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比较适合想看恐怖片又不敢看的朋友
如果非要说这部电影什么深度,显然有些牵强,但假如是从作者的角度来看的话(据说鬼作秀系列是根据科幻小说改编的),却不失为一部蛮不错的电影,构思很奇妙,反应的东西也很不错。
第一个故事:印第安人族长的复活及复仇,让人看了大快人心,似乎这也是作者美好的愿望,作恶者终有恶报。这部片子是我和对象一起看的,她当时问我:“为什么最后本杰明不进去店里看一看两位屈死的老人呢?”其实最后一幕,本杰明对着木头雕像说:“愿你的灵魂得到安息。”我大胆地做个假设,木头族长的复活,其实并非开始以为的是本身木头具有灵性,而是附体,不错,木头族长是店长老人的附体,比如长发凶手男青年的惨死,正是那男青年抬着枪说的那些话:“有人说头发有魔力,假如没有了头发,这个人的神力也会消失。”于是木头族长如其所愿,将头发带着头皮整一个剥落了。
偷车者,死于车盖,嗜食者,在吃得正开心的时候,三支箭正中靶心,那三支箭所在的位置,恰好是:“阿门”的意思。
第二个故事:青年人们自以为是的傲慢和自私。不知名的怪物,用着浮油一样的躯体猎食活体,具有超高的腐蚀性和思维能力。其实最后一幕是蛮有意思的讽刺,好不容易逃脱了,以为自己赢了的男青年,终究还是没能赢了。被吞噬下去的那一刻,不知他是为自己的自私后悔呢还是为自己的自大后悔,想必是后者吧?难怪世人如此推崇深明大义,而不是自私自利。在生与死的选择间要牺牲一个,你是牺牲自己,还是别人呢?
第三个故事:偷情者和打便车的深夜伙伴。其实从这个故事中,还是可以看出歧视种族的严重性,比如发现被撞死的人是黑人的时候,一名女士特别说了一句,是个黑人。可怜的男人不过是打算搭便车而已,却遭到了飞来横祸,我想他其实已经死去,只是也许家中的亲人使他的执念太深,而执念,幻化成和生前一样的人,反复地要求回去,过于卑微的男子,使劲说的也只是:“谢谢你,送我一程。”女子却因为自身的优越感及恐惧还想要逃脱责任和良知。你可以说那位黑人其实是女人良心不安幻想出来的场景,我却觉得,那其实只是一个执念,也许女士说一句:“不客气,我送你回去吧。”她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第二个片子,总体来说是一个关于报复和报应的总结吧。而且并不可怕,很有意思的片子,值得推荐。
2 ) 不错的恐怖片,还有两处亮点
本片由三个独立的恐怖故事组成; 第一个故事名为“老木头酋长”。某小镇上一对老夫妇开着一间杂货店,店门口有一尊年代很久的木雕印第安酋长。某日,当地印第安酋长的儿子伙同其他两个白人青年来到这个杂货店里抢劫,并枪杀了店主夫妇。因为地处偏僻,三歹徒作案后无其他人知晓。店门口的那个木雕印第安酋长突然活动起来,依次赶到歹徒家里给店主夫妇报仇。两个白人凶手被木头酋长杀死,最后那个印第安酋长的儿子被木头酋长割下头上的长发,而是否将其杀死则片中未明确表示,或许是念在同族的份上手下留情? 第二个故事名为“木筏”。两对情侣开车到野外的一个湖泊里游泳,两位男子爬上湖中的一个竹筏后,发现湖中有一大块粘稠漂浮物向两位女子飘去,于是赶快招呼她们爬上木筏。一位女子在木筏上拾取一些粘稠漂浮物想确定是什么东西,却被那个东西拖进水里,把她逐渐溶解,成为那个东西的食物。随后又有一男子被从木筏缝隙挤进来的粘稠物拖下水吃掉。剩下的一男一女只踩木板,不踩缝隙,粘稠物无法捕捉,便离开木筏。二人度过一晚,早晨时二人躺在木筏上,男子正开始和女子亲热,粘稠物悄然飘到木筏下面,又从缝隙挤进来,拖走女子吃掉。男子趁机跳下水游到岸上,粘稠物紧随过来,突然从水里扑上暗,把男子覆盖并拖进水。 第三个故事名为“搭便车”。一位家中很有钱的中年妇女在和一名男妓风流之后,深夜驾车回家,路上不慎撞死了一个黑人,中年妇女害怕因交通事故导致自己的招男妓事情败露,于是肇事后逃逸。在逃回家的路上,那名被撞死的黑人的鬼魂出现在她的车外,无论她用车撞、用枪打,那个鬼魂都紧紧跟随她不放。中年妇女驾车跌跌撞撞地回到家,进入车库后,那个满身是血的鬼又出现在车里,杀死了中年妇女。过了不久,她丈夫也回到家,在车库里看到已死在车里的妻子。 影片开头、结尾以及三个故事之间都是以一位巫师讲故事的形式贯穿,和第一部一样也是真人和动画相结合。片子仍然是以上一部那位爱看漫画书的小男孩比利开头,他已经长大一些了。在片尾,比利把那几个街头小混混引入布满巨大捕蝇草的地方,让那几个小混混都被捕蝇草吃掉,比上一部用巫毒娃娃对付老爸要好一点。 第一和第三个故事都是恶有恶报,第一个故事里那位酋长的儿子究竟死没死却不知道,是不是在印第安文化里割下头发比死刑还严重?我最喜欢的还是第二个故事,不仅是三个里我认为最恐怖的,而且因为没有什么善恶之报,只是不小心误入禁区,就全都别想活着离开。但那一坨黏糊糊的东西为什么在那四个人上木筏后不直接立起身来扑上去,把他们一网打尽,非要一个一个拖下去呢?而且抓其中两个人的时候是很费事地从木筏缝隙里挤进去黏住他们再拖下水,在此期间还有一晚上的欲擒故纵,纯属浪费时间啊。或者是像猫抓住老鼠之后那样,知道猎物无法跑掉,所以慢慢和他们玩,最后看那个人已经游上岸,再不奋起一扑就真的跑了。 片中有两处露点:第二个故事里,在木筏上剩下的一男一女度过惊恐一夜,天亮后,男子主动和女子亲热,掀起女子上衣,露出两个咪咪,用手去揉。这个妞长的还可以,咪咪不算很大,但也不错,还很嫩。第三个故事开头,那位中年妇女从床上起来穿衣服,这个过程中间露出两个咪咪,比第二故事里那个妞小一些,比较瘪,也下垂。
3 ) 瞳孔的第1次轰炸
这个片子原来叫《Creepshow2》啊,小时候看过的第1部恐怖片。记得是跟两个姐姐在家里看的,被吓了个半死啊。
现在想起来,那个时候的恐怖片技术和画面都没有现在好,但是为什么能做得那么优秀?按理来说小孩子的心理应该是脆弱的(现在的小孩就说不好了),要吓小孩子还是比较轻松的,但是为什么现在长大了再回味那个扯人头皮的印第安战士和吃人的黑东西还是心有余悸呢?除了视觉上的刺激,可能更重要的还是心理恐怖吧,毕竟是很小的时候看的,在一张从未写过字的纸上写上一排字,然后若干年后再打开给你看不知是什么样的感觉。
逛到这里的时候光看海报还没有印象,看了介绍之后。全身都打了个寒颤,天呐,这是小时候的回忆啊。顿觉亲切无比,恐怖片本身其实已经带给我们很多了,我是在回忆由这个片子所带出来的无限的回忆。那个时候还没有VCD,看得是录象带。大白天看完后我浑身的冷汗,当天晚上死活不一个人睡,随时都感觉床底下有那个黑呼呼的怪东西,洗手时随时感觉从下水口那里会有黑东西喷出来粘住我的脸,随时都要下意识地用手抹抹头皮,检查还在不在。现在想真的很有趣,看恐怖片看完不算,看完后还要自己联想也许就是从《鬼作秀2》开始培养的吧,我真不知道该咒这个导演还是要感谢他。不过,不管怎么说都不能否定这是一部经典之作,可谓Cult片中的瑰宝。那种想象力是让我叹为观止的,想想现在的日本心理恐怖,变态手法,欧美的感官视觉恐怖,技术在飞跃,科技在革新。人们都忙着在怎么能更好的把买了票进电影院的恐怖迷们吓出一身冷汗而缴尽脑汁,通过牛B的特效化妆,还是诡异的场景设计,要么就是来自民间的真实故事,又或者是发人深省的人性暗示。种类繁多的恐怖片让我们有时候丧失了选择的能动性。却有时会忽略了恐怖片最初的魅力:想象力。是的,不管是改变来自真实或是杜撰,你的想象力将决定你的电影,这个想象力是一种非常纯净的东西,正因为它的纯净,所以才有震慑人心的力量,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衣和真实的根基,同样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同样能够历练成金。
也许是自己的第1部恐怖片,所以好象有些偏激了。不过这是我的真实所想,所以我毫不犹豫给它5颗星,如果有可能,我还想回到第1次观看它的那个下午。
《Creepshow2》is a movie from hell!!!
4 ) 看这类型片,第一次看得好紧张
«鬼作秀2»国语配音版大概40分钟看起,看到48分23秒, 我看不下去了,两个健壮的男人。 与两位女性,其中一人警惕后爬到水木板上与长得像黑色塑料袋的会吃人水怪的故事。 白天的奇怪怪物 我太紧张,看得我太认真了
别人说:"我靠,终于找到小时候的噩梦来源了!!这个池塘吃人的梗,牢牢映在我脑海里啊!!!"
我怎么就这么倒霉?刚好随便一点。这个故事的开始,幸好我聪明或者也是上天安排好的,我下意识就觉得我不能将这个故事看完。
会给不是童年的我留下阴影! ! !
5 ) 多少年的阴影啊
小时候,我爸偷偷买了个录像机,骗我说是借的单位的。我的小舅啊小姨啊小叔啊一干年轻人等知道我家有录像机了都很激动。也不管是不是公家的机器,把贫瘠的县城文化生活中用到的录像带都借到我家去了。
在一个寒冷的周末黄昏,我被允许一同看一盘电影再去睡觉。录像带盒上写的文字,不足以说明这部电影的风格,不幸的我,就这样糊里糊涂的看了生平第一部恐怖片。就在刚才,我终于知道这个电影叫什么名字了,鬼作秀2.
现在记得有个故事是一个女的在公路上撞死一个人,然后那个人就不断的出现在车灯范围所及之处。还有个故事里有印第安人的木头雕像。还有个最最让我害怕的故事,就是水里的黑草。多少年之后,当我自己在屋里的时候,我都害怕门缝里、窗缝里会突然挤进来黑乎乎油腻腻的黑草。缠住我的手脚,糊到我脸上,将我拖走。
一开始,黑草吃几个人,剩下一男一女奋力游到水中的木筏上,他们万分惊恐的盯着木筏周围的水,却再难看到黑草的踪迹。
我觉得是黑草吃了两个(?)大活人,舔舔嘴唇心满意足的走了,剩下这两个人只要能游回岸边就能活了。可是这两个人居然开始腻歪了,我很自觉的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然后从指缝里偷看。
果然,黑草居然从木筏缝里面跳出来,黏住下面那个人的脸,生生把他(或她)拖下了水去。剩下的那个人眼睁睁看着刚才还在跟自己嘿咻的人被拖下水,在黑糊糊油腻腻的黑草里伸出手,被拉下去,探出头,又被拉下去。她(或他)转身跳到水里拼命的游啊游,终于赶在黑草之前游到沙滩上了。
我大松一口气,黑草貌似束手无策的在岸边徘徊了一下,结果突然跳起来,扑到岸上,把那个刚以为自己已经活命的人,又拖走了,这个人都没挣扎一下。我第一次感受到被骗的感觉。
在那之后的好几天,我都不敢自己上厕所,我害怕茅坑里会窜出黑草,我也不敢在小河边走,我害怕黑草缠住我的脚拖我下水。最讨厌的是,我妈还时不时的冷不丁的说“黑草”,然后看着我嘿嘿笑。
小朋友真不应该看恐怖片。
6 ) 鬼作秀2或许我只记得其中一个,至今仍念念不忘
其实很小的时候,就在邻居家看过,大概是中午找她一起上学?也不记得了,只是恍惚记得中间的那个故事,因为第一个故事,我去的时候马上就结局了,而第三个故事,只看了开头,没什么印象,中间的那个“食人湖浮油渣”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开始没什么,后来就涉及到恐怖了,一群年轻人开着车到湖边,是竹排还是别的什么,他们几个人在上面,然后湖中有一大片黑乎乎的浮油渣,围着他们转,然后呢,一个个被那个东西吞掉了,最后,剩一男一女,(好像啊,忘了)那个女的被生生的吞了,最后手指的戒指都被卡了下来,那个男的拼命的游上岸,我邻居因为他活了,然后讲的故事,结果,他也被那个浮油渣一下子扑上来给吞了。连渣滓都没剩,最后一个镜头是旁边的立着的一块警告牌写着“禁止游泳”(NO SWIMMING),不知为何对这一小段的故事特别有印象,快二十年了,一直念念不忘,直到今天才知道是《鬼作秀2》其中的一个小故事,不知道恐怖恐怖,但是很喜欢,不愧为僵尸之父George A. Romero 的作品,虽然只是编剧,第一部他可是导演哦
史蒂芬·金携手乔治·罗梅罗,品质有保证!
故事1:罪有应得的故事,但是前戏过长,报复时反而太过迅速,节奏不好,故事二:傻了吧爷会上岸,故事三:戏里戏外心疼黑人小哥
复仇的木头酋长,吃人的浮游物,还有被撞死的搭便车的人,三个故事都很有趣,最喜欢的是第二个。
虽然是做得比较粗糙,但很有都市传说的味道。是典型的美式恐怖,血肉横飞。
1.与其说人们受到的是印第安诅咒,不如说是受到当下社会的某种文化(如洛杉矶好莱坞之梦)的诅咒。2.八十年代标准郊游恐怖片,对于现代男女的放荡及其某种欲望冲动的反思。3.车即身体之外延,一次又一次的碾压,一次又一次的损毁,然而这里呈现的不仅是破损的车身,还有那一已然被异化的内心。
九十年代初有线电视刚开通时,看过这集,可见当初风气和管制情况。第一个故事完全不记得,第二个故事印象深刻,第三个故事,只记得富婆在片子开头的露点镜头......
吸子(席子),或者叫绿毛毯,吸血毯。云南边境一带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一带傣族地区以及缅甸,甚至是南美洲都有。 外形是一张四方的毯子,2米见方或者更大, 背面有绿色藻类,腹面长满了碗口大小的吸盘。水陆两栖,被卷上就死定了,被吸血。 第2个故事就有类似的东西。网上也可以搜到相关报道。
印第安木头人复仇记,浮油怪谈,偷情人妻与车下黑鬼(这个故事配乐非常激)。动画是亮点。George A. Romero退居编剧。
9岁那年,人生中第一次看到了所谓恐怖片——或者应该说cult片?我一辈子都忘不掉那个复仇的木头酋长,我一辈子都忘不掉那个扑到岸上把唯一的幸存者吞掉的沥青垃圾一样的水怪,我一辈子都忘不掉那个被撞得没有人形的搭车人。
感觉通过恐吓来教小孩道理 遵守规矩的教育片,不要在写了不准游泳的地方游泳,不要闯私人领地,不要偷抢东西,出车祸不要逃逸……
将三个恐怖故事串起来的“现实”部分采用了比前作更多的动画还挺好玩儿的,感觉就是披着恐怖外衣的道德寓言故事,但这么说的话第二个故事就有点儿奇怪了,食人浮油溶解人体的画面确实刺激(想起幽浮魔点了),但他们的罪过就是...emmmm...忽视了隐蔽的禁止游泳牌子???不然就是中世纪标准的放荡男女关系???不至于吧。【第一个故事有个点笑死了(开始缺德),一对夫妇不幸死于劫匪枪下,女性名叫玛莎还带着珍珠项链,这不是《蝙蝠侠》,是《鬼作秀》哈哈哈哈!万物皆可DC!】
虽是鬼股,但不恐怖,顶多一两次小惊心。印第安木偶为被杀主人报仇,食人湖藻吞噬游泳者,富婆撞死人后逃逸被鬼追杀。都较普通,第三个尤差。倒是动画与实景衔接一幕好看,因为只能是拍完短片定景后再画动画,蛮复杂的。看了斯蒂芬金这么多片,他真是个很平庸的恐怖作家。
很庆幸小时候没看过这片,不然按发展趋势得有多重口味的东西可以满足我的超级宇宙无敌重重重口味啊!!
还记得那个湖面食人浮藻!
果然看过。印第安酋长威武。
以连环画的形式展开三段故事,觉得比较恐怖的是最后一个故事
3.5星。三个故事都还可以。尤其第三个故事,女主被吓得又高潮了六次。
1.玛莎又和他的老公被劫匪杀死了。咦,我为什么要说个“又”?2.都这个时候了还想着做爱?3.滴滴顺风车,我劝你善良。
延续了上一部的模式,过场动画也做得更加细腻了,但每个故事比前作要少了不少灵气,与其说恐怖倒不如说粗陋得可笑
自从4,5岁看过这玩意之后,几乎影响鸟我的整个童年,至今仍然心有余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