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在国际上得奖之后,引起了中国作家和编导们的心灵地震,每个人也都想试试。选择相似的题材,相似的背景,是一种“超近儿”的办法,那几年连续出现了很多仿作。
讽刺的是,仿作的风潮,十几年后又汹涌了——原因是,李安的《卧虎藏龙》得了奥斯卡。
西部、灯笼、红色,本片都在刻意模仿张艺谋,还有故事框架。
贾平凹比莫言差一些,黄建新明显不如张艺谋。和《红高粱》相比,差距最大的是演员,本片的男女主角一直默默无闻,而姜文、巩俐享誉国际。
大学时看过部分原作,还记得五魁说女人是“白虎星”的细节。这是贾平凹投机取巧的代表作——性+怪异。
当年的电影海报,印象也很深。
编剧杨争光,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央视版电视剧《水浒传》,以为他和当时CCTV的台长杨伟光是兄弟。
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任何人和事都有两面
号称拥有光辉灿烂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背后又是怎样一副惨烈、丑陋、悲苦的面孔。
悠久的文明建立在无数人间悲剧之上,其虽获得了长生,但又泯灭了多少生命?!
伦理、道德、秩序、仪礼使我们区别于动物,并谓之“文明”,且自豪于心。
但是,我们又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亚圣说,食色,性也。可儒家伦理又无所不用其极的去压抑、束缚人的天性。
知书达理、守德重孝、贞洁礼教……一重重枷锁将人又虐待回甚于动物的变态之境。
《五魁》原著中的残废少爷对少奶奶的摧残,五魁带少奶奶逃走后的人畜乱伦,成为土匪后的五魁抢了11个新娘的扭曲变态。
我们自诩的“文明”催生这样的惨剧,我们自认为使我们远离畜生的“文化”结出这样的恶果?!
我们还怎么能够沾沾自喜呢?!
电影给了我们一个打破封建礼教的五魁最终解救少奶奶的美好结局。
可现实仍是悲剧重演,日益沉沦。
礼教越盛,人生越悲。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号“小民码字儿”
之前蜜汁自信,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然而一切都是数学问题,概率终于算到我头上。当晚烧至39.2℃,一天半后体温回落并趋于稳定,然而又大意,做了体力活并洗澡,于是症状上升,如今第四天,终于感觉稍好,鼻孔也通气了,精神略有提振。局限一室什么也不做时间过得太慢,于是看了几部电影,想多说几句的是黄建新导演的《五魁》。
电影肯定不能如所有人愿,倘或同样身处病痛中的你们,同样无事可做并愿意翻出来看一看,恰好如你所愿,那是很好的。如不满意,然而随手翻看了其他电影,或做了别的什么事打发了时间,获得了慰藉,也是很好的。
看豆瓣简介过于简略,并说片子有很多《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影子,艺术价值打了折扣。又见底下评论说跟风《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很不以为然。这三部片子的确在此片之前,我也都看过,然而提不起什么兴趣,也记不清什么情节,唯一印象深刻的是《红高粱》里日本鬼子的残忍画面,生猛强悍一如莫言的文字风格。
并不一定前三部就差。只是我不够喜欢而已。也有可能我看它们在前,当时还没办法想太多,如今看到《五魁》,有了前面的积淀,能够体会更多一点。我以为今之所想仅仅由这部片子所激发,也许不然。之前所看所想并不烟消云散,记忆深处都投有它们的暗影,如梦亦如幻,这一次《五魁》的影像摄入,因为某种相似,激起了这所有的泡影,它们不断飘荡,排列组合,它们暗示、引导,终于在我头脑中凝成今之意念。也许我只是无法看清内里无数跳动着的,不知何以联系的小小泡影。
然而《五魁》的故事确更能打动我,几欲泪下。
梗概如下,大西北戈壁上柳家娶媳妇,接亲回来的路上少奶奶被白风寨马匪劫走,负责背少奶奶的小伙五魁孤身进入匪窝要人,寨主看重他为人,放回了他们。先前逃回的人报告少奶奶被抢,柳家少爷情急之下仓库取枪不慎走火击中弹药篮,自己也被炸死。柳太太为少奶奶和死去的儿子举行冥婚。少奶奶不甘守寡,勾引五魁,最后被族长施以家法切断双腿跟腱。一年后成为马匪头领的五魁回来报仇,逼柳太太自杀,背走少奶奶。
五魁的扮演者张世,虽然来自台湾,口音略带台普的小腔小调,然而我仍然十分相信五魁的存在,土生土长在大戈壁上,憨厚而又精力十足的小伙子。我甚至很乐意想象他快乐而热闹的童年,总觉得在我的童年里似曾相识。
这部电影虽呈现男女情欲的一面,然而男主人翁五魁却并不完全代表情欲,或者说爱情的一面。他有很多面,或者说让我相信并认同的很多面。前面提到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里面所呈现的情欲,当然是有必要的,但是看着不舒服。也许就是这一印象破坏了观感。作品再好,还得看人,观众是最难伺候的。
五魁执意去救少奶奶,理由是“那女人救了我的命”。白风寨主说如果不放人会怎样,五魁说那我也没办法,因为打不过。寨主就没真想对少奶奶怎么样,说只要喝了“毒酒”(骗他酒能聋了耳朵)就可以走。五魁犹豫了一会真把酒喝了。这个地方我就很佩服毒酒只作用于耳朵,留有余地。轻浮的电影让人喝送命酒,莽撞的英雄往往也一饮而尽。十分没趣味。
五魁在磨坊顶晾麻布的时候偶然瞥见下面柳家院子里的少奶奶,眼睛里有好奇,兴奋,欣赏,但是你不会认为猥琐。后来帮少奶奶打水洗衣服,无意间瞥见了少奶奶颈下未扣住的部位,痴痴地望了一阵直到少奶奶发觉,抬头,他才尴尬一笑转头走掉,即便如此我也相信你不会认为他有情欲的想法。
有人可能要问,你认为五魁对美丽女人没有表现出情欲,且认为这样更好,这是反人性,或者说反正常精壮大小伙德性的吧?回答:我更喜欢这样的方式。
我丝毫不怀疑五魁的男性气概,只是明白他是一个极其纯厚的人。他当然很喜欢少奶奶,然而不会做非分之想。少奶奶发现并抬头的时候,他发觉到自己不对,尴尬一笑,转头,果断、磊落、没有不舍,没有偷窥被发现的羞怯。
少奶奶倒是敢爱之人,她找出柳家少爷生前穿过的一条裤子洗了,与五魁的磨坊麻布晾在一起。然而纯憨的五魁并没看出少奶奶的心意,收了麻布留了那条裤子孤零零在磨坊上头飘荡。
张艺谋的《菊豆》里,男主人翁给我的印象就是时刻心心念着那点事儿。本片不是,五魁没有那么强烈的欲望,没有那么细腻的心思,或者说生活上的其他事在他心里分量差不多。两种方式无对错优劣,人物不同,任务也不同。我更喜欢五魁而已。
少奶奶第一次离家出走被找回来后,他们也发生了第一次身体接触。少奶奶起身,面向五魁,两人抱在一起,这里剪辑很快,少奶奶张开双臂,紧接着下一个画面两人抱在一起,但还是能够分清五魁承接了少奶奶的拥抱。到这个时候五魁还是怀着安慰的意思。他抱了一阵摩挲着搂到少奶奶的肩膀,显然想分开,然而他发觉有一股力度在抗拒,他醒悟似的睁大了眼睛。两人分开,五魁望着少奶奶重又搂住了她,这一回他感到脖颈处似乎多了一份热气和缠绵,他们慢慢退回到炕边。
这一场戏处理得很好。五魁并非怀着情欲的目的接近少奶奶,他喜欢这个女人,同情这个人。五魁纯厚并不傻,所以当然能明白对方的引导。正如上面所说,五魁是一个正常男性气概的小伙,所以在情节冲突的推进和少奶奶的引导下,床戏就顺理成章了。这一场戏的好处还在于没有让少奶奶表现出火热的情欲。所以少奶奶的引导看起来带一种求助,依依不舍。场景温柔而悲伤。
少奶奶的第二次离家出走很快到来,当场被阻。这一切都被五魁看在眼里,他心痛,愤恨,当夜就收拾行李要离开磨坊,不为柳家打工。
驱使他的是义,正如白风寨主看重他的“有情有义”。然而他只能做到独自离开。
就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少奶奶出现了,希望五魁带着她一起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认为是促使五魁日后愤起复仇的重要心结:是你把我背来的,你得把我再背走。然而并没有,正在他们相拥在一起的时候,柳太太出现了,绑了少奶奶,赶走了五魁。
族中长老判决“断足跟,以示教益”。
断足的少女用铁链终日绑在屋内的炕上,与木雕的丈夫一起。
中年丧夫,老年丧子,现在终于也丢了门风的柳太太,她疲惫不堪:我守了几十年的寡,她怎么就守不住呢?
该恨柳太太吗?看完电影我的头脑里突然冒出这个问题,并十分感兴趣。
痛苦是具体的,受害者是具体的,造成痛苦的柳太太当然也是具体而明确的,当然该痛恨。
然而她也只是鸡公寨的一份子,曾是柳家的媳妇,现为柳家的太太。她也曾是少女,也一定有过自由烂漫。一旦嫁为人妇,从此一切都要纳入鸡公寨的宗族女德规范。也许有过不解,或者反抗,“我守了20多年的寡,也是从苦水里熬过来的,我懂你的心思”。
柳太太也年轻过,也从媳妇过来的,怎么就不能理解少奶奶呢?女人何苦为难女人呢?会有人持有这样一种想法。不少人总是会对影视剧里人物明显荒谬的行为感到气愤。跳出圈外看别人总是冷静的。我们总是对世事怀有痴心妄想。然而处于现实中,人往往无知而又理性。所思所想无一不在社会风气之内而不自知是为无知,一切决定均自动以约定俗成为准,决不损害到集体利益是为理性。这里无知和理性均为被动的。
统治人类社会的是风俗,常年累月,每分每秒捶打着人的头脑。故每个人都将拥有一副合乎标准的脑子。在一个稳固的社会里,个人耳濡目染长久以来的习俗仪式,内心潜移默化,必将趋于一统。在鸡公寨的社会里,柳太太已经被锻造为一个一切所思所想都符合约定俗成的人,绝不会做出损害鸡公寨这个集体的事情。
她由一个外姓媳妇,变成守卫柳家门风的家长,属于鸡公寨的一份子,坚决的卫道者。
最后五魁复仇登门,柳太太知道是为了少奶奶,临死前骂了一句“下贱”。她至死也无法理解女人的另一种选择。鸡公寨的女人根本就没有见过其他任何选择。
那么,再来看五魁当初对少奶奶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与少奶奶有了第一次身体接触后他为什么对算命先生说“很后悔”,为什么对少奶奶说“不要逼我”,说自己是“畜生”。为什么当初没有带走少奶奶。
还是因为鸡公寨的道德。怎么能与有夫之妇产生感情呢,即使她的丈夫还没过门就死了?少奶奶的丈夫死了,守着一截木头是理所当然的。少奶奶过得不愉快想逃,是不应该的。五魁没有办法脱离鸡公寨的道德范围作进一步发问。人性的伸张遭到鸡公寨道德铁墙的碰撞,会自动扭曲缩回到安全范围之内。
然而当他脱离了鸡公寨,这是他改变的第一步。他要去寻马匪,那是另一种文化范畴了,一种破坏的文化,反抗的文化。长久的单一的社会风俗,会固化人的头脑。别样风气的注入,人的头脑有了疑问,对比,冲击,也有了选择。五魁领略了别样的人生,带着反抗和救赎重新回来了。他救赎了自己,背走了少奶奶。
然而鸡公寨没有得到救赎。末尾,鸡公寨为柳老太太立了一块贞洁牌坊,逢年叩拜。风俗依旧,前赴后继。故事千百年来无数次重复,社会还是那个社会。这是我更为推崇《五魁》的原因。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号“小民码字儿”
赶“第五代”趟儿的片子
可以和张艺谋的《红高粱》、《菊豆》串连起来看,都是表现年轻女子不情愿地出嫁,丈夫或病、或老、或死,无法真正体会新婚之乐,都在描绘旧社会里的风俗糟粕,然后都要和年轻相仿的帮工干柴烈火。黄建新比张艺谋拍得要平静,情绪上没有那么激烈,四平八稳相对节奏慢些。连土匪头子都是爱扮青衣唱戏的文艺青年。找来两名台湾男演员来主演,口音听着是很明显。
最后的抢亲给打击封建礼教给了一分正义的力量
在电视上看的。补注。记得是五魁接新娘到夫家,抢匪把她劫走了,五魁很拼命地把她要了回来,后来新郎好像是死的还是怎的,然后新娘和五魁好了,新娘让五魁带她走,五魁好像还是有点犹豫,然后事发了新娘就被打断双腿囚禁起来了,然后五魁去当了土匪,有一天他带着兄弟们回到大宅,踢开门把断了腿的新娘抱走了。演婆婆的是那很有名的谁,那个最初的劫匪头子很有诗意。
特乡土 特别根儿!~
虽说对原著改动颇大,但也自有表达的主题和一番快意恩仇。感觉处处都有黑娃和小娥啊。原来五魁一家人都是从台湾移民到西北的,也不知道他们住得惯不?张世,真没看出来,小气的眉目,身量却是个车轴汉子。也只有外国观众才会给张世一个奖,他们不知道中国南北差距是个啥味道。王兰的表演死腻味人。
电影中的故事很乡土 也很传奇 由于它充满了浓郁的西部风情 里面的一些情节也就越发典型与另类 因而在视觉与感官上便具有了极强的冲击力 同时 也将一个遥远的故事拉近在观众的眼前 仿佛就发生在今天 里面人物的呼吸与脉动好像都能够让人听得见 或者是感受得到 影片在渲染主题的手段上 还是表现的有张力
老太婆有儿子可以守寡一辈子,因为有盼头,而新娘子没有孩子,离开自己家去一个陌生的家守一个木头人,没有精神支柱,怎么守
中国火的精神分析。
改编自贾平凹的小说,戏剧上同《菊豆》有异曲同工之妙。教条主义下的上下尊卑压制着的男女情感,「挑断筋脉」代表着爱情的残缺,又以「反叛过后」才能全的结尾产生对道德伦理的思考,这结尾的转变来得有些想当然,缺乏过渡。请不要忘了,最后歌颂的仍是柳老太太这位贞洁烈女,那么五魁和少奶奶的故事可能早已成为负面教材传颂了。
谁言寸草心
很匠气,没啥意思,这玩意儿和大红灯笼高高挂有啥联系?我看不出来。
城市文艺导演黄建新不仅出了把西口而且路子比张艺谋还野:居然用三个同姓大陆女演员(王澜王馥荔王玉梅)搭配了两个台湾男艺人张世和高明骏!为什么要用“艺人”?因为高明骏是唱歌的!史上最文青的山寨头子。……不过个人赶脚:“毒酒试胆”那段的逻辑偏弱,仪式感和奇趣度均比不上稍后的柳太太关起门来“洒灰拔毛验处”。尽管我们也知后者属于那种被置于贬义叙事情景的封建糟粕,但就像怪谈中裸身画符拒鬼,总是看着有趣!
黄建新的片,贾平凹的小说,改编后的电影,比小说更有观赏性年轻时的 王澜是真漂亮,是可爱的,有特色,虽然没那么红,只要每个人开心就好她穿红衣服的样子真是惊艳18.6.25 晚12:00
看小说红高粱时突然想起这部电影,小时候看的,印象还挺深刻
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应该是黄建新的跟风之作,比起张艺谋还是差点意思。结尾有点扯,张世那个气质显然做不了枭雄。
黄建新还确实是我早年间瞧得上眼儿的第五代中的异类,《五魁》,没记错的话是贾平凹的作品,张世这个愣头愣脑儿的小台湾演的还真不坏,鞭炮放那块儿还确实是高难度,弄不好,这辈子就全毁了。。。
总觉得欠了点啥
又是一个铁/lian/女,女性的命运有更改过吗?何至于沦落至匪,何至于解救女性的是匪,被逼到无路可走只能冲天一怒反抗了;顶着温良恭顺牌坊的是吃人老虎,朝着权势一方下跪的是麻木帮凶,落草为寇者反倒有情有义,虽不无标签化,但今日看来竟也殊途同归。第五代痕迹过于明显,几乎无个人风格可言,但冥婚一段实在够阴森;启用张世和高明骏倒意外地效果不错。
封建礼教束缚下的女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