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冷冽温暖的蓝
前面很荒芜,越到后面越美的故事。
最后一段姐弟性爱描写,真的很干净,很温暖。
爱是什么?这就是爱的表现和投射。
2 ) M
我觉得比青涩禁果好看…姐姐像个上帝,永远都不慌不忙的做着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掌控着自己视线范围内的一切事……她说吻男主就吻,说放开就放开,说上就上,说承认就承认,谎话张口就来。我觉得她真的好有魅力…好像一个神……
这个姐姐小时候演过的‘不害臊的姑娘’我也看过,一个风格,人物也是相似的性格。她真的很漂亮…不过没小时候漂亮。
其实整部电影我没什么感觉,只是最后上床的那段镜头太美了……实在是太好看……然后我才有些印象深刻。
我喜欢这样的调调,没有亚洲电影的大悲大喜,没有是非分明的人物和情欲。看他们总像看一群井底之蛙一样,却又总觉得他们高不可攀。
这里的弟弟我觉得很恶心,我不想说很抱歉我不该恶心性别障碍者这种话,我就是恶心,没有人能逼我让我说什么,改变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里唯一一个正常人是那个33岁的男人,他长的很好看,非常好看!!他真的是一个很正直很善良三观很正的人。只可惜这家人已经病态了,而且不得不说在他们父母没死之前这家的孩子也没有受到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教育。
最后姐姐好不遮掩的说自己和弟弟的关系,缓缓的翻过身,语气懒散和居高临下。
当然他们最后当然没在一起,他们还是要被分开,最后的镜头是相拥而眠,不停的闪过的蓝色的光,是警车的光,他们还是要分开的,导演还是不够疯吧…
我觉得这部电影还ok吧,不要说他们可怜,他们成长了!如果父母不死去,可能他们也成长不了的,弟弟无法完成自己的性别认同,哥哥还是撸管成瘾,不爱干净。如果你没看出来他们的成长,你需要重新再看一遍吧。
没发现他们每一个人性格都很压抑都很谨慎和厌世么?无论是父母离开前还是离开后。我觉得这对他们来说不是坏事!
给你们欣赏我说的最美的那个片段的截图
我最喜欢的两段话:
A
B.
女主角多有魅力呢?
她挑起男主的下巴吻他
3 ) 一切纯粹的情感或事物都是美的,只是你无法采撷每个枝头最美的果实
第一遍看它。时为凌晨两点,在听到茱莉那段what is feels like for a girl的台词时,着实惊了一下。于是从电脑里找出麦当娜那首同名歌曲,和着片子一起放着,第一次知道什么叫采样,也被麦姐的造诣惊到。 第二遍看它。时为午夜,关了中文字幕一点一点细细体味,前半段太多细节之处勾起幼时的回忆,关于每一个有些荒芜的夏天,那些一寸寸伸展的皮肤,那些荒地上拔节的废弃房子,掩映的光线和灰尘,镜子里脏兮兮的一样荒芜的自己。 可当母亲也死去之后,片子的走向已不再和任何记忆有关。你跳出,看着小说一样的情节一步一步靠近你,抓住你,拷问你。你无从调动任何旁者甚至只是些许类似的经历去感知,却又冥冥中能觉察到一份真实,自然得不带任何瑕疵。 我想,它还是关于荒芜的,且这种荒芜并不局限在一段特定的时期。这样的情感经历在每个人内心深处存活,在数年后不被提及。所有人都以为它消失不见,像时间掩埋的一具尸体,如同片子里,茱莉和杰克已想不起母亲活着时生活的样子一样。而它一直存在,只是被放在记忆的背面,变得潮湿腐朽,你已完全认不出它。 如今我还能记起儿时在老家,在那么炎热的午后,一摞一摞的谷堆里玩疯了的孩子,躺在水泥地上,一股眩晕冲头而来,带着整个瘦小黝黑的身体一起,就飘荡到了白得什么都没有的天际,那时以为这种感觉就是死,可死并不是如这般美好的。 如今还能记起那些长长假期,午后的院子里,没了孩子成群结队地跑在一排一排平房中间,只是一个人不知怎么的就溜到那些空房子里,捡起屋子里那些别人曾使用又丢弃了的物品,或者发现一张旧床,就躺下,度过几个小时之后,像遗忘了一段时间一样平平常常的回到家去。 当岩井俊二的那些青涩需要你硬着头皮不睡过去时,你可以说你你已经离少年很远。于是你开始靠记忆过活,偶尔的感伤被时间与琐碎糟蹋得面目全非。你也可以庆幸,你没有在那种荒芜中,走到电影后半段,或者说,小说后半段的境地之中。而也就是这样,你的那份情感被放置在了记忆身后,它变得缺失,不再纯粹。于是它不美,它在被偶尔唤起之时变成你无法逾越的一种情感。 所有人都曾经荒芜过,只是你从来没有荒芜得那么彻底。
4 ) 甜蜜的世界总有黑暗的归处
生性问题,我向来爱把眼光投向世界上那个阴暗甜蜜的角落。对于自己的这种秉性,我曾一度有种难为外人道的羞涩与犹豫,说白了,这个世界上什么样的人都多,积极向上的人类眼是望向阳光的,时间长了,变里外健壮,丰腴起来,面对人的态度也都染了太阳的温度,看一切人都是善的。而我的同类则偏安一隅,孤零零的猎奇,寻找自己的快乐。我从来都信人是性善恶混,而所谓的恶除去大是大非,更是一种探索可能性的好奇心,正如盲人又身处黑暗中,试着除去自身的惊慌,慢慢摸索自身所在之处的界限,用自身丈量这承载万物的世界究竟是大是小,究竟是宽容还是逼仄。
兄弟姐妹是一种奇妙的组合,男人与女人从一个母体受难而出,相互就有了混杂的身份,社会用伦理和道德规范了人行为的界限,分开男女拥抱的身体。父母被迫扮演人生第一位秩序警察。而当警察身份缺失时,混乱就变成一种可能。性与爱的混合体充斥着对于过去好时光的记忆充斥满青春期少年纤细的身体。昏黄的灯光里,少年吹熄了蜡烛,淡绿色的眼珠就再也离不开那面目相似的同龄少女。绿袖子唱起来的时候,少年饮下微酸的橙汁。暧昧甜蜜的气氛像果汁那样粘稠流动。没有人感到恶,一切维持在微妙的平衡里,小的孩子感到煎熬,有人却感受在不易察觉的满足里。姐姐的挑衅是带毒药的香水,少年在一个夏日匆匆饮下,像水泥弥合裂缝那样自然,他渐渐崩盘的归属感建立了新的秩序。他成为了父亲,女孩是母亲,角色和生活的状况变换得如此自然,没有不妥,也没有犹豫。就像一场游戏,好玩就在于前方未知的方向。所以弟弟带上了假发,妹妹不再说话也都是自然,所以秘密被水泥封存起来成为秘密。一切都像那条被扯来扯去的床单,露头露脚,又哭又笑。
但世界终究是逼仄的,他带来了陌生人的窥探。当姐姐的男朋友开着红色的跑车出现,探出一颗成熟的脑袋审视这一群藏着秘密的孩子,他成年人的脑袋里想象不出迥异于自己童年的阴暗。蚂蚁带出了黑暗的秘密,水泥裂开的时刻年轻的躯体依然在游戏,像飞鸟般张开纤细的身体拥抱结合。男朋友的吼叫可以说是不合时宜的,就像成人世界终会毁掉不合时宜的甜蜜,游戏走到尾声了,一切戛然而止。
回忆起这部影片的时候,总觉得像陷入灰色的空间,他不属于此也不属于彼,而是独立的一片区域,它探索的是世界特殊的一方,特殊的一段时间,虽然最终年轻的躯体会沉沉老去,甚至不愿再想起,但每思至此,一种可能又爬上心头,或许在无数次回想起那一小段异色后,我们终会开始思考境遇的奇妙,从而生出触碰世界的渴求吧。
5 ) 差强人意
先读的书。电影给我的感受是大部分细节比较重视原著,能够让读者很好地把文字与画面对应起来,只读过小说的话,因为没有体验过这种异域风土,中国读者很容易有一种疏离感。 个别细节不满意,比如一些音乐运用的比较突兀,尤其是杰克在雨中的那一段音乐,还有就是选角过于美型和中性了,一些隐喻处理的也不够好。
6 ) 时光让人淡然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
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道德伦理三纲五常就像枷锁让人生活得步履维艰一步三喘一步三叩首。
为自己活一回,为自己爱一回,有何不可。
最初不太能够理解那种在生活得狭缝里爱得小心翼翼却倾尽所有的相濡以沫,时隔三年再回头看它,蓦然顿悟,多少人想拥有却求之不得的爱恋,他们早已牢牢攥紧在手心里。姐弟又如何,真正的感情总是超越常规挑战常理。
那对年幼的弟妹,性别易位,角色模仿,都只是生活所迫,为了能够一家人在一起,为了能够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活下去。那种潜移默化的对生存的渴求,让人叹息不已。
果然有些片子需要时间让人明白,就像一坛美酒, 愈陈愈香。
7 ) The Cement Garden(1993) & Lolita(1997)
小说perfect了的电影拍摄压力就很大。
全篇高级灰的演绎很像Lolita。
The cement garden(1993) & Lolita(1997),
其实看的时候和读小说的感觉差别并不大,不是每一部依据小说改编的电影都非要去讨论下是小说好看还是电影好看。
(题外话:记得高中写过一篇文章讨论2005版的Pride and Prejudice改动了小说中三个重要的场景,觉得改得非常得棒,不仅是针对电影语言来说,各种冲突和力度感增强了一倍,即使原著那么改写剧情,全文字性的改动也会变得更加有力度和思想。简奥斯汀写的就不能改得更好了吗,未必吧。)
所以不是小说原著一定比电影精彩的。也不是尊重原著就体现了你导演对原著的理解的。
(题外话:毕业设计导师说过一个交互设计的最佳作品抓住了交互设计的精髓,是设计了一个现实中并不能实现的安乐死过山车,人到了最后一关的至高点,可以选择死与不死,死的结果是极高急速地无意识俯冲,由于大脑供血失常等而导致身体死亡。而它的精髓在于在你选择之前有一个坐在过山车上达到至高点的漫长过程,你开始回忆一生。。。哈,交互设计的designing for interaction!)
这才是对一项设计和一部作品的理解,不是简单地附和和循规蹈矩。
The cement garden(1993) & Lolita(1997) 看电影和看小说感觉差不多不是指水平方面的level差不多,是说感觉。“感觉”。感觉(重音)差不多。因为看小说的时候已经完全自然而然地看见的是画面不是文字。电影的画面和我看小说时候看见的东西是一样的一致的。
所以仅仅是叙事的话,为什么很多电影要来自小说原著,它把读者看见了的却不能实现不能保存的东西给实现了保存了下来(虽然这电影一碟难求。。。)。怎能不伟大!就像是perfume里面的他想实现保存下来是女人的体香。又怎能不伟大呢!保存下来的是本来存在于脑海中甚至是气味中但还是感觉上的东西。对。还是叙事。但是这项工作是伟大的。
这种东西确实比一个所谓原创电影要来得有味道。也不是具有原创性想法的导演就一定是比有原著背景基础的导演更加有“想法”的。不过有些人干的事情,就觉得有点令人费解。。。例子就不举了。。。也太多了。。。
这么说吧。比如,徐静蕾拍个什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她还真不如上个豆瓣来点一个“徐静蕾看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告诉大家她读过这个小说。。。看完电影就觉得。哦。她看过这个小说还觉得不错。恩。对。她应该再打个五颗星告诉大家她的品味。。。(我跳跃了。我现在想到黄立行了。那首《分开旅行》真好听。也是初高中歌曲。)
8 ) 其实还没看懂。
水泥房间,水泥花园,水泥棺材,水泥般的生活。石灰粉+水,黏黏乎乎,最后硬硬帮帮。如果材料没有搭配好,就会出现裂缝,并且越来越大。
四个孩子的家庭就和水泥一样。Jack和Julie就向石灰粉和水。Jack很闷骚。这样的帅气男生却喜欢上了看书,在破旧的楼层弹簧床上自慰。Julie几乎就没有脾气,默默地支撑整个家庭。最后,他们终于融在了一起。
很喜欢妹妹这个角色,表面上每天写着自己小少女的秘密。然而,她写的就是这个家,叙述着她最“讨厌”的人每天的琐碎事。四个人都在超速地长大着,而她的日记本也会更加深沉而精彩。
也许它有很多隐喻,工业发展与荒原意向,失去父母的孩子发展出畸形般的依赖,Tom要做女孩子要做小婴儿,Sue只习惯与日记交流,Jack和Julie得到彼此成为彼此,秘密重要的不是其本身而是持有秘密者之间亲密的关系。阴冷,温柔,腐败,纯粹。。它有隐喻,可令人着迷的是绿袖唱起时风筝升起时的暧昧温度
麦克尤恩,最严肃的通俗小说作家。在水泥藏尸,姐弟乱伦这些好看的噱头之下,依旧埋藏着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女孩般的杰克,男孩般的茱莉,在失去了父母后,他们终于变成了父母,他们用彼此的结合捍卫了家庭的完整,找回了自己的本真,然而,这是不是在冥冥中又昭示着某种轮回,譬如他们的父母和弟妹
Fuck me!!!!!!男主角是我们research group里的一个博士后同事!!!!!!!!!!!!!!!!!!
像女孩的弟弟,像男孩的姐姐。四个孩子活在水泥筑成的伊甸园里,除了相爱无法可想。结尾真残忍,来自冷酷现实的闪烁警灯漠然照在姐弟两人如油画般神圣梦幻的裸体上。伦理和法律终究撕裂了肮脏又纯洁的悖德美感。红风筝,海洋,昆虫,荒地。最美的是“It seems natural to me.”
乱伦,字眼很恐怖,这就是文字的力量。某种意义上,喜欢上和你流着相同血液,长相相似,朝夕相处的人,其实再自然不过。尤其是在代表最高伦理道德的父母都缺席的情况下。
who wants to analyz? please raise his hands.太多意向性的东西,禁闭空间,兄妹乱伦,水泥,恋母情结,弑父,梦里的迷雾,天上的风筝。但是,别害怕别害怕,一点也不丑恶,“seems natrual to me” 这句话可以概括一切。结尾时敲击水泥的声音该再久点的。有那么一点点做作。
93年就拍出来了,太酷了。姐弟乱伦,老幺易装,不过,这都不是问题,因为他们一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啊,父亲猝死,母亲因病卧床,青春期的姐姐弟弟们,成长中被死亡的洪水猛兽吞噬,他们只想要一个家庭。迷乱,死亡,恐惧,一夜长大。那个风筝终于断了线,潮水淹没了,青春别醒来
改编删去了德雷克的绝大部分戏份以及苏的部分戏份,保留的部分较好地传达了原著的主题(但不及原著丰富了)。细节比较粗糙,但声音层面做的极为细致(少见在音轨上这么下功夫的)。梦境的几次运用不错。夏洛特·甘斯布很赞啊。
也许是主角们都太漂亮,比原著出色,没有把兄妹乱伦当成噱头,哥哥长发,妹妹短发,都是中性的设定,性别模糊,同根生的灵魂。人为设定一个孤岛,撇开所有人情世故,与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同样格局,后者是沉重批判现实,本片更为童话,有风筝、迷雾、欲望,与试图融为一体的爱。
超美型.loli.倫理.謀殺.亂倫.文藝片,風箏一飛,情色退散..強烈推薦!不枉我專程去借張d9所花的工夫.
Do you think what we did was wrong? I don’t know, but it’s natural to me。 The same to me。 妈妈死在床上后来被埋进水泥那段看的我快哭了
还是原著更容易让人接受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的原因
第4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水泥花园》首度宽屏版D9+完整花絮(威信D9)
演员生涩的恰到好处,但是情节简化的有点过分。很多改编点不太理解,比如为什么23岁的斯诺克player要改成33岁的business man? 整个电影怎么看怎么像被总局阉过似的。盒盒。【分割线】卧槽我刚发现我看的就是阉割版的。妈蛋再也不跟土豆玩了我!!!
can't quite understand...but seems there's no need
另一个深藏心底的禁忌情结
1.欲望的苏醒伴随父亲的死亡,不伦萌芽之后则是母亲的离世,不得不说是有某种隐喻在里边。2.日本的《谁知赤子心》算是纯洁版的《水泥花园》。
男主角气场很糟糕,看不出忧伤,只看到自私自恋,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充满了暗示的电影,我好像都看懂了罢,演员都好纤弱好有范,看完意犹未尽
无人知晓+戏梦巴黎,麦克尤恩的拿手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