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laine Glicksman1989年7月至8月期
翻译:0.5英里
斯派克 · 李将获得林肯电影中心颁发的第四十六届卓别林奖。
这是布鲁克林贝特福德-斯图福桑特(Bed-Stuy)夏季最炎热的一天,但比天气更火爆的是人们的脾气。斯派克·李此前的电影关注的是男女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以及深色皮肤和浅色皮肤的黑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在他的第三部电影《为所应为》中,他在烈日下用放大镜观察了黑人和白人之间的关系,结果毫无疑问是他们在互相开火。
《为所应为》的主演是奥西·戴维斯(Ossie Davis),露比·迪(Ruby Dee),丹尼·爱罗(Danny Aiello),John turturturro,理查德·埃德森(Richard Edson),以及斯派克·李的常用演员乔伊·李(她也是斯派克·李的妹妹),比尔·努恩(Bill Nunn); 赛缪尔·杰克逊(Sam Jackson) 和吉安卡罗·埃斯波西托(Giancarlo Esposito),以及新人罗西·佩瑞兹( Rosie Perez)。这部电影拍摄于Bed-stuy的一场破纪录的热浪之中,主创和工作人员几乎全部是黑人。(这在电影业中是很罕见的)
李饰演的穆基是一个漫无目的的年轻黑人男子,是影片的关键人物,他关心自己的薪水胜过对女友和年幼儿子的关心,戴着一顶褪色的平顶帽,有一颗金牙。 摄影厄内斯特·狄克森再次忠诚地站在镜头后面,而导演的弟弟 大卫·李,拍摄了许多我们在《稳操胜券》中看到的神秘剧照。
李的这部电影在出现在纽约是一个种族问题的火药桶时。 今年4月,一名华尔街的白人女性发起指控说她在中央公园遭到黑人轮奸,这件事情激怒了白人,污蔑了黑人,并促使特朗普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了一整版广告,呼吁恢复死刑(然而,当李在自己的电影中致敬的两位黑人迈克尔 · 斯图尔特(Michael Stewart)和埃莉诺 · 邦普(Eleanor bumpurs)在不同的争议事件中死于纽约警方之手时,却没有获得类似的关注。 (Michael Stewart,黑人艺术家,1982年在纽约东区地铁站涂鸦时被警察围殴致死,警察的说辞是他在乱涂乱画影响市容。)(Eleanor bumpurs是一名居住在纽约布朗克斯的66岁非裔妇女,有精神病史。1984年10月29日,由于拖欠房租她将要被驱逐出住所,但是她挥着刀威胁房屋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并且拒绝开门。警察史蒂芬·沙利文闯入她的房间,用枪向她射击两次,使她当场身亡。史蒂芬·沙利文被起诉犯有二级过失杀人罪,但最终无罪释放。邦普尔斯的家人要求政府赔偿1000万美元,最终双方以20万美元和解。)
倍受黑人读者青睐的《阿姆斯特丹新闻》(Amsterdam News)将中央公园强奸案的处理方式与斯科茨伯勒男孩(Scottsboro boys)相提并论。50年前,这些男孩被错误指控强奸了一名阿拉巴马州的白人女性,并差点被处决。 一个月后,一名25岁的黑人男子在警方拘留期间死亡,一名黑人妇女对《纽约时报》说 ,“这太疯狂了。 将会有一场暴动。 有人会被杀,而且很可能是我们。”
译者注:“斯科茨伯勒男孩控诉阿拉巴马”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权案件之一,1931年3月,9名13岁至21岁的黑人男孩在乘坐穿过阿拉巴马州的货车时因斗殴被捕,随后被控诉他们强奸了同车的两名白人女孩。但实际上两位女孩从未被强奸。本采访中说他们差点被处决,实际情况是最初判决时其中有八人被草率定罪,处以死刑,只有其中年龄最小的罗伊·赖特免于死刑。后来在阿拉巴马政府和这几名男孩的相互起诉中,当地法院的死刑定罪被推翻,有四人被判处长期监禁,最长的有十九年多,另外五人的指控被取消。这一案件导致了美国最高法院和宪法几次里程碑式的改变:1.最高法院宣布必须向所有刑事案件中的美国人(包括在联邦法院受到重罪指控的被告)提供律师;2.在整个南方废除了陪审团全部由白人组成的做法,任何种族群体不得被排斥在陪审团之外。
《为所应为》传达了这样的信息。 当压抑的高温和拉希姆事件导致萨尔的披萨店被烧毁时,没有人是赢家。 浮现出来的不是意大利干酪,而是隐藏在其下的不良情绪。 这部探索黑人下层阶级的电影以两段引语结尾,第一段引语是马丁·路德·金博士支持非暴力时所说的,他说: “以牙还牙的古老法则让所有人都失明。”。第二段是与之相反的马尔科姆·艾克斯的话: “我不反对自卫中的暴力,我甚至不把自卫称为暴力,我称之为智慧。” 这部电影就是以这句话结束的。
李对争议并不陌生。 美国电影协会对《稳操胜券》的评级是X,重新剪辑后改为了R级,因为李在片中加入了一个黑人裸体的做爱场景。 在《黑色学府》中,李打破了深浅肤色黑人之间偏见的沉默阴谋,描绘了返校期间全黑人的大学校园。 《黑色学府》探寻黑人对种族隔离的态度(学校靠来自南非的收入运行)。 在一个令人心酸的场景中,李安排学校里的非洲学生和卷发的带着淋浴帽的当地的黑人发生了冲突,他们的敌意像番茄酱一样喷射出来:“我们不是你的兄弟。 为什么你们这些大学混蛋认为一切都是你们说了算? 你年复一年地来到我们镇上,接管我们的生意。 我们在这里出生,在这里生活,一辈子都会在这里,但因为你而找不到工作。”
《黑色学府》受到了黑人同胞的批评,他们不想让长期隐藏的肮脏出现在白人眼前。 但是,李的电影一如既往地成为了热门话题。 亚特兰大联邦法院审理的一个案件强调了此前不可告人的事实: 一名妇女正在起诉她的前雇主,控告他基于肤色的歧视。 这位妇女和她的雇
像李的其他电影一样,《为所应为》是一部从黑人内部视角看待关于非裔美国人生活中的矛盾和庆祝的电影。 但是李的天才在于创造出超越种族和经济地位的角色,并向我们所有人表达心声。 他的 Bed-Stuy 与我们认识的邻居们一起活跃起来: “大婶”(迪伊饰) ,街区的女主人般的角色; “老市长”(戴维斯)饰 ,是这个街区的哲学家; 希腊合唱团三人小组:小白脸威利(罗宾 · 哈里斯饰) ,椰子希德(弗兰基 · 费森饰)和 M.L.(保罗 · 本杰明饰)他们在啤酒中寻求庇护,躲在沙滩伞下; 甚至还有波多黎各的卖刨冰的赫拉多人,推着装有大冰块和糖浆瓶子的推车。 在这个街区,英语和西班牙语相互交织碰撞,萨尔萨舞曲和拉希姆的说唱乐融合在一起,空气在爱爸爸先生 的“我们的爱”节目中活跃起来,就像他用“ da platters dat matter”演唱“ the nasty to ya ears”一样,电影中的黑人音乐涵盖了说唱、 juju、雷鬼和灵魂乐——音乐是这个街区的主角。
收音机拉希姆(努恩饰)就是在这公然地播放着收音机里的信息:“为权力而战”(Fight the Power)这个词,这个词仿佛统治着世界——几乎直到世界末日。
李的电影与众不同之处不仅在于黑人视角(在这个行业中,几乎没有黑人有发言权) ,还在于同时看到事物两面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他笔下的人物既不全是好人,也不全是坏人。 这就是这些电影和李的力量: 一旦用一个角色确立了我们的身份,李就把他翻了个底朝天,揭露了我们所有人的黑暗面。
李的电影无疑是扣人心弦的:直接、直率、毫不留情、直言不讳、直截了当。他毫不犹豫地处理自己的主题,为他赢得了既大胆又傲慢的名声。《为所应为》不仅是黑人生活的宣言,更是电影制作的宣言。它以涂鸦的速度、颜色和风格打动我们:一个城市,直接面向每个人发出宣言。李的制作公司,位于布鲁克林市中心的年轻的黑人电影公司“四十亩地和一头骡子”, 开在牙买加馅饼和香料店以及其他黑人开办的企业之中。在附近,李为那些无法承受电影学校的学费和官僚主义但仍有梦想的人开办电影工作室,收费最低。
译者注:“四十亩地和一头骡”只面向黑人市场,并且只拍摄黑人题材的影片。这一名字源于南北战争中的一段往事:联邦政府许诺给被解放的黑奴每人四十亩土地和一头骡子,但是这个承诺到今天也没有得到兑现。斯派克·李如此取名,既传达了一种代表黑人群体的政治诉求,也传达了自己务实的创作和制作理念。
格里克斯曼:《为所应为》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李:创作《为所应为》是因为霍华德·比奇事件。 我想做点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和种族主义。 有几个地方报道说这部电影是对霍华德 · 比奇的重述。 其实这完全是虚构的东西。 我们从中吸取了四个元素: 棒球棍,一个黑人被杀,披萨店,以及黑人和意大利裔美国人之间的冲突。(译者按:2008年2月20日,三名黑人步行经过纽约的霍华德·比奇区时遭到一群白人青年的追赶和攻击,其中一名黑人米歇尔·格菲斯为了躲避他们用棒球棒对他进行的围攻,跑上了公路,被一辆追上来的汽车撞死。)
格里克斯曼:这些想法是如何为电影发展起来的,它们又是如何受到组织工作的影响的? 这是一个热门的话题。
李:我希望有一个24小时的周期,在夏天最热的一天。 我希望这部电影在贝特福德-斯图福桑特 的一个街区拍摄。 这就是我需要做的所有工作,从这里开始。 从那时起,我可以继续做我必须做的事情。除非你开始拍摄,否则剧本不会有生命力。 最后完成的电影与最初计划总是不一样。 我总是忠于自己所说的,但最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 如果我写了一些东西,在排练的时候发现其他东西更好,我们就会改变它。每次我拍一部电影,人们都会问我: “你有完全的艺术控制力吗? ” 我想说,看看《胜券在握》,《黑色学府》,《为所应为》ーー我们制作了我们想做的电影。
格里克斯曼:斯迈利这个角色是如何创造出来的的?他有点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式的乡村白痴。
李:事实上他根本不在剧本里。 这一切的发生是因为演员罗杰 · 史密斯一直追着我不放。 所以我们去做了一些看起来不像是事后才想到的事情。(译者按:这里指罗杰·史密斯要求导演为他增添一个角色)
格里克斯曼:扮演斯迈利的罗杰 · 史密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脑瘫吗?
李:不,那是演戏,我们只是想让他变成另一个人。
格里克斯曼:你扮演的角色穆奇是怎样一个人?他和孩子的母亲蒂娜的关系还没有解决。 我们真的不知道他的希望和梦想是什么,除了想得到报酬。
李;他坚信的只有要活到第二天: 他看不到第二天以后会发生什么。 穆奇是个不负责任的年轻黑人。 他给了蒂娜一个孩子。 他有所改变,但在那之前,他并不真正关心他的儿子和她。
格里克斯曼:影片的结尾非常有力,但也有些模棱两可。 你如何调和引用的金博士和马尔科姆 · 艾克斯的两段话?
李:我不认为这是模棱两可的。 我认为你真的需要关注电影的最后结尾是什么: 马尔科姆 · 艾克斯的话,而不是马丁·路德·金的话。
格里克斯曼:马尔科姆 · 艾克斯说: “我不反对使用暴力进行自卫。 我甚至不称之为暴力... ... 我称之为智慧。” 那么暴乱是正确的吗?
李:在那个特定的案例中,它是正确的,因为穆奇和他周围的人只是厌倦了黑人被警察杀害,只是被警察杀害。 当警察受审的时候,他们知道什么都不会发生,感受到完全的沮丧和绝望。他们已经看过很多次了: 霍华德 · 比奇事件,迈克尔 · 斯图尔特,塔瓦娜 · 布劳利,埃莉诺 · 邦普斯。 什么都没有发生。 谋杀迈克尔 · 斯图尔特的八个警察ーー我们就是从那里得到了可以用来塑造拉希姆这个形象的素材:迈克尔 · 斯图尔特被扼住的喉咙。 只不过我们没有让他的眼球像迈克尔 · 斯图尔特那样从脑袋里蹦出来,(警察和法医)给他的眼球上了油,还试图把它们塞回眼窝里。 人们对司法系统完全丧失了信心。 所以当你感到沮丧,没有别的出口时,你就会想把垃圾桶扔进窗户。
格里克斯曼:如果你在《阿姆斯特丹新闻》上读到类似中央公园事件的报道,然后将其与《纽约时报》的报道相比较,就会发现两种不同的观点... ..。
李:几天后,一名黑人妇女被发现在公园里被奸杀。 邮报、新闻日报、《时代》、《纽约时报》或《纽约每日新闻》都没有刊登头条。 这是对黑人生活的贬低。 就好像黑人的生活毫无意义和价值。.
他们认为这是黑人之间的残杀,认为黑人是动物,这不是什么新闻。 但是,如果是一个来自华尔街的年轻白人女性在中央公园被强奸,你可能还会向耶稣的脸上吐口水或者做其他类似的事,因为,你知道,一场大暴行已经发生了。这名(黑人)妇女在中央公园事件发生后四五天被强奸。 被奸杀! 没人说什么。 没有人反对。 我没有看到唐纳德·特朗普在这些垃圾背后做任何广告。
格里克斯曼;你电影里的战斗发生在最富同情心的白人萨尔和最没有同情心的两个黑人之间。 例如,布津,这位激进分子,除了收音机拉希姆,没有人站在他这边。 约翰 · 特托罗饰演的公开的种族主义者皮诺最有可能成为他的对手。
李:看,这就是好莱坞所拥有的。 但这太简单了。 皮诺不是凭空认识到那些东西的, 其中一些肯定是他父亲萨尔教他的。真正困扰一些白人批评家的是当 穆奇 把垃圾桶扔进窗户的时候。 因为 穆奇 是那种”善良的黑人” 我听到很多白人朋友告诉我,“你是一个不错的黑人,你不像其他人。” 他们真的很关注和喜欢穆奇,他是个受欢迎的角色。 当他把垃圾桶扔进窗户的时候,他们感觉被出卖了。 不能相信Moulan yan(译者按:意大利人对黑人的侮辱性称呼), 告诉他去拿一支矛。 [尖叫和笑]
格里克斯曼:“Moulan yan”的意思是茄子。
李:你没看过马丁 · 斯科塞斯的电影吗?
格里克斯曼:这些导致暴乱的事件是否意味着即使是“善良”的白人也更想躲在殖民权力结构的后面?
李:萨尔说,“这些人喜欢我的披萨。” 我的意思是,任何时候你听到有人说“你们这些人” ,你知道那是什么意思。
格里克斯曼:虽然他看起来很自豪,因为每个人都是吃着他的比萨长大的..。
李:是的,但是注意一下,一旦事情开始发生,他就突然开始说,“我要打烂你他妈的黑鬼的屁股。” 这种想法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一直在那里。 只是这一次被激发出来了。 但是它一直是存在的。
格里克斯曼:为什么要在一个看似安全的公众场所,一个聚集的地方,而不是在大街上挑起战争呢?
李:这样的争吵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在公众眼里, 布津的角色直接指向了霍华德·比奇事件发生后的几天。 一些黑人领袖聚集在一起,要求纽约市所有的黑人抵制披萨一天。 这是我一生中听到的最荒谬的事情之一。 这太愚蠢了。我的意思是,布津出了个好主意。 但是把一张黑人照片挂在萨尔的名人墙上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样有用吗? 但另一方面,他也有自己的观点,因为让我们反过来说,“看,萨尔,你所有的钱都是从黑人那里赚来的,为什么你就不能有足够的敏感度,在墙上至少挂一张他们的照片呢? ” 这就是电影对我的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格里克斯曼:你是在鼓吹最后的暴动吗?
李;我什么都没鼓吹。 这些只是角色,这就是他们的行为。 这就是他们的所作所为。 如果我们再次扭转这种局面,我认为萨尔的话也有道理: 当你们黑人聚在一起,拥有自己的生意的时候,你们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不认为黑人会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走上街头开始暴乱。 我的意思是,黑人不需要这部电影来制造骚乱。 他们已经这么做了。 看看超级碗的前一周在迈阿密发生了什么,那些警察杀了人。 现在有些人在夏天的纽约被警察杀害,这部电影不会有任何帮助。 但无论如何,随着市长选举的到来,纽约的气氛将会变得非常紧张。而且会很热,你知道。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整个前提---- 在35摄氏度的高温下,人们还是会失去理智。
格里克斯曼:你认为在中央公园发生的“野蛮”事件会影响影片的反响吗?
李: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我甚至从未听说过“野蛮”这个词。 就好像他们得到了这个东西,他们编造了它,你知道。对于那个年轻女人被强奸的事情我很难过。 不管发生在谁身上,这都是可怕的行为。 但我觉得整件事被夸大了。 媒体刚刚掀起了纽约白人的狂热,唐纳德 · 特朗普也没有帮忙,只是发广告呼吁 恢复死刑ーー这些都是暗语。 任何时候你听到埃德 · 科克谈论“野蛮人”和“动物” ,你就知道他说的是年轻的黑人男性。 这很快就变成了整个伯恩哈德戈茨的事情。 毫无疑问,这与市长竞选有关。 这个问题还会再次出现: 给(黑人候选人)戴维 · 丁金斯投票就是给野蛮人投票。 我可以肯定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竞选活动。
格里克斯曼:白人担心你在鼓吹暴力。
李:他们要做的就是读一下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 我不是在鼓吹暴力。自卫不是暴力。 我们称之为智慧。 人们都在胡说八道。 以色列可以出去轰炸任何人,没有人说什么。 但是当黑人出去保护他们自己的时候,我们就是激进分子,或者我们在鼓吹暴力。
格里克斯曼:看来你几乎掩盖了拉希姆的死亡。 当穆奇 最后去见 萨尔 的时候,他只是说,“ 收音机拉希姆死了。”
李:是的,但穆奇的角色就是这样。 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是个悲剧,但是穆奇 的整个性格不会在一夜之间改变。 那天早上他在那里的原因是他想要得到报酬。 他在整部电影中一直在说,赚钱,赚钱。不,我不认为我掩饰过去了。爱爸爸先生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格里克斯曼:当 穆奇打破窗户的时候,是他决定离开边缘,表明立场,真正引爆局势... ... 这是在描绘你本人吗?
李:无论发生什么,我们总是试图表明立场。 所有富有创意的电影都是这样, 我不认为我们会改变什么。 这只是一个更具爆炸性、更不稳定的题材。
格里克斯曼:穆奇象征着摆明立场的艺术吗?
李:艺术? ,不,这就交给你们记者了。
格里克斯曼:影片的结尾,暴乱之后唯一受到损失的是住在附近的人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看看67、68年的暴乱。 任何时候发生骚乱,国民警卫队、警察,总是确保把骚乱控制在贫民区内。 所以他们烧毁的建筑物将永远无法重建。
纽约的骚乱从来不会发生在第五大道上, 125街上的罗德与泰勒百货(Lord&Taylor)和萨克斯百货(Saks)从来没有遭到抢劫过。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确实失败了。 但是人们却感觉不到他们的失败,因为他们觉得他们早就失败了,没有什么可失去的。
格里克斯曼:在暴乱之前,他们有一家披萨店,不管那意味着什么。现在,街道除了到处都是垃圾之外一如既往,但是他们再也没有披萨店了。
李:不过他们感觉好多了。 他们觉得这辈子就这一次这样的经历,去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他们觉得自己有发言权,也很有力量。
格里克斯曼:影片中多次提到“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家。”你的角色有次提到了这个问题,搬到 贝特福德- 斯图福桑特的雅痞克利夫顿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说法。
李:.是的,那不是无意的。
格里克斯曼:电影中的街道是我在纽约见过的最干净的。
李:我这样做是因为每次人们一提到贝特福德-斯图福桑特,马上就会想到强奸、谋杀和毒品。 我没有必要展示很高的垃圾堆和其他东西,因为在贝特福德-斯图福桑特并非每个街区都是这样的。低收入人群总是住在烧毁的建筑物里是一种谬论。 这些人都是辛勤工作的人,和其他人一样,他们对自己的东西感到自豪。 所以没有必要把布景布置得像南布朗克斯的夏洛特街一样。人们还会问: “毒品在哪? ” 毒品是一个很宏观的话题,如果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探讨的话,它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次要情节。 你必须拍一整部关于毒品的电影。 这部电影不是关于它的,而是关于种族主义的。
格里克斯曼:电影中的人物都很聪明。 最无知的人是皮诺。 无知者手中的暴力和智慧者手中的暴力有什么区别吗?
李:聪明的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使用暴力,无知的人只是为了暴力而使用暴力。但是如果真的有无知的人反击,那么暴乱就会有不同的影响。我认为这些人聪明是件好事。 因为这表明这不仅仅是随机的暴力事件。,人们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格里克斯曼:那如果他们有工作呢? 穆奇说了好几次,“找份工作。”
李:他通过为萨尔工作得到了他想要的。 “找份工作”——这实际上是对你男子气概的一种表达。 因为每个人都应该能够承受自己的重量。 当皮诺打斯迈利的时候,他对质问他的人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找份工作! ” 因为很多人都没有工作。 因此,在皮诺看来,这意味着他们不是男人。 “无论如何,黑人都是靠福利生活的。”
格里克斯曼:你的剧本创作和电影制作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叙事。 它们与乐谱很相似, 每一个角色都像是一个音符,你演奏它,然后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在最后达到渐强。
李:我们只是不喜欢那样讲故事。 故事就在那里,但是我们不想走在前面,因为当叙事很直接时,观众可以通过观看电影的前十分钟来猜测你要去哪里。 我们喜欢让他们猜测,就让电影这样进行着。 我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观众的智慧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 他们什么都用勺子喂。
格里克斯曼:当《黑色学府》上映时,它被归入了《雪山怒吼大追击》和《魔鬼暴警》一类的影片。
李:这几部影片是同期上映的。 他们认为黑人观众只是一个单一的群体,没有任何多样性,我认为这是非常无礼的。 《雪山怒吼大追击》不可能是一部黑人电影。 很少有黑人去看那部电影。,西德尼 · 波蒂埃是那部电影里唯一的黑人。
格里克斯曼:在你的书《为所应为》中,你说黑人不应该为种族主义负责,他们是受害者。 一个人作为受害者的自我认知似乎降低了他的力量ーー就像M.L. 、 小白脸威利 和 椰子希德 关于韩国水果摊的谈话一样。
李:没有。 如果黑人作为奴隶从非洲被带走,这怎么会是“我的看法”呢? 这不是我的想象。 你必须承认这一点,但不能以此为借口。当我成为一个电影制作人的时候,我知道做一个黑人电影制作人是更加困难的——以黑人的身份做制作人。我意识到你需要比他们强两倍或三四倍。 就像黑人运动员遇到的情况一样, 他们必须比那个白人男孩更优秀才能进入球队。 你不会坐在那里沉思。 这是你成长过程中就知道的事情。 这是注定的的。 当人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然后用它作为借口时,问题就开始了。
格里克斯曼:我在《首映》杂志上读到一篇关于电影业中的黑人的文章。 有人引用一句话说,好莱坞电影的前提是一个黑人男性或女性不能带你去任何地方。 也就是说,白人的道德 和心理认同不能与黑人相提并论。
李:我真的相信很多人——比如很多高管,他们都相信这一点。 好莱坞有一句古老的格言: 黑人就是票房之死。 除了极少数例外,艾迪 · 墨菲就是其中之一。 看看《时代》周刊,他们的封面上印着密西西比在燃烧。 艾伦 · 帕克说,今天好莱坞的现实要求这部电影有两个白人主角。 我不会因为这个声明吊死艾伦 · 帕克。 我认为他只是呼应了许多上层人士的感受,无论你做什么,即便你和迈克尔·杰克逊一样厉害,他们还是会首先看到你的黑人身份。所以你真的没办法避开它,但这对我并没有困扰。
公敌乐队的《为权力而战》 是收音机拉希姆这个角色在斯派克·李执导的《为所应为》中的主题曲。
(公敌乐队是美国的黑人嘻哈乐队,创立于1987年。现任成员有Chuck D, Flavor Flav, Professor Griff, DJ Lord, S1W.
公敌乐队的歌词充满政治色彩,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是80年代末最具影响力和争议的说唱组合,在美国黑人社区广受关注。可以说他们领导了Political Hip-pop在音乐与政治上的革命性变革。)
该影评写于2020年五月,翻译于我的Film课上写的Final paper。
《为所应为》(Do the Right Thing)是一部伟大的黑人经典。这部电影是美国黑人导演斯派克·李在1989年献给美国社会,甚至是全世界的现代寓言。电影中花了一天的时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布鲁克林街区关于政治,种族,和暴力的故事。
斯派克·李作为一名毕业于纽约大学的独立黑人导演,用他的镜头和独特的黑人视角捕捉着美国的社会和文化现象,种族和社会是他批判的主要议题。同样是作为少数族裔的台湾导演李安,也毕业于纽约大学,也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电影里表达了少数族裔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与亚洲人内敛而包容的文化氛围相比,斯派克·李的作品放大了美国社会中黑人群体所面临的跨种族冲突与对抗,反思了主流社会下黑人群体的复杂历史与现实。
这部电影的灵感部分来自于霍华德海滩谋杀案(Howard Beach murder)和与警察暴力执法事件有关的Michael Stewart和Eleanor Bumpurs的死亡。作为一个成长在布鲁克林的美国黑人,斯派克·李决定保留一些原事件元素的同时,将真实事件的发生地改编在了布鲁克林。这部电影由Ernest Dickerson拍摄,运用了超现实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的风格,使用大胆而生动的配色方案,为观众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布鲁克林的一个不平常的夏日。剧本和摄影的选择使这部电影真实得反映了现实生活,同时也是一种政治讽喻。虽然《为所应为》的剧本是半虚构的,但斯派克·李使用了很多流行文化的元素(霹雳舞,Air Jordan等)以及真实事件的设定(披萨店,意裔美国人与非裔美国人的冲突,一名黑人男性的死亡等)让这部电影不断地提醒观众:这些冲突和悲剧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为所应为》的全部故事就是一个炎热的在布鲁克林街区发生的一天。在一个黑人社区里,老板Sal和他的儿子们Vito、Pino,以及一名黑人雇员Mookie(扮演者是Spike Lee自己)一起经营一家意大利披萨店。Sal是一个诚实的商人,他只是想守住自己在这个街区的店面,他以把自己的披萨喂饱这个社区的几代人为骄傲。然后,Buggin out出现了,并要求萨尔把黑人明星的照片贴在“意大利名人墙”上。在遭到果断拒绝后,他召集了一群黑人邻居到他的店里制造麻烦,其中就包括了最后暴力事件的主角之—Radio Raheem。在冲突中,Sal砸烂了Radio的收音机,这台收音机被Radio视为生命。最终,这场冲突化成了两人之间的暴力,最后扩大成为意大利人和黑人间的暴力。最后,局面失控,警察的介入杀死了Radio, Mookie砸了披萨店的窗户,Smiley点燃了披萨店,Sal坐在地上哭泣。
《为所应为》直接把美国社会最严重的矛盾之一暴露在了观众面前—种族冲突。最具代表性的场景是Vito和Mookie在讨论黑人明星。Vito最喜欢的球员是 Michael Jordan,他最喜欢的演员是Eddie Murphy,他最喜欢的歌手是Bruce Springsteen。他在的世界观里,有各种各样的黑人:有的是他喜欢的,有的他认为就是N*****。此外,其他种族的美国移民—波多黎各人,意大利人,韩国人—也出现在了这个社区里,形成了移民社会噪杂而混乱的声音。影片的最后高潮是大火里的披萨店,这是对20世纪60年代黑人平权运动的深刻描述和讽刺。过去为平等所做的努力成了Smiley卖的小卡片和文化符号,而这些小卡片在披萨店的大火中被烧毁。在冲突中,在受雇者的仇恨中,在骚动过后的废墟中,有一种奇怪的荒凉。在电影中,King和X都成为了过去社会的象征,斯派克·李讽刺了以前为种族平等所做的努力。黑人社会的自我觉醒和社会内部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尚未实现。
种族主义是美国社会的一个整体问题,但当镜头聚焦到布鲁克林的一个黑人社区时,种族之间的紧张关系发生了微妙的转变。作为占主导地位的人口,黑人能够在布鲁克林的三个街区管理他们自己的社区。在当时的美国,社区治理并不是由政府或社区代表机构所垄断;相反,自我管理占他们管理的很大一部分。在这样的社区里,黑人因其人口和文化而成为主人,年轻的黑人可以自由地嘲笑新来的人或白人邻居。
然而,这并不代表国家权力的缺失。影片中反复出现了两名警察,他们开着自己的车在街上游荡,尽管他们懒得解决一场小纠纷,却宣称国家政权的存在。当两个警察在街上巡逻的时候,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场景,两个警察和三个坐在街上的老黑人互相对视。这一场景标志着美国白人和黑人对彼此的心理活动——警惕但也恐惧。美国白人滥用暴力是因为他们害怕美国黑人,而美国黑人害怕美国白人的力量。黑人和白人相互恐惧,所以他们对彼此保持警惕。国家的机构是由白人主导的,所以这种警惕延伸到了国家层面。双方就像彼此警惕的对手,即使他们现在处于和平状态,也互不信任。
紧张的气氛贯穿整部电影,在平静的表面下隐藏着冲突,一旦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升级,它就变得无法控制。炎热的天气已经成为酝酿冲突的温床。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不同民族之间的冲突加剧,最终点燃。意大利和韩国的居民也处于不信任状态,他们在内部诅咒美国黑人,但彼此又是相互依存的:意大利人和韩国人需要黑人消费他们的商品,黑人需要去他们的商店消费。这种冲突状态极为敏感,因为一次暴力事件就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在披萨店发生暴力事件后,美国黑人的社区归属感迅速增强,“外来人口”也成为暴力事件爆发的对象。所以,美国黑人在烧了意大利披萨店之后,计划抢劫韩国商店。韩国人必须强调“我们都一样”和“我也是黑人”来得到宽容。美国社会不同种族之间的紧张关系集中在这个小街区,也集中在了一年中最热的一天。
《为所应为》的另一个重要元素是暴力。斯派克·李用老市长的台词来强调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一点:“做正确的事。”然而,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呢?在政治层面上,导演更像是一个道德检察官,告诉观众有关种族、暴力、权力斗争的事情,并把它们放在观众面前,让观众做出自己的判断。电影中暴力事件的直接受害者是白人,但Radio的死亡让黑人也成为了受害者。事实上,暴力使双方都成了输家。Sal是白人,但他应该为种族歧视负责吗?至少Mookie这么认为。穆奇不满意萨尔提供的工作条件,并基于此,他把它变成了一个种族主义的观点。这起看似暴力的事件最终证明了它的脆弱。警察聚集起来,几分钟内最强的Radio就变成了一具尸体。这场暴力的结果就是毁掉了一家披萨店。斯派克·李看到了暴力的利弊。一方面,没有暴力,人们就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另一方面,暴力是无法控制的,结果往往是自相残杀。电影中的黑人和白人都被描绘成下层社会的一部分。白人和黑人在一个相对平等的基础上被解释。然而,这种相对的平等和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共同构成了现实图景与意识形态图景之间的矛盾。Mookie和Sal之间的平等被扭曲成一种不平等。当黑人大声疾呼要消除种族歧视时,他们也参与了种族歧视。原来的平等劳动,在他们眼里,变成了剥削和压迫。现实是扭曲和复杂的,他们不得不使用人类最本能的武器——暴力——来解决他们面前的矛盾。Spike Lee拒绝提供一份快餐,而是写了一个更真实、更发人深省的寓言。
在影片的结尾,斯派克·李同时引用了King和X的话。在和平解决种族问题方面,King是一位享有平等权利的领袖,正如他所说:“暴力最终会自我毁灭。”暴力在幸存者中制造痛苦,在破坏者中制造暴行。相比之下,X主张以自卫为前提的暴力是一种智力体现。然而,“智力体现”与影片呈现的现实相比太过理想化了。自卫的暴力很容易发展成自我仇恨,固有的种族歧视观念在沟通中不一定会改变。那么,斯派克·李到底是什么态度?
斯派克·李在美国社会中有两个身份,他是一名美国精英,同时也是黑人精英。这种情况要求他从两个角度来看待种族问题。他深刻地意识到“与权力斗争,Fight the power”的荒谬性,但白人的无意识优越感却真实存在。作为一名黑人,他站在反种族歧视的第一线,用自己的作品批判社会。在《绿皮书》(2018)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后,他愤怒地离场,并用《黑色党徒》(2018)回击三k党。作为一名美国精英,他不能为了迎合种族偏好而妖魔化白人。相反,他应该关注黑人和白人的宽容和善良,就像他在2008年的《圣安娜奇迹》中所做的那样。
《为所应为》给观众留下足够的空间去推测和反思故事中的对与错。无论是种族问题、政治问题还是暴力问题,在相互交织的影响下,人都无法做出合理、正确的判断和评价。这部电影没有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提名,或许是因为好莱坞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接受一部关于黑人社区冲突的电影。然而,无论是社会影响还是艺术表达,这部电影都站在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向观众展示了一个现代寓言,成为美国黑人电影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本文首发于“幕味儿”//mp.weixin.qq.com/s/vK_CYABjHRfPVzHVdE0F3w
还记得今年年初,法国戛纳电影节宣布美国导演和制片人斯派克·李将出任第73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很多人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其实,这是戛纳首位非洲裔评委会主席,意义不可谓不大。
斯派克·李曾获得第88届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最负盛名的作品就是整整30年前的《为所应为》。而如今,《为所应为》已被誉为最伟大的黑人电影,这部影片以成熟的手法塑造了黑人社区中的种种矛盾和对立,描绘了一场黑人运动的爆发。
如果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能够照常进行的话,《为所应为》极有可能成为“经典修复单元”最热门的影片之一。
在《为所应为》的开场,伴随着“Fight the power“的音乐,一个年轻女子疯狂扭动着她的身体。“Fight the power”也成了全片非常引人注意的一句话,高大Radio提着大大的收音机在街上走来走去,里面也不断重复这首歌,结巴的Simely也结结巴巴地说着要斗争。
为何要斗争?跟谁斗争?我们可以细细分析一下。
谈“斗争”之前,我们要先了解美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社区”。国外的理论界逐步完善了社区的概念 , 概括来看 , 国外学者认为社区的基本要素主要有:
1、有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共同生活的人口;
2、有一定的地域和环境条件, 包括地理位置、地势、资源、气候、经济、交通和公共设施;
3、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
4、在情感和心理上有共同的地域观念、乡土观念和认同感。
由此可以看出, 社区首先具有地域性特质, 同时还包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的含义以及制度设施和物理设施。
影片中发生的环境就是在这样的一个黑人社区当中。
在这样的社区中,黑人因为具有人数和文化的优势,而以主人自居,社区中的黑人年轻人可以随意嘲笑新搬来的小伙子。
同时美国社区治理是多个主体自由和平等参与的过程,社区治理权力不是被政府或者社区代议机构垄断,也就是说这在这黑人社区治理中,黑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占很大的比重,但这并不代表着国家权力的缺位。
影片中不断出现两个开车游荡在这街头的警察,尽管他们连一起小纷争都懒得解决,但他们出现就宣告着国家权力的在场。
两个警察在街头巡逻的时候,有一处非常引人注意的镜头:两个警察和三个坐在街边的黑人老头互相对视。这处镜头中没有对话,但却非常值得细细琢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金棕榈获奖导演迈克·摩尔在代表作《科伦拜校园事件》(2002)中做过一个小动画,讲出了贯穿美国历史的“恐惧”,批判美国白人因对黑人的恐惧而滥用暴力。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适用范围扩大到黑人身上,黑人和白人应该是处在一个互相“恐惧”的状态之中,所以他们互相“警惕”。
国家机构由白人掌控,所以这种警惕也就延伸到了国家层面。这也就好理解这处镜头设计:双方就像各自警惕的对手,尽管目前相安无事,但他们互不信任。
让我们想想现实中的一些黑人运动事件的发生的起因,它们的导火索很多都是一些“琐事”,例如开车超速、小偷小摸等等,但一旦发酵,很容易酿成惨案。因为双方都保持着一个随时搏斗的姿态。
2019戛纳大热《悲惨世界》,几乎相同主题复现
这也印证了黑人运动的另一个有意思的点:突发性。
影片中的冲突从出现苗头到出人命其实非常快,连一天的时间都不到,而且也是因为一些小事而引起的。但这其中又蕴含着它的必然性,这里的互不信任又精确到了社区不同种族之间。
意大利裔、韩国裔等居民同样与黑人处在一个不信任、内心咒骂的状态,但他们又互相依存。意大利裔和韩国裔需要黑人来消费他们的商品,黑人需要到他们商店进行消费,但又担忧韩国人赚钱抢走他们的住所和工作。
这种矛盾的状态极其敏感,一处暴力的发生就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黑人们的社区主人意识在暴力后迅速膨胀,他们似乎可以随意处置“外来人口”,所以黑人们在焚烧了意大利裔人的比萨店之后还打算抢劫韩国人的商店,韩国人不得不强调“You me same”和“I black”来换取宽大处理。
回到开头我们谈到的两个问题:为何要斗争?和谁斗争?
第一个问题,因为比萨店老板歧视黑人,但细细一想,在斗争起因中占更大比重的反而是带头三人和比萨店老板的个人不满。
那么第二个问题,和谁斗争呢?是那个意大利裔美国人吗?看起来是这样的,白人具有一种相对的优越感。可是这样并不令人信服:黑人似乎处在一个无所事事没有工作却到处找事的状态,是不是也有些过于敏感了?
带头找事的三个人他们发泄个人情绪大于他们要为黑人谋平等,而且放火烧比萨店的是每天念叨着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的结巴——这个很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了这场“斗争”的是否合理。高大的Radio死于镇压骚乱的警察之手,当对白人的私人不满逐渐发展成和国家机构的对抗时,一切的性质都不同了。
这似乎成了一个困局,因为在这像链条一样的环节中,似乎每一处都没什么问题,但最后的结局却又是如此的不知所措,不知出路在哪里。
最后斯派克·李以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的话做结,这两段话对照着影片来看都太“理想”,自卫的暴力容易发展成泄私恨,固有的种族歧视观念也不一定会在沟通中有所改观。
影片中和善的黑人老头一直在说做正确的事情,但是什么是正确的事?
这个问题也在一直影响着斯派克·李。
这里就涉及到了导演的态度,斯派克·李是怎么看的?
斯派克·李在美国社会中应该是具有两重身份,他是美国精英,又是黑人精英。这就要求他从两个立场来看待这件事,他深刻地体会到这种“Fight the power”的荒诞性,但白人的不自觉的优越又确实存在。
作为黑人,他站在反种族歧视的第一线,批评奥斯卡的“纯白”,在《绿皮书》(2018)拿到奥斯卡最佳影片后愤然离场,在《黑色党徒》(2018)中用格里菲斯的手法回击3K党。
作为美国精英,他又不能为了迎合自己种族的喜好而丑化白人,他要致力于黑人和白人的包容和友善,就像他在《圣安娜奇迹》(2008)中拍摄的那样。
而在同样多元化汇聚的中国,这些年也兴起了很多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
中国虽没有像美国那样多元种族的激烈对抗,但中国少数民族导演在拍摄本民族影片时,也通常站在两种不同的层面:既是民族性的,又促进多元文化互相包容,为社会和民族提供反思和改进的切入点。
这或许就是我们从斯派克·李和《为所应为》中获得的启示吧。
炎炎夏日的布鲁克林黑人街区浮世绘+不可遏制的种族冲突+无可挽回的歧视泥潭。1.剧作极为精巧,融合了经典设计与小情节模式,前两幕多线索多人物散点叙事,第三幕则由导火索汇聚所有人物命运。人物刻画更是栩栩如生,立体可信。2.影片完美融合了琐碎争吵中的喜剧感与高潮冲突的震悚&悲伤感。3.现实主义描摹与风格化视听语言共冶一炉,3位絮叨黑人背后红如烈焰的墙壁,萨尔两儿子一黑一白的背心,黑人、白人与韩国人直视镜头蹦出种族辱骂的特写蒙太奇,倾斜构图,收音机男的主观广角镜。4.斯派克·李的客观中立态度令人叹服,说唱乐舞起首,金的非暴力与马尔科姆的必要暴力引言并置收尾,一切交由观众评判与思考。5.左手Hate右手Love致敬[猎人之夜]。6.划过嘴唇、手臂与身体的冰块。7.以塞缪尔·杰克逊的电台广播作为过渡转场与娱乐趣评。(9.5/10)
巧妙将古典的剧本结构融入布鲁克林街头的反讽风格,探讨尖锐的社会问题,真实到甚至能让观众闻到街头的气味;John Turturro演的那个热爱黑人文化却心底歧视非裔的角色,至今依然是可怕的生活典型;影片在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男配只提名了一个白人——也许这才是对美国社会最大的讽刺
斯派克李的主观广角镜头真是用得好啊,那么早就开始用了。(参见25th hour里面镜子那段。)黑人区啊,其实也未有想象的那么危险,一切事出有因。其实种族的融合在悄然进行,只不过这过程确实艰辛【2019.06 29重看
这是一部只有1989年的斯派克·李来拍才不会被2016年的斯派克·李指责为种族歧视的电影,不仅有1989年的斯派克·李出演,2016年的斯派克·李也在其中扮演了一个角色哦,对喽,就是个嚷嚷着要挂照片的傻逼。
斯派克李的《鬼子来了》,时年才30出头真心牛逼,比日后的《撞车》《为奴十二年》都深刻,对比话痨王锡兰夫妇的《冬眠》,这才是好看的话痨片。我不觉得立场“中立”,他狠批的就是同胞黑人兄弟们。
“God dammit. Bless his soul.” 戴着眼镜的troublemaker一出场就猜到他要提Malcolm X,斯派克·李之心路人皆知。非常有力的种族故事。(20191024update:读《伟大的电影》时很认同伊伯特对这部的评价:“不假思索的人多年来一直指控李是愤怒的电影人。有很多东西足以令他为之愤怒,可我在他的作品里找不到这种情绪。《为所应为》创造的奇迹是他非常公平。那些认为这部影片煽动暴力的人是在谈论他们自己,他们的意见对电影毫无用处。主导着整部影片的情绪是悲伤。”
一帮人,不读书,酗酒发疯,然后到20岁的时候走上街头问“为什么不给我工作”
非常精彩的群戏和场面调度,密集台词以rap节奏说出,交织出一个多元种族文化的复杂社区,冲突与矛盾从来不曾消匿,藉由琐事叠加出的导火索,在这漫长而炎热的一天告罄时,终于喷薄而出。种族歧视与反向歧视,各自构成所属阵营的语境,这种题材很容易滑向俗套官方语言,而斯派克·李的身份、眼光与技法都决定了本片的大胆、趣味与深刻。
Do the Right Thing:一个说着轻松做起来难的准则。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事”?影片最后用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X两条彼此矛盾的引言彰显出作者的无奈。斯派克李这部色彩缤纷又扣人心弦的杰作展示出美国种族问题现阶段的无解,同时对本族人解决问题的方式表现出失望。本质上这是一出典型的悲剧,在这最热的一天里,一切矛盾都一触即发,剧情无可挽回地奔向惨烈的结局。李在尾声处回归“钱”的主题,某种意义上这正是他的局限性,也是美国种族问题无解的原因。金钱在美国自由资本主义社会里具有不可瓦解的权力地位,在这个符号的统治下,在社会资源分配中不占优势的少数族裔必然陷入彼此内斗中。
2009。黑人,又懒又馋,贪图眼前的享乐,还总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这恐怕就是这部片子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
4+。金馬修復版in89 LUXE廳二刷。很棒,如何刻畫一個社群,而不只是個人,關於兩種路線(馬丁路德金恩 vs Malcolm X)的辯證結構(幹他媽的對應當下乃至任何抗爭,充滿既視感)。節奏真好,音樂與攝影機(廣角變形與歪斜、運動等)對主題的反覆提示與強調。老在使白眼的Spike Lee親自演出(作為一位遊走各群體送pizza的受薪者)的重大意義,Jordan 23號球衣、Jackie Robinson、綠白紅義大利國旗配色的pizza店制服,聲稱大夥要do the right thing很容易,問題是什麼是right thing?有著成熟的社會問題反思能力,而且不是那種特別狗屎的各打五十大板所謂中立理性客觀,而是「我也是身在結構中的一人,沒有誰是局外人,我也必須有所行動(但這些行動都回應著我的能動性)」的批判性自覺。
前半段Sal对儿子说自己的食物是与“多元”社区的维系,直到最后半个小时才点明种族冲突与矛盾的实质,也为所有想欲盖弥彰的人们都扎实的泼了一盆冷水。片尾Malcom X和马丁路德金的quote出现,让人震撼无言也留下更多思考:我想这就是Spike Lee电影的力量。【Rosie Perez的演艺首秀,好嫩好美】
【B+】戏谑的讥讽,原来斯派克李曾经也是如此的叼炸天。同样是“凡人皆傻逼”的表达,斯派克李显得没那么高高在上,毕竟他自己也在里面演了个傻逼。
很难得的是斯派克·李的立场并没有一味地倾向黑人兄弟,片中的披萨店老板实际上也是受害者,在整个社区化的背景中,多种族之间的矛盾就像是一点即燃的导火索,以至于暴力结束后已经想不起当初的争端是什么。电影的群像很精彩,配上对燥热天气的强调,构成了一出具有反省意义的作品。
28年前,斯派克·李拍了一部献给当下的美国——不,是今天整个世界——的现代寓言。
愤怒的黑人、低智的白人、暴躁的儿子、中立的老人、暴力的警察、无奈的父亲、软弱的亚裔...一场谁都逃不了责任的冲突...
仅用一天时间刻度描绘出黑人街区浮世绘和光怪陆离千奇百怪的人物群像。并且斯派克·李作为黑人导演在《为所应为》中展现出相当强的自省性——黑人之所以受到不公正待遇并非仅仅只是种族歧视的缘故,而是他们自身对公序良俗、社会共识的盲目反叛和自身素养造成的,比如Buggin' Out要求披萨店老板在墙上挂黑人照片,Radio执意要在披萨店开最大声放音乐。这些对于社会基本秩序公识的执拗叛逆导致所有对这种行为的“阻止与遏制”都演变成了“种族歧视”,而当个体仇恨上升为群体性的“种族矛盾”时,所有的“暴力性”都获得了一种错位指涉与释放出口。全片一以贯之的那句“Fight the power”的口号相当讽刺,因为那些黑人压根就不知道自己要斗争的是哪股力量。
4.5。种族题材电影里,舒适度和《恐惧吞噬灵魂》并列第一。很在意的一个情节点是:作为角色,把暴力推向高潮的那个斯派克·李并不像出于愚蠢,而更像出于破罐子破摔的失望。很想知道彼时的他怎么看待这一点和反暴力宣言之间的关系,也很想知道今天的他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回首。以及,本作中对黑人街区趋于“生态化”的构建方式(不得不感叹真正出现“事件”以前,几乎就像在带观众逛街),对待矛盾坦荡、理性又不失活力的状态(多次强行或动机化地将视角潜入矛盾中的一方,始终强调意志和言行要分开看待),无一不让人敬佩。结尾给出的文本让它变得更锋利、更求实效,但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一种包含非自觉的复杂性。评论区看到一句“斯派克·李的《鬼子来了》”,很有启发性的赞美。
斯派克李本人对种族的看法,对于暴力打杂意大利人开的比萨店,导演没有做出主观的判断,而是让观众去思考这件事情的对错,戏剧性嘻哈风格的开场,马丁路德金语录字幕的结尾,让我们思考美国多元的文化,镜头多用推拉风格,剪辑为传统的好莱坞连续性剪辑,此片优点在于客观的再现了美国种族歧视这一问题
佩服于导演的天才技法!灵活自如的摄影和叙事把一个不足100米的街区塑造成浓缩社会与文化史的万花筒,对矛盾和暴力的的思考也可谓深入浅出,严肃而不僵硬,尖锐而不偏颇。