两个房东老夫妇,尤其是那个对三轮元关心得有些过于体贴以至于暧昧的老太婆。星比加里父母的缺失,在潜意识中已经解决了,但是作为星比加里镜像的三轮元却有着与星比加里一样的遭遇——父母的离弃。所以,房东老夫妇就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尤其是因为三轮元的童年,也面对的是母亲的严重缺失——母亲抛弃家庭出走,而对父爱则相对不缺失(泷口老师及时充当了这一角色),所以房东老夫妇中的老太婆就被塑造得过于夸张。如果是一个老太婆对于一个陌生的小伙子如此关心确实不太正常,但是如果是对自己的儿子,则天经地义。老太婆本身也说过,“儿子不回来继承家业”,所以她本身也需要“儿子”的出现。这样以来,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女儿小星比加里,就正好组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两个主角,看似缺爹少妈的三轮元和星比加里,实际上已经被导演安排好了一个完美的伦理体系,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的观众都编织了一个美好的梦幻。
《萤火虫之星》的故事虽然发生在现代,但是“萤火虫”这一意象却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无论是日本号称“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还是日本本国最早的歌集《万叶集》,乃至江户时代尾声的十九世纪末,日本都有众多的文学作品描写过萤火虫;捕捉萤火虫还是日本民众、尤其是女性很喜欢的活动之一,日本的画作“浮世绘”中就有很多表现这种场面的作品。
日本文化崇尚的美,往往是在较短时间内极其绚烂,而又在刹那间凋零、消亡的美,樱花就是最好的例子。日本人认为,樱花短暂的灿烂后的随即凋谢,人生就应该如樱花般唯美而壮烈。而日本文化对樱花盛美即灭、生死无常的感叹与随之情感上哀伤,也就是所谓“物哀”,与“幽玄”,“风雅”,并称日本传统美学的核心。相同的是,萤火虫与樱花的这一特质十分相似。萤火虫的幼虫会在水中生活长达一年的时间,但是其成虫的寿命却只有三五天或六七天(樱花的一朵花从开到谢正好是七天)。只有在成虫时候才会发出忽明忽暗的光亮,却只有几天的寿命,这与樱花不谋而合,也正是日本文化所推崇的美。
其实,中国文化中也不缺少对萤火虫的记载,唐朝杜牧有诗《秋夕》云,“轻罗小扇扑流萤”,就是对历史最真实而生动的写照。但是现在对于我们这些根本没见过萤火虫的人来说,“轻罗小扇扑流萤”是不可能了,“轻罗小扇扑蟑螂”去吧。
正因为日本传统文化中萤火虫是如此重要的一个元素,早在1924年日本就有了对萤火虫保护的规定。但是随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扩张,日本自然环境迅速恶劣,日本传统文化和美学所必须紧密联系的日本自然风光往昔不再,甚至出现了由于工业污染而产生的著名的“水俣病”。保护萤火虫就成了日本自然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同样是一种对日本现代社会回归传统文化与美的呼吁。在《萤火虫之星》中,这种环保的理念则是通过“孩子”这个意象来进行表达。孩子,在这一片中象征着乡村、自然、和与自然相互融合的日本传统文化。反而是大人,象征着城市、污染、工业化,甚至刻板、强权。影片由从对萤火虫的保护推及到对水的保护,日本发达的水道系统似乎时刻提醒着人们对水的重视,日本电子音乐大师喜多郎更有表现“水”这一主题的音乐《无限水》,以及专辑《水畔祈祷》,更有我童年时看过的一部反映保护水资源的日本儿童电影《一寸法师》,又名《水的旅行者》。
作为看日本动画片长大的一代人,《萤火虫之星》中优美的自然环境让我似曾相识、倍感亲切。浅浅小河边的一片草青,水里摆动的游鱼,叶子上滚落的露珠,还有和着绿草香的阳光,仿佛童年时雨后的空气一样清新,猛吸一口气就能一直咽到肚子里。而不像现在,太阳永远毒辣,雨后总是闷热,人在生活的无奈下常常有气无力,无论怎么大口呼吸,也总是窒息,再也无法感受什么叫沁人心脾,那一口气似乎永远都卡在喉咙处,进不来,出不去,一如我们一去不返的童年,从此阴阳两离。多年之后看到《萤火虫之星》,我自己慢慢建立其的镜像,不是三轮元老师也不是星比加里,而是那个白发苍苍、感慨着自己童年,又在萤火虫如旋风般飞起的时刻泪如泉涌的勤杂工老大爷,因为我们都一个无限美好却又再也回不到的过去。
其实,这部电影给我个人引起的最大思考,其实是教育问题。
根据法国叙事学大师克罗德•布雷蒙对一个叙事性文本所设定的一个不断二分的枝形逻辑结构,主人公三轮元饲养萤火虫的行动也始终处于一个“提出问题——未解决,解决或部分解决——提出新的解决方法,出现新的问题”的叙事结构中。三轮元所面临的矛盾和阻力,在电影中主要是以下三种:受到污染的自然环境的不允许、学校方面主任的不允许、政府护岸工程的不允许。其中,自然环境的问题和护岸工程的问题都作为待解决的问题和新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但是学校方面的阻力,却是从头至尾都存在的,而且从未减弱过,一直不断加强,直到萤火虫出现,才消解了这一阻力。而三轮元与学校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一个教育问题的矛盾,具体说,实际上是现代教育学与传统教育学之间的矛盾。
每说到教育,中国则必搬出孔孟,中国战国时代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学记》也确实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教育学著作。但是,就像中国也发明了足球,却是“中国足球,何日出头”一样,中国在教育上的先行并未让现在的中国在教育方面如何领先。相反,中国教育制度和中国足球一样,都是一个大茶几,上面满是各种“杯具”。
尽管孔子也曾经说过要“因材施教”,看起来似乎与今天“素质教育”也不谋而合。但是儒家思想也有其内在的不完善,如黑格尔所说就是“俗套的道德格言”。儒家最终是要调节以等级式的伦理道德关系为核心的人际关系,但是其天然的、在体系上的不完善,导致其并没有像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那样明确回答“学”与等级伦理关系的问题。因为对伦理等级的无限崇拜和注重,儒家思想,尤其是那些教育思想,都沦为了维护这种伦理等级的统治工具。“因材施教”成了被忽略的空话,儒家教育开始培养一刀切式的顺民。这种崇尚书本和强迫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终于在“存天理,灭人欲”的宋明程朱理学时代被推上了极致。可以说,孔子那些看似先进的教育思想,最终在自己学说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之下瓦解了。
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教育制度追随了苏联的体制,而苏联的教育制度又属于传统教育学的范畴。所谓传统教学,是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于19世纪建立起来的教育学理论。作为最早的科学形态的教育学理论,它无疑是进步的。但是传统教育学理论又存在一些近乎莫名其妙的逻辑,例如,传统教育学理论承认学生的兴趣是教育的出发点,但同时又以课堂、书本、教材、教师为中心,强调道德教育,以威吓、监督、惩罚等作为对学生的教育手段。这种期初颇有生命力的教育却逐渐走向僵化。但是又与苏联专(和谐)制、僵化、教条的政(和谐)治制度相适应,最终被苏联所吸收。中国在民国时期有过一段接受多元文化教育的阶段,但在建国之后,采用的苏联模式的传统教育学,却又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崇尚书本、强调服从、僵化死硬,不谋而合。或者说,中国对苏联这种传统教育学模式的选择,是适应本国本民族教育传统的。“新八股”代替了旧八股,应试教育代替了封建教育,换汤不换药。至今,在中国,“素质教育”仍然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进行应试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杜威以实用主义开创了现代教育学,它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强调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中学”,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以学生为整个教育的中心,摒弃了传统教育学以课堂、书本、教材、教师为中心的理论。至此,世界教育学界形成了以传统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相互对立的局面。有趣是,现今中国在口号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中的理念,无不是欧美国家现代教育学的理论,但是对这一现代教育学的评价却仍然是“适应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因为传统教育学的应试教育再不合理,在政(和谐)治上却是“正确的”,现代教育学再先进,在政(和谐)治上也是“不正确”。实际上,尽管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在很多方面受欧美、尤其是美国影响较大,但是就教育方面而言,无论是韩国还是日本,只要是儒家文化圈中的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僵化、不灵活、崇尚书本、轻视实践、考卷指挥棒、学生压力过大、题海战术的问题。中国为甚,日本也一定程度存在这种问题。
三轮元老师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也正是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他更注重教育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对“学习”(而不是考试式的学习)的兴趣,在饲养萤火虫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团结友爱、善良、互助,热爱自然与生命、环保、回归传统。试问,懂得“8×6=6×8”,却不认识哪个是石头哪个是螺的孩子,是正常的孩子吗?教育出这样的孩子的教育是合理的教育吗?连常识都不知道的孩子却能懂得大量的抽象化知识,这种教育难道不是畸形的教育?反观中国自己,这可不就是中国现在的教育制度吗?
校方认为,三轮元老师是“不务正业”的,开展的活动是“阻碍学生学习”的,因为现行的教育制度便是以考试为中心,考什么才应该教什么,哪怕这些东西都是无用的,都是考试之后就会被遗忘的。学生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状态,学生不服从就会受到惩罚,老师不服从就要被开除。中国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当然,本文作为一篇影评,不可能对中国的教育问题做太深入的探究,实际上,中国的教育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不仅是教育的问题,甚至更是政(和谐)治的问题、文化的问题、民族性的问题。中国教育不长进,其中一个原因正是如三轮元在片中所谓自己要当“一个永远不抛弃孩子的大人”,换句话说,就是把孩子的事当成事,把孩子的话当成话来对待。这也是本片的精髓“我很惭愧,孩子们让我明白了,有些事情并不是因为是孩子而不能完成,而是正因为是孩子才能办到”的另一种表述。
回想自己接受过的中国应试教育,悲剧又岂是至今仍然没见过活生生的萤火虫这一条。我觉得自己在童年,也算是孩子群中比其他的孩子多看过几本书的那种,多年下来偶尔也赢得个博闻强识的称号,这也当然要归功于书架上那几套各种不同版本的《十万个为什么》。但是看来看去,只知道“为什么”,却不知道“是什么”,大千世界、飞禽走兽,都只是书上二维平面的静止图画和寥寥几行的文字介绍。我记得我是在大约小学五年级之后才亲眼见过活生生的、慢慢爬行的蜗牛,并印证了书上蜗牛爬过的地方会有一道湿乎乎的痕迹的说法。如今想来,先在书上有了那么多了解,多年之后才在现实中见到蜗牛的描述被印证,不知道这是一种优秀的表现还是一种悲哀。那时候,同样属于“自然科学”,学校却更注重算那些公式与方程,萤火虫则干脆成了一种神话般的叙述,而饲养萤火虫则更是一种连想都没想过、比神话更神话的事了。
重理轻文也就算了,唯一剩下这点文科,也被中国教育制度摧毁得不成样子。历史、政治完全就是洗(和谐)脑课,作文则成了假话之源。我记得小学的时候,因为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把杨梅写得美味可口,于是乎作文课上就要求我们写一篇同样的作文《我爱故乡的南果梨》。南果梨确实算是我们家乡的特产,但问题是,我对这种水果没什么兴趣,也实在不觉得好吃,更不觉得我会“爱”这种水果。我爱不爱哪种水果,完全是我爱不爱吃的问题,这跟它是否是我家乡的特产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直到今天,我也只是会在中秋节的时候象征性地吃几个南果梨,仍然是对其无爱。但是为了完成作业,我又不得不硬着头皮把这种水果描写得多么好吃,多么可口,连我自己都觉得假。如果你根本不爱一个人,但是强迫你说爱他,你痛苦吗?换成南果梨,也一样痛苦。
有意思的是,南果梨写的作文写到最后,结尾被要求一定要升华,一定还要从爱南果梨写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和谐)主义。这已经是一种惯例了,当时连出去春游,回来写作文都要爱一下祖国、人民和社会(和谐)主义。你当然也可以不写这段赞歌,但是后果就是不会被给一个高分。中国教育制度真是太具有想象力了,连个南果梨都要感谢一下政(和谐)治,我到今天都看不出来这个南果梨究竟哪里是阶*和谐)级斗争的产物。但是想象力丰富的中国教育制度却不允许中国的学生有什么想象力。我记得当时还有一篇看图作文《喜收桃子》,我给一个孩子设计了一句话,说自己长大的时候,收桃子的已经是机器人了。结果这处语言被两个语文老师都认为是“荒谬”,应该改成“机械化”,大概机器人对于中国教育制度是不可想象的。也无怪乎中国的科幻文学总是被尴尬地归类为“儿童文学”,因为在中国教育制度长大的人们已经早被扼杀得没有想象力了。就像电影《迷墙》中一样,学生都是被机器统一标准化加工一样制造出来的流水线产品。可悲的是,就在同一时期,美国和日本却并不缺少机器人题材的动画片,《变形金刚》《百变雄狮》《铁臂阿童木》《魔神英雄坛》,他们的机器人可以天马行空,而中国教育制度中机器人连去收个桃子都不被允许。更无语的是,《变形金刚》在中国曾被禁播,以胡德华这位中国作协“体制内”的女作家为首的二十多位中国人(和谐)大(和谐)常(和谐)委(和谐)会委员批判,认为《变形金刚》宣扬暴力,毒害中国儿童,中国的孩子应该看《葫芦娃》和《大闹天宫》。我就纳闷了,葫芦娃痛打妖怪这不是“暴力”?孙悟空砸烂了天宫这不是“暴力”?那么《变形金刚》就是“暴力”?当年为什么《黑猫警长》只拍了五集就被停止了?因为有“专家”认为《黑猫警长》中会拐弯的子弹、可变形的气垫飞艇都是“荒谬”的。真是不知道谁才是“荒谬”。一个国家、民族对于自身想象力进行的这种阉割,以培养没有独立思想的顺民,无疑是成功了,但是我又忽然想到一个词,那就是自掘坟墓。
同样荒谬的是,当时我们写作文,无论写动物还是写植物都要写到这种动物或植物背后具有的精神,也就是最后一定要将其拟人化。纯粹的对某种动物或植物的描写和喜爱是没有意义的,它最后一定要上纲上线才可以。所以,胡杨树、白杨树、松树、柏树,都成了坚强不屈的战士、劳动者,可怜的是,当年在班级里大声朗读松柏精神的孩子,恐怕今天也没有几个能分得清,哪个是松树,哪个是柏树……分不清松柏就能赞美松柏的精神,没见过沙漠里的胡杨就能热爱胡杨,简直就是邪(和谐)教!多年之后,我看到世界三大自然随笔,《瓦尔登湖》,《沙郡岁月》,《星•雪•火》,不禁感叹,原来自然、动物、植物还可以这样写,真是十分遗憾。
偶然查了一下,似乎现在的小学的语文课本里,还有《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估计孩子们还得继续编织《我爱故乡的南果梨》或者《我爱故乡的XXX》之类的谎言。看来萤火虫是飞不起来了——飞不起来了也好,不然大概又要写作文,因为飞起的萤火虫而“感谢国家”。
对于这种教育制度,我觉得自己当年真应该具有先见之明地写一篇作文《我爱故乡的“河蟹”》或者《我爱故乡的草(和谐)泥(和谐)马》。
PS:最后说说萝莉。
萝莉日久变人妻。当然,这里的“日”字无论你理解为一个名词还是理解为一个动词,显然这句话都是成立的。萝莉就像萤火虫一样,只有那么一阵光景,之后则难以判断。
菅谷梨沙子小的时候可谓萌神!在《萤火虫之星》里,小菅谷梨沙子扮演的星比加里完全可以秒杀任何怪叔叔。据说菅谷梨沙子本身具有四分之一加拿大白人的血统,混血儿就是混血儿。但是无奈岁月无情,当年电影《初吻》里14岁的苏菲•玛索,更可谓萌得掉渣,如今也是大妈级的人物。
在认识菅谷梨沙子之前,我倒是先知道了日本的另一个童星,入江纱绫。当时互联网上的宣传是“11岁的巨(和谐)乳少女”。我个人对“巨(和谐)乳”一向没有任何兴趣,因为大部分情况下,萝莉与“巨(和谐)乳”是矛盾的,萝莉控既然控萝莉,就不要在乎“巨(和谐)乳”,在乎“巨(和谐)乳”就不要当萝莉控。萝莉一旦“巨(和谐)乳”则反而不协调,一个合格的萝莉控也应该是贫乳控,童颜巨(和谐)乳纯属是日本A(和谐)V色(和谐)情业编织出来的神话,童颜巨(和谐)乳到篠崎爱那种程度就属于一种“奇观”而不是爱了,想要巨(和谐)乳可以去找奶牛。不过,当年首次看到入江纱绫,觉得这萝莉还是很漂亮的,怪叔叔完全会心动,就是眼神有点空洞,大概萝莉就是萝莉。
后来,看到了一段15岁时候入江纱绫的写真视频。此时的入江纱绫已经长大了许多,但是似乎也更胖更蠢了,完全失去了当年那个轻盈娇弱的小萝莉的魅力。而且,这萝莉也居然会用眼神勾人了!如果是电影,那么演员一定是被要求禁止直视镜头的,因为故事片肯定是要隐藏摄像机的存在。但是这种写真视频,却完全要求入江纱绫盯着镜头看,那眼神,完全是对怪叔叔的挑(和谐)逗。接着,入江纱绫开始跳绳。显然,跳绳本身是没有意义的,跳绳有什么可看?问题是,视频里穿着三点式泳装的入江纱绫会因为跳绳而乳(和谐)房上下地剧烈颤动……这萝莉最终也没能逃脱日本色(和谐)情产业的形式,失望的我还是关掉了视频。
第一次看到菅谷梨沙子,是在日本萝莉组合Berryz工房的第6首MTV中,当时除了惊讶夏烧雅这张美丽的小脸居然长出了十八九岁少女的风韵,再便是感叹菅谷梨沙子简直萌到可以秒杀任何怪叔叔。随着时间,似乎大部分人都以为菅谷梨沙子长大后会是美人一个。2007年,Berryz工房的第14首MTV《Very Beauty》中,13岁的菅谷梨沙子把青春期少女的美和对怪叔叔的诱惑推上了极致,在菅谷梨沙子个人的一系列近镜头中,这个萝莉简直没得被我惊为天人!
但是仅仅一年之后,一切就成为了悲剧。在一个菅谷梨沙子的写真视频中,这萝莉已经长裂了……夏烧雅那越来越长的脸和大下巴更是让人无法忍受。只有和菅谷梨沙子一起出演了《萤火虫之星》的熊井友理奈没有长裂,嗣永桃子也还保留着一副日本小女人的模样。当年有人说Berryz工房这帮萝莉美不过14岁,没想到却一语成谶。即使没有不老的容颜,也难以接受长歪了的萝莉。2009年,Berryz工房第19首MTV,22秒处,特意给了15岁的菅谷梨沙子胸(和谐)部一个特写镜头,蹦跳着的萝莉胸(和谐)部也跟着节奏甩起来,我恍然大悟,菅谷梨沙子也只不过是入江纱绫的后尘,在有着发达色(和谐)情业的和“幼(和谐)齿传统”的日本,这一切仿佛都是宿命。
萤火渐灭,樱花易逝,萝莉就那么几年是萝莉,而我们怪叔叔却长期会是怪叔叔。
正所谓,怪叔叔常有,而萝莉不常有啊。
这天晚上,我跟着这部电影,也想到了妈妈。萤火虫能不能带来故世的亲人,这真是勿庸置疑的问题。童话般的结尾,无非是一场唏嘘感人的戏。
当然,日本厚生省将这部电影作为推荐品,理由也是勿庸置疑的。在这样的时代,教育究竟该是怎样的目的?教师最好是怎样的?这部电影给出了理想主义的答案。以至于过于理想主义,结局不得不仰仗三维特技。
即便这样的农家小镇也失去了萤火虫,于是,新来的小学老师三轮元牢记当年自己的小学老师说的“我们都是星星的手足”,打算开导因丧母而自闭的小女孩星比加里。三轮就虎头虎脑地决定在学校里饲育萤火虫,需要洁净的水、新鲜的河螺肉、以及一整年的时间。最终,经历了修筑水坝、狂风暴雨等打击,萤火虫终于是飞起来了。
你看,就是这样简单的故事,但你就是知道:不可能发生的。
看到夜晚镜面一样的梯田,我想到一些远赴乡村教书的朋友、抑或该说是朋友的朋友,他们是否想过,要做这样的努力呢?也许,就像那33名学生的66名家长一样,连同做人规则都要拜托老师从小教起,根本也就无暇去顾及所谓萤火虫或是河螺之类的问题吧。
我看到那个非常漂亮的小女孩赤脚在河川里找河螺的时候,再一次认识到,我连活生生的河螺什么样都不知道。而我可能没有三轮老师那样的信心:敢饲育一种连自己都没见识过的常识性动物。
明明是可以有很多活生生的细节可以打动我们,可我真的两手空空。
小星比加里说,河螺很可怜,河螺被萤火虫吃掉了,可萤火虫没有妈妈,妈妈生下萤火虫就死了,但萤火虫不寂寞,因为萤火虫还有很多萤火虫朋友。没有妈妈也不会寂寞的。
我就是想妈妈了。妈妈和寂寞真是没有关联的。说得确切一点,妈妈和我的寂寞是没有关联的;但妈妈也有妈妈的寂寞,却也和我没有关联过。这才是让我掉下眼泪的事情。
我看完这个电影,发现自己哭了很久,枕头都湿漉漉的。想一想啊,寂寞,也是有主语的事情,搞错了主语,便是过分地要求这个世界为自己负责。
2007年我也看到了一只萤火虫。
小小Risako太可爱啦!!!!!
充满童话色彩的环保主题电影,孩子的世界总是如此纯真无邪,他们不分昼夜团结一心养萤火虫,来对抗市政河岸工程,他们清理河里的废弃物,像极了我小学时候干的那些保护自然的事情。菅谷梨沙子真是颜值逆天,太可爱了,我要是有这样一个女儿估计做梦都会笑醒。05年日本乡下的基础设施真好,街道建筑就像旅游景点一样养眼。山本未来气质好绝。结尾有点煽情,小孩把萤火虫当成自己的孩子,寄托了对离世母亲对思念,男老师真是善良,现在这样的老师估计不多,家长把所有的问题推给了老师,无形中徒增了保姆的角色,也是亚历山大有失偏颇。【哔哩哔哩】
当初纯粹为了沙沙看的。简单清澈像童话一样的故事。
教育该有的样子
太萌菅谷梨沙子这个小LOLI了,可爱到爆!
发表于 2005-12-17 17:47 一个经过很多努力才当上教师的老师和他的学生们为了一个萤火虫再飞起来的梦想在学校里饲养萤火虫的故事。原来萤火虫生长的环境条件这么苛刻,第一次知道。(ykfan 778)
那些倔强。孩子。
2006年9月20日 燕园421 个人与集体梦想的双重飞翔 制作平平 大家都是星星的手足 呵呵
对于这部电影可说的太多了,虽然是冲着萌梨来看的,不过看完了真心觉得可以打满分。话说小时候每到夏天我都可以看到好多好多萤火虫,现在也看不到了
我来看沙沙
RISAKO好可爱啊~~~~~~被萌到!!我是变态的LOLICON大叔
被感动了。。执着的梦想那么耀眼。。配乐也不错。梨沙子果然小时候最萌
尼玛火炎虫是害虫来滴
萌死
故事很一般。海报很美啊。
控的就是梨~
我只有一点点一点点小感动~
多美好的片子啊,可爱的老师和孩子们。萤火虫飞起时还是流泪了。
永久珍藏......永远的萌神~菅谷梨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